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因果故事六则
1. 有妇人素不善邻,某日,妇人家失一鸡,寻之邻人。邻人夫妇出,有孩子于灶上爨炊。妇人揭锅盖,见一鸡恰煮之白嫩,妇人大怒曰:“尔煮吾鸡,吾煮尔子!”遂捉孩投锅,孩立时毙命。邻人夫妇归,呼孩不应。翌年,春三月二十八,妇人坐庐下,长空遽然雷响,火球入户,妇人立为灰烬。
2. 某男娶新妇,男耕女织,清苦度日。婆母居厢房,常年病于榻上,儿媳侍奉渐次懈怠。除夕日,男于天井焚香烈纸,媳妇煮饺,盛一碗,置于灶后,以木瓢扣之。饭毕,男儿于厢房问母安,曰:“娘食饺子好否?”母曰:“娘今日不曾食饺。”儿愠色,曰:“儿见媳盛饺于碗与你,安得不食?”母曰:“儿若不信,可闻我口气。”儿闻母口,果无饺味。遂诘之媳妇,媳妇指天誓曰:“敢欺母者,天雷轰我。”次年,夫妇劳作田间,忽西北雨急,雷声渐近。妇人避雨树下,一声雷响,大树劈为两半,妇人遂死。
3. 有王姓者,身高体胖,力能扛鼎,以出身富农,常遭批斗。其妻半道嫁之,不禁羞辱,遂欲离婚。某日,王姓虐妻,出东大胡同,转北街,之南街,撕摞移时,无救助者。妻力气渐尽,遂为王姓劫持回家,系妻颈于梁,毙之,遂自尽。村人发之,欲措其尸下梁,忽大风起,晴空雷响,火球卷地入室,王姓尸体面目不辨。
4. 某男丧妻,遗三岁女。娶新妇,期年生子,夫妻皆喜。妇人虐女,常不得果腹。某日,夫出,妇人饮食子女。子食面,女饮汤。汤未毕,再喂之以汤,如此者三。女腹大如鼓,终不得忍饥,遂啼哭涟涟。夫归,问之,女不敢言。妇人曰:“食面三碗,总啼哭尔!”夫怒,捉女摔门外,触之碌碡,女腹尽裂,肠胃汤水盈地。夫大伤悲,遂逐妇人。妇人不久痨病而死。
5. 有村曰埠岭者,村西有池,名“拖墼塘”。塘边有碑,碑上无字。某夏日有乳名曰八十者,年二十,身矮,面黎,齿外露。插红薯秧于地,适大雨滂沱,避雨碑下。长空裂电,火球延及八十,脊焦黑。有路过者隐见其背有文:“前世后娘虐子者。”
6. 有村曰金牌,位崮山西麓。有村民四人往莱西监狱筑墙打工者,.其一见有包袱弃于路左,发之,则婴儿安然睡其内,有票二十元,取其票,复弃婴于草丛。归家,告之其母,母曰:“尔兄无嗣,速抱归!”及至,婴不知所之也。翌日,大雨汹涌,雷电咆哮,工匠俱避雨工棚。火球入户,于房梁上腾挪逡巡,似有所寻。有长者曰:“有罪戾者出户!”取票者出户,为雷击死。
莱子曰:大凡善恶应报之说,皆世人劝善罚恶之方也,吾素疑之。然母亲言之凿凿,吾有感焉。盖做善感应天地,做恶淆乱乾坤,阴阳不合天象有异,故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矣!
白蛇传是真人真事
以下内容出自果卿居士编写的《现代因果实录》,影响力巨大,被广泛转载,内容真实可信!
九七年七月,某地大学的一位朱女士在先生陪伴下前来五台山拜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妙法老和尚很有修行,于是约了时间特来请教。
朱女士大约三十二、三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秀,肤色白皙,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镜,一幅女学者的幽雅风度。朱女士说她的双眼从孩提时代就不好,总有火 辣辣的感觉,时时隐隐作痛。为了这双眼睛,父母亲不知操了多少心,花了数不清的钱,但都没有疗效。后来,她到美国求学期间也四处求医,仍然没有办法治愈。
朱女士向师父讲述了自己眼睛的情况后,师父微闭双目,少倾,讲述了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有趣故事。
师父问:“你们知道传说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吧?”
