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空第一须菩提
出生时的吉兆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很难用语言来言说。而须菩提真正体证到佛陀所讲“空”的妙义,所以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的出生很不平凡。他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的忧心,所以请相师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出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师的话,安定了全家人的心,从此有人称他「空生」,也有人称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财宝和用具,才又恢复原状。
出家因缘
须菩提少年时代的表现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乐善好施和嗔恨炽盛为一身。须菩提生在富有的家庭,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他就把这些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不蔽体的儿童,他会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们穿。但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常常会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常常有人到他家里告状,家里人也管不了,谁也不理他。
须菩提在家里呆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家到山林里修道。他听到鸟叫兽吼,风吹树鸣也生气,一个人无缘无故破口大骂。山中有个山神,就对须菩提说:“你每天在这里大骂,不修善业,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现在佛陀在祗园精舍讲法,他有大智慧,能教众生断恶修善。你如果皈依佛陀,佛陀一定能除掉你的嗔恚心。”
须菩提听了山神的话,下决心去寻找佛陀。他来到祗园精舍,见到佛陀,立即心生欢喜,向佛陀顶礼后,坐在一旁。佛陀变为须菩提开示嗔恚的害处。
佛陀说:“须菩提!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是无明业火,嗔心一发,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能发生。所以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心怀嗔恨,将来肯定堕入地狱。以后即使从地狱出来,也只能作龙、蛇、罗剎、鬼神。”
须菩提听后心惊毛竖,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非常后悔,便问:“佛陀!当嗔恨心生起来时应该怎样对治呢?”
“须菩提,修行忍辱法门可以对治嗔恚之心,忍辱法门由浅至深有五种。一是生忍:当忍境到来时,没有办法回避和抵抗,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忍耐下去。二是力忍:当辱境降临时,退一步,让三分,把嗔恨心安定下来。三是缘忍:当辱境降临时,用智慧关照一下,为什么无故受辱,这里必有原因。被人侮辱都是前世的恶因感召的恶报。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自然便能逆来顺受,不生嗔恨。四是观忍:每当辱境降临时,马上用空观智慧来观照,了知心身世界一切皆空,没有我可得。我既然没有,哪里还有什么辱境呢?如此一来,嗔心自然消失。五是慈忍:当辱境降临时,不但没有嗔恚心,反而大发慈悲心,唉怜这个人实在太愚痴了,现在打我骂我,难逃因果的制裁,因此方便教化,让他醒悟过来,断恶修善。”
“须菩提!在我过去生中,有一次在深山里修行,我正盘膝静坐在一棵大树的下面,闭目思维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起源,四周和风习习,花卉吐放着幽香,忽然一阵银铃似的笑声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
“她们穿着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大德!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我开示道:‘人只要有善心,毒蛇猛兽不会来伤害。’我在身旁摘了一朵小红花,又继续说道:‘施主!人生本来都应该追求快乐,但快乐也有真实的和虚假的,有长久的和短暂的。可是人都被虚假和短暂的快乐所迷惑,像这朵小红花,虽然开放得很美丽,但它并不能永远吐露芬芳。青春和美丽、力壮和健康,都不足以依赖。人生贵在能学道,求得生命的升华,求得生命的扩展!”
“我正在这么说时,一位王者装束的人,手提宝剑从草丛中奔来,大声的喝骂我道:‘你是什么人?敢大胆的在此调戏我的妃子?’
“‘大王,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您误会了,我没有丝毫邪念!’”
“‘你像在梦中过日子!’他厉声着说:‘威名远震的歌利王你都不认识?难怪你敢大胆诱惑我的妃子!’
“‘大王!请不要这么说,修道的人行忍辱,把打骂侮辱视作过眼烟云,但你如此造口业,将来一定不好!’”
“‘你行忍辱?我现在就把你一块块肢解了,看你能不能行忍辱!’”
“须菩提!就这样,我的眼睛、耳朵、鼻子、两手、两足,都一一的被歌利王割下来,因为修行忍辱法门,我那时一点瞋心都没有。我从忍辱中积聚福德,成就佛果。须菩提!侮辱人的人看似得意一时,实际上确是真正的受害者。被侮辱的人在世俗眼中是受害者,确是真正的受益者!”
须菩提听了佛陀的教诲,当即证得须陀洹果,从此皈依佛陀,成为解空第一人。
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爱造谣生事,说别人怎么不好。
须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着普利群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讥讽的言语,仍然不放过他。不过尊者对这些都看如平淡的风云,从来不因此而动心生气。
一天,须菩提在弘化说法的途中,忽然听到有人批评他的言论,他们说:“须菩提什么了不起,他大概没什么修行,你看他在比丘中痴痴呆呆的,一点活动都没有。” 一些比丘们听了很为须菩提不平,都问他为什么不和那些人辩白?
须菩提心平气和的回答道:“诸比丘!谢谢你们对须菩提的关怀友爱,但请不要作这不平之想。要知道,无谓的辩白就是诤论,诤论是胜负心,与真理相违背。我们修道者,对于讥嘲毁谤,甚至逆境磨难,都要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缘,藉此可以消除业障,增强信心。而且,在真理的世界中,实在没有诤的必要。真理是无我无人的,无彼无此的,无高无下的,无圣无凡的。我知道一相平等,无住真空之理,所以我的心像万里朗朗的晴空,什么都没有,何必辩白?”
解空的须菩提,他的心境、胸襟就是如此阔达自在,诸比丘对他的作风都很钦佩!
须菩提对众生忍让的美德,确实高人一等,他常说:“假若有众生嫌我站立不好的话,我就终日端坐不起;如果厌恶我坐着不好的时候,我就终日立不移处。我于一切法中绝不起一烦恼,绝不恼一众生。”
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
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
“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又感激,但又象是不敢当似的。他合十顶礼说道:
“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给我们鼓励,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得有证的法执之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很谦虚而又善于言词的须菩提,从他的说话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证得圣果的阿罗汉了。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后佛陀重返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的窟中缝衣,他听到传报佛陀下降人间的消息,随即站起来想去迎接,正在这时,他心中一动,又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现在去迎接佛陀的圣驾,是为了什么呢?什么是佛陀呢?眼、耳、鼻、舌、身意是吗?还是地、水、火、风是呢?佛陀的真身,不是肉眼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这是没有真实的认识诸法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已体证到诸法的空理,不应该为事相所迷。”所以他安然的坐下来继续缝补衣服。
佛陀的归来,像天大的喜事,大家都想先去拜接佛陀,那时,在比丘尼中有一位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抢先迎接到佛陀,她对佛陀一边顶礼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先来迎接佛陀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微笑着,慈祥地说:“莲华色!妳不能说是第一位来迎接我的人!”
莲华色非常惊奇,看看左右,大迦叶等长老才从身后赶来。莲华色以怀疑的口吻问道:“佛陀!弟子敢问,在莲华色以前,是谁已迎接到佛陀呢?”
佛陀笑着,看看很多弟子都赶上来,象是回答莲华色,又象是告诉大家道:“你们很好,很远的赶来迎接我,但是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须菩提这时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第一个迎接我的人。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莲华色比丘尼经佛陀这么一说,惭愧的低下了头。觉得在体悟空理方面远不及须菩提尊者。
天人敬花
须菩提是离欲阿罗汉,与世无争,对世间没有什么希求。他有时候住在僧团中和大众共修共学,聆听佛陀宣说的真理;有时候,他在林中习定,修学更高的禅法。
深山丛林,在须菩提看来是最好修行深造的道场,白天,看看出没的飞鸟和猿猴;夜晚,陪伴他的有星月和虫鸣。大自然的风光无限好,须菩提常是这样想,人是赤裸裸的生下来,应该要再赤裸裸的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有一次,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的时候,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一朵飘落在须菩提面前。
他们合掌问讯赞叹须菩提说道:“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实在并没有什么可尊可贵。就是国王、富豪也一样终日被烦恼欲望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现时入在空三昧中,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人间的须菩提,值得受天上的供养。你善说般若,不时畅游在如碧空万里的空三昧中,你已摆脱人间的凡情,黑云似的烦恼,白云似的菩提,都不被它们盖覆;你斩断了欲情的铁索,你摆开法执的金炼。伟大的尊者,请接受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天人的称赞、天人散落的花朵,惊动了在空三昧中的须菩提,他出定后,向天人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对我雨花赞叹?”
为首的天人再合掌回答道:“我是天帝释,我们都是天人。”
“为什么要对我如此殷勤赞叹?”
“我们敬重尊者入在空三昧中善说般若波罗蜜多!”
“我对般若未尝说一字,你们为何要赞叹呢!”
“尊者无说,我们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须菩提一听,会心一笑,回赞天人说道: “般若会上,佛陀宣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门,哪知你们在护持道场的时候,已信受领解,谢谢你们美丽芬芳的天花,愿此天花,其香遍满人间和天上!”
须菩提说后,天人又再作礼,徐徐的隐没在云端里。
天人的雨花赞叹,除了佛陀,唯有须菩提尊者,才有这殊胜的光荣!
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生,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
空,是大乘佛法的义理;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佛陀的弟子,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须菩提常常慨叹知道空的人太少了。
有一次,一个很有学问的外道婆罗门,在路上遇到须菩提,向须菩提提出质问道:“须菩提尊者!听说你在佛陀的座下,是解空第一人,可是,我要问你,世间上的一切,明明是真实存在的,你解空说空,是怎样来自圆其说呢?”
须菩提回答道:“认识什么是空?可以从下面机电说起:第一从诸行无常体认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剎那生灭中,而空则是其本体。“
“第二从因缘和合体认空。你看那间房子,是四大(地、水、火、风)原素以及各种因缘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砖瓦分开,房子的形状没有了,就是房子的名称也没有了。一切事物都是和合而有的。”
第三从因果循环来体认空。譬如一粒花的种子埋入土中,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等外缘,便可开花、结果。再把果实种到土里,经过变化循环,又成为它原有的样子,你记住,那就是“空”!
婆罗门听了以后,沉默了一会,向须菩提举手为礼,说道:“尊者!你不愧是大圣佛陀解空第一的弟子,你的说教已令我感佩之至。惭愧,我还不够资格和尊者对论。再见,我们后会有期!”
头陀第一大伽叶
在寺庙的大雄宝殿正中结跏趺坐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祖的一左一右各有一位侍者像,一老一少,老者饱经风霜,少者英俊潇洒,这位老者便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头陀第一大伽叶。
同房不同床的夫妻
大迦叶的乳名叫毕钵罗耶那,意思是树下降生的。出生的时候,有奇异的瑞相。他母亲快临产时,按照古印度习俗回娘家生产,走到一半,忽然觉得睏倦,坐在大毕钵罗树下休息,不久昏昏欲睡,并作了一个吉祥的梦。梦中她看见一件洁白的天衣从天上飘下来,落在她身边,这时,大迦叶就降生了。
大迦叶的父亲非常富有,对独生子更是疼爱有加,大伽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大迦叶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同,他爱离群索居,沉思默想,讨厌世俗的欢乐,对人间五欲深恶痛绝,发展到除母亲之外不与异性接触。
当大迦叶渐渐长大后,父母要为他娶妻,遭到大迦叶强烈反对,因为有了妻子会障碍他的修行。但最终拗不过年迈的双亲,娶了一位叫妙贤的美丽女子为妻。新婚之夜,新郎新娘没有一点笑颜,各自都愁眉不展,怀着心事。天渐渐亮了,大迦叶终于开口问道:“请问你有什么心事?”
这一问,妙贤流下了眼泪,说到:“你破坏我的志愿,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修行清净的梵行,我父亲受你家中财富的诱惑,把我的愿望毁了!”
大迦叶一听大喜,即刻告诉妙贤,他也是厌恶爱染,乐于清净修行,这是天意的安排,他们可以照着自己的志愿来做。两人遂约定,同房不同床,等待父母升天 后,尽完孝道,一同出家修道。
做了佛陀的弟子
就这样大迦叶与妙贤守约十二年,一直到父母往生后,他决定离开家庭求师访道 ,而妙贤暂时留在家中,等待大迦叶访得名师后,再接妙贤一同出家。
大迦叶终于踏上了寻师访道的征途,这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就在这一天,佛陀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修成正果。
大迦叶四处访师求道,但大都不能满足他的所愿。两年后有人告诉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当今的大觉者,现在正带领舍利弗、目犍连等千余人住在竹林精舍。他一听便取道前往竹林精舍。竹林精舍是佛陀带领僧众共修的地方,是世界上第一座寺院,有十六座大院,每院有六十间房舍,与周围一片青翠竹林相映成辉。
他到了竹林精舍后,没有直接去访问佛陀,只跟随佛陀的信众,每天去听佛陀说法。他心里想,如果不是真正的佛陀,一定不能拜他为师。
佛陀的说法,博大精深,佛陀的智慧,渐渐打动他的心,他觉得佛陀每一次说法,甚至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他的疑惑而来,他觉得佛陀正是他要终生依奉的明师。
这一天,听完佛陀说法后,他走回城中。刚一进城门,在多子塔边的一棵大树下,佛陀正在那儿静坐。
大迦叶觉得很奇怪,临走的时候,还见到佛陀坐在竹林精舍的法座上,怎么现在又到了这里?他向佛陀合掌顶礼后,非常恳切的说道:“佛陀!请接受大迦叶的皈依。”
佛陀知道大迦叶此刻的信念,说道:“大迦叶!我已经等了你两年,你也找了我两年,你真是我的弟子,我真是你的老师。在这个世间上,如果没有证得正觉的人,是受不起你做弟子的。你跟我来吧!”
回到竹林精舍,佛陀为大迦叶剃度,又为他讲说四谛十二因缘法,在剃度的第八日,大迦叶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后来佛陀废除了女众不得出家的规定,成立了比丘尼僧团。大迦叶在定中观到妙贤已经出家并且拜外道为师,由于她的美貌,受了很多的凌辱,她急切的等着大迦叶去接她。
大迦叶遂请求佛陀允许他将妙贤接了过来。妙贤皈依佛陀后精进修行,终于开悟,佛陀称赞她道:“在比丘尼中,妙贤向道最诚,修行最勤,没有一个能比她更通宿命的,你们应该向她学习!”
苦行第一
说起大迦叶修习苦行,直到老年,他都不肯中断苦行。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第一要选择僻静的地方,第二要过托钵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处,第四要一日一食,第五要乞食不择贫富,第六要守三衣钵具,第七要常坐树下思维,第八要常在露地静坐,第九要穿着粪扫衣,第十要住于坟墓之处。所以修学头陀苦行,并能坚持一辈子是十分不容易的。
大迦叶喜欢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或骸骨,对于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才更合适。
有一次佛陀住在鹿母讲堂的时候,召见大迦叶,大迦叶穿着破衲衣,须发长得很长,蹒跚而来。新皈依的比丘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仪容不整,都投来轻蔑的眼光,甚至有人想阻止他走近佛陀。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特意将法座分出半座,让大迦叶坐在他的身旁,以此来褒扬大迦叶。
佛陀为了教育那些有我慢心的弟子,便告诉弟子们大伽叶所证得的殊胜广大功德跟自己没有丝毫分别,佛陀说:“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苦行有很大关系。他能这样行苦行,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
拈花微笑,传佛心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使一切众生的大利益,请佛陀说法。这时有一位大梵天人以金波罗花来供佛,那天人躺在地上,请佛坐到他身上讲经说法。佛坐在梵天人身上,手拿起花,对着百万人天微微一笑,佛这么一笑,大迦叶也笑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佛心印。”
佛陀高兴地宣布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嘱咐摩诃迦叶。”并把金缕袈裟和钵盂传给大伽叶。佛陀把大伽叶带到多子塔前说道:“我把正眼法藏密付给你,你要好好护持,传付将来。”
因此大迦叶是西天第一代祖师。在印度这个祖师是一代只传一代(单传)。佛只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尊者又传给二祖阿难陀,阿难陀尊者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尊者把佛的心印法门整个带到中国,传给二祖慧可(神光)。慧可大师又传给三祖僧璨...直到六祖惠能。
三藏圣典结集
佛陀八十岁那一年,应身化世的缘满,将要在拘尸那迦罗城涅槃。这时大迦叶并不在身旁,他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
佛陀对弟子们说:“非常遗憾,我的世缘已尽,没有办法看见大迦叶了,弘扬正法的重任就由他承担了,你们要尽心尽力辅佐他。”
当时正在北方的大迦叶看见天空一道亮丽的闪光,便定入三昧,用净天眼看到佛陀将要涅槃,非常的伤心,星夜领着比丘们赶往拘尸那迦罗城。当尊者赶到时,佛陀已经涅槃七日,这时金棺中佛陀的足伸出来,尊者不禁涕泪悲泣,合掌顶礼说道:“慈悲的佛陀!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
大迦叶说完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在弟子们哭声中,佛陀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了。从此,大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大迦叶尊者承担起来!
