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简介
格鲁派修学非常重视显密圆融,上师悲心开示我们“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佛”让弟子们好好的学习广论,有能力的弟子也要好好学习《五部大论》。那么,这《五部大论》是什么呢?一、《释量论》印度因明学家法称论师(西元七世纪)造《释量论》。

《释量论》梵文 Pramāṇavārttika,又译《量释论》、《量评释》,亦称《广释量论本颂》,印度因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佛教因明学大师法称著。本书是对陈那《集量论》所作的注释,然而在理论上却作了很大的发挥。为因明七论之一,因明学集大成之作,是藏传僧人的必读课本。印度有天慧等人的注释。西藏注释有贾曹杰的《能显解脱道论》、根登朱巴的《量理庄严论》等,此二论在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

全书分为四品:

(1)〈自义比量品〉,又译〈为自比量品〉。

(2)〈成量品〉,又译〈成立量士夫品〉。

(3)〈现量品〉。

(4)〈他义比量品〉,又译〈为他比量品〉。

此书在古代未曾汉译。1980年法尊法师首次依藏文本译成汉语,并依僧成之大疏,编译成《释量论略解》。

二、《现观庄严论》

梵名 Abhisamayālamkāra-śāstra。印度弥勒菩萨造。全称《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又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为大乘弥勒学之代表作。系略摄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大品般若经等)之纲要。主要内容为叙述三智及八事七十义,即言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过程。以梵文记载,共八品二七二颂。

全论共有八品,阐述八事。八事是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事可合为三种,前三事是境,次四事加行是因或行,最后一事法身及事业是果。八事展开成为七十义,还包括了《般若经》中所说的一百零八法。其特色如下:

一、所有《般若经》的纲要:论中并未偏于哪部《般若经》而作阐释,而是开显了所有二转《般若经》的密意。大中略三品《般若经》都可与本论对应,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以经论对照讲解,如宗喀巴大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等。

二、法义深广:《般若经》中从色法至一切智智间的染净诸法无不包含,所以内容广大;又一一指示诸法的究竟本性是实相般若,以及诸佛菩萨所修所住的甚深般若智慧,所以极为甚深。换言之,从广大来讲八品、七十义、一百零八法或境行果完备宣说,从深而言,唯是各别自证智之行境。

三、开辟般若现观次第: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是从甚深见上抉择般若的意趣,对于如何现观的方法并未直接涉及,而本论以修行阶位为纲要,引导行人实践修行现观般若。

四、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总教授:《广论》是一部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菩萨的道轨,引导众生趣往一切种智之地,圆满具足上中下三类士夫修行所有次第的无上宝典。而广论的总教授即是本论,宗喀巴大师云:“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证庄严》所有教授。”

三、《中观论》

中观论即《中论颂》。阐述缘起性空深义,揭示生死解脱根本,为三乘共遵之门。《中论颂》为龙树重要的代表作,畅演中道,中观论摧破执空执有的异说,使大乘不再依傍于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观一格。

格鲁派重视中观论点的修学,在完整的修学过程中也要着重修学阐述中观方面的论典,如《入中论》。

《入中论》,梵名Madhyamakāvatāra ,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所著。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本论之中心,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入中论》的组织,依于《华严经.十地品》。本论于空宗正见,及修行次第,甚深广大二种教门,均有解释。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叙菩萨修行成就功德之后,又配以初发心修行法,指导学者修行次第。二空之理,则在般若度中广释,本论见地属于自空中观的应成见。

四、《俱舍论》

《俱舍论》,梵文 Abhidharmakośa-śāstra,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亲著,玄奘译,30卷。相传世亲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时,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接受当时新的大乘学说。世亲菩萨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众讲《大毗婆沙论》时,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毕,成六百颂(最初为五百九十八颂),即《俱舍论本颂》。后来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俱舍论》本颂的结构同《杂阿毗昙心论》一样,贯穿说一切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杂阿毗昙心论》已经加以改造。《杂阿毗昙心论》有六百多颂,本颂也有六百颂,但不是互相吻合,而是有所增删、合并,并重新组织。仅是颂文,连篇章、段落也都重新作了整理。因此,该论之讲四谛,别具特点。

和《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品的结构不同,本颂分为八品,世亲作注释时又加了《破执我》一品,与本颂无关。《俱舍论》全体九品结构,体现了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主张。此外,又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这个结论对以后传承一切有部学说的人产生很大影响。

五、《戒律本论》

《戒律本论》,(梵Vinaya-su^tra)印度德光尊者(约西元六世纪)造《戒律本论》(另译为《律经》)。

印度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学概论。共有二千七百颂,分为九卷,印度·德光所造。此书梵本已佚,汉译本亦无。仅有藏译本。作者德光,印度摩睹罗国人,约在六世纪时生于大婆罗门家。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受具,又从世亲学习声闻乘三藏经典及诸大乘经论,通晓诸部律藏,为室利诃罗沙王师。后住摩睹罗国阿伽罗补利寺,广弘律教,撰成本书。其弟子中能诵持全部律藏的有五百人,著述《律经大疏》的法友,即是他的上首弟子之一。

本书总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要点,依出离戒广释一切应止应行的学处,是声闻乘增上戒学的宝库。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藏,总分四部,

(1)十七事,

(2)辩阿笈摩,

(3)杂事,

(4)胜教(亦名上教)。

十七事中,广说出家、受具、布萨、安居等一切应行之事。辩阿笈摩中,广释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别解脱戒。杂事,则对于上两部中所未说及之琐碎细节,补充说明。胜教有(邬波离问)等十种小品,对于前两部中诸问题,详细抉择断疑。故前两部如本事,后二部似抉择。

《戒律本论》属于小乘别解脱戒,但别解脱戒是所有戒律的基础,一定要遵守,不可轻视。

~~~~~~~~

18 – 《妙法莲华经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