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

虚云大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大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修行法门。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空就能摆得开、无挂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挂碍,所说和所做就不一样。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间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也是无补于实际的。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


佛教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皆由罗汉背诵

七叶窟,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竹林精舍东南方。七叶窟以洞窟前有七叶树而得名,据说原来有好几座巨大深邃的洞窟,可容千百人,现在山洞大都坍塌,仅存的也有限。

七叶窟天然的石洞内,在佛陀入灭90天后,有五百位悟道的大弟子,以大迦叶为中心,由阿难尊者再次朗朗的传诵出佛陀的教诲,编辑成经藏;以持戒第一的优婆离为中心,编辑律藏经文。五百位长老阿罗汉,在此承担了佛经传承的责任,传续了佛法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大迦叶尊者深以为忧,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遂有会众编篡佛语,流传后世之议。佛入灭后,佛教经典经历了六次结集,分别为: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 的国王阿迦答沙都(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 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译: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汉传佛教译作“比丘”)不遵守戒律,如:在俗人到寺院诵戒时向他们(Uposatha,伍波萨他) 乞求钱财,僧人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佛教戒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违反戒律(十事非法)的行为∶

角盐净:允许保存食盐在角器中,以便日后再用。

二指净:在正午之后,日影斜出二指之前,仍可进食。

他聚落净:在一餐用完之后,仍可到别的地方进餐。

住处净:在同一教区之内,可以不在同一处参加布萨(诵戒)大会。

随意净:僧团作决议时,允许有人缺席,只需缺席者事后承认决议即可。

所习净:可以继续学习出家前所学的知识。

生和合净:可以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奶。

饮阇楼伽净:可以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时可不用贴边,大小也可随意。

金银净:允许僧人接受和积蓄金银钱财。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他们指导的人道歉。Yasa 依据佛陀戒律,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将 Yasa 逐出了僧团。Yasa 到了高赏比(Kausambi),并送信给在西方阿槃提(Avanti)和南方的比库们,告诉他们这十件非法的事情。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寻大阿罗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在同一时间,西方有六十位阿罗汉和八十位从阿槃提(Avanti)和南方来的阿罗汉们聚在 Ahoganga Hill。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来处理瓦基族比库们的问题,而 Revata 建议到问题的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罗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 举行了结集。

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罗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十项行为是违反戒律,是不被允许的。

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会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称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三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阿首咖国王(Asoka,阿育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行的。由于阿首咖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阿首咖国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阿首咖国王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阿首咖国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罗汉 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阿首咖国王会面。根据历史记载,阿首咖国王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罗汉的敬仰。阿首咖国王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罗汉,他同意了并在阿首咖国王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阿首咖国王对 Tissa 的信任。

随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阿首咖国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阿首咖国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罗汉来集成正法。阿罗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阿首咖国王便送出僧人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根据 Mabavamsa,佛教传到了以下国家∶

国名      僧人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狮子国,斯里兰卡古称“楞伽”(Lanka),或“楞伽岛”(Lankadvipa))

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四次经典结集

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罗汉 Mahinda 一样能将全部的经典背诵而出,配合当时文字的推广,于是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佛教经典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背诵和口述流传的方式。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大阿罗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罗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

第五次经典结集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公元 1871,在缅甸国王 Mindon(敏东) 的时代,地点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罗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

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


图片为第六次经典结集场面

第六次经典结集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西元 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后,大会聚集于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

由近代的缅甸大阿罗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经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的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为佛陀的正法经典。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师明昆尊者扮演为阿难达尊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的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老挝、锡兰、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及阿毘达磨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个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然清净无缺。

注: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罗汉:南传佛教译为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罗汉弟子。汉传佛教“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佛典故事】佛陀威德折服外道

过去有六位外道论师,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并竞相号称自己是最尊最贵的。有一次,听闻到佛陀的神通威德远远超过一般人,六师便集合在一起讨论:“我们六人的修行是一般世间人所比不上的,不过最近听说佛陀的神通威德已在我们之上,我们应该商议一下,如何才能胜过那个瞿昙。”

于是,他们派遣一名侍者前去观察如来的容颜、神色、目光、胆识,是否如人所说?结果侍者一看到瞿昙,立即就被吸引,目不转睛,不忍离去。回来之后,告诉六师所看到的一切:“瞿昙的容貌是世间希有难得,其威德神态远胜过日月的光明,是我所见过的一切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六师却想:“佛陀是出于王宫贵族,照理说本来就该长得端正庄严,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于是六师又派一人,前去观看佛陀的威仪气度,是否急躁而局促不安?却发现瞿昙在众人中,如同群兽中的狮王,没有一丝的畏惧之色。他们心想:“这是众人愚昧,因为贪着佛陀的光明,所以才会围绕在其四周,这也是平常不过的事。不过那瞿昙出生于王宫贵族,每天有六万婇女于昼夜间以歌舞娱乐陪伴,所以他在学问的研究上,肯定未下过工夫。”于是他们又再派遣一名通达事理之人前去听其说法,没想到瞿昙所开示之法通达古今,判析义理精辟简明。

六师知道后又自思惟:“这世上有些人就是善于用辩论来取悦别人,然而所说的内容并不一定究竟。”于是又再派人去观察听闻者的反应,到底是寂静专注谛听,还是散乱听闻?没想到大家都非常渴望且仰慕地来听开示,并且专心地注视瞿昙,目光未曾暂舍。知道这样的状况后,六师还是自我安慰:“一时结集的徒众,初发心必定非常勇猛,但日子久了就会退失离散的。”

后来,六师再一次地遣人前去了解瞿昙所说的义理,是深远幽邃还是浅显毫无头绪。没想到侍者回报说:“瞿昙所宣之法,如大海般广大无涯,而我们所知道的法,只是如牛蹄入水般地浅薄罢了。现在连我都想要成为佛陀的弟子,更何况其他人呢!”

