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法句经》

《法句经》( 梵文 Dharmapada ),是从佛经中摘录出的偈颂集。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此经在释尊住世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经》为初学者入门书。

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

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学派中,称为「义品」( Arthavarga )。释尊的时代,亿耳( Sona Kotikarna )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在释尊住世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实是最古老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

视频介绍:《法句经》

法句经名称及其由来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鉢经》、《昙鉢偈》。《法句经》之「法」字,梵语为dharma,意为「道理」,又有规则之意:「句」的梵文为波陀,又作「鉢」(Pada),原意为足迹,後转为「道」和「句」之意。之所以称之为「法句」其大意是讲:此乃佛之所言,是古代圣人足迹所践履之道,可为俗人遵循、效法;其言可以规范後人,故曰「法句」。(法句经序)又把「法句」译为「法言」。

相传,《法句经》是迦叶佛流传下来的。但学术界一般观点皆认为它非一时一人所作,且为早期佛教经典之一。现在流传的《法句经》乃是贵孀王朝时的法救改订过的。

我们选用的是公元一九三五年十月欧阳格施赀重印的版本。该版本参照了秦本、晋本、宋本、丽刻本、巴本等多种版本(文字),对个别字、句作了校订修改,比较通顺易读。我们在翻译、注释的过程中,对极少难注难译字、句,又参照宋碛砂影印本,《中华大藏经》本《法句经》作了些还原,力求文意上下贯通。为了通俗的需要,并把「欧印版本」的注释部分删去了。作为附录,我们又收录了《中华大藏经》中的注释文字,以供读者与方家参阅。

关於《法句经》的起源,梁朝僧佑《名僧录》之七所载的(法句经序)有一个比较可信的交待。该序认为:佛在一生中的说法原有十二部经,四部阿含。在佛灭之後有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颂,按照意思进行归类编排,倏分为品。各家集钞的份量不同,品目的次序及名称也有出入。依支谦所说,有五百偈、七百偈、九百偈,更多的达到一千偈至一千五百偈。依照吕澄先生的研究,最初的《法句经》是五百偈,二十六品:经法救改订增补,增加到三十三品,及至三十九品,即後来的七百偈和九百偈的《法句经》。

最初传入中国的《法句经》是五百偈,由印度来华的维只难和竺将炎共同翻译。但根据吕澄先生对《四十二章经》研究的成果,似乎在维只难翻译五百偈之前,有一本译得很糟糕的七百偈在中国流传。因为这一原因,当时佛教经典翻译大家支谦便想重新翻译《法句经》。大约在三国吴·黄武三年(即公元二百二十四年)请竺将炎先译出五百偈,後又请他根据中译本(即七百偈)加以补订,遂成现在比较通行的七百偈本,共七百五十二章(偈),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

《法句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巴利文系统,一是梵文系统。巴利文系统的只有二十六品,其开首篇目是(双要品),其最後一品为(梵志品)①。黄忏华先在(法句经谈概) 一文中,把巴利文译本与维只难译本作了比较,推断巴利文本的《法句经》更为古老。从汉译《泰国南传大藏经》中之《法句经》(黄谨良译)来看,巴利文系统的《法句经》与我们选用的梵文本系统的《法句经》有相当大的不同,除缺前面八品—(无常)、(教学)、(多闻)、(笃信)、(戒慎)、(惟念)、(慈仁)、〈言语〉品外,还缺後面(利养)、(泥洹)、(生死)、(道利)、(吉祥)五品。从巴利文本以(双要品)开篇的事实看,巴本系统更重「心意」的作用:而梵文本以(无常品)开篇,则更符合原始佛教精神。因此很难讲巴本更古老。大约是佛灭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之时,不同学派的教师根据自己对佛说理解的不同而编纂了两种不同系统的版本。

梵文本系统的《法句经》是经法救改订过的,有三十三品或三十九品两种本子,皆以(无常品)为首篇:三十三品的(梵志品)为终篇,三十九品的则以(吉祥品)为终篇。不过秦译《出曜经》则为三十四品,亦以(梵志品)为终篇。

在梵文中,《法句经》又叫《嗢陀南集》。嗢陀南是不问自说的意思。在部派佛教的经部学者的譬喻师那裏,又称著《忧陀那聚》(Udanavarga),意为「日出」:因此,在印度信奉《法句经》的学人又被称为「日出论者」:而《法句经》又称《日曜经》。《正藏经》收姚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即《日曜经》。不过《出曜经》很像譬喻经类的佛经,与《日曜经》形式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与《法句经》不同,则是显然的。


法句经的价值及其历史地位

《法句经》是世界知名的佛教(学)经典,自从公元一八五五年由丹麦人福斯倍尔(Fausbdll)刊行了拉丁文对译的巴利文原本以後,先後有英、法、德、俄、义等各种译本:日本有三种合译本,而且还刊印了巴利文、汉文对照本及南北对照的英译合译本。②法国人莱维所著《佛经原始诵读》中亦收入了《法句经》。③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早期佛典。

《法句经》之所以被世界学者看重,乃是因为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尽管该经典是佛灭後若干世纪编纂起来的,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偈颂无疑是佛祖所说的,或曰反映佛祖的自己思想。据支谦在重译《法句经》所作的序文来看,该经在印度被视为沙弥或比丘学习佛经的必读启蒙教材,不读此经而学佛经,便被看作是越级躐等:而且,该经也是深入学习佛经的必读经典,不只是一般的通俗启蒙教材。从现今的《法句经》来看,一般不懂佛经之人是读不懂其中的许多深奥句义的。因此,《法句经》既是佛经的蒙学读物,又是深研原始佛教思想必要经典。

在印度部派佛学阶段,「有部」的一个分支派别「经部」的譬喻师们,在阐扬佛教思想时,开始就是有重点地采用《法句经》的经义作为枢纽,组织自己的学说。他们有的人根据《法句经》的本末次序,去推求说法的缘起和印证,从而成为譬喻师或譬喻者;有的以《法句经》为蓝本去推求义理,从而走上专门议论的道路,变成「论经师」。後来佛教经典中,譬喻类经典如《法句譬喻经》,议论类经典如《大庄严经论》等便是受《法句经》的影响而兴起的。

最受《法句经》影响的是譬喻师。《法句经》重视「四谛」,而且又以「一心」贯穿全经,譬喻师们也重视「四谛」,并且强调「心为法本」,认为心性本净。即使後来的譬喻师学说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法归分别」学说相差无几,也是得力於《法句经》中的观点。在《法句经·泥洹品》中便有「法归分别」的偈颂句。因此,「经部」佛教晚期学说接近初期大乘佛学的思想,也要归功於《法句经》的影响。

由於修订《法句经》的大德法救本人又是著名的禅师,并曾经著述过禅经,因此,《法句经》对後来的禅学发展又有影响。禅学及後来的禅宗都重视「一心」的作用,并且亦认为?「心性本净」,这无疑是受到《法句经》的影响。


法句经的修订、增补者——法救

《法句经》乃是五部沙门集体创作的宣扬佛教思想的通俗教科书,法救只是它的修订、增补者。关於法救的身世,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昆达磨大昆婆沙论》卷第一中有简略介绍,但语焉不详,只是说他集佛所说,编纂《邬拕南颂》。该颂以无常颂开头,立(无常品),直至梵志颂,立(梵志品)结束。该颂究竟有多少品,并不知晓。

从今人的研究成果看,法救大约生於迦腻色迦王的时代,即公元一百二十八年至公元一百七十七年④,相当於汉顺帝永建三年。他是部派佛教有部中的著名「四大家」之一,又是譬喻师的中心人物之一。除《法句经》外,相传他还有解释因缘的著作,其著作的汉译名称是《法句譬喻经》,为晋代法炬所译。相传他还著有一部《论议门论》,而且还据说这是第一部因明著作,现已失传。这一观点乃是西藏学者提出的。另传,他还著有论述《阿昆达磨》的著作,书名或称为《法救论》,但真正具体确切的名称并不知道。

法救在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大德,与法救同时齐名的还有世友、妙音、觉天,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四评家」,皆归属西方师(即犍陀罗师)。在当时关於「三世」说的争论中,法救的「三世」主张是:按类来分别「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的「法体」是一,只是类不同而已,就像金子制为装饰物或器皿,就赋予以杯、环等不同名字,实际上都是金子。这实际上是从体与用的角度来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这一有关「三世」的思想,在《法句经》中似乎亦有表现,如第三十七品——(生死)第十章论精神与身躯的关系,便是这一「三世」思想的具体印证。他认为精神因不同的身躯而名称各异,其本我之精神「一」,并没有变化,就像本体之「火」是「一」,随具体燃烧物不同而有烛火、炭火、草火、粪火等名称是一样的。虽然他的「三世」说後来并没有占上风,但也是当时最有说服力的四种学说之一。