我们回答说:“知道,小孩子时就看过这出戏,以后还看过电影。”
师父说:“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出编造的神话故事,其实历史上真有其事。一些动物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会出现所谓的神通,这并不希奇。白蛇化现成白娘子,是因 为她修炼过程中不能断除淫欲,误入岐途,执意想追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但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不允许这种人畜交媾的乱伦行为的。即使是文明高度进步,观念迅速 更新的今天,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容的。《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阻止白蛇正是出于大慈悲心,因为白蛇如果不立即终止这种乱伦行为,并深刻地忏悔,将会毁了她 多年的道业,并堕入地狱。把白蛇压在雷峰塔下,实际上是让她闭门思过、闭关修行,帮助她消除淫欲心。《白蛇传》竭尽毁法谤僧之能事。故事把慈悲的法海和尚 编造成恶魔,把佛菩萨写得那么不通情理,拆散人间美满爱情。而把妖邪渲染得极富人情味,却忽略了人与畜生有根本分别这一事实。作者这样正邪颠倒、误导大 众,诽谤佛教,是要背因果的。是非曲直,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给你们听呢?因为朱女士的眼病跟这个故事有关;也是她念佛,护持佛教的德行所感,此业当了。
“‘水漫金山寺’讲的是白蛇、青蛇不听法海老和尚劝告,反而和他斗法,用邪咒调动水神兴风作浪,水淹金山的事情。当时,水神不明事理,助纣为虐,兴水淹 寺,激怒了护法天神。天神以雷电击打水神,当火球将要击中水神面门的瞬间,身手敏捷的水神迅速沉入水中逃得一命。但双目已被电光灼伤,疼痛难忍。水神的部 下用白绫包扎水神的双眼,护送她急去另一座山上的小庙里,求助于一个有功夫会治病的和尚。当水神去掉蒙着双眼的白绫时,修行多年的和尚被水神的美貌惊呆 了,顿起爱慕之心。一念之差,功力顿消,病也治不成了。故事中的水神就是现在的朱女士,这就是朱女士你今生患眼疾的前世因缘,你今天的先生就是那个看见水 神动了凡心的和尚。他是不是非常的喜欢你,照顾你呀?”
妙法老和尚的一番话令大家兴奋起来,一起注视着这对夫妻。一直在听妙师讲故事的朱女士显得异常激动,好象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先生,她不无深情地笑着说:“是的,他总是把我当孩子一样照顾。”
她的先生显得有些不自在,抿嘴微笑,低头不语。
师父接着又对朱女士说:“等一下,你们夫妻都要到大殿里忏悔宿业。水漫金山寺尽管不是水神的本意,却因无知而成了帮凶,罪业不小啊!今后要多拜《梁皇宝忏》,常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眼睛一定会好。”
师父又看着朱女士的先生说:“本来你是个根基很不错的老修行,可是每次来世间都不能把淫心放下,功亏一篑。今生,你们俩再续前缘,结为夫妇,更要共同发心 ——此生一定要勤修戒、定、慧,证得无上菩提。你可能不大相信我讲的故事,不过,只要回去照我说的真心忏悔,会有效果的。”
一周后,朱女士夫妇又来拜见妙法老和尚。一见面我就见她双目炯炯有神,眼白上的血丝没有了,神采照人。她说,虽然他们对师父讲的故事心存疑惑,但还是决定 当成真事一样忏悔。没想到在佛前忏悔时,一股清凉的感觉沁入双目,她从小到大眼睛都没有过这么舒服的感觉,确实感受到了佛力的加持,坚信师父讲的故事是真 的。她的丈夫也深受震动,俩人当晚就在宾馆中读诵《地藏经》,忏悔罪业。早上睁开眼时,双眼没有了灼痛的感觉,令他们惊喜不已。于是,俩人每天读诵《地藏 经》,并更加虔诚的忏悔罪业。现在她的眼睛完全好了,返台的时间也到了,特来向师父道谢并辞行,还表示,回台湾后每天都会抽时间拜《梁皇宝忏》。
她说还有一个难题请教师父:“如果回去后别人问我,眼睛是如何治好的,我该怎么回答呢?我既不能说是哪家医院治好的,又不能如实地说我前世是《白蛇传》里水漫金山寺,发动大水的水神。要是那样说,他们不把我当成精神病才怪呢!”几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师父说:“很简单,就说在五台山拜佛诵经治好的。”
师父讲的这个故事,当时我心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疑惑——尽管我对师父百分之百地相信。 因为在我自孩提时期就听大人们讲过的《白蛇传》不过是个传说而已,怎么成了真事?现在又有了一个水神再世,而且就在我的眼前。可是几天后的结果又不能不使 我消除了疑惑。朱女士的眼疾真的康复了!
