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苟答弥
佛陀时代有一个叫苟答弥的女子,虽然心智聪慧,但出生穷苦,相貌也憔悴无光,因此一直找不到丈夫,忍受着人们的白眼和内心的煎熬。
后来有个富商决定娶她,说:我看中的是她内在的“富足”,然而,富商的家人瞧不起她,一直为难她,她夹在中间的非常痛苦,好在不久她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全家终于接纳了她。于是她松了一大口气,如释重负,知道这个孩子是她婚姻幸福与内心平静的保证,因此她对小孩的爱超出一般的母亲,也因此非常执著这个婴儿,尽其所能照顾着这个孩子,体味了一个女人在养育过程中的所有甜酸苦辣。
然而不幸又一次降临在她头上:孩子生病了,开始她还以为是一般的疾病,便四处求诊治疗,但是病情一天天严重,焦虑、希望、绝望轮番上演,烤炽着她的心,但孩子还是夭折了……这个悲剧对她来说太过沉重了!
她担心夫家会再次鄙视她,说她没有生孩子的命,其他人则会说:“她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甚至害怕丈夫会变心,去找另一个家世更好的妻子。她就一直这么胡思乱想着,终于导致精神错乱,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认为孩子只是生病,只要给他合适的药就会康复。
她抱着小孩跑出家门,挨家挨户讨药,在每一户面前乞求:“请给我的孩子一些药。”人们告诉她药已经没有用,因为孩子已经死了。然而她拒绝接受事实,又到下一家去,始终相信孩子只是病了。
许多人取笑她、嘲弄她,后来她终于遇见了一个明智的好人,知道她只是因为伤心过度而心神紊乱,于是建议她去找最好的医生——佛陀,他一定知道正确的解药。
她立即遵照建议,赶去给孤独园,佛陀正住在那里。她抱着小孩的尸体,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奔向佛陀说:“大师!给我治疗孩子的药。”佛陀亲切地回答她说知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她急问是什么。
“芥菜籽。”佛陀的回答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佛陀告诉她,只需要从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取回少量即可。
于是她进城挨家挨户地去寻找。
在第一家,她问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芥菜籽。”当然!””我能要一些种子吗?”。”没问题。”接着再问第二个她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家中曾经死过人吗?”“那当然!”那人说。
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相同。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
“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奔波了一天,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须再对她说什么,她已经很清楚存在的法则,“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生死轮回不已。”
佛陀就这样治疗了她的迷执,让她接受了世间的实相,并让她了解了,死亡是一切众生的命运,但人们却一直以自己狭隘的观点看待这个世界。
从迷惑中走出来之后,她埋葬了孩子,然后去找佛陀,说“请准许我出家受戒。”佛陀问她是否有找到了芥菜籽。“尊者!芥菜籽之事已经解决,”她回答:“请准许我出家受戒。”于是佛陀对她说了以下的偈:
若人心深贪爱著,执迷子女与牲口,
死亡将会掳走他,如水淹沉睡村民。
于她的心已在丧子煎熬中成熟,因此一听到这首偈便见到了实相,成为了入流者。
佛陀同意了她加入比丘尼僧团的请求,并将她送到女众道场,出家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出家之后,苟答弥精进修行与研究教法。有一晚,她看见油灯喷溅火花,顿时体悟到生死轮回就如灯火燃烧一样。
世尊知道她究竟解脱的时机已成熟,便来找她并对她说了一首短颂:
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得服甘露味。
听到这几行偈,她当下便断除一切结,证得了阿罗汉——解脱者。
苟答弥从她亲身的经验,了知了清净的僧道的可贵,是佛陀的慈悲,将她从可怕的轮回痛苦中拯救了出来。
苟答弥在《长老尼偈》中详细描述了女人特有的各种痛苦,她说人们唯有了解她所说女人的痛苦,才能体会到她对佛陀的感激有多深,并感激佛陀为她指出的解脱之道:
调御丈夫说:女人之痛苦。
妻妾苦亦然。有人曾生子,
失望割彼喉;怯者服毒药。
婴儿难产时,母子皆不幸。
苟答弥在偈结尾不是悲叹,而是表达了她找到了解脱与免除一切痛苦的喜悦
正道是吾所修习,趋向无死八圣道。
吾观察佛法之镜,由此吾觉悟涅槃。
拔除身刺释重负,一切应做皆已办。
长老尼翅舍诵此,彼为心真解脱者。
她从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最高圣果,被佛陀称赞为比丘尼中“粗衣苦行第一”者!她解脱了!
