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念佛感应神奇 开悟不可思议

憨山大师,明代着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来到院中,风吹庭树,飞叶满天,却又了无动相,憨山想道:“这不正是‘旋岚偃岳而长静’嘛!”后来小解,不见有流动相,则曰:“这不正是‘江河竞注而不流’嘛!”于是生死之疑从此冰释,乃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次日同参妙峰问道:“师兄近来修行有进步否?”憨山大师答道:“夜里看见河边两头铁牛斗入水中去了,至今绝无消息。”妙峰笑道:“恭喜师兄住山有本钱了!”

三十岁时,憨山大师前往五台龙门静修,单提一念,勇猛精进,直至一字不识之地,身心洒然,如入极乐世界。至次年夏,大风猛吼,万窍怒号,溪水奔腾,声如惊雷,憨山大师定中受扰,乃向妙峰禅师请益。妙峰开示:“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道:‘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圆通。’”憨山大师于是每日坐在溪边修行,初则水声宛然,时间一长,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日,忽然忘却身心,一切音响顿时消失,自此,即使声音如雷,也再不能扰动大师静寂心境。

一日憨山大师饭后漫步,摄心归一,忽然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然,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尽现其中,及出定则智慧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前疑虑,当下冰消,及视饭钵,则已蒙尘。

大师初悟后即刺血泥金,抄《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因,下酬父母之恩。其间曾做三个与禅修有关的嘉梦:初梦清凉国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所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醒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次梦弥勒亲授经书,并开示道:“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次梦文殊菩萨请浴,浴后饮菩萨送来的脑髓;觉后五脏洞然,轻快无喻。

四十一岁,憨山大师隐居东海牢山。一夕静坐夜起,但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三昧现前,无入无出,即说偈道:“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取《楞严经》印证,开卷即见“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遂书《楞严悬镜》一卷。

四十四岁,静中机发,不因心念,意在舌端,即述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夜半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开悟方法多种多样,唯有念佛一着最为简捷,古德有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都像憨山大师那样,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单提一念,待到工夫绵密、打成一片,何愁不能开悟?


天上一昼夜,相当于人间50年乃至上1000年

天上一昼夜,相当于人间50年乃至上1000年!黑绳地狱一昼夜,相当人间几千万年!

《佛说目连所问经》

寿等四大王天五百年。计人间岁数九百万岁。(人间 900万年,相当于1昼夜=人间50年)

忉利天一千岁。计人间算数三俱胝六百万岁。(人间三千六百万年,相当于1昼夜=人间100年)

夜摩天二千岁。计人间算数一十四俱胝四百万岁。(人间 1亿4千4百万年,相当于1昼夜=人间200年)

兜率陀天四千岁。计人间算数五十七俱胝六万岁。(人间 5亿7千6百万年,相当于1昼夜 =人间400年)

化乐天八千岁。计人间算数二百三十俱胝四百万岁。(人间 23亿年,相当于1昼夜 =人间800年)

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计人间算数九百一十五俱胝六百万岁。(人间 91亿5千6百万年,相当于1昼夜 =人间1600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帝释天人的寿命】

帝释天1昼夜 = 人间百年

帝释天1年 = 人间36000年(360昼夜*100年)

帝释天寿命(为1千岁)= 人间 36,000,000年

(佛经云“如人间岁总三俱胝余六十亿”,那么1俱胝就是1千万,这里的'亿'相当于现在的10万)

当然,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寿命都不一样,这里仅作参考。

【其他天人的寿命】

四大天王天的天人,寿命约500岁(天上的时间,下同)

忉利天一千岁

夜摩天二千岁

兜率陀天四千岁(也就是弥勒菩萨要在兜率陀天4000年后,在下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化乐天八千岁

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

【鬼道众生的寿命】

鬼道众生的寿命:

鬼道1昼夜=人间1月(鬼道1年相当于人间 30年)

鬼道众生寿命(是500岁)=人间15,000年(于鬼趣中寿五百岁。同于人间万五千岁。)

【地狱众生的寿命犹如人间的天文数字】

那么,且看地狱众生的寿命:

黑绳大地狱1昼夜 = 人间36,000,000年

黑绳大地狱寿命(是1千年)=人间 36,000,000,000年

众合大地狱1昼夜 = 黑绳大地狱1千年 ,寿量是2千岁。

阿鼻大地狱 寿一中劫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神通与悉地(1)

一、神通

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会障碍自己的话,那就不是自己的神通,很有可能是护法示现或妖鬼附体所得。

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种,分别为:1、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之报通;2、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之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3、依持咒所得之咒通;4、依修禅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广分通力为五种通(五通),即:1、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之通力;2、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3、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4、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力;5、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

所谓神通,其实即是今人所说的特异功能,佛道两家前辈,从不炫耀神通,不似今人,稍有点异能便出来走江湖,但佛道两家前辈,却亦认为需要神通,如藏密大成就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云:

“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具通者日夜,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若欲速圆满,大菩提资粮,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这即是明明鼓励弟子要修神通。

但是这里要有个重要的前提:“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也就是说为了修福德智慧,为了圆满修行的资粮,才是“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不然修神通只是为名闻利养的话,那神通只会成为轮回之因。

二、三明

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1、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2、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较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3、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谓众生因三界见、思之惑,堕落生死,故名为漏;惟罗汉断三界见、思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

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三、五眼

1、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2、天眼: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

3、慧眼:慧眼者,谓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4、法眼: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5、佛眼:佛眼者,谓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显明。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所谓: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融法界内,无处不包容。


莲坛第六次闭关报告——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二)

妙勝普賢行

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

空性紀實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帶安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尊

經咒念誦入觀法門(中篇)

我換了一張臉了(臉皮掉了?)

上師以心印心的訣竅,昨日身體與心靈的觸動,生命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開端,今日念誦心經,念著觀著,竟然看到自己的臉皮,刷!一下,一張黑色的臉皮掉下來了(就好似蛇在脫皮似的),我換上一張潔淨白色的臉了?為什麼換臉皮?

上師曾經開示,一位行者能入觀自己的兩面,一位是白面的自己,代表修行的光明面,另一位黑面是輪迴貪愛五欲的自己,當黑白交融化成透明的一面時,那就是修行成證佛性的時候到了。

脫掉一層黑臉皮,是要我脫胎換骨之意喻吧!除舊佈新把握機緣,我連忙許下心願,願臉能像地藏王菩薩一般俊美!(報身菩薩相好莊嚴,有如此莊嚴像,以後處眾生界較容易結善緣),之後空中有一頂寶冠落入我的頭上,寶冠上頂著一位坐佛,我仰止觀一觀是哪位佛菩薩?仰止往上一觀!是帶安來上師!是上師坐在寶冠上面!因為上師的坐姿特別不同,我一眼就認出是我的根本上師,這時又看到自己的右手握著一把寶劍,劍中鑲了寶石,自身穿紅色袈裟,坐上黑色蓮花,(又觀到黑蓮花了!黑蓮花與我的因緣真是甚深,過去幾次的閉關,在禪觀中數次出現在境界中加持我),但我坐上的黑色金蓮花,有些花瓣好向下長了,這肯定是隱喻我性德有缺漏!我自知這是表修持不夠完善美滿的意思。

受冠後仰望天際,佛堂上空被好大的三大光環圍繞,天女們穿著白色金縷衣在跳舞,舞衣像盛開的花朵,天鼓技樂,百花齊放,龍族出現了,白金巨龍翻騰飛耀,好多黑龍湧入瞬間又消失,兩座島嶼耀入虛空(奇怪島嶼下方是魚尾巴,不知這升起的島嶼是何意?),另一邊好似密林的瑪哈嗄拉空行諸尊也在跳舞,骷髏頭白骨尊者也在舞動,瞬間我似有神足之通似的,馬上就加入密林舞會中,跟著瑪哈嗄拉一起舞動,跳著舞時,我的舌頭也在轉動,只差沒把舌頭伸出來而已,(我趕緊閉住雙唇,只怕舌頭伸出後,我哈!哈!哈!呼嘯的吼聲會驚擾到其他同修。)這時空中有一巨掌從虛空而下,巨掌中有一閃閃發亮的金牌,我恭敬將金牌領取於雙掌中,不斷的磕頭禮拜,感安上師加持提攜諸佛菩薩的護佑。

換張新的潔白臉皮,新臉新氣象,在《心經》念誦中,曾欣見達摩祖師尊駕來訪蒞臨(經上師證實,達摩祖師確實來了,祖師與上師傳達禪宗傳承密意,但涉及密不可說!不可說!時機尚未成熟!我們只有耐心等待機緣成熟揭密那天來到了!)。禪境中也見自己在供燈,酥油燈捧在我的手心上,我將燈呈獻禮敬於彌勒佛前,並禮敬諸佛又看到兩雙大腳,又大又直下降在我的眼前,(雙腳直立是告訴我要有行動,馬上行動之義)我頂禮跪拜,敬禮慈悲彌勒佛賜下的密意,這時一遍淨潔紅光佈滿虛空,明亮紅光也照亮了整個蓮壇壇城。

雍容華貴的菩薩與凡間白衣

戒定真香冉冉從香爐升起,上香禮拜懺悔業障,正念念誦心經經文,經文引領著我入般若之海,看到自己著潔淨白衣,從潔白的床上跳下,我進入了一個地方,走在一條寬廣的道路上,見前方道路有一人在行走的背影,她頭上戴著金黃色的寶冠,寶冠上的黃金珠鏈,金光閃閃垂到地上,身穿耀眼黃金天衣,寶石裝飾腰帶(富貴莊嚴彷彿如佛堂的報身菩薩像一樣),我竟然對著這背影,呼叫著明證師兄等等我,我與她同行,場面就像一位貴婦與平民同行!(菩薩與白衣)這福報的對比真的很大,但是我們卻平等的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這是代表佛法是平等的,不分階級種族權貴身分,普羅大眾皈依佛陀正法,相信佛法,有信心與願力,行則入福德功德海藏。

從禪境中見到了明證師兄修行到達的境界,階位是如此不凡,佛說的沒錯每一個道場都有菩薩和阿羅漢在護持正法道場,只是凡夫的我們看不到而已,故我們對每一位進入道場的同修道友都要尊重,他們說不定就是佛菩薩下來,是來指引我們學佛修行的明燈。

