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安来上师祈请文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祈请金刚上师带安来

皈依金刚上师带安来

参究《达摩禅师论》之十四心门,是带安来上师为众弟子布置的一项功课,也是显密禅修学院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众弟子结合自己梦禅与坐禅的亲身体验,对“心门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是自己真正从禅观中得来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中论点是活泼泼的,生动而不单板。

之前已经讨论了六个心门,谓“安心门、住心门、悟心门、定心门、息心门、征心门,”本次参研的是“达心门”。下面节录了部分弟子之间精彩论述与对话,和同修们分享。

弟子明证:众生皆有如来性,执著妄想不能入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何谓“达心门”?文中定义:言「达心门」者,由常看守心故,渐达自心,本性清净,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犹如虚空。故云「亦名达心门」。短短一句话,四十二个字,所涵盖意义十分深刻。

文中言“犹如虚空”。虚空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法界从哪里来?《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金刚经》云:“一切法从心想生”。虚空是本性(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世界怎么个形态,怎么个改变,是受自性的影响。众生自性清净,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众生自性染垢,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众生想什么?财色名食睡,它们变现什么?变现地狱、饿鬼、畜生。故“一切法从心想生”

什么是本性?本性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平等心。谁有平等心?我们凡夫肯定没有,我们有的是妄心、分别心。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就成佛了,唯有佛有平等心。故文中教导说:“由常看守心故,渐达自心,本性清净”。我们凡夫正因为有烦恼诸垢,本性不清净。不清净就做不到“万法平等”,就做不到“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有烦恼就有障碍。

曾有一位师兄与我讨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她说:“明明所见的相都是真的,为什么说是虚妄?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相是真实的,自己身相是真实的,怎么都理解不了‘虚妄’二字。”

我告诉他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相是如来本性(法身)变现,是应众生心而幻化。我问她:“你最喜欢哪一位佛菩萨呢?”她说最喜欢白衣观音。”我说正因为你喜欢白衣观音的形象,看见白衣观音你就高兴,就恭敬,就愿意拜,所以如来法身就变现白衣观音模样给你看。如果变现一位穿破衣的乞丐,你可能拂袖而去,达不到教化的目的。过了几天你看见笑呵呵的相心生欢喜,如来法身就变现弥勒佛坐在寺院大门笑脸相迎。因此所有佛菩萨的相都是应你的心而变现,阿弥陀佛是虚妄,观音菩萨是虚妄,所有佛菩萨相都是虚妄,不但相是虚妄,名号也是虚妄。观音菩萨即称观世音,也称马头明王,也称准提佛母,应众生心而定。就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才有分别不同的佛菩萨相。当有一天你不分别了,心平等了,这些相就不存在了。

我们以佛心去感,法身就以佛相来应;以菩萨心去感,就现菩萨身来应;以凡夫心感,就现凡夫身应。为什么梦禅中有些师兄见上师是佛相,有些是凡夫相,那是上师应你的心所变现。所以如来法身不是自己愿意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如果佛说我愿意现这个身或那个身,已经是凡夫了,只有凡夫才有愿意不愿意,那是妄想分别执著。佛心清净平等无念,才能与法界众生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一切处有感,一切处就有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梦禅的道理。

虽然相有分别不同,但法性平等,佛性与众生性平等。一切相从法性生起,一切相由法性变现。但相有生灭,有大小,有来去,有垢净,有增减,法性没有生灭、大小、来去、垢净和增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不真实,不真实就不会永恒不变,就有生灭。释迦摩尼佛示现涅槃,就是示现生灭;阿弥陀佛也会入灭,观世音作为补位菩萨会接替教主之位,示现成佛。但法性不生不灭。比如一块黄金,做成金戒指,金项链,或者塑成纯金雕像,不论形象怎么变,但黄金的性不变。既然无量无边的相都是从法性生起,都是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从相上说,相无量无边,法性是一个。《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为何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见一切众生是众生?我们是从相上看,佛是从性上看。性是平等的,佛是平等心,所以法性就是佛如来,禅宗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了性,成不了佛,因为我们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所有相。著相就有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所以凡夫不能见性,《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四弘誓愿中“烦恼无量誓愿断”,可见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但总不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如何断这三种烦恼?用戒、定、慧三学。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只有般若智慧生起才能真正断烦恼。要开慧,必得先修戒、定。佛为什么这么重视修定?因为想要明心见性,想要明了诸法实相非修定不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教中所有门派最终都离不开修定。

禅宗观心是修定,天台宗止观是修定,密宗持咒是修定,净土宗念佛是修定,本文中“常看守心”也是修定,方法不同,目标一致。只有定才能开慧,只有慧才能观照诸法空相。

什么是诸法空相?就是佛的境界。这种境界唯有佛才知道。《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先要让自心清净,像虚空一样无分别。这就是佛的境界。也正是本文“达心门”所论要点:本性清净,犹如虚空。虚空界就是人的自性,清清净净,什么也没有,达到虚空一样的清净光明。而虚空法界是寂静的,只要我们断掉妄想分别执著,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寂静法就现前。

