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千佛洪名宝忏》过去庄严劫最后三位佛:第一位南无毗婆尸佛,第二位南无尸弃佛,第三位南无毗舍浮佛。现在贤劫的第一位南无拘留孙佛,第二位南无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南无迦叶佛,第四位南无释迦牟尼佛,统称为过去七佛。  

20140917164710996

古七佛

第一位古佛——南无毗婆尸佛 

      又译作毗钵尸佛,微钵尸佛,鞞婆尸佛、毗婆沙佛或惟卫佛。为古七佛的第一位,意译为胜地,净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毗婆尸佛从开始修行经历了一百大劫修成种种善相福德,成为七佛之首。

      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所述:在过去九十一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毘婆尸佛在波波罗树下成道。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初会说法度众十六万八千人,次会说法度众十万人,三会说法度众八万人。两位上首弟子是骞(千)荼尊者和提舍尊者。

      毗婆尸佛的传说

      毗婆尸佛涅槃之后,当时有一对夫妇,家境贫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丈夫对妻子说:“有许多比丘僧化缘刚好路过咱们这个村子,那些有钱人都急着上前施舍衣物,出钱供养,祈求福报。像我们这么穷的人家,拿什么去供养这些比丘僧啊!如果我们今生不发善心供养这些僧人,那我们下辈子会更穷,永无翻身之日。”

      妻子说:“别着急,让我们想想办法,你可以去我们过去藏宝的旧仓库看看,说不准有好运气能找到一些财宝,这样我们可以拿去供养僧人。”丈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到过去的仓库里到处寻找,竟然真找到一枚金币,他的妻子又将家里仅有的一面镜子拿去做供养。

      他们在一个瓦罐里装满干净的水,把金币放到水里,用镜子将罐子盖上,夫妇俩抬着罐子来到僧人住的地方。僧人接受了他们的供物,用罐子里的水来洗钵、饮用。

      后来夫妇两人得病死了,死后投生到忉利天上。由于他们拿金币、一罐水以及镜子布施给众僧人,所以他们世世容貌生的端正,身体呈金黄色,光彩照人,九十一劫以来都是这样。

      毘婆尸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毘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无数金光。一一光中有恒沙化佛。一一化佛有恒沙色光。一一光中无数诸天声闻比丘菩萨大众。以为侍者。人人各持一大宝华。华上皆有百千亿宝摩尼网艳高百千丈以为佛光。是时佛身益更明显。如百千日照紫金山。光明艳起化佛无数。一一化佛犹如百亿日月俱出。令行者见。毘婆尸佛偏袒右肩。出金色臂摩行者顶告言。』

20140917165323462

南无毗婆尸佛 

第二位古佛——南无尸弃佛 

      又译作式诘、式弃或式弃那等。为古七佛的第二位佛,意译为顶髻,最上。暗喻用智慧的火光断除欲望的烦恼。

      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所述:尸弃佛于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当时人类的寿命为七万岁。尸弃佛姓拘利若,他的父亲是刹帝利种姓,名字叫明相,母亲名字叫光耀,他当时的名字叫无量。其父所统治的王城叫光相城。尸弃佛在分陀利树下成佛,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度化弟子十万,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尸弃佛有两位上首弟子,他们是阿毗浮尊者和婆婆尊者。

      尸弃佛的传说:

      传说尸弃佛在传法弘教时,收了一个太子。这个弟子修行持戒非常虔诚认真,好像有所悟。一次他遇到一名擅长讲法的比丘,这位太子自认为是尸弃佛的弟子,对说法的比丘百般诽谤,横加指责。尸弃佛对这位弟子如此恶劣的行为毫不偏袒,告诉他一定会有相应的果报出现。

      果然这位太子因为自己的偏见和口业,遭到恶果的报应,死后堕入地狱受尽煎熬,后又转生到人世,成为一个卑贱的女仆。

      这个女仆面对人世种种的苦难有所感悟,后来有幸遇到佛陀和他弟子的开示,对自己往昔的所作所为忏悔不已。最后摆脱女仆地位,成为一名出家的比丘尼。

 20140917170514196

南无尸弃佛

  第三位古佛——南无毗舍浮佛

      又译作毗湿婆,毗舍婆,毘摄罗等,意译为一切胜,一切皆得自在。为古七佛的第三位佛。

      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所述:过去三十一劫,人寿六万岁时,毗舍浮佛出现于世。为刹帝利的种姓,他的父亲名字叫善灯,母亲名字叫称戒,他当时叫妙觉。王城名为无喻城。毗舍浮佛于娑罗树下成道,举行过二次说法集会,第一次度化弟子七万人,第二次度化弟子六万人。他的两位上首弟子是扶游尊者和育多摩尊者。