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大迦叶以首座的身份结集五百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对佛陀生前法藏进行整理编辑。
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的经、律,校验修订。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
我们今天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一定要从心里感谢大迦叶尊者!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觉得自己世缘已尽,经过千锤百炼的阿难陀也终于成熟了,大迦叶遂将传播大法的责任交付与他。自己来到离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
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在座上结跏趺坐,然后发愿说:“我将尊奉佛陀遗嘱,等待弥勒下生成佛,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鸡足三峰自动合拢,隐藏了他的身体。
大迦叶尊者的一生,是多彩多姿的,从他树下诞生,到夫妻守约十二年,在多子塔边皈依佛陀;大富豪的出身,而甘愿修习苦行;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继承佛陀的法统;反对阿难陀参加圣典的结集,但到阿难陀开悟证果,又自愿将法统传给阿难陀继承,这实在是一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持戒第一优波离
出生于首陀罗阶级
优波离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印度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垄断文化,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是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优波离出身在首陀罗,命运注定他就是别人的奴隶。在古代印度,首陀罗在路上如遇到婆罗门和剎帝利,要跪在路旁让路,如果偷看他们一眼,眼睛就会被挖掉,如果跟婆罗门或剎帝利争吵,就会被割掉舌头。
优波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长大以后,去学了一门理发的手艺,因为心地纯良,本性忠厚,而且技术娴熟,终于获得释迦族的信任,让他在宫中,专门为一些小王子们理发。像跋提王子、阿那律王子等,都是优波离为他们理的发 。
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正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佛陀回到故乡为父亲说法,大家就介绍优波离为佛陀理发。
为佛陀理发,让优波离受宠若惊,他想到佛陀是大觉者,佛陀的头发一定与众不同,他不敢为佛陀理发,竟然跑回家中躲了起来。
母亲知道后安慰他,告诉他佛陀很慈悲,不会有势利的眼光,一定不会看不起首陀罗人。母亲虽然这么说,但优波离依然很害怕,母亲没有办法对优波离说,明天去为佛陀理发时,她一起去。
第二天,母亲带着优波离,先拜见了佛陀,然后就叫优波离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谨慎、缓慢的为佛陀理着头发,他的母亲在旁边看着,理了一会,母亲跪在佛陀面前问道:“佛陀!优波离理发的手艺怎样?”
佛陀经这一问,注意优波离一下,说道:“身体好像太弯了! ”
因为优波离对佛陀极其恭敬,弯着腰,不敢直起来,经佛陀这么一说,他集中心力,据此就有了进入初禅的功夫。
过了一会,他的母亲又跪下来问道:“佛陀!此刻优波离理的怎样?”
佛陀回答说:“现在身体好像又太直了!”
优波离被佛陀这么一说,不敢稍有妄想,一心一意,据此他就有了进入二禅的功夫!
不久,他的母亲再问:“佛陀!现在优波离理的怎样?”
佛陀答道:“入息太粗了!”
优波离一听,把心力集中在出入息上,据此他就有了进入三禅的功夫!
最后,他母亲又再问道:“佛陀!现在优波离理的怎样?”
佛陀回答:“出息太粗了!”
优波离此刻竟然一念不生,忘记手中的剃刀,据此他就有了进入四禅的功夫!
到了这时,佛陀赶快对身旁的比丘们说:“你们来一个人,把优波离的手中剃刀拿下来吧!他此刻没有了任何念头,已进入第四禅,再过来一人把他扶着,不要让他倒在地上!”
后来优波离发愿跟佛出家,并成为僧团中持戒第一人。
行化中的遭遇
优波离证悟以后,生活上最注重行住坐卧的威仪,佛陀所制定的戒条,他都能一一遵守,从不毁犯,不久,比丘中,他就被大家一致公推为持戒第一!
僧团也是社会的缩影,一些纷争也会出现在僧团里。特别是那些新发展的教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僧团,受佛法熏陶的时间短,对佛法僧三宝信仰不坚定,经常闹出一些事端,佛陀分身乏术,便常常选择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前去平息事端。因为优波离精通戒律,所以常常充当平事官的角色。
优波离从不辜负佛陀的重托,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他每到一处调查完事实真相后,往往对犯戒的比丘作出严厉的处罚。所以那些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的人对他很反感,明里暗里和他作对。
有一些恶比丘听说优波离要来,就商量说:“他来了以后,一定会教我们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限制我们的自由,我们想个办法不让他来。”
一个比丘说:“他来时,我们可以把门窗关起来,不让他进门。”
另一个比丘说:“他来时,我们到别处去,躲着他”
后来这些恶性比丘处处与优波离为难,把优波离关在门外整整十二个小时。后来一位比丘实在看不过去,给尊者打开门。
另有一次,一位偷兰难陀比丘尼公然指责优波离说:“你这个低贱的首陀罗,仗着佛陀的恩宠,常常教训我们这些出身高贵的人,让我们生活的不自在。”
遇到这些无端地诋毁,优波离心凉了半截,不愿再到外面教化。
佛陀知道后,把那些诋毁优波离的比丘及比丘尼找来,问道:“你们是不是经常在背后议论优波离,甚至公然侮辱他?”
这一群比丘、比丘尼在佛陀面前不敢说谎,只得承认道:“佛陀!我们的确曾对优波离无礼!”
佛陀严肃的批评道:“你们真是愚痴,不恭敬持戒比丘,还有谁可恭敬?戒是你们的老师,戒在则法住,持戒比丘是无上福田!”
慰问病人法
如何慰问病人?优波离有一次请佛陀详细的解说过。
有病的时候,虽在病中,如何病得合乎戒法?问病的时候,如何问得合乎戒法?优波离很关心这个问题。
曾经,优波离跟随在佛陀身后,见到一个病比丘卧在粪秽之中不能自起;优波离又知道有一次一个病比丘卧在路旁,有一比丘明明看见,却特地绕道而行,不愿看病,但佛陀制戒应看比丘病;还有,病了的比丘,以为不须持戒,就随意行事。
为了这些事实,优波离提问题请问佛陀道:“佛陀!若有大德比丘病时,应该怎样前去慰问看视?”
佛陀回答道:“优波离!大德比丘生病的时候,不应该给他住在陋小的房中,应该住在阳光空气流通的房中,他的弟子要常侍在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随时听他的呼吸,若有同学比丘前来问病,应以饮食供养问病比丘,若有所问,病者应答力弱,没有精神讲话,侍者代答。慰问时要能随顺说法,能为病人服务一切,能满足病人所需饮食汤药。若是在家信众前来问病,请其坐后,即为说法;若有供养,即为念佛祝愿接受。如病人要大小便利,问病者要赶快退出。病房中除有人侍奉外,门口亦应有人,不得让人卒入。优波离!大德比丘病,应照此看视!”
“佛陀!小德比丘病了,请问您,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慰问看视呢?”优波离又请问佛陀。
“优波离!小德比丘病时,不应该卧于显著的地方,不可以让臭秽薰到房外来,他的师长或弟子都应该来看视,假使他没有师长弟子,同住的僧众应该差人看病,看病人数在三人之间,病人如要医药饮食,看病的人应该服侍供给,若是没有,大众应供给,大众也没有,应取病人有价值的衣钵易取饮食医药,若病人爱惜不舍,应禀告大德长老,轻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法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不能乞得,在僧食中应取好的给予,僧食中没有好食,看病的人应持二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的供养病人!优波离!看小德比丘的病,应该如此!”
关于有病的比丘,他的饮食、汤药应如何规定,甚至圆寂以后的遗物处理,优波离都曾请问过佛陀,他能对病人关心得那么仔细,可见他慈悲为人的精神,这也就是持戒的精神!
一个出家的比丘,割爱辞亲,远离家庭故乡,加入僧团,病了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照应,当然很苦,但从优波离请问佛陀的话来看,生病不见得是苦事,因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师长、师兄、师弟、弟子都可以照顾他的,从优波离对佛陀的问话中,生病的问题,在僧团中可见是多么重视了。
破僧与和僧
一个持戒的比丘,最关心的就是僧团和合的问题。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优波离想到僧团的团结问题,就走到佛陀座前,顶礼佛陀问道:“佛陀!请问什么叫做破和合僧?”
佛陀答道:“如果大德比丘善解佛理,信受奉行,戒行清净,诸弟子们无论是出家的或在家的,都应该礼拜、恭敬、随顺他,如果有人轻视、嘲笑、毁谤他,就是破和合僧;若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在僧团中挑拨离间,制造纠纷,就是指“破和合僧”;如果国王大臣用武力干涉寺院事物,驱污僧尼,霸占寺产,也叫破和合僧。”
“佛陀!破和合僧的人有什么罪过呢?”优波离又问道。
佛陀回答道:“优波离!破和合僧的罪过,一劫之中堕在地狱中受苦!”
“什么叫做和合僧呢?”优波离接着问。
“优波离!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能够发心助僧、赞僧、和僧,是名和合僧。”
“那么,和合僧的人有什么功德呢?”
“和合僧者的功德,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受快乐!”
和僧、破僧的功德和罪过,优波离不是不知道,他要借佛陀的金口宣说,告诉后人持戒的重要!
受持八关戒斋
三皈五戒的更上一层便是八关戒斋,它是人们了脱生死的门径。八关戒斋的内容包括: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阴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通称为六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环境的限制,仅受五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
八关戒斋,也就以此持斋为体为主,故而前面七条称为戒,后面一条称为斋。斋的意义是“清净”,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是过中午不食的;从根本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佛陀住在舍卫国祗园精舍时,对比丘们说:“我现在宣说八关斋法,你们要好好思考,随喜奉行。什么是八关斋法?”
“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过时食,七者不处高广大床,六者远离歌舞倡伎,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优波离问道:“佛陀!怎样修持八关斋法?”
“优波离!善男子,善女人应在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到沙门长老处,自称名字,从早到晚持心不移不动,对一切充满慈心,并发愿:‘我现在受斋法,秋毫不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过时食,不坐高广大床,不作歌舞倡伎,香花涂身。’有智慧的人应该这样发愿;如果没有智慧的人,应该教他这样发愿。”
优波离问道:“佛陀!怎样发愿呢?”
“应该发愿说:我现在以此八关戒斋法,不要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不交往恶知识,不习邪见,生在有佛法的国度,听闻善法。持此斋法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佛教常识:为何要受八关戒斋?
八关戒斋的作用,是在由此关卡而走出众生的生死之门。生死的主要关键,在淫欲与饮食的二大祸源,饮食为生死的增上助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众生,皆由不断淫欲,所以不离生死;一切众生,皆因贪恋淫欲之乐,所以既助成了后代之孙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缚缠裹!众生之有淫欲,乃是与生俱来,淫欲之形成两性的交接,则又必在饱暖之后,所以说饱暖思淫欲。所以淫为生死根本,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于淫欲与饮食之外,必已了生脱死——三界之中,虽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已无淫念,但仍不离识食,故仍不出生死。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斋。出世的生活,从戒淫与持斋做起,饮食虽为生死的助缘,淫欲却由饮食的满足而起,正因如此,持斋虽非戒,却是戒之体了。
结集律藏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陀灭度后,以戒为师。作为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必须受戒、学戒、持戒。
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诸大弟子们在耆闍崛山的毕波罗延石窟中,由大迦叶主持,结集经藏。当阿难陀诵完经藏之后,大迦叶尊者说:“咱们现在结集律藏,我建议以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为上座,由他负责结集。”
优波离推辞说:“结集律藏责任重大,我无德无能,恐怕难以胜任,还是由您主持吧。”
大迦叶鼓励道:“优波离!你不要谦虚,佛陀当年授记你成就十四法,又赞叹你持戒第一,这项重任非你莫属。”
优波离不再坚持,升座诵律,一一条目都说明此戒佛陀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以及犯了此戒有罪无罪的程度,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的细心记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出身于首陀罗种族的优波离,在僧团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受着后世人的敬仰礼拜,实在不是偶然的,他使苦难的民族增强了信心,使佛法的平等之光照耀着一切众生!
论议第一迦旃延
神秘的梵文
迦旃延尊者,出生在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国师,家中拥有大片的土地和成百的仆役,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迦旃延从小就非常聪明,拜当时印度著名的学者阿私陀为师。阿私陀是当时印度博学而有神通的仙人,佛陀降生时,阿私陀受净饭王邀请,为太子占相。他占相后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学道,成就佛陀的圣果。
后来阿私陀去世,去世之前嘱咐迦旃延去向伟大的佛陀求道。但是骄傲的迦旃延并没有遵从阿私陀的指示,他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婆罗门种姓,怎们能向比自己低一个等级的,身为剎帝利种姓的佛陀求道呢?
有一天,人们在波罗奈城附近的旷野中,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首偈文,但是没有人能够读懂。国王只好张榜招贤,看看全国有没有人能够读懂上面的文字。
迦旃延听说后就去揭榜。他看了石碑上的偈文,告诉国王说:“那是梵天上的文字,没有神通的人是不会认识的。而他也只能读懂文字,但是偈文的意思却不明白。”
迦旃延决心要搞明白偈文的意思,他到处请教高人,但没有一个人能解释,四处碰壁的迦旃延最后想起师父阿私陀临终时的嘱咐,只好放下架子去请教佛陀。
一见到佛陀,迦旃延立即被佛陀的相好庄严所折服,生起无比恭敬之心。当他把偈问念给佛陀后,佛陀当即向他解释了偈文的意思。
听了佛陀的回答,他如饮甘露,心中的一点暗影,像被朗朗的智慧之光所驱除。他激动的好久说不出一句话,只是不住地向佛陀顶礼。因为他听了佛陀的话,当即开悟了,从此迈进了真理的世界。
他当即皈依佛陀,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说:“我的声闻弟子中,能迅速领悟我说的佛法,并能广泛宣说,大迦旃延首屈一指,别人无法和他相比。”
代佛说法
学佛的人经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缘大慈:佛观一切皆空,佛的眼中没有特定之人,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所以佛的慈悲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之悲是以众生苦为己苦,同心同感状态,所以称同体大悲。
证得阿罗汉果的迦旃延并没有远避山林,消极遁世,而是秉持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
一次,佛陀因积劳成疾,需要卧床休息,便请迦旃延代做说法,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开示无常的法门。 迦旃延顶礼佛足后,向四众开示到:“诸位同修!世间一切如梦如幻,变化莫测。聚散离合,生老病死,一切都遵循着成、住、坏、空的规律发展着,一切都逃脱不了诸行无常的法则。人生也是一样,青春貌美的少女,英俊健壮的少年,几番春去秋来,转眼变成鸡皮鹤发的老太太,弯腰驼背的老头子。春天才见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转眼秋风乍起,百花枯萎,黄叶飘零。
“我们如果不能超越无常法则,那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是多么渺小、孤独、悲哀和无奈。像花朵上的朝露,太阳一出来,顷刻间便无影无踪。”
“人们看重亲情,可当无常鬼找上门来,即使再恩爱的眷属,也不能相互替代。人们聚敛财宝,把它们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然而一把火、一场洪水、一场战争便能将所有的金银财宝化为乌有。人们追逐权势名位,为此不择手段。然而疾病不会因为你有权有势不缠你的身,无常鬼不会因为你为高权重不找你的门。无常大鬼一到,名位和权势起什么作用呢?”