我與明證師兄進入了一個很亮很亮的通道,是一個鏡子的世界,四面八方都是明亮的鏡子,鏡中都是自己,走這鏡牆通道就走了好久,上空有一把傘出現罩住我們,(傘好似在保護,也是告訴世人倚靠皈依三寶,真的有佛菩薩天地善神加持護佑啊!合十)。

走著走著,前方路上出現一個高大的身影,看到那強壯堅毅的背影時,內心激動呼喊著一個聖號“本師釋迦牟尼佛”(我見到是佛陀傳法時穿著的印度僧服,就一片布衣裹在身上,赤腳行走在大道上),我和明證師兄緊緊跟在佛陀的身後,踏著他老人家的足跡行走,好安詳好寂靜,也~好想哭,(想到佛陀老人家寂靜背影我就不禁淚框盈盈),是佛陀指引著我們走回家的路,我們都是他的孩子。老人家是我們的慈父,一直在前方引路,帶領迷路孩子們回家,有佛陀明燈導航,他正直的足跡是我們成就的軌跡,是我們修行成佛的菩提路。

寂靜中,我們又進入一個很黑很深邃的幽空,在一條深黑的不見底的通道,走了很長一段路,當有一點光亮出現時,我即從通道光點中跳出,跳出回望了一下,哇!太神奇太不可思議了,我竟然是從蓮壇樓下浴室中的鏡子裡跳出來,回到蓮壇的。走到浴室鏡子前我對著它喃喃自語,難道你(鏡子)是通往時空界的密門?這“浴室”的鏡子是“欲界”通往法界的一條通道!難怪浴室裡的鏡子老要我擦亮保持潔淨,原來不是鏡子愛漂亮,是便利我們找到回蓮壇淨潔的路。


保持清净密乘戒的密法修行人,最晚在七世之内成佛

发了密宗的菩提心,并接受灌顶之后,就是进入了密法之门。

密宗菩提心与显宗菩提心的差别在于:显宗的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学显宗法门,之后经历三个无数大劫以后,才能够成佛。密宗的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学密宗法门,一定要即生成佛。即使不能即生成佛,也要在中阴身的时候成佛;如果中阴身还不能成佛,就发愿下一世成佛。

密宗续部也讲过,保持清净密乘戒的密法修行人,最晚会在七世之内成就。

在密宗菩提心的基础上,接受第一次灌顶,就正式成为密乘修行人了。从此以后,自己不仅是佛教徒,而且是修解脱道的人;不仅是修解脱道的人,而且是修大乘解脱道的人;不仅是修大乘解脱道的人,而且是修密法的人。

所以,对每一个想修密法的人来说,灌顶都是很重要的。没有灌过顶的人,根本不允许听闻和修学密法。进入密宗的第一步,是灌顶。想修密法,首先必须灌顶。

但目前在灌顶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不懂得赐授与接受灌顶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灌顶前及灌顶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赐授灌顶的人缺少一些灌顶上师的条件,就会导致灌顶不完美、不圆满,甚至让得受者得不到灌顶;另一方面,虽然灌顶的上师具备所有的条件,但得受者却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也得不到灌顶;二,灌了顶以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得到灌顶以后没过多久,就会犯密乘戒。本来灌顶的过程,也是受密乘戒的仪轨。灌了顶以后,就要守密乘戒。但很多人接受灌顶多年,却仍然不知道上述内容,不知道要守密乘戒,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密乘戒,更不懂得忏悔,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连受居士五戒都会小心翼翼、严格谨慎地抉择,而犯失密乘戒的过失更是远远胜过了犯失居士戒的罪过,我们却反而不当一回事了。在此提醒读者,在灌顶之后,必须学习密乘十四条根本戒或当次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并保持誓言清净。

当然,学佛不一定要学密宗,假如自己选择的,是汉传佛教的净土宗、禅宗等等,就不需要灌顶,也没有犯密乘戒的危险了。但如果准备学密法,了解一些灌顶的常识就是必不可少的。关于灌顶的大致内容,在《金刚上师与灌顶》(见《慧灯之光一》)里面基本上讲了,大家可以参考。此处再略作解释与补充。

一、灌顶的作用

灌顶的梵文发音,为“啊布肯扎”,其含义有两种:一是灌输,本身佛性并不需要外界的灌输,因为原本存在。但从表面上看,通过灌顶,还是灌输了一种力量,从而激活了如来藏本性;二是摧毁。断除、破除、摧毁我们的贪、嗔、痴等障碍。

(一)激活佛性

密法所讲的基、道、果三者当中的基,是每个众生自身先天具备的。从密宗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的本体,就是五方佛的五种智慧。实际上,佛的五种智慧和五方佛是一回事。佛的五种智慧,就是五方佛的本体。五种智慧也叫做五方佛,五方佛就是五种智慧的显现。在佛陀的境界里,是五种智慧;对菩萨来说,其外表显现是五方佛。

五方佛或五种智慧,本身存在于我们的本性当中。在我们还没有学佛或没有灌顶之前,佛性虽然存在,却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灌顶的作用,就是激活佛性的功能,让佛性发挥作用。当然,从本质上讲,佛性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存在激活不激活,发挥不发挥的内涵,但从现象的角度来说,激活的过程还是存在着的。

具体来讲,激活的程度有三种:

最上等的激活,是在得到灌顶的当下同时成佛,瞬间就圆满了一切,中间的见道、修道都跃过去,根本不需要修。但这是非常罕见的,在佛教密宗的历史上,只有一两个印度的成就者,是当场成就的。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也只有当下证悟,而没有当下成佛的。

中等的得受灌顶,是在灌顶的当下证悟。在任何大圆满灌顶的仪轨当中,都有介绍大圆满见解的程序。如果语言不通,且没人翻译,肯定没办法证悟。但如果有人翻译,表达也比较精准,在金刚上师具备德相,受灌人根基成熟——对密法、对上师三宝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在灌顶之前,外、内加行都修得非常到位的情况下,当上师用天然水晶来形容心的本性的时候,依靠上师的加持,受灌人就有可能在灌顶,尤其是密宗最顶级的第四灌顶的时候证悟。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因为某个特殊因缘而当下证悟的实例,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在听到五祖讲《金刚经》中的一句话的同时当即证悟的。但这种证悟只是初步的证悟,还不是成佛。属于显宗或密宗五道当中的加行道,连菩萨一地的见道都不是,更不是八地或十地。

最下等的激活,是既没有成佛,也没有证悟,有可能受灌者自己都感觉不到,但因为上师的修法以及灌顶的力量,再加上受灌者自身的观想,当这些条件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激活如来藏的功能,赐予受灌者一种力量,从而使其快速证悟。

(二)授予权利

如果没有灌顶而学修密宗,不但不会有任何进步和成就,而且因为自己违背了规定,所以还有盗法的罪过。

灌了顶以后,就有权阅读密宗经典,修持密宗修法,念诵本尊心咒,宣讲密宗续部等等。当然,因为灌顶有好几种层次,在得到有些灌顶以后,只能自己修,却没有资格宣讲;有些灌顶得到以后,则既可以修也可以讲。

二、灌顶双方的条件

 (一)赐授上师的标准

给我们灌顶的人,叫金刚上师。金刚上师的标准,在佛经,尤其是密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参看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等论著。密法要求,一定要找到具格的上师,才能得受灌顶,否则灌了也等于没有灌。

作为灌顶上师,还有一些特殊要求

1、如果过去犯了密乘戒,密乘的戒体不清净或不存在了,就不能赐授灌顶。

2、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有一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禅定。禅定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并非一定要达到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境界,有一定功夫即可。

3、在灌顶之前,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闭关,把灌顶的主尊作为本尊来实地修行。修行的时间不一定,但必须非常严格地按照本尊修法要求念诵心咒。

4、熟知从头到尾的灌顶仪式。

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而给别人灌顶,别人是根本得不到任何灌顶的。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可以灌顶。

现在自称是活佛、堪布、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的人鱼龙混杂、多如牛毛,如果没有辨别真伪的智慧,很容易上当受骗。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也是西藏惨遭灭佛之后,乌七八糟、混乱不堪的时期(因为在灭佛期间,西藏的出家人全部被迫还俗,所以当时的西藏基本上看不到出家人。但很多在家修密宗的人,却利用不起眼的身份,把除了出家人戒律以外的所有密宗传承、修法延续下来,并于后弘期全部公诸于世、广加弘扬。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藏传佛教)。与阿底峡尊者进藏的同时,很多印度的其他所谓成就者以及各色人等也纷纷来到西藏。因为当时的西藏黄金比较多,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冲着黄金来的。仅仅骗走一些钱还没有太大关系,但因为其中一部分人传了一些不太规范的法,所以让很多修行人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

阿底峡尊者最后圆寂的时候,针对这些情况,曾苦口婆心地教诲后人:“不要到寻找黄金的印度人面前去听法,要以佛经为师。”释迦牟尼圆寂的时候也告诫弟子:“以戒为师”。同样,虽然自称活佛、堪布的人不一定都是骗子。我们不能用带色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否则会造罪。如果不打算听法,就不要去观察对方。而应该以恭敬的态度与对方相处,恭敬所有穿出家人衣服的人,无论有戒体还是没有戒体,这是皈依戒中的一条,凡是学佛的人,都应该遵守。但如果准备在对方那里接受灌顶或听法,就必须事先观察。

按照密宗的要求,在依止上师之前,要观察十二年。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观察,那该怎么办呢?我个人比较推崇藏地老一辈那些公认的上师,他们经历过很多坎坷,所以其修行境界也非常了不起。当然,我不是说年轻人中没有好上师,我这样推荐,是在无法探知对方深浅的情况下,保守且保险的做法。

现在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毫无顾忌地吃肉、喝酒、骗钱、破坏别人的家庭,这都是末法时代的标志。不仅藏传佛教里面有这样的人,汉传佛教当中,也有一些假冒的出家人。本来在任何团体当中,都免不了会有一些蛀虫或败类,我们一定要小心!若有人说自己有神通,说某某人与他前世有着什么因缘,是他的空行母,若与他双修,就一定能够解脱云云,凡是说这类话的人,绝对是假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清楚,这只是个人的问题,而不是密法的问题。如果自己轻易相信而上当受骗,那就是自己的问题。密法不但不是这样的,而且非常反对这种做法。密宗典籍中讲过,如果以密法为借口而去杀盗淫妄,罪过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杀盗淫妄!

