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福报就是值遇具德上师

祈请金刚上师带安来

皈依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金刚上师带安来

看了巴登让姆师兄与为愿师兄昨天在群中的对话很有感触,确实正如巴登让姆师兄讲的:最大的福报就是值遇具德上师!当我们经过累世累劫的修行,终于在这一世遇见了自己的具缘上师,即使未曾谋面,仅仅听闻上师的名号,也会汗毛竖立,满眼泪流。恨不能立即飞奔至上师面前,伏地痛哭,顶礼膜拜。就如巴登让姆师兄所言:无意中看到“带安来”三个字,这三个字深深烙在心脏上,有时就如蜜糖,如磁铁般深深吸引……

我曾亲见一些师兄在初见上师时嚎啕大哭,浑身颤抖,不能自己。这是心识见到具缘上师后的欣喜,这是与生俱来的缘分,时间到了,冥冥中上天会引领你至上师面前。

这里讲一讲我小侄女妞妞的故事。前几天很少在群中与师兄们交流,是因为弟弟和弟妹带着年仅四岁的小侄女来温哥华玩,我要陪他们四处游览,没多少时间上网。

弟弟他们一下飞机,小侄女看见我飞奔过来扑到怀里,第一句话是:姑妈!我好想你。第二句就是:姑妈!我能见到带安来上师吗?

我很惊讶,小侄女从出生到现在我只见过两次,因为太小,我从未在她面前提过上师。我问她:“你干嘛想见带安来上师呢?”小侄女说:“我想皈依带安来上师。”此话从小小的女孩嘴里讲出来,我直觉是她母亲教的吧。但她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说:“从一听说要去温哥华,她就嚷嚷着要见带安来上师。我从来没教过她这些。”我问小侄女:“妞妞!你知道什么是皈依吗?”小侄女说:“皈依就是见到带安来上师磕头,磕完头读经。”

我不得不感叹因缘的神奇与灵性的力量,在这女孩小小心识中,“带安来”三个字早已根植在她的阿赖耶识里。

时间拉回到六年前,弟弟和弟妹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因为身体原因,怀孕几次都没能保住。那时我刚刚皈依上师,弟妹听说上师能做超度,就央求我能否请上师超度几个流产的孩子?上师答应了,选了一天做超度法事。

因为弟妹远在中国,我就全权代表了。记得那天上师为几个婴灵做完三皈依后,将他们超往天道,临走前上师问我还有没有话对这几个孩子说?那时我还没开天眼和天耳,一切都由上师代为转达。我当时灵机一动,就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再回来与父母结缘呢?”

当时就有一位女婴灵说:她原本就是来报母恩的,愿意与母亲再续前缘。接着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拜托我转交她母亲。

上师说:“既然你愿意回来再续前缘,那就自己把这颗宝珠献给母亲吧。”

超度法事完毕上师告诉我弟妹九个月后有机会再怀孕,如果怀孕这个孩子一定能保住。果然一年后弟妹怀孕了,并平安产下一个小女婴,就是我这位小侄女。

故事并没有完,精彩还在后面。小侄女真是来报父母恩的,才四岁就十分乖巧懂事,一点都不让父母操心。刚到温哥华头两天倒时差,小侄女问了我无数遍:“姑妈!我们什么时候去见带安来上师?”看她这么想见上师,我也觉得有点不同寻常,不过我还是对弟妹说:“妞妞太小了,等到十岁以后再皈依吧。你们可以先皈依。”

小侄女从会讲话起就总对父母说家里进来人了,站在哪里,干什么等等,开始弟弟和弟妹当小孩子乱讲话,但说多了有点似信非信了。在小侄女两岁半时我回国看望他们,有一天弟弟和弟妹都去上班了,我坐在客厅沙发上专心看手机,小侄女在我旁边玩耍。突然她小声对我说:“姑妈!咱家进来一个人。”我扫了一眼,看见厨房冰箱旁站着一位身穿黑色西服的众生,他正朝冰箱里张望着,似乎想找吃的。鬼众有五通,他已经察觉小女孩能看见他,试图接近。小侄女立即紧张的往我身上靠,我马上阻止,念了几句咒语,这位众生这才离开。

事后我告诉弟弟和弟妹妞妞的眼睛能看见众生,也是从这件事后他们开始相信佛法,这次来温哥华,机缘成熟,弟弟和弟妹都想皈依上师。

听说明天要去拜见带安来上师,小侄女兴奋极了,我把上师的法照给她看,她捧着上师法照不停对我说:“姑妈!我好高兴,明天我就能见到带安来上师了!”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小侄女就对我说:“姑妈!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从好高好高的楼上跳下来,稳稳地站在地上,没有背降落伞,也没有拉绳子。”我听了后暗暗吃惊,这在我们的禅境中代表修空性。但她并没有见过上师啊!难道因为不停念叨上师名号,又看了上师法照而与上师相应了?可这么大点孩子会在梦境中示现空性吗?