法救还是禅经著作史上两大作家之一。一位是大先觉军,另一位便是达磨多罗(法救)。由此可见,法救在佛教(学)史上的影响是广泛的。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佛学史上还有一位法救,他是小乘佛教时的人物,注释了犍陀罗系统的《阿昆昙心论》,为统一小乘佛教内部矛盾,抵抗龙树之时大乘佛教(学)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传法句经

法句,即DHAMMAPADA的义译。DHAMMA,巴利语佛法(梵文DHARMA),义为佛陀所说的教法,PADA指段、句、道。DHAMMAPADA可以译为佛法语段、佛法语句、佛法之道等。

法句经在南传的大藏经里是收在经藏(SUTTAPITAKA)的小部里的第五部经(KHUDDAKANIKAYA)中。它是收集了佛陀在约三百场合中为弟子们作精简的开示,巴利文语句精炼而富有韵律,朗诵和阅读它就有如坐在佛陀跟前听他开示一般,每一句每一偈都发出智慧的光芒,为芸芸众生在饱受烦恼煎熬时,它无疑是清凉的甘露妙药,能熄灭我们的无明热恼。

它汇集成经是在王舍城(RAJAGAHA)第一次佛经结集时(佛灭后三月)由众阿罗汉诵出,并命名为DHAMMAPADA──法句经。本经共分二十六章,收录有四百二十三偈,它被世世代代僧伽们背诵口传著,直到锡兰国王瓦塔葛玛尼(VATTAGAMANI)时才被正式记录在贝叶上,时约公元前30-20年。
法句经传入中国是在公元二二四至二二五年,由维只难等所译的法句经二卷,共分三十九品七百五十八偈,除了多加的十三品二百七十五偈外,它的排法与内容大致与巴利文的法句经相近。这部法句经言简意深,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导书。

南传法句经的第一至第廿四品,排法与北传法句经的第九至第卅二品相当,名字一样,只有偈的数目有稍微出入。南传法句经的第廿五与第廿六品则排在北传法句经的第卅四与第卅五品里。不过也有一些南传法句经的偈排在北传法句经的第一品至第八品中,下面挑选一些相当的南北传法句经偈,以作比较,可知偈文排列有些纷乱。

(南传法句经)     (北传法句经)
   第十品   135偈   第一品     5偈
   第廿品     288偈   第一品    17偈
   第九品      128偈   第一品    19偈
   第八品   112偈   第二品    38偈
   第八品   107偈   第二品    39偈
   第五品     61偈   第二品    34偈
   第十三品  177偈   第四品    71偈
   第一品    6偈   第十品    173偈
   第四品    46偈   第十二品   203偈
   第四品    49偈   第十二品   206偈
   第四品    50偈   第十二品   207偈
   第五品    60偈   第十三品   217偈
   第五品    64偈   第十三品   223偈

北传法句经第一至第八品以及第卅三和第卅六至卅九品共十三品应是法救尊者所言校订增加的,第卅九品吉祥品也就是南传大藏经里小品经集的吉祥经。

 


视频:《西藏度亡经》

加持不仅只是摸顶,吹气,念经等显现,内心五毒消除,出离心菩提心增加,是真正加持入心的表现。

导语:我们一向以为死亡和自己无关,但从我们诞生下来,死亡就开始了耐心的等待,尽管你觉得它何其遥远,但这真是迟早的事情。每个人都渴望永生,但当我们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肉体,我们的灵魂将走向何方。

莲师伏藏-西藏度亡经选自《千年菩提路——桑耶寺》

我们一向以为死亡和自己无关,但从我们诞生下来,死亡就开始了耐心的等待,尽管你觉得它何其遥远,但这真是迟早的事情。每个人都渴望永生,但当我们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肉体,我们的灵魂将走向何方。

著名的《西藏度亡经》,是一部指导亡者灵魂再生的宗教文献,曾轰动并持续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

《西藏度亡经》一个49天生死的故事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大意是说既然不能了解活着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死后的事情呢。而生命从他(他、牠、它)的诞生开始,就要面对死亡,因为死是一种必然,生命仅仅是死亡的前奏,不管这个前奏有多么长久。但藏传佛教认为,寂灭的是皮囊、躯壳,灵魂会在死后离开你这一世的躯体,去寻找新的生命体投胎转世。这仿佛是每一个盼望着永生的灵魂都渴望的境界。但实际果真如此吗?

公元八世纪,将印度佛教带到西藏的莲花生大师在《古印度度亡经》蓝本的基础上,向藏地传述了这部神奇的关于人类死亡与转世的宝典《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闻教得度经》(之 后我们会解释这个名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的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玛灭佛时,为了保护这部传世经典,它被埋藏于地下,成为最伟大的“伏藏”品。六百年后的 十四世纪,西藏密宗行者、“掘藏”大师仁增噶玛宁巴Rigzin Karma Ling-pa从色丹河畔Gser-ldan的甘布达山Gampodar掘出,《西藏度亡经》得以重现人间。

之后的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人能绕开这部经文。今天,这些驻世的活佛、仁波切或格西,无论是格鲁派的达赖、班禅、噶举派十七世法王、宁玛派宗萨蒋扬钦哲等,对众生的“度亡”是他们重要的佛学思想。

从最直白的角度说,“度亡”就是超度亡灵,即帮助那些死亡的人或生命,寻找到灵魂的升天或转世之路。据传,在那些临终之人的遗体前,于其呼吸甫停之际,由一位曾是亡者之上师的喇嘛,或一位曾为亡者信赖的教中同修,或一位曾为亡者敬爱的好友,趋近耳畔,但不触及身体,按照仪轨唱诵这部救度大法,使得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伊文思•温兹W.Y.Evans Wentz在印度锡金找到精通英文、藏文与密宗的喇嘛卡孜•达瓦桑珠Lama KaziDawa-samdup,请其将Bardo Thodol(藏语发音)翻译成英文,仿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埃及度亡经》之名,将这部经文译成The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西藏度亡经》。该部经文自1927年于美国出版后,迅速传遍欧美,成为对英语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最著名的藏传佛教经典,被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奉为圭臬。

伊文思•温兹与卡孜•达瓦桑珠于上世纪20年代合影

死亡并不是一件哀伤的事情,而是可能在瞬间得到完全的解脱。死后会立刻进入中阴状态,透过对这种经验的学习和掌握,即使最不成熟的人,都可以重新拥有崭新的 生命。许多曾经面临死亡的人都说看到光明从天而降,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生命体都有光芒。而《西藏度亡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表明,光芒就 是生命的本质。

《Bardo Todol Chenmo》是《西藏度亡经》的藏语发音,其中文书名《中阴闻教得度经》,英文书名《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西藏度亡经》的藏文原意是“中阴得度”。中阴在藏文中称为Bardo,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的「过渡」或「间隔」。Bar的意思是「在……之间」,do 的意思是「悬空」或「被丢」。所以,中阴的意思是指一个生命或灵魂,从死亡到转世或超生的过程,在这个中阴的阶段,可以透过听闻教法,即《中阴闻教得度 经》而得到大解脱,“中阴”这一名词代表了有情离开世间之后,尚未投生之时段。中阴教法非常古老,见于《大圆满密续》Dzogchen Tantras。这些教法的传承,可以直溯到人类上师之前的本初佛普贤佛,他代表着绝对的、赤裸的、如天空般本初清净的心性。从此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死亡以后意识的变化,以及意识所可能面临的各种幻境。

何谓中阴?我们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1、此生和临终;2、死亡;3、死后;4、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人们通常把中阴与死亡联想在一起。不错, 在藏语中,中阴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该经将人死亡以后到轮回之前的这段时间又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阴,中期中阴,及后期中阴。

初期——中阴

人从死亡的刹那,到约三天半或四天的时间起,能知的意识通常都属于一种睡眠,或出神的状态之中,不知已经脱离了人间的血肉之躯。对于遭逢意外事端而突然死亡的人,初期中阴的幻相最为严重。他们隐约知道自己好像死了,但是他们很迷惑已死的人为什么可以这样清楚地思考,一方面又迷恋原有的肉体,想要回去。初期中阴约持续七天,就是所谓的“头七”。