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最多不过六七个吧。但愿有一天朱女士看到了这本书时,不要生我的气才好。尽管我用了化名说这件事,毕竟是在没有征得她的同意的情况下, 泄露了她的这个秘密。如果这个故事能让同修们对佛法,对因果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个功德应当都是她们夫妇的。祝愿她们早证圣果。
在这里我也希望哪位文学水平高的大德、居士,用佛教的观点重新编写一本《白蛇传》,并加进这个水神再世情缘的故事——如果谁想了解一下白蛇、青蛇、许仙的 下落,我们不妨再求助于妙法老和尚——把它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像台湾拍摄的描写玉林国师的《再世情缘》一样。那将既好看,又教育人,同时也给法海老和尚正了名,这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于法海和尚的来历,他究竟是谁,是哪位佛菩萨转世,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福报不敌因果
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外道用石头砸死,他拥有上天入地,腾云蹈海的神力,却不能阻碍业力的成熟,这就是佛教中流传的,神通不敌业力,福报不敌因果。
佛陀教授我们的,是解脱业力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而不是改变因果相续的现象。佛陀的亲弟弟阿难,贪恋人世间的福报修行,佛陀给他展现未来,福报享受完继续堕入地狱受苦,偿还业障,福报不敌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解脱因果,才是生命唯一能够追求的正道。
故事:“难陀”乃“孙陀罗男陀”的略称,他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宿植德本,善根深固,他生在王亲国族之中,自不用说,从小也是享受荣华富贵。
听说难陀已经娶了一房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妇恩爱异常,然而在精神方面,受了佛陀的影响,看到很多有为的青年,都已随佛陀出家——在那个时候,人人都认为出家是最光荣的事,自然难陀跃跃欲试,也想跟佛陀出家去。
然而因为娇妻在室,口里虽然没有向任何人提及,但是心中经常存着一种夫妻难解难分的矛盾,不知如何是好。有时他单独一个人,坐在宁静的花园里,当他的妻子发现时,他竟会生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有一天,难陀与佛陀见面,他把心中的矛盾,一五一十的都向佛陀倾诉;佛陀知道他出家的因缘成熟了,随即讲了一些真理给他听。道理他都听得懂,就是“难舍能捨”这句话,他实在做不到。
正在他深感困扰难决定的时候,佛陀带着他在花园里散步,一面闲聊。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一处人间没有的乐园,他定眼一看,这个地方,幽美极了,一切景物,处处脱俗,自己感觉舒畅无比,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受。便问佛陀:“这是什么地方?”,佛陀说:“ 这是忉利天。”他才恍然大悟,知道是佛陀以佛法神力,带他到了天上。
那天上的光明和大自然的优美,微妙幻化,实非言语笔墨可以形容。难陀只跟着佛陀,并肩徐步,慢慢的在那幽香扑鼻,看去眼花缭乱的花圃道上行走着,不一会儿,又是一处清静美妙的境界出现在眼前。
难陀第一眼瞧见的,竟是几位光耀殊胜,美妙无比,庄严可爱的少女,在那里游戏,见了佛陀,都来作礼 鞠躬问讯。
佛陀乃问其中一位天女说: “ 你已经婚配了没有?”
天女含羞的回答说:“还没有哩!”
佛陀又问:“ 为什么还不婚配呢?”
天女说:“ 我的婚缘还没有成熟,我未来的丈夫,现在还在娑婆世界的人间,名叫难陀,要等他的人间报尽,生到天上来的时候,我就要和他婚配,我现在还要等着哩!”
佛陀听了,只是点头不语,首肯会意。然而难陀却在旁边听得忍耐不住了,竟向佛陀耳语道:“世尊!这位天女既然与我有缘,我倒不想回到人间去了,我人间的妻子,那里比得上天女的美丽的千万分之一呢!”
佛陀以手示意,要天女们仍旧去玩乐,一面走着,一面对难陀说:“你不是听到天女说过,你们的姻缘还没有成熟嘛!不必着急,我再带你到一个地方去参观。”说着,走着,好像有一阵凉风,从前后吹来,难陀觉得身上忽然有些发冷,不觉已到达一处冥冥幽暗的地方。
难陀问世尊:“这是什么地方?”
佛陀说:“这是地狱!”
难陀听说“地狱”,知道是鬼魂之所,心中不禁害怕起来,毛发竖立,小心翼翼的跟随佛陀走着。
一路上只觉坎坷不平,似乎听到远远近近都是神嚎鬼哭,惨叫之声,不忍耳闻目睹。忽然到了一处,好像一片广大的山岩石洞,阴气森森,一处处炉火通红,灶上的油锅,气腾腾的,热油滚沸,所有鬼卒,面目难看,有的青面獠牙,凶恶恐怖,以大铁叉,叉着犯人,往油锅送,一声惨叫,皮肉破裂,面目全非,但又不将犯人治死,惨受苦毒。
难陀一一看在眼里,处处惊骇万状,此刻几乎走不动了。见佛陀指着眼前一个坐在冷灶旁边打瞌睡的老鬼问道:“你这鬼卒,为何在此休息?”
老鬼打了一个呵欠,回答说:“阎罗王派遣我来此等候,有一位宿世曾造恶业的难陀,等他在人间和天上的艳福享尽的时候,从天上坠下来的那个时候,我就要忙着生火烧油了!”
难陀一听,竟吓得魂不附体,只催促世尊赶快离开。说着,两腿乏力,跪在地上,双手紧紧的抱着佛陀的两腿。佛陀以手按着难陀的头,佛力加持,顷刻醒来,仍然是在自己花园中的庭院里。
佛陀扶着难陀的肩膀,安慰着说:“别怕!别怕!我们坐下来谈谈。” 说着,指着莲花池边的石椅,兄弟俩,就在石椅上坐了下来。
佛陀问难陀说:“六道轮迴,三界火宅,你已看过了,都不是我们久居的地方;天堂地狱,你已知道了,因果业报,实在可怕!你应该醒悟了吧!”