下午,上师刚一进佛堂,令所有人惊讶不已的是,刚四岁的小侄女径直跑到上师面前,毕恭毕敬磕了三个长头,从没有人教过她这么做。上师十分高兴,一把搂过小侄女抱在怀里。

我在旁边嘟囔道:“妞妞还说要皈依上师呢,可惜太小了。”上师说:“刚才不是磕过头了吗?这个弟子我收了。”

“啊!真的吗?”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我将小侄女晚上做的梦跟上师讲了一遍,上师说:“你们还说人家小没资格皈依,人家已经把法名的字辈都接到了,是空字辈的弟子。”(上师弟子法名字辈为空、明、悟、离、星、妙。空字辈弟子代表这一世是来修空性的。)

我们这些老弟子、大弟子在旁边听了都有些汗颜。因为业障太重,很难在梦禅中连字辈带名字一起接,上师往往先会告知我们是哪一字辈的,然后接后面那个字就行了。

接着上师为弟弟一家三口做了皈依灌顶,告诉他们晚上回去在睡梦中接法名,只有接到法名,才能真正算入门弟子。这里顺便说一句,弟弟是明字辈弟子,弟妹是悟字辈弟子。

我有些忐忑,小侄女能顺利接到法名吗?第二天早晨刚一睡醒,我就急切的问她:“妞妞!晚上做梦了吗?”

小侄女点点头说:“我做了一个好梦。”她爸爸忙拿出手机给她录了下来。下面我就将小侄女的录音原封不动写出来,师兄们也可以一起参悟一下她的法名。

“带安来上师!我今天非常开心,就是那个带安来上师,我今天呢就很开心,之后我做了一个好梦,就是我现在是巴拉巴拉小魔仙,我是美雪,然后巴拉巴拉小魔仙都有翅膀,然后我是美雪,美雪旁边坐着美琪,美琪旁边坐着小兰,小兰旁边坐着贝贝,然后就没人了。然后我们看见河里有个洗碗的人,他在水池里洗碗。轰隆一声,水池塌了,地也塌了,然后巴拉巴拉小魔仙没有掉到河里,也没被烧死,然后呢巴拉巴拉小魔仙就长出翅膀飞起来了。小兰、贝贝,还有美雪、美琪都长出翅膀飞起来了,飞的好高好高好高呢。知道吗带安来上师,这是我昨天晚上做的那个梦。”

以上就是小侄女接法名的梦,师兄们参悟出来了吗?说实在的,我智慧不够,当时也没能参悟出来,后来在上师启发下,才悟到小侄女的法名叫“空美”。

上师开示说:妞妞是一位十分漂亮的小姑娘,长大以后容貌美丽,非常出众。因为累世修得的福报,身边总会遇到美好的事情。所以上师佛菩萨在她的梦境中,以她能够理解的动画片人物,巴拉巴拉小魔仙来示现美好的事物,美雪、美琪都代表了这个“美”字。

河水、水池代表财富,因为妞妞是带着宝珠来的,将来身边会积聚很多财富,但她要学会空,学会舍。如果执着这个“美”,那么就像梦境中示现的“水池也塌了,地也塌了”。

小兰坐在美雪和美琪后面,它的表意是“难,劫难”。上师佛菩萨意在告诉她:如果执着这些世俗的美,那么这些“美”就会带来劫难。但如果学会布施,学会放,学会空,那么小兰旁边是贝贝,“贝贝”代表宝贝,意指佛家至高无上的财富——空性。

顺便提一句,弟弟和弟妹也于当晚接到法名,随后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这里不再赘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接皈依证那天,每位入门弟子在接皈依证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其中有一个环节长跪于上师面前接受皈依证。当主持师兄口诵:“请皈依弟子空美长跪合掌”时,我心想:坏了,忘了交代小侄女要双手接皈依证,当时也不可能再上前嘱咐。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见小侄女神情严肃走上前,毕恭毕敬跪于上师面前,双眼凝视上师。当上师授皈依证时,她双手伸出虔诚接过,并将皈依证在额头顶礼了两下,没有任何人教她。上师说:“这就是累世修来的恭敬心啊!”

非常恭喜弟弟一家能够皈依佛门,从此踏上光明究竟之路。特别随喜赞叹空美小师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心识中累世修来的那颗菩提种子,在值遇具缘上师时会瞬间发芽,它会指引着心识飞奔而来,不论她是多小的年纪。

感恩各位师兄,明证恭敬合十

~~~~~~~~

《三佛陀咒神力不可思議》

 


仓央嘉措的情诗告诉我们什么?

No matter you see me or do not see, I am there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Neither sad nor happy

不悲不喜

No matter you miss me, or you do not miss me

你念 或者不念我

Love is there, never comes and never goes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No matter you love me or do not love me

你爱 或者不爱我

Love is there, never increases and never decreases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No matter you come with me or do not come with me

你跟 或者不跟我

My hands are in your hands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Never let go

不舍不弃

Come into my embrace

来我的怀里

Or let me live in your heart

或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Quitely

默然

Fall in love

相爱

Quietly

寂静

Happy

欢喜

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索达吉堪布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仓央嘉措的情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具有檀香味儿的诗歌经过充满情欲的凡夫的心,看见的就只有求之不得的哀伤,却不知道仓央嘉措教授大家的是“知幻即离”,是断除生死之“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众生也皆因为情的轻重而或升或降。所以《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有一位比丘尼说过:每个男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个相应的与他缘分极深的女人。如果这两位其中的一位是志在修道的,那么就要趁着两人没遇到时赶紧出家修行,这时候断了就是断了,因为“因”“果”之间有一个“缘”,“因”只有遇到“缘”才能结“果”。可是如果忽视这一点,当这两个缘分极深的男女一旦见了面,不管双方长什么样,即使在外人眼里非常非常的丑,都会在对方眼里变成一枝花。即使两个人总是吵架,也都会因为业力的牵引而爱恨交织,断都断不了。如果轻易的让那个“缘”出现,爱欲心会毁了人的道业,到那时候种子成熟了,就是大德亲自来劝说都不好使了。修道人,尤其是没结婚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相信自己不堪一击的“定力”。

《相思十诫》,其实仓央嘉措的原诗只有其中的两条。其他都是今人附加的。我们用佛教徒的视角细细品读这首世人眼里所谓的情诗,难道看不出其中的深意么?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但愿我们能在大智慧者的提醒下远离堕落因缘,走向解脱的光明大路!

