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六月十九:你若称名,我必救度 -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阴历六月十九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日。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陀所言,观世音菩萨其实早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以大悲愿力,为安乐成熟众生而倒驾慈航现作菩萨普度众生: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

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正法明如来

又据《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中佛陀所言,观世音菩萨往昔于狮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座前,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胜华藏。尔时彼二童子。向佛世尊复说伽陀曰

能仁作大师子吼  天人一切普得闻

我等今对世尊前  各发诚实最上愿

我等乃至未来际  愿我所行经多劫

随入生死轮回中  救度无数众生类

我等今者以此缘  尽未来际悉思念

普为利乐诸众生  于无边劫行无懈

我等从今日已去  永灭贪瞋痴等垢

十方现在佛世尊  证我所说诚无妄

我等今发菩提心  不乐声闻缘觉果

我等若有乐小心  决定当招妄语报

我所不乐二乘果  但以悲心为众生

纵经俱胝多劫中  愿我常行而不懈

如佛世尊所成就  如应佛刹广庄严

愿我当来得佛时  刹土倍多俱胝数

又愿当来佛刹中  无有声闻缘觉众

纯一菩萨所庄严  广集无量诸智聚

愿我得是庄严已  当令众生得离垢

从诸佛法所出生  普使当持佛法藏

若我今时诸所说  真实无妄无别异

愿此大海及山川  乃至大地皆震动

当发如是愿言时  大地即时皆震动

不鼓音乐自然鸣  出微妙音遍十方

天雨众华众妙香  殊丽严好极可爱

俱胝百千妙天衣  周遍缤纷而散布

尔时彼二童子。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胜华藏于汝意云何。彼时胜威王者岂异人乎。即今无量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是。彼时宝严童子者。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是。宝上童子者。今大势至菩萨摩诃萨是。是二菩萨。于彼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所。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中所说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佛。

再据《悲华经》中佛陀所言,于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太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前身,在转轮王于宝藏如来座下得授记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后,紧接着在宝藏如来座前发愿,得宝藏如来号其观世音,又得授记于阿弥陀佛未来般涅磐之后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尔时宝海梵志。复白圣王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持此宝物并及先所于三月中供养如来及比丘僧种种珍宝。如是福德和合集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作是言。善男子。以此所施不应求于忉利天王大梵天王。何以故。今者所有福报之物。皆是无常无决定相。犹如疾风。是故应当以是布施所得果报。令心自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无边众生。令入涅槃。

是时太子闻是语已。答梵志言。我今观于地狱众生多诸苦恼。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数数堕于三恶道中。复作是念。是诸众生以坐亲近恶知识故。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尽诸善根摄取种种诸邪见等。以覆其心行于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愿令转轮圣王。过第一恒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名曰安乐。大王成佛号无量寿。世界庄严众生清净作正法王。是佛世尊于无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办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即于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授记。今我一心请于十方如恒河沙等现在诸佛。惟愿各各为我授记。

善男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

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

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

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

尔时观世音前白佛言。若我所愿得成就者。我今头面敬礼佛时。当令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现在诸佛。亦复各各为我授记。亦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及诸山河六种震动。出种种音乐一切众生心得离欲。

善男子。尔时观世音菩萨寻礼宝藏如来头面着地。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六种震动。一切山林悉出种种无量音乐。众生闻已即得离欲。

其中诸佛皆与授记作如是言。

散提岚界善持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有佛出世。号曰宝藏。有转轮圣王。名无量净。主四天下其王太子名观世音。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也。

尔时宝藏如来。为观世音而说偈言

大悲功德  今应还起

地六种动  及诸佛界

十方诸佛  已授汝记

当成为佛  故应欢喜

复据《华严经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中记载,在善财童子拜见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菩萨)请教为何菩萨学菩萨行时,观世音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其深广大悲誓愿:

尔时善财童子。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菩萨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已净普贤一切愿。已住普贤一切行。常行一切诸善法。常入一切诸三昧。常住一切无边劫。常知一切三世法。常诣一切无边刹。常息一切众生恶。常长一切众生善。常绝众生生死流。

