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相应法——修持的命根
【上师相应法】可说是我们修持的命根,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上师的加持。任何法门的修持都需要有上师的加持,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离开上师,上师就好像是我们的命根一样。
那么我们要如何像是命根一般,不离我们的上师?方法是什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想上师就在我们头顶或是心间,上师的样子可观想为金刚总持的相貌,或是人的相貌。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观想上师,不离于我们的头顶或心间,如此的观想修持是所有修持中,最为殊胜的相应修持和加持。
然而,若仅只是观想,也是得不到加持的,那么重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具备对上师一种如理、正确,并明了其功德的无伪信心。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总集,为什么上师是功德的总集?这是我们首先要去思考的。
知道上师的功德,进而对上师生起虔信心,而虔信心的获得对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在很多经典中也都强调上师的重要性。尤其在密乘中,更是强调上师是佛、上师是本尊、上师是护法,上师是一切圣众的总集。这主要是告诉我们,上师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上师的功德,也等同于认识诸佛菩萨的功德,因此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泉源。
我们应从了知上师是一位具备多功德,少过错的人开始。对我们而言,光是知道这一点也算是不容易的了,这是什么意思?如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坚嘎瓦曾言:‘反省过自己之后,以自己所造的重大罪业来说,我们现在还能够把上师看成是一个人,而没有把上师看成是一只狗,或一头驴子,那我们还算是有福气的人了。’他的意思是说,光是能看到上师是一位具有多功德,少过患的一位凡人,这都是不容易的。这也是第一步我们该学习做的。这里坚嘎瓦大师所说的将上师看成狗或驴子,并不是说把上师看成像一只狗的样子或驴的样子,还会喔喔这样叫。总之狗或驴子是一种比喻我们看不到上师的功德,所以也就得不到加持。这里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要看上师的正面与功德面,而且要专注、专一的去看。
要如何用心去看上师的功德或是上师的正面特质呢?举例来说,想一想在一个完全没人,只有你独自一人的地方,而你很迫切,想要出离,离开那个地方,但又没有任何人可以帮的上忙,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你只能靠自己,而当你只能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想尽各种方法,用尽你身口意的潜能,将自己的各种能力展现出来,专一的想出离、想离开,这个时候你所想到的,便只会在这一点上。你会尽全心力的,然后你所有的力量,便都会展现出来。
如同这个比喻。当我们看上师的时候,或者观察上师的时候,我们要看他的正面,而且要专一的,只针对他的功德面来看。此时,心中不要去想其它负面的东西,只专注在上师的功德层面,如此你一定可以看到上师的功德,甚至你也会发现,咦!以前所未察觉的上师功德现在也都看到了,透过这样慢慢地练习,你会愈来愈能看到上师所具有的功德。
举例来说,我(法王)看大司徒仁波切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觉得他好像就跟自己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有时候换个角度从功德层面来看,大司徒仁波切又会照相,又会画画,又会佛法,什么都会,他真的就像经典中所形容的遍知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要朝正面去看,而且是专一的、集中的、专注的、有焦点的去看、去思维,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完全了知上师的功德也是不容易的。常常我们也会刻意的勉强自己去相信。事实上,刻意的勉强自己相信上师的功德,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这里的重点是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什么;事实上,上师的功德跟特质,是不需要勉强知道的,因为功德是本具的,自然的。
这里提供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听一些认识这位上师的人,而且是诚实、正直的人,是如何诉说其上师的功德与特质的,透过多听诚实的人所说的上师功德,也可能因此会对上师生起信心。总之在找寻上师功德的时候,不是用一种愚痴的、盲目的或者勉强自己的方式,而要能发自内心,自然的生起一种对上师的真正信心。
还有一个方法,藉着唱诵上师祈请文,透过感人的声音,也会帮助我们生起一种虔诚心。总之我们要对上师的功德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上师如佛,如经典中所形容的,佛为人中尊,在人当中是最好的,最殊胜的。因此,我们要知道上师也是人,而且是殊胜的人,我们应该如此地思维。透过认知上师是具备好人的特质,进而了解圆满的佛所具备的因即是一个完人。知果必知其因,透过从认识上师是一位好人的角度开始,然后慢慢地了知上师如佛,应该是如此地来修持。
以上为上师相应法的简要介绍,因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心想修持上师相应法,故有此解说。
最后祝福各位都能认识到上师如佛的功德!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
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是我们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永恒不变的追求。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学佛修行想得太简单了。现在一说某某居士学佛了好多年,说某某居士修行特别好,就觉得他们应该没有一点缺点、毛病,没有一点烦恼、习气,跟佛一样。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缺点,没有习气就是佛了。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这样漫长的时间里积累资粮,最后才圆成佛道。三大阿僧祇劫,对我们凡夫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只学修了两三年,有的人还仅仅是偶尔念一念、学一学,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成就的。
有的人看到了某些同修的缺点、毛病,就不理解了,“这些人的修行怎么这样呢?怎么佛法是这样的呢?”自己就不想修了。除了佛以外,菩萨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作为凡夫,有烦恼习气,有缺点毛病,犯错、犯戒很正常。如果一点也不犯,就不是凡夫了,就不需要我们去度化、帮助了。
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我们不能根据个别人的行为与表现,去分辨和衡量佛法的真与假、对与错、是与非。这样议论佛法,批评佛法,去批评整个团队或僧团,罪过特别大!这是诽谤三宝,诽谤菩萨,比杀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罪业还严重!我们没有必要去造这样的罪业吧!
法是标准。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以佛法来衡量人,包括衡量自己的相续,以佛法来纠正自己,而不能以这些人来衡量佛法。
不要再杀生了!
《妙法宝库(五):悲惨世界》---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二千年极乐法会上的讲话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你们好!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非常高兴能够穿越时空和你们进行真诚地交流,在佛法上共同创造殊胜的缘起。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最可贵的。当我们濒临死亡而被人救度,那将比得到全世界的财富还快乐;反之,如果我们被夺取生命,那痛苦比倾家荡产还要大许多倍。我们人类是这样,其他生命,大至狮子老虎,小至昆虫蚂蚁,都一样是贪生怕死。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对痛苦的感觉则和人没有两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物,和动物们友好相处,让世界充满和平与幸福呢?