中期——中阴

在中期中阴阶段,除非亡灵已有所悟,否则他多少总会眷恋他在世时的血肉之躯。待一旦他明白实在已经没有这样一种肉身时,便生起强大的愿望,想要拥有一个像以前的身躯。在发心寻求的同时,生死轮回业力也就开始散动了,于是便进人寻求投生的后期中阴境界。

后期——中阴

死后约十五天,便进人后期中阴阶段,如果在此之前亡灵尚末得到解脱的话,就要寻求再生或投生了,这完全取决于亡灵生前的修行功夫以及情缘业力的牵引。如果他倾向于重新回到人间的肉身生活,这个时候,他的生前生活情形便显得越来越模糊了。

但它还有更广、更深的涵意。在中阴教法中,比起任何其他教法,可能更可以让我们看到佛陀释迦牟尼的生死教义是多么精深博大;如果能够从觉悟的角度彻底了解我们所谓的「生」和「死」,就可以了悟两者是多么密不可分。《西藏度亡经》是死后境界的旅行指南,通常要由上师或善知识对一个人在临终时或死后宣读。对于还在世的人来说,这本经典也可以时常读诵,如同去往陌生之处时,首先熟悉地图,若知晓路线,自然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西藏度亡经》就是一本中阴地图,详细解读了沿途风景,一旦世寿已尽,按图索骥即可顺利到达目的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说:若 干年来,乃至从1927年它的初版发行以来,《西藏度亡经》就成了我的随身伴侣,不但我的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观念和发现要归功于它,还有许多根本的认识或见 地也要归功于它……这部著作所带来的信息是,‘死亡的艺术’不仅跟‘生活的艺术’或‘出生的艺术’同样重要,而且也为‘生活的艺术’或‘出生的艺术’做出 了最圆满的补充。

本书的英文编译者之一伊文思•温兹在序言中写道:《西藏度亡经》将一切伟大信息中的最重要的信息,带给如今转生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庭的每一分子。它向西方人揭示了一种直到现在唯有东方人通晓的‘死生之学’。《西藏度亡经》要纠正人类,尤其是整个西方,对于人类的根本问题――生死――缺乏正知,不加闻问的态度。

美国密歇根大学藏学专家唐纳德·洛佩兹Donald S.Lopez在他撰写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一书中写道:《西藏度亡经》的出版,是与西方人对精神的权威和向导的一种渴望相一致的。《西藏度亡经》确实像一部手册、一部旅游指南,但是是由“全知的贤哲”撰写的。像一切游记一样,叙述的风格增强了它的真实主张。它是用直接经验的语言和一个故事的形式撰写的。《西藏度亡经》被称为关于死亡科学的一部教科书。它也是关于永恒、长生不老的科学的一部教科书。科学和古代智慧的幻想都汇集在这部文献之中。现代医学科学长期向死亡宣战,正如死亡确实也长期提供了太多的宗教神话。

彼得·比夏普Peter Bishop在《权力之梦――藏传佛教与西方的想象》Dreams of Power: Tibetan Buddhism,and the Western Imagination一书中写道:《西藏度亡经》是20世纪到达西方的最重要的东方神圣文献之一。它向西方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意识景象。它树立了一种模范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其他论述死亡艺术的古代文献。

科林·威尔逊Colin Wilson写道:受人尊崇的《埃及度亡经》与这部西藏文献比较,只是“一盘粗糙的大杂烩”。我们由此而见证了,《西藏度亡经》是作为一幅“意识地图”、作为一部“神圣技术的手册”、或作为一部“更高的现实层面的手册”被查询的。就像最佳的旅行向导,它限定路线并指出沿途的注意事项。

马莱尼Maraini评论道:它是“彼岸世界的一部旅行指南”。《西藏度亡经》向我们馈赠的是死亡迷宫的一幅地图和指导我们如何通过我们的灵魂之路的一条路线。他说,这部西藏文献的到来,也与西方关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原始猩猩类动物雪人的一种迷惑相一致。这两种想象,即中阴和雪人,表明了当时在西方关于西藏的幻想中的极端倾向。

圣约翰伍德罗夫Sir John Woodruff写道:《西藏度亡经》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本讨论死亡艺术的书;因为死亡跟生活一样,也是一门艺术,虽然,此二者往往皆非易事。孟加拉人有一句俗语:‘若人不知如何死,礼拜苦行有何益?’第二、它是一本宗教上的临终治疗手册,一种以死亡仪式祛魔、教示、安慰以及砥砺即将去过另一种生活之人。第三、它描述亡灵面临中阴时期的经验,并在这段期间对他有所开导。因此,它也是一部‘旅行者的彼岸世界指南’。

它揭示了死亡的真相,并引领亡灵迈向光明彼岸。

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延续的力量从不会因为死亡戛然而止。相反,死亡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刹那,这个刹那也是有情生命精神觉醒的最佳时机。

譬如囚徒想要越狱,要从铜墙铁壁中逃出去自然困难重重,但如果有机会转狱,那在途中逃脱的几率则非常大。六道是个坚固的大牢笼,而死亡则是转狱,在死亡的过程中,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及各种窍决,有机会瞬间得到完全的解脱,从此摆脱轮回牢狱。

既然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要抛开自己的皮囊去经历死亡的过程,那么最有利益的事情就是确知临终时如何面对死亡。

而本书,恰如其分的为我们揭秘了处于中阴身时会发生的种种状态,好似一本中阴路途上的指南,已有无数人依靠这部修行指南而了知了因果轮回的实相,并最终让自己与整个法界融为了一体。
在此,我们推荐各位有时间不妨亲自读一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经利益,读者自明。


视频:泰国高僧于禅定中观地狱景象

当自己的迷惑被朋友,亲人,道友或者一个陌路人的无意言语解开,不要怀疑,这就是上师给予自己的加持。
泰国僧人于定中看到的景象,又做出三维动画效果,亲自讲解的实况。部分解说词如下:

阴间——人人须知生命的真谛 

关于阴间的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人在死亡前后之过程,不是我们想去住,而是为了了解生命的真谛,这样才能说明给亲戚朋友子孙听,这些事情是应该大家得知,虽然目前还不相信也没关系,这是开启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将这些图画出来,真不简单,很难很难。

我们来看过程,有一天我们会躺在病床上,所以最好我们的心要只想到善事、关于功德三宝而不要想到其他事,不要像这一位生病的先生趟在床上,心不清不浊,死亡后他的灵魂就脱离了色身且站在外面,他的灵魂在附近游荡,或去找一切的朋友和亲戚。

七天的时间是给亡者机会想到善事,不管往哪,到了第七天,死去的人终究会回到当初死亡的地方,当初是在医院死亡或者是在家里死亡的也都会回到自己死亡时的病床,

满七天或七天内,地狱使者就来了,黑肤色的夜叉来了,他们的任务是带心不清不浊的亡者去审判堂,这是长官,他有金铁链,因为很大所以叫做铁链,其实应该叫项链。身穿红裤,黑皮肤卷发,眼大且怒目而视,手中的武器看起来虽然古老威力却非常惊人,比现在的武器或者飞弹还厉害,
然后把手铐锁住双手,这位先生是普通人,所以来了三个地狱使者,如果死亡者有很高的地位或大权威,就增加五、七、九位来带他走,有多种武器让他们害怕,然后穿过边界从人间到阴间。

地狱使者用手铐锁住死者的脖子双手,一向人是被带捉走,但大部分是不愿意去而被强行拖走,但着画面温雅点,所以看起来是乖乖地走,越来越多同样的来这。我们应该还记得这个墙壁是有多种的铁、铜、石头等材料造的,好恐怖!