      毗舍浮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毘舍世尊举身放光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身紫金色光明威相如前无异。见此佛已复更增进诸陀罗尼三昧门。于未来世必定不疑生诸佛家。』

20140917171502166

南无毗舍浮佛 

第四位古佛——南无拘留孙佛 

      又译作拘楼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等。意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暗喻为得自在。为古七佛的第四位佛。

      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在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婆罗门种姓,姓伽叶。父亲名字叫记得,母亲名字叫善枝,他当时叫上胜。当时的国王叫安和,王城叫安和城。拘留孙佛在尸利沙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度化弟子四万,他的上首弟子是萨尼尊者和毗楼尊者。
拘留孙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拘留孙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见此佛者。常生净国不处胞胎。临命终时。诸佛世尊必来迎接。』

20140917171857569

南无拘留孙佛 

第五位古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又译作拘那含,俱那含等, 意译为金寂,金色仙、金儒等。为古七佛的第五位佛,也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二位佛。

      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记载:拘那含牟尼佛于人寿三万岁时,出生于清静城,为婆罗门种姓,姓迦叶。父亲名字叫大德,母亲名字叫善胜。拘那含牟尼佛在乌暂时婆罗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度化弟子三万人。上首弟子有舒槃那多尊者和郁多罗尊者。

      拘那含牟尼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导师,阿弥陀佛前身曾是他的弟子。

      拘那含牟尼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拘那含牟尼佛放大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由旬。圆光三十由旬。举身光长四十由旬。光相具足。』 

20140917172244124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第六位古佛——南无迦叶佛 

       又译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为饮光,为古七佛的第六位佛,也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当时人寿为两万岁。迦叶佛为婆罗门种姓,父亲名字叫梵德,母亲名字叫财主,他当时的名字叫集军,国王的名字叫波罗毗,王城名字叫波罗耐城。在尼拘类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度化弟子二万人,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尊者和婆罗婆尊者。

       迦叶佛的座骑是一头狮子,威猛无比,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佛陀的一大特征。

       他与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大弟子,号称“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不是同一个人,后者是声闻罗汉,前者是佛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师。

       迦叶佛的传说

       当时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国王的名字叫波塞奇,他有一对儿女,儿子叫宝髻,公主叫牟尼。这两人对王权富贵丝毫没有兴趣,一心只想礼佛修行。一天,迦叶佛的大弟子圣友比丘,沿街乞化供养佛祖的灯油,用燃灯来供养如来。公主牟尼马上让人把圣友比丘请进来,告诉他以后迦叶佛所需的灯油全部由她供养。

       迦叶佛对圣友和牟尼公主的布施供养十分赞叹,预言他们将在未来劫成佛。迦叶佛授记圣友成佛,佛号定光如来。授记牟尼成佛,佛号释迦牟尼如来。 后来,公主果然托生男身,历经苦修,得无上大道,证得圆满正等正觉而成佛。

       迦叶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迦叶世尊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佛长十六丈。身紫金色相好具足。』

2014091717283890

南无迦叶佛 

第七位古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又译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文。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为古七佛的第七位佛,也是贤劫千佛中的第四位佛,娑婆世界的教主,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于人寿百岁时出现于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母为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照当地习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经过蓝毗尼花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即是释尊。释尊诞生后,行七步,举手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

        释尊从小就深切体会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悲欢离合的无常,于是发心寻求解脱之道。在二十九岁那年,释尊悄悄离开王宫,自行削发为沙门,进入伽耶附近的森林,思维修道。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形体枯瘦,心身衰竭,却始终未能成道。经过六年的苦修,他体悟到苦行并非得道之因,所以就离开苦修林,进入尼连河中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乳糜的供养,借以恢复身体和力气。

        然后释尊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面向东结跏趺坐,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经过数日,当释尊看到东方一颗灿烂的明星时,豁然开悟,证得圆满无上正等正觉。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

        释迦牟尼佛的身相:

        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记载:『释迦牟尼佛身长丈六。放紫金光住行者前。』

20140917173138578

南无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