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骄慢
憍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求亲。迦毗罗卫国虽是小国,却不愿将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因此,城中的摩诃男长者就想出一个办法,假称家中的婢女末利是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做王后。这件事一直瞒着憍萨弥罗国的人。
末利为波斯匿王生了两个儿子:祇陀和琉璃。祇陀太子后来将心爱的园林布施给佛陀;而琉璃王子却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毁灭了母后的国家。
为什么他会造这样的弥天大罪呢?原来有一段因缘。
琉璃王子少年的时候同一位大臣的儿子苦母在迦毗罗卫城学习射箭,一天,他们跑进为欢迎佛陀归国而建的讲堂里,琉璃王子爬到狮子宝座上玩。这时,恰好进来一帮人,他们看见琉璃王子,就很不高兴地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婢女所生的孩子,怎么敢污染狮子宝座!快滚出去!”
琉璃王子年纪虽小,可是被这一骂,伤透了自尊,满脸通红。他默默地退出讲堂,咬牙切齿地对苦母说:“苦母!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等我继承了王位,第一件事就是报复他们对我的羞辱!”
被释迦族人辱骂的情景时刻映现在琉璃王子眼前,为泄此恨,他不择手段地夺取王位。终于,他陷害了哥哥,又杀死了父王,登上了王位,血洗了迦毗罗卫城。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救水难》
菩萨往往隐藏身份,众生常常对他们造下重罪
诽谤菩萨的罪业非常严重,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一位菩萨,这个罪过远远超过杀害三界的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诽谤过菩萨,这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对佛教也会带来损害。因此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这种罪业。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大家要认识到:不必说无始以来,就是即生中自己也造过很多诽谤菩萨的罪业。有些人想:我诽谤人的罪业是有的但诽谤菩萨的罪业是没有的,因为我不记得诽谤过哪一位菩萨这种想法是未经观察的表现。在下面我们会讲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菩萨在哪里,普通人的肉眼很难分辨出谁是菩萨、谁是凡夫,因此只要诽谤过众生,就很可能诽谤了菩萨。因此,我们要好好忏悔这种罪业,否则肯定会对自己的解脱和成就构成障碍。
其中有一部分习佛弟子特别爱诽谤其他宗派的经论和高僧大德,也经常对其他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说三道四。一听到这些人的诽谤之辞,我就会想:这个人的修行可能有问题,也许他是菩萨的示现,故意在众生面前显现不如法的言行,如果他不是菩萨的示现,按照经论来衡量,那肯定造了很大的罪业。听闻有关诽谤菩萨的道理后,这些人要发愿:
今后我一定要改过自新!在座的各位也不要把这些道理当耳边风,如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这样听法就没有任何实义了。希望大家牢记这些教言,并以之对照自相续。
下面具体分析诽谤菩萨的罪过。以前我们讲过,杀害一个众生的过患也是极为严重的,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一位菩萨,这个罪业比同时杀害三界一切有情的罪业还重。大家想一想:即便杀害一个山沟、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众生,这个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要说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了,但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也无法和诽谤菩萨相比。为什么诽谤菩萨的罪业如此严重呢?因为菩萨是成佛的因,相当于一切众生的父母,顶礼初发心菩萨就等于顶礼一切诸佛。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说:“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根据这个教证,如果有人诽谤菩萨,就等于诽谤一切诸佛和佛法,这样的人还有没有解脱的希望啊?不可能的。
需要了知的是,此处的菩萨不只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登地的大菩萨,而是指一切菩萨。很多经论中都说,诽谤菩萨罪的对境包括初发心菩萨,即相续中有无伪世俗菩提心者,诽谤这种菩萨也有严重的过患。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对任何人都不应该随便评价、说过失,这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如果没有这样,很可能在无意中造下很多罪业。
现在有些人为了生活不得不造恶业,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似乎还情有可原,比如屠夫不杀生就没办法生存。但诽谤菩萨则没有任何必要,
为什么自己要造这样的罪业呢?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也许是业力现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些人以后一定要注意。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讲了很多诽谤菩萨的过患,大家应该看这部经,这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利益。《大藏经》中有许多非常好的经典,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看,一直把它们锁在藏经楼里,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在藏地的寺院,很多人都阅过《大藏经》,很多大德在传法时广泛引用各个经典的教证。可是在汉地,除了蕅益大师等大德以外很少有人阅藏。现在有些学者看的佛经倒是不少,但他们看经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这样意义不大。作为求解脱的修行人大家应该多看一些佛经。
佛经中说:“若以嗔心反对菩萨,比将一切众生关入牢狱的罪过还大。
若诋毁菩萨(不管有因还是无因),比杀害南瞻部洲一切众生的罪过还重。若生起嗔心而詈骂大乘胜解行菩萨 或者对他们说不悦耳之语,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的罪过还严重。若诋毁菩萨,比杀害一切众生并夺取他们财产的罪业还要大。”一个人一旦入了大乘,只要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失坏,这样的菩萨都不能以恶心辱骂。在文革期间,有些人仅仅毁坏了一两个佛塔或者佛像,就已经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罪业,后来根本没办法忏悔清净,而辱骂大乘胜解行菩萨的罪业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还严重,可见诽谤菩萨的罪过有多么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从无始至今生,很多人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就我本人而言,出家之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出家以后,虽然大多数时间都能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言行,但凡夫人有放逸的恶习,一旦遇到恶友就会跟着说过失。在自己诽谤过的人中肯定有菩萨,所以我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有时候一想到这些罪业,我觉得确实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临终一闭眼就会直接堕入地狱。每次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我总是惭愧地想:唉,他们该说我,世界上不可能再有像我这么坏的人了。和我一样,很多人也诽谤过菩萨,因此我们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的弥天大罪,尤其是一切诽谤菩萨的罪业。
如果有人想:我应该没诽谤过菩萨。这是不一定的。藏地有一个谚语:不知盗贼、菩萨在何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盗贼在何处是不好说的,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老实,谁都不会怀疑他是坏人,实际上他一直在找机会偷东西;菩萨在何处也说不准,也许你认为的坏人、乞丐、疯癫者,实际上他就是真正的大菩萨。所以绝不能以外表形象估计人的好坏而随口诽谤。我们根本不了解凡夫和圣者的真实情况:从表面上看,有些人是个大菩萨,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是大菩萨,只不过他们擅长演戏——本来是特别坏的人,但在众人面前却诈现威仪,显得非常贤善;有些人本来是真正的大菩萨,可是在众人面前却显得特别不如法,很多言行让人们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我们能分辨出圣者和凡夫,那当然好办了:对于圣者,我们让他们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并且规定不能诽谤他们;对于下面的凡夫,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说过失。可问题是我们无法鉴别圣者和凡夫,