于是,有众多人先后前往佛陀的住所听闻开示,心性坚固者便随佛修道,心中仍有疑惑者,就回到六师的处所,叙述所听闻的道理。六师这时才体会到,三界之中唯独佛陀是最尊贵的,所化育的十方众生也是无人可比得上的。于是六师遣散徒众,使其各自求得真正的安心之处!

典故摘自:《出曜经 - 如来品第二十二》

~~~~~~~~

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世主妙庄严品第一之一


阴历六月初三: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释迦佛同生在转轮圣王的一千个儿子中共为兄弟。转轮圣王的一千个儿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成佛。

当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他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所以转轮圣王的千子成为我们贤劫的千佛,楼至佛就成为最后一尊,号楼至佛。详见《悲华经》卷第六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四中持力捷疾(韦陀菩萨前身)于宝藏如来前得授记于贤劫最后成佛。

韦陀菩萨手上拿的是降魔杵,他是护法神,代表护法。手上拿的杵,就是武器。而拿的姿势有多种,有菩萨合掌,宝杵放在手背上,也有菩萨手垂下来,宝杵在手掌中。

一般韦陀菩萨塑像都是立像,代表恭敬护持道场,护持修行人。只有浙江临安天目山的韦陀菩萨是坐像,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天目山是韦陀菩萨自己的道场。


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

韦陀菩萨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大藏经》记载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一十八世为将军身,五十四世为宰相,造亭接众一百二十所,开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树钵八百万,设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条,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头戴凤翅兜鍪(móu)盔。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锁子甲。若人发愿造印图文一张,乃至千万张,无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无量。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陀罗尼》


最美的雕塑艺术:花开见佛

这是一种超过英国蜡像的藏传佛教艺术;这是一种必须怀着极大的虔诚,才能够完成的艺术,技艺和诚心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一种雪域高原特有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尔寺酥油花,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一门艺术绝学 塔尔寺酥油花,每年要历时三个月,经过冰与严寒的淬炼。 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 不是真花,却比真花还要好看,堪称世界最美丽的花。

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据说这位诞生于宗喀巴大师--塔尔寺所在地的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他醒后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 事等。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

在每一个俗人眼中,酥油花充满了神秘。尤其是当人们站在栩栩如生的酥油花前,它的制作就成为许多人想知道的谜底。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西宁25公里,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该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称"塔尔寺"。寺的规模宏伟,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占地达1000亩,不但是我国六大寺院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洁,可塑性极强。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藏族同胞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

《千臂千砵文殊师利菩萨金刚三摩地秘密根本菩提真言陀罗尼》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下)

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
他就会毫无犹豫这样去做,就像是天鹅飞进凉爽的湖泊一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六、诋毁宗派

也就是诋毁自他宗派。关于这里所指的对境,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自宗是指佛教,他宗是指外道。也就是说,即使毁谤外道也算违犯此戒。另一种说法认为,自宗是指密宗,他宗是指显宗。在自他宗派中,不包括外道。这两种说法中的第二种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此戒的对境,是指自声闻道至大圆满,所有大小乘的佛法,但不包括外道。

关于外道,经书中也讲过,众生的根器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趋入解脱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信仰,强迫所有的人通通都来学佛教,学密宗。所以,如果没有度化他众的必要,是不能任意毁谤践踏其他宗教的。虽然不是犯根本戒,但却有着极大的危害。比如,如果在修密法的同时毁谤外道,本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如一两年内获得成就,却因为随意毁谤外道,而使解脱的时间一再拖延,十年、二十年,甚至拖至后世。

什么样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诋毁呢?如果对某个教派具有嗔恨心,或毫无根据地信口雌黄,说某教派的教理不是佛所宣讲的,比如认为某部经典不是佛宣说的等等。当然,如果你有确凿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看法,那么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说出你的观点倒也无妨。但是,如果随意言说诸如密宗并非佛所宣说之类的语言,即使他没有灌顶,没有趋入密宗,不会犯密乘戒,但也有很大过失。如果有了密乘戒,就无疑已经犯戒了。

诋毁他宗是否需要对方听见呢?有人认为,可能需要对方听见,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看到明确的根据。所以,无论在对方是否能听见的场合,我们都应当注意,不可诋毁其他宗派。绝对不可谤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论典是否属于对境的范畴呢?如果是正确的论典,比如《中论》、《入行论》等等,虽然属于论典,但其真正的含义与佛所说的没有差别,如果随意毁谤这些论典,说其见解是一派胡言等,也违犯此戒。如果只是开玩笑,则不会违犯此戒。对整个经论没有信心是不犯戒的,只要没有诋毁的行为就可以。显、密、净、禅都是正法,绝不可诋毁。

在犯此戒的同时,也犯了谤法的严重罪业,也就是同时有两条罪业降临在自己的相续中。大家务必要规行矩步,三思而行,切忌毁谤佛法!这是第六条根本戒。

