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是另一种坚持

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学佛就是修心

1、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永远秉承佛教的教义: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是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的道理。

2、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经典后,把阅读经典当成阅读小说一样作为谋求阅读快乐的一种方式而忽略了自心的修行,应当要行门(实修)和解门(读经、看开示)并重,否则可能走偏成为佛学爱好者、或者佛学研究者,这样对佛经的真实义理就可能理解偏。

3、对于弘扬佛法的法师、大德、居士,不要轻易评价,守好口业,除非你已经开悟证果,否则造了地狱业都还不知道。

4、永远不要障碍别人(尤其是高僧大德)行持善法。例如自己对放生有看法,但不可以对别人放生造成障碍,那会间接形成杀生。

5、千万不能自赞毁他,执一非余,特别是对于修学法门,佛说的任何法门都要尊重、赞叹,自己在实修中深入自己有缘的法门就行了。

6、自己修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反观自己发觉自己有些骄傲、有些傲慢、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这个一定要非常警惕,这个是不好的现象,可能会由此吃大亏。这个时候魔会很容易入侵,所以一定要警觉!

7、学佛修行千万不能贪神通、贪感应,这个又是一大修行忌讳,魔同样会很容易入侵,一定要警觉。

8、最后,莫说别人是非、多看自己缺点,待人接物谦卑、恭敬、真诚。

9、学佛一定要努力寻求明师指点,求的方法应该是忏悔业障和如法修行求佛菩萨加持,而不是到处攀缘。如果因缘不到,自己可以依止古德、善知识的开示论著进行系统学习,也有同样的利益。

10、学佛一定要谦虚,万不可贡高、自以为是,这样的习气在末法时期及容易被魔所利用,以致于魔所加持、摄持,造下无量无边罪业。
11、学佛一定要远离愦闹,常在闲静处实修。不要乐于争论,在末法时期争论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因众生都很坚固执着自己见解,是很难相互改变自己的见解,所以多说无益,点到为止。


宽容,让自己的路更宽阔

佛说:“宽容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一方净土。”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自由自在便是心灵自最大的解脱。没有人愿意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也没有人愿意一生都背着个包袱。自己才是生命里那个真正主宰者,或痛或乐,或悲或喜,自己选择!


心如止水,笑对人生

人人都很羡慕佛的洒脱和大度,殊不知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看待问题的本质与常人不同。世人总想得到更大的财富,得到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被这些东西拖累以致不幸福、不快乐。笑对人生,或从容,或洒脱,或不屑;知足常乐。你所拥有的都将随着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趁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放下那些错误的执着

人生中,遇事莫强求,冥冥中自有定数,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便苦苦追寻,也并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无论是名利、金钱还是爱情,都不可过于强求,因为他们有的是遥不可及的,有的也许一生都不属于你,过于执着往往只会受到伤害。缘起,缘灭,一切皆是定数!


财富是从布施得来的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都是贪念惹得祸。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人们应该舍弃世间的浮华欲望;舍弃贪嗔痴;舍弃梦幻泡影;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正所谓有失才会有所得。


何谓佛教的三明六通?

佛家通常认为人有六种神通,称为六通。

第一种是神足通,又可称为神境通、如意通等,指那些可经随意变化自身和外物,超越时空障碍而往来的种种异能。包括凌空飞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现,转变外物。

第二种是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证通”,指可以看到众生死知去向的能力。另说是指能够隔物透视、遥视,见最细微之物,预测未来的能力。

第三种天耳通,又可称为“天耳智证通”。指可以听到极远极细小的声音,包括入耳分辨不出的高低频音、隔障听音等。

第四种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指能够感知他人心思、意念、情绪的能力。

第五宿命通,又称“宿住智证通”,指可感知过去事情的能力,通常专指佛教所说自己及别人的夙世之能。

第六种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指了却人间一切烦恼,由此可以自主自己内心活动,不生贪痴等欲念烦恼。漏尽通,是属于出世间禅,唯有佛教中的阿罗法以上的圣者才能够证到。其余五通为世间禅,常人经过修行都可以修到。因为佛家有“五通仙人,六通罗汉”之说。

佛教中还有一种“明”的说法,宿命、天眼、漏尽三种通,不仅可以看到众生转世的真相,而且可以预知未来,生死涅槃的因果,成为一种能通达生命真实的智慧,故合称“三明”。关于明与通的差别,《大致度论》卷二这样论述:”直(只)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行业(所作),是名明;直尽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烦恼),不知更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佛教中有“五眼”之说,是指哪五眼?