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每个人的血液、器官进行分析,也分辨不出谁是圣者、谁是凡夫。事实上,某些含而不露的瑜伽士就像盖着灰的火坑一样,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他们的内在境界。
《学集论》中说:“彼若未断定,轻蔑诸菩萨,如灰覆之火,其于地狱焚。”如果没有断定对方的真实身份而随意诽谤,这个后果非常可怕。
盖着灰的火坑虽然从外面看不到火焰,但踩下去全身会被烧毁;与之相同,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凡夫,实际上却是利益无量众生的大菩萨,
如果对他们有一句诽谤之辞或者一个轻蔑的行为,都将在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获得生死自在 的大菩萨可以投生为固定、不固定的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固定的形象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世人公认的高僧大德。
不固定的形象如乞丐、屠夫、妓女、旁生等下劣众生。《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曾示现为盲人、哑巴甚至恶趣的众生世间人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菩萨无处不在,我们面对任何众生都要小心。
菩萨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身份,很多自称是凡夫的人其实是真正的大菩萨。《续高僧传》中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僧崖的出家人。小时候他经常终日静坐,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此身深可厌恶,总有一天我要把它烧掉。”长大后他应征入伍,一次和军中的同伴打渔时,他把自己的那份鱼放生了,又烧毁了同伴的渔具。后来他出家为僧,数十年如一日精进行持善法。晚年他发心燃指供佛,最初烧掉了十个手指,然后烧掉了两个手臂。最后他发心焚身供佛。在焚身的那天,有十多万信众围观。僧崖坦然走上焚身的柴堆,可是点火的人却害怕了,他想:如果我放火烧圣人,一定会获大罪过。僧崖不得已,亲自走下来点火,然后又坐回柴堆中。焚身前,曾有人问他:“你是佛菩萨的化身吗?”僧崖说:“我是凡夫,誓入地狱,代苦众生,愿令成佛。”还有人说:“菩萨灭度,愿示瑞相。”僧崖说:“我的肉身会坏,心脏不会坏。”在焚身时,出现了很多稀有的瑞相,最后僧崖全身都被烧成灰烬但心脏一点都没被烧坏。
心脏烧不坏是一种成就相。以前法王的遗体荼毗以后,化身炉中拇指粗的钢条都被烧熔了,而法王的心脏却完好无损。当时我在场,亲眼见证了荼毗的整个过程,感觉确实非常稀有。当代汉地也有心脏烧不坏的修行人,1993年,陕西终南山的圆照比丘尼以93岁高龄示现圆寂,她的心脏也没被烧坏,荼毗时也出现了各种瑞相。(现在终南山还有不少隐居的修行人,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去那里看一看。据说我们学院有些道友也在终南山修行,不知道他们修得怎么样。如果他们圆寂后心脏烧不坏,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的心脏供起来。)
在刚才的公案中,僧崖法师说自己是凡夫,愿代众生受苦,但从他圆寂时的瑞相来看,他肯定是一位大菩萨。昨天有道友问我:“凡夫能不能代众生受苦?”根据很多经论的观点,我认为凡夫可以代众生受苦。
我记得僧崖燃指供佛时,有人问他痛不痛?他回答:“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何所痛?”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安住于无我的智慧境界,则不会有疼痛的感受。没有无我境界的凡夫要代众生受苦肯定会感受痛苦,但如果他的心力特别强,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日杰达等,这样的凡夫也可以代众生受苦。
关于代众生受苦的原理,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意思是,当悲心和智慧结合时,以缘起力就能拔除他人的痛苦;当慈心与禅定结合时,以缘起力就能给他人带来安乐。因此,不仅圣者菩萨可以通过自他交换来解除众生的痛苦,即便是凡夫人,如果悲心特别强烈,由于无私的悲心和无我的智慧是相应的,也可通过观想代众生受苦来解除他人的痛苦有一位道友说:“让我代众生受苦太可怕了,我连想都不敢想。”有这种心态非常正常。众生的相续不尽相同:有的人利他心特别强,有的人利他心很弱;有的人自私自利心特别强,有的人自私自利心很弱。大乘种性和小乘种性也存在这种差别。因此,如果利他心特别强,即便是凡夫也有勇气代受他人的痛苦。
言归正传,既然在乞丐、猎人、屠夫甚至恶趣众生中都有菩萨,在出家人中就更不用说了。《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特别恭敬出家人。一次他和众臣外出巡游,途中见到一个七岁的沙弥。阿育王想向小沙弥顶礼,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中向一个小孩子顶礼很没面子。于是阿育王把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之后叮嘱道:“我是阿育王,今天我向你顶礼之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小沙弥面前有一个瓶子,他以神通钻入瓶中,又从瓶中钻出来,之后也叮嘱道:“大王,今天我在瓶子里进出,希望你也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年幼的僧人都有如此成就,出家人真的不可轻视。从此以后,阿育王对所有身穿僧衣的人一律恭敬对待。今后我们也要恭敬一切出家人,甚至对小沙弥也要恭敬顶礼,不要想:这些小和尚太调皮了,长大以后说不定会还俗的。
~~~~~~~~
《圣观自在菩萨莲花三摩地青颈大悲大心陀罗尼》
《圣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
僧宝对境极严厉 起嗔心立招恶报
从前,舍卫城的施主们供养僧众斋食时,首先供僧,然后再布施乞丐。一次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另一个是婆罗门种姓,他们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没有掌握好时间,他在供僧之前去,结果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乞丐,在僧众享用之后去乞讨,他获得许多饮食。国王种姓的小孩问婆罗门:“你讨到东西没有?”他因为没有获得任何饮食而气愤不已,他说:“我如果有权力时,应当砍下这些比丘的脑袋。”国王种姓的小孩则说:“我若执掌大权,应当日日以百味美食来供养佛和眷属。”两人说完之后便各自来到树下,都睡着了。有一辆马车疾驰而来,恰好辗压在婆罗门子的颈部,使他断头而死。他是以嗔心果报立即成熟而丧命的。
当时舍卫城的一位大商主去世,膝下无子。家人商量决定,如果能找到一位具有大福德的人,就请到家中。人们四处寻找,发现国王种姓的小孩正在树下躺着休息,其它树荫都已经消失,唯独他所在那棵树的树荫仍然覆盖在他身体上,因此他们断定这是大福德之人,选他作为商主。后来他供养佛及眷属斋食,在佛前求法,最后获得了解脱。所以,这是他善心的果报立即成熟的原因。
两个小孩的命运相差这样大,一个被车压死,一个暂时享受安乐,最终解脱。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两人的用心不同。面对严厉的对境——佛和僧众,用恶心,立遭报应,发善愿,立即现前善果,确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念住经》说:“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入行论》说:“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象地狱中燃烧的铁地、各种伤人的苦具、行刑的狱卒,都是恶心所变现,心取损害之相,便无欺地变现同类的受苦境界,了知这个心作心是的道理之后,应当断除嗔心。
~~~~~~~~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
佛学基础词汇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5、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6、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7、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9、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烽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