~~~~~~~~

《金刚法等因缘法心建立摧碎陀罗尼印句差别门记大持法门》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上)

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

他就会毫无犹豫这样去做,就像是天鹅飞进凉爽的湖泊一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四条根本戒是所有无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见解与修法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宁玛派的修法就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不同的瑜伽。虽然其他派别又有其各自的分类方式,但不论何种教派,何种分类,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认这十四条戒律。所以,无论曾得受过何种无上密宗的灌顶,都必须守持该戒律。

当然,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圆满有大圆满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网有大幻化网特有的戒律,时轮金刚有时轮金刚特有的戒律。无论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为前提的。上次我们根据荣森班智达的观点,讲了入密的五个次第,其中有两条都与戒律有关,第一是入于坛城而接受灌顶,第二是受戒。今天我们再次重申一遍有关受戒与护持戒律的问题。

现在在很多地方,灌顶极其风靡盛行,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只要何处有灌顶,就会招来许多欣然而至的信众。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灌顶之时却往往没有强调密乘戒,接受灌顶者也从未考虑过在灌顶之后还需要付出什么的问题。虽然灌顶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顶后,不严格护持戒律,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灌顶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讲听密乘戒至关重要。

首先,无论在接受什么灌顶之前,都应当对与所接受的灌顶相应的戒律了了于心,反复权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护,如果有困难,就应考虑是否该知难而退。比如大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如果在了解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该灌顶。居士戒与密乘戒相比,其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但我们在接受居士戒时,都要慎重地做出选择。对于密乘戒,我们就更应该谨小慎微。目前在汉地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不但在灌顶之前不去了解灌顶的要求,在灌顶之后也不去过问。灌顶的目的,无非是令众生前往好的方向,这样作的结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费心机,而且有可能使灌顶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利益。因为,如果对密乘戒一窍不通,就极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忏悔,其后果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相比,虽然违犯别解脱戒过失很大,但与菩萨戒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违背菩萨戒,虽然也有极大过咎,但与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挂齿。密乘戒是三戒当中最严厉的戒律。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学习密乘戒,并严格护持以绝后患。

但是,密乘戒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说,如果违犯别解脱的根本戒,从小乘的观点而言,就无法恢复。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恢复;如果违犯了菩萨戒,也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观想佛菩萨以及佛的坛城,在所观想的对境前忏悔并接受灌顶,以弥补或者恢复密乘戒戒体。

涉及到犯戒,最忌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忏悔。佛在小乘的经典中也讲过:有两种人是值得赞叹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于忏悔的人。无论针对哪种戒律,都是这样的。但是,在最后的结果上,这两种人虽然都可以不堕地狱,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条越严重,离成佛的距离也就越遥远。所以我们还是应当郑重其事,防患于未然。

如果严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经历大乘显宗所说的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时光,在即生当中就有可能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就象坐飞机一样,虽然价格很高,还有严格的安全检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旦飞机失事,从高空上摔下来也只有死路一条。但乘坐飞机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尘莫及的。密乘戒也是这样,如果犯戒而不忏悔还净,必然堕入不得超升之机的金刚地狱。所以,如果不学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顶,是极其可怕的。现在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参加了灌顶仪式,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灌顶,其实不一定。当然,在这种无知的情况下,没有得到灌顶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顶,却对密乘戒一无所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论接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应当事先了解其学处,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对十四条戒律分别进行说明:

一、诋毁上师

这是十四条戒律中最严重的。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上师。关于上师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论典中讲了六种上师:“一般引导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六上师。”其中引导师为引入法门的上师;誓言灌顶师为赐授灌顶的上师;酬忏师为忏悔罪业的上师;令解心续师为传授密乘续部的上师;窍诀传授师为传授修法诀窍的上师;一般传承上师为稍得法恩的诸大善知识。在大幻化网等续部的解释中也讲了这六种上师,但并没有说诋毁六种上师,都会有相同的结果。而各种观点的不同也正在于此。宁玛派虽然承认对此六种上师,都不能诋毁,但并没有明确地说,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会违犯此戒。

有的上师认为,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根本戒,他们的理论根据,来自于第六条根本戒,也即诋毁自他宗派。这里的“自”,也就是指自宗;“他”,也就是指显宗。他们认为:既然诋毁显宗的法都会犯戒,则诋毁显宗的上师也应该犯戒。所以,这些上师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此戒。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论依据并不是很充分。