当前藏地牧区杀生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既违反佛教教义,又与世间道德相违背。
首先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杀生是最严重的罪恶,果报亦是非常可怕:异熟果,杀生者必堕地狱,数亿年感受难忍痛苦,因为让被杀动物痛苦;等流果,生生世世喜好杀生且短命多病,因为缩短被杀动物的寿命;增上果,转生于环境恶劣之处,因为夺取了被杀动物生存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因果不虚,每个人死后都必须感受生前所造业的果报。
人的痛苦莫过于被判死刑,死囚虽然精神上的折磨比较严重,但肉体上的痛苦相对来说比较轻微,持续世间较短暂。藏地牧区的牛羊被运往成都、兰州等很远的地方,一路上要经历数次死亡般的痛苦。从牧区到汉地要两三天世间,到了市场又要等两三天,进了屠宰厂又要等七八天。为保证牛不消瘦而不让牛反刍,人们就狠心地用钉子把牛的上下颌钉住,有的就把牛下颌刺穿,把牛舌头从中间拉出来,十几天里,它们吃不到一根草,喝不到一滴水,以至于在运输途中看见路边的小河时,渴极了的牛会不顾一切地跳下正在疾驰的卡车,将腿和肋骨都摔断了。而且一路上车子颠簸抖动,车上的牛非常害怕,全身的力气都用在四个蹄子上,几天下来,牛蹄子都折断脱落了。至于羊就象口袋一样地被倒挂在车厢外面,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所感受的痛苦就象地狱和饿鬼的痛苦一样,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能死在运输途中还是幸运的,因为更恐怖的事情还在后面。
到了屠宰厂,那些被折磨了五六天的牛羊被关在黑暗肮脏的牛棚里,又饥又渴地熬过七八天,最后,它们被赶过一条又窄又深的通道,到了屠宰车间门口,听到里面屠杀机器的响声、同伴们的惨叫声、挣扎声,看见充满血腥的地狱场面,它们全都吓得身体颤抖,眼泪流出,拼命想往回逃,但已经来不及了。它们的角上已经拴上了绳子,虽然拼命挣扎,但还是被机器拖了进去。
有的则用铁钎将牛的眼睛刺瞎,再往屠宰车间赶。牛刚进去,一只大铁钳就夹住了牛的后腿,将牛倒吊起来,随着传送带运进去,用刀割开喉管及血管,热血从空中洒下来,牛在半空中垂死挣扎,胃里的东西都从喉咙里倒了出来。传送带再进一步,牛被活生生地剥皮,开膛取内脏。稍有慈悲心的人看到这些都会痛彻心肺。
还有一种闭气杀牛的方法,就是用绳子绑住牛的口鼻,不让它呼吸,这样,牛要经过近半个小时才会窒息而死。这种方法非常野蛮残忍。
许多牧民把家畜卖给屠夫,认为自己没有杀生的罪过,这完全是愚痴的,这种做法的罪过甚至比亲手杀生还严重,自己、屠夫以及一起商量买卖的人都造了同等的罪业。那些屠夫根本不相信因果,执此邪见而杀害很多众生,造下难以估量的罪业。
有的人为了修佛塔、嘛呢石堆、经堂等,将牛羊卖给屠夫;有的人为了僧众的生活而杀害家畜。这些都是以行善的名义而造恶业,不仅丝毫没有功德,而且罪加一等!
要知道,这些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亲人的转世,曾经哺育过我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呀!可是今天我们却在他们身上加诸无量痛苦,这难道不是恩将仇报吗?即便不说前世的恩德,我们喝了母牛的鲜奶,却还要把它们杀害,吃它们的肉,穿它们的皮,这究竟还算不算人的行为?!
从世间的道德方面来看,就象长江上游的森林一度被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使下游的汗涝灾害一年比一年严重。同样道理,现在从藏地向汉地运牛羊的车与当年运木材的车一样多,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牧区的牛羊将会大量减少以至于灭绝,牧民的生活面临着危机。而且运到汉地的牛羊很多都是雌性的,有些还怀着小生命,直到屠宰厂才被发现。由于没有禁止从牧区贩运牛羊到汉地,某些不法分子趁此机会将一车车的牛羊偷运到汉地去卖,这样势必给牧区的社会治安和牧民的生活安定带来很大影响。藏地很多屠宰厂至今已杀死了成千上万头牛羊,但没有获得多少利润,有的甚至亏损破产,这样的企业生产对藏地经济不能带来任何利益,而且,这种不考虑后世果报残杀动物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后代子孙的精神文明,他们会因此成为根本不保护动物,凶残如猛兽般的野蛮人。
汉地虽然不象牧区,但杀生的情况更严重,杀生的手段多种多样,不仅杀害牛羊猪鸡等,还杀害鱼虾蟹鳖等水族,几乎每一城市都象罗刹的都市一样充满血腥和杀气。有一次我从成都回学院,路上看到一群被扔在公路边待杀的鸭子,它们的脚被捆着,汽车路过时,它们拍打着翅膀挣扎着逃命,挤成一堆。虽然它们的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几分钟,可是它们的求生欲望依然那么强烈。汉地吃素的人往往被轻视,放生被看成是莫名其妙的行为。各大城市的放生会做了很多放生的工作,非常感谢你们,希望能够再接再励,继续广行放生。在此我祈求放生工作能受到护持众生安乐的所有高僧大德们的支持,能得到所有三宝弟子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
如果不从事杀生的行业,我们还是有办法生活下去的。素食,同样能够活得健康快乐。倘若我们积极地戒杀放生,这个地球将会成为美丽的花园。
为了自己的来世,为了整个人类的明天,我在此合掌祈请各位朋友,在身心自由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再把牛羊等动物送到地狱一样的难忍痛苦中,不要故意杀害任何生命。这是我对你们的最大期望,也是对你们的恳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凡是听受我的教言的人,都应全力以赴地戒杀放生,这样能给自他带来无比的利益,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祝各位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谢谢。
亡者已逝,请别再给他添苦
一个人死后,家人若能为他念经做佛事,这对亡者有极大的利益。反过来说,家人若为他造恶业,比如杀生祭祀,也会增添亡者的负担和痛苦。
佛经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有五百个饿鬼一边走路边唱歌,特别欢天喜地的样子。
阿难问佛陀原因,佛陀回答:“这些饿鬼的子孙,正在替他们修福,他们快解脱苦海了,所以开心得唱歌跳舞。”
后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了过去。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他们杀生作祭祀。饿鬼身后有火逼迫,所以一直在嚎哭。”
《地藏经》中也讲过:“人命终之后,千万不要为其杀生,拜祭鬼神。此举对亡人无丝毫利益,只能增添他的罪业。假如他原本应往生善趣,也会因为家人的杀业,反落恶道。”
从前,有个姓金的人,吃斋戒杀,非常虔诚。他死后魂识附在一孩子身上,通过其口告诉妻子:“我因为善业不深,没有往生净土,但在阴间已经很快乐了,来去都很自由。”
一天,他突然呵斥妻子说:“为什么在我墓前杀鸡祭祀?今天已有人监视我,不像以前那么自由了!”
由此可见,人死之后,不能以造恶业来祭祀,不然就会给亡者增加痛苦。在藏地,如果父母去世了,孩子去经常杀生、为非作歹,人们就会说:“这家留下了那么坏的子孙,还在不停地造恶业,他们的父母真是可怜!”
所以,有些老父亲、老母亲也要注意了:趁自己还没有过世,尽量要劝孩子多做善事,这样,你的今生后世才会安稳。
佛悟道后为何还历尽磨难?