11、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2)、诸法无我是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
(3)、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3、四圣谛:苦、集、灭、道
(1)苦谛:
a、生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b、老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d、死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e、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f、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
h、五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2)集谛(无明):
a、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疾: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4)道谛:即八正道
其中,四谛里又分迷界与悟界两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灭”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1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诸业;
(3)、识:业识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5、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16、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17、三学:戒、定、慧
18、二谛:真谛、俗谛
19、三福:
(1)、人天福/孝敬慈悲身善口善意善
(2)、二乘福/三皈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3)、大乘福/发菩提心先断烦恼再度众生/深信念佛必定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20、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21、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22、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23、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4、十愿: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弘扬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即是最殊胜最圆满之供养/忏悔业障——称念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罪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25、三资粮:信、愿、行
26、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27、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28、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1)、经藏。
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2)、律藏。
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3)、论藏。
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29、佛教八宗(注:以下为龙树菩萨之八宗)
(1)、禅宗:直指人心,即生见性成佛,不执著禅定而不离禅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开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识(法相):建立一切,说八识如来藏等,接引畏空众生
(4)、天台:三止三观,建立如来禅方便程序
(5)、华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世界一切清静...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6)、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7)、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8)、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典故事】贪欲不餍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阿难在一次的禅思中,体悟到:世间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满足的,也很少有人带着对欲望厌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对欲望厌患而去世的人,那是太难得了。
傍晚,尊者阿难结束禅修后,就去礼见佛陀,将他在禅思中的体悟,向佛陀报告。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
「是啊!是啊!正是这样。
阿难!过去,有一位名叫『顶生』的聪明转轮王,他拥有大军,也拥有轮宝、象宝、马宝、宝物、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等七宝,又有着上千位勇猛的儿子,自在地统治着一大片延伸到大海的广大领土,而且懂得以王政而不以武力酷罚治国,百姓生活得十分富裕安乐。
阿难!过了很久,有一天,顶生王心想:我目前拥有阎浮洲这片广大的领土,人民众多而且富裕,也有七宝与千子,我还想要整个王宫有积到膝盖的宝物财富。
当顶生王拥有整座王宫积到膝盖的宝物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西方另一片叫瞿陀尼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西方瞿陀尼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东方另一片叫弗婆鞞陀提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东方弗婆鞞陀提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北方另一片叫郁单曰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北方另一片叫郁单曰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传说天界有一个叫三十三天的地方,现在,我已统领了人间的四大洲,我想要到三十三天去看看。
顶生王以神通力到了三十三天,见识到那里殊胜的环境。随后,顶生王进入了三十三天的集会堂。三十三天的领袖『天帝释』,尊重他是一位有威德的转轮王,连忙起来礼让他半座,让顶生王坐在他的旁边。此时,顶生王的外貌,除了眼睛之外,变得和天帝释完全一样。
过了很久,顶生王心想:我有七宝、千子、宝物,统治着人间的四大洲,现在来到三十三天,又得到天帝释的半座,而且,除了眼睛外,我的外貌也和天帝释一样殊胜,我何不将天帝释赶走,夺取另外的半座,这样一来,我就成了天上人间自由自在的统治者了。
阿难!当顶生王这样想时,不知不觉地掉回原来人间的阎浮洲,失去了上三十三天的神通力,而且还得了重病。
临死前,有大臣来问:
『大王!如果有人来问我,顶生王临终时交代了些什么,我该怎么回答?』
『你应该这样答:顶生王得到了阎浮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七宝,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千子,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大量的宝物,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瞿陀尼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弗婆鞞陀提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郁单曰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能见识到诸天集会,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顶生王具足五欲享乐,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如果有人问,你就这样回答好了。』」
接着,佛陀说:
「即使珍宝如雨般的下,欲望仍然无法满足;
欲只带来苦而没有乐,有智慧者当如是知。
即使得到无量的黄金,犹如大雪山一般高;
也不能一一得到满足,有智慧者当如是想。
即使有天的殊胜五欲,也不以这五欲为乐;
这样断贪不着欲的人,是圆满觉者的弟子。」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十地菩萨的阶位
什么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么要称做十地呢?