另一种观点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师为代表的观点,他们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虽然有很大罪过,但不会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师,是指赐予灌顶、讲解密宗续部与窍诀的三恩德上师。

因此,归纳各大观点的共同之处,可以得出结论:诋毁三恩德上师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经论中之所以单独列出三恩德上师,至少说明诋毁这三种上师的后果,比诋毁其他上师更为严重。

不论观点如何,显宗的《律经》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是以最保守的要求为准绳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应参照最严格的要求执行。即不毁谤所有的上师,包括显宗的上师,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毁谤了任何上师,都应以违犯根本戒的要求来进行忏悔。在戒律方面,千万不要随意轻率,还是越保守越好。

对这些上师有何种行为就算犯戒呢?关于这一点,经论上比较明确,所以也就没有争执,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所谓“诋毁”,是指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人品不好,没有学问等等;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戒律不清净、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等等,认为自己已经超胜于上师。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认为自己该得到的法已经到手,从此以后可以不再理会恭敬上师,并打算与上师一刀两断。最严重的是以嗔恨心诋毁上师、轻侮上师、扰乱其心。违犯这条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语的行为,只要心中产生了念头,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条不一定这样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认为上师是有功德、有修证的,但是对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尽人意。在上师让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自己不想做,继而产生嗔恨心等等,如果有这样的看法,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还是有一定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精勤修习,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因此而间断的。所以应该翻然悔悟,励力忏悔。我们都知道,金刚道友之间有嗔恨心,都是很严重的,更何况是对境极其严厉的上师呢?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为了预防犯戒,密宗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师之前,再三地进行观察,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即使在显宗方面,虽然要求不是这么高,但最好还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在已经建立师徒关系以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上师如何显现,我们都只能看上师的功德,而不能观察其过失与不足。这也是目前汉地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听说哪里有灌顶,就蜂拥而往。根本不去了解赐授灌顶上师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顶过后,很快发现上师的种种毛病,就不计后果地进行毁谤。该观察的时候如盲似聋,不该观察的时候却睁大双眼,吹毛求疵,就是颠倒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常识、缺乏教育的缘故。所以,讲授密乘戒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无论哪一种戒律,犯戒的人必须精神正常。如果精神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违犯戒律的事,但因为心里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违如来教

1、必须建立在违背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基础之上,违背其他经书上的内容,不能归于此戒条;2、必须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为会违犯戒律;3、必须是以毫无顾忌的轻视心态违越这些戒律,才算违背此戒。比如在违犯盗戒及酒戒时,如果明知偷盗不对,却满不在乎地认为:偷盗又有什么了不起,犯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认为:虽然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规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会阻碍解脱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这样的轻视心理,就算违背此戒条。如果没有轻视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时候,心想:虽然喝酒是不对的,但是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真是很惭愧。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喝酒,虽然违犯了别解脱戒,却没有违犯此戒条。但是,如果有轻视的念头,即使是别解脱戒中最轻微的戒条,比如过午不食,如果认为此戒并不可怕,继而胆大妄为,就犯此戒条。

三、嗔恨道友

宁玛派的观点认为:凡是入密乘者,都称之为金刚道友,都是犯戒的对境。而对在同一上师前接受灌顶的道友犯戒,其结果就更为严重。但是,作为道友必须具备密乘戒,如果对方已经失去密乘戒,就不属于金刚道友。

怎样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仅仅有嗔恨心,但是并没有打骂的行为,是不会犯根本戒的。但在嗔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骂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算犯戒。这里所指的骂,必须是在对方已经听见,并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骂的条件下,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比如耳朵失聪,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别解脱戒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犯妄语戒,也必须对方能够听见,如果对方听不见,也不算犯戒。

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目的,就象母亲打儿子一样地打骂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1、对境为密乘道友;2、对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对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嗔恨心的摄持下,并具备打骂的行为;5、如果骂对方,必须对方能听见并听懂。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虽然有过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四、舍弃慈心

犯戒的对境为任何一个众生,而不是指所有的众生。也就是说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众生舍弃慈心,都应当算犯戒。我们也知道,要对所有的众生都舍弃慈心是很难的。无论多么凶狠恶毒的人,都会有慈悲的对象,比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等。所以,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众生。这条戒是比较容易违犯的,不能驾御自心的凡人,只要一冒火,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就会犯此戒条。

怎样算是舍弃慈心呢?如果发愿:即使我有朝一日能够度化他,能够利益他,也对他置之不理。或者是希望某一个众生远离一切快乐,恒时遭受痛苦,有这样的嗔恨心态就算舍弃慈心。平时吵架、打架,虽然会有暂时的嗔恨心,但不一定会这样发愿,只有极其下劣凶狠的人,才会有这种念头。 

犯戒的界限有两条:1、对方是任何一个生命;2、不需要任何行为,只要有这样的发心就足够了。

小乘的经典中认为,生起一念贪心,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嗔恨心。因为他们认为:别解脱戒所禁止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根源,多数往往来自于贪心,而不是嗔心。大乘菩萨戒却认为,以一念嗔心所做出的行为,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贪心所摄持的行为。因为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而嗔恨心是与菩提心直接相违的。所以,在大乘中,嗔恨心是十分可怕的弥天大罪。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的根本戒。修学过大乘佛法的人,比如:闻听过《入行论》或者菩提心修法、四无量心修法的人,自己如果有一些体会,一般不会违犯这条戒。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念头。