千古以来,女人的命运和生活,有时看来,如出一辙,大多数女人,如飞蛾扑火,一次次破灭,一次次重复,苟答弥的一生应该对女性有所启发!
01 善财童子第一参 拜众童子
前言
在佛教寺庙中,可看到观世音菩萨像侧立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童子。
在大足宝顶石刻的《毗卢道场》窟内,石壁上也刻着童子。在重庆市罗汉寺的摩崖石刻普陀岩上,都列有童子。大足白塔内壁上雕刻有五十三幅图案、每幅图内有一个童子。
这些童子造像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出于佛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其经共八十卷,入法界品占二十卷。全品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者,可见其重要性。本书就是依此而改写的。
善财童子因家庭不幸,从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经文殊师菩萨子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发菩提心,发愿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以此为宗旨,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者。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厨师、设计师、小学教师、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比丘、居士、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各行各业,各传授一法门。因此善财童子,从思想、道德、技艺上逐渐进步,随同观世音菩萨,做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事业。他是观世音菩萨的胁侍,“闻声救苦”的助手,所以像塑在观世音菩萨像侧边。
善财童子因为信心坚定,目标正确,为了学好本领,达到造福人间的目的。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他既不为名利所动,也不为色情所诱,最终修成正果,明心见性。
第一回 拜众童子
据传,在很多年以前,有个地方名福城,城中有一个长者,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家境贫寒,日子难度,感其命苦。他听说释迦牟尼佛已成正觉,正在逝多林与诸菩萨说法,便跑到佛前,投地就拜,放声大哭道:“佛陀啊,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恶孽?使我如今苦难,您老人家能拔济众生苦难,请与我解脱吧?……”。
佛陀睁开慧眼看了看这位老者的因缘说道:“善哉来者!苦乐同道,去来无差。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风吹云散,又一重天。”
老者想问明白,可是佛陀再也不说话了。老俩口只得回家,一路上揣摸不透佛陀的话意,颠颠跛跛地走进屋里。
不知怎的,老者回家感到心情舒畅,无所顾虑,虽然加重穷困,也不再为此苦恼。
一天夜里,老俩口睡得正香甜,忽然满屋金光灿烂,香气扑鼻。老俩口起来一看,地上裂开了大门,放出七宝金光。正想看个明白,但刹时一片漆黑。老俩口起床开门,见门前院中耸立着一座庄严雄伟的七宝楼阁,金碧辉煌,飞檐斗阁,八面玲珑。不知是从何处飞来的?老俩口爬上楼去,四面观望,云霞缥缈,群山起伏,好不喜人。正欢喜之际,妻子突然昏倒,腹中微动异常,感其恶心於途,知其身怀六甲。
十月临盆,娃娃下地。天上忽然一声巨响,霞光万道,地下涌出众宝。金、银、琉璃、砗磲、玻璃、珍珠、玛瑙、遍地皆是。顿时成了宝的地、宝的屋、宝的世界。还有各种香、衣、财物,充满库藏。凡所应有,无所不具。老俩口喜不胜喜。因此,给这孩儿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他善财。
谁知,不久,这阁楼突然不见了,只留下了财宝。老俩口不愁吃穿,日子过的舒心,精心抚养孩儿不在话下。
老俩口很善良,把金银财宝施舍救济穷人,时间长了,钱财布施完了,善财一家又过着十分贫苦的日子。
善财渐渐长大至八岁,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读了很多书,且又性格温柔,人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可是家中无米下锅,百姓都过着贫穷的日子,连借都借不到。父母为了孩子活命,有点吃的都给孩子吃了,自己饿得患了肿病,离开了人世。善财更苦了,但他不知这是什么道理,想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办法,过上美好的生活。
一天,善财在家门玩耍,看见一个约摸十五、六岁的童子,骑在一头青狮背上,随后跟着若干童男童女,穿戴整洁,欢喜活跃,浩浩荡荡好不威风。善财看得高兴,又觉得奇怪,上前拜道:“你们日子过得美好,怎么不管众生苦难,怎样才能解脱众生苦难呢?”可是那些童男童女,谁也不理他。善财又去礼拜询问,还是如此。
善财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有的人穷,有的人富,只得呆呆地望着那一行人走远了,便伤心地哭起来。哭了一会儿,忽然心中一亮,自言自语道:“我明天一定要找到他们,寻求怎样解脱众生苦难的道理。”
02 善财童子第二参 拜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菩萨
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遮那如来演说妙法。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众南行。文殊师利知道有些声望高的大比丘不服,于是现出神变,身高入法界,身大遍虚空。声闻缘觉不敢正视,众菩萨也甘拜下风。金刚藏菩萨赞扬道:“文殊师利童子堪当此任!”