而于《妙法莲华经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在听佛陀讲述观世音菩萨之功德之后以偈赞叹观世音菩萨: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呪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如此可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当真不愧为家喻户晓之大菩萨,宏愿之深,所行之广,让人读来为之动容,深受感动,五体投地也远不能表达我等对观世音菩萨所应有之敬意之亿万分之一。

值此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日,愿我们吃素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无量功德回向尽法界尽虚空界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疾证菩提。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

观世音菩萨说应现与愿陀罗尼

 


震撼僧人合唱:大悲咒

观 世 音 菩 萨 大 悲 心 陀 罗 尼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á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

南无·阿唎耶。

ná mó ·ā lì 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

菩提萨埵婆耶。

pú tí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萨埵婆耶。

mó hē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迦卢尼迦耶。

mó hē jiā lú ní jiā yē。

唵。

ōng。

萨皤啰罚曳。

sà pó là fá yì。

数怛那怛写。

shù dá nā dá xià。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

ná mó xī jí lì duǒ·yī méng ā lì 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pó lú jí dì·shì fó là léng tuó pó。

南无·那啰谨墀。

ná mó·nā là jǐn 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xī lì mó hē pó duō shā 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

sà pó ā tuō·dòu shū péng。

阿逝孕。

ā shì 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

sà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qié。

摩罚特豆。

mó fá tè dòu。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唵·阿婆卢醯。

ōng。·ā pó lú xī。

卢迦帝。

lú jiā dì。

迦罗帝。

jiā luó dì

夷醯唎。

yí xī lì。

摩诃菩提萨埵。

mó hē pú tí sà duǒ

萨婆萨婆。

sà pó sà pó。

摩啰摩啰。

mó là mó 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

mó xī mó xī·lì tuó yùn。

俱卢俱卢·羯蒙。

jù lú jù lú·jié 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dù lú dù lú·fá shé yē dì。

摩诃罚阇耶帝。

mó hē fá shé yē dì。

陀啰陀啰。

tuó là tuó là。

地唎尼。

dì lì ní。

室佛啰耶。

shì fó là yē。

遮啰遮啰。

zhē là zhē là。

么么·罚摩啰。

mó mó·fá mó là。

穆帝隶。

mù dì lì。

伊醯伊醯。

yī xī yī xī。

室那室那。

shì nā shì 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

ā là shēn·fó là shě lì。

罚娑罚嘇。

fá suō fá shēn。

佛啰舍耶。

fó là shě yē。

呼卢呼卢摩啰。

hū lú hū lú mó là。

呼卢呼卢醯利。

hū lú hū lú xī lì。

娑啰娑啰。

suō là suō là。

悉唎悉唎。

xī lì xī lì。

苏嚧苏嚧。

sū lú sū lú。

菩提夜·菩提夜。

pú tí yè·pú tí yè。

菩驮夜·菩驮夜。

pú tuó yè·pú tuó yè。

弥帝利夜。

mí dì lì yè。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地利瑟尼那。

dì lì sè ní nā。

婆夜摩那。

pó yè mó nā。

娑婆诃。

sā pó hē。

悉陀夜。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摩诃悉陀夜。

mó hē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悉陀喻艺。

xī tuó yù yì。

室皤啰耶。

shì pó là yē。

娑婆诃。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娑婆诃。

sā pó hē。

摩啰那啰。

mó là nā là。

娑婆诃。

sā pó 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

xī là sēng·ā mù qié yē。

娑婆诃。

sā pó 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sā pó mó hē·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

zhě jí là·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

bō tuó mó·jié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nā là jǐn chí·pó qié là yē。

娑婆诃。

sā pó 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

mó pó lì·shèng jié là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á mó hé là dá nā·duō là yè yē。