五、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不可能舍弃的,所以这里所指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具体地说,也就是愿行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因为,虽然舍弃了行菩提心,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等,但如果心中仍有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想法,就不会犯此根本戒。但是,如果舍弃了为度化众生成佛的念头,就象一张纸被烧毁后,上面的字迹都荡然无存一样。所有的一切修持、一切努力,都随着这个念头的失去而烟消云散、土崩瓦解。如果因为懒惰或者遭受欺侮,比如自己本来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却遭到他人的恶意中伤,就有可能万念俱灰地认为:度化众生太难了,我还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自己修行自己成就吧。如果有了这种念头,就违犯此根本戒。

在大乘中并不忌讳盗、淫、妄等行为,在经书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公案,如果纯粹是为了他人,不含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就可以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开许。《普贤上师言教》中也多次提到过类似的例子。行为上的犯戒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私心,如果心里藏着自私心,一心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大乘佛法的根源就已经从根本上断绝了。舍弃愿菩提心来自于自私心,自私心越严重,就越可能放弃愿菩提心。

我执并不是最可怕的,在有了凡夫的我执以后,如果能发誓:我就是要去度化众生,我就是要去利益众生,无论我具有多大的能力,我现在就要去做,这就是很好的,所以我执并不可怕。如果藏在精进修五加行、努力放生背后的目的,不是为了众生得到安乐,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今生来世的善报。这种发心,在大乘佛教中就象毒品一样可怕。无论这种念头出现于何处,与其相关的一切闻思修行都会被染污殆尽。本来生起愿菩提心就不是易如反掌的事,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如果好不容易生起愿菩提心,却因此而化为乌有,是让人痛心疾首的遗憾之事。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戒。如果因为一念之差,而同时违犯两种戒是愚不可及的。我们要知道,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如同磁盘被格式化后,所有的信息都不复存在一样。自己通过多年的闻思修行所建立的一切功德,都会随之而彻底坍塌、尽付东流。所以,一旦有舍弃菩提心的苗头产生,就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将其掐断,万万不可铸成大错。

愿你能成为你所在之处的那道光明

浮沉落尽,佛性方显

为度化一切有情

我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密勒日巴证道歌——立誓修持心要法


【佛典故事】骄慢

憍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求亲。迦毗罗卫国虽是小国,却不愿将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因此,城中的摩诃男长者就想出一个办法,假称家中的婢女末利是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做王后。这件事一直瞒着憍萨弥罗国的人。

末利为波斯匿王生了两个儿子:祇陀和琉璃。祇陀太子后来将心爱的园林布施给佛陀;而琉璃王子却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毁灭了母后的国家。

为什么他会造这样的弥天大罪呢?原来有一段因缘。

琉璃王子少年的时候同一位大臣的儿子苦母在迦毗罗卫城学习射箭,一天,他们跑进为欢迎佛陀归国而建的讲堂里,琉璃王子爬到狮子宝座上玩。这时,恰好进来一帮人,他们看见琉璃王子,就很不高兴地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婢女所生的孩子,怎么敢污染狮子宝座!快滚出去!”

琉璃王子年纪虽小,可是被这一骂,伤透了自尊,满脸通红。他默默地退出讲堂,咬牙切齿地对苦母说:“苦母!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等我继承了王位,第一件事就是报复他们对我的羞辱!”

被释迦族人辱骂的情景时刻映现在琉璃王子眼前,为泄此恨,他不择手段地夺取王位。终于,他陷害了哥哥,又杀死了父王,登上了王位,血洗了迦毗罗卫城。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救水难》


菩萨往往隐藏身份,众生常常对他们造下重罪

诽谤菩萨的罪业非常严重,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一位菩萨,这个罪过远远超过杀害三界的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诽谤过菩萨,这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对佛教也会带来损害。因此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这种罪业。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大家要认识到:不必说无始以来,就是即生中自己也造过很多诽谤菩萨的罪业。有些人想:我诽谤人的罪业是有的但诽谤菩萨的罪业是没有的,因为我不记得诽谤过哪一位菩萨这种想法是未经观察的表现。在下面我们会讲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菩萨在哪里,普通人的肉眼很难分辨出谁是菩萨、谁是凡夫,因此只要诽谤过众生,就很可能诽谤了菩萨。因此,我们要好好忏悔这种罪业,否则肯定会对自己的解脱和成就构成障碍。

其中有一部分习佛弟子特别爱诽谤其他宗派的经论和高僧大德,也经常对其他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说三道四。一听到这些人的诽谤之辞,我就会想:这个人的修行可能有问题,也许他是菩萨的示现,故意在众生面前显现不如法的言行,如果他不是菩萨的示现,按照经论来衡量,那肯定造了很大的罪业。听闻有关诽谤菩萨的道理后,这些人要发愿:

今后我一定要改过自新!在座的各位也不要把这些道理当耳边风,如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这样听法就没有任何实义了。希望大家牢记这些教言,并以之对照自相续。