七、泄露秘密

所谓秘密,是指其他不了解密乘见解的人不能接受的,密宗不共同的观点、修法、行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指密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缺陷和错误,害怕被他人了知。但众生的根基是不同的,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向某些人透露密宗的一些超胜其他宗派的不共见解,反而会导致他人的反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往今来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些深奥的法门在刚刚传播于世时,往往会遭受他人的误解。比如大乘佛法刚刚出世的时候,一些声闻道见识浅薄的比丘就竭力反对,认为大乘教法完全是标新立异,根本不是佛所宣说的;在汉地的禅宗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是四面楚歌,众多的抱残守缺者都认为其见解纯粹是故弄玄虚;同样,在密宗刚刚出生于世的时候,也曾面临过个别显宗修行人的反对。在藏地也是一样的,中观应成派、时轮金刚、大圆满法刚刚流传于世的时候,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风霜雨雪,面临过重重叠叠的艰难险阻。“夏虫不可以语冰”,这正说明,由于这些新诞生的法具有不可比拟的独到超凡之处,才会高深莫测,让一般的孤陋寡闻、因循守旧者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些教法慢慢了解以后,就开始认同这些教法,也就对这些见解行为习以为常了。现在,有很多曾被大家争论不休的教派,在冲破种种障碍之后,都被公众所认可了,但是都必须经历一段过程。所以,他人的不认可,不但不能证明法本身的缺陷,反而往往是因为其本身的殊胜性所导致的。在与其根基不相应的情况下,就应该保密,不能随意向不明真相的人透露密宗的甚深见解与修法,这样就可以避免让这些人造谤法的罪业。反之,泄露秘密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没有遵守密宗的要求,而泄露了秘密,就会犯此戒条。那么,泄露秘密的对方包括哪几种人呢?1、是没有得过任何灌顶的人;2、如果泄露秘密之后,对方因不能接受深奥的观点,有可能产生邪见的人;3、虽然得受过灌顶,但只得过宝瓶灌顶的人,只能为其传授相应的生起次第修法。类似圆满次第、大圆满的修法,就不能为其传授;4、失毁密乘根本戒,却不愿忏悔的人。当然,如果失坏了密乘戒,却愿意诚心忏悔的人,不在此范围内。

另外,在以下六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违犯此戒:1、泄露秘密的对方必须是以上所讲的四种人之一;2、对方必须生起邪见;3、明知对方会生起邪见。如果因为自己事先没有料到对方会生起邪见,而对方却生起了邪见,也不会犯此戒;4、对方必须听懂;5、没有特殊需要。比如,传法对象中的大多数,都能严护戒律、依教奉行,只是个别人的根基还不太相应,在此情况下,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可以考虑针对多数人而传授密法;6、所泄露的内容,必须属于密法不共同的观点、修法等。比如大圆满前行中的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等等,不属于不共同的观点,如果他人对此生起邪见,就不算犯戒。

我们都没有他心通,不能对他人的想法洞若观火,只有通过别人的表情来判断对方是否已生起了邪见。这条戒虽然不是很容易毁犯,但是,如果随意对毫无密法基础的人讲说甚深见解,也有可能会犯此戒条。大家还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八、诋毁五蕴

密宗认为,身体是五方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如果有人认为,身体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不可能是五方佛的坛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诋毁五蕴。戒律中认为,以手指供佛、绝食、过午不食等等都违犯此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守持八关斋戒,不能以手指供佛。为了佛法、为了修法而承受苦行,密宗也是极力赞叹的,密宗也有不净观的修法,无常的修法。

虽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有一些矛盾,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如果持这样的态度:五蕴的本体虽然是五方佛的坛城,但在凡夫的境界中却是由肮脏的血、肉、骨骼、皮肤、脓液等组成的,虽然这只是一种幻觉,但从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角度来看,的确是无常、是不清净的,修不净观和苦行也是佛说的方便。就不会犯密乘戒。

但是,如果认为:从胜义谛(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观察身体,也不可能是佛的坛城,这种观点肯定是不了义的,是佛陀针对某些人的根基而言的,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想法已经与密宗的根本观点背道而驰了,在此基础上诋毁五蕴,摧残身体,则犯此戒。有关此戒的界限,在有些经书上讲得不是很明确,只是片面地宣讲苦行、自杀是犯密乘戒,但自杀是否一定犯密乘根本戒呢?不一定。如果认为身体不是佛的坛城,在此基础上自杀,则违犯密乘戒。如果只是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自杀,虽然有罪过,具备了杀死一个人的一半的罪过(因为不是杀他人,而是杀自己,所以不具备杀一个人的完整罪过。)但与犯密乘根本戒毫无瓜葛,所以没有犯失此戒。这是第八条根本戒。

九、于法生疑

这条戒律与第八条有相似之处。犯戒的对境也就是外境自身所摄诸法。密宗认为,无论外境,还是自身,都是本来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谓五蕴也就是五方佛。如果认为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观察,也不可能是佛的坛城,这是佛为了度化某些众生而采用的权巧之说,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对这些观点持怀疑态度,也算是犯戒。

所谓怀疑包括两种怀疑,因明中是这样划分的:比如说,有为法是无常。针对这个立宗,进而产生两种怀疑。一、有为法是无常吗?也许是。二、有为法是无常吗?可能不是。如果对密乘的观点产生第二种怀疑,就会犯戒。在学密法之前,很多人对密乘的观点根本不懂,也就谈不上犯戒,只是在了解密乘的观点之后,继而生起怀疑,则违犯此戒。在没有精通密乘的观点之前,如果认为:虽然我现在对密乘的理论不能理解,但这是佛的观点,既然是佛的观点,就应该是正确的。在将来闻思了密乘的经典以后,我会慢慢明白的,就不会犯戒。只有在过分相信自己五根的前提下,将自己所感受的幻觉执为万法的本来面目,随意解释佛的本意,排斥密乘的见解,则必然犯戒。此为第九条根本戒。

十、不度恶者

犯戒的对象即恶毒者。包括“三宝上师怨敌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会列害众生,成具誓敌唯造罪,以及三恶趣众十。”对于这十种有情,如果具备了度化的能力、条件,却没有付诸实施,就算犯戒。象我们这些一般的凡人,根本没有度化他众的能力,佛也不会勉为其难,强迫我们去度化,所以,这不是针对我们而言的。

但也并不是说我们绝对不会犯此戒条。对于伤害金刚上师、毁灭佛法,伤害很多众生的人,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度化,但必须在表面上远离他们,也就是说在身语方面不能亲近他们。当然,心里还是应该发菩提心。在菩萨的境界中,虽然这些人造作了种种恶业,但并不是敌人,而是可怜的大恩父母。所以,决不能从心底里舍弃慈悲。如果不但没有度化,而且在外表上也与他们十分亲近,发表面上(身语)的慈悲心,则为犯戒。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是为了保护佛法和众生的利益,使他们改邪归正,而与这类人有身语方面的接触,则没有罪过。