“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1.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2.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3.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4.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5.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6.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7.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8.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9.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着入诸佛位了。
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行愿品:大行普贤菩萨说普贤十大愿
音乐:普贤十大愿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一者 礼敬诸佛
二者 称赞如来
三者 广修供养
四者 忏悔业障
五者 随喜功德
六者 请转法轮
七者 请佛住世
八者 常随佛学
九着 恒顺众生
十者 普皆回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56种佛咒来袭,随喜传递,功德无量!(注音注解版)
1、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唵wèng阿à弥mí爹˙diē哇wā舍shē
功德:这是阿弥陀佛让众生往生净土的心咒。也叫弥陀心印,平常念可以消除灾祸、消除疾病,命终往生净土,而且保证上品上生极乐世界。
2、阿弥陀佛往生心咒
唵wèng呗bèi玛mǎ达dá列liè吽hōng
功德:呗玛—就是莲花,达列—就是救度,阿弥陀佛用莲花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常念这个咒能消除一切业障,保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能超度死亡的众生与人,得生净土。
3、阿弥陀佛大乐心咒
唵wèng阿ā弥mī得˙dē瓦wǎ阿ā依yī斯sī德dé 吽hòng舍shē
功德:
三十万遍得悉地,佛现摄于无缘中,
其后回向发心愿,消除现世非时亡,
来世极乐深捷径,是故具缘当修持。
4、阿閦佛心咒
南ná无mó薄bó伽qié伐fá帝dì阿à閦chù鞞pí牙yá莎suō哈hā
功德:阿閦佛也叫救度三涂苦佛,所以帮助地狱鬼道乃至畜生道,常念这个阿閦佛心咒就能帮其超度,功德无量。
5、加持四小咒
◎净法界真言:唵wèng览lǎn姆mǔ
◎文殊护身咒:唵wèng齿chǐ林lín姆mǔ
◎大轮一字咒:唵wèng部bù林lín姆mǔ
◎净土变:唵wèng仆pú刊kān姆mǔ—变大地黄金琉璃。
6、加持念珠咒
嗡wēng噜lū西xī惹rà嘛˙mā尼ní札zhá尔ěr瓦wǎ打dǎ雅yǎ吽hōng
功德:我们每天都要念佛,拿的念珠加念这个咒,如果念七遍,吹一口气在数珠上,不但魔不侵,你念的佛号跟咒语,变成千万遍的功德。
7、绿度母心咒
唵wèng达dá咧liè都dū达dá咧liè都dū咧liè莎suō哈hā
功德:观世音菩萨帮助众生离苦,现出绿度母形象,常念绿度母心咒,能断轮回病苦之根源,免除一切魔障,也能够去除瘟疫种种病苦,消除世间一切灾难,增长寿命、福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灵应如响,所以西藏人喜欢念绿度母心咒,我们平常也应该常念。
8、白度母心咒
嗡wēng达dá咧liè都dū达dá咧liè都dū咧liè玛mǎ玛mǎ阿ā优yōu尔ěr布bù涅niè嘉jiā那nà布bù真zhēn因yīn)咕gū如rú梭suō哈hā
功德:常持念白度母咒,能除病因灾劫,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断轮回之根,免除魔障瘟疫,凡有所求无不如愿。
9、变亿咒
唵wèng三sān拔bá惹rà三sān拔bá惹rà波bō玛mǎ纳nà萨sà惹rà
嘛˙mā哈hā藏zàng巴bā巴bā吽hōng帕pà得˙dē莎suō哈hā
功德:把你所做的功德便成一亿倍,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念七遍,或是在念佛作法会前念七遍,那你今天所做的功德就变成一亿倍。
10、补阙真言
唵wèng都dōu噜dū都dōu噜dū渣zhā牙yá木mù卡kǎ嘿hēi莎suō诃hē
◎每天晚上念七遍,然后回向,那么白天所念的彿号、经、咒语,不但圆满,而且可以增加千万倍的功德,这个叫补阙咒。