“如果我们不能领悟佛陀开示的无常的道理,很容易被自然界的青山绿水,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所迷惑,沉醉其中,不知道无常像毒蛇一样,一步一步地逼近自己,危在旦夕!”
“诸位同修!人生无常,我们出家修学佛法就是要解脱无常的束缚,成就圣果,了脱生死,证得永恒的生命!”迦旃延说完,佛陀从床上坐起来,赞叹说:“迦旃延讲的太精彩了,你们要认真修习。”
佛教小常识:三法印
佛教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行指一切有为法,无常是指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剎那间生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间保持不变。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说世间一切现象(有为法)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无固定不变之物存在,故谓诸行无常
《金刚经》中说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涅槃经》中说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所以我们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
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或主宰。《金刚经》中说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人的身相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只是为我所用,并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为什么我不能掌控生死?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经》云:“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
我执则为一切众生的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才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这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涅槃的意思是“灭除”,灭除烦恼和名相。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嗔、痴。“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是其他两种烦恼的基础。因为愚痴,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结果我们很痛苦。涅槃,熄灭所有的烦恼,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
劝化恶生王
恶生王是一位国王,他本性残暴,没有慈悲心,邪见炽盛,不奉佛法,佛陀大慈大悲,派迦旃延前往教化。 迦旃延到后,为恶生王说法,恶生王渐渐醒悟。一天恶生王做了八个梦:一、头上着火;二、两条蛇缠在腰上;三、细铁网绕在身上;四、看见两条红色的鱼吞他的双脚;五、四只白色的鸟向自己飞来;六、掉入血池中,没至腋下;七、登太白山;八、鹳鸟在头上拉屎。 恶生王醒来后,认为非常不吉利,闷闷不乐,便请教国师。自从迦旃延来后,国师渐渐失宠,对国王和迦旃延怀恨在心,便想乘机陷害伽旃延尊者。他对恶生王说:“国王!太不吉利了,要马上化解,否则死亡将降临到您的身上。”恶生王一听吓坏了,立即让国师讲出破解的方法。
国师一看国王已经落入圈套,便说到:“八个梦需要您最珍爱的八样东西来消灾。一、杀死您最宠爱的王妃尸婆具沙;二、杀死您最珍爱的太子乔婆罗;三、杀死辅相大臣;四、杀死您身边的近臣;五、杀死您一日能行三千里的大象;六、杀死您一日能行三千里的骆驼;七、杀死您一日能行三千里的马;八、杀死秃头迦旃延。七天之后,把他们的血收集在一起,您在上面走,便能消灾。”
恶生王为了保住小命,当即同意。
国王回到宫中,忧愁烦恼,连连叹气。尸婆具沙王妃问他有什么烦心事,国王据实相告。
王妃说:“如果大王能平安无事,臣妾死何足惜?不过您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死之前的六天内允许我到迦旃延尊者那里受斋听法。”
国王眷恋夫妻之情,便同意了王妃的请求。尸婆具沙一连在迦旃延处听了三天法。迦旃延觉得奇怪,便问:“夫人!您从不在此留宿,现在怎么反常了呢?”
尸婆具沙说:“大王做了噩梦,七天之后要杀我息灾,我没有几天活了,因此天天听法。”于是就把国王的梦说了一遍。
迦旃延听后说:“这个梦非常吉利啊!一、头上着火;宝主国要来敬献天冠,价值十万两黄金,今天下午就能到。二、两条蛇缠在腰上;月支国要来敬献双剑,价值十万两黄金,日落时能到。三、细铁网绕在身上;大秦国敬献珍珠璎珞,价值十万两黄金,明天早晨能到。四、看见两条红色的鱼吞双脚;狮子王国敬献琉璃宝靴,价值十万两黄金,后天中午到。五、四只白色的鸟飞来;跋耆国敬献金宝车,后天到。六、掉入血池中,没至腋下;安息国敬献婆罗衣,价值十万两黄金,后天到。七、登太白山;旷野国敬献大象,后天到。八、鹳鸟在头上拉屎;大王与夫人之间有私事发生,后天你们便会知道了。”
后来果然如迦旃延尊者预言的,各国敬献的宝物按时到达,国王大喜。
尸婆具沙王妃原来有一顶天冠,国王就把宝主国敬献的天冠给了金鬘王妃。尸婆具沙大怒,说:“又不好的事让我顶着,现在得到天冠,却让她戴。”便用陶罐打国王的头,国王大怒,把剑要砍尸婆具沙。尸婆具沙逃入房中,紧闭房门,国王无法进去。这时国王恍然大悟,原来迦旃延说的私事是指这件事。
恶生王和尸婆具沙一同来到迦旃延的住处向尊者忏悔到:“我愚昧无知,相信邪魔外道之言,差点犯下大罪,今蒙尊者开示真相,从今奉持佛法,远离恶事。”
于是国王把国师驱逐出境。他问迦旃延:“各国把自己珍爱的东西献给我,有什么因缘?”
迦旃延说:“在过去九十一劫之前,那时有佛称毗婆尸佛,有个国王叫槃头王,他的太子虔诚供佛,将自己的天冠、宝剑、璎珞、大象、宝车、婆罗衣等供养毗婆尸佛。因此生生富贵,珍宝不求自至。那位太子就是你的前生。”
一天,恶生王在宫中的花园里掘出了三大罐金子,很奇怪。就跑去问迦旃延。迦旃延告诉他:“这是你应得的。在九十一劫以前,你是一位贫穷的砍柴人。一天,你遇见几位比丘在沿途托钵化缘,你就把仅有的三文钱放进了钵里。今日果报成熟,三文钱回报给你三大罐金子啊!”
发财之道
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在说法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就上前询问。
妇人告诉尊者:她是一个苦命的穷人,已经被病痛和贫穷折磨得活不下去了,想跳河自尽。
尊者当即对妇人开导说:“不要悲伤,我教妳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把贫穷卖给别人!”
妇人听了这话以为尊者跟她开玩笑。就说:“不要乱说,如果贫穷可以卖给人,那世间上就没有穷人了。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回答。“贫穷可以卖,不过世人不懂出卖贫穷的方法。”
“要布施!”尊者开示道:“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穷买富的最好方法。”
妇人听后,豁然开朗,她到今天才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随后又苦着脸说道:“我一无所有,手中唯一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拿什么布施呢?”
“布施不一定要用钱,对别人布施欢喜也可以。”
妇人终于彻底明白了布施的含义。她对迦旃延说:“师傅,你讲了半天,一定口渴了,你把钵给我,我到河里盛些水给你解渴。”
后来妇人以供水功德,命终后得生忉利天享乐。
说法第一富楼那
出家因缘
一个人能舍去家庭恩爱的束缚,归投在大觉者佛陀的怀抱,终身从事于宣扬真理的事业,对世间,不失望灰心;对众生,永远慈悲热情,那便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
能够胜任宣说佛陀的教法,实在是一件极艰巨的工作。因为所要宣说的法,不但要契合佛陀的真理,更要契合众生的根机,富楼那在千万的弟子中,被公认为说法第一,当然不是没有缘由的。
要了解富楼那,要先从他的出生说起。富楼那的父亲是净饭王的国师,一直到中年他的夫人还未生育,一位路过的仙人交给国师一个秘方,国师依方在满江祈祷梵天赏赐给他一个儿子。当天夜里,江水暴涨,国师的夫人梦见七宝器盛满珍宝进入腹中,于是有了身孕。父亲的愿望实现,所以给他起名叫“满愿”,又因为母亲在怀他的时候经常诵四吠陀中的《弥多罗尼品》,所以他又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中国,尊者的名号就是「满慈子」的意思。
他的面容,正像他满慈子的名号一样,圆圆的脸诞上,眉目之间,现出慈祥恺悌的长者之风。
富楼那和佛陀是同年同月同日诞生的,他和佛陀一样,从小厌离五欲,把了脱生死当作终生追求的目标。富楼那从久远以前就曾亲近诸佛,闻佛说法,如法修行,并且能弘扬佛法,修福修慧,到此世他差不多该瓜熟蒂落了。
富楼那本可以继承父亲国师的地位,但他明白一旦做了国师就再也没有时间修道了,于是就在半夜离家,到鹿野苑皈依了佛陀。
佛陀授记
富楼那尊者,出家后不久,即已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烦恼,不受生死,运用神通,可以到处自在行化。
据《法华经》记载:佛陀在法华大会中,讲说了很多宿世因缘的事,富楼那从佛陀的开示中得知诸佛有大智大慧,随缘自在,神通广大,力量无碍。他听了这些妙法后,欢喜踊跃,心境清净,即从座位上起来,走到佛陀座前,头面礼足后,目不转睛地瞻视着佛陀的圣颜,心中想到:佛陀太伟大了,世所稀有,方便教化,佛陀巍巍的功德用言语是称赞不尽,他用双手抚摸着心胸,他想佛陀一定会明白他的深心本愿。
佛陀了解富楼那的想法,说道:“富楼那!你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协助我宣扬真理,能于我的四众弟子中,开示教化利益众生,你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过无量阿僧祇劫,你当在这个世界成佛,佛号法明如来。”
“富楼那成佛的佛国,大地没有山陵沟壑,没有荆棘沙砾;所有的楼台亭阁,高入云霄,土地都是金银众宝所铺。”
“富楼那成佛的佛国,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女人,更谈不到淫欲,人们皆是化生,飞行自在,没有刀兵,大家各得所宜,各取所需。”
“富楼那成佛的佛国,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强弱的分别,没有怨敌和仇人,更没有巧取豪夺。彼此尊敬和赞扬!”
“那不再称为娑婆世界,那是一个善净国土,正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一样!”
佛陀的授记,让富楼那生起无限的感激之情,他又庄严恭敬的顶礼佛陀,右绕三匝,退回到自己的本位,眼眶中含着感激的泪珠!
富楼那将来会成佛?这引起了比丘们的羡慕与惊奇,富楼那所证的圣果是罗汉,不是菩萨,他怎么亲蒙佛陀为他授记成佛呢?
比丘们的惊疑,早就在佛陀的意料之中,佛陀向大众宣告说:“诸比丘!你们见到我刚才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授记吗?因为他善于说法,将来一定在此土成佛,佛号法明如来。”
“你们也应该称赞富楼那,我常常称赞他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他深入佛陀的法海,能饶益一切有情。
你们不要以为富楼那只是助我宣说正法,实在说,他于过去七佛说法中也被推为第一,你们大家要向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学习!”
佛陀为富楼那授记,世上所有的财富也不能与此殊荣相比,因为他从此将走上人天导师的尊位!
弘法人才
佛陀为化导众生的缘故而出现于世。为什么要化导众生呢?因为佛陀以觉着的智慧洞察众生生命流转的痛苦,他知道只有佛法才能解决这些痛苦,因此众生最需要佛法。
当然佛法也需要众生。佛陀的每一个法门都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病苦,佛法不能在众生之外存在,否则佛法便会为人们所遗忘。
富楼那深深明白这一点,他证果以后,便终生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弘扬佛法的工作并非人人能做,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从事弘扬佛法的人需要一定的素质,即上求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果自己对佛法一知半解,鹦鹉学舌,其不误人子弟?弘法者如果不精通佛理,不能针对众生的疾病对症下药,随机说法,这样不但无益于佛法的弘扬,反而有害。
佛陀非常重视培养弘法人才,他认为一个弘法者应该具有十德:即善知法义德、堪能宣说德、处众无畏德、辩才无碍德、方便巧说德、随法行法德、具足威仪德、勇猛精进德、身心无倦德、成就威力德。只有具足这十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弘法人才。富楼那便是古往今来最优秀的弘法人才。
有一天,富楼那尊者在行化的途中,经过憍萨弥罗国的山林,山林里有几位很有道行的比丘在此隐居修行,富楼那见到他们时,很恭敬的问讯道:“诸位大德!我早就听说你们在此隐居修道,我对你们的清高人格,非常敬佩。但各位是奉佛陀的慈命往各方教化的使者,为什么不到社会人群中去普渡众生呢?”
这几位比丘一见是富楼那,很恭敬的站起来让坐,回答道:“尊者!我们也曾到各处去布教,但是,众生太难度化了,他们愚痴刚强,顽固执着,沉迷在五欲之中,就是我们伸出慈悲援救之手,他们也是不肯回首一顾。尊者!真理大道,不是人人能走,净土的世界,不是人人能去,就由他们去吧,他们的苦受够了,因缘成熟时,自然会回头。”
富楼那听了这几位比丘的话,知道他们弘法时,遭到挫折,所以对众生心灰意冷。富楼那就说道:
“你们修道的认真,我非常佩服,但你们弘法度生的观念,我却不认同。如果佛法易弘,众生易度,便不需要我们来从事这项工作;正因为五浊恶世,弘法度生是艰难困苦之事,为了报答佛陀的恩惠,我们应一刻不懈怠的去从事这项神圣的工作。”
“众生不易接受佛法,因为众生太贫穷了,你把成堆的金银珠宝布施给一无所有的穷汉,他不疯才怪呢?如果你这个月每天布施给他一个铜板,下个月每天布施给他一块银币,再下个月每天布施给他一块金币,最后给他一座金山,他自然就会接受了。弘扬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诸位!跋蹉国的佛法尚未兴隆,我和你们大家就到那边去弘化吧!”
这几位比丘听了以后,深深为富楼那说法的真情感动,他们都愿随富楼那往跋蹉国弘化。
观机逗教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是一位伟大的布教家,佛陀对众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于运用。『方便说法』、『应病与』、『观机逗教』、『事理圆融』,可以说,富楼那已得到佛陀说法布教的三昧了。
富楼那知道,说法是说给众生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高深玄妙的道理,只有少数上根的人,能透彻体悟;大众之前,富楼那总是说人能接受的道理。
对不同的人,观机说法,是富楼那的特长。一天,耆婆医生来为僧团看病,富楼那见到就问:“耆婆医生!你说人生的大病是什么?”
“尊者!在我们医生看来,人生的大病是那些肺痨病等没有办法治愈的病。”
“耆婆医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肺痨病等只能算人生的小病,心里的贪瞋痴三毒才是人生的大病!你可以替人医治身体上的病痛,但心里的贪瞋痴三毒你有办法医治吗?”
“尊者!医生只能医头痛、肚痛、脚痛等身体上的疾病,心里的病没有办法,您有办法吗?”
“有!”富楼那肯定的答道:“大圣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众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学,如圣药灵丹,可以医好贪瞋痴的心病。”
“耆婆医生!医治贪病的办法是布施,医治嗔病的办法是忍辱,医治痴病的办法是修学佛法,愚痴是人生所有痛苦的根源。”
一次,富楼那看到官吏在处决犯人,就问道:“你们做官的人,可以处决犯罪的人,但有办法使人不犯罪吗?”
“虽然有法律,但法律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们回答。
“除了法律,全体百姓都应该奉行佛法,佛法能净化社会,净化人心。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犯罪。”
富楼那因为懂得善巧说法,无论是医生、官吏,没有不因此而皈依三宝,信仰佛教的。
有一次,富楼那经过一个村庄,他对田里工作的农夫说:“你们耕田、种粮食可以滋养色身,我教你们种八福田滋养慧命的方法好吗?”