此戒有两个层次,第一、是针对具备降伏能力的成就者而言,如果没有度化恶毒者,则为犯戒;第二、是针对普通的学密者,如果对十种恶毒者在表面上也与他们融洽相处,亲密无间,发表面上(身语)的慈悲心,则为犯戒。这是第十条根本戒。

十一、揣度正法

犯戒的对境为空性。刚才我们所讲的第九条的对境是本净光明,是从现象的角度而言的。这里所讲的空性,是与中观应成派,或与般若波罗密多所抉择的空性比较接近的大空性。如果以普通的逻辑,也即因明中所讲的逻辑,去推导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不可言的大空性,最后得出结论说:所谓的空性,并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而是象小乘所抉择的无我,或者中观自续派前期所抉择的单空等等,则犯此戒。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精通或者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如果不懂则不会犯戒。这是第十一条根本戒。

十二、令信士厌

也即遮止他人的信心。犯戒的对境即是对三宝,特别是对密法具有信心的人。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口中言说不中听的语言,以身体奋力殴打等等来侮辱他人,以达到阻碍他人信心的目的。使其心生厌烦,退失信心,离密乘道,则犯此戒。

违犯此戒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对境为有信心的众生;2、必须是为了阻碍信仰,令其退失信心而故意采取手段。如果没有动机,只是在无意间使他人对大乘法等生起厌恶,不算犯戒;3、仅仅有发心不会犯戒,必须有身语的行为;4、他人退失信心的结果已经成立。

正常的学佛者一般不会犯此戒,但是,因为教派之间的争斗,偏袒之心极为增盛的人有可能会违犯此戒,所以还是应该引起重视。这是第十二条根本戒。

十三、不受圣物

所谓圣物,也即誓言物。誓言物有两种。一、受用誓言物;二、使用的誓言物,如铃杵天灵盖等法器。如果认为受用誓言物极为肮脏,或者认为使用铃杵、手印等是多此一举,实际上并不需要,只须修行即可,在此念头摄持下而拒绝誓言物,就会犯戒。

象酒、肉等饮食受用,在修证没有达到一定境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绝不能肆无忌惮地饮用和食用。会供的时候,对待酒类,只须用手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对待肉类,也只须吞服象苍蝇腿的体积一般大小的肉。虽然从世人的角度来说,这谈不上是喝酒吃肉,但却足以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即使密宗,也非常反对随意享用誓言物。象铃杵天灵盖等法器,作为密法修行人,平时可以供在供桌上,即使没有这些法器,只要你没有拒绝的态度,也不算犯戒。

密宗所特有的甘露丸,虽然是用各种药材制成,但其中也包含了受用誓言物的成分,包括莲花生大师等持明者的甘露。一般人在特定的时间,比如会供时接受甘露丸,就可以表示接受受用誓言物,也就不会犯此戒条。

誓言物的接受方式是随接受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有两种人可以不正式接受誓言物:第一种是初学者,即还没有能力接受誓言物的人,对他们就不必强求;第二种是修行已经达至顶峰阶段的修行人。在他的境界中,肉和甘露与糖、水果等都是等同一味,没有分别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接受誓言物。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修行人,就应该接受誓言物。

之所以要接受誓言物,其目的是为了强行推翻我们从无始以来所建立的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通过此举接受本来平等的观念,对修行能起到促进的效果,最后达到证悟大平等的目的。作为初学者,因为接触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根本无法了知万法的本性。但是,如果执着于自己的感官,认为受用誓言物不仅仅从现象而言,其本体也是不清净的,就已经与密宗的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就会犯戒。这是第十三条根本戒。

十四、诋毁女性

犯戒的对境:是指所有的女性。因为,在末法时代,以各种身份度化众生的度母、空行母等比比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当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出现空行母的化身。如果随意毁谤整个女性,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毁谤了金刚亥母、白度母、作明佛母等佛的化身。

犯戒的界限包括四个条件:1、对方是所有女性。虽然毁谤一个女性,但必须建立在指责所有女性过失的前提下;2、具有言说过失的动机;3、毁谤的内容是所有女性的过失;4、对方必须听见。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即犯第十四条根本戒。

此十四条根本戒是密宗最基础的戒律,凡是密法的修行人,都必须对此戒律恪守不渝,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护持此戒。如果违犯,就应当悬崖勒马,尽快忏悔。虽然忏悔的方法五花八门,但金刚萨埵的修法是最普遍、最殊胜的(其具体修法,在即将整理出的加行修法中有详细说明。)借助于该修法,在具备四力的情况下,洗心革面,悔过自新,就能将功折罪。无论犯了多么大的罪业,都能彻底忏悔清净。这也是密宗超胜之处的具体体现。要学习密宗,必须接受约束,然而,你的回报也是不可估量的。

愿你能成为你所在之处的那道光明
浮沉落尽,佛性方显
为度化一切有情
我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密勒日巴证道歌 - 大宝法王唱诵


【佛典故事】不肯脱帽听法的国王

从前,有一位比丘于波罗梨国的鸡头园升座说法,数千万人围绕左右,聆听开示,无不法喜充满。

当时法律规定:入寺听法及礼佛者,皆须脱帽,以表示恭敬。结果,国王因头发稀少,又长了脓疮,所以仗着自己的权势,裹着头巾、穿着鞋子,就想要进去听法。国王粗声地告诉比丘:“赶快为我说法!”比丘回答;“佛陀教敕,开示时若有人不肯脱鞋,不可为其说法。”国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忍下瞋心来把鞋脱了。怀着怒气的国王接着说:“快点说法,让我欢喜,否则我就把你的头砍了。”比丘回答:“佛陀也有规定,不可为不脱帽者说法。”国王听了火冒三丈:“你竟然敢侮辱我!好,我今天就脱帽听你说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将你斩成三段。”这时比丘为国王说了一个偈子:

“不以不净意,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说。

诸有余贡高,心意极清净,

能舍伤害怀,乃得闻正法。”

国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五体投地礼拜忏悔,请求比丘灭除自己的身口意过失。国王长跪合掌:“尊者,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说出这首偈子。”比丘回答:“这首偈子其实是如来很久以前说过的,不是现在才说的。”国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那么久远之前就知道未来有像我这样的人,心怀瞋恚,以不敬心听法。从今以后,我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于是,比丘为国王开示佛法大要,国王因此心垢灭除,通达法理,证得法眼净,从此对佛法信受不已。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二十八》

省思


佛法从恭敬当中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报。”倘若心中骄傲自满,就如同一杯盛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任何东西。相反地,如果我们能带着一颗恭敬虔诚之心,虚怀若谷地求法,必能入宝山满载而归。