下面具体分析诽谤菩萨的罪过。以前我们讲过,杀害一个众生的过患也是极为严重的,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一位菩萨,这个罪业比同时杀害三界一切有情的罪业还重。大家想一想:即便杀害一个山沟、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众生,这个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要说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了,但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也无法和诽谤菩萨相比。为什么诽谤菩萨的罪业如此严重呢?因为菩萨是成佛的因,相当于一切众生的父母,顶礼初发心菩萨就等于顶礼一切诸佛。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说:“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根据这个教证,如果有人诽谤菩萨,就等于诽谤一切诸佛和佛法,这样的人还有没有解脱的希望啊?不可能的。

需要了知的是,此处的菩萨不只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登地的大菩萨,而是指一切菩萨。很多经论中都说,诽谤菩萨罪的对境包括初发心菩萨,即相续中有无伪世俗菩提心者,诽谤这种菩萨也有严重的过患。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对任何人都不应该随便评价、说过失,这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如果没有这样,很可能在无意中造下很多罪业。

现在有些人为了生活不得不造恶业,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似乎还情有可原,比如屠夫不杀生就没办法生存。但诽谤菩萨则没有任何必要,

为什么自己要造这样的罪业呢?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也许是业力现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些人以后一定要注意。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讲了很多诽谤菩萨的过患,大家应该看这部经,这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利益。《大藏经》中有许多非常好的经典,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看,一直把它们锁在藏经楼里,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在藏地的寺院,很多人都阅过《大藏经》,很多大德在传法时广泛引用各个经典的教证。可是在汉地,除了蕅益大师等大德以外很少有人阅藏。现在有些学者看的佛经倒是不少,但他们看经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这样意义不大。作为求解脱的修行人大家应该多看一些佛经。

佛经中说:“若以嗔心反对菩萨,比将一切众生关入牢狱的罪过还大。

若诋毁菩萨(不管有因还是无因),比杀害南瞻部洲一切众生的罪过还重。若生起嗔心而詈骂大乘胜解行菩萨 或者对他们说不悦耳之语,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的罪过还严重。若诋毁菩萨,比杀害一切众生并夺取他们财产的罪业还要大。”一个人一旦入了大乘,只要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失坏,这样的菩萨都不能以恶心辱骂。在文革期间,有些人仅仅毁坏了一两个佛塔或者佛像,就已经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罪业,后来根本没办法忏悔清净,而辱骂大乘胜解行菩萨的罪业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还严重,可见诽谤菩萨的罪过有多么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从无始至今生,很多人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就我本人而言,出家之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出家以后,虽然大多数时间都能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言行,但凡夫人有放逸的恶习,一旦遇到恶友就会跟着说过失。在自己诽谤过的人中肯定有菩萨,所以我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有时候一想到这些罪业,我觉得确实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临终一闭眼就会直接堕入地狱。每次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我总是惭愧地想:唉,他们该说我,世界上不可能再有像我这么坏的人了。和我一样,很多人也诽谤过菩萨,因此我们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的弥天大罪,尤其是一切诽谤菩萨的罪业。

如果有人想:我应该没诽谤过菩萨。这是不一定的。藏地有一个谚语:不知盗贼、菩萨在何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盗贼在何处是不好说的,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老实,谁都不会怀疑他是坏人,实际上他一直在找机会偷东西;菩萨在何处也说不准,也许你认为的坏人、乞丐、疯癫者,实际上他就是真正的大菩萨。所以绝不能以外表形象估计人的好坏而随口诽谤。我们根本不了解凡夫和圣者的真实情况:从表面上看,有些人是个大菩萨,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是大菩萨,只不过他们擅长演戏——本来是特别坏的人,但在众人面前却诈现威仪,显得非常贤善;有些人本来是真正的大菩萨,可是在众人面前却显得特别不如法,很多言行让人们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我们能分辨出圣者和凡夫,那当然好办了:对于圣者,我们让他们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并且规定不能诽谤他们;对于下面的凡夫,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说过失。可问题是我们无法鉴别圣者和凡夫,

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每个人的血液、器官进行分析,也分辨不出谁是圣者、谁是凡夫。事实上,某些含而不露的瑜伽士就像盖着灰的火坑一样,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他们的内在境界。

《学集论》中说:“彼若未断定,轻蔑诸菩萨,如灰覆之火,其于地狱焚。”如果没有断定对方的真实身份而随意诽谤,这个后果非常可怕。

盖着灰的火坑虽然从外面看不到火焰,但踩下去全身会被烧毁;与之相同,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凡夫,实际上却是利益无量众生的大菩萨,

如果对他们有一句诽谤之辞或者一个轻蔑的行为,都将在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获得生死自在 的大菩萨可以投生为固定、不固定的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固定的形象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世人公认的高僧大德。

不固定的形象如乞丐、屠夫、妓女、旁生等下劣众生。《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曾示现为盲人、哑巴甚至恶趣的众生世间人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菩萨无处不在,我们面对任何众生都要小心。