南无阿利耶。

ná mó ā lì yē。

婆嚧吉帝。

pó lú jí dì。

烁皤啰夜。

shuò pó là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唵·悉殿都。

ōng·xī diàn dū。

漫多啰。

màn duō là

跋陀耶。

bá tuó yě。

娑婆诃。

sā pó hē。

~~~~~~~~

观世音菩萨说治一切热病陀罗尼


莲花生大士的谆谆教导让一切天魔无机可乘!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

身口不一的密法修行者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好像佛法只是存在于他们内心偏执的妄念之中,莲花生大士以无以伦比的智慧洞见了后世修行人的种种恶疾,并且毫不留情的摆在你的面前,让一切天魔无机可乘。倘若能够记录这些珍贵堪比黄金的教言在您心中的时候,殊胜的加持就会立刻到来!喇嘛钦!!!

邬迪亚纳国的上师——莲花源,受西藏国王邀请前往西藏后,住在桑耶寺。上师在主殿的东厢给予国王、朝臣及其它虔诚的信徒许多法教开示。由于原先这些人的理解并不正确,所以上师再三给予以下这个忠告。

莲花生大师眼含热泪慈悲深情地说:无论我教了多少法教,你们许多人还是不了解,反而光是做一些堕落曲解的行为。如果你衷心想要修持佛法,就应该这么做:

成为一位佛教在家居士,并非仅只是去遵守四根本学处,而是要将不善的恶行完全断除。成为一位沙门,并非只是装出某种清净的外相,而是要正确地修持善行。成为一位比丘,并非只是意味着在日常活动中控制身、语、意,或被禁止去做这做那;成为比丘,意指要以一切善根作为大证悟修道之用。善良正直并非仅是去穿上黄色的僧袍,而是要对业力的成熟有所畏惧。成为善知识,并非只是装出高贵的举止,而是要成为所有人的吉祥守护者。

成为一位瑜伽士,并非只是行为不羁不加修饰,而是要让自心与法性的本性双融合一。成为一位密咒师,并非是指(怀着恶意)暗中念咒,而是要透过方便与智慧双融的修道迅速获得证悟。成为禅修者,并非只是住在洞穴中,而是要以(本然境界的)真实义来训练自己。成为隐士,也不只是住在森林深处,而是说自心己远离了二元戏论。

博学多闻并不是去拥护或赞同世间八法,而是要清楚分辨对与错。成为菩萨,并不是在心中维护自我利益,而是要致力于能使众生解脱轮回的方便法门。

有信心并不是指哭泣呜咽,而是出于对生死的恐惧而进入正确的修道。精进并非是指不停地参加活动,而是要投身于能够脱离轮回的方法。慷慨并不是指带着偏见与偏颇心来布施,而是要深深地远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

口诀教授并不是指许多成文的书籍,而是指短短几句在你心中当头棒喝的要义之语。见地并非仅是指哲理,而是指远离了概念造作的边界。禅修并非是以心念固着于某物上,而是指自心稳定地住于本然觉知中,远离执着。

自然任运的行持并不仅是指疯狂放纵地行动,而是指不将迷惑的感知执为实有。分别智指的并不是错谬概念之下的敏锐智力,而是了解了一切现象都是无生的,毫无概念造作。

闻学并不仅是指以耳朵来领受法教,而是指切断错误的观念,并拥有超越概念心的了悟。思维并不只是追求概念思维并假定结论,而是指切断迷妄的攀执。果并非仅是指从奥明净土迎请的二色身,而是认出自心本性,并于其中稳定保任。

不要将语言文字误认为是法教的真实义,当下就要将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吽 

乌金刹土西北隅,胜妙花茎莲蕊上,

证得稀有成就者,莲华圣号十方闻,

空行眷属众围绕,我随汝尊而修持,

祈请降临赐加持,咕噜贝玛悉地吽。

~~~~~~~~

读诵《妙法莲华经 - 方便品第二》


【佛典故事】海神请法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划,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呢?”“大众!我认识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备,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请这位贤者来担任指导,各位意下如何?”在众商人此起彼落的赞成声中,事情就这样议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无量水族上方滑过。海神在水族们簇拥下,前来观察声势浩大的商队,唯有通过海神的试炼,才有探宝的资格。船身突然不动了。海神化作庞大、丑恶、青面獠牙、火燃于顶的巨大夜叉,耸立于狂涛之间,挡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抛下阴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还恐怖的吗?”贤者平静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几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问:“喔!谁?”贤者以坚定的态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类愚痴众生,无恶不造:杀、盗、淫、妄、拨弄是非、恶言粗语、言不及义、贪婪纵欲、瞋恨暴力……固执地相信种种偏差、邪恶、错误的观念见解,不改不悔。这种人死后直堕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刀斫车裂、刀山剑树、火车镬汤、寒冰沸屎……千万年月受此苦报。这类众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闻言,默默地松开双臂,把船放了,隐没于浪涛间。

