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九有”指什么?
九有指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所居之九地。
欲界:五趣杂居地;
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因这九处地为有漏业因之果报,故称九有。
佛法中“六因”的含义
六因分别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1)能作因:既是在有为法生起时,不障碍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为有力能作因和无力能作因两种。
(2)俱有因:俱有的含义,也就是互为因,互为果,“因果同时”的意思。也可分为二种:互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3)同类因:因果相似,名为同类。谓过去与现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的法为因,故称同类因。
(4)相应因:当某个"认识"发生的时候,“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并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故称“相应因”。
(5)遍行因:遍一切的杂染法,而能生起烦恼的原因,名为遍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6)异熟因:异熟,是异类而熟的意思,旧译为果报。指善恶的因,产生了非善非恶的无记果。这是从得果的性质上来区别,和同类因、遍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的善恶业因。
综观上述所说,因虽然有多种,但是大别可分为---“因果同时”的因,和“因果异时”的因。同时的因,为空间的因,指诸法的相依、相托;异时的因,是时间的因,指诸法的相续继起。六因当中,俱有因、相应因是“同时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是“异时因”;而能作因则兼涉二者。
供灯的十种功德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面宣讲了供灯的十种功德:
一、照世如灯。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就像上师如意宝一样,慧灯照亮整个世界。
二、肉眼不坏。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有些人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戴度数很高的眼镜,一层一层的,这说明以前没有供过灯,这辈子应该好好供。
三、得于天眼。供灯者将来会获得五眼中的天眼。
四、善恶智能。能辨别善法和恶法,懂得一切因果取舍。现在世间上许多人极为盲目,不知善恶取舍,而供灯者的智慧超越其他人。
五、灭除大暗。具有超胜的智慧,能灭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六、得智能明。自己的智慧超群众人,不受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七、不在暗处。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于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转生为具有大福报的众生。世间人认为大福报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轿车、有房屋、有人民币或者有美金。其实我认为真正有福报的人,终生不会造罪业,具有修持善法的机会。没钱不一定是福报浅薄,一个人即生中遇到佛法,行持佛法的机会圆满,就是有大福德的人。
九、命终生天。命终后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天界。其他经典中也说,长期供灯的人不会生于恶趣,而是上生天趣,即使投生人间,也生于高贵种族的家庭中,不会生在具邪见者的家里。我们极个别道友生长在具有邪见的家庭中,父亲的邪见如山王,母亲的邪见也极其严重,孩子以微薄的力量很难转变他们。而供灯的话,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到这种家庭中。
十、速证涅槃。很快的时间中能证得圣者的果位。
八难包括哪些内容?
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作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据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难经’等载,八难即:
一、在地狱难,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二、在饿鬼难,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并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三、在畜生难,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四、在长寿天难,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五、在边地之郁单越难,郁单越,其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六、盲聋喑哑难,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七、世智辩聪难,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在佛前佛后难,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六度般若蜜
度,梵文音译,“到彼岸”之意。佛教指通过修行,脱离人生的苦海,进入所谓的幸福境界,因此也译做“渡”。
佛教说有六种途径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称为“六度”,即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
十二因缘包括哪些?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诸业;
3)识:业识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四无量心
如果发心要普度众生,救拔苦难的众生,将佛法传布到每一个地方,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佛法,就先要观众生的苦,发起菩萨的慈悲喜舍愿心。发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就是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
给予众生一切乐,名慈无量心。发愿不但今生,乃至尽未来世,都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随着愿力给予众生一切快乐。因为众生无量,所以菩萨行也是无量,起这种慈心,就是修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名悲无量心。众生有种种的苦,要尽我们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办法把众生的苦去除掉。不但这一生要去做,生生世世都要去做,起这种悲心,就是修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见人行善或者快乐时,心生欢喜,名喜无量心。见众生有种种的成就或得乐时,心生喜悦,心量广大,念念如此无有间断,就是修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不论是冤或者亲,都能一律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能舍内在种种心境、外在种种境界、物质等,而不起分别、憎爱,就是修舍无量心。
大悲咒的由来
大悲咒的来历
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成为法喜充满的八地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
大悲法门的核心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听闻持诵《大悲咒》,可以灭除累劫重罪障难,获得一切安乐圆满,乃至成就无量功德善法。
依《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大悲咒》所具有的大方便威神力,是不可思议叹莫能尽的。
概括起来,大悲咒有以下12种不可思议无量威神功德利益:
1.离三恶道苦
听闻大悲咒的三恶道众生,能离三涂苦;诵持大悲咒的众生,不会堕落三恶道中。
2.现生所求皆果遂
诵持大悲咒,现生中的所求所愿都能果遂。但排除不善的人,不至诚的人,以及生少疑心的人。
3.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如理的发愿和称念名号后诵持大悲咒,坚持每夜诵满五遍,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若对大悲咒生疑,即使诵念,连小罪轻业也不能灭除,重罪更加无效。但尚且能种下成就菩提的远因。
4.往生佛国
人天诵持大悲咒,临终时十方诸佛都来授手,可以往生到任何向往的佛土.
5.免恶死,得善生
持大悲咒可以解决生死中最切身的善终和善生问题。可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具备种种吉祥的善生。
无论现生暂时问题亦究竟解脱问题,大悲咒皆以不可思议方便力,遮止一切恶因恶果,具足一切善因善果。
免十五种恶死: 持大悲咒能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遮止一切恶因恶果。
得十五种善生: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纯熟;不犯禁戒;
无论投生的时代环境和政治环境、人际和物资、身根和道心、法缘和根机等,都是妙善圆满的。
6.消除一切病患
诵持大悲咒,三界一切病患都能治好。所有痛苦缠身的众生以此陀罗尼治疗,无不痊愈。
7.得智慧、三昧、辩才,降伏魔外。
8.常得诸神护卫
对于如法诵持并对众生起慈悲心者,受观世音菩萨派遣的各路善神龙天会时时跟随,悉心护卫。
善神会轮流保护孤宿荒野的人,会化作善人给迷失深山的人指路,为需要的人提供水火等需求。
9.速超上地
声闻人诵持大悲咒,未证果的能速得证果。
听闻大悲咒的、修行书写的、如法而住的,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修行人或三千大千世界的诸神,未发菩提心的能速令发心。
未得大乘信根的众生,大悲咒能增长大乘种子的法芽。
修行六度未满足的能速得满足。
未达到初住的能速达初住,乃至达到十住;甚至能达到佛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诵持大悲咒能够快速超入上上地,大悲咒也因此而名为“速超上地陀罗尼”。
10.成为加持之源
诵持大悲咒者,自身便是无量功德宝藏,并且成为了他人不可思议的加持之源,成为尊重恭敬的对象。
11.成为无尽功德藏
大悲咒总持无量文义和功德,持诵大悲咒即是无量功德善法的摄藏。
12.于诸实际问题能有所饶益
大悲咒另有诸多具体的微妙利用,若除灾厄若药用,乃至启请观音等。
觉悟的三个层次
觉悟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自觉”,就是自我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属于阿罗汉境界。其次,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也能使他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行为,属于菩萨境界。第三,在“自觉”、“觉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觉悟的行为做到尽善尽美,断除自我及他人的一切迷惑,这叫做“觉行圆满”,属于佛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佛教术语中称为“三觉”。声闻“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不圆满;只有佛才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完全具备“三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