难陀点点头,毅然决然的说道:“我自现在起,要跟世尊修行了,我的妻子和天上的天女,我都不再留恋她们了!恳求世尊即刻答应,允许我出家吧!”佛陀回到了精舍。难陀把家里的事,稍作安排,得到妻子的同意,发起出离心,跟随佛陀修行去了。
九色鹿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一只漂亮的鹿王,它的两肋是金色的,像黄金一样闪闪发亮,其余地方的毛色也非常美丽,经常泛出九色光彩,所以大家都称它为“九色鹿”。它心地善良,常常帮助别人,得到鹿群的尊敬和拥护。
有一年夏天,山中连日下着暴雨,水流成灾。
鹿王带领群鹿走到河边,看见河又深又宽,水流湍急,咆哮的浪头卷着山上的大树,奔腾而来,所有鸟兽都不敢靠近这条河。鹿王忽然发现有个人顺流而下,出没于浪头之间,用微弱的声音在求救:“山神、树神啊!天神、龙神啊!
可怜可怜我,救我一命吧!”
鹿王在岸边见到这个情景,心里想:“这么急的水流,连大鱼都难渡,我身小力单,能救得了这个人吗?但是,救他是应该的,我宁可为了救他而被水淹死,也不忍心看着他死去。”又想:“要是这人在陆地上被大象包围了,我一定有办法救他,可是现在他在水中,我未必有那么大的力量救他脱险。如果贸然去救他,别人会笑我自不量力。”但又想:“救人要紧!”
鹿王便跳下水去,好不容易才游到那人身边,对他喊着:“别怕!抓住我的角,骑上我的背,我驮你到岸边去。”
那人骑上鹿王,就像骑马一样。
水中的石头、树干撞击到鹿王身上,撞得它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鹿王仍然紧护着那个溺水人不放,费尽一切气力,总算到了岸边。
溺水人不知如何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他对鹿王说:“如果不是您,父母所给予的身体早已不存在了,现在我的命是您给我的。您虽然是鹿王,但我的生命是属于您的,您需要我时,请尽量叫我。”
鹿王回答说:“我不要名,也不要利,我这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只不过是不忍见死不救罢了!你应当知道,我是生活在山林里的野兽,自由自在地到处寻觅水草,从不冒犯百姓住宅,也不曾冒犯那些狩猎者;我是没有人保护的,因此我非常小心谨慎,外边的人从来没有能见到我的。这次因为看到你落水,见死不救是不对的,所以你才会见到我。要是你真有心,我只求你一件事——千万不要向任何人提起我。”
溺水人听了,悲喜交集、涕泪纵横,他跪在地上向鹿王行礼,说:“您的教诲,如同良药,您是我在此间的第一慈父,您是我最尊敬的人。我现在要离开这里了,但我的心却永远和您在一起,永远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我永远不会把见到您的事告诉别人。”说完,他依依不舍地上路。
鹿王目送他离去后,又回到鹿群当中。
这个国家的王后,有一天作了一个梦,梦见林中有一只极漂亮的鹿,身上的毛有九种颜色,闪闪发亮。她很想得到鹿角和鹿皮,就托病不起。
国王问道:“你怎么还不起床?”
王后说:“我昨夜梦见一只不同寻常的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其角洁白如雪。我多么想得到它的皮来做衣服,用它的角来做拂尘的柄啊!陛下!请您想办法替我弄到这只鹿吧!
要不然我就会死了。”
国王安慰她说:“不要为这事操心了,我是一国之王,还有什么得不到的?”
国王便向全国发布告示:“如果有人能捉获九色鹿,我将与他分治国家,并赐给他盛满金粒的银钵,和盛满银粒的金钵。”
溺水人听说国王用这样的重赐来捉九色鹿,起了贪婪之心,他脑中充满了无数恶念,赶快去报告国王说:“大王啊! 我最近在山中见到一只漂亮极了的鹿,它身上的毛有九种色彩,如同七宝那样绚丽,如同满月在众星之中啊!王后用它的皮来做衣服,实在是再好也不过了。我知道九色鹿在什么地方。”说完,他脸上马上长满了癞疮。
国王听了他的话,真是又惊又喜,忙说:“快告诉我那个地方!我要亲自去捉它。”
那人便带着国王到森林里去。他走在最前面,后面紧跟着国王的大队人马,千乘万骑。
鹿王正在睡觉,空中的许多鸟儿看到远处大队人马开来,路上烟尘滚滚,它们猜测着:“不用说,这一定是为了九色鹿而来。”
有一只好心的乌鸦,连忙找到九色鹿,落在它的头上,啄它的耳朵。
鹿王心里一惊,醒了过来,它觉得很奇怪,想道:“以前乌鸦等各种鸟类,都不敢飞近我,每次见了我都绕着飞,今天为什么来啄我的耳朵呢?莫非发生了什么事?”鹿王立即站起来向四面张望,发现国王的军队已经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鹿王马上向群鹿说:“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惊慌!国王的军队是为了捉我而来,与你们大家无关。现在我们有两个办法,一是我奋力挣逃,我相信我一定可以逃掉,也能冲散国王的军队;二是我自投罗网,去见国王。如果采用第一个办法,你们大家势必得东奔西逃,乃至丧命;所以我决定用第二个办法,直接去见国王。大家不要害怕,我保证你们安然无恙!虽然我去见国王,就会被他杀害,但你们能够平安无事,我死而无憾。”说着,它辞别了心爱的群鹿,向国王走去。
国王带了许多士兵、弓箭手,正在山中搜索九色鹿。
一个弓箭手看到一只体格雄伟、身泛九彩的大鹿,从丛林中安详地走出来,大吃一惊,立刻张弓搭箭,国王在一旁看了,连忙制止道:“且慢!这头鹿不同寻常,莫非它是天神的化身?”