佛教中有“五眼”之说。五眼按照不同程度分别分成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肉眼就是指平常人所能见一部分粗物质的肉眼。天眼也就是天眼通,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细物质。《大智度论》卷四十二说:“诸凡夫人见微尘和合成地,谓为实地,余有天眼者教此地,但见微尘。慧眼,指佛教圣者(通常指小乘佛教者)能了解一切现象皆空无自性的实质之智慧眼。法眼。指比慧眼更深沉、更能了解一切事物真实的智慧眼,通常指大乘教菩萨智,可以见空,可以见有,照见众生的不同习性,通达度化众生的种种法门。佛眼,不但具有以上四种功能,而且更加深广,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程度,即成佛时失去其本名(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名佛眼。

佛家的种种神通可以认为是在禅定修习基础之上的对我自潜力的发掘。《大智度论》中说:“天眼、天耳二神通是在肉眼、肉耳的生理基础之上形成了色界四大所造清净色”所构成的微细生理机制的天眼、天耳。经过修习禅定,天眼可以放射出一种具有穿透性的高速光波。至于凌空飞行,他们认为是靠强大的意念能力。《禅法要解》中说:“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大智度论》中认为,四大越粗重则力越小,越清轻则力越大,水大力胜于地大,火力大胜于水大,风力大胜于火大,识大比风大即气一类更为微细,所以能量也很大。万物都是由四大组成,意念取其中一大使其增广,可以使得其余三大隐没不见。如果在禅定时专心观火,入火光三昧,可以真的就产生三昧真火;专注于黄色,可以使土石变成黄金。


人死后灵魂从何处往生?

弟子明为问:
上师!请问人死后灵魂从何处往生?

带安来上师答:
佛在经典里面说有人在往生时灵魂会从好几个部位逸出。如果临命终时仔细去勘验,就可以知道灵魂往生至了何处。

如果这个灵魂是从脚心离开,就是堕地狱。怎么勘验?全身都冷了,脚底还有温度,这就是说他从脚底走的;从膝盖走的是堕饿鬼道;从肚脐走的是堕畜生道;从心口走的是往生人道;从头顶走的是天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头顶上走的。如果是往生天道,神识走得很快。凡是往生到善道,身体一定是柔软的,不会是僵硬的。有的时候一、两个星期,身体还是软的。


什么是法轮常转?

弟子明证问:
上师!现在的人太难以教化了。修习佛法后,有的人说我被迷了,有的说我走火入魔了,别人认为我思维出了问题?我对他们宣讲佛法,他们根本不信,并劝我习佛别习的太过了。我想如果等我证悟了,有了神通法力,那时再去传法是不是更有信服力?

带安来上师答:
我先回答明证的第一个问题。有人说你们被迷了,什么是迷?告诉大家,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在迷中,众生都在迷中。可为什么有些人能从迷误中走出来修行呢?
是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一位好师父。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跟哪位师父修那一种法,结果会完全不同。如果你认为此生遇见了好师父,把我从迷界中带出来了,至于那些尚在迷中的人,怎么讲佛法他们都不信。你心想:算了吧,免了!我也别费心了,就让他在迷中待着吧。这是你慈悲心不够,因为你们也是我苦口婆心讲过来的。

悟语拜我为师两年了,我没少对他讲,他一直在迷里面飘忽的走,现在终于走到正法上来了。师父能够对你们讲两年的话,你们可不可以也对别人仔仔细细的讲两年。如果你讲两年都讲不动他,再放弃行吗?

这两年我也的确丢了一两个弟子,那是因为我实在没时间去跟他们讲了。如果我有时间跟他们讲道理,相信能把他们带回来。所以转法轮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佛法的真理,考你的耐心,考你的心性,考你的善心和慈悲心,也是在考你的修行。

弟子悟语问:
上师!请问身教是否大于言教?

带安来上师答:
我针对明证的第二个问题以及悟语的这个问题来做一个回答。如果等到你们证悟再转法轮,恐怕我要等到白头,恐怕到时你也转不动了。并不是我对你们证悟没有信心,太晚了!懂吗?灾难也到了,时间也没了。

为什么许多还没有证悟的法师也在讲经传法?因为佛陀所讲的宇宙真理全部在佛经里。你何尝知道别人没有善根?所以拜托你们,当你明白这是一个善法的时候,要把你们自身的感受、体会去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来修习佛法。

你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既然佛法这么好,要让众生都得益处,你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去转法轮。至于听闻佛法后能走到哪一步,就要看本身的机缘了。比如你们的离某师兄,她就跑的很快,所以你怎知后来者不能居上?所以要用一颗慈悲心去对待每一位众生,帮助每一位众生成就。

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修行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改掉身上的一些毛病。比如狂妄自大、贡高我慢等,变得谦虚谨慎,肚量也变大了,心胸也变开阔了。身边人从你身上体会到佛法伟大之处,从而有可能也走入佛法之门,这就是身教大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