“尊者,哪八种福田呢?”农人们问。
“第一是佛田。佛陀是人天导师,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如果人能恭敬供养,岂但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因此叫做佛田。”
“第二是圣人田。菩萨、声闻、缘觉已经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如果人能恭敬供养,能获无量福报,因此叫圣人田。”
“第三是僧田。出家僧众,修行无上圣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是佛弟子。如果人能恭敬供养,便能获福。”
“第四是和尚田。和尚是出家人,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如果人能恭敬供养,便能获福。 ”
“第五是阿阇黎田,阿阇黎即上师,能纠正弟子行为的偏差,教授得戒等师,因为依此戒律,得生禅定智慧,恩重如山,如果人能恭敬供养,便能获福。 ”
“第六是父田。父亲对自己有生养之恩,从婴儿到长大成人,教诫育养,恩重如山。作为人子,竭力奉养本为应当,怎还能有求福的念头?但如果你至孝之纯,也会自然获福。
“第七是母田。母亲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可谓含辛茹苦。作为人子,本当竭力奉养,怎还能有求福的念头?但如果你至孝之纯,也会自然获福。”
“第八是病田。看见别人生病,应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便能获福,故名病田。”
富楼那没有固定的住处,布教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有时在露天公开演说,有时到家中个别访问,有时候唱歌赞美佛陀,有时示现神通启发人的信仰,就因为如此,佛陀的教法很容易让众生接受。
为频婆娑罗王说法
富楼那也会运用神通,在频婆娑罗王被他儿子囚在狱中的时候,富楼那和目犍连就曾奉佛陀的慈命,从空中飞进狱中,为王说法并授八戒。
频婆娑罗王是摩揭陀国的国王,在印度诸王中,是第一个皈依佛陀的,后来提婆达多挑拨他的太子阿阇世,把他囚在狱中,不给他饮食,想把他饿死,阿阇世就可以继承王位。
频婆娑罗王被囚在狱中,阿阇世不准人送饮食给他,他虽然养了如此忤逆的儿子,但他并不怨恨,心中总是安慰自己,这是过去的因缘。
他越是受到艰危困苦,就越想到佛陀说过的话:天地、日月、须弥、大海,没有不变易的时候,有成必有坏,有盛必有衰,有合必有离,有生必有死,有乐必有苦,有喜必有忧。
世间上没有永久不变的快乐,唯有苦才是绵绵无尽期。
频婆娑罗王虽是这么想,但他并不能完全放下,对于未来的生命,感到忧心。
富楼那和目犍连从空中飞进层层封锁的牢狱,阴森森的,黑黝黝的,里面的空气,像死寂了一样。
富楼那坐近频婆娑罗王的身旁,低声说道:“大王!我是奉佛陀慈命来的,佛陀叫我告诉你,业力所招感的色身,总要感受苦报。业报要了结了才好。修道最要紧的就是能消灭罪业,获得解脱。在牢狱里被囚的人,象是失去自由被束缚了;其实没有进入监狱的人,同样的还是被金钱、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就等于是一个大监狱一样。无论在监狱或不在监狱,死亡是不能免,死亡本不必恐怖,当生的时候就注定有死,所要担心的是死后所往的去处。佛陀说,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一个自由解脱的安养国土。” 频婆娑罗王听了富楼那的话后,心中很安慰,好像是见到死后的光明。他就这么安详的往生了。
富楼那对于救度苦难中的众生,总不后人,且很善于说法。
布教利生
富楼那说法度众生,不求恭敬,不图容易,越是偏僻,越是难以教化的地方,他越是热心前往去传播佛陀的教法。
有一次在结夏安居后的一天,富楼那又想出外弘化,他对佛陀告假道:“佛陀!请您慈悲,准许我到输卢那国布教!”
“富楼那!输卢那国是一个偏僻的小国,因为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民性非常暴戾,打骂成为风俗,你到那里教化太危险了。”
佛陀这么一说,富楼那反而微笑着,更坚决的表明他的志愿:“佛陀!您的慈悲爱护,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感激。为了报答佛陀的教诲,我早就决定把一切奉献给众生。正因为输卢那国是一个野蛮国家,没有人发心前去教化他们,所以才觉得非到那边传教不可。到那边去,危险随时会加之于我,但为了正法的宣扬,我个人的安危,实在没有顾虑的必要。恳求佛陀慈悲允许,让佛陀之光庇护我,准我前去开辟人间的净土吧!”
“富楼那!你说得不错!做为佛陀弟子,布教是最重要的修行之一,不过我要问你,你到输卢那国布教,假若他们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你该怎么办呢?”
“佛陀!他们骂我,我觉得他们很好,因为毕竟他们不完全是野蛮人,只是骂,不曾用棍棒打我!”富楼那恭敬的回答。
“假若他们用瓦石、棍棒打你呢?”
“我仍然觉得他们很好。”富楼那回答:“因为他们只是用瓦石、棍棒打,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
“假若他们用刀杖刺伤你呢?”
“我还是觉得他们很好,因为他们还有人性,并没有残酷的把我打死。”
“假若他们把你打死呢?”
“那就更要感激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成就道业,毫不费力地从臭皮囊中解脱出来。”
“富楼那!你不愧是我的真弟子,修道、布教、学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静不起波澜,你可以出发了。”
富楼那告别佛陀离开僧团,独自向东北方的输卢那国走去,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输卢那国。
输卢那国地瘠民穷,人民都还过着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大家见到富楼那手持钵盂、身披袈裟的样子,都用奇异的眼光看他,问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个医生,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富楼那回答。他知道在文化落后的地方,没有善巧方便,是不容易启发他们对佛教的信仰。首先要从改善输卢那国百姓的生活开始,所以他每日忙碌着给大家看病。
富楼那跟耆婆医生学过看病,输卢那国医疗条件很差,人们缺医少药,富楼那看好了许多病人。渐渐地大家跟他亲近起来,把他当作圣人一般的对待。
就这样,白天富楼那教他们识字和耕种的方法;晚上就对他们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快的,输卢那国的人民,都皈依了佛教。
富楼那从输卢那国回到舍卫城去拜见佛陀。佛陀见到富楼那归来十分高兴,问道:“富楼那!输卢那国的人民容易教化吗?”
“佛陀!输卢那国尽管还没有开化,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很容易用佛法感动他们。我已经在那里建立了有五百个僧人组成的僧团。这次回来请佛陀派得力弟子去带领僧团修行。”
“富楼那!你就留在那里带他们修行吧。”
“佛陀!输卢那国的佛法已经起来了,我留在那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只会滋生懈怠,况且我不善于管理僧团。我还是愿意去独闯天下。”
佛陀十分赞赏,夸奖富楼那说:“富楼那居功不傲,传法不怠,不愧我弟子中说法第一!”
智慧第一舍利弗
胎里为母增智慧
舍利弗诞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舍利弗的母亲在没有怀他之前,经常与她的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次都是她输。但是怀孕后,弟弟反而辩不过他。舍利弗在胎里就为他母亲带来智慧。
舍利弗出生后果然不同凡响,智慧超常,童年精通印度的所有智书,八岁便能辩倒十六国论师。
终遇名师
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他起初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闍耶为师,但在删闍耶那里学习不久,就感到删闍耶的学问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打算要离删闍耶。
当时目犍连也拜删闍耶为师,是舍利弗唯一的好友,目犍连也有同感。他们两人就离开删闍耶,自己创立了一个学团,招收弟子。
他们傲然的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有智慧的人,也再没有人有资格做他俩的老师。
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经过多年的苦行,直到听闻佛陀四圣谛法,才证得圣果)。舍利弗非常惊奇。因为他看见阿说示神态威严,举止庄重,禁不住上前问道:“对不起,请问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老师是什么人?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
阿说示回答他:“我的名字叫阿说示,我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老师常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对于老师所说的言教,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他和阿说示边走边谈,像百年的知交,最后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处,告诉目犍连他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老师。然后把阿说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转述给目犍连,目犍连听了后也感动得泪流满面!
“因缘法“对于普通人听了或许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在追求真理的舍利弗和目犍连耳中,却好像自己多年修行的功夫都是白费。这是因为,认识因缘的人,才能认识佛法。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依在佛陀座下,佛陀也很欢喜,觉得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到今天才真正找到能接受的人。
智慧与神通的较量
舍利弗智慧第一,可是神通也非常大,只是平时不在人前显露。有一次,目犍连和他较量神通:当时佛陀和五百弟子在阿褥达泉游化,舍利弗没有一起去。阿褥达泉龙王想拜见舍利弗,佛陀就让目犍连去请舍利弗。
当时舍利弗正在祗园精舍补衣服,目犍连眨眼便到了祗园精舍,转告了龙王的邀请。舍利弗说:“你前面走,我一会儿追上。”
目犍连说:“你让我先走,是不是神足在我之上?你再不走,我要拽着你的胳膊一起走了。”目犍连就用神通去拉舍利弗,不但不能把舍利弗拖起来,连他的衣角也不能动分毫。
佛陀把舍利弗于目犍连比试神通的事告诉龙王,龙王问佛陀:“他们两人谁的神通大?”
佛陀说:“舍利弗的神通大。”
龙王说:“佛陀,您以前不是说目犍连神通第一吗?”
佛陀回答龙王道:“舍利弗所证得的是智慧神通,心得自在,随心所欲。”
本来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但是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却斗不过他,足见智慧是最重要的。
说到舍利弗的智慧神通,还有一个故事:
佛陀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闭关修行,他在石窟中静坐,很快进入金刚三昧。
这时山中有一善一恶两鬼王,善的叫优婆迦罗,恶的叫伽罗,他们远远的见到舍利弗在禅坐,伽罗恶鬼对优婆迦罗善鬼说道:“我今天要用拳头打烂这个比丘的的头!”
“你千万别这么做,这位比丘是佛陀的弟子,聪明智慧,最为第一。神通具足,法力无边。你如果对他生起害意,将会遭受无量苦报。”优婆迦罗善鬼回答。
“你害怕比丘吗?佛陀常告诫弟子要忍辱,我看他们是世间最好欺负的人。我的拳头神力无比,能击碎须弥山。你注意看我一拳过去, 这个比丘的头,立刻就会粉碎!”
说完伽罗恶鬼的拳头便像雨点般的落下。舍利弗微微觉得像头上落下一片片树叶,睁眼一看,见一个恶鬼七窍流血死在身边,神魂堕入地狱之中。
舍利弗从金刚三昧中起来,到伽兰陀竹园拜见佛陀,佛陀问道:“舍利弗!你现在身体还好吗?”
“佛陀!我从来没有害过病,现在头好像有点痛。”
“舍利弗,今天幸好你入在金刚三昧之中,所以伽罗鬼打你的头而不能伤你,要知道伽罗鬼的拳头能击碎须弥山。金刚三昧威力无比,任何灾难不能加害,你们应向舍利弗学习,精进修行,不要虚耗光阴。”
忍辱精神
在舍利弗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他还不辞辛劳的弘法度生,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外云游教化,佛陀当即允许。
在舍利弗走后不久,有一个比丘就到佛陀的座前说道:“佛陀!舍利弗这次到外面云游,并不是为了宣扬佛法,而是因为侮辱了我,不好意思见我,所以才出外旅行去的。”
佛陀最不喜欢别人在背后毁谤他人,立即着人去把舍利弗追回,佛陀在大众面前,很严肃的问舍利弗:“舍利弗!你侮辱过这位比丘吗?”
舍利弗恭敬的答道:“佛陀!自从我归依到佛陀的座下以来,从没有杀害过生命,没有说过妄语,也从没有因私人利害和他人争论过。佛陀!大地是最能忍辱的,无论什么不净的东西加之于它,它都不会拒绝。粪便、脓血、痰唾,他都坦然受之。我今日的心,就好像大地一样。如果是我的过失,我愿向那位比丘忏悔。”
佛陀对那位毁谤舍利弗的比丘说道:“因你毁谤长老,有意使僧团生起纷争,没有为僧团的和合著想。如果不诚心忏悔,将遭遇无穷苦报!”
那位比丘立刻跪在佛陀的面前忏悔,佛陀告诉他去向舍利弗忏悔。
那位比丘低头跪在舍利弗的面前,舍利弗用手抚摸着那个比丘的头,慈祥的说道:“比丘!忏悔在佛陀的教法中,效果非常大。只要诚心忏悔,业报可除。做人谁能无过呢?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后切莫再犯。”
不退大乘心
舍利弗不但智慧第一,还有天眼通。舍利弗的天眼通不是一世修来的,在六十小劫以前,舍利弗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园、财产等布施给人,最后甚至身体、性命,也毫不吝惜的布施出来。
这样真切的愿心,可以惊动天地,所以释提桓因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释提桓因化现为二十余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必经的路上等候。见到他来的时候,就嚎啕大哭,舍利弗见了不忍心,上前慰问道:“年轻人,为什么在这里哭得这么伤心?”
“告诉你也没有用!”
“我是学道的沙门,发愿救度众生的苦难,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以满足你的心愿。”
“你帮不了我的,我在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间上的财物,而是我的母亲得了不治之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煎药,母亲的病才会好。活人的眼珠已经不易找,修道人的眼珠又怎么肯给我呢?想到病床上呻吟待救的母亲,我难过地在这里伤心的痛哭!”
“这不成问题,刚才告诉你,我就是修道的沙门,我愿意布施一只眼珠给你,救你母亲的病难。”
“你愿意布施一只眼珠给我?”青年不相信地问。
“我的一切财产都布施给人了,现正想进一步行大乘菩萨道,将身体布施出去,但苦无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满足我学道的愿心,你就设法来取去我一只眼珠吧!”
舍利弗心想,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给人,还有一个仍然可以看到东西,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妨碍。
他叫青年人设法取他的眼珠,青年人不肯,说道:“这不行,我怎么可以强夺你的眼珠呢?你愿意的话,可以自己挖下来给我。”
舍利弗一听,觉得他说得有理,当即下大决心,勇猛忍苦的把左边一个眼珠挖出,交到青年的手中,并说道:“谢谢你成就我的愿心,请你拿去吧!”
“糟啦!”青年人接了眼珠,大叫道:“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呢?医生说我母亲的病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
舍利弗一听,真是糟啦!他怪自己怎么没有问他一声再挖眼珠,现在怎么办呢?把左边的给他,还有右边的可以看东西,若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那连走路都看不见了。可敬可佩的舍利弗,他不怨怪别人,他想,发心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难得遇到一个肯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好了。
舍利弗安慰青年说道:“你不要急,刚才怪我粗心,没有问清楚就挖眼珠,现在我知道了,反正人的身体是虚幻无常的,我还有右边的眼珠,我愿意挖下来给你做药,医治你母亲的病舍利弗说后,又再下大决心,勇猛忍苦的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青年。”
青年接过舍利弗的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把舍利弗的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嗅,当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你是什么修道的沙门?你的眼珠这么臭,怎么好煎药给我母亲食用!”
青年人骂后,并用脚踩着舍利弗的眼珠。
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但他的耳朵没有聋,他听到青年人骂他的话,用脚在地上踩踏他眼珠的声音,他终于叹口气,心中想:众生难度,菩萨心难发,我不要妄想进修大乘,还是做个自修自利的阿罗汉吧。”
舍利弗的退心一起,释提桓因现出原形,对舍利弗说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刚才的青年是我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的,你更应该要勇猛精进,照你的愿心去修学.”
说完用手一指,舍利弗的眼睛恢复如初,并且更加明亮。 从此以后,他坚持不懈的行持大乘菩萨道,此生遇到佛陀,因缘成就,证得阿罗汉果,并得到天眼通。
先于佛陀涅槃
佛陀向弟子们宣布,自己将于三个月后进入涅槃。舍利弗听说后悲痛万分,不忍见佛陀涅槃。他想:”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是在佛陀之前进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也应先佛陀进入涅槃。”
舍利弗走到佛陀的座前,跪下来说道:“佛陀!您不久要进入涅槃,佛陀对我恩重如山,我无论如何也不忍见佛陀涅槃。佛陀说过,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必先于佛陀之前涅槃,我想,现在正是我进入涅槃的时候了,恳求佛陀慈悲应允。”
佛陀沉默良久问道:“舍利弗!你要在什么地方涅槃呢?”