~~~~~~~~

地藏王菩萨的故事——两个国王


最大的福报就是值遇具德上师

祈请金刚上师带安来

皈依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看了巴登让姆师兄与为愿师兄昨天在群中的对话很有感触,确实正如巴登让姆师兄讲的:最大的福报就是值遇具德上师!当我们经过累世累劫的修行,终于在这一世遇见了自己的具缘上师,即使未曾谋面,仅仅听闻上师的名号,也会汗毛竖立,满眼泪流。恨不能立即飞奔至上师面前,伏地痛哭,顶礼膜拜。就如巴登让姆师兄所言:无意中看到“带安来”三个字,这三个字深深烙在心脏上,有时就如蜜糖,如磁铁般深深吸引……

我曾亲见一些师兄在初见上师时嚎啕大哭,浑身颤抖,不能自己。这是心识见到具缘上师后的欣喜,这是与生俱来的缘分,时间到了,冥冥中上天会引领你至上师面前。

这里讲一讲我小侄女妞妞的故事。前几天很少在群中与师兄们交流,是因为弟弟和弟妹带着年仅四岁的小侄女来温哥华玩,我要陪他们四处游览,没多少时间上网。

弟弟他们一下飞机,小侄女看见我飞奔过来扑到怀里,第一句话是:姑妈!我好想你。第二句就是:姑妈!我能见到带安来上师吗?

我很惊讶,小侄女从出生到现在我只见过两次,因为太小,我从未在她面前提过上师。我问她:“你干嘛想见带安来上师呢?”小侄女说:“我想皈依带安来上师。”此话从小小的女孩嘴里讲出来,我直觉是她母亲教的吧。但她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说:“从一听说要去温哥华,她就嚷嚷着要见带安来上师。我从来没教过她这些。”我问小侄女:“妞妞!你知道什么是皈依吗?”小侄女说:“皈依就是见到带安来上师磕头,磕完头读经。”

我不得不感叹因缘的神奇与灵性的力量,在这女孩小小心识中,“带安来”三个字早已根植在她的阿赖耶识里。

时间拉回到六年前,弟弟和弟妹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因为身体原因,怀孕几次都没能保住。那时我刚刚皈依上师,弟妹听说上师能做超度,就央求我能否请上师超度几个流产的孩子?上师答应了,选了一天做超度法事。

因为弟妹远在中国,我就全权代表了。记得那天上师为几个婴灵做完三皈依后,将他们超往天道,临走前上师问我还有没有话对这几个孩子说?那时我还没开天眼和天耳,一切都由上师代为转达。我当时灵机一动,就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再回来与父母结缘呢?”

当时就有一位女婴灵说:她原本就是来报母恩的,愿意与母亲再续前缘。接着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拜托我转交她母亲。

上师说:“既然你愿意回来再续前缘,那就自己把这颗宝珠献给母亲吧。”

超度法事完毕上师告诉我弟妹九个月后有机会再怀孕,如果怀孕这个孩子一定能保住。果然一年后弟妹怀孕了,并平安产下一个小女婴,就是我这位小侄女。

故事并没有完,精彩还在后面。小侄女真是来报父母恩的,才四岁就十分乖巧懂事,一点都不让父母操心。刚到温哥华头两天倒时差,小侄女问了我无数遍:“姑妈!我们什么时候去见带安来上师?”看她这么想见上师,我也觉得有点不同寻常,不过我还是对弟妹说:“妞妞太小了,等到十岁以后再皈依吧。你们可以先皈依。”

小侄女从会讲话起就总对父母说家里进来人了,站在哪里,干什么等等,开始弟弟和弟妹当小孩子乱讲话,但说多了有点似信非信了。在小侄女两岁半时我回国看望他们,有一天弟弟和弟妹都去上班了,我坐在客厅沙发上专心看手机,小侄女在我旁边玩耍。突然她小声对我说:“姑妈!咱家进来一个人。”我扫了一眼,看见厨房冰箱旁站着一位身穿黑色西服的众生,他正朝冰箱里张望着,似乎想找吃的。鬼众有五通,他已经察觉小女孩能看见他,试图接近。小侄女立即紧张的往我身上靠,我马上阻止,念了几句咒语,这位众生这才离开。

事后我告诉弟弟和弟妹妞妞的眼睛能看见众生,也是从这件事后他们开始相信佛法,这次来温哥华,机缘成熟,弟弟和弟妹都想皈依上师。

听说明天要去拜见带安来上师,小侄女兴奋极了,我把上师的法照给她看,她捧着上师法照不停对我说:“姑妈!我好高兴,明天我就能见到带安来上师了!”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小侄女就对我说:“姑妈!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从好高好高的楼上跳下来,稳稳地站在地上,没有背降落伞,也没有拉绳子。”我听了后暗暗吃惊,这在我们的禅境中代表修空性。但她并没有见过上师啊!难道因为不停念叨上师名号,又看了上师法照而与上师相应了?可这么大点孩子会在梦境中示现空性吗?