阴间有很多入口这是最小的入口,其实较大的还有,但是人若画的太小,恐怕看不见,墙壁上面有烛台燃着灯火,以及拿着武器的狱卒排成一列,感觉很恐怖。

这是犯人的队伍,有不同发色,面貌也不相同,有十万、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为了简化所以画出来的都很类似,其实不太一样,有的被拉,有的逃跑就被追捕,有些被打被捕,来到审判堂,审判堂有很多栋,全世界各地区都有各式各样的审判堂建筑。

如果是西方人就像西方的建筑,中国就像中国的建筑,泰国就像泰国的建筑每一座审判堂都不相同,审判堂也依各种族地区而有所不同,所以人员也是这样站着,有的躺着被打,有些逃跑被拉、被捕捉,不是这么整齐,那里其实非常拥挤不是空荡荡,这样才能完全看出,这件事应该学习若有机会去有学过了。

这白白的就是没穿衣服的犯人,这是阴间的武器艺术品,每一种武器都有,这是锯子,这是用来切割、砍,这是刺尖棍子用来打,这是三叉戟,各种不同的艺术品,排列审判堂的周围,只看武器艺术品,全身的毛就站起来了,现场气氛非常凝重又黑暗又热,看了之后就不敢去做恶业了。

壮硕的宣布者会点名,粗声大气叫人员进去,后面有狱吏拿着长矛左右排列站着,什么地区什么名字他都认识,因为他有人员名单,有狱卒站着两边,死者从中间进去,进来阴间的人会很害怕,都没有穿衣服走进去审判大厅,两边有狱吏排列站着防止逃跑,在这里有拖、拉、打、揍,谁都不想进去审判堂,在这里又黑暗有热,但还是有一点点光亮,一个人被叫进去,跪在阎罗王面前真恐怖,尽管这边的人无论生前地位多高,有许多随员,或是世界富有,若行恶业,来到这里都是犯人,心里都会震动害怕,

带来的狱吏会站在两边,这是阎罗王也就是从四天王天的一种夜叉,眼睛红红的,只看到眼睛就怕了,长相庄严好可怕。粗声大气,服装也很简单,也就是四大天王的装饰便服,因有任务而来。阎罗王会问:你为何而来?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边哭泣边难过的将住址或相关资料说出来。这是宣告恶行判官,一打开以畜生皮做的恶业记录簿,就有行恶业的画面显现。

这是石头、墙壁、砖、石椅,后面是身穿红裤、黑皮肤、卷发夜叉狱卒,这是观察善行判官,打开善行业金簿,就有行善的画面显出,且连声音都有,显现的画面会从金簿浮出来,它不是荧幕,但浮出来一点点,画面会出现在面前,从墙壁浮出来像大荧幕,阎罗王边说边问手也会指东指西,当善的画面显现,声音会变得柔软些,当此人回答曾经做过善事,身体马上改变,充满法喜,心生喜悦,服装出现,准备往善处,

这观察恶行判官打开恶行畜生皮簿,纵火人家的家画面会浮出来,显现在阎罗王面前,阎罗王问:你当人时曾经做过此事对不对?无法拒绝,惊吓而更难过,看到此画面阎罗王会问为该人回忆到善行的问题,但经常回答不出来,因为心里惊恐什么都想不出来,若经常行善虽当时心不明亮也不黑暗,但还能想出答案,阎罗王会问问题,所以要考虑想清楚一下才能回答喔!这些是常问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据实以答。你是不是做这件事?是,但是我也有做善事,也曾经当义工或请人家行善,改了画面,画面会影响心态。

你曾经剃度出家过吗?帮人家剃度出家,或见过人家剃度出家,早上有没有见过和尚出来托钵?阎罗王会以好意用这些问题引导,希望能够加以帮助。若恶业太多的人会说不出来,若问,有没有见过和尚出来托钵?没有,只看到黄鹂鸟飞过去,当他无法看到善行画面,而只能看到恶业画面时,阎罗王会下令带到阴间的地狱处前,阴间比大地狱与小地狱轻松多了,痛苦比地狱少多了,会被强行拖去很残忍,用铁链绑住脖子拉走……


亚青寺生死卦透露:人身难得

现在遇到一些小小的问题自己就一直烦恼,真的没有意思,为什么?暂时的东西嘛,你家庭不好也是暂时的东西,你工作不顺利也是暂时的东西,金刚道友之间出现一点问题也是暂时的东西,我们最大的目标已经越来越圆满,那我们就可以开心,开心了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可以长久住世学习佛法,这样多好啊!
来亚青几年,到了亚青被上师们拉出来发心译经才知道原来还有打生死卦这种事,以前真没听说过(太孤陋寡闻了,没法)。

因懂几句藏语而被卷进了繁多的生死卦的事务中!

生死卦,不打还好,打了,真是胆战心惊!在这几年中,除了我在《悔恨的晨》中提到的主人公——老安妮白玛曲珍转生到了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还有最近赶来亚青寺参加《大宝伏藏》灌顶的圆印师,因病无药无医救治而西逝,询问白玛程列上师时,说已往生到了西方世界。再打的卦,无论外国人、汉族人、藏族人,还是汉地大丛林的某些大和尚,几乎无一不是需要靠僧众拼命超度才能往生善趣!


往生善趣,何其难矣!

《公案一》:

有的生死卦打完后,自己会寒心很多天,如以前提到的广东一老居士,结双盘而逝,打卦结果要求做大量的佛事才能阻止其堕入恶趣(原因是其子每日杀生不断,老母去世也不肯停止杀生一日)!


《公案二》:

台湾一富有爱心老居士,死后竟在其家乡投生为鸟!生前的富有教养和供养,挡不住哀鸣的鸟叫声!想想悠悠忽忽混日子的自己,不知明日将往何道,心中哀痛,惟己能知!

没什么好说的了,我只想趁着自己还有口气的时候,拼命忏悔,加紧修法。仅有的几十年逃命时间,还要偷心不死去刀口舔蜜,追求什么昙花一现的世间圆满,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不学佛的人,可能几乎百分之百堕落恶趣。不然什么叫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呢?有机会有能力度化众生的时候,就尽心尽力去做。


百字明咒逐句释义

《普贤上师言教》云:如果如此一心专注,并不掺杂庸俗之语,而一次性地(在同一段时间中)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则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失戒必定全部得以清净,这是上师金刚萨埵亲口允诺的。

《无垢忏续》中也说:百字明中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能够净除所有的失戒与分别念的罪障,称为一切忏悔之王。

金刚萨埵往昔在因地发愿说:愿我未来世现证佛果时,设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誓言,彼等众生若闻我名,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堕无余清净,此愿不成,我终不证无上菩提。愿我住于彼等破戒者前,一切罪障悉能净治!

01
嗡、班扎萨埵萨玛雅
[注解]呼其名及萨玛雅。此处萨玛雅意为誓句、大愿及戒律。无论何时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时一旦尊名被呼,则其高尚的品格即与之完全相连而蒙召感;

无论何时任何人祈请及本尊的萨玛雅,其誓言即化为行动,而其大愿则圆满达成,其戒律即依其真正传统而持守,毫无变更。

如果仅称其名而不及其誓句,他可能降临但不一定真正相助;如果作两者都呼吁,则他必须帮助你 ,因其愿已被同时祈请。

02
玛努巴拉雅
[注解]请让我不要忘记我纯真的自性,或者,由于你的誓句,请保持我于纯真的自性,即空性之中。这是有关于观空的。当一个人住于空性时,他是被本尊所保持的,他与本尊同体。他永不为本尊所遗忘。他与本尊合一。
03
班扎萨埵叠诺巴
[注解]请赐我成就金刚萨埵。此处金刚萨埵指金刚总持,他是五方佛的上师。这是一种菩提心,在修任何一法之前必先发起的。为救所有众生,必先成佛方能从事所有神圣的救度事业。又据说《百字明》可用以补足任何仪轨之任何欠缺。
04
迪叉哲卓美巴瓦
[注解]请坚定我的空性。这显然地指出应坚定地住于空性,所有观想有如层层楼房筑基于空性之磐石上。

05
色多喀友美巴瓦
[注解]请赐我瑜伽之受用。此与三灌之金刚爱有关,亦即红观音之密修。然而白观音之空悲双运亦属一种瑜伽之受用。
06
色波喀友美巴瓦。
[注解]请赐我不违背空性,就是说,纵在大乐中仍能配合空性。米拉日巴尊者对金刚爱之秘密教授强调:“大乐生起时要享受空性,空性生起时要享受大乐!”此处虽然我们只谈到观想,我们在观想由空性缘起之事物时,应保持空性,并且在想到空性时,保持观想。至于空悲不二,我得更加仔细解释,因为它的极端重要性影响所有过去诸佛之证果,并为所有古德所强调者。
07
阿讷Ra多美巴瓦
[注解]愿我不失乐之本体。此乐之本体即空性;乐本身是一种空性缘起。第六句所说,一个人不应违背空性,是指空性之本体,而此第七句则是关于空性的缘起。如米拉日巴尊者所教授者,此二者必须圆融为一。一般而言,每一缘起均应与空性配合。
08
萨儿瓦色德玛美扎雅擦
[注解]请赐我圆满成就。这是综合所有救度事业而言,除证空性之外,所有其他均直接或间接与大悲有关。整个修持与每一众生有关且为彼等回向。我为众生而礼拜;我为众生而供养;我为众生而念诵;我为众生而忏悔;我为众生而赞佛或本尊;当所有各节已修毕,应净此功德完全回向所有众生。如此大悲可经由这些而达到。

