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堂第八次闭关报告——于惭愧中得虚心,于明言中见光明
虔心顶礼大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虔心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虔心顶礼一切空行护法诸尊
一、 对首次闭关充满期待
从皈依上师至今半年不到。之前在上师师兄们身边耳濡目染,一直渴望能够亲自一观法界实相。就像长期坐在井底,突然有人跟我说,天空浩瀚辽阔,无边无际,非言语所能轻易形容,更不是井口所能”概括”。又如一个盲人,听闻世界多姿多彩,心里只是苦不能耐,急切希望能够亲自看看这个世界。因此,2月初,我在上师同意之后,迫不及待地联系询问诸位附近的师兄看看是否可以一起闭关。因为上师告诉我,闭关不易,特别是首次闭关,建议我多找几位师兄一起。首先有”不语”戒,即不允许说话,如果我一个人,很多时候会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有其他有经验的师兄一起闭关,那么我很多情况下不用问就知道该怎么办。
2月26号,闭关的第一个晚上。上师观了我们一遍后觉得我们无一人做足前行,让我们利用这次闭关九天时间好好补前行。经文这一块的功课有好几项都有点像天文数字。之前上师曾一再说我,悟灵的佛法经论基础很薄弱,必须多读经多补理论,树立正知正见。而我仗着我皈依之前自学了不少外道外教的理论,加上很多时候我感觉佛经讲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贯通,又加上我一直看不大懂文言文的佛经,所以一直有点抗拒读经,虽然试了几次,但是都是半途而废。到闭关之前,我唯一看完的佛经唯有金刚经,地藏经和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奢望,就是希望我能先学会入观,然后要是能在法界去听经就好了。特别是看了明证师兄和其他一些师兄观法界的闭关报告之后,我更希望能够通过那种方式快速进步。事实证明,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二、大受打击,十分沮丧
因为法华三经三遍是必须在头三天完成的任务,所以前面三天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三部经包括《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而我最喜欢的是《妙法莲华经》。因为《无量义经》于我来说还比较深,需要多加学习,又,翻译者的文笔似乎不如其它两本经的译者;《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主讲如何行普贤行,如何忏悔,我又暂时觉得有点枯燥。唯有《妙法莲华经》,既有故事譬喻,又有理论,还有一些过去现在未来佛的描述等等,相对我觉得比较有趣。
闭关再看《妙法莲华经》,看得我有些沮丧。其实闭关前断断续续看的那遍我也有点沮丧,但是因为一直断断续续,所以沮丧的感觉并不强烈。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我是连续从头读到尾,深感佛道艰辛,动不动无量劫方成佛,而人生不过几十年,我感觉自己犹如珠穆朗玛峰脚下的一粒沙子,而佛道就是整座珠穆朗玛峰,我这粒沙子要成为一座雄伟的高山,谈何容易?心一下灰了不少。
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举了一个化城的例子,大概是:有一很长远的道路,路的尽头有无价的宝藏。有一群人跟随一个老师去寻宝,奈何路途太遥远太艰辛,加上一路荒芜,到中途,众弟子都打退堂鼓,跟老师说,太辛苦了,走了这么远,半个影子都没看到,我们不去了,想原路返回。而老师可怜这群学生意志力薄弱,就此中途放弃前功尽弃,甚是可惜。于是老师显大神通,在不远处化现一座大城,里面什么都有,足以很安逸地生活。老师告诉众人,不要原路返回了,此去不远有一大城,可去那里休息。学生们自然很乐意。待学生们休息够了,甚至想安逸定居的时候,老师觉得时机已到,把城一收,告诉学生们真相:此城是我显神通所化,目的是让大家能够休息去除疲惫。此去还有一半路程就到宝藏之地,你们也休息够了,该启程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再度启程。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佛陀真智慧,只是路途还是很遥远啊。心下还是很沮丧。
三、上师开示,让我重拾信心
期间上师询问我闭关的感受。我沮丧地提起佛道艰难遥远。上师笑了起来,予我开示:佛道确实艰难遥远,但是在你证悟之前,你怎知你已经修了多少世?
经上师一提醒,我若有所悟,是啊,我怎知我已经修了多少世了呢?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证悟成佛之前,他也不知道他会成佛,众人更是不清楚,直到他成佛了,出来教化众生,大家才知道。而佛祖在很多佛经中已经说了很多他经世累劫的修行故事,在法华经中更是说他实际成佛以来无数无量劫,只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才在印度展示了这样一条道路。有时候,我会觉得累,觉得自己应该是轮回了很久了,虽然不敢说我这辈子是否能够成功出离三界,但是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已经累世修行了很多世了,有何好沮丧的呢?
我又随喜上师赞叹莲华经中故事譬喻之巧妙智慧,上师开示:佛家唯有一乘,即佛乘。声闻、缘觉,或者更多乘也好,都不是终点,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佛。只是佛道艰难遥远,怕众生望而怯步,所以沿途设了几个凉亭,让修行人有歇息的机会,这样会容易一些。但是,要记住,唯有一乘,成佛。上师引申了《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如此经上师开示之后,我一扫之前的沮丧,立刻又重拾信心。若非有上师点破,恐怕我后面就读不下去了,此路就此断了也说不定。这就是拜明师的意义之一吧。弟子悟灵在此非常感激上师慈悲。
四、妙法莲华照我心
去除了障碍,再去读法华经就不再觉得经中所说太高远。再次读完,总结有三点:
一、成佛之信心非常重要,相应地,对佛经,如法华经信受的程度也反映了自身根器的钝利。信心就如汽车的引擎,信心越足,则车的马力越足,则越容易跨越障碍。就如马力不足的车不能爬太陡峭的山坡,信心不足,修行道路上的艰难就难以逾越。唯信能成。
二、实际踏踏实实地去修行也很重要。所谓闻、思、行、证,如果只读经文,即使精通,但是不按照经文教导去修行,就如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好,却成不了实际的东西,自然经文还是经文,经文中的世界和成就还是经文中的世界和成就,自己还是自己,两条平行线,两不相干,佛是佛,我是我。上师和经文告诉了我佛陀在哪,目的地在哪,路在哪,怎么走,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我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佛陀那边走。上师是我道路上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南无阿弥陀佛。
三、人生的唯一有意义的事情是弘法利生,广播佛种,自度度他。梦再美好,总归是梦,何况再美好的梦,总有结束的时候。轮回就是一场梦。如果这场梦都是美梦,或者大部分都是美梦,那么不醒也无所谓。可惜的是这场梦中恐怕大部分时间都是痛苦的,就如大部分人的人生。就如佛陀所说,有受是苦。那么,从这场轮回睡梦中醒来自然而然成为我的追求。既然如此,人生的一切物质利益和追求又有何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如我不能把我一个美梦中的所有东西带到下一个梦中去一样,美梦结束时,美好就结束了。既然轮回和人生如梦般虚幻,我当无所执着。如果要执着,我当执着于尽快从这场梦中醒来。众生又如我一样,我又如众生一样,我们一起在这轮回苦海中沉沦了无数无量劫,如果我们都能记起过去无始以来所有经历,恐怕我们的泪水足以充满虚空。既然现在我想走,我也不能丢下你们不管,将来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我应当带上所有愿意跟我一起走的众生,就如上师和佛菩萨愿意带我走一样。南无阿弥陀佛。
五、再落沮丧,上师慈悲再开示再振我心
我最终也没能完成上师布置的前行任务,心里惭愧。后来上师让我们观三场法事,两场累世冤亲债主大超度和一场中阴身超度的法界实相。闭关结束时听几位师兄描述,我从一开始地充满期待,期望自己也早日能够有所突破,到后面的再度陷入沮丧灰心,又深感惭愧。这次闭关包括我在内,不算上师,我们有9个人参加,最后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基本上什么都没有观到,什么感应也没有。而之前,上师一直在某些方面夸奖我。我只觉得愧对上师,也愧对自己,又觉得上师是不是看错人了,我一时之间觉得无地自容,又觉之前内心发的那些弘法利生普渡众生的大愿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想想,也许我尽我绵薄之力,这辈子助上师和诸位师兄一臂之力也好。听各位师兄上台做报告的时候,我强忍内心悲伤,强忍泪水,轮到自己的时候,我一再推迟,请其他师兄先上去。最后我推无可推,上师说,丑媳妇还是要见公婆的。就如上师料到我会如此一样。我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去。
上台说了几句惭愧,实在无地自容,不禁泪流满面,低头就要痛哭。上师看差不多了,安慰我无须伤心。上师开示:很好,悟灵,你懂得伤心了就好。要知道,一个人资质再好,悟性佛性再高,没有证出来,还是凡夫一个。不要骄慢也不要伤心,有些人一开始走得慢,后面突飞猛进,有些人前面走得快,后面可能走得慢,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看见别人比自己快,要随喜。若能随喜他人的成就,总有一天你就能超越过去。相反,如果心有妒忌,他人的成就会成为你面前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你将永远在他人之后。修行人心中也不能有灰心沮丧这些字,认准了这条路,就要义无返顾地大步走下去。哪那么多沮丧?心会灰心,心有沮丧,说明这颗心还不够坚强。修行就是要修成佛菩萨的心。什么是佛菩萨的心?那是一颗金刚心,无坚不摧。你们作为修行人,不能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无有气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