下午,上师刚一进佛堂,令所有人惊讶不已的是,刚四岁的小侄女径直跑到上师面前,毕恭毕敬磕了三个长头,从没有人教过她这么做。上师十分高兴,一把搂过小侄女抱在怀里。

我在旁边嘟囔道:“妞妞还说要皈依上师呢,可惜太小了。”上师说:“刚才不是磕过头了吗?这个弟子我收了。”

“啊!真的吗?”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我将小侄女晚上做的梦跟上师讲了一遍,上师说:“你们还说人家小没资格皈依,人家已经把法名的字辈都接到了,是空字辈的弟子。”(上师弟子法名字辈为空、明、悟、离、星、妙。空字辈弟子代表这一世是来修空性的。)

我们这些老弟子、大弟子在旁边听了都有些汗颜。因为业障太重,很难在梦禅中连字辈带名字一起接,上师往往先会告知我们是哪一字辈的,然后接后面那个字就行了。

接着上师为弟弟一家三口做了皈依灌顶,告诉他们晚上回去在睡梦中接法名,只有接到法名,才能真正算入门弟子。这里顺便说一句,弟弟是明字辈弟子,弟妹是悟字辈弟子。

我有些忐忑,小侄女能顺利接到法名吗?第二天早晨刚一睡醒,我就急切的问她:“妞妞!晚上做梦了吗?”

小侄女点点头说:“我做了一个好梦。”她爸爸忙拿出手机给她录了下来。下面我就将小侄女的录音原封不动写出来,师兄们也可以一起参悟一下她的法名。

“带安来上师!我今天非常开心,就是那个带安来上师,我今天呢就很开心,之后我做了一个好梦,就是我现在是巴拉巴拉小魔仙,我是美雪,然后巴拉巴拉小魔仙都有翅膀,然后我是美雪,美雪旁边坐着美琪,美琪旁边坐着小兰,小兰旁边坐着贝贝,然后就没人了。然后我们看见河里有个洗碗的人,他在水池里洗碗。轰隆一声,水池塌了,地也塌了,然后巴拉巴拉小魔仙没有掉到河里,也没被烧死,然后呢巴拉巴拉小魔仙就长出翅膀飞起来了。小兰、贝贝,还有美雪、美琪都长出翅膀飞起来了,飞的好高好高好高呢。知道吗带安来上师,这是我昨天晚上做的那个梦。”

以上就是小侄女接法名的梦,师兄们参悟出来了吗?说实在的,我智慧不够,当时也没能参悟出来,后来在上师启发下,才悟到小侄女的法名叫“空美”。

上师开示说:妞妞是一位十分漂亮的小姑娘,长大以后容貌美丽,非常出众。因为累世修得的福报,身边总会遇到美好的事情。所以上师佛菩萨在她的梦境中,以她能够理解的动画片人物,巴拉巴拉小魔仙来示现美好的事物,美雪、美琪都代表了这个“美”字。

河水、水池代表财富,因为妞妞是带着宝珠来的,将来身边会积聚很多财富,但她要学会空,学会舍。如果执着这个“美”,那么就像梦境中示现的“水池也塌了,地也塌了”。

小兰坐在美雪和美琪后面,它的表意是“难,劫难”。上师佛菩萨意在告诉她:如果执着这些世俗的美,那么这些“美”就会带来劫难。但如果学会布施,学会放,学会空,那么小兰旁边是贝贝,“贝贝”代表宝贝,意指佛家至高无上的财富——空性。

顺便提一句,弟弟和弟妹也于当晚接到法名,随后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这里不再赘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接皈依证那天,每位入门弟子在接皈依证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其中有一个环节长跪于上师面前接受皈依证。当主持师兄口诵:“请皈依弟子空美长跪合掌”时,我心想:坏了,忘了交代小侄女要双手接皈依证,当时也不可能再上前嘱咐。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见小侄女神情严肃走上前,毕恭毕敬跪于上师面前,双眼凝视上师。当上师授皈依证时,她双手伸出虔诚接过,并将皈依证在额头顶礼了两下,没有任何人教她。上师说:“这就是累世修来的恭敬心啊!”

非常恭喜弟弟一家能够皈依佛门,从此踏上光明究竟之路。特别随喜赞叹空美小师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心识中累世修来的那颗菩提种子,在值遇具缘上师时会瞬间发芽,它会指引着心识飞奔而来,不论她是多小的年纪。

感恩各位师兄,明证恭敬合十

~~~~~~~~

《三佛陀咒神力不可思議》

 


仓央嘉措的情诗告诉我们什么?

No matter you see me or do not see, I am there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Neither sad nor happy

不悲不喜

No matter you miss me, or you do not miss me

你念 或者不念我

Love is there, never comes and never goes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No matter you love me or do not love me

你爱 或者不爱我

Love is there, never increases and never decreases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No matter you come with me or do not come with me

你跟 或者不跟我

My hands are in your hands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Never let go

不舍不弃

Come into my embrace

来我的怀里

Or let me live in your heart

或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Quitely

默然

Fall in love

相爱

Quietly

寂静

Happy

欢喜

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索达吉堪布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仓央嘉措的情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具有檀香味儿的诗歌经过充满情欲的凡夫的心,看见的就只有求之不得的哀伤,却不知道仓央嘉措教授大家的是“知幻即离”,是断除生死之“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众生也皆因为情的轻重而或升或降。所以《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有一位比丘尼说过:每个男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个相应的与他缘分极深的女人。如果这两位其中的一位是志在修道的,那么就要趁着两人没遇到时赶紧出家修行,这时候断了就是断了,因为“因”“果”之间有一个“缘”,“因”只有遇到“缘”才能结“果”。可是如果忽视这一点,当这两个缘分极深的男女一旦见了面,不管双方长什么样,即使在外人眼里非常非常的丑,都会在对方眼里变成一枝花。即使两个人总是吵架,也都会因为业力的牵引而爱恨交织,断都断不了。如果轻易的让那个“缘”出现,爱欲心会毁了人的道业,到那时候种子成熟了,就是大德亲自来劝说都不好使了。修道人,尤其是没结婚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相信自己不堪一击的“定力”。

《相思十诫》,其实仓央嘉措的原诗只有其中的两条。其他都是今人附加的。我们用佛教徒的视角细细品读这首世人眼里所谓的情诗,难道看不出其中的深意么?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但愿我们能在大智慧者的提醒下远离堕落因缘,走向解脱的光明大路!