09
萨儿瓦嘎儿玛色匝美
[注解]请赐我所有善行之自在。当行者下座而明显地成为本尊于日常生活中,他事实上所有亲戚、朋友、宗族、家人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并以种种善行帮助他们。他应以本尊之行为为已行,以本尊之语为已语,以本尊之意为已意。在其善行中没有自私与无明的障碍。行者在积集功德上得自在,此即此句咒语的含意。
10
则当希日央格热吽
[注解]请赐我金刚心之大勇。此亦即请求最重要的菩提心;此心含有大勇,使修法和日常生活中皆能实行大悲。一个人为何胆怯?当作善事时,他使“我不敢”耽误了“我愿”,因为他鄙俗吗?因为他有自我和自私。他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所以他怕失去他所欲求的。他已隔离空性。当他住于空性中时,我执已除,因此无欲,因而变成勇猛如狮,坚强如铜;他即是能为一切众生作所有善事的一尊金刚萨埵。因此西藏佛教称所有男性为勇父,女性为勇母。大勇是每一行者所必备的,尤其是在此邪魔充斥的末法时期。
11
哈哈哈哈火
[注解]请引导我得五智及其切用。梵文“哈”字有任何事情之因皆不可得之意。这五个哈字(最后火字亦为哈字为字根)代表空性之五智。
12
巴嘎万 萨哇达他嘎达
[注解]所有诸佛菩萨请勿舍我于汝等之大事业外。此特定句意含忏悔与赎罪之功用。有云,如要忏悔还净,应诵《百字明》咒。但此咒全体并不足为忏悔与赎罪,如以上所说明者。此句包含大危险,但此含意少有人知。因此必须指出,我们沦于人道或其他众生道是由于离开神圣的诸佛菩萨之大事业而开始。不断的轮回不会停止,直到我们再回到诸佛菩萨的大事业,我们就罪业得消,本性回复,与空性合一,并且大悲得以滋长。

13
班匝儿玛美门匝  班则儿巴瓦
[注解]或离汝等之金刚自性。此处金刚自性即指空性。凡人极易背空性,再者人在行善时或有偏执,亦是违背金刚自性。
14
玛哈萨玛雅萨多
[注解]令我住于广大空性之甚深三摩地。通常仪轨于归空之后,要行者修大手印定。此种空乃是一种直接与法身光明合一之甚深三摩地。因此,在观想中所放诸光,或在观空中法身之根本常寂光,皆与此咒有关。

[注解]请赐我证空性“阿”,佑我得大悲之利。持诵《百字明》以作为四加行之一时,则以第一字“阿”结尾,因为“阿”为空性种子,可净除一切罪。


心为无始因,命如翻滚劫:记超度挚友无垢法事胜果

尘归尘,土归土,在俗语中,这句话大多用来描述某个生命结束之后的无奈之感,然而在听多了之后,经常令人感到内里涵括的宿命论调。在我个人理解看来,多多少少却包含着一些“空性”的道理,万物缘起缘灭,无非色聚离合,尘如何归于尘,土又怎样归于土呢?维摩诘言: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

我有一位结识多年的好友,年轻且英俊,在记录此文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称呼并且尊重他,我暂且以“无垢”称之。也算是对他颇为贴切的一个描述了吧。

16年前,无垢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户外运动,攀岩,攀冰,自行车骑行,多年以来严于律己,每日坚持锻炼,在我的记忆中,每一个周末他都是在山里度过的,后来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他在攀登的过程中认识了他的妻子,婚后,他们过着简单而纯粹的日子,四处旅行,爬山。我清楚的记得在他们结婚之后不久,我们一起在后海的酒吧里闲坐聊天,无垢拉着他妻子的手,对我说:“只有把保护绳交给她的时候,我才敢肆意妄为的向上爬!”

很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在经历了欧洲和澳洲的坎坷生活之后,无垢一个人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回到了北京,有运动伤,也有更多无法抚平的心里的伤痛,他哽咽着对我说:“我可能再也爬不了了,腿上打了十四枚钢钉”

然而,他忍着伤痛重新又回到了山里,回到了高原,回到了那宿命般令他挚爱的冰雪世界,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热爱着攀登啊,无垢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攀登者,缺乏想象力,然而,他却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和努力的攀登者。

后来,我移居北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我甚至都忘记了最后一次见到无垢的时间地点,总觉得有MSN,有邮箱又有微信,天涯咫尺,江湖儿女江湖见。谁曾想,几天前还在互祝新年,头一天晚上,我还在微信里看他的攀登记录,一觉醒来,却已阴阳两隔。我不再赘述无垢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了,他走的时候,是在他最钟爱最专注的爱好里。那天我喝醉了,喝了大半瓶朗姆酒,窗外暴雨如注,我跑到一个好朋友家门口肆无忌惮的抱着人家哭,然后失魂落魄的回到家里,在雨中,我第一次发觉这世界如此冰冷,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脏在抽搐。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佛教徒,我并非那种可以大义凛然道貌岸然的说一句“逝者如斯,节哀顺变”然后就将此事翻篇儿的混蛋。我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流着热血喘着粗气的普通人,我会和所有呈现为不同姿态的善男信女们一样,以传统的方式纪念逝者,而我能够去做的,和其他的朋友并无差异,为他诵经,去寺院做一场法事。

事情从这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不是一个神神叨叨的人,凡事尽量追求客观(尽管佛法连所谓的客观存在都不承认),所以,在下面要继续陈述的事件当中,我发誓所言非虚,每一个字都如大理石般的确凿。

我有一位慈父般的上师,尊号带安来,我生性顽劣,在世人眼中是一个活脱脱的混世魔王大混蛋,即便是在上师座下,我依然会耍小性子,玩儿小孩儿脾气,而上师从未迁怒于我,每每想到此节,心中便羞愧难当。但无论怎样,有三件事情是我的内心乃至灵魂深处从来都不曾对师父有过半分质疑的!其一,上师的同体大悲;其二,上师的大能力(为了客观起见,请原谅我不愿将其称之为神通,神的日常行为在凡胎眼中一切都是神通)其三,上师的大格局(洒家年逾四十有三,绕行地球一遍,如上师般片言只语之间带出地阔天圆的,我一个都没遇到过)。

基于此,心下早有打算,七七之后,请上师为无垢做一场超度法事。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上师了,由于修行浅薄性格粗粝,嗔慢之心水涨船高,觉得已与莲坛一众师兄渐行渐远,说心里话,我内心非常惭愧请求上师帮我替无垢做如此殊胜的法事!繁杂事项暂且略过吧。

说来也巧,这端倪简直巧的不能再巧了,从求见师父,到上师安排好超度法事时间,正好第50天,心中一阵小小的悸动,暗暗觉得可能会比较殊胜,而这一天,恰好是观音诞。开始之前,师父告诉我,你这是两个法事,我有点儿目瞪口呆,难以参透个中深意。上师在做超度法事期间,其他各位师兄都在禅堂打坐观想,我和明教一直在香案上供果焚香,当时天空明澈,蔚蓝如洗,朵朵流云从眼前飘过,不由的竟然怔住了。

一个小时之后,师父登法座,众弟子绕膝而围,上师询问了几位在定中观到法界实境的境界,然后宣讲如下,我坐在上师脚下,再次泪流满面:

无垢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所致意外,貌似山难的偶然因由,实则不是。几世之前,无垢是一个猎人,于山中射死一只麋鹿,麋鹿阴魂未散,化作山妖,无垢穷其一生,追寻巅峰,然而命运终于将他带到了山妖栖身之所,山妖结怨已久,戾气凝胸,不知等了多少时日,以暴制暴,以妖力出手伤了无垢性命,并将其魂魄锁于山中。上师亲临法界去向山妖索魂,山妖却提了个出人意料的条件,请求上师为其做三皈依,上师不允,说:“你瞋心过重,并伤人性命,再修三百年吧,如若能抹平戾气,善助山中遇险之人,以慈悲心护佑一方众生,我便收你”。言罢,上师敕封了山妖为护法山神,保封地水土平安。

说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上师之前为什么说这是两个法事。

无垢见到上师之后,大行跪拜之礼,感谢上师超度之恩,上师以法眼观测无垢与山妖的缘分后,对他说:“三劫之前,你与山妖有同门共修之因,但素来不睦,各自转世投胎了几个轮回,结怨愈加之深,此事已了,个中缘由,想必你已心知肚明。明经求我度你,你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

“谢谢明经一番心意,求上师转告他,让他好好修行吧!”之后无垢又回头再次向山妖致谢,正打算准备往生他界的时候,突然天空大放异彩,祥瑞突现,师父定睛一看,原来是西方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了。一朵白色莲花由远及近,飘然而至,无垢一跃便上了莲花,微笑着随阿弥陀佛去了西方极乐净土。

话至此,泪已尽,唏嘘哀叹之后,关于兄弟的去向,总算是法喜充满的告一段落了,祝愿无垢此后能于无染之境得大成就,渡万亿众生。

关于因缘的问题,心下仍有诸多不解,据我所知,无垢这一世并未修行,何以便得度无数佛弟子向往的西方净土呢?
“明经,他和你一样,三劫之前便开始修行,今时今日机缘到了,虽然阳寿已尽,却得蒙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算是圆满了,你节哀吧,今天你以善心渡人,也因此知道了自己的一些前因,以后要努力修行了!”