上师之开示,真挚恳切,如雷贯耳,如光明扫去黑暗,我心中瞬间悲伤全无,心下又是惭愧又是感动。是啊,哪那么多沮丧?师兄们修得好修得快不是一件很值得随喜赞叹的事情吗?这样以后他们就能早日弘法利生利益天下众生,即使我自己能够成就,我一个人之力也有限,所以如果师兄们能够速速成就,那将是于他们自己于上师于天下众生都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我在这里做这种没有意义的比较,灰心丧气实在是既不应该又可笑。师兄们的成绩不也是告诉我这条路真实不虚,告诉我下一步在哪吗?不也是告诉我,我的不足在哪吗?我怎么一开始没有看到这些呢?上师真是我的明灯,总是能够洞悉我的心性,在我最需要的时刻给予我指点,让我不至于走丢不至于跌倒了起不来。弟子实在惭愧,也对上师十分感激。南无阿弥陀佛!
前路艰难,既为如父母之众生又为自己,为报答上师教诲之恩,弟子悟灵誓成佛道普渡众生,一世也好,无量劫也罢,愿此心灯不灭,此愿不死不退,追随诸佛菩萨之脚印,直至成佛。
虔心顶礼大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虔心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虔心顶礼一切空行护法诸尊
【佛典故事】施一口水——舍利弗用大智慧度傲慢豪富
从前舍卫国中,有一豪贵梵志,财富无数,其人也很聪慧明达,只是堕入邪见,不相信善恶报应,说布施无益。舍利弗以慧眼观之,这个长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钵到长者家,这时长者正坐着吃饭,看见舍利弗来了,顿发瞋心,既不请坐,也不叫他走,他只坐着吃,吃了洗手漱口,看见舍利弗还没走,竟把满嘴的漱口水吐在舍利弗的钵中,说道:“就以此布施给你罢”!
舍利弗一点怒意也没有,并说道: “使汝长夜受福无量”。即回去了。这样倒使长者怕起来,刚才我那么无礼,道人一点也不见怪。于是叫一人跟在舍利弗后看看,究竟怎么样?那知舍利弗直接回到精舍,把长者的漱口水和泥调和起来,铺在佛所经行的地方,并且向佛说道:“那个悭贪长者,今施一口水用泥调和铺在佛所经行处,唯愿世尊经行其上,使彼长者受福无量”。佛即为经行三昧。
长者所派遣伺探的人,把所见的情形告诉长者,并说道:“佛舍去国王不作,出家修道,托钵求食,非有所贪求,乃为的欲度众生啊”!长者听了这许多话,十分懊悔不应当以傲慢态度对待沙门。 随即率领全家大小来到佛前,求哀忏悔,说明自己愚痴,愿祈佛世尊宽恕重罪。佛是大慈大悲,随为授三皈依,说种种法,长者心开意解,即从佛法,得不退转。
图表: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教义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在《杂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曾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中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在《造塔功德经》中,有法身偈(又作诸法缘起颂)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在《初分说经》卷下中,有缘起偈(又作缘起法颂)云:“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此缘起之理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所谓缘起论,即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必然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反之,则不能称为佛教。随着佛教的发展,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
法印
所谓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
所谓三法印,即《杂阿含经》卷10所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所谓四法印,即《增一阿含经》卷18所说:“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盘永寂”。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盘寂静。
所谓五法印,即《菩萨地持经》卷8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则成五法印。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所谓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即:(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十二因缘
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具体而言:(1)无明缘行:无明,指众生对佛法真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状态。正因为无知,由此产生行,即盲目的冲动,亦即意志活动。(2)行缘识:正因为有意志活动,因而产生心识,识即精神活动,指按照意志活动投生后产生最初的意识。(3)识缘名色:由于心识活动而形成精神和物质的胎质。名,指概念,精神方面;色,指色质,物质方面的形体。(4)名色缘六处:六处,又称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认识器官。这时,胎质逐渐成熟,即将诞生。(5)六处缘触:触指接触,指胎儿出生后,六种感觉和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6)触缘受:受即感受、接受,由于身心逐渐发育,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接触频繁,而产生相应的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7)受缘爱:爱指爱欲、贪爱,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不断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分别心,有了爱恶之情。(8)爱缘取:取即执着、追求,正因为有了贪爱,到了成年以后,爱欲强盛,开始对外界执着追求。(9)取缘有:这里的有,指思想、行为所产生的难以抹掉的后果,即业,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性质的业。由于执着,造下了种种业。(10)有缘生:正因为有了业,这种业必然产生未来的果报,使人在死后重新投胎受生,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11)生缘老死:有了生则必然招致老、死。这样,十二个环节辗转不断地生死轮回,互为因缘,即是十二因缘。由此可见,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生活真实的无知。反之,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佛说:“无明的起源不可见,不可假定在某一点之前没有无明”;但同时,佛又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必也见到苦的生起,必也见到苦的止息,必也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十二因缘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关系,称为三世两重因果。(见表)
因果业报
因果,或称因果律,为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若否认这种因果之理的存在,则称“拔无因果”。《地藏轮经》云:“拔无因果,断灭善根”。《中阿含经》卷14云:“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佛教在因果问题上反对四种邪执:(1)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结为大自在天等超人格的力量。(2)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此果的原因是难以探究的,故否定此果的起因。(3)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此因的结果是难以探究的,故否定此因的结果。(4)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不承认一切因果。
佛教认为,众生的行为能引生异时之因果,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或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这种因果之理,俨然不乱,称为因果业报,又作因果报应、善恶业报。若从实践修行上论因果关系,则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这称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又一般所谓三世因果,多系指异熟因和异熟果之因果关系而言。亦即认为现世之罪福苦乐,乃前世所造善恶诸业的果报;而今生之善恶行为,亦必将影响来生的罪福报应。《因果经》云:“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与三世因果密切相关的是三时报业,所谓三时报业,即根据善恶业因所招感异熟果的时间,分为:(1)顺现业,即现在世造业,现在世受报。(2)顺生业,即此世所造业,下一世受报。(3)顺后业,指此生所造业,在多世以后受报。《大宝积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对因、缘、果的具体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即:异熟果(又称“报果”)、等流果、士用果(又称“士夫果”)、增上果、离系果(又称“解脱果”)。以上概念的具体含义在此不详细介绍。