鹿王说:“大王!请您先别杀我,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事情讲清楚。大王!您不应该杀我,我对您的子民是有恩的。”
国王问:“你对我国子民有什么恩呢?”
“我曾经救活过您国家中的一个人。”
这时,那个溺水人走了过来,他一见到鹿王,又惊又喜,立刻指着它向国王喊道:“大王,就是它!就是它!”
可是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两只手突然从身上掉了下来,就好像熟透了的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样。
国王看到这情况,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的手臂怎么啦?”
溺水人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九色鹿见国王惊慌害怕,便安慰他说:“您为什么身体流汗,好像非常害怕的样子呢?是因为我的缘故吗?我一向善良,从来不害人,请大王不必害怕。”
国王听了它的话,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问道:“为什么这个人一用手指你,他的手臂就断了呢?”
鹿王平静地说:“您是国王,理应知道按照法律,害了人、做了坏事,就应该判重刑。他也是一样!这个人背叛别人对他的恩情,犯了大罪;他的手断掉,是他自作自受,并不是我惩罚他。”
国王很想知道详情。
鹿王说:“您不必问我,请您问他吧!”
溺水人不得已,将事情的经过实说了一遍。
国王听后就说:“你自己做了坏事,难道不该受报应?在困难危急的时刻,别人为你做的任何小事,都应该牢记心中,更何况是这样大的恩情呢?你不但不报恩,反而意欲加害你的恩人,受到惩罚是应该的。就如同在炎热的天气,一个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得到了树荫的庇护,那么,他就连一片树叶都不应该损害,更何况救命之恩!”说着,国王便对鹿王跪下,说:“你有什么愿望是我可以帮忙的呢?”
鹿王说:“我们这些兽类,终日生活在山林中,自己找青草和水源,没有什么事相求,只愿大王保护我们。”
国王立即答应它,并通知全国上下,从即日起,一律不得狩猎。
从此,九色鹿和它的鹿群,在山林中过着快乐的日子。
据《菩萨本缘经•鹿品》与《九色鹿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66页、第452页。又,参见《六度集经》卷六《修凡鹿王本生》,《大正藏》第三卷第33页。
大正藏 No. 0181a 九色鹿经
吴支谦译
1卷
佛说九色鹿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著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于我。鹿闻人声走到水中。语溺人言。汝莫恐怖。汝可骑我背上捉我两角。我当相负出水。既得着岸。鹿大疲极。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与大家作奴供给。使令采取水草。鹿言。不用汝也。且各自去。欲报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于是溺人受教而去。是时国王夫人。夜于卧中梦见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即托病不起。王问夫人。何故不起。答曰。我昨夜梦见非常之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坐褥。欲得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觅之。王若不得者我便死矣。王告夫人。汝可且起。我为一国之主何所不得。王即募于国中。若有能得九色鹿者。吾当与其分国而治。即赐金钵盛满银粟。又赐银钵盛满金粟。于是溺人闻王募重。心生恶念。我说此鹿可得富贵。鹿是畜生死活何在。于是溺人即便语募人言。我知九色鹿处。募人即将溺人至大王所。而白王言。此人知九色鹿处。王闻此言即大欢喜。便语溺人。汝若能得九色鹿者。我当与汝半国。此言不虚。溺人答王。我能得之。于是溺人面上即生癞疮。溺人白王。此鹿虽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众。乃可得耳。王即大出军众。往至恒水边。时乌在树头见王军来。疑当杀鹿。即呼鹿曰。知识且起。王来取汝。鹿故不觉。乌便下树踞其头上。啄其耳言。知识且起王军至矣。鹿方惊起便四向顾视。见王军众。已绕百匝无复走地。即趣王车前。时王军人即便挽弓欲射。鹿语王人。且莫射我。自至王所欲有所说。王便敕诸臣莫射此鹿。此是非常之鹿或是天神。鹿重语大王言。且莫杀我。我有大恩在于王国。王语鹿言。汝有何恩。鹿言。我前活王国中一人。鹿即长跪重问王言。谁道我在此耶。王便指示车边癞面人是。鹿闻王言。眼中泪出不能自止。鹿言。大王。此人前日溺深水中。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着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于我。我于尔时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负此人出。本要不相道。人无反复。不如负水中浮木。王闻鹿言甚大惭愧。责数其民语言。汝受人重恩云何反欲杀之。于是大王即下令于国中。自今已往若驱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五族。于是众鹿数千为群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无疾病灾害不生。其世太平运命化去。
佛言。尔时九色鹿者我身是也。尔时乌者今阿难是。时国王者今悦头檀是。时王夫人者今先陀利是。时溺人者今调达是。调达与我世世有怨。我虽有善意向之。而故欲害我。阿难有至意。得成无上道。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忍辱如是。
二十个佛教经典故事
1.色即是空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悟性如光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1、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3、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5、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6、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8、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9、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20、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定与不定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生性倔强的外道,老实巴交地遵照他邪门儿师父的言教,在坟地里默修苦行。只见他大热天地,穿着又臭又厚的裹尸布,举起左手,抬着右脚,作金鸡独立状,还在面前架起一堆柴火烤啊烤,那个劲道哟,多远都能闻到烧死人的味道。他就这样修了一年又一年,因为他师父说过,经过肉体的苦痛,就能换来涅槃的快乐。