此时窗外已夜色无边,繁星满天,我怔怔的矗立于星空之下,之前胸中波澜壮阔的悲伤与回忆,已完全消散于无形,脑海里想起《维摩诘所说经》里的一句经文:“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

 


【佛典故事】波斯匿王得佛点化 放开有夫之妇感悟轮回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刹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舍卫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着她准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波斯匿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准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准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祗树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突然听见地下传来极度可怕的凄厉惨叫声,叫声凄惨,声声不绝,不禁大吃一惊,一时吓的不知该怎么办,皇后末利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那些声音正是他们发出的惨叫。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着,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么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么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菩萨行的反面示现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行菩萨道的人,有时表现得比一般人的贪心欲念还要重,这欲是广义的,不只是男女之欲。等于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有位大菩萨叫作无厌足王,他对一切都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无厌足路线,比如大家早晚念诵的四弘誓,就拿其中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你学了几种法门?要你学这样不干,学那样太难了没有时间。真要学佛法的就要学「无厌足」,世间、出世间学问无所不知,没有自满的时候。

你们同学自以为什么课都来听听,但是不染着。那可是学到畜生道去了,无记就是愚痴,是很严重的。不染着是得慧了,然后丢开了。你不得慧就谈不上不染着,是无明。所以菩萨道表现的是贪欲,但不染着,你在歌舞声色场合,都有可能会碰上这些人的,你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啊!《华严经》的赞词有云:「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法身、解脱、般若是三德,有了这三德,明白了贪欲的边际,才有资格去酒楼这些地方。菩萨已经证得菩提,即使在贪欲仍然没有染污心。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行菩萨道的人,天天发脾气骂人,但是内心是慈悲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怨恨的。等于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好而打骂,但内心可是在流泪的。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行菩萨道的人,比众生还要愚痴多情,其实表现出来的愚痴只是方便。他的作为只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众生都为欲所困,他不能不用欲来化欲。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以布施利人为第一,但是在行逆行的时候,比铁公鸡还要小儿科,悭吝的不得了。当年虚云老和尚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吃过中饭会亲自巡视厨房上锁,看见一块锅粑都会收起来。跟他修行很苦,没有本事是吃不消的。你能入定的话,胃的消化迟缓,身体热量消耗很小。不然啊,那个胃空空地吊着,变得面有菜色,脸上是发青的。难怪在禅堂中,听到要打七不知有多少和尚来挂褡,因为每天可以有七顿吃,禅堂都变成馋堂了。

讲个禅堂的故事,一天晚上禅堂中僧人在打坐,其中有个是肉身罗汉,他的邻褡(坐在身旁的僧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罗汉就碰碰这位邻褡说:喂!要不要吃?厨房有锅粑。僧人答要。罗汉手一抓,就空手变了块锅粑出来给了邻褡。第二天大和尚上堂,说:昨天晚上犯戒的比丘出来!偷锅粑的比丘认了,大和尚就说,下去客堂。比丘去了客堂,跪着挨了香板,然后赶出山门。大和尚并不是为了少一块锅粑,而是这比丘显神通犯戒。你说大和尚有没有神通?他坐在方丈室中,怎么晓得禅堂上几百人之中有人偷了个锅粑?现在很多人还没真神通就玩起来了,手有点烫就说可以帮人治病,这不是真神通,不要乱玩。

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炬、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不要古里古怪地,整天闭目盘足,好像很神的样子,干什么呢?真正行菩萨道,虽然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牺牲自我不惜身命,才是真行菩萨道。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外表行为看起来处处犯戒,毁坏了戒律,而实实在在内心比守戒的人还守戒,甚至于连一点小的疏忽都不敢。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虽然在愤怒中,而内心大慈大悲,忍辱一切,这都是菩萨密行。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外表看起来懒散,其实随时在定中,历代禅宗祖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在定中修功德,怎么修?这是菩萨的密行,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他可能化身出去,成为各种各类众生,去做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外表看起来很忙乱,不似修行人,但是真正佛法就在你一天忙乱处得定。成天吃饱了没事,在这里盘腿,其实是在散乱中,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是罪行。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外表看起来很愚痴,可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智慧成就第一。你们在社会上走动多了,会碰到有的人看起来是笨人,默默不言,但一讲起话来极高明,就是孔子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夫人不是讲人家的太太,夫是个虚字。所以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外表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奉承人或作假,可是都是方便。有的人说话中不提一佛字,但是讲的都是佛法。我常希望你们同学能走这种菩萨道,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一讲宗教人家就头大。你可以不用说教的方式嘛,宣扬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可以把佛经变成电视剧、电影、笑话,只要把真理放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作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达佛法的精义。但自己要有修持,有善巧方便,才可以不照老路子走,否则你不要轻言佛教革命。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外表看起来憍慢。有些老辈人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譬如欧阳竟无居士,那他之憍慢,脾气之大,额头的血管都是蓝色的,这种相的人脾气一定大,连太虚法师来看他,都不肯接见,憍慢到了这个程度。可是他真慈悲,有人向他跪拜,一定会被痛骂,但是你还没跪到地,他已经跪下来拜你了。你说他还要人拜他吗?他是拜人的。虽然憍慢,看不起任何人,可是你真的至诚向他求问,你跪下来了,他那么大年纪跪得比你还快,膝盖头着地还有声的。若是出家人拜他,他一定会提醒人家比丘戒律:出家人不可拜白衣居士。他虽然这么讲,你可要知道,大乘菩萨戒却要礼拜善知识的,善知识是不分在家、出家、男女、老幼。虽然菩萨示行憍慢,那是度众生的桥梁,以憍慢为教化。

你们学禅宗的有没有把禅宗语录都看完了?不要说把几千种语录看完,能把《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好好研究完的都没有一个。这些大禅师们的手法个个不同,有用骂的、用打的、用宽大的、用打坐的、乃至用睡觉的、用悭吝的,太多了。他们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于众生犹如桥梁」。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还烦恼痛苦,而内心常清净。我想起当年陪同我的老师去四川遂宁,当地有所好大的寺庙名叫东山寺。那香火之盛,每年香会时,四川一省有一百多个县,恐怕有一半的县都有人来朝圣。那里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疯师爷,名气很大,很不容易见到。他一年到头住在厕所里,那可不是现代的厕所,过去山间的厕所就两条板,秽臭得不得了,苍蝇一大堆。他就在那里打坐,我们要爬到厕所给他磕头。我跟着我的老师去见疯师爷,想看看他是怎么有道法的。

那个庙子在山上,坐轿子也要一个钟头才上得去,路两边都跪满叫花子要钱。我老师先告诉我要多带些钱,上山时就一路分。老师告诉我,你看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萨在里面。我问他,是哪一个啊?他就骂我,蠢东西,这还要问我?统统都是!我还以为菩萨大概是会放光的,身上挂有宝饰的,这下挨骂了。照我老师讲,这些菩萨都在烦恼痛苦中,他就是给你作警惕的榜样,把不好的下场给你看。我老师还叫我钱不可以丢给人家,要一个个好好地放。我只好要轿夫放低一些,好够得到放钱。老师要我干脆不坐轿子了,可是我装迷糊,懒得下轿,这就是憍慢。我心里可是怕走不上去,看不到疯师爷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动作,自己都要反省,才是修行。