“在我的故乡迦罗臂拏迦村!我百岁的母亲还健在,我想见她最后一面,然后就在生养我的房中进入涅槃。”
佛陀点应允,并召集众比丘弟子来送一送舍利弗,佛陀对舍利弗说:“舍利弗!我所讲的你都已经了解,我今为你授记,将来你当成佛,名号华光如来。你将再降人间,教化众生,完成最高的佛果。”
听完佛陀授记,舍利弗向佛陀顶礼后站起来,向外走去,直到看不见佛陀的时候,才转身而去。
比丘们流着眼泪手捧鲜花恭送舍利弗。舍利弗对大家说道:”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好象优昙波罗花的开放,要几千万年才能遇到一次。人身难得,我们这一生能够出家,亲闻佛陀说法,更是百千万亿生中稀有的事,希望大众更加精进。诸行无常,要战胜这个无常的苦,到达无我涅盘境地,那才是我们真正永远的归宿!请大家不要再送了!修行要紧。”
舍利弗说的话,大家都非常感动。每个人都知道这次和舍利弗分别,以后就永远不能相逢。舍利弗虽然吩咐大家回去,但大家还是跟在他的身后,他并不喜欢他们有这样依恋不舍的态度,又再断然拒绝他们的送别。最后大家只得站立在路上,直到看不到舍利弗的背影。
舍利弗终于到达故乡迦罗臂拏村,已年过百岁的母亲见到儿子回来,高兴的流下眼泪。和家人一一问好后,舍利弗请母亲将他的房间打扫干净,并把自己回来准备涅槃的意思告诉母亲及家人,母亲和家人一听大惊。
“你们不用担心!”舍利弗说道:“母亲!请不要把我看成和一般的死亡相同。我进入涅槃你们应该欢喜才好。我现在的心很踏实,很安稳。今生能逢到我的老师佛陀,接受他的教导而依着实践的我,已经从生死的迷海中得救,从烦恼中解脱,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事,我所以归来,就是为了进入涅槃。我是佛陀上座的弟子,应该先佛陀而进入涅槃,请你们放心,人间谁没有死呢?像我不执着而进入涅槃常住之境,实在是很幸福的事!”
母亲明白了舍利弗说的话,和家人悄悄退出房间。
舍利弗回来涅槃的消息不但传遍整个村庄,住在邻近皈依过佛陀的人也都聚集而来,甚至王舍城中阿阇世王闻讯,很多大臣赶到,大家都要见尊者最后一面,听他最后的说法。
舍利佛把大家请到跟前对他们说:“四十多年来,我接受佛陀的教示,到各地弘法,或在他的座下修学,我对恩师从来没有生过一念的不快,或是一念的不满。我遵照佛陀的教示而行,努力精进,也获得正觉。希望你们知道,值遇佛陀住世是千生难逢,万劫难遇,你们要好好照佛陀的道理修学。我就要进入寂静的涅槃世界了,我愿跟随佛陀之后,永远不生不死的长住在宇宙间。”
舍利弗说完就安住禅定中,右胁而卧,进入涅槃。
01 大本经第一
《大本经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佛日光普照 分別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佛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姓 哀鸾音尽知
无上天人尊 记于过去佛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时。诸比丘白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 有毗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 毗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众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減。佛时颂曰:
毗婆尸时人 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人 寿命七万岁
毗舍婆时人 寿命六万岁
拘楼孙时人 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 寿命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 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 寿命不过百
毗婆尸佛出剎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剎利种。姓名曰瞿昙。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尸弃毗舍婆
此三等正觉 出拘利若姓
自餘三如来 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 导御诸众生
天人中第一 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 出于剎利种
其后三如来 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 勇猛出剎利
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鉢多树下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往诣波罗树
即于彼处所 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 成道灭有原
毗舍婆如来 坐娑罗树下
获解脫知见 神足无所碍
拘楼孙如来 坐尸利沙树
一切智清净 无染无所著
拘那含无尼 坐乌暂树下
即于彼处所 灭诸贪忧恼
迦叶如来坐 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 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 坐于鉢多树
如来十力尊 断灭诸结使
摧伏众魔怨 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闇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时颂曰:
毗婆尸名观 智慧不可量
遍见无所畏 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 能灭诸结使
无量大威德 无能測量者
彼佛亦三会 弟子普共集
毗舍婆断结 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 妙法大名称
二会弟子众 普演深奧义
拘楼孙一会 哀愍疗诸苦
导师化众生 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 无上亦如是
紫磨金色身 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 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 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煩重 一会弟子众
能仁意寂灭 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 我一会弟子
彼会我现义 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 漏尽尽后有
毗婆尸弃三 毗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 仙人会演说
时。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 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 尸弃佛弟子
扶遊郁多摩 弟子中第一
二俱降魔怨 毗舍婆弟子
萨尸毗楼等 拘楼孙弟子
舒槃郁多楼 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 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 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 寂灭及善觉
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 具足诸义趣
昼夜无放逸 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 侍七佛左右
欢喜而供养 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 妙觉及上胜
导师集军等 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 绍继诸佛种
爱法好施惠 于圣法无畏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剎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槃头婆提。佛时颂曰:
遍眼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槃头婆提城 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 母名曰光曜
于明相城中 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剎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 善灯剎利种
母名曰称戒 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 母名曰善枝
王名曰安和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 母名曰善胜
王名曰清净 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財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木*奈]。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 母名曰財主
时王名汲毗 在波罗[木*奈]城
我父名净飯。剎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佛时颂曰:
父剎利净飯 母名大清净
土广民丰饶 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宮。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佛时颂曰:
密云聚虛空 电光照天下
毗婆尸降胎 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 莫不蒙大明
处胎净无秽 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 有名称威德
天帝释所遣 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 卫护不去离
人非人不娆 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 如天女卫天
眷屬怀欢喜 此诸佛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內外清澈。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
仁尊处母胎 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 观胎如金像
母怀妊安乐 此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 天终天福成
其母心清净 无有众欲想
捨离诸淫欲 不染不亲近
不为欲火燃 诸佛母常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 精进戒具足
后必受天身 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 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 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 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 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臥。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慼。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臥 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 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繒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 投繒不染污
菩萨出胎时 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墮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 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 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 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 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 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 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 其水甚清净
一温二清冷 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 相师之所记
如典记所載 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 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 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 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 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牙住 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虛空 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 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咽 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 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 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 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 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 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 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 军众速来去
健疾如王意 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 轮象马纯白
居士珠女宝 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 五欲自娛乐
如象断[革*奇]靽 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 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 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膊腸。上下[月*庸]直。八者鈎锁骨。骨节相鈎。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二十.颊車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澈。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 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 光色靡不具
如尼俱类树 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 秘密马阴藏
金宝庄严身 众相互相映
虽顺俗流行 尘土亦不污
天色极柔软 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 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 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 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 身正不倾斜
足下轮相现 其音如哀鸾
[月*庸][月*坒]形相具 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 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颊車方整 臥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 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 远近随缘到
平立不倾身 二手摩扪膝
毛齐整柔软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 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 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 鹿膊腸纤[月*庸]
天中天来此 如象绝[革*奇]靽
解脫众生苦 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 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 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虛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風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 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 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娛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 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娛乐
世间最妙香 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 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傅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 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傅抱 如观宝花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 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 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澈。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 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 声清澈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澈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 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 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 以道化天下
决断众事务 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 甚深犹大海
悅可于群生 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遊观。告勅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遊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驾还宮。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將尽 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 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悅。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宮。五欲娛乐。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 方便严宮馆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臥粪除。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 顏色为衰損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 微妙可悅乐
菩萨福所致 故娛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勅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風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別。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
始见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圍遶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来*力]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捨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虛。惟是为快。即[来*力]御者迴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虛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来*力]御者。齐吾宝衣并及乘辇。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捨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遊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遊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遊虛空 東西随风遊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宮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請。殷勤恳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請。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鳩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請。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內。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无罣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澈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观众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扼 智慧转法轮
苦灭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 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 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 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 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 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 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 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 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 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脫 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 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 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 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 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 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 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
时。槃头城內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捨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內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 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 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虛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內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遊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內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沒。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遊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許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遊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 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 如鹤捨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遊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 随意所之
大众如是 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虛空。结加趺坐。讲说戒经。
忍辱为第一 佛说涅槃最。
不以除须发 害他为沙门。
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 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 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 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 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 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 到安隐处
毗婆尸佛 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 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 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闍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沒。现于彼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又尸弃佛.毗沙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诸天。亦复如是。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 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 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 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 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 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 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 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 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 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 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 众生所净
心净故来 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捨离染取 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 毗婆尸子
净心善来 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 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 诣离有尊
毗沙婆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 捨离诸欲
净心诣我 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 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 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
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
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
名姓种族 知见深法
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
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
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
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
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02 游行经第二
《游行经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时。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強。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闍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闍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若有教诫。汝善忆念。勿有遺漏。如所闻说。如来所言。终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宝车诣耆闍崛山。到所止处。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毕。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问殷勤。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不。
答曰。闻之。