佛陀也有磨难
佛的身边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提婆达多。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提婆达多的智慧、长相、庄严和佛相似。你们大家在社会上做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同等的学历,同样的年龄,同一个阶层,同一个届别,人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也就是说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一般是和自己身边同等的人去交朋友,但是往往这些人也带给你很多的烦恼,那我们看看佛是怎么样来处理烦恼的。佛说,要修行的比丘坚持一条基本的原则,有五条戒法作为最基本的法则。
提婆达多为了让僧团说他更加修行,更会修行,修行更严格,境界更高,他提出了在五戒之外又加了五条。因为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开智慧,他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真正的觉悟者。我又要加一段评语:就像各位一样,今天来一个和尚,明天来一个活佛,后天来一个喇嘛,今天来一个修禅的,明天来一个修密的,自己无法鉴定,哪一个人的智慧更为增盛,哪一个真正是佛法的传导者和修证者。没有办法鉴定。没有关系,你们大家听完“在逆境中修行”这样一个命题,那大家,就会有一个抉择的智慧。心中抉择的智慧就会升起。那这个抉择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对善恶、是非、真假的一种判断,大家就有了心的能力了。
我们还是从提婆达多来说。提婆达多在开始时用这些严格的戒条,多余增加的戒条,来引诱其他的比丘。实际上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佛陀领了很多弟子在庄严的修行,是佛陀受到了帝王将相、国王的供养,是老百姓对佛陀、对一个觉者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心里升起了嫉妒。拿现在心理学来说,就是他拿刀子在刺伤自己。他开始分裂僧团。他向别的比丘说,我的法更为殊胜,更为严格。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社会讲“民主”,真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民主”是从哪里来的。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领着众弟子修行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羯摩”,中文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他的直接意译为“民主”。为了让我们和乐的在一起,为了让我们靠近真理。大家既然五个人、三个人在一起了,我们就该制定规则共同去遵守,那就叫什么呢?“比丘不犯戒,佛不制戒。”没有人触犯法律,我不多加给你一条罪名,不会的。是因为有比丘在犯戒,佛才制定了戒律。那我还要告诉大家,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的十二年间,他老人家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是没有戒律的。因为人根非常的善良,非常的智慧,人性非常的纯熟。他见到比丘以后,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就成了一个比丘。包括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在佛的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他们立证罗汉果位。
你和谁有约?
由此我们大家再引申出一个议论来,大家会发现,我们的资讯这么发达,佛书这么多,寺庙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够开悟呢?是因为佛不慈悲吗?是因为佛的智慧还不够锋利吗?都不是。是我们的烦恼太沉重了,沉重到你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觉察到在烦恼。好好的往自己的心里看一下,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是那么的肮脏、不干净。我们愿意听好话,我们听人表扬的时候,每一个毛孔都会笑出来。那些骗人的人,都是照着你心上笑开的那个穴位灌了迷魂汤。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摔跤了,吃亏上当了,尤其是受骗了,那大家不要怨法律不健全,也不要怨你的朋友骗了你,是因为你不够智慧。你为什么不够智慧呢?因为你的心被迷惑了。我是北方人,我不会讲好听的话。既然时间这么宝贵,大家愿意听我讲话,我就要直接告诉你,被骗的人和骗子之间,在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之前,早已经达成了心灵的契约。那要我斩钉截铁的回答,活该!!!没有人能够救渡你,也没有人使你觉悟,只有自己来救助自己,自己能够使自己觉悟。
我们再回过头来,回到我们的主题,看一看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他当时在修行的时候,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佛身边有一个长的非常漂亮,非常聪明,又善于记忆的一个侍者,他的名字叫“阿难”。那“阿难”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叫“庆喜”。他跟着佛,听了很多的佛经,来伺候佛陀。我们大家现在所看到的经,就是由阿难结集成的。当时阿难就到了佛前面说:“世尊啊,提婆达多在比丘中说他的法比你更加严格,更为微妙,有很多的人就跟着他去修行,而背离了你,你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的阴谋来制止他?”他三次来到佛的跟前来说这些话。到了安居期的时候,古印度分三个季节,凉季、雨季和旱季。在雨季的时候,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因为有昆虫的衍生和活动,我们不可以乱跑,然后自己去专门的修行自己。佛陀,他默默无闻的离开了僧团,自己到了灵鹫山的山洞里去,自己独自修行。雨季结束之后,他回到了僧团。提婆达多由于破坏僧团的这种野心,慢慢的被比丘们觉察了,然后大家就远离了他,重新回到了佛的身边。然后阿难就问佛说,提婆达多在破坏僧团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揭穿他的阴谋?
别急,因果有报
佛陀回到僧团以后,阿难就问佛说,说他这样分裂僧团你为什么不指出他的缺点来?佛说,你看到过身上长脓包的人没有?如果他身上长的这个脓包,没有足够的成熟,那如果你去切除的话,他本身很痛苦,同时没有看到病症的人,会以为你在争权夺利。等到这个脓包长成熟了,你不捅它都会破的。我在看《阿含经》的时候,领悟到了三个法则。第一个法则就是,佛讲的因果的法则,他不是仅仅讲给众生的,他把自己的修行也纳入在因果之中。第二个法则,他讲的缘起的法则,他说世上的所有的事物,是缘起性空的,一切的物质世界都在成住坏空当中,一切的精神现象都在生住异灭当中,一切的生命现象都在生老病死当中。
大家用这三个法则好好的去观想一下我们的生命和外部的世界,那一条法则能够脱离了佛陀所觉悟到的这个法则?如果我们在人世间生活,一个佛教徒在人间修行生活,你深信因果,你的心当下就平了。如是因,如是果,哪有什么是非长短要人去评说呢?我们同时又会悟到,佛在修行比丘中修行,不在天上成佛的,他在比丘当中,在人间修行成佛,他自己对自己生命的观照,也按照了缘起的法则。他可以按照他的威望,乃至于我们世俗间的权力,来镇压、反驳提婆达多,但他没有,没有给僧团造成伤害,而是让他自然暴露。你们大家有这样的耐心吗?当你们在修行的生活当中,遇到了天大的委屈,遇到了烦恼,你们有这样的耐心吗?能够升起这样的智慧去观照吗?