逃过一劫的众商人,松了口气,又继续惊险的航行;不料才行几里海路,船身又不动了。海神又化成干瘪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着薄皮、血脉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体,横在船边,空洞无力的声音轻轻飘来:“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吗?”贤者望着对方说:“有。比你瘦弱好几倍。世间上有一类愚痴众生,存心恶劣,吝啬、贪婪、嫉妒、舍不得布施与人分享。这种人死后马上投生为饿鬼,身如山、咽如针、发乱肤黑、瘦弱干消……千万年月受此苦报,不闻不见饮食谷物,这类众生比你严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听完这一席话,无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回前行数里,船身再度于汪洋中静止。大众定睛一看;这次不是惊世骇俗的妖怪,却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绝世美人。她倚着船身,用珠玉般甜润的嗓音发问:“世界上有没有像我一样美丽的人呢?”贤者庄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万倍。”海神反问:“是谁?”贤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广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宝,并时常发心供养。这种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洁光明,端正庄严天下无双,比你庄严何只千万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简直像是瞎眼的狝猴!”海神闻言,顷刻回复成海神的面目。

威严摄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问贤者:“是我掌中海水多?还是整片汪洋海水多?”贤者回答:“掌中水多。”海神一愣,迟疑片刻又问:“此话当真?”贤者慎重地说:“这是真实不虚的谛理。世界劫尽时,出现两个太阳,泉池干涸;继而出现三个太阳,小河枯竭;当四个太阳并出时,大江干焦;至五个太阳同现,大海亦开始消损;然后六日聚出,海水只余三分之一;最后七日当空,海水枯尽、须弥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养父母、周济贫穷、施与禽兽,如此功德,将历劫享用不尽!所以这一掬之水,岂不是比海水多?”海神听闻以有限、有尽的水,转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欢喜不已,主动献上稀世珍宝,馈赠贤者,并叮咛、嘱托上好妙宝转供佛陀及僧团。

随后贤者与五百商人在采足宝物后归还舍卫国,并一起到衹树给孤独园礼拜佛陀,长跪恭敬地供养各人所得及海神供养的各类珍宝。之后,贤者与五百商人长跪合掌恳求佛陀慈悲,愿剃发作佛弟子,禀受如来清净教法!佛陀应允,并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陀语音方落,众人已应言个个现端正清净僧相。佛陀再应机说法、慈悲开示,这群福德因缘具足的比丘们,立刻开悟,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一──海神难问船人品第五》