所以,在没有观察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接受灌顶,否则可能会悔恨终生。密法是不能开玩笑的,一定要审视再三。

(二)得受者的条件

1、出离心。如果学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现实生活的健康长寿、升官发财,则根本得不到灌顶。因为密乘戒是建立在菩萨戒和别解脱戒的基础之上的,而菩萨戒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别解脱戒又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达不到预先的要求。

2、菩提心。密法首先是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就不能称之为密法,更不能证悟空性。

3、对密法坚定不移的信心。即使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但对密法没有信心,最好暂时不要灌顶,这是有严格要求的。等到对密法产生强烈信心以后,再去受灌顶比较安全。

4、能够听懂所灌顶的内容,并且能观想灌顶时需要观想的本尊及佛的坛城。

5、灌顶以后,能够坚守密乘戒。密乘的十四条根本戒,在《慧灯之光》和其他讲述密乘戒的书上都有。在灌顶之前,先要看看十四条根本戒的内容,并反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接受灌顶;否则,还是放弃为妙。

本来十四条根本戒里面,也没有一条是完全不能做到的。即使是比较容易违反的金刚道友之间的戒律——不得以严重的嗔恨心去打骂对方,也可以通过熏习而养成习惯。偶尔师兄之间发生冲突,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以后,立即赔礼道歉、改过忏悔,也可以将罪过忏悔清净。佛陀制定戒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绝不会制定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的戒律。一般说来,如果对密法有深深的信心与向往之情,基本上就能比较清净地守持十四条根本戒。

具备上述五个条件的人,才是密宗的法器,才可以接受密乘戒和灌顶。

三、灌顶的种类

(一)基、道、果灌顶

一生当中第一次得到的标准灌顶,叫基灌顶;在第一次灌顶以后,无论是上师赐予的灌顶,还是自己修上师瑜伽修法接受的灌顶,都叫做道灌顶;最后在十地末尾,即将进入十一地而成佛的时候,十方佛菩萨发光而赐予的灌顶,叫果灌顶。这种灌顶,是显宗经典里面也讲过的。

对我们而言,三种灌顶当中,最主要的是基灌顶。因为要得到真实、标准的基灌顶,必须要找到一位具德的金刚上师。道灌顶可以自己受,所以有没有上师效果完全一样。而果灌顶,就更是不需要我们操心的事情了。

(二)四级灌顶。

唐密、东密或外密的灌顶,只有第一级灌顶。而藏传佛教的密宗却有层次各异的四级灌顶,因为其深度更高一个级别,所以叫内密。

外密的观点、修法、灌顶,都是介于显宗与内密的中间地带。外密中没有出现高级别灌顶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够成熟所致。当显宗根基成熟以后,就可以先修学外密,再修学内密。如果加行修法修得好,也可以让我们的根基成熟起来,从而跳过外密,而直接修内密。平时我们经常灌的金刚萨埵灌顶、阿弥陀佛灌顶、观音菩萨灌顶、大日如来灌顶等等,多属于外密灌顶。凡是有四级灌顶的,都叫内密灌顶。

四个级别的灌顶分别如下:

1、第一级灌顶,叫宝瓶灌顶。宝瓶灌顶的第一个作用,是允许受灌者听闻、修学与生起次第有关的密宗续部和论典;第二个作用,是让气脉明点当中的脉,以及身、口、意当中的身转化为佛身。当下没有证悟的人,借助于灌顶所给予的力量,以及生起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快速成熟,并转化为佛的身体;第三个作用,可以断除身体所造的罪业;第四个作用,是播下佛的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之四身中的化身种子,并令化身成熟。

当然,所谓转化、清净与成熟,都是从表面上讲的,实际上并不需要,因为其本质就是清净的,但毕竟表面上现在不清净、不成熟,所以需要现象上的转化、成熟与播种。

2、第二级灌顶,叫秘密灌顶。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的东西,只是命名而已。

秘密灌顶的第一个作用,是允许受灌者听闻、修学与初级的圆满次第(也包括前面的生起次第)有关的密宗续部和论典;第二个作用,当下没有证悟的人,借助于灌顶所给予的力量,以及生圆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让自己的语言快速成熟,并转化为佛的语言。并断除气脉明点当中气的障碍(密法认为,人体是由气脉明点构成的,表象上是不清净的气脉明点,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可以转化为清净的气脉明点);第三个作用,可以清净语言所造的罪业;第四个作用,可以播下佛报身种子,从而快速成就报身。

3、第三级灌顶,叫智慧灌顶。当然,这不是说只有这一级的灌顶才有智慧,前面的灌顶都包含了智慧的成分,但这一级灌顶中,包含了超级的智慧,也即大圆满的智慧。

智慧灌顶的第一个作用,是允许受灌者听闻、修学与后期的圆满次第有关的密宗续部和论典。圆满次第分前后两个级别,前面的圆满次第,在第二级灌顶以后,就可以修;但诸如像时轮金刚之类的高级圆满次第,则需要在第三级灌顶以后才可以修;第二个作用,是让气脉明点当中的明点,以及身、口、意当中的意转化为佛的智慧。当下没有证悟的人,借助于灌顶所给予的力量,以及生圆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让自己的意识快速成熟,并转化为佛的智慧;第三个作用,可以断除意识所造的罪业;第四个作用,是得到法身的种子,并令法身成熟。

4、第四级灌顶,是最高级别的句义灌顶,也即大圆满的灌顶。第四级灌顶的内容,不仅包括内密最终的大圆满境界,也包括所有密法的内容。

第四级灌顶的第一个作用,是允许受灌者听闻、修学与大圆满法最低境界相关的部分密宗续部和论典。譬如大幻化网等等,但还不能修所有的大圆满法。要修宁玛巴的大圆满,必须得到大圆满法自己的灌顶才行。第二个作用,是给受灌者心里播下快速得到佛的自性身的种子。法身和自性身,是佛的不共同功德的两个方面。其光明的一面,叫做法身;如来藏空性的一面,叫自性身。第三个作用,可以断除气脉明点的综合障碍,包括细微的所知障与烦恼障在内;第四个作用,可以消除阿赖耶识上的身、口、意共同制造的罪业。

四级灌顶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 ,过去藏区的密宗修行人在灌顶之前,都会仔细斟酌掂量。感觉自己能接受哪一个层次的灌顶,才去接受相应的灌顶,而不会在根基不成熟的情况下,心浮气躁地往前、往上跟风。但现在因为密法在藏区很普遍,所以每逢灌顶,就是四级灌顶一起灌。并没有考虑根机是否成熟等条件,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做法。

这些灌顶上面,还有一种金刚上师的灌顶。就是在灌顶授权以后,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可以担当金刚上师的特殊灌顶。在接受此类灌顶之后,才可以给其他人灌顶和宣讲密宗续部。在过去,这个灌顶是不会在大众中赐灌的。即使得受了金刚上师的灌顶,但在收徒之前,也务必要观察自己有没有赐授灌顶或宣说密法窍诀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

四、如何接受灌顶

(一)前期准备

灌顶的前期准备,

1、学习有关如何接受灌顶的常识。

2、修加行。可以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四加行,以及皈依、发菩提心等内加行。但金刚萨垛修法与上师瑜伽修法,要求修者必须受过灌顶;曼茶罗的修法没有灌顶也应该没问题,如果有灌顶,那当然最好。

(二)进入坛城

藏语的灌顶,现场应该有翻译,否则观想什么都不懂,就很难得到正规标准的灌顶。除非上师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以成就者不可思议、无法衡量的力量,就可以让受灌者得到灌顶。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到了灌顶现场时,在灌顶之前,大家一起念百字明清净罪业;

第二,供曼茶罗。有曼茶罗就供曼茶罗,没有曼茶罗就观想供曼茶罗,以及各种各样的花、水、香等供品。藏地一般是敬献哈达等供品。观想哈达等供品代表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妙供品,以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善根等等,并供养灌顶上师;

第三,在灌顶的程序中,饱含着受皈依戒、菩萨戒与密乘戒的内容,所以在灌顶的时候,必须在上师座前发誓,要严守皈依戒;

第四,皈依之后要受菩萨戒;

第五,受当次灌顶相应的一切密乘戒条。此时,会让大家喝一种誓言水,凡是喝了誓言水的人,就表示发誓承诺受持密乘戒条;

第六,请求上师赐予灌顶。灌顶仪轨中会有这个程序,大家一定要完成这个步骤。本来显宗也要求,只能给愿意接受的人传法,而不能给不愿意听受的人传法。这个步骤,就表示自己对所受的法有信心,愿意接受的意思;

第七,请求上师开许进入坛城;

这些是所有灌顶一定要有的程序,即使没有翻译,自己也必须完成上述程序。

第八,为了观察并认定自己的本尊,灌顶时,会给受灌者每人发一朵花,然后让受灌者先在代表坛城的花盘前祈祷,之后把花扔到花盘中。花落到哪位本尊的位置上面,就代表那位佛尊是自己的本尊;

第九,认定本尊后,要观想从佛的刹土中,迎请被认定的本尊降临受灌者心中。上述花盘放在头顶时,观想此本尊融入自心;

第十,开眼,灌顶时会用一块红布把受灌者的眼睛蒙上,过一会儿又解开,让大家看坛城。这表示在我们没有学密宗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不清净的显现,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一样,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所以会用一块布把眼睛蒙上。揭开布帘的同时,上师会给受灌者介绍坛城。主要是坛城中的五方佛,也即佛的五种智慧的显现。这是让受灌者知道,整个世界也是像佛的坛城一样清净无垢。虽然从表面上看,坛城有的是彩沙做的精美模型,有的是绘制的唐卡,有的只是一张照片,但都象征着五方佛的坛城。清净的佛刹,也即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十一,介绍坛城,上师会用金刚杵指着坛城的宫殿和坛城里的佛菩萨,一一解释坛城的内容。

(三)各级灌顶的观想方法

本来对没有灌顶的人,不能随意宣说灌顶的观想方法。但如果先不说,受灌者就不会知道;如果不知道,也就得不到灌顶,这样就永远得不到灌顶了。当然,倘若听闻者对密法有信心,即使稍作宣说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其中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需要公开。