与因缘果报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业。业,音译作羯磨,造作之义。意谓行为、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之果的力用,称为业力。业的果报,则称业报,又称业果,即善恶业因招致的苦乐果报。业,本为印度自古流行的一个重要思想,佛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作为佛法的重要内容。
要指出的是,佛教虽然强调因果法则是普遍的宇宙规律,但并不承认宿命论。佛教在强调业力的同时,也充分肯定心力的作用。认为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业力与心力是相互作用的。《优婆塞戒经·业品》云:“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宗喀巴显密次第科颂》云:“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彻悟禅师云:“业由心造,业随心转”。
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佛教业报轮回说的主要内容。佛教认为,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的果报,如车轮之回转,永无尽止,故称轮回,或生死轮回、轮回转生。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三种世界,或者说三类生存形态,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欲等多种欲望的众生所居之世界,其间男女参杂而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欲界众生的苦乐相差很大,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即欲界六天)。因欲界为六道众生杂居之地,故又称杂居地。
色界,指远离欲界淫、食之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众生所居之世界。这里的色,指色质,亦即物质。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无男女之别,其众生皆由化生,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其身体及物质环境皆清净美妙。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共十八天,称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此界唯有受、想、行、识四种精神现象而没有物质现象(色)。此界众生无身体,亦无物质环境,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中,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分为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称为无色界四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都属于生死轮回之迷界,故为圣者所厌弃。
六道,又称六趣,指众生以自己所作的行为(业)而趣向来生的六种生存形态或生存世界,亦即众生生死轮回的六种去处,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其中,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被称作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被称作三恶道。除了天道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以外,其余五道皆属于欲界。六道与三界的概念是互相重合的,通常称三界六道。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指为追求智慧、获得觉悟而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个方面。
四念住,又作四念处,指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即:(1)身念处,观身不净,观此色身皆是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受念处,观受是苦,观一切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皆是苦,破除乐想的颠倒。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破除常想的颠倒。(4)法念处,观法无我,观诸法皆因缘所生,空无自性,破除我想的颠倒。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指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即:(1)已生恶令其断灭。(2)未生恶令其不生。(3)未生善令其生起。(4)已生善令其增长。
四神足,又作四如意足,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如意的定,即:(1)欲神足,由希慕、意欲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2)勤神足,又作精进神足,由精进修行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3)心神足,又作念神足,由心念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4)观神足,又作思维神足,由观想、思维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
五根,又作五无漏根,指五种能生起、增上一切善法的根本,即:(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精进根,于正法修行,精勤不断。(3)念根,于正法忆持不忘。(4)定根,修习禅定,心不散乱。(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五力,指由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即:(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邪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除昏沉散乱。(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烦恼及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又作七觉分,指达到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即:(1)择法觉支,以智慧辨别、选择所修之法的真伪、正邪。(2)精进觉支,勇猛精勤地修习正法,无有间杂。(3)喜觉支,契悟正法,心得欢喜。(4)轻安觉支,又作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得身心轻安愉快。(5)念觉支,思维、忆持所修之正法。(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7)舍觉支,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心无挂碍。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指通向涅盘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具体内容见前面所介绍。
涅盘
涅盘,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等,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此外,出现于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迦牟尼),其肉体之死,称涅盘(寂灭)、般涅盘(圆寂)。后来,也将佛教高僧大德的死亡,称作涅盘、般涅盘。
小乘佛教将涅盘分为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或略称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前者虽断烦恼,但肉体(残余之依身)仍然存在;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肉体(残余之依身)已灭,生死之因已尽,众苦永寂。
大乘唯识学派则将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无住处涅盘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指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无住处涅盘,或略称无住涅盘,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
北本《涅盘经》卷22称,涅盘具足常、乐、我、净,谓之涅盘四德。涅盘境界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涅盘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涅盘境界自由自在、毫无束缚,谓之我;涅盘境界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南本《涅盘经》卷3称,涅盘具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谓之涅盘八味。以涅盘八味配涅盘四德,则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