文殊师利带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还有天龙八部随从护法,离开逝多林来到福城,住在大塔庙。此庙乃历劫菩萨说法之处。大家都知这是福地,一些有根器的众生在此了悟真理;平时也有菩萨来显化指点。这次文殊师利童子到来,更满足了各类众生的愿望。因为文殊师利这个名字,在有情众生中如雷贯耳,大家都不以童子相看,而尊称“菩萨”,同时他的确是已经登了十地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来到大塔庙的第三天,正同五百童男和五百童女商讨如何度化众生,自他两利,利乐有情。
正谈得热火朝天,忽然闯进来一个少年,这人正是善财童子。今天一大早,善财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大塔庙寻找文殊师利菩萨一行。守门金刚哪里肯放他进去,但善财凭着自己的福报,身上散发出七宝的光芒。守门金刚还来不及辨别,善财童子已经进入庙内。
众童男童女见来了一个衣冠华丽的公子,感到不顺眼,纷纷问道:“你来干什么?……”
善财道:“很多人同我一样没有饭吃,常常挨饿,请问怎样才能解脱这种苦难呢?……”
一个童子道:“你阔少爷还没饭吃吗?”
善财有口难辨,足足问了半个时辰,也跪了半个时辰,众童子也说不出解脱难苦的道理。这时文殊师利童子睁开慧眼,将善财的前世因缘看了个清楚。见善财生得眉清目秀,鼻正口方,有三十二相的雏形,虽具足善根福报,但缺乏智慧,需要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便开口说道:“善男子!你先到南方胜乐国去,那里有个妙峰山,山上有位善知识,名德云比丘。你去参拜他,他会告诉你解脱苦难,成就菩萨的方法。”
善财不愿意去南方,他向文殊菩萨肯求道:“我父母双亡,无家可归,我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同你们在一起。”
文殊菩萨正色相告道:“我们不会收你,你一定要去南方胜乐国,德云比丘会指引你解脱苦难的道路。”
善财无法,只得硬着头皮离开大塔庙,见门侧立一碑,碑上刻着字,曰:
山林还又入林中,便是娑罗佛庙东。
师子频申芳草绿,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五百高人一信通。
尊重吾师向南去,百城烟雨渺无穷。
善财读罢,心里豁然开朗,无所顾虑,径直往南走去……
03 善财童子第三参 拜德云比丘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参妙峰德云长老 问法得忆念诸佛
智慧光明普见法 证入发心住境界
善财离开大塔庙,不分昼夜,趟过无数河流,翻过座座高山,来到胜乐国界。
胜乐国,若顾名思义应是胜中之乐,其实不然。那山,如利剑高插云霄;那水,哗啦啦奔腾咆哮;那地,赤灼灼如火焚烧。看不见绿油油的田野,听不见莺歌燕语,嗅不到稻麦禾香。善财走着走着,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十分难受。想起那熙熙攘攘的福城故乡,不免掉下几滴热泪。但是想起文殊菩萨的教诲,又想到那石碑上刻的“尊重吾师向南去,百城烟雨渺无穷”的偈语,心中念道:“文殊师利童子对我寄托了那么大的期望,虽然前去路途遥远,但我已发菩提心,为了净化世间,利乐有情,应该勇猛精进地向南行,这才开始,怎能退缩呢?”于是打起精神,鼓足勇气,又走过无数坎坷崎岖的路,才来到妙峰山下。抬头看那妙峰山,巍峨雄伟,峰插云霄,悬崖绝壁,要想攀登,谈何容易?