你们可能觉得我等不及,三个月我等不及,三年我更等不及,四年我不要说了。于是乎,我就开始反唇相讥,于是我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我在东湖宾馆讲法的时候说,“法律是人类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我们每时每刻都想着法律的时候,在现在社会会表扬你说,这个人有法律意识,有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你会受到表扬。但是我告诉你,在人性面前,你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我们签每一个合同,做每一件事情,先想到用法律来制裁别人的时候,人生活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你享受不了安宁与清凉。所以说,让佛来告诉我们,怎样来智慧的处理人间的事物,包括信仰者在内。那我还悟到另一个法则,释迦牟尼佛,他并没有完全用他的说教去教育谁。我们大家都会知道佛经是后来结集成的,根据他的言行,结集整理而成的。
佛在因地中
释迦牟尼佛在僧团当中生活的时候,他为比丘舔拭脓疮,他为比丘缝补破烂的袈裟,然后当他遇到了反对他的人的时候,他也同样采取了忍辱的办法。那我们大家都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我们佛书上都有很多很多,我们是不是对佛法的这样一种理念,在我们脑袋里头生根了。然后真的是用佛法的理念,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可能贴了很多的标签,拿过很多的皈依证,说我到过多少多少名山,见了多少高僧,我的师父是某某大德,你们大家都会升起这样的念头,那些都是身外的,不是你的。就像你们大家现在很有钱一样,是你们的,不是我的。所以说,修行要从心开始,从我们这颗心开始,心是真正的道场,尤其是对各位在家的菩萨。你们很辛苦,上有老,下有小,有很多的责任和义务你们都要承当。在承当这些责任和义务过程当中,必然要碰到很多的逆境。碰到这些逆境,你忍辱负重了吗?你像佛所说的那样去忍辱了吗?但是,古今的圣贤,都是因为忍辱,而取得了大道。所以说,属于你的责任应当当下承当,不要把佛教看成是断灭见的空,不要把佛教看成是不作为,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封建迷信。
所有这一切我们都有理由要走进佛陀的经典,看一看佛原本是怎样说的,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我在前面给大家讲的这样一个佛陀的故事当中,隐含着很多很多的法的意义,但是我们常常会当故事去听,觉得佛真了不起呀,但是我做不到。真的要把佛法拿回家,还是我那样一句话,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回家就能用。不要说我现在开始出家,我修行到了八十岁以后,然后我修成了再来渡众生,然后我再来净化自己,再去解脱。不是,当下,当下去承当,当下去领悟,领悟多少做多少该有多好。让我们的生命在佛法的滋润之下,加宽,加厚,加长。什么叫加长呢?因为修行佛法,不求长寿而长寿。像我们本焕老和尚那样,被世间人所尊重。什么叫加厚呢?让我们两种资粮都要拥有,福慧两种资粮。
在福慧两种资粮的后面,另外两种资粮我们也有,世间的钱财和佛法的法财。如果我们拥有了,但我们的内心又不贪恋它,你们当下就是菩萨,金菩萨,银菩萨,不如做个人菩萨!不是在死了以后去成菩萨,当下就是菩萨。如果说菩萨成天都在天上飘着,不到人间来,不提高我们的心智,也不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我觉得这种菩萨早该下岗了。你们大家会在口里念很多很多的标语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们大家牢牢的把菩萨定在了地狱里头。实际上我告诉大家,菩萨在你家里,菩萨就在你教书的学校,菩萨就在这里。有很多的人在默默无闻的为人类服务,为每一个人服务,在恩惠着别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那当下就是菩萨。这不是我的观点,是太虚大师的观点。
当下承当
人生佛教的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当下承当。承当什么呢?承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要逃避。那什么叫当下呢?当下领会了佛法,当下去求证佛法。如果你们大家同意的话,你想一想该有多好啊。在城市中生活,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过多,工作压力,楼房压力,精神纠缠,有多少的困惑。有的人说,学佛是佛教徒的事情,我真的想告诉你,学佛是每一个生命的事情。只要你有烦恼,你就要去解除它。身体病了,我们可以去住院,那我们的心病了怎么办呢?到了医院里以后,医生发现你没有神经病啊,你某一个器官并不需要他切除啊。他认为你没有病,但实际上我们不快乐,我们很烦恼。我们自己烦恼也叫别人烦恼,我们就是病人,甚至有些人还病得不轻啊。那我就讲一个字,“贪”字。我走进城市以后,有一个字会常常在我脑子里泛起。因为一个“贪”字使多少人家破人亡,使多少人不能够珍爱生命,不能够享受生活。他们过早的辛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他们把公款贪为私有而被枪毙了。他们比我们笨吗?他们比我们不会赚钱吗?他们手里的权力还小吗?他们什么都不少,他们就是缺少了信仰。因为信仰的缺失,让自己像迷途的羔羊,走得很远。所以说,掉进坑里,失去了性命。
我说,信佛的人,是幸运的人,是有福报的人。大家说,这和尚见着人尽说好话,好像我要讨好大家。我真的不需要讨好大家,你们想一想我讲的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多少人事都在因果之中啊,整人害人的人,像提婆达多这样的人,哪有一个会有好报的呢?但是,由于大家的共业造成了一种社会氛围,大家会说,那坏人都很得利啊,发财很快啊,权力很高啊。不要着急,忍他,让他,耐他,过三年你再来看他。我告诉你,我用我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不到三年,两年半,那你着急什么?所以说,要深信因果。如果信佛的话,让因果在你心里头深深的扎根。如果法律的天平没有倾向你的一边,道德的审判又没有人给你作主的话,你用自己的信仰为自己解释,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在逆境中修行呢?我们会简单的认为说,佛生下来就是佛。佛是在与魔的搏斗中,在与魔的交战当中而成佛的,现出了佛的光芒与智慧。我们老百姓的话叫,不磨不成佛。如果一个修行人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话,这个人绝对不会开悟,不会觉悟,也不会成为高僧。你们大家又想,最近这一段时间玄奘法师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很多的电视频道,很多的专家,纷纷登台亮相在讲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在取经的时候,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正因为在这样一种磨砺当中,在正常的人不能够做到而他做到了,才现出了人性的光芒。
你们大家看到本老现在一百零一岁了,大家很羡慕啊,然后我们大家去礼拜他,去供养他。非常好,一分恭敬一分福报,为我们种下一个善心。但是你们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和本老沟通呢?他的心完全倾向于众生你知道吗?他二十年的监狱生活你知道吗?他用自己的血去写经你知道吗?所以说,这些老人,确实是国家的宝贝,佛门的泰斗,深圳人的福报。我们看到他,心里就会生起一种欢喜心。你们大家呢,应该向佛陀学习,应该向本老学习,学会在逆境中修行。那你们大家如果接受了我这样一个观念,并且认为,我讲的佛法是纯正的,你们大家下面就要做选择了。我们怎么样才能在逆境中去修行呢?从八正道,来看佛法的修行。
佛陀《燃烧经》十二处在燃烧
佛陀证悟不久之后,一千位拜火教的沙门决定出家为比库。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拜火物品抛进尼连禅河里,然后出家。他们的波罗蜜已经快要成熟,而佛陀则想:「在过去,这一千位比库早晚都拜火。我要教他们说十二处在燃烧。如此他们就能够证悟阿拉汉道果。」因此佛陀选那些新比库过去礼拜的对象作为课题,善巧地把它转化为一个隐喻来向他们开示真理。
佛陀即将向那些比库解释的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加六总共十二。
举六内处的眼处作为例子。当它与相对的外处──颜色──接触时,眼识才能生起。所以识也有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当内处、外处与识接触,也就是说当这三法接触时,就有了触。在此,当眼处、颜色与眼识接触时,就有了眼触。这是为何触也有六种,即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有触时,三种受之一就会生起,那就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的舍受。
这种过程不是有时才发生,而是在一切时候都发生。
现在我们已明白各词的含义,可以接下来看佛陀对那一千位比库的开示。佛陀说:「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在燃烧的一切是什么?眼在燃烧,色尘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无论与眼触同生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它也在燃烧。」
接着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说:「耳在燃烧,声尘在燃烧,耳识在燃烧,耳触在燃烧,无论与耳触同生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它也在燃烧。鼻在燃烧,香尘在燃烧……。舌在燃烧,味尘在燃烧……。身在燃烧,触尘在燃烧……。意在燃烧,法尘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无论与意触同生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它也在燃烧。」
开始时,佛陀说「诸比库,一切在燃烧」,然后说眼、色尘、眼识、眼触及眼触生受,接着对耳、鼻、舌、身、意给予同样的解释。这如何是一切?