总之,涅盘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解脱的绝对境界,它虽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而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的。这种境界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超越人天福报的终极存在状态。而且,涅盘境界并不是只有死后才能达到。只要证得这种境界,生与死的分别对证道者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不管是在生还是死后,他都将永远处于没有烦恼、没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密宗法义
在佛教教义中,密宗的教义系统具有其显着的独特性。密宗认为,佛教其它诸宗的教义,是作为应化佛的释迦牟尼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作的教化,是显教;惟有密宗的教义,是作为法身佛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在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宣说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之秘密法门,是大日如来的真言教法。密法于释迦牟尼入灭后之八百年,由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之而流传于世。
密宗的两部根本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此书所画之曼荼罗,称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此书所画之曼荼罗,称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和胎藏界,为密宗的根本二部。密宗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所显现。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智慧;如来内证之智德,诸佛所成就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智慧,其体坚固,能摧破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之坚固,故称金刚界。胎藏,有隐覆、含藏二义;如来之清净理性(即始终不变之本具理体,本来存在之永恒悟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儿在母胎之内,或谓如来的理法身具足一切功德,然隐藏在烦恼中而不显现,故称胎藏界,又称大悲胎藏界。
密宗的基本思想是《大日经》中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大意是指,首先要发起立志成佛的菩提心,这是成佛的种因;其次要有救度众生的大悲心,这是增长各种菩提功德的根本之所在;再者,为证得菩提,救度众生,可以运用一切方便法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不拘泥于某些戒律。
密宗法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六大体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等。
所谓“六大体大”,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乃诸法之体性,为构成有情无情一切世间万法之要素。其中,前五大为色法,后一大为心法。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一切湿性的东西;火大,指一切暖性的东西;风大,指一切动性的东西;空大,指一切无碍之物;识大,指一切诸法的了别特性。密宗认为,有情识的生物有心,叫有情有心;无情识的草木金石也有心,只不过草木金石之心犹如静水无波,或如同动物冬眠冰冻了而已,叫非情有心,例如花木向阳盛开,即是花木有心而向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一切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换言之,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互具其它,互遍无碍,即六大无碍之义。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曼荼罗,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在此,曼荼罗也是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所谓四种曼荼罗,即:(1)大曼荼罗,指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是表示宇宙全体的形相,是万事万物的普遍之相,相当于大日如来的相好具足身。(2)三昧耶曼荼罗,指诸尊所持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表示本誓的标帜;相当于大日如来的意密。(3)法曼荼罗,指诸尊之种子及真言;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语密。(4)羯磨曼荼罗,指诸尊之威仪事业;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身密。
所谓“三密用大”,指身、语、意三密之作用周遍于法界,赅遍宇宙万有。密宗认为,佛之三密不可思议,一切形色为佛之身密,一切音声为佛之语密,一切观想意念为佛之意密。众生身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意观本尊(意密),则称众生之三密。佛之三密加护、摄持于众生之三密,称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与众生之三密相应融合,称为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若修行者能与本尊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达到与本尊一体化,则可以即身成佛。
由于密宗的修法颇为神秘而复杂,有结印、持咒、观想、结坛、供养本尊,修气、脉、明点,以至乐空双运等,密宗的本尊也多为忿怒诸尊,形象狰狞凶恶,有的双身赤裸拥抱,且多以骷髅、毒蛇、人首、尸体等为装饰,世人对此颇多误解。因此,密宗非常重视师徒亲传,强调密宗不可滥学。藏密在归依三宝之上,更置归依上师一项,共为四归依。
莲坛第六次闭关报告——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六)
妙勝普賢行
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
空性紀實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帶安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尊
入觀普賢王如來壇城(下篇)
放光的世界海
蓮壇佛堂遍地莊嚴,酥油燈火灼灼發亮,照亮著克期取證師兄們的決心。頂禮跪拜後,尊敬祈請上師諸佛菩薩,空行諸尊提攜引導入普賢如來法界參拜,聆聽法訓。
入座後念誦百字明咒入觀,我正在上階梯,(感覺自己好似日本人穿著夾腳的拖鞋)一邊上樓梯,一邊在脫拖鞋(經過髮露懺悔洗滌罪業,終於在禪中看到鞋子“邪子”脫掉了)光著赤腳,我正在背著上師上階梯,恭敬向上師說“上師您坐好”,上師微笑回答說“好哩!”,上師一下坐在我背上,一下又坐在我頭上,一下變化縮小身輕如棉花鵝毛,一下又變得好巨大,有如一座須彌山,我心想上師又在“遊戲神通”,變換不同坐姿、躺姿,考考驗弟子的耐受力了。
我繼續專注背著上師往階梯上走,突然,上師化成一道光束,“咻”往天上直飛而去,我連忙往光明處張望,看到上師站立在天空金字塔似的雲端上,從全身放射出卍卍卍字光芒,白色光芒好耀眼,發生甚麼事了嗎?上師為何全身放光呢?
我張大眼睛拼命使勁去瞧!瞧不見任何影像,趕緊跪拜祈請上師佛菩薩,空行諸尊加持,使我能澄淨意中觀明然,一片祥光揭開天幕,頓時看到經中說的,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等等天空上雲朵皆放光,不僅如此,山、川、河、海、皆放光,連宮殿屋舍也放出吉祥光芒,心想放光的世界海!佛光普照,光明燦爛,真是墨難以形容,太莊嚴了。
一座好大的金剛杵突然從空中而下,四周好多菩薩都右膝著地低頭禮敬,我“碰”一聲頭也重重叩在地上,金剛杵周圍有五個眼睛在旋轉圍繞,五個眼睛瞬間成一,化成一金黃光圈,光圈外是赤紅色的烈焰,鮮豔紅光吐著火焰般的熾熱,金剛杵下方有一輪皎潔的月輪。上有紅火烈焰,下是明亮潔白,似火似冰互相輝映,當下我五體投地,身體不能移動,也不敢移動,真是太神聖莊嚴了,金剛杵化成一巨大身軀,看不到頂端,只看到黑藍手臂上有金光燦爛的臂串臂環寶飾,想靠近時,臂環寶飾變成龍蛇,向我吐著蛇信直撲過來,我趕緊不敢造次,禮敬低頭趴著不動。
我好似看到上師微笑的臉,也看到一副盤坐的雙腿,雙腿張開從密輪到身體頂輪中間是個浩瀚的黑空,無盡延展的雙手雙腿將整個黑空納進入身體中間的虛空中,容納後瞬間變成一朵巨大潔白的蓮花,整個宇宙多維流淌的空間,只有千瓣的白蓮花在綻放光芒。心好震撼,佛父佛母與上師是一不是二,上師到底有多少變化啊!
再二天閉關就要結束,上師檢查我做的功課,搖搖頭說我觀得太粗陋了,要我多用“心力”,上師說法界教育法子時都是有教義的,要“用心〞〝細心〞仔細聆聽,不用心你就接不到佛菩薩的“密意”,“密語”,不用心所見的就只有週邊的光圈而已,無法洞測光圈裡的實相。密法真是珍貴妙聖法,若沒有上師以心印心的指導,是根本無法成就,也無法升起智慧,更不可能洞澈宇宙緣起的實相,而成就佛道。
會移動的白色宮殿
我問上師可有“心蓮”?上師說那只是一種“信心”,我見心中盛開一朵潔白的“心蓮”,願我信心堅定,潔白無瑕離染濁。
祈請上師諸佛菩薩加持提攜,金剛護法空行諸尊引導我進入普賢如來壇城,進入壇城遠遠的上空有一座發光的白色宮殿,真是潔白又美麗,好多七彩的彩虹在上方出現,好似搭起彎彎的拱橋,上方有天女,從彩虹橋上徐步輕舞,不知這白色的宮殿是那位佛菩薩住的?