但善财并非等闲之辈,他已发菩提心,发愿证得菩萨道。凭着这股愿力,善财一步步往上爬,到处寻找,可哪里有德云比丘的踪迹呢?连房子都没有,更别说人了。善财知道,善知识哪里有这么容易就被找到的,那需要极大的愿力、耐力和毅力。他不灰心,爬悬崖,过溪涧,又找了七日七夜,最后在一个石壁上发现一首墨迹未干的诗:
德云常在妙高峰,行绕山头无定踪。
七日既云寻不见,一朝何故却相逢。
发心住处师缘合,普见门中佛境容。
回首夕阳坡下望,白云青帐万千重。
善财读罢,心生欢喜,德云比丘一定就在眼前。他四处张望,不见人影。又穿石洞,爬悬崖,还是没有人影。他想:“这诗墨迹未干,德云比丘又藏在哪里呢?”善财不灰心,不休息,继续寻找,凡是可以容人的地方都看过,还是没有人。善财累了,想在石头上歇一会儿。可是看看日落西山,天色已晚,又想到诗上说的“德云常在妙高峰,行绕山头无定踪”,但没有踪迹,怎么能找到呢?善财埋头寻思,抬头一望,却见对面山顶上站着一个人。善财急忙跨过小溪,爬上山头,上前虔诚顶礼说:“善知识,我已发菩提心,发愿造福人间,解除众生苦难,文殊菩萨教导我前来请教,愿慈悲怜悯开示于我。”
德云比丘并不看他,两眼平视前方,祥和地答道:“善哉!来者。我在这山顶住了四百万年,听说哪里有佛出世我就去礼拜;哪里有善知识我就去参拜。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去参拜请教。若得到半句有益的话,都牢记在心里。参拜的善知识多,得到不同常人的利益。善知识是我们的依止,是引路的明灯,是航行的灯塔。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如黑暗中走路,不是掉进深渊,就是落入苦海。因此我不知疲倦的到处参访,几百万年如一日。我只做了这些,只知道这些,也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从这里往南行有一个海门国,那里有一位海云比丘,你前去参访他,他可以告诉你菩萨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德云比丘说完不见了。善财想:“他几百万年如一日,都是参拜善知识。我才寻七日七夜,这算得了什么呢?一定要像他那样,只要有善知识,就不知疲倦去参访。哪怕只有半句对人有益的话,也要铭记在心。”
眼看暮色已降,大地一片黑暗,善财就在石岩脚下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善财起来,看见南方一片绿色,大地变得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不象前几日憔悴、沉寂。善财心情舒畅,急往南方进发……
04 善财童子第四参 拜海云比丘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参海门国海云比丘 观海现佛摩顶说经
忆念受持聚笔难写 普眼法门入治地住
善财童子走入海门国界,看见天地之间有一条蓝带,忙近前去看,原来是波澜壮阔的大海,烟波浩渺,无边无际。海里漂浮着无数船只,天上飞翔着美丽的海鸥。海滩上的人们,有垂钓的、结网的忙个不休。远处,红日渐渐升起,朝霞鲜艳如画。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善财一心参拜善知识,没有闲心欣赏这些美景,逢人便问海云比丘的住处,可没有一个人知道。最后问到一个老者,他指着海边的高山说:“那山顶石门处就是海云比丘的住所。”
善财绕过小溪,爬过悬崖,到了山顶,看见两个山峰斜倒相依,缝中现出一个天然的石门。
善财走到石门前,高声呼喊,无人答应;走入石门内,也没有海云比丘的踪影。善财想善知识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海云比丘一定就在附近。善财四处张望,果然见有一个人站在不远处的山丘上,正在眺望大海。
善财上前顶礼道:“大德长老,我已发菩提心,解脱众生苦难,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但不知怎样做,怎样行?前来参拜大德,愿慈悲开示。”
海云比丘告诉善财说:“我在这里住了十二年,每天都在观察大海,思考大海的境界。大海广大无量,世间没有比海更大的事物;大海甚深难测,没有人能够探究全貌;大海渐次深广,人们可以在海滩上嬉戏玩耍,也可以推船下海,解除人们步行的艰难;大海蕴藏无数宝藏,供给人们美好的珍馐;大海心胸宽广,容纳百川而不增,太阳曝晒而不减;大海也是无量众生的住所;大海变化万千,平静时宛若温柔的少女;咆哮起来,能扫荡群魔,剿杀凶顽,洗涤罪恶,消除孽障。 海,具足了大慈大悲的品德。
“善男子!我思维大海的境界,世间有广博过大海的吗?有无量过大海的吗?有甚深过大海的吗?有殊特过大海的吗? 一个人的心,应该象海那样宽广,装得下巨大的龙宫,藏得住无尽的宝藏;一个人的智慧,要像海那样深广无量,包罗万象;一个人的性情,也要象海那样明澈如镜,光明磊落。”
善财问道:“学习大海对利乐有情,造福人间有什么相益处呢?”