省思


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是否庄严、具亲和力,不在于外相的美丑与外表的装饰,而是在于这念心是否良善、纯净。世间上最丑陋、最狰狞可怖的人,莫过于因心怀愚痴,只为己利,而无恶不作,令人见之心生畏惧,不愿亲近的人;相反地,世间上最庄严、最良善可亲的人,莫过于心怀智慧,三业清净,敬信因果,处处能为人着想,广行善道之人。所以,要培养出光明的人生和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就要先清净我们这念心。更进一步,要懂得把握因缘、珍惜机会广结善缘,并化有形有相的财富为善法资粮、功德法财,深信人人本具自性心宝,才是真正的富贵、有意义的人生。

~~~~~~~~

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世主妙庄严品第一之二》


累世修行一念不慎堕恶趣

顶礼大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顶礼一切空行护法诸尊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干扰,也常常会听到走火入魔,或是外灵附体等等境缘状况。

在皈依受戒时,上师就告戒我们弟子,修法中常念八正道,思大乘义,正念思惟,正见具备一般是不会走火入魔的。如果走偏一定是起心动念被欲望所牵动。

我在此深感修行一定要有具德证悟的上师来引导,因为上师能够知道,也能观到修者是在走行证的境界,或是真的被外灵附体干扰。修行人在步入修行听经闻法后,应当是边行边与经典相应的。

怎么行证?透过禅观。举个例证:我在走观身不净的境界中,看见自己的身体以及别人的身上犹如停尸场,吃的食物如鸡鸭牛羊就如同血肉模糊的尸体停放在身上各处,身体连毛孔都是十分肮脏,屎尿都黏在身上,衣服都不想穿,恨不得洗净晾干自己身体。

禅观中,又看到烈焰猛火,我就往火焰冲去,直见自己烧成了白色的骷髅在高兴的跳舞,若不是上师指点,告诉我这是走观身不净的过程,我肯定以为自己走火入魔不敢修下去。

而外灵“附体”,有真有假。所谓假附体也是因为自心潜意识层面埋藏的恶业种子爆发,从而随心念造作才投射出来的一种“心灵幻象”,我们难辨真假,以假为真,就会陷于类似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一种幻觉,难以自拔。

真附体也就是所谓“外灵",他们通常都是和当事人曾经结过善恶因缘的妖魔鬼怪冤亲债主等。他们也是众生,而且是陷于负面生命状态难得解脱的可怜众生。

他们之所以能“附体”,必然是因为当事人的内心存在“心魔”,所以才会感召来外魔 。而所谓的“心魔”,其实也就是我们都共同拥有的“贪嗔痴慢疑”,以及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各种无明颠倒的心灵惑业。

不管是真附体还是假附体,他们也都是“因缘所生法”,附体的外灵或是请求超度,或是侵占,或是自己心念欲望感召,也有各种不同的因缘。对外灵附体(卡阴),在我身边有一案例:

我在台湾的一位堂嫂,对修行很有兴趣,常到寺庙听经,对一些事情很有感应。

在我伯母去世做第二个七时,去世的伯母知道自己会往下堕入恶道,要躲避雷神的捉拿,于是就附体在她媳妇也就是我堂嫂身上,当时我堂嫂抱着肚子说好痛,还发狂的抓住她大嫂的头发,破口大吵大闹,最后身体不支倒地。

当时在做二七的法会,法会的比丘尼也说未曾碰上这样的案例,以为堂嫂醒来就没事了。没想到做三七时,堂嫂又不舒服了,于是做七个七的法会,长辈都要求堂嫂别出现。

在做二七法事时发生那事情,又加上我曾在睡梦中也见到过世伯母在我家走廊外悄悄看着我欲言又止似的。我连忙请示上师这是怎么一回事。

经请示上师后才知,中阴身的伯母,观到我皈依上师修行,希望透过我请上师做超度,帮助她皈依上师三宝,往生上界修行。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中阴身神识和各界鬼众都具五通,他们透过各种方法,应缘而求,无非也是想离苦得乐,远离苦趣。

本来不相信自己被婆婆附体卡阴,也不相信上师能够在计算机前透过网路,就能够收灵并做超度的堂嫂堂哥,实在是因为堂嫂身体状况越来越虚弱,性命攸关了,最后打电话到国外请求上师救援,诚心请求上师超度,请附身灵体离开。

做法事时,我在上师身旁,亲眼目睹上师狮子吼音响起,法音震耳唤出附体的神识,将之安抚授戒皈依,又将堂嫂身体被入侵的部位修补封印好。

在超度法事的最后,伯母跪拜在上师前礼敬叩谢感恩,在往上界行去时,伯母将手上的金银财宝分送给其他众生,最后手持一朵莲花,通过天门往天界修行。

上师还告诉我说,三伯母累世也在走修行的道路,所以手上才会握有一把小莲花,此生虽有善行义举,但走时一念嗔心起而落入下界。

如此我方明白,修行修心,心念要正大光明,心正就能破邪去恶。

以上实例告诉我们:真遇到外灵外魔附体,而我们修行的境界定力慧力功夫又都不具足时,最后还是需要恳请具德证悟上师,仰仗佛力,除去内外魔障脱离险境。

顶礼大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顶礼一切空行护法诸尊

~~~~~~~~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虚云大师: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

虚云大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大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修行法门。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空就能摆得开、无挂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挂碍,所说和所做就不一样。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间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也是无补于实际的。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