大地震動,一位白色身瑪哈嘎拉出現,禮敬尊者後,我跟隨尊者的指引到達這白色的宮殿,宮殿地上有正方形紋路,寶樹行列在此地,寶樹從樹幹中央生出七彩寶石,七彩寶石逐漸填滿到整個樹枝樹葉,樹葉被七彩寶石點綴成寶石葉片,七彩鑽石葉片掉落,鋪成金鑽寶石的地面非常光彩奪目。
欣賞這葉落美景時,我感覺到這宮殿怎麼在移動,而且有劇烈強大的震動,仔細再觀看,我好似在一隻白色巨象的趾縫紋路間吧!天啊!那哪是龐大的白色宮殿啊!是雪白龐大的巨象象群,一起移動就好似千軍萬馬的軍隊,每只大象身上都綴滿瓔珞珠寶,象牙上開出潔白的花朵。遠遠上方虛空中有一隻龐大的三眼大白象,象頭上方有一位坐佛結跏趺坐,坐在白蓮花座上,空中香花飄散,傘蓋飛揚我連忙跪拜頂禮普賢如來,久久無法抬頭。
當細看宏觀這整個龐大的象群時,龐大的象群也只是站在一朵白蓮花上的一片花瓣上而已,普賢王的世界裡,是如此無窮層疊,莊嚴美麗,在這普賢法界裡不存在一和多,也沒有大與小的概念,唉!法界太浩瀚了,我們娑婆世界真是渺小啊!而我卻自滿于能忍受諸苦惱不肯出離,空性啊!空心! 空性慧劍要用來斬我執,法執的啊!何時證悟空性,何時步入一真法界,證悟空性才是剛剛開始步入法界的啟蒙,那才是開始而已,還有一段智慧之路要走,那才是最嚴厲的身證考驗。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境緣都要身證,親自從中歷練才曉得實際的事理,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
千遍百字明咒中念誦,仰仗上師加持,誠敬意中,明然見到一雙大腳將赤裸裸的我踩在腳下,此時的我就是欲界中煩惱業重的凡夫俗子,我赤裸躺在淨地上,大腳似乎要把我的煩惱習氣業障踩踏到一無所有似的,此境過後,見到自己又回到蓮壇,坐在蒲團上繼續念誦千遍的百字明咒,頭頂上方有金色的光芒從我的頂輪注入,我發現自己的身體成了黑空,好多白色骷髏人在我身上進進出出。突然一雙翅膀從我背後伸展,瞬間我變成了紅色身的空行母在跳舞,跳獨舞中我又變成白色身的馬哈嘎拉,白色的身子想縱身融入普賢王如來的身中,那裡卻是一片幽空?又有一道很強的金光從空而下灌注著我,這時自己變成了金剛柱了,心間有一個吽字,柱子下方有五個小光圈在旋轉圍繞,金剛柱上有一條盤柱的金龍,我心才想我成金龍了嗎?金色的龍頭就掉下來!(真是快速!)妄念動心毫秒,境界就差之千里。
金龍消失了,只看到芭蕉樹,有無數的我如螞蟻,從芭蕉樹的樹幹進入,爬入空心的樹幹中,又從芭蕉葉下來,又進入空心樹幹中,(好像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不停,空性繞著空心旋轉不停),是空性不生不滅,一真法界佛光普照,法輪常轉,佛法永存也生生不息。
閉關結束了,接下來是師兄們的閉關報告及心性檢討,從每位師兄的報告中,分享了各自見證的境界與成證的次第。上師說過要珍惜每一次閉關的機緣,此次的閉關更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殊勝,密法就是單純與上師交心印心的心法,上師將自己證得法教的真諦,傳承給弟子,弟子吸收法教錘鍊,但要成就一切都得看自己的用“心”,真誠的、尊敬的、切身去體驗去證,心證這條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終於體會到上師說的“禪”那是一條寂靜孤單的道路,心印心就是只有上師知我心。
我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六年來跟隨上師,習佛學佛修行,一路走來從有欲望有所求的迷信,到現在迷途知返入中道知見,真誠感恩帶安來上師引導弟子從困境中走向光明,從平凡中見到神聖,我同離藏師兄,明證師兄三位同時入觀普賢王佛父佛母法界,隨喜讚歎恭喜明證師兄得到空性的印證,他以他的智慧與身體力行,明明白白證明給大家看到他進入一真法界不平凡的境界,我們都以他為榮耀為榜樣。
我很慚愧面對上師賜給我的法名,空性未證,空心不空,但我一定會堅定地,繼續接受錘鍊走到那彼岸,此次閉關,對我這才是開始不是結束,在此也用我的十二天切身痛測心扉體驗告訴大家,歹路邪見不可走,知錯要能改,懺悔能補過,神通靠智慧,精進勇猛天護佑。
最後也鼓勵所有讀此文章的行者,永遠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得人身學佛修行的機會,如同佛菩薩慈悲永遠都不放棄護佑我們一樣,佛陀正法經教是我們成就的道路,上師是我們成佛的明燈,精進勇猛是走向光明的支柱,願般若智慧的彼岸我們都能到達,向前看,上師佛陀的白蓮花在彼岸,正等著接我們回家。願同修道友正法精進,智慧圓融到彼岸。
佛祖保佑!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帶安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尊
【佛典故事】五百弥猴敬塔生天因缘
编者按:此篇故事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常言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佛陀累劫修行,成就功德弥天亘地,凡人无法思议。虽然我们身处末法时代,若能真诚归命三宝,信受佛法,亦如佛陀在世,自然能够产生力量。如此一步一脚印地切实修行,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与佛之性德相应,修行必定有所成就。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时,曾请须漫尊者带着世尊所剪下的头发及指甲,到罽宾国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这座山里住着五百位罗汉,素来渴望能亲承佛陀教化,却苦无因缘。如今佛陀的发爪在此,犹如佛陀亲临,所以五百罗汉非常欢喜且珍惜,早晚均绕塔礼拜。
这座山中,有五百只狝猴群居。它们每天看到罗汉至心虔诚地礼拜佛塔,觉得非常新奇,于是也有样学样地到深涧边,取了泥块回到山上,仿造一座佛塔,并且像修行人一样早晚礼拜。
有一天,山上突然下起大雨,山洪暴发,五百狝猴一时躲避不及,全部被洪水所淹没。狝猴丧命后,即刻往生忉利天,不仅住在七宝宫殿,而且衣食受用无尽。这样的境遇,让他们深感疑惑,怎能有此福报投生天宫?用天眼一观,才知自己过去生为狝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的因缘,虽被大水所溺毙,却也因此得生天上。五百天人回顾这段因缘,深生感恩之心,觉得应当报答故身。于是他们一齐下到人间,绕着狝猴尸身,烧香散花,绕行七匝。
其时,山中有五百位婆罗门,平时学习外道的邪知邪见,不信罪福因果。所以当他们看到天人在这里散花作乐,供养狝猴的尸体,觉得很纳闷,于是好奇地询问:“诸位天人,你们是何等尊贵,为何今日要降贵纡尊在这里供养狝猴的尸身呢?”天人回答:“这些尸体是我们的前身。过去生我们身为狝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后来虽遭洪水淹没,却因造塔供养的福德,而能感生忉利天。因此,我们特地前来报答前身之恩。诸位婆罗门,佛陀圣德无边!即使是以懵懂之心供奉佛塔的我们,都能获得如此福报,更何况是以至诚恳切心供养世尊,所得福德必将更为殊胜。所以你们若不依循正法修行,即使辛辛苦苦修上百劫,也是白费功夫。不如现在就跟我们一起到耆阇崛山,去礼拜供养佛陀,必能获得无量福德与法益。”
五百婆罗门听完天人所述的经历,对于佛陀的威德生起无限景仰,于是便和天人一起去拜见世尊。五百天人禀告佛陀:“我们的前世是狝猴之身,因蒙世尊恩德,所以能够生天享福。但因未能亲见佛陀,深感遗憾,所以今日特来归命顶礼。”接着,天人又请示佛陀:“我等众人过去以何因缘生为狝猴?为何又会被洪水所溺毙呢?”