海云比丘说:“利乐有情、净化人间也只能算海水之一滴。没有海的胸怀,海的气魄,海的美德,又怎能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呢?”
海云比丘继续对善财说:“我十二年都在这里学习大海的境界。有一天正当我在思维大海时,从海中升起一朵大莲花,一位如来跏趺坐于其上。如来伸右手摩我顶,并向我演说普眼法门,我因此普眼法门而开悟,登入菩萨治地住。”
接着海云比丘向善财传授了普眼法门的种种境界、种种修持,最后海云比丘对善财说道:“我由思维大海的境界而开悟,我只知道这些了,也只能告诉你这些了。再往南方走六十由旬,在楞伽道边海岸聚落里,有个善住比丘,他可以告诉你菩萨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财正在思索海云比丘的话,却突然被海云比丘拉着纵身一跳,二人一同落入海中……
05 善财童子第五参 拜善住比丘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楞伽道边海岸聚 善住比丘现神变
来往空中持日月 遍游佛国散天花
身出烟焰无障碍 十方供养而成就
得普速疾供养佛 无碍法门修行住
海云比丘拉着善财的胳膊,跳入大海中。善财正在惊慌之际,定眼一看,自己却站在岸边,而海云比丘早已落入海里。刹时,只见海云比丘浮出水面,身体长大,渐渐长得和海一样大,与海融为一体,只见大海而不见海云比丘。善财终于明白:这是海云比丘在向他示现如何证入其境的方法。学海的心胸,海的智慧,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运用智慧证入其境。
善财沿着海岸线继续南行,一路修习着海云比丘传授的普眼法门,感觉自己的修为提高了不少,不禁欢喜雀跃,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走了非止一日,善财来到了楞伽道边,走进了海岸聚落,四处询问善住比丘的住处。人们说:“谁知道他住在哪里?他总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当你危急的时候他就出现了。有时是老者;有时是小孩;有时在水上跑;有时在空中飞。屋子关不住;墙壁阻不了;刀砍不伤,火烧不焚,都说他是一个无依无住的人。”
善财忧虑,怎样找到这神通广大、无依无住的善住比丘呢?他在聚落里东走西串,几天过去了,还是寻不着善住比丘的身影。
善财想:“海云比丘指点我来此参拜善住比丘,佛与菩萨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那就总有一天会找到他。便坚定信心,继续在聚落里寻找。
早晨的阳光照在大地上,金红色的世界分外迷人。善财照例在空地上站着,面对太阳,练习海云比丘教给的法门,眼观鼻、鼻观心,心如大海而无所住,万念俱寂。就在这寂定的当口,忽闻空中仙乐飘飘,感人肺腑。往天空一看,在那五彩缤纷的云雾中,一个人影飘飘渺渺由远而近。仔细一看,是一个比丘,头顶上有宝盖幢幡覆罩,后面跟着天龙八部、诸天护法。
善财忙下拜道:“大善知识神通广大,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特来参拜大善知识,请您不吝教诲!”