1、宝瓶灌顶

绝大多数宝瓶灌顶,可以归纳为七种灌顶:

第一,不动佛的水灌顶。一般用盛着甘露水的宝瓶来赐灌。接受灌顶时,受灌者要把宝瓶观想为五方佛的宫殿,也即内密当中所有佛的坛城。其形状,就像喇荣佛学院的坛城。并在宝瓶当中观想五方佛,之后五方佛像冰一样融化,变成宝瓶里面的水。灌顶的时候,一般会要求受灌者喝下宝瓶里的水,在喝水的时候,要观想五方佛融化而成水为自己沐浴,并将自己这个本质为五方佛,显现为不清净凡夫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识蕴,清净为不动佛,也即阿閦如来;地水火风空五大中的虚空,清净为金刚界自在母;五烦恼中的嗔心得以清净,现前大圆镜智;

第二,宝生如来的佛冠灌顶。佛冠观想为宝生如来,当上师将佛冠置于弟子头顶时,弟子要观想:受蕴清净,变为宝生如来;水大清净,转为玛玛各佛母;慢心清净,现前平等性智;

第三,无量寿如来的金刚杵灌顶。上师将金刚杵置于弟子右手时,弟子观想:想蕴清净,转为无量寿如来;火大清净,变为白衣佛母;贪心清净,现前妙观察智;

第四,不空成就如来的铃灌顶。上师将铃置于弟子左手时,弟子观想:行蕴清净,转化为不空成就如来;风大清净,转化为誓度母;嫉妒心清净,现前成所作智;

第五,大日如来名灌顶。上师为弟子取与本尊相应的名字时,弟子观想:色蕴清净,转化为大日如来;地大清净,转化为佛眼母;痴心清净,现前法界体性智;

第六,金刚禁行灌顶。上师将象征智慧和方便无二的金刚杵和铃赐予弟子双手中,并劝告弟子修持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之密宗修行。

以上六种灌顶,为弟子灌顶。

第七,上师灌顶。此灌顶是给具有度化众生能力的特殊人群灌的顶。

灌了上述顶之后,就能快速成就五方佛,即五方佛与我们的五蕴成为无二无别。无论身体的罪业,还是脉的障碍,都全部得以清净、成熟,同时得到佛的化身种子。

虽然不同灌顶有稍许不同,但绝大多数宝瓶灌顶是这样观想的。以后大家在接受灌顶时,即使没有翻译,也可以这样观想,否则只是把水喝下去,什么都不懂,要得灌顶是很难的。

2、秘密灌顶

秘密灌顶一般是用盛着甘露水的天灵盖来赐灌。接受灌顶时,观想甘露首先充满喉间的脉轮,随后扩散到心间,再到脐间,最后每一个脉轮以及整个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充满甘露,并证悟心的本性。虽然从表面上看,天灵盖中盛装的只是各种法药勾兑的普通甘露水,但它却象征着证悟二级灌顶的境界。所以要观想,在喝下甘露水的同时,就能通过灌顶的力量让自己证悟空性、断除语的障碍,并得到佛的报身种子。从此以后,就有资格听闻修持圆满次第的前半部分,边喝边观想,就能得到第二个灌顶。

如果现场能证悟,就是非常标准的得受灌顶;倘若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或标志,但所有的观想都做得比较标准,那也至少也能播下快速证悟的种子。

3、智慧灌顶

智慧灌顶一般是用空行母的佛像来赐灌。在密法的双身像中,男性本尊象征如来藏的光明,女性(空行母)象征着如来藏的般若空性。灌顶的时候,要用手指接触一下空行母的像,同时观想依此缘起令自己心中快速生起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这样就能得到智慧灌顶。

因为后期的圆满次第,是最完整的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用女性本尊的唐卡为我们赐灌,也即是让我们通过第三级灌顶与修持空性,从而证悟空乐无二的无相圆满次第,断除意的障碍,并得到佛的法身种子。

4、句义灌顶

句义灌顶是最高级别的灌顶,一般是用天然水晶来赐灌。天然水晶本身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障碍,借以象征内心的如来藏。同时,因为在外界光线照射的时候,天然水晶可以呈现出彩虹般的光芒;而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虽然水晶隐藏着显现五色光的能力,但五颜六色的彩光却不会出现。这象征着,当我们还没有断除烦恼,无明还存在的时候,虽然佛的智慧或如来藏光明一直潜藏在我们心里,但我们却无法感知;当我们断除烦恼,证悟空性以后,如来藏的光明就会显现出来。这是第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楞伽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都讲得非常清楚的。

如果明白什么是如来藏,并有一点点证悟,则在灌顶的时候,就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去接受灌顶。其实本来没什么可接受的,因为在我们心中,原本存在着一切智慧。如果没有证悟,则水晶搁在我们手里和头上的程序,就只是一个象征和缘起而已。灌顶的同时,还要观想:通过灌顶,断除了自己的身口意共同的极细微障碍,播下佛的自性身种子,这样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灌顶。

有些灌顶灌完以后,后面还有一些其它附属灌顶,会用到五方佛、五佛冠、金刚铃、金刚杵等等,这是比较广的灌顶,但都不是最重要的灌顶,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灌顶。

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大家再去接受灌顶时,自己都能看出来,当时灌的是哪一级灌顶。在整个灌顶过程中,务必要专心听闻,并配合相应的观想,这非常重要,否则将得不到灌顶。

(四)灌顶最后的步骤

在灌顶的尾声,还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供曼茶罗;第二个是发誓从此严守密乘戒;第三是听从教言,精进修学。

1、供养曼茶罗,是为了让灌顶的上师欢喜。供养上师的最上等曼茶罗,是自己认认真真地修行,这也叫法供养。我们不能认为,虽然自己没有修行,但却给上师供养了一些钱财,所以就圆满了供曼茶罗这一环节。如果接了法却不修,诸佛菩萨是没有办法生起欢喜心的,即使给上师供养再高档的供品都没有用。如果灌顶上师对弟子精进用功修行显现不高兴,却对我们供养的钱财兴趣盎然的话,那肯定不是标准的金刚上师。

所有显宗、密宗的要求都是一样。譬如,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也要供花供香,这是积累自己的福报,并依靠此等福报得受菩萨戒。同样,因为灌顶是非常殊胜的事情,需要极大的福报,所以在灌顶之前,要供养曼茶罗;在灌顶之后,就要报答上师灌顶的恩德。报答的最佳方式,就是认真修行,然后弘法利生。

2、同时,凡是灌了四级灌顶的人,至少要守持十四条根本戒,以及一些分支的戒条,如果犯了根本戒,罪过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在灌顶之后,立即要去学密乘戒,并严守密乘戒。如果因各种因素而让密乘戒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以忏悔,

密宗续部中说:忏悔的方法,就是在具备四个对治力的情况下,念诵十万遍百字明,或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儿萨埵吽”,这样就能让罪业从根本上得到清净。

学密者的要求很高,风险也相当大,搞不好就会堕金刚地狱;但如果严于律己、精进修持,也可以即身成佛。比较而言,显宗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成佛的速度也很慢。

于此同时,密宗也有它的优点。譬如,小乘佛教的戒律相当多,而且永远不会有特殊的开许,一旦违反,永远都是罪过。但大乘佛教就已经开放得多了。大乘佛教认为,只要对众生有利,且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则可以开许某些特殊的杀、盗、淫、妄、酒。而密宗规定:第一次灌顶时,必须要有上师给我们灌顶。之后如果破了戒,可以立即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予以忏悔。忏悔以后,便可以按照《普贤上师言教》中上师瑜伽一章中的方法,自己观想接受灌顶。如果观想得比较认真清楚,就和真正的金刚上师给我们灌顶效果完全一样。通过这种办法,就能恢复密乘戒。而小乘佛教永远都不允许戒体恢复一说,显宗的菩萨戒也只有在实在找不到授菩萨戒的大乘善知识的情况下,才可以开许自受菩萨戒。

所以我们也不需要顾虑重重,因为害怕堕金刚地狱而根本不敢接受灌顶,过多的担心与恐惧也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密法里讲得非常清楚:若能保持清净的密乘戒,那最晚七世之内可以成佛。我们怎能因为密乘戒的要求太严而因噎废食、讳疾忌医呢?

3、在灌顶结束之前,受灌者必须要在上师座前表示:我从现在起,一定会听从灌顶上师的言教。

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我们应该遵照上师教言去修出离心、发菩提心,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好好地学佛、修行,护持密乘戒。

最后回向之后,整个灌顶的过程就结束了。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密宗的四级灌顶,在懂得这些道理以后,无论之前自己所得的灌顶是否如法,以后再有机会接受灌顶的时候,就必须设法得到一个如理如法的标准灌顶。

五、灌顶之后的要求

进入密法以后,就要听闻并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密宗这方面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宁玛巴的《大幻化网》,就像中观的《中论》,因明的《释量论》一样,是宁玛巴最基本的论典,我们必须要学习。《大幻化网》有很多注解,其中麦彭仁波切撰著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索达吉堪布已经翻译了,每个打算修学密宗的人都应该学习,从中了解密宗从开始到最后的修行过程,以及密宗的见解、行为、戒律等等。之后再去听闻、修持一些具体修法。

藏传佛教有着详尽、齐全且可针对不同根器的具体修法,虽然很多修法还没有翻译,但也没有关系,可以口传。本来按照前辈上师的传统,修持大圆满之前,也不允许看书。仅仅看了大圆满的法本,又不实地修持,只是把大圆满当成知识来了解,把大圆满的名词背得滚瓜烂熟,到修的时候,反而品尝不到真正的味道了,这样就会影响修行。所以大圆满也像禅宗一样,主张不立文字。但前辈上师们也考虑到,虽然大圆满的境界不适合以文字表述,但如果以后大家的观点发生混乱,连一个可以验证的标准都没有,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就麻烦了,所以最后还是留下了很多大圆满的法宝。其中翻译成汉语的,有法王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以及《四心滴》中的《上师心滴》等等。《上师心滴》是首屈一指的大圆满窍诀精华本。

修持生起次第的本尊法,能对我们的修法产生极大的帮助——提高修行速度,遣除各种违缘,并最终协助我们得到成就。

圆满次第的修法有两种:一,无相圆满次第;二,有相圆满次第。

有相圆满次第比较复杂,要修很多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见效快。同时因为复杂,如果没有上师的指导,不但修不下去,还容易出偏差,所以一般人可以不修。在藏传佛教中,气脉明点的修法非常普遍,尤其是觉囊派,非常重视时轮金刚的修法。