佛陀慈悲地开示:“一切现象皆是有因有果,不会凭空而生。大众一心谛听,我当说明此事的因果。在久远前,有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一起入山寻师访道。当时有一位出家沙门,想在山上建造一间泥屋,精进用功,所以便来回下山至溪边取水。这位沙门修行得力,上下山谷身形轻快敏捷,五百婆罗门看了心生嫉妒,便一起讥笑:‘看哪,这位沙门翻越山谷就像一只狝猴,有什么了不起。若再这样不停地取水,迟早会被山洪所淹没。’”
佛陀告诉诸位天人:“当时那位沙门就是我的前身,而那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就是你们的前世。因为恶心讥讽他人,反而自己身受狝猴、溺水之报。此即所谓‘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啊!”
说完偈子,世尊继续为大众开示:“诸位天人,你们的前世虽为畜生之身,却能起造塔寺,礼拜供养。这些行为虽是出自模仿,然而供奉塔寺即有无量的功德,所以也灭除了你们往劫所造的罪过,而能生天享福。如今,大众更进一步发心亲近正法,至诚地接受教导,有此因地,今后必当永离众苦。”
聆听完佛陀的开示,五百位天人即证道果。而一同前来礼拜世尊的五百婆罗门,也因听闻佛陀开示罪福因果的道理,不禁感叹:“我们学习仙道,为的就是要能生天为仙,没想到多年的辛苦却毫无收获,比不上这些狝猴供塔所得的福报。佛陀的圣德真是殊胜难测啊!”于是他们至心顶礼,匍伏佛足之前,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世尊慈悲地唤了一声:“善来比丘!”这五百婆罗门即刻身现沙门相,从此跟随佛陀修行,精进不懈,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观修图片与视频
金刚萨埵的具体观修,即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云雾缭绕或者白云飘荡,观想出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月轮坐垫,坐垫上有金刚萨埵的单身像: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这样的金刚萨埵闪闪发光、非常庄严。
当然,在有些修法里,是将金刚萨埵观想在自己头顶上,但这个单身像修法比较简单,应该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我们平时念阿弥陀佛是观想在前面,而按密宗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有些修法,需要观想在头顶上,有些《闻解脱》中无量光佛的修法也是这样。
作为初学者,应将金刚萨埵观想在前面,和颜悦色地面对着自己,以慈悲的眼神注视着自己,以智慧的眼目凝视着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可怜众生。这样观想之后,在其面前虔诚祈祷,同时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念咒语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咒轮旋转的方式、咒轮发光的方式,还有祈祷的方式、念名号的方式。很多人可能不太懂咒轮发光、咒轮旋转,不懂这些也不要紧,只要在金刚萨埵面前,一心一意地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一边念一边观想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在金刚萨埵面前忏悔。之后金刚萨埵发光上供下施,继而光和金刚萨埵融入自身,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全部得以清净,最后作回向和吉祥文。
以前有些人觉得金刚萨埵的修法太复杂,一直观想不来,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简单的修法——法王如意宝的《如意宝珠》。开始时要皈依、发心,然后在前方观想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发光遍布十方,接着全部融入自己,所有众生也都变成金刚萨埵的形象,在这样的境界中回向。
其实这种修法很简单,对密宗的甚深修法没有打好基础的人,只观想这一点完全可以。法王如意宝在莲宝湖取出的伏藏中也说了,那个金刚萨埵仪轨与汉地众生有殊胜因缘,将利益以汉地为主的广大众生。既然你们这次来到这里,就应该好好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
麦彭仁波切讲过:“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刚、黑日嘎、普巴金刚童子此一切本尊实际均是金刚萨埵,十方三世诸佛归集为金刚萨埵,所有密咒明咒归摄为六字真言。”这样一来,念金刚萨埵心咒,就相当于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及各种本尊的心咒;持诵金刚萨埵心咒,实际上是持诵了所有的咒语。有些教言中还说,能念百字明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念不了,也可以用金刚萨埵心咒来代替。
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忏悔。凡夫人都有须弥山那么大的罪业,没有罪业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大家才有解脱的希望,否则,死了以后真的非常可怕。
莲坛第六次闭关报告——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五)
妙勝普賢行
在平凡中看到神聖 在困境中走向光明
空性紀實
頂禮大恩金剛上師帶安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尊
入觀普賢王如來壇城(中篇)
禪心慧覺懺悔要出離
覺察到內心邪見的種子,我知道事態嚴重了,需要誠心懺悔。在壇城前向上師諸佛菩薩發露惡業,真心改過懺悔,內省自己的罪業,千遍百字明咒懺悔念誦,一百零八拜磕頭,懺悔自己的傲慢無禮,懺悔自己不尊敬三寶,懺悔自己貪法速成的愚癡邪見,懇請上師,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空行諸尊原諒,慈悲攝受寬恕我,但境界一片黑暗,無法進入禪觀,壇城法門依舊關閉。不斷千遍百字明咒懺悔磕頭禮拜,,但入禪禪境仍然一遍黑霧,真的甚麼禪境都沒有了,我的腦袋眩暈(兩天不眠)體力上倒下了,倒下前不斷祈請上師不要放棄我,普賢王佛父佛母空行諸尊原諒我,不要捨棄我。我錯了!愚癡窮子眷戀紅塵不求出離,髻有明珠不懂珍惜精進求法,服“三毒”藥失去自性。
就在半夢半醒的昏睡間,耳朵聽到上師聲聲的呼喚,孩子們啊!回家吧!回家吧!佛國莊嚴美好,怎麼就不懂出離世法回頭呢?放下吧!空性啊!多跟明證學學,學他的能斷!能舍!精進勇猛啊!別忘了你求了多少劫才在我眼前啊!