善住比丘降下云头,站在善财面前,慈祥地说道:“善男子!我是一个无依无住者,既无所依,也无所住,可是人们偏称我为善住。因为我已经成就了菩萨无碍的法门,依靠菩萨神通,我可以往来自由,无所阻碍。我在空中或者行、或者住、或者坐、或者卧、或者隐、或者显,或者现一身,或者现多身,穿越墙壁无阻碍,往来自在如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我可以震动大地,也可以手触日月。在我运用神通慈悲济世,利益有情时,人们错认为我在变化精巧的幻术,一些罪孽众生把我丢入火海、关进牢狱,但我内心寂然,无所牵挂,无所依住,因而我毫发无伤。要是你能如此,做到不被尘境所惑,也可以无依无住。”
善住比丘继续说道:“仁者自有宿慧。我只知道这些,也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你要学习造福人间的本领,再往前走,南方有个达里鼻茶国,国内的自在城中,有个名弥伽的人,他可以告诉你菩萨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住比丘说完,转身不见了。此时善财若有所思,反复琢磨着善住比丘的话。突然他心中一片清明,已然体验到,只要内心无所挂碍,真正做到不执着任何事物,无所依,无所住,那万物也就不存在,自然入火海而不焚,穿墙壁而不阻了。
善财想明白了菩萨无碍法门的要点,认真修习,继续往南行走……
06 善财童子第六参 拜弥伽
第六回 拜弥伽
自在城中参弥伽 学分别字音总持
妙音光明陀罗尼 后而证得妙音住
善财得到善住比丘传授菩萨无碍法门,心无所住,意念寂静,身体轻快,步行自在。不几日来到达里鼻茶国,寻找自在城。
自在城,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朱门彩绘;道路宽广,车水马龙,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欢乐世界。奇怪的是天空飞鸟成群,自在飞鸣;道路上人畜牛马,往来自由,却互不相碍。
善财穿街过巷,来到市中心的广场上。广场人兽混杂,互不相侵。天空飞鸟上下,叽叽喳喳,也不畏惧。广场之有一高大的宝座,上面坐着一位中年书生,头戴方巾,身穿蓝褂,儒雅端庄,静听众人发问。然后不慌不忙地用各种语言解答,问者无不欢喜而去。
善财想:这一定是弥伽,便站着观看。先听不懂,后来才慢慢发现其中的奥秘。
一只乌鸦喳喳怪叫,状告猫头鹰强占了它的窝。弥伽说:“猫头鹰勤于捕捉害鼠,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你长于造窝,再另造一个,这个鸟窝就作为对猫头鹰的供养吧。”乌鸦没有异言,欢喜而去。
一只山鼠吱吱大叫,说蟒蛇吞食了它的孩子,弥伽说:“你的孩子损人利己,偷盗别人的血汗,不听劝阻,是应遭受惩罚。”山鼠听罢,吱吱地跑了。
善财看了一阵,上前倒身下拜道:“大善知识,我已发菩提心,要利乐有情造福人间。特来参拜大善知识,望慈悲教我。”
弥伽见此人年轻有为,气度不凡,即下座扶起善财道:“我没有什么本领,只会用嘴给人方便。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妙音法门,能听懂和会讲天语,人语、龙语、鸟语、兽语、各类众生语。语言是沟通的最好工具。语言能给人快乐,也能给人痛苦;能使人幸福,也能致人于死地;能让苦恼众生免除灾难,也能使幸福的人堕入火坑;能因嘴而增长智慧,广种福田,也能因嘴而堕三恶道入无间地狱。我用这些语言来广作布施,消除众生烦恼。”
善财说:“这也算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吗?”
弥伽道:“是的,这也是在利乐有情,造福人间。现在我将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传授给你,而我也只知道这些了。你愿力广大,已发菩提心,请你往南方住林聚落,那里有一个名叫解脱的长者,他可以告诉你菩萨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弥伽说完,又对四面八方的来者,无论人畜一一解答问题,没有空闲。
善财不便再打扰,告辞而别。
善财离开达里鼻茶国,一路用心体会、修习菩萨妙音法门,觉得耳根聪利,已能听懂飞翔的鸟语和行走的兽语,也能用鸟语和兽语同它们交谈。
善财满心欢喜,直往南方去拜访解脱长者……
07 善财童子第七参 拜解脱长者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参解脱长者
身现十方刹
心佛无异境
庄严方便住