无相圆满次第不一定要修气脉明点的修法,也不需要生起次第的修法,其中最殊胜的修法,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其次是大手印的修法。把外加行、内加行全部修完以后,就可以直接修大圆满的修法。这是一条安全而快速的路,但必须具备对上师的信心和对大圆满的信心,如果信心不够,终将一无所成。

宣讲大圆满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每次最多七个人听受。但现在大圆满法已经在公开宣讲,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所谓“大圆满的修行人”。不过,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说过,如果听者不够资格,七个人也过多;如果听者够格,则一两百人也没问题。

显密的不同,只是方法与工具的不同,结果都是一样。到了最后,所有的方法都是多余的东西。就像洗手、洗澡,最后必须将香皂、沐浴露冲洗干净一样,无论采取显宗还是密宗的任何方法,最后都一样地要舍弃。

密宗修法非常完整而丰富,活着的时候,有活着的修法;死了以后,有中阴身的修法;醒着的时候,有醒着的修法;睡着以后,有睡眠的修法;做梦的时候,有梦的修法……无论是谁,都能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若能打牢基础,通过密宗修法,就可以快速成就。所以,密宗也称为方便乘。但如果一直停留在外内加行的阶段,就把其他修法挡在外面,而没法前进了,这是我们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

没有灌过顶,但对密法没有成见的人,也可以先了解一下密宗的大概情况,之后再接受灌顶,这样才是比较如法的。现在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密法,所以对密法产生了一些偏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年包括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这样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曾对密法有过一些看法,但后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他们都承认密法不但是正法,而且是一个快速成就的正法。本来也是,如果不懂得密宗某些法器和佛像的象征意义,生起误会是很容易的。任何不同的见解与方法发生碰撞的时候,都有一个磨合期。当年禅宗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遭受过类似待遇,后来都以相互融合、相互理解而走向一致。

当初密法刚刚传到西藏的时候,有些上师的本尊唐卡都不让别人看,金刚杵、金刚铃、摇鼓等法器,也锁在箱子里面。其原因有二:一是怕别人误解;再者,修法还是越保密越好,不张扬、不炫耀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像过去的有些成就者一样,自己吃肉、喝酒都已经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证,但也必须保护众生的善根,在人多的地方,就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若因自己的行为而让人对法产生邪见,继而堕入地狱,就是对众生的不负责任。

《黑蛇总义》(见《慧灯之光》)中讲到,虽然最后所有的执著都要放下,但放下也是有过程的。密宗会用比较强制性的方法,来颠覆我们心里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显密之间的差别,就像保守治疗和动手术的差别。保守治疗虽然也可以治疗疾病,但疗愈的时间很慢。动手术虽然见效很快,但只有身体素质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同样,当我们的心很封闭,什么都不能接受的时候,就暂时不要学密法的高境界,还是先学显宗或密法前行部分比较好,发菩提心,修学中观这条路虽然遥远,但却是安全的。为了防止万无一失,还是宁肯走比较安全的路。只有自己的根器与承受力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才能接受密宗的这些以毒攻毒或强行降伏等方法。

 


忉利天的三十三重天

佛经讲述“忉利天(三十三天)”的情况,位于须弥山王顶上,功德不同所见也不同!

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共有33天王,中央“帝释”统管其它32天王,其实四天王天也是在帝释管辖范围内。
帝释出游粗涩园时,有其他32天王跟随,并有龙王化现为座驾,接引这些天王们惬意游览!

帝释也即“释提桓因”,福德巍巍,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者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嵬,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其实帝释和周围的天子,以及四天王等,很多都是楞严咒的护法,所以大家多持楞严咒吧,随喜。

忉利天品第八

佛告比丘:

须弥山王顶上有三十三天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上广六十由旬。城门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门,其一一门有五百鬼神守侍卫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大城内复有小城,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广六十由旬。城门相去五百由旬,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一一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守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水精城琉璃门,琉璃城水精门;赤珠城玛瑙门,玛瑙城赤珠门;砗磲城众宝门。

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玛瑙桄,玛瑙栏赤珠桄;砗磲栏众宝桄。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玛瑙铃,玛瑙罗网悬赤珠铃;砗磲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华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华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华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玛瑙华叶;玛瑙树者,玛瑙根枝、赤珠华叶;砗磲树者,砗磲根枝、众宝华叶。

其七重城,城有四门,门有栏楯。七重城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绕,有园林浴池,生众宝华,杂色参间,宝树行列,华果繁茂,香风四起,悦可人心;鳬雁、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其小城外中间有伊罗龙宫,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善见城内有善法堂,纵广百由旬,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堂下基纯以真金,上覆琉璃。其堂中柱围十由旬,高百由旬。其堂柱下敷天帝御座,纵广一由旬,杂色间厕,以七宝成。其座柔软,软若天衣,夹座两边左右十六座。堂有四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其堂阶道纵广五百由旬,门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北有帝释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善见堂东有园林,名曰粗涩,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粗涩园中有二石垛,天金校饰:一名、贤,二名、善贤,纵广各五十由旬,其石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堂南有园林,名曰画乐,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内有二石垛,七宝所成:一名、画,二名、善画,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堂西有园林,名杂,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善见,二名、顺善见,天金校饰,七宝所成,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堂北有园林,名曰大喜,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喜,二名、大喜,砗磲校饰,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其粗涩园、画乐园中间有难陀池,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七重宝堑周匝砌厕,栏楯七重、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池四面有四梯陛,周匝栏楯间以七宝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又其池中生四种华,青、黄、赤、白、红缥杂色间厕,其一华叶荫一由旬,香气芬薰闻一由旬,根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池四面复有园林。其杂园林、大喜园林二园中间有树名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外空亭纵广五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余忉利天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诸宫殿有纵广九百、八百,极小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诸小天宫纵广百由旬,有九十、八十,极小至十二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围绕,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北有二阶道至帝释宫殿,善见堂东有二阶道至粗涩园,复有阶道至画乐园观,复有阶道至杂园中,复有阶道至大喜园,复有阶道至大喜池,复有阶道至昼度树,复有阶道至三十三天宫,复有阶道至诸天宫,复有阶道至伊罗钵龙王宫。

若天帝释欲至粗涩园中游观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众前后围绕,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其余诸天;诸天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与诸天众相随,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伊罗钵龙王复自念言:‘今帝释念我。’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华有一百叶,一一华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舞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释提桓因著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其次两边各有十六天王,在龙顶上次第而坐。

时,天帝释与无数诸天眷属围绕,诣粗涩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华散地,众华积聚,华至于膝。时,天帝释于贤、善贤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王各次第坐。复有诸天不得侍从见彼园观,不得入园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园林而不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入、得见,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同故。

游戏园中,五欲自娱,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相娱乐已,各自还宫;彼天帝释游观画乐园、杂园、大喜园时,亦复如是。何故名之为粗涩园?入此园时,身体粗涩。何故名为画乐园?入此园时,身体自然有种种画色以为娱乐。何故名为杂园?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阿须伦女,放诸婇女与诸天子杂错游戏,是故名为杂园。何故名为大喜园?入此园时,娱乐欢喜,故名大喜。何故名为善法堂?于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净乐,故名善法堂。何故名为昼度树?此树有神,名曰漫陀,当作伎乐以自娱乐,故名昼度。又彼大树枝条四布,华叶繁茂如大宝云,故名昼度。

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者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嵬,九名、物罗,十名、难头。释提桓因有大神力,威德如是。阎浮提人所贵水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须乾头华,柔软香洁,其陆生华——解脱华、薝蔔华、婆罗陀华、须曼周那华、婆师华、童女华;拘耶尼、郁单曰、弗于逮、龙宫、金翅鸟宫水陆诸华,亦复如是。阿须伦宫水中生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柔软香洁,陆生华——殊好华、频浮华、大频浮华、伽伽利华、大伽伽利华、曼陀罗华、大曼陀罗华;四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所贵水陆诸华,亦复如是。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此是诸天十法。人有七色。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黄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

诸比丘,萤火之明不如灯烛,灯烛之明不如炬火,炬火之明不如积火,积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不如三十三天光明,三十三天光明不如焰摩天光明,焰摩天光明不如兜率天光明,兜率天光明不如化自在天光明,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不如光音天光明,光音天光明不如遍净天光明,遍净天光明不如果实天光明,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无想天光明不如无造天光明,无造天光明不如无热天光明,無热天光明不如善见天光明,善见天光明不如大善见天光明,大善见天光明不如色究竟天光明,色究竟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从萤火光至佛光明,合集尔所光明,不如苦谛光明,集谛、灭谛、道谛光明。是故,诸比丘,欲求光明者,当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光明,当作是修行。


佛说“人有二十难”有哪些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说四十二章经》

【宣化上人浅释】

“佛言”:佛又说了,“人有二十难”: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种难。怎么叫难呢?难,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难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难,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谓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认识的;这个容易就是顺,顺就是人觉得好受一点。那么这二十种难,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贫穷布施难”:你若有钱,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来做布施的,因为你有。有,用一点也不算个什么;你若没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为你能做到所谓做不到的事情,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没有什么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这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讲到贫穷布施难,我们可以说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最贫穷的人,他虽然贫穷,但是他还有个太太,就夫妇俩。可是夫妇俩的生活非常困难,只有那么一个小破房子住,可是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穷得这个样子,只好天天去乞讨,到街上去和人要饭吃。要饭吃,这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你说这一条裤子怎么穿呢?就只能轮流著穿。怎么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吃,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饭,讨回来的饭,夫妇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在家里的这个人就没有裤子穿,出去讨饭的这个人就有裤子穿,要回来的饭,还是两个人分著吃。这样子马马虎虎的,也就天天这么维持生活,你看!穷得这样子,可以说是最穷的人了。

在这时候,有一位辟支佛,前面讲过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观察:这两个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就这么穷,穷得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这辟支佛就发愿要度这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于是到这夫妇的门前来化缘。这辟支佛是一个比丘的样子,站在那个地方,托著钵在化缘,这对夫妇一看,有个和尚来化缘,自己家里什么也没有,啊!饮食也没有,衣服也没有,只有一条裤子,这丈夫就对太太说:“唉!我们都要发一点布施心来求求福。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得这个样子,我们应该做个布施。”