也不知幾點?張開眼時見到空行母閃亮在聖潔紅光中,呼叫我起來,樓下空無一人,我沒臉面對壇城佛菩薩,低頭慚愧走過東方淨土藥師佛壇城,西方淨土彌陀壇城,更是羞愧不敢面對普賢王如來壇城,走到後堂,面對天空掉眼淚。但上師的呼喚不斷敲醒我內心深處,世間財寶帶不走轉眼成空,為什麼我還這麼貪愛留戀這無常的世間,父母、兒女、家親眷屬這一世緣盡過後又是輪回,佛國圓滿莊嚴,為什麼就不出離捨紅塵呢?到美好莊嚴的佛家國度呢!原來懺悔中,我缺了一項堅定的出離心,放不下對家親子女眷屬的眷戀,這關出欲界心性的考試,我從來就沒有過關。
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
當勤測三業,恒修于福智。
眷屬接舍去,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
我一邊想著佛說得著無常經,一邊擦乾眼淚,想著永遠不能放棄自己,走到西方三聖壇城前,嚎嚎大哭不斷禮拜懺悔,在做大禮拜時,我觀到自己回去看看父母,老公,子女家親眷屬,他們一個個緊緊捉著我不放,在我的身後宛如一大串粽子似的,我往上飛時,他們拉住我身後的衣服,使勁要拽我下來,我拼命想往上向雲端飛去,回頭望身後一大串粽子,下面是個黑色的無底洞,又黑又深,他們要拉我一起下去無底黑洞,他們的力量好強大,使勁的拽我往下墮!
我開始一個粽子、一個粽子丟,但他們力量實在太強大,我實在飛不上去了,這時我看到有一把劍在我手上,那是上師賜的智慧之劍(每位弟子都有一把),拿起劍直接將粽子的繩子一把抓起,從根本砍斷,義無反顧往上方直沖而上,然後跪在雲端上,頭向下用劍削髮從發根部狠狠削下去,出離吧!斬斷三千煩惱絲,落髮後境界一片寂靜。寂靜中,眼前的黑霧逐漸向外散開,一層層不斷擴散消失,當上方的白光由空中而下,攝受我時,我覺得身心好輕盈,心好自在。
我開始在笑,本來是微笑,然後是哈哈笑,再來簡直是豪放的大笑,哈!哈!哈!笑到眼淚鼻涕直流,笑止不住,心好輕安!又哭又笑中聽到空傳來聲音“來也空,去也空,空空無大千”,我起身坐起,仰望西方三聖,大白蓮花好耀眼那是上師的國度,我一定要跟上,這時我看到慈悲的阿隬陀佛,從心口處伸出大手掌按在我的頭頂上,此時再多的言詞也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受,原來諸佛菩薩沒有捨棄我,一直都在觀照著我。感恩上師,感恩隬陀佛慈悲攝受,弟子空性一定堅定出離,跟著佛陀正法信心不退,勇往直前,身體力行用心去做。
聆聽法訓感恩莫忘
入夜了,百字明咒持咒誦念,迷蒙的禪境有了光亮,佛法大門是永遠敞開,不放棄法界任何眾生,我跪在普賢王如來壇城大門前誠心懺悔,(去邪見除愚癡,放下色身,無頭白骨表誠心),大門開了,一一磕頭跪拜,禮敬佛菩薩空行諸尊,走到山崖邊,跪拜懇請青龍尊者原諒,再次引導我入壇城,這時看到大水漩渦中央冉冉升起一座水晶宮,(原來瀑布漩渦下有龍宮啊!)順著硨磲般潔白的樓梯往下走,進入高廣的宮殿,向青龍尊者叩首跪拜禮敬,尊者上半身化成哈嘎身形,下半身是一條似龍蛇的長尾巴,坐在高床法座上,鮮紅珊瑚上掛滿珍寶,青龍尊者慈悲原諒我先前的粗魯無禮與傲慢,我供養了一套文房四寶,又在宮殿裡與尊者用珍珠旗子下了一盤棋,離開時尊者以青墨在空中留下兩字要我牢記“感恩”。
我牢牢謹記在心,不忘上師佛恩三寶恩,不忘父母國恩眾生恩,當青龍尊者用漩渦水梯將我送往上方時,尊者給了我一個白色的法螺,(禮敬尊者感恩合十),弟子一定不忘將佛陀的正法,用法螺吹響在娑婆的每個角落,有情無情皆聞佛陀正法共證菩提。
離開龍宮,繼續前行,有一匹高大黃色的騾馬向我迎面奔馳而來,我跪地磕頭禮拜,一把長柄彎刀,將我低著的頭抬起,此刀可是要再次測試無我的決心?我雙手合十等待刀起頭落的考驗時,聽到吉祥天母對我說“眾生平等”,對每一位眾生都要生恭敬心,不起傲慢心,分別心,敬畏生命,善待萬物。 說後吉祥天母尊者他騎著馬威風揚長而去。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唯有善良正直的心地才有希望,與上師心相應,唯有仰仗佛力盡速懺悔罪業,業障輕才能走進光明。
寶瓶法水洗滌六根淨障三業
再次仰仗上師佛力引領,進入普賢如來壇城法界,虛空中紅色的火光出現,一雙紅色的大赤腳踏在地上,地都震動,禮敬跪拜恭請示現,一隻巨手握著金剛杵,一隻金剛鈴旋轉在空中,一位全身帶著火焰的瑪哈嘎拉尊者出現,瞬間出現第二位白色身哈嘎尊者,他們和合共舞,我頓時隨著空行勇父尊者跳著金剛舞,就在這時天空出現一個大寶瓶,寶瓶傾瀉倒下如瀑布般的淨水,將我從頭到腳淋濕,不斷沖洗,我想這是怎麼一回事?是甚麼法意呢?