11、如意轮咒—满愿轮咒
唵wèng帕pà摩mó无wú许xǔ尼ní夏xià毕bì玛mǎ雷léi吽hōng呸pēi
功德:念一遍,净无间罪。每日七次,生净土。
常持此咒,能使忆前世,预见来世。
持完咒,吹气于衣服或燃香上,香气可净自己,利有情。
将咒放在门槛上,下面走过的人及有情得净化,不堕恶趣。
每日持七遍,功德等同供养恒河沙数诸佛。
持咒后,吹气在砂上,撤死尸,有情曾破戒或已堕恶趣,皆能转生上界。
持咒,吹气于香水,燃香上,闻者皆能净恶业,冶疗传染病,助成佛道
供香亦可持此咒六遍,供养偈一遍,‘愿此香华,普遍十方,供养三宝,护法龙天,普薰众生,同入佛智。’
12、尊胜佛母心咒
唵wèng普pǔ隆lóng娑suō哈hā
唵wèng阿ā弥mí达dá阿ā优yōu达dá底dǐ娑suō哈hā
功德:此尊胜佛母是主长寿及净障的女本尊。
听闻此咒之有情,永不堕恶趣。天神亦不堕畜生道。
洗身、穿净衣、受八戒,并持此咒一千遍。即使应命尽,亦能延长寿命,净除无明障,消除疾病。
在动物耳边持咒,令闻者,最后一生为畜生。
重病临终前,闻此咒,消病障,不堕恶趣,往生净土,不再胎生。
持咒二十一遍,吹气于芥菜子上,洒于重大恶业有情皮肤或骨头上,有情立即脱离恶趣,转生善道。
将咒放于塔内,屋内,屋顶幡旗,或身上,触影及风吹,皆除恶趣业。
13、报父母恩咒
南nán无mó密mì利lì多duō多duō婆pó曳yì娑suō诃hē
功德:农历七月中,每日持诵此咒四十九遍,回向现世父母增福增寿、七世父母往生净土、可报答父母恩。
14、除障菩萨真言
唵wèng沙shā瓦wǎ尼ní瓦wǎ那nà比bǐ堪kān匹pī尼ní吽hōng吽hōng呸pēi
功德:我们去帮人家助念,或是帮助舍报的动物有情,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碍,那我们要加念这个除障菩萨咒,看到往生牌位,看到人家舍报,或是参加助念,加念这个咒,让对方往生净土无障碍。
15、加持足底咒
嗡wēng切qiē也yě杂zá惹rà嘎gā纳nà吽hōng西xī娑suō诃hē
功德:早晨诵此咒三遍,对脚掌唾沫或吹气,则当日无意中践死于足下之虫蚁物命可得生三十三天。
16、吹肉往生咒
嗡wēng阿à比bǐ惹rà嘎gā杂zá惹rà吽hōng
功德:食肉前,诵此咒七遍,吹气于肉上,可除食此肉过失,所食畜生则得生善趣。
17、净化供品咒
唵wèng班bān札zhá阿ā弥mí达dá固gù达dá利lì
哈hā那nà哈hā那nà吽hōng呸pēi
18、超渡踏死虫蚁咒、渡肉咒
唵wèng嘎gā贝bèi啰là嘎gā木mù莎suō哈hā
功德:每天不小心看到自己或别人踏死虫、蚂蚁时,赶紧持此咒,它们就得到超渡,每天看到别人吃肉,或是自己不得不吃肉时,赶紧持此咒,来超渡它们广结善缘。
19、消病咒
唵wèng室shì哩lī多duō室shì哩lī多duō军jūn吒zhà利lì莎suō缚wá诃hē(三遍)
功德:看病人时,须默念偈云:‘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20、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
唵wèng嘛˙mā呢ní呗bēi美měi吽hòng
21、礼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如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普礼真言:唵wèng缚wá日rì啰là斛hòng(三遍)
功德:每天早晚或到寺庙时,顶礼佛前,宜先诵此真言。才供上饮食香华等物。
22、小供养咒
唵wèng阿ā弥mí利lì得˙dē吽hōng怕pà都dōu(吉祥印左三,右三)
功德: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贤圣僧众。(供香、水、果)
23、甘露水加持咒,甘露水洒净
唵wèng打dá得˙dē打dá得˙dē嘛˙mā哈hā打dǎ得˙dē梭suō哈hā
(吉祥印、宝手印,无名指弹水)
24、净三业真言
唵wèng苏sū巴bā哇wā修xiū达dá
沙shā哇wā达dá玛mǎ苏sū巴bā哇wā修xiū埵duǒ航háng
(莲花合掌印,合掌中放空加持五处:额、右肩、左肩、心、喉。)
25、三皈依真言
唵wèng仆pú刊kān姆mǔ
26、发菩提心真言
唵wèng钵bō底dǐ吉jí打dǎ母mǔ得˙dē巴bā达dá牙yá弥mí
27、施饿鬼食咒(弹食三次)
唵wèng乌wū资zī札zhá比bǐ札zhá阿ā辛xīn玻bō梭suō哈hā
28、施残食咒
唵wèng乌wū几jī札zhá巴bā零líng打dǎ卡kǎ卡kǎ卡kǎ嘻xī卡kǎ嘻xī
29、解毒神咒
三sān钵bō啰là佉qié多duō(饮食,水前念三遍)
30、观音杨柳枝药法
唵wèng缚wá日rì啰là达dá磨mó
比bǐ沙shā尔ěr耶yē啰là惹rě耶yē梭suō哈hā
31、观音合掌手法(被敬爱法)
唵wèng缚wá日rì啰là达dá磨mó悉xī驮tuó缚wá施shī迦jiā啰là梭suō哈hā
32、甘露手咒
唵wèng苏sū噜lū苏sū噜lū