菩萨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身份,很多自称是凡夫的人其实是真正的大菩萨。《续高僧传》中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僧崖的出家人。小时候他经常终日静坐,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此身深可厌恶,总有一天我要把它烧掉。”长大后他应征入伍,一次和军中的同伴打渔时,他把自己的那份鱼放生了,又烧毁了同伴的渔具。后来他出家为僧,数十年如一日精进行持善法。晚年他发心燃指供佛,最初烧掉了十个手指,然后烧掉了两个手臂。最后他发心焚身供佛。在焚身的那天,有十多万信众围观。僧崖坦然走上焚身的柴堆,可是点火的人却害怕了,他想:如果我放火烧圣人,一定会获大罪过。僧崖不得已,亲自走下来点火,然后又坐回柴堆中。焚身前,曾有人问他:“你是佛菩萨的化身吗?”僧崖说:“我是凡夫,誓入地狱,代苦众生,愿令成佛。”还有人说:“菩萨灭度,愿示瑞相。”僧崖说:“我的肉身会坏,心脏不会坏。”在焚身时,出现了很多稀有的瑞相,最后僧崖全身都被烧成灰烬但心脏一点都没被烧坏。

心脏烧不坏是一种成就相。以前法王的遗体荼毗以后,化身炉中拇指粗的钢条都被烧熔了,而法王的心脏却完好无损。当时我在场,亲眼见证了荼毗的整个过程,感觉确实非常稀有。当代汉地也有心脏烧不坏的修行人,1993年,陕西终南山的圆照比丘尼以93岁高龄示现圆寂,她的心脏也没被烧坏,荼毗时也出现了各种瑞相。(现在终南山还有不少隐居的修行人,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去那里看一看。据说我们学院有些道友也在终南山修行,不知道他们修得怎么样。如果他们圆寂后心脏烧不坏,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的心脏供起来。)

在刚才的公案中,僧崖法师说自己是凡夫,愿代众生受苦,但从他圆寂时的瑞相来看,他肯定是一位大菩萨。昨天有道友问我:“凡夫能不能代众生受苦?”根据很多经论的观点,我认为凡夫可以代众生受苦。

我记得僧崖燃指供佛时,有人问他痛不痛?他回答:“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何所痛?”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安住于无我的智慧境界,则不会有疼痛的感受。没有无我境界的凡夫要代众生受苦肯定会感受痛苦,但如果他的心力特别强,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日杰达等,这样的凡夫也可以代众生受苦。

关于代众生受苦的原理,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意思是,当悲心和智慧结合时,以缘起力就能拔除他人的痛苦;当慈心与禅定结合时,以缘起力就能给他人带来安乐。因此,不仅圣者菩萨可以通过自他交换来解除众生的痛苦,即便是凡夫人,如果悲心特别强烈,由于无私的悲心和无我的智慧是相应的,也可通过观想代众生受苦来解除他人的痛苦有一位道友说:“让我代众生受苦太可怕了,我连想都不敢想。”有这种心态非常正常。众生的相续不尽相同:有的人利他心特别强,有的人利他心很弱;有的人自私自利心特别强,有的人自私自利心很弱。大乘种性和小乘种性也存在这种差别。因此,如果利他心特别强,即便是凡夫也有勇气代受他人的痛苦。

言归正传,既然在乞丐、猎人、屠夫甚至恶趣众生中都有菩萨,在出家人中就更不用说了。《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特别恭敬出家人。一次他和众臣外出巡游,途中见到一个七岁的沙弥。阿育王想向小沙弥顶礼,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中向一个小孩子顶礼很没面子。于是阿育王把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之后叮嘱道:“我是阿育王,今天我向你顶礼之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小沙弥面前有一个瓶子,他以神通钻入瓶中,又从瓶中钻出来,之后也叮嘱道:“大王,今天我在瓶子里进出,希望你也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年幼的僧人都有如此成就,出家人真的不可轻视。从此以后,阿育王对所有身穿僧衣的人一律恭敬对待。今后我们也要恭敬一切出家人,甚至对小沙弥也要恭敬顶礼,不要想:这些小和尚太调皮了,长大以后说不定会还俗的。

~~~~~~~~

《圣观自在菩萨莲花三摩地青颈大悲大心陀罗尼》

《圣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

 


僧宝对境极严厉 起嗔心立招恶报

从前,舍卫城的施主们供养僧众斋食时,首先供僧,然后再布施乞丐。一次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另一个是婆罗门种姓,他们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没有掌握好时间,他在供僧之前去,结果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乞丐,在僧众享用之后去乞讨,他获得许多饮食。国王种姓的小孩问婆罗门:“你讨到东西没有?”他因为没有获得任何饮食而气愤不已,他说:“我如果有权力时,应当砍下这些比丘的脑袋。”国王种姓的小孩则说:“我若执掌大权,应当日日以百味美食来供养佛和眷属。”两人说完之后便各自来到树下,都睡着了。有一辆马车疾驰而来,恰好辗压在婆罗门子的颈部,使他断头而死。他是以嗔心果报立即成熟而丧命的。

当时舍卫城的一位大商主去世,膝下无子。家人商量决定,如果能找到一位具有大福德的人,就请到家中。人们四处寻找,发现国王种姓的小孩正在树下躺着休息,其它树荫都已经消失,唯独他所在那棵树的树荫仍然覆盖在他身体上,因此他们断定这是大福德之人,选他作为商主。后来他供养佛及眷属斋食,在佛前求法,最后获得了解脱。所以,这是他善心的果报立即成熟的原因。

两个小孩的命运相差这样大,一个被车压死,一个暂时享受安乐,最终解脱。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两人的用心不同。面对严厉的对境——佛和僧众,用恶心,立遭报应,发善愿,立即现前善果,确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念住经》说:“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入行论》说:“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象地狱中燃烧的铁地、各种伤人的苦具、行刑的狱卒,都是恶心所变现,心取损害之相,便无欺地变现同类的受苦境界,了知这个心作心是的道理之后,应当断除嗔心。