自从佛陀证得了中道的修行法门后,这位外道的同参道友们,有以拨头发为修行的,有以吃屎尿为修行的,有成天泡在水里不出来的,有天天用针芒刺背的,他们许多人受到了佛陀的感化,放弃了各种千奇百怪的苦修方法,跟着佛陀很快地证得了解脱。
他虽经住了师兄弟的多次劝解,但还是决定去看看释迦牟尼在搞些什么名堂。他想,我受的苦比释迦牟尼更深更惨,他却证得了最高的觉悟,而我在这儿金鸡独立如许年,却什么收获也没有得到!他要去听听,要去看看。
他颤威威地走进佛陀开示信众的讲堂,依然作金鸡独立式,在佛陀还没有讲法之前,他满脸痛苦地问道:“哎哟,佛陀呀,你昨天讲的啥子法哟?”
“说定法!”佛陀慈祥地答道。
这个很对他的胃口,他就是持常见我见的主儿。
“呃,那您今天准备讲什么呢?”他想,定法嘛,您这一套我都懂呀。
佛陀还是静静地,语气中充满了慈爱:“不定法!”
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你昨天说定法,嗯,怎么今天又是不定法呢?”
“昨日定,今日不定!”
这话虽是那么地轻柔,但他听起来就像一阵晴天的霹雳,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呆滞了很久很久,终于悟到了佛陀为他启示的般若中道。
成就者的行为变化莫测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已经获得了大成就,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八岁童女十问佛,震动三千世界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
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伟大无比的佛陀!您是世间上的明灯,可以照开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给我请问,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们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的告诉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发大愿心,来向我问话,现在你就随意的问吧!”
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妙慧童女听了佛陀承认随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自不用说,就一口气提出十个大问题来向佛陀请求解释道:“佛陀!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
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四十方法
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比如说: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1)对恶友不起嗔心;
(2)安住于大慈悲;
(3)欢喜修学正法,
(4)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
(1)应时布施;
(2)不起轻慢的心;
(3)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
(4)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
(1)不说离间的语言;
(2)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
(3)护持正法;
(4)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
(1)如来塔庙供奉华果;
(2)不妄自损害他人;
(3)铸造佛像;
(4)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
(1)见他修善不为障恼;
(2)他说法时未尝留碍;
(3)燃灯供养如来;
(4)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
(1)以无谄心亲近善友;
(2)于他胜法无嫉妒心,
(3)他获名誉心常欢喜,
(4)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
(1)言行一致;
(2)于善友处不覆诸恶;
(3)闻法不求过失;
(4)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
(1)持三律仪戒;
(2)闻甚深经不生毁谤;
(3)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
(4)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
(1)了知法性平等;
(2)常行精进;
(3)常勤念佛;
(4)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
(1)满他所求;
(2)于诸善法深生信解;
(3)于诸菩萨施庄严具;
(4)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
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难道真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安详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也感觉难以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就说道:“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才发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以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
年少的妙慧童女,得到大智文殊菩萨向他顶礼,这可见她的来历不凡。从妙慧童女的故事看来,对于女人固不应轻视,就是对初学者也不可傲慢。
千万别将好运逼走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
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什么提婆达多对佛陀那么不满?为什么他要在外面散播许多谣言呢?”
佛陀刚好走过,问道:“你们在议论什么?”
有一位回答:“佛陀,我们都很疑惑——提婆达多和佛陀是堂兄弟,又是您的弟子,为什么他事事都要障碍佛陀,甚至听到有人赞叹您时就想尽办法散布谣言、诽谤佛陀,提婆达多和您曾结了什么样的因缘呢?”
佛陀说:“提婆达多诽谤我不只是在今生此世,在过去生中他就一直抱着嫉妒心,常以险恶之心加害我。”佛陀接着又说:“你们坐下来,我告诉你们过去生中的提婆达多。以前有一个摩伽陀国,国王养了一头大象,是一头洁白的大象,不论行走、外貌都是上等之选。国王请了驯兽师来调教,这头白象很聪明、人见人爱备受赞叹。有一次在祭拜大典上,国王骑着这头白象在人群中巡视祭拜的队伍,大白象一走出来,全国的人民都大开眼界,每一个人都赞叹它,因为它的动作优雅稳重,让人一见就生欢喜心。”
国王看到这么多人赞叹白象,他心中很不高兴——大家竟然都只赞赏被我骑的大白象,却没有人赞赏我的英姿焕发。于是国王就想尽办法要置它于死地。
国王问驯兽师:“这头大象驯得如何?”