六内六外十二处、六识、六触及三种受就是一切。除了这些之外,生命之中再无他物。请尝试想一想,在生命当中是否有什么东西不需要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没有。
禅修时,这点变得非常明显。对于许多人,这是初步的智慧,是一种开显:那就是除了通过六处识知的法之外,在生命之中再无他物。明白了这点,我们豁然醒悟生命中没有什么东西,只有目标撞击我们的六内处:色尘撞击眼处;声尘撞击耳处;香尘撞击鼻处;味尘撞击舌处;触尘撞击身处;受、想、行、识(法尘)撞击意处。这就是一切,在一切时候发生的一切。它不曾停止:永远都有个识在识知目标。即使是最深的定力也无法不专注于某个目标而存在。在证悟涅盘时,也有缘取涅盘为目标的清晰心识。
把手掌举到鼻子前来看,感受手碰到鼻子的触觉,嗅一嗅手,尝一尝嘴中的唾液:每一次都有目标在撞击,都有心识生起,都有触与受。这些发生的速度是每一秒上万亿次。
我们多数认为世间的目标都是小的、物质的,例如一盒火柴、一支锁匙或一台手提电话。然而,一切我们所见、所听、所嗅、所尝、所触、所想的都是目标。
我们活在无明当中,直到我们不认为围绕于我们四周的多数东西是目标;我们认为它们是其他东西;我们认为它们拥有某种含意。然而,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目标;我们的朋友及家人在究竟的角度来看也只是目标。甚至这场佛法开示在究竟的角度来看也只是作为目标的声音(声尘)。
举一个每日的情景来说:母亲轻拍正走进校园的儿子的头。她通过眼睛识知他,看到他抬头微笑──在此他是色尘;她通过耳朵识知他,听到他说「再见」之声──在此他是声尘;她通过身体识知他,感觉到他头发的粗、头盖骨的硬──在此他是触尘。然而,当该母亲看见颜色,听到声音,感觉到头发的粗、头盖骨的硬时,她认为每一个目标及所有目标整体都是她的儿子。这是其心中之行,包括当她轻拍儿子的头、见到他微笑时生起的乐受,以及见到他转身离去的生起的苦受。
色尘撞击眼;声尘撞击耳;触尘撞击身;法尘撞击意。事实上就是这些而已。我们说这是母亲、那是儿子。但应记得,对于姐妹,该儿子是兄弟;对于老师,他是学生;对于坐在路过该处的巴士车上的游客,他只是一个异乡的男孩;对于乞丐,他是一个可能带来收入的来源;对于住在隔壁的坏脾气老太婆,他是个讨人厌的孩子,因为她嫉妒该小孩不是她的。
事实上,这些人所识知的东西只是颜色与声音,或许还包括触觉。隔壁的坏脾气老太婆或许只识知颜色与声音,而这些已足于令到她恨该小男孩。该小男孩的祖父也只识知颜色与声音,同样的颜色与声音,但他却喜欢该颜色与声音,因为它们是他那可爱的小孙子。
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这道理,但由于我们根深蒂固的愚痴,我们无法运用智慧来减轻痛苦。我们对事物的习惯性领受方式导致虽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了解真理,我们还是继续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视为这个与那个等等。对于这种为呈现于六处的目标套上它们所没有的含意之过程,在《相应部》中记载:「在这世间上,人透过眼而成为对世间的领受者、对世间的想象者。」
佛陀也说我们透过耳、鼻、舌、身、意来领受与想象这世间。换言之,我们透过六处识知目标,透过六处才会对各种目标产生奇怪的想法。若要真正地了解这其中的含意,若要破除我们的盲目与无明,就需要极大的精进、极敏锐的智慧、极多的善巧。
这看起来好像是脱离了佛陀向一千位比库开示的主题。事实上这并非离题,而是一个尝试性的阐明,尝试解释清楚当佛陀提及「一切」时,他是指生命整体。
当佛陀选火作为隐喻时,他是在引用该一千位比库过去所拜的对象。他们曾经透过眼睛看火,听火柴燃烧发出的爆裂声响,嗅到烟,感觉火照射到身体的炽热;他们曾经把这些感官目标组成礼拜的对象。
当时,佛陀的用意是把这些含意从火中除去,而说他们以往用来识知外火的六内处这种内火。
我们可以说这是佛法的内涵,因为佛陀的特点是他说有意义的事情。他没有说撞击六处的数万亿各种不同的目标,他只说六处本身;它们在先。让我们回到说过的地方。我要先重复佛陀开始时所讲的话,然后继续下去。
再说一次,佛陀对那一千位比库说:「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在燃烧的一切是什么?眼在燃烧,色尘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无论与眼触同生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它也在燃烧。以什么燃烧?我说那是以贪欲之火来燃烧;以瞋恨之火来烧燃;以愚痴之火来燃烧。」
这是佛陀所发现的。不单眼处如此,耳、鼻、舌、身、意这五处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讨论的烈火是贪欲之火、瞋恨之火及愚痴之火。燃烧,燃烧,永远在燃烧。
是否有点残忍?好像那些前拜火教沙门拥有上等波罗蜜的人就能够明白佛陀在说些什么。他们不会介意听闻真理,反之在听到真理时充满欢喜。但我们却不喜欢真理。在早上向儿子说再见的母亲不想听说其儿子的颜色、声音与触觉是受到贪欲之火燃烧、受到瞋恨之火烧燃、受到愚痴之火燃烧。无人愿意这么想。「他是我的儿子,我爱我可爱的幼儿!不要这么恐怖!」不论是今天还是佛陀时代,人们有时会在听到佛陀所说的而感到害怕,甚至天神也是如此。
听到佛陀说眼、耳、鼻、舌、身、意受到贪欲之火、瞋恨之火、愚痴之火燃烧时,我们会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的心受到贪欲之火、瞋恨之火、愚痴之火燃烧。怖畏自瞋恨而生,瞋恨自愚痴而生,愚痴则自愚痴而生:这好比是蛇在咬自己的尾巴。
我们不了解的是苦、苦之因、称为涅盘之寂静及趣向证悟涅盘之道。为什么我们不了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观不到各种目标在一切时候皆持续不断地撞击六处。必须具备很深的定力才能够观到这在一切时候皆发生的过程。真正观到它时,我们就知见了苦,苦是与该撞击过程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透过禅修,这变得非常清晰,但这需要精进。必须精进才能观到不单只在粗显的层次有苦,在比较不粗的层次、微细的层次及非常微细的层次也有苦。然而,拥有定力非常深厚的心就能够如实地知见与了解即使是乐受也是苦的。即使是乐受也会干扰。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必定与愚痴相应地生起。贪欲不是快乐的,愚痴也不是快乐的。