善财出了自在城,离开达里鼻茶国,朝餐露宿,风风雨雨,山山水水,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无数人家,看了山水风光,一直径行十二个月,才找到住林聚落。这十二个月,过了春夏秋冬,经过寒、暖、温、热,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苦处。受过无数次艰辛,遭到无数番折腾。但是他心无所住,意无所念,一身轻安,于善知识起慈父想,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有着菩提雄心,十二个月如一日,到达竹林聚落,拜见解脱长者。
解脱长者坐于室中,身方光明。这室虽不大,但气象万千,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解脱长者的光明中,有过去诸佛及贤劫千佛的八相成道,入胎、住胎、下生、出家、苦行、成道、说法。诸菩萨的发愿,行道;诸罗汉的静坐、游戏;诸天人的福德,龙王的护法,金刚的降魔,无不一清二楚现于市内。
善财走入室中,觉得已入清净法界,清香绕鼻,祥光悦目。
在解脱长者的左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东方药师如来,从发十二大愿,入胎、住胎、出胎、成正觉。住净琉璃世界,为诸众生解脱苦难,现生受益。在解脱长者的右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最后成就众生。在极乐国土,与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驾着慈航,接引众生到菩提彼岸。胸前放出的光中看到北方成就如来,头顶放出的光中看到当今毗卢如来,无不八相具足,得证菩提。
再看各个如来的因地本生,手臂光中有扶老携幼的青年,肩肘光中有含食供母的飞鸟,膝间光中有跪饮母乳的畜生,手腕光中有舍身救人的善士,腰间光中有忍辱负重、隔截身体的菩萨,脚上光中有林下坐禅静修苦行的大士。
在解脱长者的光明普照之下,千变万化,无一莫非善巧因缘,化度众生深感人心。无一不是宣讲,解脱众生苦难,使你悟入无生。一一世界,一一国土,一一善行,既融于一室,也融于一毛孔。这些都是解脱长者的普光照耀显现普度众生,造福人间的威力。
解脱长者默然无言,跏趺端坐,心入禅定,慧放金光,功德被于大千。善财上前参拜道:“长者,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前来参拜大善知识,惟愿慈悲教我。”
长者无言,端然正坐,光明收藏,室内一片黑暗,什么也不看见。善财感到惊讶,为什么我以说话光明就没有了?重白言:“长者,我已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惟愿慈悲教我。”
长者仍不发言,室内更加空寂,黑暗,任何事物也不见。这种景象,使人难以忍受。善财更虔诚地哀求道:“文殊师利指引我亲近善知识者,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原善知识有意教我。”长者头上突然放出白光,现出金色大字:“南阎浮提畔、摩利伽罗国,海幢比丘”十四个字。室内变成一片碧绿,长者不见了。善财只得退出室外,想到:“跋涉十二个月,经无数风霜雨雪,竟是昙花一现,未得片言。”不注意跌了一跤,豁然悟到,无言之教,比有言更好、更实际,感受更深,受益更大。又信心百倍,继续南行。
08 善财童子第八参 拜海幢比丘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观察三昧定 般若智照彰
光明三昧门 证入正心住
善财童子继续南行,渴则饮,饥则食,来到阎浮提畔摩利聚落。寻觅海幢比丘,乃至七日,在一个路旁寻着海幢比丘,跏趺坐于宝幢座上,入无量三昧,端然不动。下有百千居士大众围绕,在围绕居士大众之中,也各现神通,向海幢鲜香花缨络诸庄严具。海幢为其宣说大法,解释疑难。
一位长者问道:“我儿不孝,为何不遭天劈?定是上天无眼。”
海幢说:“孩子遭劈谁来侍奉你?你又依靠谁?只因你从前不孝父母,现生果报丝毫不差。”
青年人问:“车子为什么跑不快?”
海幢答道:“跑得快的是大乘,小乘是跑不快的,不注意还要翻车。”
孩子们纷纷问:“肚子为何疼?”
海幢答道:“佛观一钵水,有八万四千虫,需煮沸后才能饮喝。”
如是所有围绕众人,一一说出自己的疑问,海幢一一解答。一个老者忽然问道:“我的家道很不顺畅,子不孝,妻不贤,难以度过晚年。而且狗乱叫,辑乱啼,皆是凶兆,如何是好:”
海幢身放白光,光中显出五趣,有极端享乐的天人,苦乐相间的人,不得自由的牲畜,头小肚大的恶鬼,受种种苦的地狱。刹时又不见了,光亦不明。海幢道:“见闻如幻化,三界若空花。你不要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应该多想一点他人为人们大众做点好事吧!”
一个头戴朝冠,身穿朝服的仕者大夫,执笏(hu)作礼而问:“治民以道,民反恶之,何也?”