~~~~~~~~

《金刚法等因缘法心建立摧碎陀罗尼印句差别门记大持法门》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上)

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

他就会毫无犹豫这样去做,就像是天鹅飞进凉爽的湖泊一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四条根本戒是所有无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见解与修法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宁玛派的修法就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不同的瑜伽。虽然其他派别又有其各自的分类方式,但不论何种教派,何种分类,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认这十四条戒律。所以,无论曾得受过何种无上密宗的灌顶,都必须守持该戒律。

当然,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圆满有大圆满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网有大幻化网特有的戒律,时轮金刚有时轮金刚特有的戒律。无论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为前提的。上次我们根据荣森班智达的观点,讲了入密的五个次第,其中有两条都与戒律有关,第一是入于坛城而接受灌顶,第二是受戒。今天我们再次重申一遍有关受戒与护持戒律的问题。

现在在很多地方,灌顶极其风靡盛行,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只要何处有灌顶,就会招来许多欣然而至的信众。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灌顶之时却往往没有强调密乘戒,接受灌顶者也从未考虑过在灌顶之后还需要付出什么的问题。虽然灌顶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顶后,不严格护持戒律,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灌顶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讲听密乘戒至关重要。

首先,无论在接受什么灌顶之前,都应当对与所接受的灌顶相应的戒律了了于心,反复权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护,如果有困难,就应考虑是否该知难而退。比如大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如果在了解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该灌顶。居士戒与密乘戒相比,其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但我们在接受居士戒时,都要慎重地做出选择。对于密乘戒,我们就更应该谨小慎微。目前在汉地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不但在灌顶之前不去了解灌顶的要求,在灌顶之后也不去过问。灌顶的目的,无非是令众生前往好的方向,这样作的结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费心机,而且有可能使灌顶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利益。因为,如果对密乘戒一窍不通,就极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忏悔,其后果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相比,虽然违犯别解脱戒过失很大,但与菩萨戒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违背菩萨戒,虽然也有极大过咎,但与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挂齿。密乘戒是三戒当中最严厉的戒律。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学习密乘戒,并严格护持以绝后患。

但是,密乘戒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说,如果违犯别解脱的根本戒,从小乘的观点而言,就无法恢复。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恢复;如果违犯了菩萨戒,也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观想佛菩萨以及佛的坛城,在所观想的对境前忏悔并接受灌顶,以弥补或者恢复密乘戒戒体。

涉及到犯戒,最忌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忏悔。佛在小乘的经典中也讲过:有两种人是值得赞叹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于忏悔的人。无论针对哪种戒律,都是这样的。但是,在最后的结果上,这两种人虽然都可以不堕地狱,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条越严重,离成佛的距离也就越遥远。所以我们还是应当郑重其事,防患于未然。

如果严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经历大乘显宗所说的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时光,在即生当中就有可能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就象坐飞机一样,虽然价格很高,还有严格的安全检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旦飞机失事,从高空上摔下来也只有死路一条。但乘坐飞机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尘莫及的。密乘戒也是这样,如果犯戒而不忏悔还净,必然堕入不得超升之机的金刚地狱。所以,如果不学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顶,是极其可怕的。现在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参加了灌顶仪式,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灌顶,其实不一定。当然,在这种无知的情况下,没有得到灌顶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顶,却对密乘戒一无所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论接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应当事先了解其学处,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对十四条戒律分别进行说明:

一、诋毁上师

这是十四条戒律中最严重的。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上师。关于上师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论典中讲了六种上师:“一般引导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六上师。”其中引导师为引入法门的上师;誓言灌顶师为赐授灌顶的上师;酬忏师为忏悔罪业的上师;令解心续师为传授密乘续部的上师;窍诀传授师为传授修法诀窍的上师;一般传承上师为稍得法恩的诸大善知识。在大幻化网等续部的解释中也讲了这六种上师,但并没有说诋毁六种上师,都会有相同的结果。而各种观点的不同也正在于此。宁玛派虽然承认对此六种上师,都不能诋毁,但并没有明确地说,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会违犯此戒。

有的上师认为,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根本戒,他们的理论根据,来自于第六条根本戒,也即诋毁自他宗派。这里的“自”,也就是指自宗;“他”,也就是指显宗。他们认为:既然诋毁显宗的法都会犯戒,则诋毁显宗的上师也应该犯戒。所以,这些上师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此戒。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论依据并不是很充分。

另一种观点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师为代表的观点,他们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虽然有很大罪过,但不会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师,是指赐予灌顶、讲解密宗续部与窍诀的三恩德上师。

因此,归纳各大观点的共同之处,可以得出结论:诋毁三恩德上师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经论中之所以单独列出三恩德上师,至少说明诋毁这三种上师的后果,比诋毁其他上师更为严重。

不论观点如何,显宗的《律经》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是以最保守的要求为准绳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应参照最严格的要求执行。即不毁谤所有的上师,包括显宗的上师,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毁谤了任何上师,都应以违犯根本戒的要求来进行忏悔。在戒律方面,千万不要随意轻率,还是越保守越好。

对这些上师有何种行为就算犯戒呢?关于这一点,经论上比较明确,所以也就没有争执,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所谓“诋毁”,是指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人品不好,没有学问等等;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戒律不清净、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等等,认为自己已经超胜于上师。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认为自己该得到的法已经到手,从此以后可以不再理会恭敬上师,并打算与上师一刀两断。最严重的是以嗔恨心诋毁上师、轻侮上师、扰乱其心。违犯这条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语的行为,只要心中产生了念头,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条不一定这样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认为上师是有功德、有修证的,但是对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尽人意。在上师让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自己不想做,继而产生嗔恨心等等,如果有这样的看法,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还是有一定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精勤修习,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因此而间断的。所以应该翻然悔悟,励力忏悔。我们都知道,金刚道友之间有嗔恨心,都是很严重的,更何况是对境极其严厉的上师呢?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为了预防犯戒,密宗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师之前,再三地进行观察,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即使在显宗方面,虽然要求不是这么高,但最好还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在已经建立师徒关系以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上师如何显现,我们都只能看上师的功德,而不能观察其过失与不足。这也是目前汉地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听说哪里有灌顶,就蜂拥而往。根本不去了解赐授灌顶上师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顶过后,很快发现上师的种种毛病,就不计后果地进行毁谤。该观察的时候如盲似聋,不该观察的时候却睁大双眼,吹毛求疵,就是颠倒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常识、缺乏教育的缘故。所以,讲授密乘戒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无论哪一种戒律,犯戒的人必须精神正常。如果精神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违犯戒律的事,但因为心里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违如来教