驯兽师说:“很好啊,这头象聪明伶俐,很好教。”
国王说:“如果它站在最高的断崖上,是不是可以表演被调教的技术?”
驯兽师说:“没问题,因为它很聪明。”
国王就说:“好,我要看大白象献艺。”
于是,国王就指定在摩伽陀国最高的山顶上,那山间还隔着很危险的断崖,国王要大象在那里献艺。驯兽师随着国王牵着大象到那里,国王和许多大臣百姓都等着要看大象表演,国王命驯兽师骑在大象背上指挥。国王下令说:“你要它缩一脚,用三只脚站在山尖上。”驯兽师就指挥象用三只脚站立,大象就开始表演,姿态真是美啊,在场的老百姓都很赞叹大白象;国王愈听愈气,又说:“要大象缩起两脚,用两只脚站立。”大象真的做到了,赞叹的声音更大了。国王更是嫉妒了,又要大象用一只脚站立,其它三只脚都缩着,没想到大白象竟然也做到了,此时赞赏的声音真是震动天地!
那时,国王除了嫉妒之外又加上痛恨,他咬牙切齿、无理地告诉驯兽师:“要它四只脚都缩起来,悬空在山顶上!”
当时,驯兽师就贴近大象的耳朵说:“国王有心要置你于死地,像这种无道的国王不值得为他服务,你是否能展现神力,将四只脚都缩起来,腾空飞到婆罗奈国去?”结果大象真的四脚悬空、身体轻飘飘地载着驯兽师飞过断崖,一直飞到婆罗奈国的城门上空。
婆罗奈的人民抬头,突然看到一头白象轻飘飘地载着一个人在天空中飞翔,大家都喝采说:“啊!好神奇的大白象,它带着福气到婆罗奈国,这是个好预兆!”那里的百姓都跪在地上喊。国王在宫中也听到了,就和大臣们出来观看,看到那大白象果真是良象,国王说道:“不知它是否和我国有缘,希望大白象能降临到这里来。”
大象就真的降落在婆罗奈国的宫殿旁,国王问那位驯兽师:“你们从哪里来的?”
驯兽师说:“我们从摩伽陀国来。”
国王说:“这头象到我的国家来,必能带来吉祥,希望能让它留下来。”
驯兽师就对大象说:“这是一位仁王,我们应该投靠他,为他服务。”于是他们就留下来了。国王很高兴,封大白象为象王,又为象盖了一所很好的屋子让它住,而且喂食最好的食物。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又对比丘们说:“你们知道吗?那位怨恨嫉妒心强的国王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婆罗奈国的国王就是舍利弗,那位驯象师是眼前的阿难,而大白象就是我——释迦牟尼。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不断用嫉妒和怨恨之心结怨连仇,直到现在还要不断地逼害,这就是他过去生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积的嫉妒心。”
佛陀又说:“大家修行就是要把内心的怨恨和嫉妒心扫除,心中的这分无明、黑影若能拨开,才能透彻了悟真如本性。
法布施增长智慧
阿难尊者他又怎样得到那个好的记忆?佛经上面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寺在深山里面,深山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沙弥修行,这个老师父对徒弟要求特别严格,每一天要求要背五页书。印度的寺院里面自己是不煮饭的,所以每一天都要出去托钵,拿着一个钵出去化缘,接受信徒、信众供养。所以这个沙弥每天早上就要走很远的路才走出去。这个寺院在深山里面,走出去托钵化缘,回来又要背书,所以他很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走出走进起码要三个小时,这样走,他就没有时间去背书了,所以背不了,师父又要责备他,批评他,所以他很烦恼。
印度的习惯,托钵有规矩的,佛教的规矩:要托钵的话,最多能走七家,走到第一家有人供养,你就不用走第二家了,马上就回去了,回到寺院。如果第一家没人供养,就走到第二家,第二家没有就走到第三家,最多走到第七家,如果七家都走过了都没人在,没人供养你,你今天就没有福报了,自己饿肚子,不需要吃饭了,不需要吃东西了。
有一天他连续走了六家,都没有人供养,一路走到第七家,有一位长者就供养他,就告诉他:“小师父,你修行应该很快乐的,为什么你会愁眉苦脸呢,好像很烦恼一样。”
这个小沙弥就告诉他,“因为我又要背书,又要走这么远的路来托钵,所以我托了钵又没有时间背书,师父就又责怪我。如果我背了书又没时间去托钵,所以师父和我两人没饭吃。”
这个长者很同情他,就跟他讲:“这样,明天开始你就不用烦恼了,你专心背书啦,我明天开始安排人,每一天固定送饭供养你们两师徒。”这个沙弥就很高兴,所以很感谢他,很用功地背书,每一天可以背十页书,不但背五页书,可以背到十页书。这样师父也很高兴,徒弟也很高兴,长者也都很高兴。