然後聽到遠處傳來聲音告訴我,“凈業”,是潔凈的甘露水,將我全身六根罪業洗滌,清凈身口意三業業障,耳根清靜真的聽到遠處傳來琴聲,一位綠衣菩薩正唱誦著淨三業箴言,我進入大門叩頭頂禮,傾聽法音,跪拜在菩薩法法座前,菩薩右側吉祥臥,微笑不語。我想靜思沉默是一種智慧,可化躁動為寧靜,沉默也是一種沉澱與過濾,是淨化心性的良方。
寧靜過後,我退出大門,紅光乍現,紅色身的哈嘎尊者再次來指引了,這次尊者多了好多手,六隻手各拿好多法器鈴、杵、刀、劍、手中還捧了一碗紅色鮮血,尊者能示現各種變化,他手拿琴就能變現撫琴菩薩,一下又變換黃色身哈嘎,瞬間又呈黑色身哈嘎,心想可是佛菩薩三十二相的化現?哈嘎尊者有他心通,哈哈大笑回答他能變一切身,說完之後尊者變幻隱沒,只有一輪月亮升起,但皎潔的月亮也消失在黑空,只剩寂靜的虛空,悄然無聲。這時是我體會到金剛經一段經文之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幻,離一切相才是實相。
黃金流淌的法界宮
我彷彿是一位毛躁的小孩,在此次閉關中不斷地蛻變成長,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法印在此普賢如來法界宮標明了佛法的真理。
禮拜祈請,金黃色巨鷹展翅而來,雄糾糾的銳眼示意跟隨他到一個地方,禮敬神鷹尊者後,牠帶著我穿梭在白雲間,遠遠的前方閃耀著黃金光芒,心想可是黃金宮啊!才想呢,就已經降落在鋪滿著金磚的庭院中,向巨鷹尊者禮敬跪拜感恩引領,雙手合十踏著黃金階梯持階而上,階梯水池旁開滿耀眼的金黃蓮花,一踏石階,階梯旁就展開一朵金蓮,佛家真是富貴啊!,高大黃金宮殿大門矗立眼前,禮敬行跪拜禮進入大殿,大殿黃金柱子高聳入天際,殿中有一個黃金碗的大水池,(水池裡裝滿似鮮血般紅色的液體),遠遠宮殿有黃金鑄成的高床法座,一位全身閃著耀眼金光的莊嚴瑪哈嘎拉尊著坐在法座上,威武高大,我五體投地行拜跪禮禮敬尊著,尊者不語,伸出紅色長長的舌頭轉動著,尊者四隻手臂,各持著金弓、金箭、金色繩索、黃金劍,尊者將金劍賜給我,示意此劍披荊斬棘,破除煩惱惡力,要“精進” 勇猛堅定。五體投地跪拜頂禮尊者,再聆聽法訓,尊者沒再示喻,我從定中逐漸走出境界。
感恩上師佛菩薩空行諸尊,我一定以金剛之力催迫我的執著與煩惱,傲慢與偏見。
(未完待續)
灵境裂隙:当五彩生命破壳飞翔
七月二十八日,当我抵达千年古都西安,满怀欣喜与期待,准备开启一场静谧而深远的禅修之旅,未曾料想,一段超越尘世的殊胜奇缘,早已悄然铺展。
天地尚沉浸于夜色的宁静,我于静坐中入定,心随着呼吸缓缓沉入幽深的寂静之境。忽然,一股强烈而微妙的境相浮现,宛如微风吹过心湖,激起层层涟漪——那些曾于沿海地区施行的超度,竟仍有未竟与遗漏。灵魂在无声的召唤中浮现,静静等待着圆满的引渡,渴望得到那一束解脱的光明。

今天我暂居于弟子空竹的家中,原以为可以安心的休息,却不料,静坐之间,四周景象忽然幻化,彷彿步入一个超脱尘世的灵性空间。无数动物灵缓缓显现,牠们的双眸中透着深邃而古老的期盼——一种超越言语的祈求,等待慈悲之光为其引路,解脱轮回之苦,归往光明净土。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景象并非来自这些动物灵,而是源于一个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空竹与家人长年持素,诚心修行,遵循着慈悲护生的理念,然而他们却未曾意识到,鸡蛋并非真正的素食——它是生命的起点,是一个完整生命的潜在延续。尽管出于不知,却无意间忽略了这些微小而珍贵的生命。

这个深刻的误解在当晚显化出惊人的景象。灵视之中,满屋子的鸡蛋浮现在空间之中,彷彿带着无声的生命脉动。那些看似寂静无声的蛋壳,突然开始微微颤动,彷彿在回应那股慈悲的力量。随着无形祝福的流转,一颗颗蛋壳悄然裂开,无数微小而纯净的生命破壳而出,稚嫩的小鸡挣脱束缚,迈出生命中第一步。
这不仅是一场肉眼难以察觉的孵化,更是一场灵魂的觉醒与解脱之旅。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在慈悲的光照下迅速成长,从初生的脆弱与无知中走出,步步踏上属于灵魂的修行之路。它们最终超越了形相的执着,走向空性的彼岸,彷彿在说明——每一个被忽视的生命,都是宇宙中不可轻视的存在。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无知所带来的无形业力。虽然空竹与家人发心持素,然而在未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时,善意也可能无意间成为束缚。这一夜,这些灵魂的显现,或许正是来自于他们善良愿力下的感召,让这些小生命有机会获得真正的解脱。
而这次沿海的旅行,随缘召唤闻声而来的各类未得度的灵魂,现在也一并呈现,在此刻随之浮现。鱼群、贝壳、海草……那些曾于大海深处共舞的生命,悄然现身,聚集在无形的空间之中,静静等待最后的度化。随着咒音在夜空中回响,慈悲与智慧交织成一道柔和而坚定的光芒,化作一条银白流河,引领这些沉睡已久的海洋生灵归往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一场超越时空的殊胜法会,咒音不歇,慈悲与愿力于静谧中交织。每一缕心念、每一道光影,都化作灵魂解脱的桥梁,万千生命在这无声的夜里获得超脱,天地为之动容,万物于无形中感应共振。
当晨曦破晓,万物苏醒,一切归于宁静。但心中却涌现出一份深刻的反思与自省——每一个被忽视的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都不该被轻易遗忘。这些等待度化的灵魂原本不应徘徊于黑暗,是我疏忽与不够细心,才让它们在苦海中停留太久。
更深层的悔意在心中翻涌,提醒着我:在修行与慈悲的道路上,无知与疏忽同样会成为灵魂解脱的障碍。而空竹与家人的误解,虽出于无意,却也反映出对生命本质理解的不足——真正的慈悲,不仅是守持外在的规范,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尊重。

这一夜,并非只是一次超渡,更是一场灵魂的启示与自我洗涤。每一颗蛋、每一个灵魂的诞生,都是宇宙间不可忽视的奇迹。这场超度,也许不仅是为了引渡那些被遗忘的生命,更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慈悲,是对一切生命平等的敬重。
从这一刻起,我立下更深的誓愿:未来,不再让任何一缕等待解脱的灵魂被遗留在黑暗中。我要以更大的慈悲与觉知,去照亮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将每一个生命送往真正的安宁与自由。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度化,而是一场属于生命与灵魂的觉醒——从无知与疏忽中觉醒,从善意中升华,迈向更高层次的慈悲与智慧之路。
执笔:Masterdiana
2016 年 7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