1、必须建立在违背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基础之上,违背其他经书上的内容,不能归于此戒条;2、必须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为会违犯戒律;3、必须是以毫无顾忌的轻视心态违越这些戒律,才算违背此戒。比如在违犯盗戒及酒戒时,如果明知偷盗不对,却满不在乎地认为:偷盗又有什么了不起,犯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认为:虽然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规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会阻碍解脱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这样的轻视心理,就算违背此戒条。如果没有轻视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时候,心想:虽然喝酒是不对的,但是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真是很惭愧。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喝酒,虽然违犯了别解脱戒,却没有违犯此戒条。但是,如果有轻视的念头,即使是别解脱戒中最轻微的戒条,比如过午不食,如果认为此戒并不可怕,继而胆大妄为,就犯此戒条。

三、嗔恨道友

宁玛派的观点认为:凡是入密乘者,都称之为金刚道友,都是犯戒的对境。而对在同一上师前接受灌顶的道友犯戒,其结果就更为严重。但是,作为道友必须具备密乘戒,如果对方已经失去密乘戒,就不属于金刚道友。

怎样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仅仅有嗔恨心,但是并没有打骂的行为,是不会犯根本戒的。但在嗔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骂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算犯戒。这里所指的骂,必须是在对方已经听见,并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骂的条件下,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比如耳朵失聪,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别解脱戒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犯妄语戒,也必须对方能够听见,如果对方听不见,也不算犯戒。

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目的,就象母亲打儿子一样地打骂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1、对境为密乘道友;2、对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对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嗔恨心的摄持下,并具备打骂的行为;5、如果骂对方,必须对方能听见并听懂。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虽然有过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四、舍弃慈心

犯戒的对境为任何一个众生,而不是指所有的众生。也就是说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众生舍弃慈心,都应当算犯戒。我们也知道,要对所有的众生都舍弃慈心是很难的。无论多么凶狠恶毒的人,都会有慈悲的对象,比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等。所以,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众生。这条戒是比较容易违犯的,不能驾御自心的凡人,只要一冒火,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就会犯此戒条。

怎样算是舍弃慈心呢?如果发愿:即使我有朝一日能够度化他,能够利益他,也对他置之不理。或者是希望某一个众生远离一切快乐,恒时遭受痛苦,有这样的嗔恨心态就算舍弃慈心。平时吵架、打架,虽然会有暂时的嗔恨心,但不一定会这样发愿,只有极其下劣凶狠的人,才会有这种念头。 

犯戒的界限有两条:1、对方是任何一个生命;2、不需要任何行为,只要有这样的发心就足够了。

小乘的经典中认为,生起一念贪心,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嗔恨心。因为他们认为:别解脱戒所禁止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根源,多数往往来自于贪心,而不是嗔心。大乘菩萨戒却认为,以一念嗔心所做出的行为,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贪心所摄持的行为。因为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而嗔恨心是与菩提心直接相违的。所以,在大乘中,嗔恨心是十分可怕的弥天大罪。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的根本戒。修学过大乘佛法的人,比如:闻听过《入行论》或者菩提心修法、四无量心修法的人,自己如果有一些体会,一般不会违犯这条戒。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念头。

五、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不可能舍弃的,所以这里所指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具体地说,也就是愿行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因为,虽然舍弃了行菩提心,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等,但如果心中仍有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想法,就不会犯此根本戒。但是,如果舍弃了为度化众生成佛的念头,就象一张纸被烧毁后,上面的字迹都荡然无存一样。所有的一切修持、一切努力,都随着这个念头的失去而烟消云散、土崩瓦解。如果因为懒惰或者遭受欺侮,比如自己本来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却遭到他人的恶意中伤,就有可能万念俱灰地认为:度化众生太难了,我还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自己修行自己成就吧。如果有了这种念头,就违犯此根本戒。

在大乘中并不忌讳盗、淫、妄等行为,在经书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公案,如果纯粹是为了他人,不含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就可以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开许。《普贤上师言教》中也多次提到过类似的例子。行为上的犯戒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私心,如果心里藏着自私心,一心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大乘佛法的根源就已经从根本上断绝了。舍弃愿菩提心来自于自私心,自私心越严重,就越可能放弃愿菩提心。

我执并不是最可怕的,在有了凡夫的我执以后,如果能发誓:我就是要去度化众生,我就是要去利益众生,无论我具有多大的能力,我现在就要去做,这就是很好的,所以我执并不可怕。如果藏在精进修五加行、努力放生背后的目的,不是为了众生得到安乐,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今生来世的善报。这种发心,在大乘佛教中就象毒品一样可怕。无论这种念头出现于何处,与其相关的一切闻思修行都会被染污殆尽。本来生起愿菩提心就不是易如反掌的事,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如果好不容易生起愿菩提心,却因此而化为乌有,是让人痛心疾首的遗憾之事。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戒。如果因为一念之差,而同时违犯两种戒是愚不可及的。我们要知道,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如同磁盘被格式化后,所有的信息都不复存在一样。自己通过多年的闻思修行所建立的一切功德,都会随之而彻底坍塌、尽付东流。所以,一旦有舍弃菩提心的苗头产生,就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将其掐断,万万不可铸成大错。

愿你能成为你所在之处的那道光明

浮沉落尽,佛性方显

为度化一切有情

我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密勒日巴证道歌——立誓修持心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