太太说:“做布施?我们有什么可以布施?”
丈夫就说:“我们还有一条裤子啊!可以布施给这出家人。”
太太就发了脾气,说:“你真是混帐、糊涂!我们就一条裤子,如果布施给比丘,我们连这出去要饭的本钱都没有了,我们用什么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这一条裤子轮流著穿,还可以出去讨饭;要是把裤子也布施了,我们怎么出去呢?”
丈夫就劝他太太:“不错,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不管自己的生活,布施裤子给这比丘,我们两个不出去,就在这儿饿死算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你看,那比丘在这儿也不走。”
太太一听,叹了一口气说:“唉!好吧,你欢喜布施,就布施好了!”这夫嫦俩就把这一条裤子,从窗户递给这比丘了,这比丘是个证果的辟支佛,他接受这条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地方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全家的财产,可是他都布施给我了。”

释迦牟尼佛就接受这条裤子。接受之后,就对人说:“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供养这比丘,尤其供养的是个辟支佛,所以能得福无量,将来是有很大的福。”

当时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这国家的国王也在这儿,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得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宫里吃得那么好,穿得也那么好,这怎么能对得住老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到这穷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这两夫妇即刻就得到果报了,才布施一条裤子,现在什么都有了。他们以后也去见佛,佛就为他们说法,一说法,这两人即刻就证到初果。

所以说贫穷布施难。你在难的时候,若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你越能做,这才有价值。好像我们人不能捱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认识:“啊!这是善知识,他能令我消业障,能令我出苦海,这是最难得的善知识。”无论哪一位,境界来了,你们要认识,说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识。不要听人家赞叹你一声,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兴得不得了;人家毁谤一声,就比吃黄莲还苦,不要这样子。

佛说二十难,人生岂止二十难,这难可就多了,难的事情来了,你能把它处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贵学道难”:豪,富豪,很有钱的;贵,就是尊贵,很有地位,很有势力的。既有钱又有势力,当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说的那对夫妇,只有一条裤子,那么样地苦恼。豪贵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钱也很多可以用,并且有很多高尚的亲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这时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学道,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呢?他一切一切都满足,一切一切都觉得很快乐,什么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宫一样,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你要他修道,这是不容易的。

“弃命必死难”:弃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时候人想要自杀,吃安眠药,吃得少了,他又活过来了,这就是想不要命,却不一定会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会死,那就不难啰!
又有一个说法,你这命不要了,当然会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种种方法来保护著,教它一定不死,这也是办不到的。人人都会死,没有一个人是永远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没有这种事,所以说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你们各位不要以为现在能听讲经,又能看经,觉得很容易,这是不容易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开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想一想!这佛经是不容易遇著的,况且我们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经,还能听人讲佛经,这是不容易的,这都是无量劫以前你们就种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难”: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这也不容易。虽然现在佛灭度了,但还有佛法,还可以学佛,还可以修行,这都是很幸运的。

“忍色忍欲难”:这色、欲——男女之情这种爱欲,是不容易忍的。因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这种生理,男女要结婚,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对境界无心,能有忍力,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来忍去忍不住了,就颠倒了;忍来忍去忍不住,又颠倒了,所以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见好不求难”:见到什么好事,你不去贪求,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见著好就贪了,所以见好不贪求,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嗔难”:好像无缘无故就被人打一顿,无缘无故就被人骂一顿,也不因为有什么理由,他就来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对你不客气,对你很不好,这时候你不嗔恨,心里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过来人了,就是过来了。

“有势不临难”:有势,就是有势力。好像那作官的,他要杀人就杀人,这叫倚势凌人。人家没有犯法,他用他的势力去把人杀了,这叫有势。临,就是临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这种权力,就随便杀人,这叫有势临了。不临,就是不仗著权力去欺压人。虽有权力,还是尊重人,不随便杀人,随便欺负人,这叫有势不临,这也不容易的。虽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样做,这是最好的。

“触事无心难”:触事,你无论遇著什么事,你要能以无心处之,以无心应付。事情来了,也不要紧,随缘处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紧。就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这叫无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妄想心。

“广学博究难”:广学,就是广泛地去学习;博究,是多多地研究,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灭我慢难”:人人都有一个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灭了它,没有我慢,这也不容易的。

“不轻未学难”:你们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这一点,对没有学佛法的,你不能轻慢他。你若轻慢他,那就叫轻慢未学了。对不懂佛法的人,你应该用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不应该轻慢他,不可轻忽他,不可对他很不客气的。在佛教里有这四种的不可忽,佛也常常这么说。什么是四种不可忽呢?

(一)火虽小不可忽。就是对于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马虎,不可以随便,虽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了。
(二)龙虽小不可忽。龙虽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为龙可小可大,它有神通变化的。
(三)王子虽小不可忽。王子是国王的太子,虽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为他将来是做皇帝的。
(四)沙门虽小不可忽。沙门虽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为他将来可以成佛。
因此不轻未学,就是对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轻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轻未学是很难的。

“心行平等难”:你这个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说是非难”:人人多数都欢喜讲是讲非的,若能不说是非,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我有个弟子说,他没出家以前,就不会讲是非。那么出家以后,在这儿反而学会说了。但是他还觉悟得很快,所以现在相信他又不会讲是非了。

“会善知识难”:会,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识,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学道啊!遇到的多数都是糊里八涂的。善知识他不糊涂,不会教你走到错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听善知识的话;不听善知识的话,在你还没有证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终究会堕落,终究会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化,这是说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学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见性,学道要能明心见性,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随化度人难”:随缘随份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动难”:你遇到什么境界,能不被这境界所转动,而能转动境界,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难”:你能明白什么是方便法,用它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六次闭关报告——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一)

妙勝普賢行

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

空性紀實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帶安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尊

蓮壇的閉關開始了,師兄們得知閉關日期後,紛紛放下手邊的一切世間事,從各方各地,趕回蓮壇參加閉關。紅塵俗事多煩惱,六根向外追求,禪心定力早已經被欲望掃蕩到蕩然無存了,唯有閉關能收攝心念,讓心遠離外相,進而轉化業力習氣,讓生命增長智慧之光。

稽首皈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

上師在閉關前開示三法印,十二因緣,以及三十七道品 ,此妙法藏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要有堅定的出離心,又能精進勇猛斬斷罣礙,明心見性證悟空性,才能趣入〝空中妙有〞的一真法界。上師又以普賢行願品開示弟子,以此普賢行向上師佛菩薩,祈請、頂禮、供養、懺悔,此次閉關禪修一定能在困境中走向光明,在平凡中看到神聖法界。

經咒念誦入觀法門(上篇)

不語守住真氣收攝六根,觀照心經

上師灌頂後“不語”戒開始,要想捨識用根不用大腦意識思維,首先得不語,因為一說話就漏了〝真氣〞,氣出,則心不清靜,心不靜不易入定。上師依具弟子們的根性,佈置了觀修次第,這次上師要驗收我念誦心經的功課,看看我念誦的經文是否〝純正〞,經文中要不含粗細雜念妄想,三天時間入定止觀心經,交念經的功課。其他師兄的功課有的是專注瑜珈的觀修,如觀燭火,觀佛菩薩聖像。有的是拜懺做大禮拜淨除業障,每個人依自己的根性,在這些行門中交出禪觀的成果報告。

上一次閉關,觀經文念誦法門功課,我觀到經文中夾雜著很粗的妄念思維在流淌,記得當時念《心經》眼睛看到佛堂的供的水果,一個蘋果意念升起,再念誦時,看到經文裡竟然有一棵蘋果樹成長了,再一遍《心經》念誦,整棵蘋果樹已經結滿了紅蘋果,然後整棵樹的蘋果瞬間掉落在土地上,全部化為污泥。

這禪境是告訴我,我的經文不純淨,有很粗的妄念存在,這也意喻著業力種子分秒在思維時,就植入在心識田中,只要因緣一到果報就成熟,而人生種種煩惱就是生住意滅,苦的展現過程。

觀《心經》粗細思維的流淌!

祈請上師諸佛菩薩加持攝受,我從定觀進入《心經》的世界海中,在次次108遍《心經》念誦中,我總是觀不到經文,只見到左右都是光團在交錯融合,有時光融合後成為一隻明亮的大眼睛,有時融合的光,展現出一條金色的地平線。當我觀到經文全是光影變成圓形、菱形、三角形,各種五光十色的形狀後,我知道我念誦經文已經不純正了,是個萬花筒的妄念世界。

我迅速將萬花筒打破,破這粗的思緒,再續觀《心經》的思緒流,白光乍現了,光成水波紋,我趕忙撫平水波漣漪,剛撫平思緒諸流,水又成光束花縷向外飛濺,化成密密麻麻的紅色小點點。(哇!好可怕這下觀到了密密麻麻的小細點,都是妄念細思維種子)。

上師說過,不管你念誦甚麼經文,只要經文中有夾雜一絲妄念,那麼念誦的經文就是不純正的,有雜念的經文是缺漏的,有情無情眾生都不願意來聽,因為領受不到佛法的光明,一遍純正的經文,在念誦中,是字字句句泛著金光燦爛的梵文,能飛升到虛空中,連佛菩薩都會來讚嘆聽經。第一天整夜就在唸著心經聲中入睡,又從念心經的聲音中醒來。

心迷失在五彩光影流轉中

第二天的心經念誦,仍只觀到紅白黃綠的光影交錯,我連忙去除剪斷這五光十色,但剪斷後仍是各種不同的光團,我開始想?這樣觀到的光到底對嗎?怎麼到處是光?剪不斷理還亂,是我對光有迷戀嗎?

記得上師開示閉關心要時,曾告知弟子們當觀境沒有進展,或境界一片迷濛、黑暗,那是業障深重固,一定要發心懺悔。我趕緊一百零八個大禮拜,不停的跪拜誠心懺悔罪業,跪拜中不由自主地哭了,撕心裂肺的嚎嚎痛哭,久久不能自已。

夜晚上師檢查我初觀的報告,意味深長看著我說:空性你心不安定,只有六十分。一聽這分數我慚愧地低下頭來,上師看透我的心,心中的妄念有如猿猴般跳躍著,幾次想〝按心〞試圖衝破這五光十色的光網,但無形卻有魔力的網子,把我又重重包圍了。

是我轉經還是經轉我 我該怎麼突破?