让我们回到该对母子。对做母亲的来说,儿子极大喜悦与快乐的泉源,是不是?是不是真的?如果该母亲精进修禅培育定力,直到能够观照与分析自己的心与心所,她就会明白儿子完全不是大喜悦的泉源;更正确地说,他是极大痛苦的泉源。这是个坏消息,因为在世界各地,从无始以来(人们都认为)儿子与女儿、孙子与孙女是喜悦与快乐的泉源。因此,让我们看一看有一次佛陀与乌鲁微拉卡巴村(Uruvelakappa)的村长巴达卡(Bhadraka)的对话。
巴达卡去见佛陀,问佛陀一个简单却深奥的问题。你们看,在印度人们会发问。巴达卡说:「尊者,若世尊愿意为我开示苦的来源与灭尽,那就实在太好了。」
佛陀没有立刻回答。他先说他不要讨论什么。他说他不要讨论过去与未来的痛苦,因为那可能受到质疑。他接着说:「反之,村长,当我就正坐在这里,而你就正坐在那里时,我要教你苦的来源与灭尽。细心聆听,我就要讲了。」
「当我就正坐在这里,而你就正坐在那里时」是佛陀开示真理的技巧。他没有叫我们忆测过去与未来;他请我们观照现在,就是当下。这就是法「当下可见」(sandinnhiko)的特质。背诵法的特质时,你们念:「世尊善说之法、当下可见、无时、来看」等等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nnhiko, akaliko, ehipassiko . . .)Sandinnhiko的意思是「当下可见」。由于法的这些特质,佛陀才透过叫巴达卡如实地探讨当下真实之法来回答他的问题。
佛陀问巴达卡:「村长,你认为如何?在乌鲁微拉卡巴村里,是否有某些人若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就会导致你生起愁、悲、苦、忧、恼?」
佛陀在此所问的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其答案不是「是」就是「不是」,而该村长的答案是:「是的,尊者,有这些人。」
当我就正坐在这里,而你们就正坐在那里时,我问你们:「在马来西亚里,是否有某些人若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就会导致你们遭受困扰?」我们也可以加上一些现代常见的不幸:「在马来西亚里,是否有某些人若被车撞死、被抢、被强奸、被诊断患上了癌症、与食物有关的疾病或艾滋病的话,或者你们发现他们堕胎、吸毒或自杀的话,就会导致你们遭受困扰?」
你们的答案会跟巴达卡给与佛陀的答案一样。没有东西改变。无论何时何地,这种人都存在我们的生命里。佛陀接着问巴达卡下一个问题。佛陀问他:「然而,在乌鲁微拉卡巴村里,是否有某些人若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也不会导致你生起愁、悲、苦、忧、恼?」
你们认为巴达卡的答案是什么?而你们的答案又是什么?在马来西亚里,是否有某些人若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也不会导致你们遭受困扰?是否有某些人若被车撞死、被抢、被强奸、被诊断患上了癌症、与食物有关的疾病或艾滋病的话,或者你们发现他们堕胎、吸毒或自杀的话,也不会导致你们遭受困扰?因此,某些人不会导致巴达卡遭受困扰;对于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你们也是如此。
佛陀接着叫巴达卡分析。佛陀问他:「村长,那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如果某些乌鲁微拉卡巴村人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就会导致你生起愁、悲、苦、忧、恼,但是其他人却不会导致你生起愁、悲、苦、忧、恼?」
我也问你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某些人会导致你们遭受困扰,其他人却不会?
巴达卡的答案是:「尊者,对于那些如果被处死、被关进监狱、被罚或被谴责的话就会导致我生起愁、悲、苦、忧、恼的乌鲁微拉卡巴村人,我对他们有欲求与强烈的感受 (chandarago)。」
Chanda是「欲求」,raga在此则可译为「强烈的感受」。
对于那些巴达卡不关心的人又如何?巴达卡说他对他们没有欲求与强烈的感受。
此时巴达卡已经探讨与分析了当下的情况,了解痛苦是源自对别人的欲求与强烈的感受而产生,因此佛陀说:「村长,这可见、可明白、可立即理解、可透视的法则,你应当把它如此运用于过去及未来:『无论在过去生起什么苦,该苦自欲根生起,以欲为其根源,因为欲是苦的根。无论在未来将会生起什么苦,该苦自欲根生起,以欲为其根源,因为欲是苦的根。』」
巴达卡了解,如果有什么不幸发生在他对他们有欲求的人,他就会痛苦。在此,佛陀叫巴达卡把该智慧、法则运用于过去及未来,因而了解在任何时候痛苦都是是源自对别人的欲求与强烈的感受而产生。
问题是我们担心谁,也就是我们的对象;问题是我们担心,因为欲求与强烈的感受而担心。如果不幸本身是苦的原因,巴达卡就会遭受更大的不幸。请想一想。如果不幸本身足于令到你们困扰,每次阅读报纸时你们就会遭受困扰。每天早晨,你们都会以感到困扰作为一天的开始。但你们并没有这么做,是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对在喀麦隆被鳄鱼吃掉、对在纽约市中心光天化日下被人强奸的女子、对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里主要大道出没的吸毒者、以及对你们在新闻报导的统计里所读到数以千计死于癌症的人都没有欲求与强烈的感受。
这法则并不难了解,而且能令人有所领悟。这是为何巴达卡的反应很热忱。他说:「这真是奇妙,尊者!这真令人惊奇,尊者!」接着他举出一个他对他拥有欲求与强烈的感受的人,那就是他的儿子。巴达卡告诉佛陀他的儿子并不住在家里,所以每天早上他都会派个人去看他的儿子是否平安。巴达卡说:「直到该人回来为止,尊者,我都感到困扰,心想:『我希望我的儿子没有遭遇什么不幸!』」他也说,如果他的儿子或妻子遭遇不幸,那不单只是会产生愁、悲、苦、忧、恼的问题:他整个生命都会被搞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妻子与儿子的影像、他妻子与儿子的声音、甚至想到他妻子与儿子的念头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那些他视为「我的妻子」与「我的儿子」的影像、声音与念头是他最欲求、执着与喜爱的影像、声音与念头。
巴达卡对他的妻子与儿子的感受是否异于寻常?难道那轻拍正走进校园的儿子的头的女人就没有这些感受?而你们呢?(对于)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男朋友、女朋友、母亲、父亲呢?没有?(对于)车、房子、银行户口、政治见解呢?