~~~~~~~~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


佛学基础词汇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5、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6、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7、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9、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烽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


11、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2)、诸法无我是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
(3)、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3、四圣谛:苦、集、灭、道
(1)苦谛:
a、生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b、老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d、死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e、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f、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
h、五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2)集谛(无明):
a、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疾: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4)道谛:即八正道

其中,四谛里又分迷界与悟界两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灭”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1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诸业;
(3)、识:业识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5、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16、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17、三学:戒、定、慧


18、二谛:真谛、俗谛


19、三福:
(1)、人天福/孝敬慈悲身善口善意善
(2)、二乘福/三皈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3)、大乘福/发菩提心先断烦恼再度众生/深信念佛必定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20、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21、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22、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23、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4、十愿: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弘扬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即是最殊胜最圆满之供养/忏悔业障——称念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罪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25、三资粮:信、愿、行


26、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27、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28、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1)、经藏。
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2)、律藏。
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3)、论藏。
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29、佛教八宗(注:以下为龙树菩萨之八宗)

(1)、禅宗:直指人心,即生见性成佛,不执著禅定而不离禅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开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识(法相):建立一切,说八识如来藏等,接引畏空众生
(4)、天台:三止三观,建立如来禅方便程序
(5)、华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世界一切清静...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6)、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7)、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8)、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典故事】贪欲不餍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阿难在一次的禅思中,体悟到:世间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满足的,也很少有人带着对欲望厌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对欲望厌患而去世的人,那是太难得了。

傍晚,尊者阿难结束禅修后,就去礼见佛陀,将他在禅思中的体悟,向佛陀报告。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

「是啊!是啊!正是这样。

阿难!过去,有一位名叫『顶生』的聪明转轮王,他拥有大军,也拥有轮宝、象宝、马宝、宝物、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等七宝,又有着上千位勇猛的儿子,自在地统治着一大片延伸到大海的广大领土,而且懂得以王政而不以武力酷罚治国,百姓生活得十分富裕安乐。

阿难!过了很久,有一天,顶生王心想:我目前拥有阎浮洲这片广大的领土,人民众多而且富裕,也有七宝与千子,我还想要整个王宫有积到膝盖的宝物财富。

当顶生王拥有整座王宫积到膝盖的宝物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西方另一片叫瞿陀尼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西方瞿陀尼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东方另一片叫弗婆鞞陀提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东方弗婆鞞陀提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统领北方另一片叫郁单曰洲的富裕地方。

当顶生王统领了北方另一片叫郁单曰洲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传说天界有一个叫三十三天的地方,现在,我已统领了人间的四大洲,我想要到三十三天去看看。

顶生王以神通力到了三十三天,见识到那里殊胜的环境。随后,顶生王进入了三十三天的集会堂。三十三天的领袖『天帝释』,尊重他是一位有威德的转轮王,连忙起来礼让他半座,让顶生王坐在他的旁边。此时,顶生王的外貌,除了眼睛之外,变得和天帝释完全一样。

过了很久,顶生王心想:我有七宝、千子、宝物,统治着人间的四大洲,现在来到三十三天,又得到天帝释的半座,而且,除了眼睛外,我的外貌也和天帝释一样殊胜,我何不将天帝释赶走,夺取另外的半座,这样一来,我就成了天上人间自由自在的统治者了。

阿难!当顶生王这样想时,不知不觉地掉回原来人间的阎浮洲,失去了上三十三天的神通力,而且还得了重病。

临死前,有大臣来问:

『大王!如果有人来问我,顶生王临终时交代了些什么,我该怎么回答?』

『你应该这样答:顶生王得到了阎浮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七宝,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千子,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有了大量的宝物,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瞿陀尼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弗婆鞞陀提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得到了郁单曰洲,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能见识到诸天集会,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顶生王具足五欲享乐,还感到不满足而去世。如果有人问,你就这样回答好了。』」

接着,佛陀说:

「即使珍宝如雨般的下,欲望仍然无法满足;
欲只带来苦而没有乐,有智慧者当如是知。
即使得到无量的黄金,犹如大雪山一般高;
也不能一一得到满足,有智慧者当如是想。
即使有天的殊胜五欲,也不以这五欲为乐;
这样断贪不着欲的人,是圆满觉者的弟子。」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十地菩萨的阶位

什么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么要称做十地呢?

“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1.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2.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3.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4.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5.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6.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7.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8.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9.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着入诸佛位了。

 


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行愿品:大行普贤菩萨说普贤十大愿

音乐:普贤十大愿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一者 礼敬诸佛

二者 称赞如来

三者 广修供养

四者 忏悔业障

五者 随喜功德

六者 请转法轮

七者 请佛住世

八者 常随佛学

九着 恒顺众生

十者 普皆回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