钵bō啰là苏sū噜lū钵bō啰là苏sū噜lū苏sū噜lū苏sū噜lū也yě梭suō哈hā
33、爱染明王心咒
唵wèng吽hōng悉xī地dì梭suō哈hā
功德:常持诵,得一切天人爱敬降伏,能令一切人见者欢喜,能成就一切心愿,悉皆圆满。速得成就金刚萨埵身悉地,现生世间获得一切法平等金刚心。
◎念此咒能转爱染心为清净菩提心。
34、作明佛母心咒
唵wèng咕gū噜lū咕gū列liè啥lìn梭suō哈hā
功德:此咒主怀爱法,可钩出众生本具之慈爱、怀柔,尽摄法界众生圆满成佛。修此法者可得人天福报,具足大权威势,受上司与部属的敬爱。属阿弥陀佛莲华部的法门,以莲花钩召众生。
35、莲花生大士心咒
嗡wēng阿ā吽hōng班bān扎zhá格gé鲁lǔ巴bā玛mǎ希xī德dé吽hōng
36、智慧文殊菩萨心咒
嗡wēng阿ā喇lǎ巴bā札zhá那nà谛dì
37、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嗡wēng牟móu尼ní牟móu尼ní嘛˙mā哈hā牟móu尼ní耶yē梭suō哈hā
38、虚空藏菩萨真言
嗡wēng缚wá日rì啰là啰là多duō那nà吽hōng
39、破地狱真言
唵wèng伽qié啰là帝dì耶yé娑suō婆pó诃hē
40、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
唵wèng钵bō啰là末mò邻lín陀tuó宁níng娑suō婆pó诃hē
41、三昧耶戒真言
唵wèng三sān昧mèi耶yē萨sà埵duǒ錽wān
42、楞严心咒
唵wèng阿ā那nà隶lì毗pí舍shè提tí鞞pí啰là跋bá阇shé啰là陀tuó唎lì
槃pán陀tuó槃pán陀tuó你nǐ跋bá阇shé啰là谤bàng尼ní泮pàn
虎hǔ(合牛)xìn都dū嚧lú瓮wèng泮pàn莎suō 婆pó诃hē
43、藏传大悲咒
拿ná摩mó惹rě纳nà达dá拉lā雅yǎ雅yǎ纳nà摩mó阿ā里lǐ雅yǎ
佳jiā纳nà萨sà嘎gā拉lā贝bèi勒lè佳jiā纳nà尤yóu哈hā拉lā佳jiā雅yǎ
达dá他tā嘎gā达dá雅yǎ阿ā拉lā哈hā爹diē
桑sāng雅yǎ嗓sǎng布bù达dá雅yǎ拿ná摩mó萨sà噜lū哇wā
达dá他tā嘎gā提tí呗bài阿ā拉lā哈hā达dá呗bài
桑sāng雅yǎ桑sāng布bù提tí呗bài拿ná摩mó阿ā里lǐ雅yǎ
阿ā哇wā噜lū给gěi爹diē秀xiù哇wā啦lā雅yǎ布bù地dì萨sà埵duǒ哇wā雅yǎ
玛mǎ哈hā埵duǒ哇wā雅yǎ玛mǎ哈hā嘎gā噜lū尼ní嘎gā雅yǎ达dá爹diē雅yǎ
他tā翁wēng达dá啦lā达dá啦lā提tí力lì提tí力lì吐tǔ露lòu吐tǔ露lòu
易yì笛dí威wēi易yì笛dí加jiā列liè加jiā列liè
不bú啦lā加jiā列liè不bú啦lā加jiā列liè
固gù苏sū美měi固gù苏sū玛mǎ哇wā垒lěi易yì利lì密mì利lì
积jī地dì作zuò哈hā啦lā玛mǎ巴bā纳nà雅yǎ唆suō哈hā
44、大悲咒心咒
嗡wēng乏fá及jí喇lǎ达dá尔ěr嘛˙mā赫hē利lì
功德:此咒能除病苦及一切灾难,能度已亡之一切众生。其功德与往生咒,六字大明咒,绿度母咒等相同。
45、日光菩萨咒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
‘南nà无mó勃bó陀tuó瞿jù那nà迷mí南nà无mó达dá摩mó莫mò诃hē低dī
南nà无mó僧sēng伽qié多duō夜yè泥ní
底dī哩˙lī部bù毕bì萨sà咄duò(木詹)dàn纳nà摩mó’
功德:诵此咒灭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灾,若诵一遍,礼佛一拜,如是日别三时诵咒礼彿,未来之世所受身处,当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报。
46、月光菩萨咒
月光善萨亦复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
‘深shēn低dī帝dì屠tú苏sū吒zhà阿à若ruò蜜mì帝dì乌wū都dōu吒zhà
深shēn耆qí吒zhà波bō赖lài帝dì耶yē弥mí若ruò吒zhà乌wū都dōu吒zhà
拘jū罗luó帝dì耆qí摩mó吒zhà沙shā婆pó诃hē’
功德: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咒索,痛处系,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为诸行人作拥护故、除一切障难故、除一切病痛故、成就一切诸善法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
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差者。此大神咒,咒干枯树,尚得生枝柯华果,何况有情有识众生,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无是处。
47、观世音菩萨甘露咒