在对那一千位比库开示的经文中,佛陀说:「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在燃烧的一切是什么?」
现在不讨论眼,让我们讨论意:「意在燃烧,法尘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无论与意触同生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它也在燃烧。以什么燃烧?我说那是以贪欲之火来燃烧;以瞋恨之火来烧燃;以愚痴之火来燃烧;以生、老、死来燃烧;以愁、悲、苦、忧、恼来燃烧。」
听闻《燃烧经》之后,该一千位比库都证悟了阿罗汉道果。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众生投胎转世?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或见有人执杖而走,或见己身为鉾槊所刺,或见罗刹女,或见群狗,或见群象来逐己身,或见己身驰走四方而无归处,其心少信无有亲友。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地狱终来生人间。此智所知,非愚能测。”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畜生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闇钝少智,懈怠多食,乐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语不辩,乐与痴人而为知友,喜黑闇处,爱乐浊水,喜啮草木,喜以脚指剜掘于地,喜乐动头驱遣蝇虻,常喜昂头、欠呿、空嚼,常喜拳脚随宜卧地不避秽污,常喜空嗅喜乐裸形,常喜虚诈异言异作,多喜绮语,梦泥涂身,或梦见己身于田野食草,或梦见己身为众蛇缠绕,或梦见己身入于山谷丛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畜生终来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能测。”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饿鬼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头发黄,怒目直视,常喜饥渴、悭贪、嫉妒,喜饶饮食,喜背说人,身体饶毛,眼精光赤,多思众食,贪乐积集不欲割舍,不乐见善人,所见财物其心欲盗,乃至得其少许财物即便欣喜,常求财利乐不净食,见他资产便生妒嫉,复于他财生己有想,见他受用便生吝惜,闻说好食心生不乐,乃至巷路见遗落果及以五谷,便生贪心采取收敛。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饿鬼中终来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能测。”
“外道谛听,若从阿修罗终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乐斗诤,挟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壮,眼白如犬,齿长多露,勇健大力,常乐战阵,亦喜两舌破坏他人,疏齿高心轻蔑他人,所造书论他人虽知语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烦恼力乐自养身。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阿修罗终来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所测。”
“外道谛听,若从人终还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人贤直,亲近善人,毁呰恶人,好惜门望,笃厚守信,乐好名闻及以称誉,爱乐工巧,敬重智慧,具惭羞耻,心性柔软,识知恩养,于善友所心顺无违,好喜舍施,知人高下,善观前人有益无益,善能答对领其言义,善能和合亦能乖离,善能作使宣传言语,于种种语能善通达忆持不忘,亦复能知是处非处。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人中终还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能测。”
“外道谛听,若从天中终生人间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为人端正,乐好清净,喜著华鬘及以香熏,乐香涂身,常喜洗浴,所乐五欲简择好者不喜于恶,喜乐音声及以歌舞,纯与上人而为交友,不与下人而为朋党,好喜楼阁、高堂、寝室,乐慈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语善巧令人喜悦,喜乐璎珞及好衣服严身之具,常乐出入行来畅步,所作精勤终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天中终生于人间,此智能知,非愚能测。”
(本文来自:高齐北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菩萨见实会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白话文翻译):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
─佛陀─
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
从地狱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听他的声音,厮破的像驴骡在发声,声音很大,且匆匆吼唤又很暴捩急燥。
2、此人心常常是言而少信、多饶诳妄的,让人难以相信,像没有亲友似的人。
3、此人的长像丑陋、且不敬师长、不信正法。
4、不孝不义、无惭无愧心。
5、好行杀生事、常造作诸多恶事。
6、此人短命不得长寿。
7、见善难发菩提之心。
8、综观以上,这种人注定在死后再堕回三恶道中去。
从畜道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此人神智闇钝,作人处事是愚蠢,又少智慧,无分寸,懈怠又懒惰。
2、多贪多食,不挑粗细(什么肮脏都吃,还洋洋得意无所谓).
3、个性是又拗又捩,讲话很唐突(率性鲁莽 )。
4、此人是身强力壮,常当负重(身强体状像条牛,搬重的东西刚好用) 。
5、喜欢交愚痴的人当知心好友(同具畜性的人)。
6、很喜欢蜷脚(畜道躺卧习性)。
7、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也不会去避开肮脏污垢。
8、喜欢裸体,不羞不耻(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没有羞耻心)。
9、心常虚诈,且异言诳语的。
10、妄说他人,谄曲不实(很会乱讲别人的不是,构造不实是非,且谄眛,心弯弯曲曲,很不实在不可靠)。
11、喜欢谋取他人的财物,且常爱抵债(债务想办法赖掉)。
12、此人见善不能发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恶之罪。
13、这类众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恶道中,经无量亿劫不可数岁月,于此世难得此人身,却仍是如此,因此注定死后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堕回畜生道中。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
从鬼界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此人的长相是黑黑瘦瘦,面无光泽。
2、头发短恶,黄赤苍浪形状,褰鼻.怒目,眼白直视 (鼻子弯弯曲曲,眼睛凶凶的,露眼白,目光是直直的)。
3、常会觉得饥饿口渴,常想要吃东西。
4、个性甚为悭贪、嫉妒,怯怖于官 (怕作官的人)。
5、很执着邪见,回背说人(背地里说人,挑拨事非),道他长短(说人坏话).
6、具贪心,淫心,爱积聚钱财、物资,也不能割舍布施给众生(吝啬到极点)。
7、厌烦善良的人,不喜欢看见善事,只信邪事。
8、看见金钱、财物时,会起心动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窃取。
9、心常的起贪心、偷盗心,永远不知道满足,若吃点亏则忿恨不已。
10、贪得一点钱财或便宜,心里就生出喜悦心;若贪不到钱财,就生出妒害之心。
11、这种人难肯发心,却信邪倒见,谄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相信鬼神銮坛,自认带使命,向往祭祠、爱拜拜,喜到阴庙、銮坛求乩童办事,跪求祷告生利发财)。
12、这种人注定死后,会先堕地狱,经不可数岁月,再从地狱出来,再堕生成鬼身,如此轮转生死苦海中,无休无止。世尊告诉外道人说:你们是邪命愚痴的迷惑人,不知道因果报应,也不知道什么才是良善,不知道上面所说的诸众生相。这些都是外道愚痴的人所不能知道的。
从非人修罗之身投生到人间的众生-
1、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的强盛,不太信正法,偶进佛门,动机亦不单纯,较劲争斗,为利益破和合,损伤同门。
2、很喜欢忿怒(动不动就生气),很爱和人抬杠、斗诤。
3、心胸极为偏狭,很会挟怨记恨、憎嫉起恶 (很会记恨别人、挟怨报复,非要扳倒别人才罢休、憎恶别人,看不得人好,嫉妒心极重 ,因此常起恶心)
4、讲话谄曲不实在,虚虚诈诈的。
5、抵债谩人(赖债还会骂人)。
6、身长高大洪壮(又高又大又壮),眼白圆,怒齿疏包露(牙齿稀疏、牙齿尖尖、露在外面状),勇猛有力(孔武有力),心怀战阵(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去作战打斗,譬如喜乐野外生存战争游戏)。
7、常好争斗,瞋戾不休 (瞋恨心极重,没完没了)。
8、两舌破和(很会二舌搬弄事非,让人不和分离),用离间手段来拆开良善人的和睦。
9、轻视看不起贤良的人,反说贤人之长短,毁谤好人。
10、因为这些不善业,其人注定死后直接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之后,再随业报生其它恶趣,再又生堕回来阿修罗道。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从人道中死后再生人道中)-
1、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
2、若有恶人,漫行非谤毁呰其人 (对此人胡乱编造是非,故意来毁谤此人),此人最终就是不会去对付这个毁谤他的人,此人怎会如此 呢?因为此人常为好惜门望,识羞识耻 (知道什么是羞耻心),是笃厚守信之人(厚道又守信用的人)。
3、乐好名闻及以称誉 (喜欢名声及被人称赞好名誉),其性工巧(技艺工巧很会),且敬重有智慧的人。
4、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 (有机会会报答回去)。
5、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
6、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
7、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急事会出手相助,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
8、善能和合,常乐信佛 (深知和睦相处之道,喜爱佛法、相信佛法)。
9、好行布施,常生供养。
10、不耐于债,不负他人 (不愿欠人债务,不会背弃、背叛他人)。
11、少许财物,好习善事,接引于人,悉令安乐,不令有苦 (就算自己没有钱财(穷),也是一样学习善事,接引帮助别人,希望人皆获 得安乐,不愿见到别人有痛苦之事)。
12、像这样的人,作如是行为等,注定死后直生于天上,不会堕入地狱,再度还生人间,受大快乐,不受众苦,生生世世常获人身。
世尊说:外道人没有智慧且不善识人,这些见解也不是愚痴者所能见解的了的,也非凡夫所能测知,所能校量的。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
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
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
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
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 (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
5、为人作首含笑 (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 (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诚恳的,让听的人都很相信欢喜,讲话不会伤人,有大智慧。
6、常乐好衣严身之具 (喜欢穿戴的很庄严) 。
7、此人有善,,乐欲出家。
8、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利,志求无上菩提。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很快成佛)
-取自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
娑婆固梦,极乐亦梦,同是一梦,修之何益?