佛告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奉法晓忌。不违礼度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恭于宗庙。致敬鬼神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閨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倦不。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
时。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国人民。若行一法。犹不可图。况复具七。国事多故。今請辞还归 。
佛言。可。宜知是时。时。禹舍即从座起。绕佛三匝。揖让而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汝勅罗阅祇左右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诣罗阅祇城。集诸比丘。尽会讲堂。白世尊曰。诸比丘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法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不退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二者乐于静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无有昏昧。四者不为群党。言无益事。五者不以无德而自称誉。六者不与恶人而为伴党。七者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奧。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捨。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于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三者修精进觉意。四者修喜觉意。五者修猗觉意。六者修定觉意。七者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尔时。世尊于罗阅祇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园。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脫。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竹园随宜住已。告阿难曰。汝等皆严。当诣巴陵弗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树下坐。
时。诸清信士闻佛与诸大众远来至此巴陵树下。即共出城。遙见世尊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善调第一。譬犹大龙。以水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欢喜。渐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诸清信士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欲归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饮酒。奉戒不忘。明欲设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垂愍屈顾。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清信士见佛默然。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归。寻为如来起大堂舍。平治处所。扫洒烧香。严敷宝座。供设既办。往白世尊。所设已具。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著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財。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醜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輙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绕佛三匝。礼足而归。
尔时。世尊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天眼清澈。见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时。世尊即还讲堂。就座而坐。世尊知时故问阿难。谁造此巴陵弗城。
阿难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御跋祇。
佛告阿难。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以天眼见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诸神亦封宅地。阿难。当知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乐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随所止。阿难。此处贤人所居。商賈所集。国法真实。无有欺罔。此城最胜。诸方所推。不可破坏。此城久后若欲坏时。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与外人謀。乃坏此城。
时。巴陵弗诸清信士通夜供办。时到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
时。清信士即便施设。手自斟酌。食讫行水。別取小敷在佛前坐。
尔时。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处贤智所居。多持戒者。净修梵行。善神欢喜。即为呪愿。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愍心。诸天所称。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尔时。世尊为说法已。即从座起。大众圍绕。侍送而还。大臣禹舍从佛后行。时作是念。今沙门瞿昙出此城门。即名此门为瞿昙门。又观如来所渡河处。即名此处为瞿昙河。尔时。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边。时水岸上人民众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尔时。世尊从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圣戒。二曰圣定。三曰圣慧。四曰圣解脫。此法微妙。难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晓了故。久在生死。流转无窮。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尔时。世尊于拘利村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那陀村。阿难受教。即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处。
尔时。阿难在闲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罗。二名伽陵伽。三名毗伽陀。四名伽利输。五名遮楼。六名婆耶楼。七名婆头楼。八名薮婆头楼。九名陀梨舍[少/兔]。十名薮达利舍[少/兔]。十一名耶输。十二名耶输多楼。此诸人等。今者命终。为生何处。复有五十人命终。又复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作是念已。从静处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罗等命终。复有五十人命终。又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唯愿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断五下分结。命终生天。于彼即般涅槃。不复还此。五十人命终者。断除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还来此世。尽于苦本。五百人命终者。断除三结。得须陀洹。不墮恶趣。必定成道。往来七生。尽于苦际。阿难。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在。若一一人死。来问我者。非扰乱耶。
阿难答曰。信尔。世尊。实是扰乱。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尔时。世尊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毗舍离国。即受教行。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毗舍离。坐一树下。有一淫女。名菴婆婆梨。闻佛将诸弟子来至毗舍离。坐一树下。即严驾宝车。欲往诣佛所礼拜供养。未至之间。遙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特异。相好备足。如星中月。见已欢喜。下车步进。渐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闻佛所说。发欢喜心。即白佛言。从今日始。归依三尊。唯愿听许于正法中为优婆夷。尽此形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即于今暮止宿我园。尔时。世尊默然受之。女见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而归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当与汝等诣彼园观。
对曰。唯然。佛即从座起。摄持衣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彼园
时。毗舍离诸隶车辈。闻佛在菴婆婆梨园中止住。即便严驾五色宝车。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官属皆青。五色车马。皆亦如是。时。五百隶车服色尽同。欲往诣佛。菴婆婆梨辞佛还家。中路逢诸隶车。时。车行[马*奔]疾。与彼宝车共相钩拨。损折幢盖而不避道。隶车责曰。汝恃何势。行不避道。冲拨我车。损折麾盖。
报曰。诸贵。我已请佛明日设食。归家供办。是以行速。无容相避。
诸隶车即语女曰。且置汝请。当先与我。我当与汝百千两金。
女寻答曰。先请已定。不得相与。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更与汝十六倍百千两金。必使我先。
女犹不肯。我请已定。不可尔也。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今与尔中分国财。可先与我 。
女又报曰。设使举国财宝。我犹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园。先受我请。此事已了。终不相与。
诸隶车等各振手叹咤。今由斯女阙我初福。即便前进径诣彼园。
尔时。世尊遙见五百隶车。车马数万。填道而来。告诸比丘。汝等欲知忉利诸天遊戏园观。威仪容饰。与此无异。汝等比丘。当自摄心。具诸威仪。云何比丘自摄其心。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观。精勤不懈。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比丘具诸威仪。于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臥。觉寤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
尔时。五百隶车往至菴婆婆梨园。欲到佛所。下车步进。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如来在座。光相独显。蔽诸大众。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净无尘翳。日在虛空。光明独照。尔时。五百隶车围绕侍坐。佛于众中。光相独明。是时。坐中有一梵志名曰并[既/食]。即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向佛。以偈赞曰。
摩竭鸯伽王 为快得善利
身被宝珠铠 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 名显如雪山
如莲花开敷 香气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遊虛空 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于世间
观如来智慧 犹暗睹锭镣
施众以明眼 决了诸疑惑
时。五百隶车闻此偈已。复告并[既/食]。汝可重说。
尔时。并[既/食]即于佛前再三重说。时。五百隶车闻重说偈已。各脫宝衣。以施并[既/食]。并[既/食]即以宝衣奉上如来。佛愍彼故。即为納受。
尔时。世尊告毗舍离诸隶车曰。世有五宝甚为难得。何等为五。一者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正法能演说者。此人难得。三者如来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难得。四者如来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难得。五者嶮危救厄知反复者。此人难得。是谓五宝为难得也。
时。五百隶车闻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
佛告隶车。卿已请我。我今便为得供养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请讫。
时。五百隶车闻菴婆婆梨女已先请佛。各振手而言。吾欲供养如来。而今此女已夺我先。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佛三匝。各自还归。
时。菴婆婆梨女即于其夜种种供办。明日时到。世尊即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钵。前后围绕。诣彼请所。就座而坐。时。菴婆婆梨女即设上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并除机案。时。女手执金瓶。行澡水毕。前白佛言。此毗耶离城所有园观。我园最胜。今以此园贡上如来。哀愍我故。愿垂納受。
佛告女曰。汝可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来所有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正使诸魔.释.梵.大神力天。无有能堪受此供者。时。女受教。即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佛愍彼故。即为受之。而说偈言。
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涼
桥船以渡人 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净者 彼必到善方
时。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悅。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菴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氈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墮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捨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于毗舍离。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林丛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时。有婆罗门名毗沙陀耶。闻佛与诸大众诣此竹林。默自思念。此沙门瞿昙。名德流布。闻于四方。十号具足。于诸天.释.梵若.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睹。
时。婆罗门出于竹丛。往诣世尊。问讯讫。一面坐。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婆罗门闻已欢喜。即请世尊及诸大众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婆罗门知已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归。即于其夜。供设饮食。明日时到。唯圣知之。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彼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设种种甘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取一小牀于佛前坐。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若以饮食 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 行不危嶮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微妙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而去。
于时彼土谷贵饥馑。乞求难得。佛告阿难。勅此国內现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远近普集讲堂。
是时。国內大众皆集。阿难白佛言。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毗舍离及越祇国。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
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坐清涼处。阿难见已。速疾往诣。而白佛言。今观尊颜。疾如有损/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不识方面。气息未绝。犹少醒悟。默思。如来未即灭度。世眼未灭。大法未损。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众弟子乎/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豈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內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內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內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佛告阿难。俱至遮婆罗塔。
对曰。唯然。
如来即起。著衣持钵。诣一树下。告阿难。敷座。吾患背痛。欲于此止。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
如来坐已。阿难敷一小座于佛前坐。佛告阿难。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难。佛四神足已多修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阿难默然不对。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时阿难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现相而不知请。
佛告阿难。宜知是时。阿难承佛意旨。即从座起。礼佛而去。去佛不远。在一树下静意思惟。
其间未久。时魔波旬来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时。宜速灭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涅槃。须我诸比丘集。又能自调。勇捍无怯。到安隐处。逮得己利。为人导师。演布经教。显于句义。若有异论。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变。自身作证。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诸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普皆如是。亦复未集。今者要当广于梵行。演布觉意。使诸天人普见神变。
时。魔波旬复白佛言。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遊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我时至世尊所。劝请如来可般涅槃。今正是时。宜速灭度。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涅槃。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何不灭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于本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双树间。当取灭度。时。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灭度。欢喜踊跃。忽然不现
魔去未久。佛即于遮婆罗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寿。当此之时。地大震动。举国人民莫不惊怖。衣毛为竖。佛放大光。澈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有无二行中 吾今捨有为
內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尔时。贤者阿难心惊毛竖。疾行诣佛。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在哉。世尊。地动乃尔。是何因缘。
佛告阿难。凡世地动。有八因缘。何等八。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复次。阿难。有时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动。是为二也。复次。阿难。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三也。复次。阿难。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是为四也。复次。阿难。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是为五也。复次。阿难。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是为六也。复次。阿难。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捨性命。则普地动。是为七也。复次。阿难。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振动。是为八也。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门
阿难请天师 地动何因缘
如来演慈音 声如迦毗陵
我说汝等听 地动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风而住
若虛空风起 则地为大动
比丘比丘尼 欲试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动
释梵诸尊天 意欲动于地
山海诸鬼神 大地为震动
菩萨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时 地则为大动
十月处母胎 如龙臥茵蓐
初从右胁生 时地则大动
佛为童子时 消灭使缘缚
成道胜无量 地则为大动
升仙转法轮 于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则地大为动
天魔频来请 劝佛般泥洹
佛为捨性命 地则为大动
人尊大导师 神仙尽后有
难动而取灭 时地则大动
净眼说诸缘 地动八事动
有此亦有余 时地皆震动
佛告阿难。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剎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剎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彼有好色。我色胜彼。彼有妙声。我声胜彼。彼辞我退。我不辞彼。彼所能说。我亦能说。彼所不能。我亦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众。往返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谁。
阿难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
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难。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来能成此法。
又告阿难。如来能知受起.住.灭。想起.住.灭。观起.住.灭。此乃如来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香塔。在一树下。敷座而坐。
佛告阿难。香塔左右现诸比丘。普勅令集讲堂。
阿难受教。宣令普集。阿难白佛。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娛乐。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貫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別。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诸比丘闻此语已。皆悉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曰。一何驶哉。佛取灭度。一何痛哉。世间眼灭。我等于此。已为长衰。或有比丘悲泣躃踊。宛转[口*睪]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佛告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我今自在 到安隐处
和合大众 为说此义
吾年老矣 余命无几
所作已办 今当捨寿
念无放逸 比丘戒具
自摄定意 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 无放逸者
能灭苦本 尽生老死
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诫汝者何。天魔波旬向来请我。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须我诸比丘集。乃至诸天普见神变。波旬复言。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河水边。阿遊波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我时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灭度。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今者如来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宜可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当般涅槃。时。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灭度。欢喜踊跃。忽然不现。魔去未久。即于遮波罗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寿。当此之时。地大震动。天人惊怖。衣毛为竖。佛放大光。澈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我时颂曰 有无二行中 吾今捨有为
內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尔时。贤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白佛言。唯愿世尊留住一劫。勿取灭度。慈愍众生。饶益天人。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如是三请。佛告阿难。汝信如来正觉道不。
对曰。唯然。实信。
佛言。汝若信者。何故三来触娆我为。汝亲从佛闻。亲从佛受。诸有能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佛四神足已多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尔时。何不重请。使不灭度。再闻尚可。乃至三闻。犹不劝请留住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今汝方言。豈不愚耶。吾三现相。汝三默然。汝于尔时。何不报我。如来可止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且止。阿难。吾已捨性命。已弃已吐。欲使如来自违言者。无有是处。譬如豪贵长者。吐食于地。宁当复有肯还取食不。
对曰。不也。
如来亦然。已捨已吐。豈当复自还食言乎。
告阿难俱诣菴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菴婆罗村。在一山林。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脫。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菴婆罗村。随宜住已。
佛告阿难。汝等皆严。当诣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及诣負弥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渐至他城。于負弥城北。止尸舍婆林。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尔时。世尊于负弥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闍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闻佛从彼末罗来至此城。即自严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佛渐为周那说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闻佛说法。信心欢喜。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周那知佛许可。即从座起。礼佛而归。寻于其夜供设饭食。明日时到。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法服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树耳。世所奇珍。独奉世尊。
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时。彼众中有一长老比丘。晚暮出家。于其座上以余器取。
尔时。周那见众食讫。并除钵器。行澡水毕。即于佛前以偈问曰。
敢问大圣智 正觉二足尊
善御上调伏 世有几沙门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问者 沙门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当识別之
一行道殊胜 二善说道义
三依道生活 四为道作秽
何谓道殊胜 善说于道义
依道而生活 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 入涅槃无疑
超越天人路 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 说道无垢秽
慈仁决众疑 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无垢场 名依道生活
內怀于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虛诳无成实 此为道作秽
云何善恶俱 净与不净杂
相似现外好 如铜为金涂
俗人遂见此 谓圣智弟子
余者不尽尔 勿捨清净信
一人持大众 內浊而外清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勿视外容貌 卒见便亲敬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尔时。周那取一小座于佛前坐。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大众围绕。侍从而还。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世尊止息。时。阿难又敷一小座于佛前坐。
佛告阿难。向者周那无悔恨意耶。设有此意。为由何生。
阿难白佛言。周那设供。无有福利。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临灭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汝今可往语彼周那。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
时。阿难承佛教旨。即诣彼所。告周那曰。我亲从佛闻。亲从佛受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饭食者。及临灭度能饭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周那舍食已 始闻如此言
如来患甚笃 寿行今将讫
虽食栴檀耳 而患犹更增