南nà无mó喝hē啰là怛dá那nà哆duō啰là夜yè耶yě南nán无mó阿ā唎lì耶yě
婆pó卢lú羯jiē帝dì铄shuò钵bō啰là耶yě菩pú提tí萨sà埵duò婆pó耶yě
摩mó诃hē萨sà埵duò婆pó耶yě摩mó诃hē迦jiā卢lú尼ní迦jiā耶yě
怛dá侄zhí他tā唵wèng度dù宁níng度dù宁níng迦jiā度dù宁níng莎suō诃hē’
功德:观音陀罗尼经云:诵此咒者,所有过去现在四重五逆,谤方等经一阐提罪,悉皆消灭无有遗余。身心轻利智慧明达,若身若语悉能利乐一切众生。
若有众生广造一切无间等罪,若得遇此持咒人影暂映其身,忽得共语或闻语声,彼人罪障悉皆消灭。
又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每至天降雨时,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诵观世音菩萨甘露咒二十一遍,其雨滴所沾一切有情,尽灭一切恶业重罪皆获利乐。
48、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嗡wēng班bān札zhá拉lā萨sà埵duǒ萨sà玛mǎ呀yā
玛mǎ奴nú巴bā拉lā呀yā
班bān杂zá拉lā萨sà埵duǒ喋dié诺nuò巴bā
地dì叉chā则zé桌zhuō美měi巴bā哇wā
速sù埵duǒ卡kǎ唷yōu美měi巴bā哇wā
速sù波bō卡kǎ唷yōu美měi巴bā哇wā
阿ā奴nú拉lā多duō美měi巴bā哇wā
萨sà尔ěr哇wā悉xī地dì美měi札zhá呀yā擦wā
萨sà尔ěr哇wā嘎gā尔ěr玛mǎ速sù杂zá美měi也yě
积jī当dāng希xī里lǐ呀yā咕gū如rú吽hōng
哈hā哈hā哈hā哈hā霍huò巴bā嘎gā问wèn
萨sà尔ěr哇wā达dá他tā嘎gā达dá班bān杂zá
玛mǎ美měi面miàn杂zá班bān札zhá巴bā哇wā玛mǎ哈hā
萨sà玛mǎ呀yā萨sà埵duǒ阿ā
49,金刚萨埵心咒:
嗡wēng班bān札zhá萨sà埵duǒ吽hōng
功德:能忏悔及消除无始以来之罪业。能止一切恶念,令不增长。
能破除一切烦恼。
能增长无量无边之福智。能生种种功德,于修法后,能加诵此咒若干遍,所有修法时,偶有过失错误遗漏之处,诸佛菩萨不将为咎。随愿所求,事事如意。
50、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咒)
南nán无mó阿ā弥mí哆duō婆pó夜yè哆duō他tā伽qié多duō夜yè
哆duō地dì夜yè他tā阿ā弥mí利lì都dōu婆pó毗lí
阿ā弥mí利lì多duō悉xī耽dān婆pó毗lí
阿ā弥mí利lì哆duō毗pí迦jiā兰lán帝dì
阿ā弥mí利lì哆duō毗pí伽qié兰lán多duō
伽qié弥mí腻nì伽qié伽qié那nà枳zhī多duō迦jiā利lì娑suō婆pó诃hē
51、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贩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nán无mó飒sà哆duō喃nán三sān藐miǎo三sān勃pú陀tuó
俱jù胝zhī喃nán怛dá侄zhí他tā
唵ān折zhé隶lì主zhǔ隶lì准zhǔn提tí娑suō婆pó诃hē
52、药师灌顶真言
南nán无mó薄bó伽qié伐fá帝dì鞞pí杀shā社shè寠jù噜lǔ薜bì琉liú璃lí
跋bá喇là婆pó喝hē啰là阇shé也yě怛dá他tā揭jiē多duō耶yē
阿ā啰là喝hē帝dì三sān藐miǎo三sān勃bó陀tuó耶yē怛dá侄zhí他tā
唵wēng鞞pí杀shā逝shì鞞pí杀shā逝shì鞞pí杀shā社shè
三sān没mò揭jiē帝dì莎suō诃hē
功德:此咒功德专除病苦增寿命,免火灾,并能消除一切灾业,命终往生清净琉璃世界永不退转。
53、长寿佛心咒
唵wèng雅yǎ玛mā喇lǎ聂niè这zhè娃wá烟yān爹diē野yě梭suō哈hā
◎常持此咒,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
54、金刚手菩萨心咒
唵wèng班bān札zhá巴bā聂niè吽hōng
功德:此咒功德能降魔除障。
55、七佛灭罪真言
离lí婆pó离lí婆pó帝dì求qiú诃hē求qiú诃hē帝dì陀tuó罗luó尼ní帝dì
尼ní诃hē啰là帝dì毗pí黎lí你nǐ帝dì摩mó诃hē伽qié帝dì
真zhēn陵líng乾qián帝dì莎suō婆pó诃hē
56、普回向真言
唵wèng娑suō摩mó啰là娑suō摩mó啰là
弥mí摩mó曩náng萨sà哈hā啰là摩mó诃hē咱zá哈hā啰là吽hōng
功德:这一咒语出自《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经中佛陀教导众生,应该将自己所修集的种种善根,普遍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证得佛果。
【佛典故事】是谁灭了释迦族?