海幢比丘答道:“治民之道,应顺民之心,养民之性。民既恶之,当审其道也。”这大夫顿开茅塞,满心欢喜,赞叹道:“贤者比丘,济人明政,开我茅塞,暖我之心。”
海幢此时已入不思忆三昧:头顶放光现十方佛,齿间放光现诸菩萨,印堂放光照诸众生,眉间放光现诸罗汉。这些佛、菩萨、罗汉、同口宣讲如来法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说完胸前放光,现诸劳苦大众。海幢说:“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修菩萨行应不舍人间。人间安乐才能培植善根,才是成佛正因。谨记谨记!”
此时海幢已出普庄严三昧,微睁法眼。善财趁此良机,急忙趋前顶礼,合掌说道:“大善知识,我已发菩提心,行普贤行。但不知如何净化世间?如何利乐有情?愿慈悲教我。”
海幢比丘说:“比丘清心寡欲,志在发菩提心,菩萨之行,何可一言以尽之?我为一切众生,消除疑难烦恼。只是净化人间的一粒微尘。”善财道:“怎样才是菩萨大行呢?”比丘道:“你善根深厚,聪明智慧,能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如何修菩萨大行,你往南方海潮的地方行,有个普庄严园,那里有一个名修舍的妇女,她可以告诉你如何修菩萨大行。”
善财尊重海幢比丘的博学多闻,遵从他的教导,右绕三匝,辞别顶礼而去。
09 善财童子第九参 拜休舍优婆夷
第九回拜休舍优婆夷
运智观照 生死双摧
菩提安幢 证不退住
善财辞别海幢比丘,非止一日到海潮处。见一园林,青枝绿叶,花果满山,香气扑鼻。一排排的阔叶树、针叶树、整齐交叉,错综美观。各色鸟类往来飞鸣,其音悦耳。各处花台、园圃,散发出馥郁的芳香。池中莲花盛开,游鱼嬉戏,水清见底。假山秀丽,翠竹浓郁。亭台楼阁。挤满双双男女老少。善财寻幽而入,在一幢大楼阁处,见一个中年妇女,衣着朴素大方,为人们解说园林艺术,花木栽培、珍禽饲养、异兽驯养。善财一见,知道是休舍优婆夷,忙上前施礼。
善财道:“圣者,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但不知如何行?前来参拜,敬望圣者慈悲教我。”
休舍优婆夷观此童子眉清目秀,品貌端正。年虽少而愿力大,上前携起道:“善哉,我一生只知道培植园林,栽植无数青葱的林树,饲养无数的珍奇异兽,培育出众多的奇花异草。我找到每一花、每一草、每一树、每一禽、每一只兽的特性,顺其自然而抚育。因此有四时不凋之花,有百年常青之树,飞鸣不息之鸟,奇行异状之兽,供无数来人欣赏。上至诸佛菩萨,中至天人罗汉,下至苦恼众生,无不来此解忧息烦。进了我的园林,心情舒畅,恶念具息,善根增长。不但解除疲劳,而且消除烦恼。身心清净,智慧增长。所以众人赞叹,国王嘉奖,取名普庄严园。”
善财问道:“这些鸟兽已堕畜生道,苦恼非常。你将它们供娱乐。难道你不悲悯它们吗?”
休舍道:“畜生道虽苦恼,但它们在这里常闻佛法,演唱梵音。”
善财已在弥伽处学会鸟兽语,仔细听来唱的是梵音,演的是缘起性空无我,鸣的是勤修三学(戒、定、慧)之词。善财想:“真是了不起!”
善财再听异兽的吼叫,全叫的求无上智发菩提心。
善财走到狮象群中,狮象都来摇尾亲善他。
再看那花开的是福寿双辉,那些树长的四时常青。野草长的是清净常乐。假山显得空谷幽深。善财看不尽,听不完。优婆夷一一告之。优婆夷说:“不管飞禽、走兽、游鱼、它们都是有情。有情就是心识,它的心识和人的心识一样,具有同样识别,了知;蕴藏,感受的作用。能将你的心与它们心心相应。互为感受,你就能理解它。既能理解,就能驯养调服。花草林树虽是无情,无心识感受。但对大自然有应乎自然的性能,它们也有各自的适宜环境。如适应冬天的作物,不在其他时节去下种。这些都要理解它,它才能适应你。我只知道园林,它能适应我,我也能适应它。”善财道:“怎样才能证悟这一适应呢?”优婆夷道:“请到南方那罗素国去,那里有个毗目瞿沙仙人,他可以告诉你。”善财感慨不已,辞别优婆夷,又往南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