抱病而涉路 渐向拘夷城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小复前行。诣一树下。又告阿难。吾背痛甚。汝可敷座。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如来止息。阿难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有阿罗汉弟子。名曰福贵。于拘夷那竭城向波婆城。中路见佛在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意第一寂灭。譬如大龙。亦如澄水。清净无秽。见已欢喜。善心生焉。即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出家之人在清净处。慕乐闲居。甚奇特也。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而不闻见。我师一时在拘夷那竭城.波婆城。二城中间道側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车声轰轰觉而不闻。是时。有人来问我师。向群车过。宁见不耶。对曰。不见。又问。闻耶。对曰。不闻。又问。汝在此耶。在余处耶。答曰。在此。又问。汝醒悟耶。答曰。醒悟。又问。汝为觉寐。答曰。不寐。彼人默念。是希有也。出家之人专精乃尔。车声轰轰觉而不闻。即语我师曰。向有五百乘车从此道过。车声振动。尚自不闻。豈他闻哉。即为作礼。欢喜而去。
佛告福贵。我今问汝。随意所答。群车振动觉而不闻。雷动天地觉而不闻。何者为难。
福贵白佛言。千万车声。豈等雷电。不闻车声未足为难。雷动天地觉而不闻。斯乃为难。
佛告福贵。我于一时遊阿越村。在一草庐。时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人众大聚。时。我出草庐。彷徉经行。彼大众中有一人来至我所。头面礼足。随我经行。我知而故问。彼大众聚何所为耶。其人即问。佛向在何所。为觉寐耶。答曰。在此。时不寐也。其人亦叹希闻得定如佛者也。雷电霹雳。声聒天地。而独寂定觉而不闻。乃白佛言。向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彼大众聚。其正为此。其人心悅即得法喜。礼佛而去。
尔时。福贵被二黃疊。价直百千。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疊奉上世尊。愿垂納受。
佛告福贵。汝以一疊施我。一施阿难。尔时。福贵承佛教旨。一奉如来。一施阿难。佛愍彼故。即为納受。时。福贵礼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
时。佛知福贵意。欢喜柔软。无诸盖.缠。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即为福贵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时。福贵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疊。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墮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又白佛言。世尊。遊化若诣波婆城。唯愿屈意过贫聚中。所以然者。欲尽有家饮食.牀臥.衣服.汤药。奉献世尊。世尊受已。家內获安。
佛言。汝所言善。
尔时。世尊为福贵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欢喜而去。
其去未久。阿难寻以黃疊奉上如来。如来哀愍。即为受之。被于身上。尔时。世尊颜貌纵容。威光炽盛。诸根清净。面色和悅。阿难见已。默自思念。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面色光泽。发明如金。即从座起。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光色如金。不审何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有二因缘。如来光色有殊于常。一者佛初得道。成无上正真觉时。二者临欲灭度。捨于性命般涅槃时。阿难。以此二缘。光色殊常。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金色衣光悅 细软极鮮净
福贵奉世尊 如雪白毫光
佛命阿难。吾渴欲饮。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向有五百乘车于上流渡。水浊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饮也
如是三勅。阿难。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今拘孙河去此不远。清冷可饮。亦可澡浴。
时。有鬼神居在雪山。笃信佛道。即以钵盛八种净水。奉上世尊。佛愍彼故。寻为受之。而说颂曰。
佛以八种音 勅阿难取水
吾渴今欲饮 饮已诣拘尸
柔软和雅音 所言悅众心
給侍佛左右 寻白于世尊
向有五百车 截流渡彼岸
浑浊于此水 饮恐不便身
拘留河不远 水美甚清冷
往彼可取饮 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 奉上如来水
饮已威势強 众中师子步
其水神龙居 清澄无浊秽
圣颜如雪山 安詳度拘孙
尔时。世尊即诣拘孙河。饮已澡浴。与众而去。中路止息在一树下。告周那曰。汝取僧伽梨四牒而敷。吾患背痛。欲暂止息。周那受教。敷置已讫。佛坐其上。周那礼已。于一面坐。而白佛言。我欲般涅槃。我欲般涅槃。
佛告之曰。宜知是时。于是。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槃。佛时颂曰。
佛趣拘孙河 清涼无浊秽
人中尊入水 澡浴度彼岸
大众之原首 教勅于周那
吾今身疲极 汝速敷臥具
周那寻受教 四牒衣而敷
如来既止息 周那于前坐
即白于世尊 我欲取灭度
无爱无憎处 今当到彼方
无量功德海 最胜告彼曰
汝所作已办 今宜知是时
见佛已听许 周那倍精勤
灭行无有余 如灯尽火灭
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
时。阿难复重三启。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言。欲知葬法者。当如转轮圣王。
阿难又白。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体。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旃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于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颂曰。
阿难从坐起 长跪白世尊
如来灭度后 当以何法葬
阿难汝且默 思惟汝所行
国內诸清信 自当乐为之
阿难三请已 佛说转轮葬
欲葬如来身 疊裹內棺槨
四衢起塔庙 为利益众生
诸有礼敬者 皆获无量福
佛告阿难。天下有四种人。应得起塔。香花缯盖。伎乐供养。何等为四。一者如来应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声闻人。四者转轮王。阿难。此四种人应得起塔。香华缯盖。伎乐供养。尔时。世尊以偈说曰。
佛应第一塔 辟支佛声闻
及转轮圣王 典领四域主
斯四应供养 如来之所记
佛辟支声闻 及转轮王塔
时。世尊告阿难。俱诣拘尸城。末罗双树间。
对曰。唯然。即与大众围绕世尊。在道而行。
有一梵志从拘尸城趣波婆城。中路遙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见已欢喜。善心自生。前至佛所。问讯讫。一面住。而白佛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唯愿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佛告梵志。且止。且止。汝今便为供养我已。
时。梵志殷勤三请。佛答如初。又告梵志。阿难在后。汝可语意。
时。梵志闻佛教已。即诣阿难。问讯已。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欲屈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阿难报曰。止。止。梵志。汝今已为得供养已。
梵志复请。殷勤至三。阿难答曰。时既暑热。彼村远逈。世尊疲极。不足劳娆。
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净眼前进路 疲极向双树
梵志遙见佛 速诣而稽首
我村今在近 哀愍留一宿
清旦设微供 然后向彼城
梵志我身倦 道远不能过
监藏者在后 汝可住语意
承佛教旨已 即诣阿难所
唯愿至我村 清旦食已去
阿难曰止止 时热不相赴
三请不遂愿 忧恼不悅乐
咄此有为法 流迁不常住
今于双树间 灭我无漏身
佛辟支声闻 一切皆归灭
无常无撰择 如火焚山林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对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
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臥。
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花布散于地。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
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
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佛观此义。而说颂曰。
佛在双树间 偃臥心不乱
树神心清净 以花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 齐何名供养
受法而能行 觉华而为供
紫金华如轮 散佛未为供
阴界入无我 乃名第一供
尔时。梵摩那在于佛前执扇扇佛。佛言。汝却。勿在吾前。
时。阿难默自思念。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乃命使却。意将何因。于是。阿难即整衣服。前白佛言。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而命使却。将有何因 。
佛告阿难。此拘尸城外有十二由旬。皆是诸大神天之所居宅。无空缺处。此诸大神皆嫌此比丘当佛前立。今佛末后垂当灭度。吾等诸神。冀一奉觐。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映蔽。使我曹等不得亲近礼拜供养。阿难。我以是缘。故命使却。
阿难白佛。此尊比丘本积何德。修何行业。今者威德乃如是乎。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时此比丘以欢喜心。手执草炬。以照彼塔。由此因缘。使今威光上澈二十八天。诸天神光所不能及。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莫于此鄙陋小城荒毀之土取灭度也。所以者何。更有大国瞻婆大国.毗舍离国.王舍城.婆祇国.舍卫国.迦维罗卫国.波罗[木*奈]国。其土人民众多。信乐佛法。佛灭度已。必能恭敬供养舍利。
佛言。止。止。勿造斯观。无谓此土以为鄙陋。所以者何。昔者。此国有王名大善见。此城时名拘舍婆提。大王之都城。长四百八十里。广二百八十里。是时。谷米丰贱。人民炽盛。其城七重。绕城栏楯亦复七重。雕文刻镂。间悬宝鈴。其城下基深三仞。高十二仞。城上楼观高十二仞。柱围三仞。金城银门。银城金门。琉璃城水精门。水精城瑠璃门。
其城周圆四宝庄严。间错栏楯亦以四宝。金楼银鈴。银楼金鈴。宝壍七重。中生莲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下有金沙布现其底。俠道两边生多隣娑树。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水精树者。琉璃花实。琉璃树者。水精花实。多隣树间有众浴池。清流深潭。洁净无秽。以四宝砖间砌其边。金梯银蹬。银梯金蹬。琉璃梯金蹬。琉璃梯陛水精为蹬。水精梯陛琉璃为蹬。周匝栏楯。辽绕相承。其城处处生多隣树。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水精树者。瑠璃花实。瑠璃树者。水精花实。树间亦有四种宝池。生四种花。街巷齐整。行伍相当。风吹众花。紛紛路侧。微风四起。吹诸宝树。出柔软音。犹如天乐。其国人民。男女大小。共遊树间。以自娛乐。其国常有十种声。贝声.鼓声.波罗声.歌声.舞声.吹声.象声.马声.车声.饮食戏笑声。
尔时。大善见王七宝具足。王有四德。主四天下。何谓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金轮宝。王常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高殿上。彩女围绕。自然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大善见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诸旧闻如是语。剎利王水澆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宝殿上。彩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大善见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抆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善见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宜。当时。善见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如东方诸小王。此时。善见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拘舍婆城。时。金轮宝在宮门上虛空中住。大善见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白象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象宝忽现在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首杂色。六牙纤[月*庸]。真金间填。时王见已。念言。此象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善见大王欲自试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白象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象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马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马宝忽现在前。绀青色。朱髦尾。头頸如象。力能飞行。时王见已。念言。此马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善见王欲自试马宝。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绀马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绀马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神珠宝成就。时。善见大王于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澈。无有瑕秽。时王见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时。善见王欲试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宝珠置高幢上。于夜冥中齐幢出城。其珠光明。照诸军众。犹如昼日。于军众外周匝。复能照一由旬。现城中人皆起作务。谓为是昼。时。王善见踊跃而言。今此神珠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神珠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玉女宝。时。玉女宝忽然出现。颜色从容。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则身温。夏则身涼。举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华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先起后坐。不失宜则。时。王善见清净无著。心不暂念。况复亲近。时。王善见踊跃而言。此玉女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玉女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居士宝成就。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财富无量。居士宿福。眼能澈视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见知。其有主者。能为拥护。其无主者。取给王用。时。居士宝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给与。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时。善见王欲试居士宝。即[来*力]严船于水遊戏。告居士曰。我须金宝。汝速与我。居士报曰。大王小待。须至岸上。王寻逼言。我停须用。正今得来。时。居士宝被王严[来*力]。即于船上长跪。以右手內著水中。水中宝瓶随手而出。如虫缘树。彼居士宝。亦复如是。內手水中。宝缘手出。充满船上。而白王言。向须宝用。为须几许。时。王善见语居士言。止。止。吾无所须。向相试耳。汝今便为供养我已。时。彼居士闻王语已。寻以宝物还投水中。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居士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居士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主兵宝成就。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智谋雄猛。英略独决。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罰。王不足忧。我自能办。时。善见大王欲试主兵宝。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主兵宝闻王语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主兵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阿难。是为善见转轮圣王成就七宝。
何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是为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及四功德。
阿难。时。善见王久乃命驾。出遊后园。寻告御者。汝当善御。安详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谛观国土人民安乐无患。时。国人民路次观者。复语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谛观圣王威颜。阿难。时。善见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奇尽以贡王。愿垂纳受。在意所与。时王报曰。且止。诸人。吾自有宝。汝可自用。复于异时。王作是念。我今宁可造作宮观。适生是意。时国人民诣王善见。各白王言。我今为王造作宮殿。王报之曰。我今以为得汝供养。我有宝物。自足成办。时。国人民复重启王。我欲与王造立宮殿。王告人民。随汝等意。时。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时。第二忉利妙匠天子默自思念。唯我能堪与善见王起正法殿
阿难。时。妙匠天造法殿。长六十里。广三十里。四宝庄严。下基平整。七重宝砖以砌其阶。其法殿柱有八万四千。金柱银栌。银柱金栌。琉璃.水精栌柱亦然。绕殿周匝。有四栏楯。皆四宝成。又四阶陛亦四宝成。其法殿上有八万四千宝楼。其金楼者银为戶牖。其银楼者金为戶牖。水精.琉璃戶亦然。金楼银床。银楼金床。綩綖细软。金缕织成。布其座上。水精.琉璃楼床亦然。其殿光明。眩曜人目。犹日盛明。无能视者。时。善见王自生念言。我今可于是殿左右起多隣园池。即造园池。纵广一由旬。
又复自念。于法殿前造一法池。寻即施造。纵广一由旬。其水清澄。洁净无秽。以四宝砖廁砌其下。绕池四边。栏楯周匝。皆以黃金.白银.水精.琉璃四宝合成。其池中水生众杂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俱物头华.分陀利华。出微妙香。芬馥四散。其池四面陆地生华。阿醯物多华.瞻蔔华.波罗罗华.须曼陀华.婆师迦华.檀俱摩梨华。使人典池。诸行过者将入洗浴。遊戏清涼。随意所欲。须漿与漿。须食与食。衣服.车马.香华.财宝。不逆人意。
阿难。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象。金银校饰。络用宝珠。齐象王为第一。八万四千马。金银校饰。络用宝珠。力马王为第一。八万四千车。师子革络。四宝庄严。金轮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珠。神珠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剎利。主兵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城。拘尸婆提城为第一。八万四千殿。正法殿为第一。八万四千楼。大正楼为第一。八万四千床。皆以黃金.白银.众宝所成。氍[毯-炎+数]毾[毯-炎+登]。綩綖细软。以布其上。八万四千亿衣。初摩衣.迦尸衣.劫波衣为第一。八万四千种食。日日供设。味味各异。
阿难。时。善见王八万四千象。乘齐象上。清旦出拘尸城。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马。乘力马宝。清旦出遊。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车。乘金轮车。驾力马宝。清旦出遊。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神珠。以神珠宝。照于宮內。昼夜常明。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善贤给侍左右。八万四千居士。有所给与。任居士宝。八万四千剎利。有所討罰。任主兵宝。八万四千城。常所治都。在拘尸城。八万四千殿。王所常止。在正法殿。八万四千楼。王所常止。在大正楼。八万四千座。王所常止。在頗梨座。以安禅故。八万四千亿衣。上妙宝饰。随意所服。以惭愧故。八万四千种食。王所常食。食自然饭。以知足故。
时。八万四千象来现。王时蹋蹈冲突。伤害众生。不可称数。时王念言。此象数来。多所损伤。自今而后。百年听现一象。如是转次百年现。一周而复始
尔时。佛告阿难。时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复自念。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时。王即命善贤宝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女言。唯诺。如大王教。即[来*力]內外。绝于侍觐。
时。王即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床。思惟贪淫欲.恶不善。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第一禅。除灭觉.观。內信欢悅。撿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捨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得第三禅。捨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得第四禅。时。善见王起银御床。出金楼观。诣大正楼。坐琉璃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娛乐。悲.喜.捨心。亦复如是。
时。玉女宝默自念言。久违颜色。思一侍觐。今者宁可奉现大王。时。宝女善贤告八万四千诸彩女曰。汝等宜各沐浴香汤。严饰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违颜色。宜一奉觐。诸女闻已。各严衣服。沐浴澡洁。时。宝女善贤又告主兵宝臣集四种兵。我等久违朝觐。宜一奉现。时。主兵臣即集四兵。白宝女言。四兵已集。宜知是时。于是。宝女将八万四千彩女。四兵导从。诣金多隣园。大众震动。声闻于王。王闻声已。临牕而观。宝女即前。戶侧而立。
时。王见女。寻告之曰。汝止勿前。吾将出观。时。善见王起頗梨座。出大正楼。下正法殿。与玉女宝诣多隣园。就座而坐。时。善见王容颜光泽有踰于常。善贤宝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胜于常。是何异瑞。时。女寻白大王。今者颜色异常。将非异瑞。欲捨寿耶。今此八万四千象。白象宝为第一。金银交饰。珞用宝珠。自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娛乐。勿便捨寿。孤弃万民。又八万四千马。力马王为第一。八万四千车。轮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珠。神珠宝第一。八万四千女。玉女宝第一。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第一。八万四千剎利。主兵宝第一。八万四千城。拘尸城第一。八万四千殿。正法殿第一。八万四千楼。大正楼第一。八万四千座。宝饰第一。八万四千亿衣。柔软第一。八万四千种食。味味珍异。凡此众宝。皆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娛乐。勿便捨寿。孤弃万民。
时。善见王答宝女曰。自汝昔来恭奉于我。慈柔敬顺。言无粗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语。女白王曰。不审所白有何不顺。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而劝我留。豈是顺耶。女白王言。不审慈顺当何以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顺言也。
阿难。时。玉女宝闻王此教。悲泣[跳-兆+虎]啼。扪泪而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寿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阿难。彼玉女宝抚此言顷。时善见王忽然命终。犹如壮士美饭一飡。无有苦恼。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见死七日后。轮宝.珠宝自然不现。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同日命终。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隣园。皆变为土木。
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贪欲无厌。消散人命。恋著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阿难。我自忆念。曾于此处六返。作转轮圣王。终措骨于此。今我成无上正觉。复捨性命。措身于此。自今已后。生死永绝。无有方土。措吾身处。此最后边。更不受有。
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诸贤。当知如来夜半于娑罗园双树间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是时。阿难受佛教已。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与一比丘垂泪而行。入拘尸城。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
时。诸末罗见阿难来。即起作礼。于一面立。白阿难言。不审尊者今入此城。何甚晚暮。欲何作为。
阿难垂泪言。吾为汝等。欲相饶益。故来相告。卿等当知。如来夜半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时。诸末罗闻是言已。举声悲号。宛转躃地。绝而复甦。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同举声言。佛取灭度。何其驶哉。佛取灭度。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是时。阿难慰劳诸末罗言。止。止。勿悲。天地万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而常存者。无有是处。佛不云乎。合会有离。生必有尽。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吾等还归。将诸家属。并持五百张白疊。共诣双树
时。诸末罗各归舍已。将诸家属。并持白疊。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阿难遙见。默自念言。彼人众多。若一一见佛。恐未周闻。佛先灭度。我今宁可使于前夜。同时见佛。即将五百末罗及其家属。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阿难前白佛言。某甲某甲诸末罗等及其家属。问讯世尊起居增损。
佛报言。劳汝等来。当使汝等寿命延长。无病无痛。阿难乃能将诸末罗及其家属。使见世尊。
时。诸末罗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尔时。世尊为说无常。示教利喜。时。诸末罗闻法欢喜。即以五百张疊。奉上世尊。佛为受之。诸末罗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是时。拘尸城內。有一梵志。名曰须跋。年百二十。耆旧多智。闻沙门瞿昙今夜于双树间当取灭度。自念言。吾于法有疑。唯有瞿昙能解我意。今当及时自力而行。即于其夜。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立。白阿难曰。我闻瞿昙沙门今夜当取灭度。故来至此。求一相见。我于法有疑。愿见瞿昙。一决我意。宁有闲暇得相见不。
阿难报言。止。止。须跋。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须跋固请。乃至再三。吾闻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钵花时时乃出。故来求现。欲决所疑。宁有闲暇暂相见不。
阿难答如初。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时。佛告阿难。汝勿遮止。听使来入。此欲决疑。无娆乱也。设闻我法。必得开解 。
阿难乃告须跋。汝欲觐佛。宜知是时。
须跋即入。问讯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于法有疑。宁有闲暇一决所滞不。
佛言。恣汝所问。
须跋即问。云何。瞿昙。诸有別众。自称为师。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此诸师等。各有异法。瞿昙沙门能尽知耶。不尽知耶。
佛言。止。止。用论此为。吾悉知耳。今当为汝说深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须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尔时。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是时。须跋白阿难言。诸有从沙门瞿昙已行梵行。今行.当行者。为得大利。阿难。汝于如来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我得面觐如来。咨问所疑。亦得大利。今者。如来则为以弟子别而別我已。
即白佛言。我今宁得于如来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须跋。若有异学梵志于我法中修梵行者。当试四月。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则于我法得受具戒。须跋。当知在人行耳。
须跋复白言。外道异学于佛法中当试四月。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于佛正法中四岁使役。具诸威仪。无有漏失。乃受具戒。
佛告须跋。我先已说在人行耳。
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是为如来最后弟子。便先灭度而佛后焉 。
是时。阿难在佛后立。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时。诸比丘白如来曰。阿难比丘今在佛后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佛告阿难。止。止。勿忧莫悲泣也。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供养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汝但精进。成道不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诸佛给侍弟子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过去佛给侍弟子。语然后知。今我阿难。举目即知。如来须是。世尊须是。此是阿难未曾有法。汝等持之。转轮圣王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四。圣王行时。举国民庶皆来奉迎。见已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转轮圣王若住.若坐。及与臥时。国內臣民尽来王所。见王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是为转轮圣王四奇特法。今我阿难亦有此四奇特之法。何等四。阿难默然入比丘众。众皆欢喜。为众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复次。阿难默然至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见俱欢喜。若与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是为阿难四未曾有奇特之法。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现在四方沙门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者来觐世尊。我因得礼敬。亲觐问讯。佛灭度后。彼不复来。无所瞻对。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遺法如是。各诣其处。遊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诸释种来。求为道者。当听出家。授具足戒。勿使留难。诸异学梵志来求为道。亦听出家受具足戒。勿试四月。所以者何。彼有异论。若小稽留。则生本见。
尔时。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阐怒比丘虏[悷-犬+邕]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勅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未受诲者。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莫与相见。