琉璃王灭释迦族
杀害轻慢招劫难 佛也难救释迦族
微感:
今天的故事中妙莲老和尚一直感叹个业、他业和共业的不可思议,老和尚说不管善业、恶业,不是今天做,今天就要受,因果不是同时的。那是不是今天做,明天受?下一世受?还是再下一世、无量世?不一定!但终归有一天会碰到,万般带不走,唯有业从身。那怎么改变呢?请点击下面语音听听琉璃王为什么要灭释迦族:
微总结:
琉璃王灭释迦族有近因和远因,近因是释迦族人认为他是下等人生的孩子不能去佛陀的讲堂污秽圣地,这是被释迦族侮辱的近因。远因是他曾为一条大鱼,被村民(后来村民转世成了释迦族)宰杀、烹煮,这是嗔恨的远因。大家可好好想想,我们有没有轻慢过他人?我们有没有宰杀或者点杀过动物?你是不是见到有些人就比较讨厌,或者有人见到你就不喜欢你?小孩调皮敲了鱼头三下,为此释迦佛头疼了三天。听完这个故事,是否可举一反三的让我们认账,认什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一切的不如意。记住:造了业,早晚都要还的。
智慧与世智辩聪的区别
佛门所追求的是究竟的智慧,依靠智慧的成就,达到烦恼的解脱、生死的解脱、自他的真正利益。而世智聪辩也就是世间的聪明,人们往往很难分清其与智慧的差别,混淆二者,而世智聪辩是八难之一,也就是说,因为沉迷于世智聪辩,对求取佛门的终极智慧形成了一种障难,因此必须要对二者明确区分,本文尝试为大家解说一下二者的区别。
智慧,在经典里其本义为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在翻译或讲解般若的时候,有时候用智慧来指代般若,二者含义也就等同了。
1、智慧是基于空性的。缘起性空是佛陀的对这个世界一切人事物的观察,所谓见性,也就是要透过事物因缘聚散的表面现象,亲见事物的本性——空性。佛门里的智慧必须要基于认识到事物的空性的基础上才能显发。
2、智慧是基于缘起的。虽然认识到事物的空性,但也并不违背事物缘起现象的呈现。也就是说智慧还需要基于缘起,不脱离当下的缘起,不能空谈空性。智慧的呈现总是活泼自在的,是性相二法的圆满统一。因为缘起无常变化,只有依靠智慧,才能安住在当下的缘起,随顺当下的缘起而行走,所以总是能够应缘显发活泼的妙用。
3、智慧是利益自他的。因为智慧能够圆满认知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因缘条件,相应果报。所以智慧能够做圆满的自他利益,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真正的圆满利益。这种圆满利益不同于世人眼中的财富、名声、各种顺缘的成就,而是真正启发自他的觉性,最终走向佛果。
4、智慧是圆融无碍的。其实有了对缘起性空的圆满观察,智慧必然是圆满无漏、圆融无碍的,这里特别提及主要是强调一下佛法里的中道了义。佛法里的中道,就是既不着相、也不着性。行持中道,圆满的一体同观,才能做到无漏。众生所以有漏,所以生起种种烦恼,都是因为不能行持中道,从自我出发,狭隘的片面观察事物,或偏相、或偏性,所以自招烦恼。
世智聪辩达不到这四条标准,却可能会执着其中的一条。总体来说,我们去观察世间法很出色的人,以做人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非常好的。例如有些人处事圆滑,从来不得罪人,从表面看也是利益自他的,大家都哈哈一笑,互相高兴。但是内心的见思惑依然还在,生死烦恼尚未解脱;还有一些人善于空谈,贪图一个空性的名词相,号称一切不执着,与他人争辩不休,则又落入另一边;也有人沉迷缘起,贪图果报,不停造业,却以为功德,这些也都落入世智的范畴。
那么概括来说世智聪辩又有何特征呢?
1、对缘起事物的观察片面、狭隘、有漏。众生不能深刻安住在四念处或者四法印中,妄执缘起中有一恒常、独立、自主之自我,从自我出发,而有自我的见、爱、痴、慢。从而观察外境时,从自我出发做片面的观察,从而不能圆满无漏,产生了烦恼。
从欲界众生来说,贪图财色名食睡,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对五欲的追求和满足上,无法从现象中回归到空性。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积累了种种经验、技巧,甚至成为了其中的高手,但都属于世智聪辩范畴。例如我们夸一个孩子,非常聪明,多数都是这个孩子自己获得利益了,但从空性的角度看,世间万法如如,本来无所得,长期熏习有所得,则此聪明也就形成了障难,最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来看,亦有见解的偏颇和有漏,执着在色界有和无色界有上。因此,世智聪辩都存在观念上的错位。
2、沉迷缘起,不知道出离。因为对事物有了错误的观察,也就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并且长期熏习,形成了错误的习气,主要为贪嗔痴慢疑五类习气,依错误的见解不断的在滋生。因此,世智聪辩的一切言行,一直在助长自己的习气,继续障碍觉明和智慧的显发。所以世智聪辩都是在助长恶习的。
3、障碍觉性,自我蒙蔽。恶习熏习日久,会继续增加种种虚假的伪装,自我蒙蔽。世智聪辩多数都存在这种问题。以为自己在行持菩萨道,以为自己能够在世间呼风唤雨、左右逢源是智慧的显现,圆滑久了,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张面具,已经表里不一,却无法发觉了,所以由此世智辩聪真正成为了修行途中的一大障难。
真正发心,求取般若智慧之人,应该仔细抉择,莫要落入世智辩聪的范畴,自我蒙蔽,自我麻醉,徒增烦恼,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