本文摘自《彻悟禅师语录》: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
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
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
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
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
予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
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
想除去负罪感,就念金刚萨埵心咒
金刚萨埵曾于往昔发愿:“凡闻我名号、凡观想我、凡念诵我心咒者,无始以来之罪业悉得清净,若不能者,我不成佛。”
在十方无量的佛陀中,金刚萨埵是百尊之尊。
何谓百尊之尊?中阴法门里有文武百尊,这百尊涵盖了一切佛菩萨,而这百尊又可摄于金刚萨埵一尊。这个关系,就如同太阳与阳光,太阳可以散射无量阳光,而阳光又统统归于太阳。所以,只要你修成了金刚萨埵,也就成就了百尊功德。
尤其是,在忏悔罪障方面,金刚萨埵有非同一般的力量。
阿弥陀佛的大愿,侧重于往生,令听闻其名号者往生极乐世界。而金刚萨埵,侧重于清净罪业,他曾于往昔发愿:“凡闻我名号、凡观想我、凡念诵我心咒者,无始以来之罪业悉得清净,若不能者,我不成佛。”如今,金刚萨埵已现前佛果,所以不论是谁,只要肯观修,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四十万遍,就必定能净除一切罪业。
有些人常说:“我以前造的业太可怕了,坑蒙拐骗,无恶不作,现在有没有忏悔的机会啊?”其实只要有信心,就一定有这种机会。
心的意念非常关键,不仅佛教如此承认,很多科学家也这样认为。比如,美国有个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如果用恶语去谩骂一朵鲜花,它很快就凋谢枯萎;而用爱语去赞叹它,它美丽动人,存活时间特别长。日本也有人研究发现,对同样的水,竭力赞叹它,里面会有莲花状的结晶;拼命诽谤它,结晶就现出丑恶的形状。
所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只要我们真心忏悔,发誓今后不再重蹈覆辙,然后如法念诵金刚萨埵心咒,那么,罪业再重也能得以清净。
在念心咒的过程中,具体该如何观想呢?
观想你前方的虚空中云雾缭绕,出现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圆月坐垫,上面端坐着金刚萨埵: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金刚萨埵正和颜悦色地面对着你,以慈悲的眼神注视着你。你在他面前虔诚祈祷、忏悔,同时一心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萨埵吽”。
念了一定数量之后,再观想金刚萨埵发光遍布十方,继而他化光融入自身,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全部清净,最后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这种修法很简单,对甚深修法没有基础的人,只观想这一点完全可以。
此外,有些人从小因受环境或教育的影响,造过很多杀生的恶业,有些可能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了忏悔这些,我还想给大家一点建议:
一、有条件的话,在山上林间悬挂印有金刚萨埵心咒的经旗,或印有观音心咒的经旗。
二、多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和百字明。
三、如果你过去杀过青蛙,以后就多放青蛙;过去捕杀过一些鸟,有生之年就多放鸟。倘若你没有太多钱,也可以劝别人放,数量上尽量超过你所杀生的数目,这是生命的一种补偿。比如,你杀过两只狗,今生至少要放两只以上。这种补偿方式能否完全抵消罪业,我不敢说,但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忏悔方法。
懂得四法印,方能直面残酷青春
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陀在四法印中揭示得非常清楚。若能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今后应该如何面对残酷人生。
什么是四法印呢?
第一,有漏皆苦:
在整个世间,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痛苦都占大多数,偶尔有一些快乐,也是不稳定的。
再出名的哲学家、再迷人的艺术家、再显赫的政治家,都无法抗拒轮回的痛苦。只有通达了生命的真相,人活着才能找到方向。
第二,诸行无常:
世间的万事万物,如地位、财富、名声、青春等,全部是无常变化的。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口头上都会说“一切无常”,但他们从来也没有修过,故而一旦无常现前,自己根本没办法面对。
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他们死时是怎么样的?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而佛教中的修行人,纵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由于生前修过无常,一旦得了绝症,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自己也能坦然面对。这就是修行与学问之间的差别。
其实,假如你认识到了万法无常,且不说别的,就算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悲欢离合,也会想得开:“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缘聚缘散,这是正常现象!”
第三,诸法无我:
通常而言,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现在有些年轻人,特别特别自私,时时都以自己所想、所要为重,除此以外,别人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有了这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心态,未来等待自己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而佛陀谆谆教诫,只有懂得了“我”不存在,才会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法无我,‘我’是没有的,那么谁上天堂、谁下地狱?”
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所谓的空性,是从胜义实相来讲的,而并不是说在现相中,也什么都不存在。拿一张桌子来说,用量子力学来分析,桌子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桌子。但你即使明白了这一点,也不可能抱怨:“桌子如果是能量,上面怎么放杯子啊?”这种说法,就已混淆了现相和实相的概念。
所以,佛教所说的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第四,涅槃寂静:
通过抉择万法的本质,证悟了万法皆空,真正通达“我”不存在,这样的境界就叫涅槃,它是最彻底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不是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第一天兴奋得不得了,过两三年就没感觉了;也不是像你买了一辆好车,刚开始特别满足,过不久就没有新鲜感了;或者住在五星级宾馆里,刚进去时,“哇,好舒服”,但过几天就习以为常了。
事实上,世间有漏法所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不具有稳固性,暂时你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时间长了就消失了,甚至还可能变成痛苦。
通达四法印的道理,对年轻人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我经常想: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让大家学一些佛教的知识。当然,这并不需要以皈依为前提,既然大家都追求真理,就不妨以广阔的胸怀,看看佛教是否掲示了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