佛教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皆由罗汉背诵

七叶窟,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竹林精舍东南方。七叶窟以洞窟前有七叶树而得名,据说原来有好几座巨大深邃的洞窟,可容千百人,现在山洞大都坍塌,仅存的也有限。

七叶窟天然的石洞内,在佛陀入灭90天后,有五百位悟道的大弟子,以大迦叶为中心,由阿难尊者再次朗朗的传诵出佛陀的教诲,编辑成经藏;以持戒第一的优婆离为中心,编辑律藏经文。五百位长老阿罗汉,在此承担了佛经传承的责任,传续了佛法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大迦叶尊者深以为忧,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遂有会众编篡佛语,流传后世之议。佛入灭后,佛教经典经历了六次结集,分别为: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 的国王阿迦答沙都(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 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译: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汉传佛教译作“比丘”)不遵守戒律,如:在俗人到寺院诵戒时向他们(Uposatha,伍波萨他) 乞求钱财,僧人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佛教戒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违反戒律(十事非法)的行为∶

角盐净:允许保存食盐在角器中,以便日后再用。

二指净:在正午之后,日影斜出二指之前,仍可进食。

他聚落净:在一餐用完之后,仍可到别的地方进餐。

住处净:在同一教区之内,可以不在同一处参加布萨(诵戒)大会。

随意净:僧团作决议时,允许有人缺席,只需缺席者事后承认决议即可。

所习净:可以继续学习出家前所学的知识。

生和合净:可以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奶。

饮阇楼伽净:可以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时可不用贴边,大小也可随意。

金银净:允许僧人接受和积蓄金银钱财。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他们指导的人道歉。Yasa 依据佛陀戒律,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将 Yasa 逐出了僧团。Yasa 到了高赏比(Kausambi),并送信给在西方阿槃提(Avanti)和南方的比库们,告诉他们这十件非法的事情。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寻大阿罗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在同一时间,西方有六十位阿罗汉和八十位从阿槃提(Avanti)和南方来的阿罗汉们聚在 Ahoganga Hill。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来处理瓦基族比库们的问题,而 Revata 建议到问题的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罗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 举行了结集。

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罗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十项行为是违反戒律,是不被允许的。

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会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称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三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阿首咖国王(Asoka,阿育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行的。由于阿首咖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阿首咖国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阿首咖国王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阿首咖国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罗汉 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阿首咖国王会面。根据历史记载,阿首咖国王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罗汉的敬仰。阿首咖国王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罗汉,他同意了并在阿首咖国王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阿首咖国王对 Tissa 的信任。

随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阿首咖国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阿首咖国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罗汉来集成正法。阿罗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阿首咖国王便送出僧人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根据 Mabavamsa,佛教传到了以下国家∶

国名      僧人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狮子国,斯里兰卡古称“楞伽”(Lanka),或“楞伽岛”(Lankadvipa))

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四次经典结集

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罗汉 Mahinda 一样能将全部的经典背诵而出,配合当时文字的推广,于是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佛教经典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背诵和口述流传的方式。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大阿罗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罗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

第五次经典结集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公元 1871,在缅甸国王 Mindon(敏东) 的时代,地点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罗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

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


图片为第六次经典结集场面

第六次经典结集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西元 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后,大会聚集于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

由近代的缅甸大阿罗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经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的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为佛陀的正法经典。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师明昆尊者扮演为阿难达尊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的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老挝、锡兰、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及阿毘达磨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个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然清净无缺。

注: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罗汉:南传佛教译为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罗汉弟子。汉传佛教“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佛典故事】佛陀威德折服外道

过去有六位外道论师,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并竞相号称自己是最尊最贵的。有一次,听闻到佛陀的神通威德远远超过一般人,六师便集合在一起讨论:“我们六人的修行是一般世间人所比不上的,不过最近听说佛陀的神通威德已在我们之上,我们应该商议一下,如何才能胜过那个瞿昙。”