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共语。
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
佛言。当自检心。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捨小小戒。上下相呼。当顺礼度。斯则出家敬顺之法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者。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默然无言。
佛又告曰。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佛复告曰。汝等若自惭愧。不敢问者。当因知识。速来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阿难白佛言。我信此众皆有净信。无一比丘疑佛.法.众。疑于道者。
佛告阿难。我亦自知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往返。必尽苦际。尔时。世尊即记别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时。世尊披郁多罗僧。出金色臂。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尔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偈言。
右臂紫金色 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 现灭无放逸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于是。世尊即入初禅定。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
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佛般涅槃。
当于尔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处。皆蒙大明。各得相见。迭相谓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过诸天光。
时。忉利天于虛空中。以文陀罗花.优钵罗.波头摩.拘摩头.分陀利花散如来上。及散众会。又以天末栴檀而散佛上。及散大众。佛灭度已。时梵天王于虛空中以偈颂曰。
一切昏萌类 皆当捨诸阴
佛为无上尊 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 有无畏神力
世尊应久住 而今般涅槃
尔时。释提桓因复作颂曰
阴行无有常 但为兴衰法
生者无不死 佛灭之为乐
尔时。毗沙门王复作颂曰。
福树大丛林 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 双树间灭度
尔时。阿那律复作颂曰。
佛以无为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灭来 灵曜于是沒
尔时。梵摩那比丘复作颂曰。
不以懈慢心 约己修上慧
无著无所染 离爱无上尊
尔时。阿难比丘复作颂曰
天人怀恐怖 衣毛为之竖
一切皆成就 正觉取灭度
尔时。金毗罗神复作颂曰
世间失覆护 群生永盲冥
不复睹正觉 人雄释师子
尔时。密迹力士复作颂曰
今世与后世 梵世诸天人
更不复睹见 人雄释师子
尔时。佛母摩耶复作颂曰
佛生楼毗园 其道广流布
还到本生处 永弃无常身
尔时。双树神复作颂曰
何时当复以 非时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来取灭度
尔时。娑罗园林神复作颂曰。
此处最妙乐 佛于此生长
即此转法轮 又于此灭度
尔时。四天王复作颂曰。
如来无上智 常说无常论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尔时。忉利天王复作颂曰。
于亿千万劫 求成无上道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尔时。焰天王复作颂曰。
此是最后衣 缠裹如来身
佛既灭度已 衣当何处施
尔时。兜率陀天王复作颂曰。
此是末后身 阴界于此灭
无忧无喜想 无复老死患
尔时。化自在天王复作颂曰。
佛于今后夜 偃右胁而臥
于此娑罗园 释师子灭度
尔时。他化自在天王复作颂曰。
世间永衰冥 星王月奄坠
无常之所覆 大智日永翳
尔时。异比丘而作颂曰。
是身如泡沫 危脆谁当乐
佛得金剛身 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剛体 皆亦归无常
速灭如少雪 其余复何冀
佛般涅槃已。时诸比丘悲慟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时。诸比丘亦复如是。悲慟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尔时。长老阿那律告诸比丘。止。止。勿悲。诸天在上。傥有在责。
时。诸比丘问阿那律。上有几天。
阿那律言。充满虛空。豈可計量。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是时。诸天亦复如是。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时。诸比丘竟夜达晓。讲法语已。阿那律告阿难言。汝可入城。语诸末罗。佛已灭度。所欲施作。宜及时为。
是时。阿难即起。礼佛足已。将一比丘。涕泣入城。遙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诸末罗见阿难来。皆起奉迎。礼足而立。白阿难言。今来何早
阿难答言。我今为欲饶益汝故。晨来至此。汝等当知。如来昨夜已取灭度。汝欲施作。宜及时为。
时。诸末罗闻是语已。莫不悲慟。扪泪而言。一何驶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
阿难报曰。止。止。诸君勿为悲泣。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佛已先说。生者有死。合会有离。一切恩爱。无常存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宜各还归。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闍维之。时。诸末罗作此论已。各自还家。供办香华及众伎乐。诣双树间。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诸末罗等众来举床。皆不能胜
时。阿那律语诸末罗。汝等且止。勿空疲劳。今者诸天欲来举床 。
诸末罗曰。天以何意。欲举此床。
阿那律曰。汝等欲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闍维之。而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而闍维之。是上天意。使床不动
末罗曰。诺。快哉斯言。随诸天意。
时。诸末罗自相谓言。我等宜先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还来至此。于七日中供养舍利。时。诸末罗即共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讫已出城。于双树间。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讫七日已。时日向暮举佛舍利置于床上。末罗童子奉举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前后导从。安详而行。
时。忉利诸天以文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满街路。诸天作乐。鬼神歌詠。时。诸末罗自相谓言。且置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
于是。末罗奉床渐进。入东城门。止诸街巷。烧香散花。伎乐供养。时。有路夷末罗女笃信佛道。手擎金花。大如车轮。供养舍利。时。有一老母举声赞曰。此诸末罗为得大利。如来末后于此灭度。举国士民快得供养。
时。诸末罗设供养已。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置床于地。告阿难曰。我等当复以何供养。
阿难报曰。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欲葬舍利者。当如转轮圣王葬法。
又问阿难。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答曰。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身。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匝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收检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我等还城。供办葬具.香花.劫贝.棺槨.香油及与白疊。时。诸末罗即共入城。供办葬具已。还到天冠寺。以净香汤洗浴佛身。以新劫贝周匝缠身。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香油。奉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木槨重衣其外。以众名香而[卄/积]其上。
时。有末罗大臣名曰路夷。执大炬火。欲燃佛积。而火不燃。又有大末罗次前燃其积。又火不燃。时。阿那律语诸末罗言。止。止。诸贤。非汝所能。火灭不燃。是诸天意。
末罗又问。诸天何故使火不燃。
阿那律言。天以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今在半道。及未闍维。欲见佛身。天知其意。故火不燃。
末罗又言。愿遂此意。
尔时。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执文陀罗花。时。大迦叶遙见尼乾子。就往问言。汝从何来。
报言。吾从拘尸城来。
迦叶又言。汝知我师问乎 。
答曰。知。
又问。我师存耶。
答曰。灭度已来。已经七日。吾从彼来。得此天华。迦叶闻之。伥然不悅。时。五百比丘闻佛灭度。皆大悲泣。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扪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
迦叶闻已。伥然不悅。告诸比丘曰。速严衣钵。时诣双树。及未闍维。可得见佛。
时。诸比丘闻大迦叶语已。即从座起。侍从迦叶。诣拘尸城。渡尼连禅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住。语阿难言。我等欲一面觐舍利。及未闍维。宁可见不。
阿难答言。虽未闍维。难复可见。所以然者。佛身既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疊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铁槨中。栴檀香槨重衣其外。以为佛身难复可睹。
迦叶请至三。阿难答如初。以为佛身难复得见。
时。大迦叶适向香[卄/积]。于时佛身从重槨內双出两足。足有异色。迦叶见已。怪问阿难。佛身金色。是何故异。
阿难报曰。向者。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手抚佛足。泪墮其上。故色异耳。
迦叶闻已。又大不悅。即向香[卄/积]。礼佛舍利。时。四部众及上诸天同时俱礼。于是佛足忽然不现。时。大迦叶绕[卄/积]三匝。而作颂曰。
诸佛无等等 圣智不可称
无等之圣智 我今稽首礼
无等等沙门 最上无瑕秽
牟尼绝爱枝 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礼
苦行无等侶 离著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 稽首无上尊
三垢垢已尽 乐于空寂行
无二无畴匹 稽首十力尊
远逝为最上 二足尊中尊
觉四谛止息 稽首安隐智
沙门中无上 迴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灭 稽首湛然迹
无热无瑕[郗-巾+ㄙ] 其心当寂定
练除诸尘秽 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 甘露灭名称
希有难思议 稽首无等伦
吼声如师子 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 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具足。说此偈已。时彼佛[卄/积]不烧自燃。诸末罗等各相谓言。今火猛炽。焰盛难止。闍维舍利。或能消尽。当于何所求水灭之。时。佛[卄/积]侧有娑罗树神。笃信佛道。寻以神力灭佛[卄/积]火 时。诸末罗复相谓言。此拘尸城左右十二由旬。所有香花。尽当採取。供佛舍利。寻诣城侧。取诸香花。以用供养。
时。波婆国末罗民众。闻佛于双树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于本土。起塔供养。时。波婆国诸末罗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到拘尸城。遣使者言。闻佛众祐。止此灭度。彼亦我师。敬慕之心。来请骨分。当于本国起塔供养。
拘尸王答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茲灭度。国內士民。当自供养。远劳诸君。舍利分不可得。
时。遮罗颇国诸跋离民众。及罗摩伽国拘利民众.毗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离车民众。及摩竭王阿闍世。闻如来于拘尸城双树间而取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
时。诸国王阿闍世等。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渡恒水。即勅婆罗门香姓。汝持我名。入拘尸城。致问诸末罗等。起居轻利。遊步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鄰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內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香姓婆罗门受王教已。即诣彼城。语诸末罗曰。摩竭大王致问无量。起居轻利。遊步强耶。吾于诸君。每相宗敬。鄰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內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诸末罗报香姓曰。如是。如是。誠如君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茲灭度。国內士民自当供养。远劳诸君。舍利分不可得。
时。诸国王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作颂告曰。
吾等和议 远来拜首
遜言求分 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 不惜身命
义而弗获 当以力取
时。拘尸国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以偈答曰。
远劳诸君 屈辱拜首
如来遺形 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 吾斯亦有
毕命相抵 未之有畏
时。香姓婆罗门晓众人曰。诸贤。长夜受佛教诫。口诵法言。心服仁化。一切众生常念欲安。宁可诤佛舍利共相殘害。如来遺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但当分取。
众咸称善。寻复议言。谁堪分者。
皆言香姓婆罗门仁智平均。可使分也。
时。诸国王即命香姓。汝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于时。香姓闻诸王语已。即诣舍利所。头面礼毕。徐前取佛上牙。別置一面。寻遣使者。齐佛上牙。诣阿闍世王所。语使者言。汝以我声。上白大王。起居轻利。遊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竝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时。彼使者受香姓语已。即诣阿闍世王所。白言。香姓婆罗门致问无量。起居轻利。遊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竝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
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分舍利。均为八分已。告众人言。愿以此瓶。众议见与。自欲于舍起塔供养。
皆言。智哉。是为知时。即共听与。
时。有毕钵村人白众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养。皆言与之。
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燋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何等时佛生。何等时成道。何等时灭度。沸星出时生。沸星出出家。沸星出成道。沸星出灭度(丹本注云问中应有何等时出家诸本並阙)。
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 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 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 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 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 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八日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八日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 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 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 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 决定取灭度
03 典尊经第三
《典尊经第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执乐天般遮翼子,于夜静寂无人之时,放大光明,照耆闍崛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已,在一面立。
时,般遮翼白世尊言:“昨梵天王至忉利天,与帝释共议。我亲从彼闻,今者宁可向世尊说不?”
佛言:“汝欲说者,便可说之。”
般遮翼言:“一时,忉利诸天集法讲堂,有所讲论。时,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位坐。提帝赖吒天王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使彼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诸天人有欢喜心,即为忉利诸天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娛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尔时,忉利诸天闻此偈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释提桓因见忉利天欢喜悅豫,即告之曰:“诸贤!汝等颇欲闻如来八无等法不?”时,忉利诸天言:“愿乐欲闻!”
帝释报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贤!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如来、至真,十号具足,如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讲说,智者所行。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娛乐。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能于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娛乐,如佛者也。诸贤!佛以此法自觉悟已,亦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譬如恒河水、炎摩水、二水竝流,入于大海,佛亦如是。善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能开示涅槃径路,如佛者也。诸贤!如来眷属成就,剎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皆是如来成就眷属。不见过去、未来、现在眷属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大众成就,所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大众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言行相应,所言如行,所行如言,如是则为法法成就。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言行相应,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诸贤!是为如来八无等法。”
时,忉利天作是说言,若使世间有八佛出者,当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时,忉利天言:“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至二佛出世者,亦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何况八佛?”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减损阿须伦众。
时,般遮翼白佛言:“世尊!忉利诸天所以集法讲堂上者,共议思惟,称量观察,有所教令。然后为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光已,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诸大神天有威德者,亦皆惊怖。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虛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来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娛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时,诸忉利天语童子曰:‘吾等闻天帝释称说如来八无等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时,梵童子语忉利天言:‘何等如来八无等法?吾亦乐闻。’时,天帝释即为童子说如来八无等法。忉利诸天、童子闻说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时,童子见天欢喜,复增欣跃,即告忉利天曰:‘汝等欲闻一无等法不?’天曰:‘善哉!愿乐欲闻!’
“童子告曰:‘汝乐闻者,谛听!谛受!当为汝说!’告诸天曰:‘如来往昔为菩萨时,在所生处聪明多智。诸贤!当知过去久远时,世有王名曰地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王有大臣名曰典尊,大臣有子名曰焰鬘。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与六剎利大臣而为朋友。地主大王欲入深宮遊戏娛乐。时,即以国事委付典尊大臣,然后入宮作倡伎乐,五欲自娛。时,典尊大臣欲理国事,先问其子,然后决断。有所处分,亦问其子。
其后典尊忽然命终。时地主王闻其命终,愍念哀伤,抚膺而曰:‘咄哉!何辜失国良干。’太子慈悲默自念宮,王失典尊以为忧苦,今我宜往谏于大王,无以彼丧而生忧苦。所以然者?典尊有子名曰焰鬘,聪明多智乃过其父,今可征召以理国事。时,慈悲太子即诣王所,具以上事白其父王。闻太子语已,即召焰鬘而告之曰:‘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彼时焰鬘受相印已,王欲入宮,复付后事。
“时,相焰鬘明于治理,父先所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其后名称流闻海內,天下咸称为大典尊。时,大典尊后作是念: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我今宁可先往语彼六剎利大臣,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君等亦当別封王土,居位之日,勿相忘也。
“时,大典尊即往诣六剎利大臣,而告之曰:‘诸君!当知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汝等可往白太子此意,我等与尊生小知旧。尊苦我苦,尊乐我乐。今王衰老,年已朽迈,余寿未几。今者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尊设登位,当与我封。’时,六剎利大臣闻其语已,即诣太子,说如上事。太子报言:‘设吾登位,列土封国,当更与谁?’
“时,王未久忽然而崩,国中大臣寻拜太子补王正位。王居位已,默自思念:今立宰相,宜准先王。复自思念:谁堪此举?正当即任大典尊位。时,王慈悲即告大典尊:‘我今使汝即于相位,授以印信,汝当勤忧,综理国事。’时,大典尊闻王教已,即受印信。王每入宮,辄以后事付大典尊。
大典尊复自念言:吾今宜往六剎利所,问其宁忆昔所言不?即寻往诣语剎利曰:‘汝今宁忆昔所言不?今者太子以登王位,隐处深宮,五欲自娛。汝等今者可往问王,王居天位,五欲自娛,宁复能忆昔所言不?’时,六剎利闻是语已,即诣王所,白大王言:‘王居天位,五欲自娛,宁复能忆昔所言不?列土封邑,谁应居之?’王曰:‘不忘昔言,列土封邑,非卿而谁?’王复自念:此阎浮提地,內广外狹,谁能分此以为七分?复自念言:唯有大典尊乃能分尔。即告之曰:‘汝可分此阎浮提地,使作七分。’
“时,大典尊即寻分之。王所治城,村邑郡国,皆悉部分。六剎利国亦与分部。王自慶言:‘我愿已果。’时,六剎利复自慶幸,我愿已果。得成此业,大典尊力也。六剎利王复自思念:吾国初建,当须宰輔,谁能堪任?如大典尊。即当使之,通领国事。尔时,六剎利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吾国须相,卿当为吾通领国事。’于是,六国各授相印。
“时,大典尊受相印已,六王入宮遊观娛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內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皆自念言:大典尊相,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亲善。
“时,大典尊默识七王、居士、梵志意,谓我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然我实不见梵天,不与言语,不可餐默,虛受此称。我亦曾闻诸先宿言,于夏四月闲居静处,修四无量者,梵天则下,与共相见。今我宁可修四无量,使梵天下,共相见不。于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七王告曰:‘宜知是时。’大典尊相又告七居士:‘汝等各勤己务,吾欲夏四月修四无量。’居士曰:‘诺,宜知是时。’又告七百梵志:‘卿等当勤讽诵,转相教授。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志曰:‘诺,今者大师宜知是时。’
“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即于彼止,修四无量。然彼梵天犹不来下。典尊自念:我闻先宿旧言,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天下现。今者寂然,聊无仿佛。时,大典尊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其静室,于露地坐。坐未久顷,有大光现。典尊默念:今此异光,将无是梵欲下瑞耶?
“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五角髻,在典尊上虛空中坐。典尊见已,即说颂曰:
此是何天像 在于虛空中
光照于四方 如大火[卄/积]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唯梵世诸天 知我梵童子
其余人谓我 祀祠于大神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今我当咨承 奉诲致恭敬
设种种上味 愿天知我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典尊汝所修 为欲何志求
今设此供养 当为汝受之
又告大典尊:‘汝若有所问,自恣问之,当为汝说。’时,大典尊即自念言:我今当问现在事耶?问未然事耶?复自念言:今世现事,用复问为,当问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子以偈问曰:
今我问梵童 能决疑无疑
学何住何法 得生于梵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当捨我人想 独处修慈心
除欲无臭秽 乃得生梵天
“时,大典尊闻是偈已,即自念言:梵童子说偈,宜除臭秽,我不解此,今宜更问。时,大典尊即以偈问曰:
梵偈言臭秽 愿今为我说
谁开世间门 墮恶不生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欺妄怀嫉妬 习慢增上慢
贪欲瞋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 今说令汝知
此开世间门 墮恶不生天
“时,大典尊闻此偈已,复自念言:梵童子所说臭秽之义我今已解,但在家者无由得除。今我宁可捨世出家,剃除须发,法服修道耶!
时,梵童子知其志念,以偈告曰:
汝能有勇猛 此志为胜妙
智者之所为 死必生梵天
于是,梵童子忽然不现。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彼时,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罗门多贪财宝,我今宁可大开库藏,恣其所须,使不出家。时,七国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设有所须,吾尽相与,不足出家。’时,大典尊寻白王曰:‘我今以为蒙王賜已,我亦大有财宝。今者尽留以上大王,愿听出家,遂我志愿。’
时,七国王复作是念:凡婆罗门多贪美色,今我宁可出宮彩女,以满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若须彩女,吾尽与汝,不足出家。’典尊报曰:‘我今已为蒙王賜已,家內自有彩女众多,今尽放遣,求离恩爱,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
“时,大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颂曰:
王当听我言 王为人中尊
賜财宝彩女 此宝非所乐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檀特伽陵城 阿婆布和城
阿槃大天城 鸯伽瞻婆城
数弥萨罗城 西陀路楼城
婆罗伽尸城 尽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 吾尽当相与
宜共理国事 不足出家去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我五欲不少 自不乐世间
已闻天所语 无心复在家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大典尊所言 为从何天闻
捨离于五欲 今问当答我
时,大典尊以偈答曰:
昔我于静处 独坐自思惟
时梵天王来 普放大光明
我从彼闻已 不乐于世间
时,慈悲王以偈告曰:
小住大典尊 共弘善法化
然后俱出家 汝即为我师
譬如虛空中 清净琉璃满
今我清净信 充徧佛法中
时,大典尊复作颂曰:
诸天及世人 皆应捨五欲
蠲除诸秽污 净修于梵行
“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宮,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此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宮,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娛,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野,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当行。’
“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婦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捨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豈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诸大众,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闍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豈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皆寻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淺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剎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捨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淺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墮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0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
开 经 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