不斷懺悔並祈請上師佛菩薩指引迷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衝出這〝光網〞,做大禮拜磕頭懺悔,頭重重敲入地面時,竟然觀到一片堅固的“光牆”,原來光牆都是我念誦經文時妄念投射出來的光束,這些光束流轉環繞形成了光牆屏蔽了我,因為我執著念經文是〝光〞,恍然悟到是被“經轉”了。

明白後〝不戀光〞也〝不練光〞了,於是念誦時,很專心轉經,將《心經》經文一個字一個字送上虛空,不執念光後,能清楚觀到自己經文,念著、觀著直到經文沒有妄念光的屏障,這時光牆是沒了,出現單一黑色字體的《心經》?黑色!我馬上警覺自己執著文字色相了!趕快斬斷妄念!天呀!這真是五蘊的會考,一定要智慧升起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不能被心耍得團團轉!

奇妙的《心經》之旅,念經法門身心得自在

攝心一處,繼續觀自己念誦的心經的經文,禪法中說動靜皆是禪,我曾試用“動禪”法,看看能否在動中持續進入定觀,於是身體在做大禮拜時,心念心經,但是發現提氣身運動時,呼吸會非常急促,當呼吸不平穩,還是不易入定的,開始我還能觀到幾個字,字成圓的光點上升,但時間一久,字就開“花”了,兩眼腦門也昏花冒星星了,在動中入禪觀,我功夫不到位,行不通。在此建議止觀定功不深厚者,不要想一步登天,還是盤腿靜坐,呼吸調息入觀經文最為上策。

是心清淨能入定,覺察到念誦經文不僅能讓心淨,經文的正量能引導氣脈運行,身體也感到力量充沛的覺受,(八年前腹部開過刀的疤痕這時有如針刺般的刺痛著,能量好似要將這手術刀切斷的經脈,連接復原回去似的),在刺痛覺受中提醒自己,心不能追逐觸受覺的妄念,就讓疼痛由哪起由哪消翳,是諸法空相,再提起正念觀經文時,就在此時心經的經文每個字帶著長形的金光向上飛耀了,飛耀的經文好似進入一條白色經布中,經咒布繞著法輪轉,又繞著佛堂壇城轉禮敬諸佛。

是經文本身的力量與宇宙能量互相交融,我越念誦脊椎就越挺直,連腰杆也不再痠痛,清安舒適這時我又更明確觀到自己念誦的心經,當醜陋的粗妄念起時,字中就長了毛髮,一串連在一起的經句,簡直像一條好多腳的大蜈蚣在我面前行走。我趕忙拔除思緒,用火燒思緒成灰燼,也趕快補闕這些夾雜妄念的經文,一心一意的補闕,細觀補完每段含有妄念的經文,然後繼續配合呼吸法念《心經》,漸漸的心經一字一句排成一線,成一金黃光束向上,我專注的一字不漏,注視這向上騰空的金色經文,每個字金光燦爛融入虛空中,融入之後,金光沒了!連心經經文也沒了! 如此〝嘔心瀝血〞念誦的經文,化解為空?這段禪是告訴我甚麼呢?

生、住、異、滅諸法的實相嗎?經文升起時是如此清平自然升起,消逝時也自然的逝滅,無實無虛是空性的啟示吧! 這時又體驗到身體密輪處有一股強大的能量,強大的讓我挺立在天地間,力量源源不斷,感覺身體的中心被打開了,身心全部舒展開後,我看到自己的全身(從頭到腳)都是心經經文,心經從我的全身向外向上發射,本來結定印的雙手張開向上,迎接宇宙傳輸的能量,虛空中源源不斷的光源注入到我身體中,此時《心經》已不是從嘴裡念誦了,是“心”在念誦,快速而堅定,強烈的白光開始圍繞著我的全身,身體逐漸在白光中分解了,分解變成《心經》的經文,然後一個字一個字向無盡的虛空飛去,最後融入在虛空中。分不清我的呼吸是否是停止了,還是在用力呼吸,只覺得肉身分解身心甚麼都沒有了,“我”也沒了,這境界只能用不可思議意來形容,無法多用任何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空的意境。

彷彿時間停止了,空間也沒了,直到一股強而有力的呼吸讓“我”回到壇城,自己的頭無盡的向後仰止,身體也挺直向後仰(若沒有牆壁倚靠,我可能就直接倒在地板上了),閉著的眼睛望著上方虛空強烈的白光,閉著眼還不停地眨眼睛,眼前不停閃耀著絢爛的光海,那耀眼的光芒海雲,讓我非常的震撼,是凡夫肉身成受不了法界強烈的白光能量,最後一道更強大有力的呼吸帶領我,將頭重重的磕在地上發生巨響,從定中出來。

出定後,才發覺心臟功能跳動真是無比猛烈!砰砰跳動好似就要從嘴裡跳出來,真是一趟不可思議的法界行腳,身心真實的體驗,深入經藏之海,也是上師以心印心引導弟子,體驗身、受、心、法、步步行入三十七道品妙法藏的證明,感恩帶安來上師提攜攝受,感恩諸佛菩薩慈悲護佑!


图说:佛教的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为二十天。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是与婆罗门教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农历元月九日都要举行供佛斋天法会。所谓“供佛斋天”,略称斋天,民间俗称拜天公。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然礼敬诸天,这是因为诸天归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之缘故。据《金光明经》记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佑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世人乃营建此供佛斋天之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为求表示最高之诚心与敬意,坛场应设三宝、诸天及其侍从之座席,设施当极尽庄严、清净,法会之礼赞唱诵当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亦当净洁新鲜。而取年初举行供佛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来。

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以上二十天来源于《金光明经·鬼神品》)、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二十四天原来是佛寺祭天时供奉之神,明代开始设位奉置。现将二十四诸天顺次介绍如下: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罗门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妇的女儿。她又是北方毗沙门天的姐姐(有说为后妃)。由于与财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所以她又被奉为财富女神。《金光明经·功德天》说,若信徒能够诵持此经,供养诸佛,并用香花、美味供养吉祥天,持念她的名号,就会得到资财宝物等福报。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还记载,她有十二个名号,信徒若能够受持读诵这十二个名号,并如法修习供养,就能够消除贫穷业障,得到富贵。据《陀罗尼集经》记载,她身体呈银色,头戴花冠,身披天衣,项挂璎珞,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分别立有梵天和帝释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宝山。她头顶现五色祥云,云端有一头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泄种种宝物,浇灌在她顶上一个千叶宝盖内。这些都与吉祥天掌理财富和赐福众生的功德有关。中国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象大概受了这段记载的影响。佛教专门以她为本尊作禳灾招福的法会,这种法会被称为“吉祥忏过法”。

二、辩才天

顾名思义, 辩才天以聪明和具大辩才而得名。她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称“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辩才、音乐与福德的天神。辩才天原是印度人信仰的河神。有人说她是男神,但大多数认为她是女神,是阎罗王的姐姐。她居无定所,经常与各种野兽为伴。她穿着极其简陋,但她形象十分美丽,“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这些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成了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宣称,凡是宣讲《金光明经》者,都能得到她的护持,增进智慧,辩才无碍,还可以解脱生死;又说诵读此经还可以使人成为大声乐家。日本密教主要是针对其音乐方面的功德,对其进行崇奉的。辩才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八臂菩萨装束形象,旁边六臂持物,分别拿火轮、剑、弓、箭、斧、绳索,中二臂合掌,脚下有狮、虎、狐、豺等兽。一种是菩萨形象的坐像,左手拿琵琶,右手作弹奏状;也有作弹箜篌状的。很显然,前一种形象来源于佛典的记载,而后一种形象则是根据辩才天在音乐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罗门教的尊神,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请佛说法。《大悲经》记载,释尊行将入灭时,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交给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较为常见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边两手各持莲花和念珠,左边两手一手持净瓶,一手结唵字印;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另外,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国寺院中,梵天多与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宝殿之中;还有一种是他与帝释共同侍奉释迦佛的形象。

四、帝释天

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音译作“释提桓因”、“因陀罗”等。《大智度论》记载,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帝释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净名疏》等书则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缘。后来以此功德,他们共生忉利天宫,那位女子便是帝释天。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帝释天形象显密所传各异。在汉地寺院中,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传为他的三位夫人:圆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给帝释打伞;一位端盘,内盛莲花;一位捧一个山石盆景,意为须弥山。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存有明代的壁画,其中即有帝释天像。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中欲界最低,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陀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帮助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小神。众大将中居首位的是韦驮,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增长”。“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仗宝剑保护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广目”。“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际,常常散下金钱财宝。

在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只要有寺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凛然,其中以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像最为精绝。它们造型优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九、日天

又称日天子、宝意天子、宝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佛教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他住在太阳中,太阳里有他的宫殿,称为“日宫”。他在一年之中循环于须弥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昼。他与守护黑夜的月天对应,也由四天王管辖。他身边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宝庄严车驾,以八头宝马牵引,周围还有七曜九曜等星宿护卫。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导。《秘藏记》卷末载,其形象是:红色脸膛,两手各持一朵莲花,乘坐于四匹马拉的大车上。

十、月天

月天,又称月宫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经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意为宝吉祥,月天既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又得名宝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宫中,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天女陪侍。据说他有五百岁的寿命。关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所传各不相同。他在印度为男性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国的月神又被阴阳学视为阴性,这样印度的月神受中国月神信仰的影响也女性化了,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为:美貌后妃装束,头冠中嵌满月,月中现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印度式的。

十一、金刚密迹力士

金刚密迹力士以知晓如来一切秘密事迹而得名。《金光明经》记载,他是大鬼神王,与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他们才屈尊作了佛教的护法神。他行动十分敏捷,在佛教护法神中以“捷疾”著称。他常侍卫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门殿内。其形象较为特殊,一般为红色脸膛,怒气冲天,全身肌肉鼓胀,劲健刚强,手中常持金刚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迹金刚。明代《封神演义》问世后,书中虚构的“哼哈二将”取代了密迹金刚。

十二、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罗天后,把他奉为十地菩萨,故他的塑像也为菩萨形象。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骑白牛,八臂三目,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还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大自在天主要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他的诸种形象也主要出现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将