以上是我个人对“达心门”的理解,与各位师兄同参。

明证恭敬合十。

弟子明安:转烦恼为菩提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十四心门修法中有十一心门均由“常看守心”起,何言多次强调“常看守心”?是防心散出、亦或防贼入?还要经常反复看守?就此疑问,分享自己去年8月9日后夜的一则梦禅:

梦见我走在海边一处纷杂的景区,后面有三个小痞子把我手机偷走了,我一把抓住他们,哀求把手机还给我。开始三人拒不承认,后来有一人妥协,但要求用新手机的价格才能赎回……我当时没同意。之后突然出现特警部将他们团团围住,进行抓捕……其中一个人跑了,像一只老鼠那样一边翻地一边逃窜,特别快,可逐渐被后面飞驰而来的一列火车淹没……”

当时请教前辈师兄们帮忙参解。手机被抢夺,是警示要坚守信念,以布施、持戒,坚固五根五力,那么任凭盗贼抢夺也是抢不走的。那三位盗贼的名字叫贪,嗔,痴,你若信心坚定就得护法神护佑,将强盗贼打跑。没有信、进、念、定作为基础,一颗心恒时处于散乱攀缘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无法驱除愚痴黑暗,也无法将外境烦恼转为道用,无法圆满证得一切烦恼的本体清净。

作为初入佛门的弟子,要想渐达自性,入佛境界,要恒时精进修持,常守护其心不被染污,摧毁五毒烦恼。并时时发愿,祈请上师诸佛菩萨加持,转烦恼为菩提,证得清净本性。

参解上师布置参心法门,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无我的启发,用无我利他来供养佛陀、供养众生。如果消融了内心的执着,没有自私,只有无我利他,哪怕只有一瞬间也都是“自性”的体现。

以上是末学的一些修行体会,不足部分还望大德师兄们批评指正。

明安恭敬合十

弟子空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原文:言「达心门」者,由常看守心故,渐达自心,本性清净,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犹如虚空。故云「亦名达心门」。读[达心门]寥寥数语,便将到达自性的本源告诉我们“心如虚空”。而这又能如何达到此境界?是由最初的住心门、悟心门、定心门、息心门、征心门,一路有次第的修行而到[达心门]。禅修不离观心守心,即念兹在兹,长久薰习便见本性无好恶美丑,只一味寂照万物不被污著。

六祖慧能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从道理上讲,我明白自性、本性都指我们本有的佛性,但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却因极想将心看守住,反而被心牵绊,实为头上安头,致使心绪不宁烦恼丛生……。说心里话,虽然每日跏趺坐近一两个小时已有八九年,却无丝毫明证和空性师兄的禅修境界,只不过稍有轻安,熬得腿子盘起舒适罢了。过去的禅师曾说:“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修行就在生活的琐事中,行于事不被事缠心,处清静不被静相迷,在励事中练心。

空融恭敬合十

弟子明证:读了明安师兄与空融师兄对于“达心门”的体会,深有感触。感恩两位师兄发自内心的陈述。特别明安师兄的梦禅,一边读一边心中生起对上师无限敬仰之心。上师用一个妙趣横生的意境,将我们凡夫有史以来贪、嗔、痴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意境顶得了上百次的说教了。

我们凡夫累世留存于阿赖耶识中贪、嗔、痴、慢、疑习性的种子很难根除,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钝使,钝使的意思就是长期的、累世的积存,因此去除起来的过程也很漫长,如果没有大无畏勇猛精进断除一切烦恼的精神,真的是要修三大阿僧祗劫了。

上师常教导我说:“三藏十二部经论是佛法,生活也是佛法,修行必须结合生活才能参悟。什么是出世法?觉了一切法都是出世法。现在很多人将修行与生活完全割裂,不知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境界一来心就退转,受不了任何挫折。”

确实如上师所言,我们凡夫不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前几天一位朋友对我说:“某某听说你习佛了挺惊讶的,说你以前可是那个那个……样子啊!”朋友口中的某某与我有十几年没联系了,她认识的是我修行以前的样子。我听了以后很生气,嗔心就起来了,我说:“我还没死呢,她怎么就盖棺定论了。”

这一起嗔心了不得,当晚梦禅中自己就举着一把剑把一位女性众生砍成几段……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佛前大忏悔,然后又找空性师兄忏悔。为什么找空性师兄忏悔?佛经中说:做错事在清净的同修面前真心发露忏悔是一样可以忏罪的。所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不好去除,一定要时时忏悔时时反省。感恩上师通过梦禅让弟子们看见自己心性中恶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后来反省,当我生气别人对我“盖棺定论”的时候,自己何尝不是对身边的很多人“盖棺定论”?我们时常依个人爱憎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这正是执著于我相和人相。一个人到底是善是恶?是对是错?盖棺才可以论定。他还没有死,怎么知道不会改正?不会进步?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应用在自己生活上,修行上,得大利益。

感恩两位师兄精彩分享,让我又学习到了很多。恭敬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