带安来上师祈请文

祈请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皈依金刚上师带安来

言「了心门」者,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无障无碍,灵通迅速,而体常住不动,毕竟寂灭,即涅槃相。故云「亦名了心门」。诸心门,大致是一路攀援而上的层层禅定境界,末学理解达摩祖师对十四心门的论述,有循其普遍性的次第而一一论说。但到了“了心门”,就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里似乎是一个拐点,就是它已呈现“涅槃相”,而最后的第十四心门,“禅定解脱门”,也必然是涅槃的实质,因为既然都解脱了,那一定入了涅槃城,否则不能叫解脱。从祖师文字表述上看似相类的两种境界,于法界中,可能早已属于高下完全不同的两种层次。那是否可以这样先假设,了心门是二乘圣人达到的“有余涅槃”的证相?而禅定解脱门则是大乘菩萨所达到的“究竟涅槃”,亦即“无余涅槃”的境界呢?我们知道,涅槃有二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声闻乘,修苦集灭道四圣谛,见谛道解脱,思维道解脱,四果阿罗汉已入有余涅槃。常观众生空,无我无众生,只是对法的执着尚未完全舍空。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一切结使断除,心得解脱;以三十七道品,特别是其中的八正道得出世间圣位沙门果,这因缘佛陀在《长阿含经》里已经明述,以此正智慧得解脱。虽因法未舍空,此智慧尚不及菩萨,但因烦恼断尽,尽诸有结,不取后有,不生世间,故可取有余涅槃境界,也与佛一样,安住于解脱法中,故而可堪为众生之福田。在无佛出世的暗劫,辟支佛乘,以观十二因缘圆满如上功德,亦入有余涅槃之解脱门。因此说阿罗汉或辟支佛,已能“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已经证到众生空,我空,看到自性之空,故了自己心;“无障无碍”:断诸烦恼,诸业净空,自然无障无碍;“灵通迅速”,以大阿罗汉为例,有前际后际八万大劫和一三千大千世界空间维度的神通观察力,可谓说是灵通迅速了;“而体常住不动,毕竟寂灭,即涅槃相”,已经尽诸有结,不复受后有,不再入世间生死道,不再有世间幻生幻灭之业身,法界所现之体,自然是寂静涅槃之解脱体相。所以“了心门”是完全可以对应二乘圣人的涅槃境界的。

而佛乘修行的菩萨,最终成佛终取“无余涅槃”。菩萨,菩提萨埵,觉有情,自觉还要觉他,因发菩提大勇心,于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能行大乘,能成佛果,故区别于小乘。菩萨为广度众生故,不早绝烦恼,不早趣涅槃,不厌生死,不厌往返于世间受生受死,堪受种种身心烦恼,并将此世间假合因缘转为道用,从而得以广修六度万行,即六度波罗蜜。“何名波罗蜜?此为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这里的“到彼岸”,可不仅仅是自己到达解脱彼岸就够了,而是慈航普渡,带领众生到彼岸,这才叫波罗蜜,修行之法门只有秉持菩提大心方可称为波罗蜜。菩萨自初发心之后,先以福德门之布施,持戒,忍辱三波罗蜜,以此大乘广济绵绵福德为基,续以开启智慧门的修行,以精进波罗蜜,入禅定波罗蜜,最终得般若波罗蜜,证得空性大智慧。具体到禅定的部分,即深入菩萨的“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禅定解脱门,在其间实“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如如照见众生空,我空,法空,故视一切众生平等,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视一切诸法平等,照见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得众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彻悟世间不异涅槃,涅槃不异世间,奉行中观,持守中道,不堕二边。故而相较二乘圣人,灭尽最后法障,一切法不受不著,得最上无余解脱,趣入无余涅槃城。所以菩萨一路修下来的轨迹,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过程。这一路不容易,很艰难,就像带安来上师一再开示的,诸佛菩萨,没有哪一位是可以轻轻松松成就的。特别是在证悟空性之前,在照见诸法空相,度一切苦厄之前,都是在相上历经苦厄,如此这般一路走下来的。 哪怕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也曾因一时感慨无边众生难度难空,生一念退心,而应愿身碎千片,在那个关键的时候,如果没有他的上师,阿弥陀佛的及时慈悲续护弟子慧命,那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西方净土中的大慈大悲的上首菩萨,也没有法界里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所以于菩提旷远修行道上,为人弟子的,需要时时感念的还是自己的上师,诸佛成就因缘皆是如此。上师是一切弟子的依祜,是弟子一切修行成就的来源;菩萨必由佛来带,不入如来家,不能成佛道。

回到得入三三昧禅定解脱门的菩萨,他是什么解脱证相呢?《大智度论》中述:“得无碍陀罗尼”,“悉是五通”(所谓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一切业障悉得解脱”,“已得解脱,空,非空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龙树菩萨留下的般若文字,已明析复解菩萨经由“禅定解脱门”而终达的无余涅槃境界:禅定能绝念(空,非空是等悉舍,一切法皆舍),定即无思,心无思念(灭诸戏论,言语道断),体性明净,离诸结缚名为解脱(入空,无作,无相三解脱门;一切法悉得解脱,无作不受后有,空空无相,万法不著不受)。同时,高低广狭之间,究竟无余的涅槃相自然也含盖了“了心门”所述的“涅槃相”。。。所谓“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既观诸法空相,心法自然也空,观照清净自性),无障无碍(毕竟空,自无碍;又得无碍陀罗尼,为度众生故,总持不失八万四千方便法门,持无量义,故深入佛法,智慧无碍),灵通迅速(言语道断,心通无碍;悉得五通,神通无碍,随念即生,远超二乘境界),而体常住不动(不动不退),毕竟寂灭(入三三昧禅定解脱门,究竟解脱,法界体性身灭生死,离生灭,涅槃寂静),即涅槃相”。

所以末学想来,“了心门”对于未来实修实证的行者,可能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和警觉点,因为它既认证了二乘圣人的寂静涅槃相,也同时融入成为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涅槃境界的一部分。当行者未来证到此心门境界时,若事先对此有理论上的清晰认知,可能就会比较容易做到不迷不闷,不高不慢,避免执守此“涅槃相”自恭而不舍。因为行者能清晰地意识到,此涅槃相尚非究竟无余,还要继续依止大菩提心,广行菩萨道,以此因缘,后面还有更多,更高层次,更进一步的重重心门境界需要去依次修持证悟,方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路证到终可趣入大乘佛果的“禅定解脱门”。

顶礼大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十方三世诸如来

顶礼一切贤圣僧

顶礼龙天护法空行诸尊

莲坛弟子明道合十礼敬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