大菩萨的心地法门清净,本是没有烦恼的,可是为了表示与世间众生一样,故意做出来的,这就是「示法」,表示佛的法相法行。这个与众生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菩萨道「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的同事。可是大菩萨虽然外示一切烦恼相,而内心深处是没有烦恼的,永远是清净的。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外表看起来像是走魔道,可是真正是行佛之道,不会入魔的教化。近几年来,我常收到许多国内外的来信,询问我对某某人有神通或某某人所提见解的看法,这使人为难。我的规矩是,如果有人问我某一件事,或者我会答。但是如果问我,某某人是这么说的,问我认为对不对,那我是不答的。一牵涉到人我,决不答复,否则就是犯了菩萨戒的「自赞毁他」。中国老话说文人千古相轻,我改了几个字来形容宗教界,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彼此攻讦不休。跑江湖献艺卖膏药的,就是千古相恨,等于做生意说同行是冤家。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例如济颠和尚,已经成就了,仍然装疯卖傻,让人家看不起。

我讲这一段,是因为有很多朋友要我出来公开密法,我都推说没有时间。不过我一向的愿力是将所知的密法公诸于世,佛无密法,可是公开了更秘密,你也看不懂。六祖说得好,「密在汝边」,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就是佛,大家都是佛,可是你怎么成不了佛呢?这就是大秘密,不是老师能传给你的,要你自己找出来。

世界上各种秘密法门,原来都是魔道外道,这是真话。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把佛法的中观正知正见,装进了世间流行的秘密法门,因此形成了各种密宗法门。如果修习秘密法门,而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那是很危险的,一定走上魔道,绝无例外。密宗的宗喀巴大师,就标榜中观的正知正见,所以你们学密宗的要注意了,不是学个咒子、学观想就是密法,那只是见、定、行三法印当中行的一种。真学密法,要先通显教的教理,得了中观正见才可以修持这些法门。你学密宗而不清楚中观正见,那已经走入了魔道,你不必来问我了。

大乘菩萨纵然走入魔王的国度,他还是佛,不是魔,永远不会跟着魔走错了路。

现在再提醒大家,《维摩诘经》讲的是解脱法门,重点在见地。见地在经教是见道,能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说见修要同时。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谓无上乘的密道,有三个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见(见地)、定(修持)、行(行愿)。要想学佛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见道之后的修道法门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为要慧入,要有智慧进来后修道。百千法门的定是无往不定、无时不定、无处不定,也无定相可得。要得如来正定,就还要起行。没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盘,无时无地不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这三个大法印的重点还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罗蜜,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谈理论,或只是观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没有见地,就是只有功德没有般若,那还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没有功德,也永远不圆满。所以见、定、行,都不可缺。

《维摩诘经》的佛道品,讲的是见地的大手印,不要轻易地拍它当作佛学理论,那样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修定时就不能得力,佛学只成了凡夫知见。最低限度,就抵不住生死、抵不住病痛。没有真见地、真修持、真行愿,是拿生老病死没奈何的。我们读这一篇会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行起来就很难。愈容易看得懂的,我们内心反而愈战战兢兢,因为难以做到。

大乘菩萨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作社会福利的事业。如果你到西方社会弘法,你的表达方法就要借用他们的习惯用语,才容易让人明白。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菩萨绝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师,是通两个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观而悟道,又得到六祖亲自印证,也能算是禅宗。他在《证道歌》中讲到:「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看了就认为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大错,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以刚才提出的三法印来看,第一是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入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

声闻和缘觉之间也有程度上、层次上的差别。声闻乘比缘觉乘还要小。坦白讲,佛的弟子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众。当然也有大乘菩萨示现为出家众的,例如地藏王菩萨。

那么,究竟什么是声闻?就是依赖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识、有佛出世,追随他们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为是由听闻教化,熏习自己的菩提种性而悟道的。他们是小乘基本的群众,例如本经中的舍利弗、大迦叶就是。佛在世时,对声闻众讲四圣谛,他们由此证入菩提的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亲闻佛的音声,容易入道。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只当理论,结果四圣谛者成了四剩谛,一点用处也没有。

真正四圣谛是不容易讲的,各位出家众要想发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四圣谛,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目连尊者的经教,譬如论部的《毘婆沙论》,他们都有论述如何由四圣谛很快证果位的方法。我常感叹,佛法仍在世间,并没有到末法时代,经教还在,只是我们不肯努力。如果肯努力,等于亲见了舍利弗和目连尊者。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还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连尊者的著作,因而经常有感应的。

但是,以大乘菩萨道来看,声闻众的法是不圆满的,所以他们甚至连佛说的大法都听不进去。例如《法华经》开头,佛正在说法时,小乘声闻的比丘就退席而去,总不进大法。

大乘菩萨为了教化根基小的声闻众生,就方便示现声闻身,但是毕竟是走大乘的大路。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愿意降低职位,去作幼儿园教师,可以教孩童他们未曾听过的大道理。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这和上一句是同样的道理。辟支佛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缘觉,有时也被翻成独觉。在无佛出世的时候,甚至佛经也不存在了,他由于多生累劫的修持,能够由因缘而成就,例如看到落叶,听到水声等,因而悟道,无师自通,独觉于世间。他的层次比声闻乘高,证得性空的面比声闻乘大。详细的道理各位去上《法华经》的课,其中都有的。所以严格说起来,辟支佛才能算是自了汉,一般的罗汉只能算高级的凡夫。

讲到这儿,想起多年前在基隆,有位已过世的道友,一定要拉我去看扶鸾,据说济公和尚显灵。我去到那里,他们正在开沙盘,结果就真写出了我的名字,还写了一首诗。基隆以多雨出名,那诗写道:

细雨蒙蒙天晚晴 海山一角觅知音
时人不识余心乐 踏破芒鞋访到今

写罢,这乩盘就停笔不写了,他们就说济公走了。这首诗好像是赞我,在场的人就有些惊奇,我就说瞎扯瞎扯。今天那位道友的夫人来看我,所以想起这一段。其实小说中写的济公和尚的故事,只有小部分是真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而是梁武帝时志公和尚的故事。可是到今日济公和尚可是名闻中外,在欧美都有济公坛,有些地方扶鸾的一上来,就马上要酒,有时酒杯一端上鸾坛就干了。你说真有这事吗?要是我在场,一定会骂一声魔道,他一定不敢喝。

在西湖灵隐寺有尊济公和尚的像,手中还拿只酒杯。过去每天庙上要给他供一杯酒,第二天就干了。后来寺中来了位高僧,他要严格执行戒律,就去像前骂:活着时不守规矩,走了还要供酒,取消!济公和尚夜里居然托梦给庙中全体和尚,说老和尚骂得对,以后不要供酒了!这是在灵隐寺流传的故事。济公和尚其实是大菩萨,但是故意示现辟支佛身,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同一道理。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许多青年同学常问,出家人或在家人如何学佛?现在这句经文的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的形像和办法。他说大乘菩萨平常示现自己非常穷,虽然身上没有钱,但是随时可以撒手千金布施他人,这就是有宝手。密宗有个法门叫作宝手金刚,修好之后,把手伸进去一个盒子,要拿多少金银就有多少。这句经文真正的意义是,行菩萨道的人虽然自己很穷,然而为了他人,什么都可以布施出去。菩萨要能随时有钱用,而不用担心怎么来的,非多生累劫无量布施功德不可。

过去有位朋友,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名气很大,去什么地方只要签个帐就可以了。这境界现在大家都有,有了信用卡也不用带钱,都成了宝手菩萨。

「示入形残,而其诸相好以自庄严。」大菩萨有时示现残疾的形像,但是他的内在具足一切相好庄严功德。《庄子》中提到好多人,例如支离疏,他们外形不成人样,可是男女老幼没有人不喜爱他、不尊重他的,这就是个例子。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这一条在当时的印度尤其重要,因为社会的阶级分明,甚至到今日仍然有阶级之分。所以佛在当时能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还不只是人类彼此之间的平等,实在是革命性的主张。佛当时所带领的僧团,主管纪律的弟子就是贱民出身,而受管理的众人如迦叶尊者、舍利弗等,都是家世显赫,可见佛确实做到了平等。