又称“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夜叉神,为北方毗沙门天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天众,经常巡行世间,赏善罚恶。有人说他是鬼子母的二儿子,但多数认为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他的形象为金刚模样,面为红色,满脸怒气,手持降魔杵。一般人习惯把他同白脸善相的金刚密迹力士视为哼哈二将。

十四、韦驮天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韦天将军。韦驮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韦驮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之背。这与他擒贼护佛立有大功有关。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在如来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担起保护释迦灵塔、打退盗取佛骨之敌的重任。

韦驮像一般立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瞠目,警惕地注视着祠堂(大雄宝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护释迦灵塔之意。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韦驮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颇像赵云、马超一类著名的古代武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经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说法图,而在卷尾则常常刻有韦驮像。

十五、坚牢地神

又称地天或地神,是职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与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对应。地神的形象十分独特,唐朝时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两种形象。二臂形象是双手握宝瓶或钵,内插各色鲜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别持镰、箭、锄、锹四种农具。后来,地神由男身演变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现,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鲜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

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

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十九、娑竭罗龙王

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这位龙王还有一个女儿,叫龙女。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二十、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又称阎摩罗王、阎摩王、琰摩、双王等。阎魔罗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掌管地狱之主,《黎俱吠陀》中称他还有一个妹妹,叫阎蜜,兄妹通婚,成为人类的始祖。所以他后来到地狱管理他的子孙们的亡灵。佛教产生后,把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阎魔罗王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阎王爷”。阎王在印度佛教中本为单独一个,经过与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阎王”和“十殿阎王”,而通常以十大阎王的说法较为流行。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加入了阎王的队伍,成了道地的中国阎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紧那罗王

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其头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为帝释天部下,负责演奏音乐,故为音乐神。这类神有男有女,男性为马首人身,女性则端庄美丽;男性长于演奏,女性长于歌唱。紧那罗女演唱起来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会产生魔力。紧那罗女常与乐神乾达婆配为妻室。男性紧那罗其貌不扬,长着个马头;女性紧那罗则相貌端庄,有一副绝妙的好嗓子。据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禅,当时紧那罗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畅快,不禁唱起歌来。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大智度论》也说,有五百仙人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忽然传来了紧那罗女的动人歌声,大仙们顿时如醉如痴,忘乎所以,道术一下失灵,纷纷从空中栽落尘埃。

二十二、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宫中。由此也称人间帝王的禁中为“紫禁城”。道教吸收这些说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宫的北极太皇大帝为四御之一。其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中国古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间尊崇。

明代宫廷专门敕建了紫微殿,“设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据《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

二十三、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是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他原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说他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历代帝王对他屡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民间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还纷纷建起了供奉他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为苍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颈系冠带,颌下飘垂二绺胡须,手捧玉笏,足登云头鞋。

二十四、雷神

雷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头人身,鼓其腹。”《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通记传》说,雷公有兄弟五人,即天雷、地雷、水雷、社雷(又称妖雷)、神雷,是为五雷神。道教看到雷神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把它改造为道教天神。道教还有所谓“五雷天心正法”的修法,宣扬依此而修,可以致雷雨,祛病痛。雷神的形象最初为龙形,后变为半人半兽;被道教吸收后,又完全人形化。今天在佛寺和道观中,雷神的形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半人半兽,蓬头怒发,似人似鬼,披甲,手持劈山斧;另一种是人形,身着铠甲,面有髭须;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作出击鼓的样子。

总之,佛教护法诸天鬼神是佛教神祇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他们以护持佛法为职志,但有时也协助佛菩萨做些化导众生的工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因所度化的对象不一样,观音菩萨可化现为梵王身、帝释身、紧那罗身等各种护法神来普度众生。《华严经》亦称:“一切诸佛退位,或作菩萨,或作声闻,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魔王、大臣、居士、长者,或作彩女、宰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江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树神及外道,作种种方便,助我释迦如来化导众生。”


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嗔、痴,止息一切生死烦恼的大苦集,重点在这里。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升天虽然是好,但是升天不如人间,怎么说升天不如人间?因为天上也有它的寿命,福报享尽之后,他又必须堕入三途苦,怎么说?我讲一个故事,把它当作故事,有时不讲一些故事,大家会感到很无聊,反正在因地当中,必须要说一些来做参考,印顺导师说一句“正直舍方便”,只要方便不引导别人走不好的,所以我勉强说一些故事:

这个在律中有记载,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在家的弟子,这位在家弟子叫耆婆,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很能干,但是他皈依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这个耆婆自从皈依三宝后,免费为僧伽看病,治病不用钱,他这种发心的功德,慢慢的累积,累积到有一天,耆婆死去了,肉体已经坏去,并不是他做医生就不会病死,他也是会死的,这因缘和合的东西会生、老、病、死,佛陀也是会,有的人会说呀!出家人不会生病,开悟的人不会生病。佛陀也会生病,佛陀也有病呀!大家也有病呀!因缘和合的肉体,谁说没有生病,有很多人说:“开悟的人就不会生病呀!”谁说不会生病哦!会死去呀!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只是你心里生老病死的痛苦会解除而已,这肉体的生老病死大家都会经过,生老病死有二项,一项就是身体的生老病死,一项是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而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能用佛法来消除,但肉体的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用佛法来消除的,所以耆婆死后听说感召去天上三十三天。

有一天目犍连他也有一个弟子,怎样呢?生了一种怪病,医不好。那么目犍连那时想生病既然医不好,当时医术很好的耆婆已经不在了,是不是来找耆婆问看看这种到底是什么病呢?听说他用他的神通去三十三天找耆婆,那时刚好看到三十三天里面的天人,每天自由的享受,开着他们天上的工具,都要去乐园玩,看到目犍连都不理,也没有半个人理他,由此体会天人的福报是不错的,后来耆婆看到目犍连,也没有停下来,只用手比一下而已,又享受去了,看到这里以后,目犍连就去追他,就问耆婆说:“奇怪哦!你见到我为何没有停车呢?也没有停下跟我打个招呼呢?”耆婆回答说:“哎呀!我们来天上生活享受最要紧啦!因为生活太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呀!”并且说:“我已经算是最好的了,我还举个手跟你打个招呼,你看其他人看到你,连理你也没有。”

哇!事情大了,这个故事是一种启示,也就是说生在天上的人,他沉迷在欲乐的享受中,那么就会忘记了苦,不知道苦,所以说,天人享乐不知苦,难学佛,地狱极苦难悟道,难悟出佛道,所以从耆婆的故事里就可以了解去天上到底要如何修行呢?何况天人有他的福报,去到那地方没多久,已经忘记三宝了,他忘记苦也忘记三宝了,这个故事,说明天人享受而忘记了修行,那么等到天上的福报享尽后,像存在银行的钱你拼命把它花完了,再要去银行领钱不可能给你,借钱还要担保且生利息,不可能你银行的钱领完了,银行还让你领,也就是说你在天上的寿命终了还是要堕落下来。

所以五戒的功德可依各人的志愿,但是佛教对持五戒的功德,只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而已,千万不要误解我修持五戒有功德,就是能解脱的,并不是这样,持五戒的功德是增长你悟道的资粮,这句千万要记清楚,也千万不要来修行后想要去什么地方享受,人间最好修行,人间有苦,你才了解要出离苦,所以佛陀说苦集灭道,你没有苦,怎么去悟道,怎样想去离苦呢?学佛就是要离苦,没有其他所求,离一切苦,一切苦全部离开,你就涅槃了,学佛是涅槃最高,涅槃以后没有,涅槃以后还有东西那就不是涅槃了,在回归自然里有说很多。

虽然持戒是依各人志愿,不能勉强你去持戒,像社会的法律,法律叫你不要去做的事情,你犯了法律后将你捉去关,然而佛教却不是,它是自由的,你持不持是你的事,不持是你自己去受苦呀!你要持就不会受苦了,你就自由了,所以持戒本身就是自由,没有持戒就没有自由,而且佛教持戒最大自标,是在增长悟道的资源,也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其他的宗教都想要求天,求去天上,求去另外一个地方,何况现在持五戒的人,他当下得到家中的和乐,得人缘,子女孝顺,因为上正下就正,上歪下就歪,以身做则,这种家庭让人看起来整个气氛就不同,包括可得到众人的因缘,走到哪里,就让人赞叹敬爱,你说的话让人喜欢听。

那么你说话不符合道理,嘴里说没有这样做,或许别人比较不会听,但也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是非等等,内心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安静,所以持守五戒的好处很大,从我们持守五戒的功德力,可以来亲近善知识,就是说你来持守五戒,慢慢福德善根因缘增长,你就会亲近到正见的善知识,正信的善知识,然后你可以闻到他所说的正法,然后思惟、修行、悟道,这必须有个次第,悟道后,按照悟道的过程来修道实证,走入涅槃,断灭一切忧悲苦恼,免受长期生死轮回痛苦的压迫,止息了生死轮回 。

所以这有个次第,希望各位一定要知道,持戒就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很多人说持戒会解脱,我敢说只有持戒没有运用智慧思惟教义是不会解脱的。依据经典所说:每持一条清净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也就是说你有持一条戒,那么就有戒神跟着保护你,当然,这样说对很多初入门的人,比较会用功修行,所以可以运用很多方便法引导,但是不要太离谱了。若是持五戒清净者,就怎样呢?每一条戒听说有五位善神随身跟着保护你,你若能持五戒,五五就二十五了,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着你,当你出门一些善神把你保护着,其实要保护是要靠你自己时时刻刻生活谨慎,做事谨慎,要不然的话有这么多神在保护,开车时眼睛闭起来,要保护到哪里去呢?

若我都不用去赚钱,只坐在那里等神的保护,肚子就饿死了,经营事业神在保护我啦!那么你的事业就倒下去了,所以真正要靠自己,以自己本身的正见确实认清当下,认真经营事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保护,会这样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一些初学者,引导一些求功德及平常信外道、神界的人,慢慢引导他们走进佛教的方便法,所以听说这二十五善神都会跟随你的出入,照顾你的起居生活,让你逢凶化吉,现在社会很多人要改运,那么要改运时你就不用改了嘛!时常要去改运是浪费钱的,你本身来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了,这么好,那我要来持戒,持戒有那么多神保护我呀!就是在改运了,来庇佑我们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