于是,他们派遣一名侍者前去观察如来的容颜、神色、目光、胆识,是否如人所说?结果侍者一看到瞿昙,立即就被吸引,目不转睛,不忍离去。回来之后,告诉六师所看到的一切:“瞿昙的容貌是世间希有难得,其威德神态远胜过日月的光明,是我所见过的一切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六师却想:“佛陀是出于王宫贵族,照理说本来就该长得端正庄严,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于是六师又派一人,前去观看佛陀的威仪气度,是否急躁而局促不安?却发现瞿昙在众人中,如同群兽中的狮王,没有一丝的畏惧之色。他们心想:“这是众人愚昧,因为贪着佛陀的光明,所以才会围绕在其四周,这也是平常不过的事。不过那瞿昙出生于王宫贵族,每天有六万婇女于昼夜间以歌舞娱乐陪伴,所以他在学问的研究上,肯定未下过工夫。”于是他们又再派遣一名通达事理之人前去听其说法,没想到瞿昙所开示之法通达古今,判析义理精辟简明。

六师知道后又自思惟:“这世上有些人就是善于用辩论来取悦别人,然而所说的内容并不一定究竟。”于是又再派人去观察听闻者的反应,到底是寂静专注谛听,还是散乱听闻?没想到大家都非常渴望且仰慕地来听开示,并且专心地注视瞿昙,目光未曾暂舍。知道这样的状况后,六师还是自我安慰:“一时结集的徒众,初发心必定非常勇猛,但日子久了就会退失离散的。”

后来,六师再一次地遣人前去了解瞿昙所说的义理,是深远幽邃还是浅显毫无头绪。没想到侍者回报说:“瞿昙所宣之法,如大海般广大无涯,而我们所知道的法,只是如牛蹄入水般地浅薄罢了。现在连我都想要成为佛陀的弟子,更何况其他人呢!”

于是,有众多人先后前往佛陀的住所听闻开示,心性坚固者便随佛修道,心中仍有疑惑者,就回到六师的处所,叙述所听闻的道理。六师这时才体会到,三界之中唯独佛陀是最尊贵的,所化育的十方众生也是无人可比得上的。于是六师遣散徒众,使其各自求得真正的安心之处!

典故摘自:《出曜经 - 如来品第二十二》

~~~~~~~~

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世主妙庄严品第一之一


阴历六月初三: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释迦佛同生在转轮圣王的一千个儿子中共为兄弟。转轮圣王的一千个儿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成佛。

当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他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所以转轮圣王的千子成为我们贤劫的千佛,楼至佛就成为最后一尊,号楼至佛。详见《悲华经》卷第六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四中持力捷疾(韦陀菩萨前身)于宝藏如来前得授记于贤劫最后成佛。

韦陀菩萨手上拿的是降魔杵,他是护法神,代表护法。手上拿的杵,就是武器。而拿的姿势有多种,有菩萨合掌,宝杵放在手背上,也有菩萨手垂下来,宝杵在手掌中。

一般韦陀菩萨塑像都是立像,代表恭敬护持道场,护持修行人。只有浙江临安天目山的韦陀菩萨是坐像,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天目山是韦陀菩萨自己的道场。


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

韦陀菩萨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大藏经》记载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一十八世为将军身,五十四世为宰相,造亭接众一百二十所,开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树钵八百万,设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条,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头戴凤翅兜鍪(móu)盔。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锁子甲。若人发愿造印图文一张,乃至千万张,无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无量。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陀罗尼》


最美的雕塑艺术:花开见佛

这是一种超过英国蜡像的藏传佛教艺术;这是一种必须怀着极大的虔诚,才能够完成的艺术,技艺和诚心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一种雪域高原特有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尔寺酥油花,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一门艺术绝学 塔尔寺酥油花,每年要历时三个月,经过冰与严寒的淬炼。 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 不是真花,却比真花还要好看,堪称世界最美丽的花。

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据说这位诞生于宗喀巴大师--塔尔寺所在地的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他醒后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 事等。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

在每一个俗人眼中,酥油花充满了神秘。尤其是当人们站在栩栩如生的酥油花前,它的制作就成为许多人想知道的谜底。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西宁25公里,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该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称"塔尔寺"。寺的规模宏伟,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占地达1000亩,不但是我国六大寺院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洁,可塑性极强。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藏族同胞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

《千臂千砵文殊师利菩萨金刚三摩地秘密根本菩提真言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