这里说,大菩萨的行径虽然示现出生于下贱阶级,但是一切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受社会的阶级划分所限,具有与佛同样的庄严功德。所以六祖悟道后所讲的五句偈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中具备了一切功德、智慧、神通、三昧。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人生本来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即使小小的不舒服,头痛、腰酸、疲劳、想睡,都是病。羸是有病瘦弱,劣是天生不健全。丑不用解释,不过丑和美没有标准的,看惯了的话,丑也不丑了,何况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又不同。陋是不具全,像是特别的高或矮,特别的胖或瘦。

那罗延身,就是天人中金刚力士不坏之身。中国道家把适合修道的地点,分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山东的崂山据说就是这样的道场,经常有神仙在此聚会,那罗延窟据说就在那里。身体不好的同学要注意,就怕你不修持,如果见道了,得了正定,行愿成就,去修那罗延法还是可以修得金刚不坏之身。每个人要自己发心立志。菩萨入世修持,示现多病丑陋,但是修行成就了,得那罗延身,就会是一切众生所乐见。

当年我有位皈依的师父,他是真罗汉来的,可是面孔长得非常怪。他眼睛奇大,大到要戴平光眼镜遮一下。鼻子像头大蒜,嘴也奇大,上弯到脸颊上,耳朵小得像颗棋子,眉毛只有短短的两点黑。他的相貌如此,可是我们成天喜欢亲近他,觉得他很庄严。他每天不洗澡,一年到头只穿同一件纳袄,照讲是很脏的,可是他决不让你觉得不干净,甚至他住的地方还有一股清香味。他身上还有虱子,有时他坐着会动一下,就是虱子咬了,但他决不会伸手去抓。有个同学看到他衣领上有只虱子,就一把抓住。他忙叫这同学不要杀生,还把这虱子放进他裤腰中。这都是我亲自经历到的。

我这位师父妙不可言的事太多了,他说他曾花了两年多,从四川一步一拜,去山西五台山朝山。可是到了五台山,他拜的路线走错了,应该从前山上的,他居然绕到后山攀顶,那个坡陡的不得了,他也这么一路拜上去了。前一天晚上,山顶庙中的方丈梦到文殊菩萨对他说,明天早上后山有个活罗汉来了,要全寺郑重欢迎。第二天一早,方丈率全寺僧人披袈裟夹道等候,结果迎到了他。他还莫名其妙,死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活罗汉,但是众人仍然簇拥着他上大堂用斋。他的活罗汉称呼,原来是这么得来的。

更早的时候,他在成都的宝光寺,管了三年的茅房。过去的厕所不是现代这个样子,管茅房真的是整天与大粪为伍。过去在丛林下,上大解不是用草纸揩,而是用竹片刮。用过的竹片不丢掉,几百僧人每天要用,怎么来得及削,所以用过就投入水桶中。管茅房的每天就要把用过的竹片洗干净,晾干再放回茅房。他每洗过竹片,就拿在自已脸上刮一下,看看竹片是否光滑,怕把僧人的屁股刮破了。他这种修行,是真修行,我们哪里能比?

像这样的师父我有好几位,另一位用舌头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还把两根指头用布缠起来沾油烧了供佛,成了八指头陀。看了这样的出家人,我两个膝盖再傲慢也非跪不可,管他收不收,我就自己跪下皈依他了。所以你们连皈依也不会,还要先问肯不肯,这又不是谈恋爱,有什么肯不肯的。你恭敬他就皈依他嘛!这是你的事,他不收是他的事,学佛连一点气派也没有!

我介绍的这些师父,他们一年到头都不生病,样子虽丑可是庄严无比。硬是不洗脸,脸也不脏。虽然身上长了虱子,可是我们却不会嫌他们,可爱到了这个程度。我亲自体验到,修行人的功德庄严,会影响到众生对他的观感到如此的程度。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人老真可怜,不是你们年轻人想象得到的:病得可怜也不是你们能想象的。有的大乘菩萨以老病示现,作为教化。年轻人有智慧的,看到了,能生起警觉之心,同时对老病者生起大慈悲心,能付出无比的爱心去照应他。

实际上,修行菩萨道是可以永断病根的,维摩居士在本经上表示有病,实际上他没有病,是在藉病说法。菩萨断了病根,度了生老病死的苦海,了了生死,示现老病只是为了教化。所以我常提醒同学,依佛所教,查遍三藏十二部,真要了生死,唯一的修持法门就是白骨观与不净观。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什么是资生?就是为生活做各种不同的生意、不同的职业,也就是谋生。要谋生就必须要入世,因为入世了,才有可能供养出世修行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做一切的事业,拚命的赚钱,他心里知道,一切都靠不住。钱财资产只是暂时属于我而已,毕竟不是我之所有,老病来的时候,什么办法都没有,所以「恒观无常」。懂了这个道理,虽然在谋生,一点也无所贪,没有据为己有之愿望。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古人是多妻制的,中外皆如此。菩萨现居士身,有家庭生活,但是他内心的境界没有五欲的染污。换言之,他不会陷下去,淤泥是陷下去的。他永远是出离的,是跳出去的。他作人做事老老实实,不会太过精明锋利,反而显得木讷。但是真牵涉到佛法时,却又辩才无碍。怎么样才能做到辩才无碍呢?要你的修持成就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古人有一目十行,博闻强记,悟性特别好,学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学过不会失忆,更不会无记,这样就是总持无失。不是像我们,读了经就忘了,听了过后也忘了。你可不要马虎,要好好忏悔,这就是无记业果,多生累劫失念,所以这一生记忆力差。要忏悔,求多闻,不然来生更笨。

不要用陶渊明形容五柳先生的句子「读书不求甚解」来自解,故作潇洒。学佛可不能这样,一定要多闻强记。有了定力以后,记忆力更强。你如果自以为打坐入定,什么事不知不记,你那个定境就要多研究,可能是到了无明定境。这个千万不可有的,这时就赶快要修观了,不要只修止。也有的连观行也不应修,而是要修休息了,休息不是无明,不是昏沈,要搞清楚。各种法门要晓得对治。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盘,而不断生死。」大乘菩萨示现邪门的行径,而真正是为了使众生改邪归正,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他旁门左道都来、都会,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就是前面讲过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的道理,佛的成就不是入于涅盘就不来了。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大乘菩萨能做到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不是走修行之路,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

 


殊胜的普贤菩萨圣诞

农历二月二十一是普贤菩萨圣诞!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常见的一位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贤象征真理。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又译作“遍吉”,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普贤的身世,《第二菩萨经》和《悲华经》均称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即阿弥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的第八子。 《小乘经》则说他是妙庄王次女。而《华严经》则笼统地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

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当佛入灭后,若有人信奉诵持《法华经》,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在此人面前,守护其人,令其身心安稳,不受诸烦恼魔障之侵害。

《华严经》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善财最后就是来到普贤菩萨处,普贤菩萨为他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愿”“广修供养”、“忏悔业障”、 “ 随喜功德愿”、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愿”、“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愿”、 “普皆回向”等十大行愿,因此普贤被称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

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处,一直就住着许多菩萨,现有菩萨名叫贤胜(普贤),与其眷属等三人在其中演说法。因此中国佛教相传,位于汉地西南部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北宋年间,峨眉山又铸建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象背的莲台上的普贤铜像一尊,此像重达630吨,是佛教艺术珍品。

普贤菩萨像在佛教寺院中单独供的不多,多为释迦佛的胁侍。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并且骑象的普贤菩萨像大都为合掌。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表示威灵,《普曜经》云:“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的象征。 《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种禅定)。”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在密教中,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 《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云:“普贤菩萨,左拳右莲,上有剑,密号真如金刚。”《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中说:“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

普贤菩萨也常被视为祈求延命时的本尊。据《普贤延命经记》,普贤延命菩萨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千叶宝花,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足踏一大金刚轮,下有五千群象,金身放宝光。此像多为画像。另有二十臂的单尊像为头戴五智宝冠,二十臂分别拿着钩、索、轮、铃等物,坐在千叶宝花上,宝花下有四头白象,分别面向外站立。象的顶上有四天王,朝外面向四方站立,护持佛法。

传说故事中的普贤菩萨

传说故事中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 ’丰干禅师愍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日,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责其对圣像不恭,可能头脑有毛病,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赠其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执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责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僧,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 ’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果见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 ’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 ’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疯狂,破我说戒。 ’拾得见其嗔心起,即说偈曰:‘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且看我叫它们出来。 ’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 ’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一为诸佛母,一为诸佛长子,公孙二人,常在十方诸佛前,共作佛事,游戏人间,常在一起。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生时便有种种神异,长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济桥下,常与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测。时人不解,笑为疯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 ’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

普贤菩萨十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着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