大家知道吗?当时这个老法师就是定光古佛,定光佛,当时这个小沙弥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时这个长者就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他无量劫以前成就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背书,所以今生他得到的果报是怎样?多闻第一,他的记忆是特别好的,是最好的。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去增长智慧,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修行,帮助别人增长智慧,我们自己都可以增长智慧。如果我们说我希望我的子女读书成绩好一点,希望他可以考上清华大学,怎么办呢,怎样帮他增长智慧?一方面帮他念文殊心咒;另一方面最好帮助其他的小孩子读书。有些地方有的人,有些小孩子父母亲死亡了,是孤儿,他自己很有心去读书,但是他没有条件。如果你可以支持他读书,成绩好呢,同样你以你儿子的名字来供养他的话,你的子女都会增长智慧。所以通过这个方法容易增长智慧。
而且如果做法布施,都可以增长智慧。
我们在父母生日,讲到报父母恩,报父母恩不可以父母生日的当天去酒楼摆酒,摆几桌酒席,你以为这是报父母恩,这是错了,你害了你的父母,增加了父母的业障,为他而杀,又增加了自己的业障。所以最好的方法怎样报父母恩,在父母生日那天大家都吃素,而且在父母生日的那天,我们可以为他印一点经书《药师经》、《金刚经》其他法宝,这样是很好的。为他供养三宝,为他放生,这样可以增延你父母的福寿,延长他的寿命。放生、印经书、供养三宝,这是真正报父母恩的方法。所以我们做法布施,多印一些经书流通,这样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
但是要有正知正见,误导众生就不好了。而且自己了解多少佛法都与别人讲解,引导别人了解佛法,增长智慧,自己如法修学,令到大家相信佛法,这些是法布施,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了解佛法,你不肯说,非常之保守,这些是一个愚痴的因,如果别人想去听法,想去闻法,你障碍别人听法,这些都是一个愚痴的因。
《弥陀经》里面有一个周利槃陀伽,这个周利槃陀伽尊者,他以前是没有什么智慧的,他的哥哥出了家,所以他跟着他哥哥出了家,但他没有什么智慧。一个偈子,“身语意三不造罪”,不造罪业,“离欲不执着世间”,就这两句话,离欲,离开自己的欲望,断自己的欲望,而且不执着这个世间。就是这个偈,两句话,他背了三个月,他都背不出来,所以他阿哥就骂他,你太蠢了,太愚痴了,你不是出家的料,你回去吧。这样他就很难过,一边走回家,一边自己在哭。
路上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很慈悲的问他:“你为什么会哭?”他就说我怎样怎样,我没有什么智慧,我太愚痴,佛陀说:“不怕,你这样,你回到寺院,回到精舍,回到祗园精舍,你每一天扫地,而且你念几个字,你背不到两句,你就念四个字,‘扫尘离垢’,打扫这些尘土,离开污垢,‘扫尘离垢’,念这四个字就可以啦。”这样一开始他就没有什么智慧,念了“扫尘”就忘记了念“离垢”,念了“离垢”就忘记了“扫尘”,这样没有什么智慧。
但是慢慢地就可以念到了,“扫尘离垢”。一边扫地,一边“扫尘离垢,扫尘离垢”,一边这样地念。有一天他突然地觉悟了,啊,我扫这个尘是什么尘呢?不只是外面的尘土,而且要扫自己心中的尘,心中愚痴的尘,离开这个迷惑颠倒的垢,离开这个贪嗔痴的垢,这样“扫尘离垢”,所以他突然觉悟了。之后,很快速地开了智慧之后,他就证到阿罗汉果。
这样呢,这时候有一些比丘尼,佛教有一个规矩,每隔半个月,比丘尼的僧团就要来请比丘来开示。这样就轮到周利槃陀伽来开示,一开始比丘尼看不起他,他这个愚蠢是出名的。所以这些比丘尼知道,噢,原来是周利槃陀伽来开示。大家都很藐视他,所以故意捉弄他,故意搭了一个很高的法座,而且不摆一张梯。就看他怎样上去讲法,故意看他怎样出笑话。谁知道周利槃陀伽一去,一见到马上用手按了按,这个法座就自动降了下来。
之后就开始讲法,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无量无边的妙法。那些比丘尼很赞叹,觉得很奇怪,这个人以前这样愚痴,四个字都背不到,现在有这么多的智慧,讲这么多的妙法出来。就去请问佛陀,是什么因缘,这个周利槃陀伽以前这样愚痴,现在这样有智慧?
佛陀就说:这个周利槃陀伽,其实他之前是一个三藏法师,很有智慧的三藏法师,但是他非常保守,别人很虔诚很恭敬向他请法,他说我不知道。他明明知道的说不知道,这样说不知道,那样说不知道。这样吝啬自己的法,保守,所以得到的一个果报是怎样呢?愚痴。
所以我们多一点弘法,我们懂多少,了解多少,给大家讲多少,这些是一种增长智慧的方法。所以希望我们通过帮助其他众生来增长智慧,来提升自己的智慧,通过法布施来发现我们本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