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的名号包含了甚深的意义(下)

下面讲僧众。大乘僧众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大多数人这样认为:佛是佛像;法是法宝,也就是《金刚经》等等;僧众就是庙里面的大和尚、小和尚,还有几个调皮的沙弥(众笑)。这样想也没有错,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片面,刚才也讲了,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个众生相续中,最了义的佛陀就是如来藏;佛法是教法和证法;僧众就是大乘菩萨。有关三宝的概念及其功德,《智者入门》当中也有介绍,《心性休息》、《随念三宝经》、《宝性论》里面也讲得特别清楚,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加以宣说: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入中论》也说过,大悲心在最初的时候特别重要,中间的时候特别重要,最后特别重要,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赞叹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于此。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由于生在如来种姓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入中论》亦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时方称为真正的佛子,在名称和意义上完全具备了佛子的法相。当然,我们在资粮道发菩提心时,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萨”,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相似的名称,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

〖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所以这里寂天论师顶礼的对境,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可见,我们平时顶礼的对境不仅是佛宝、法宝,对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顶礼。不仅如此,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证悟菩提心的菩萨,文殊菩萨的传记及大乘经典都讲过:文殊菩萨显示各种各样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只不过我们不能发现而已。所以,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菩萨,在他们面前也值得顶礼。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其他讲义是这样讲的: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我们不仅要顶礼以三宝为主的对境,这里还有很多没有包括的对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尤其是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过米亚罗、汶川等上师如意宝以前住过的宾馆时,心里经常很想顶礼。虽然没有亲自顶礼过,因为路边都是来往的人群,从车上下来顶礼,大家可能觉得你精神有问题,但内心确实很想顶礼!那天我们去昆明的时候,路过上师如意宝在鸡足山住过的宾馆,经过那个门口时,心里也是特别想顶礼。虽然上师现在不在了,但上师加持过的宾馆,跟其他一些建筑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这样的)。

上师还说:“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钦仁波切,他的上师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顶礼上师、上师的住房,还要顶礼上师的狗、上师的牦牛……”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

最近学院有一个堪布带着侍者在法王以前那个房子的对面建了一间房子,天天都顶礼。我那天问他的侍者:“你们天天在干什么?”他说:“堪布要求我们两个每天都到这里,向上师的房子顶礼。”因此,对自己有过法恩、令自己获得利益的上师,我们看见他的住处、弘法利生的地方,也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恭敬心,并能够油然而生。

海外有个上师曾说:“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顶礼。”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但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对上师顶礼,对父母也应该顶礼。为了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我们应该经常在这些对境面前顶礼!

我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此举最多只花一两分钟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顶礼,其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包括我们上师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顶礼。

再过二十年,学院是什么状况谁也说不出来,但不管怎么样,就算什么都没有了,光有一个墙壁,或者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空地,我们也应该顶礼。因为这里是养育我智慧身体的地方,是我智慧身体的来源,我的肉身依靠现在的父母获得,但我的智慧身体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没有上师们广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执迷不悟。如今我们虽不是大彻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正见、一定的信心,在这么多的人当中、这么多的众生里面,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佛经中也讲过:“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以信心出家更难。”我们得人身不容易,纵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对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这样的缘分更加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后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师,皈依上师也好,获得法益的上师也好,始终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个相当重要!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

10 - 《妙法莲华经 - 法师品第十》


【佛典故事】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缘

久远前,佛陀居住于舍卫国中的给孤独园,当时附近有一国家名为毗舍离国。此国中有五百名盲人,他们居住在一起,靠着乞讨过日子,常在行乞的时候听人谈论佛陀的事迹,有人说道:“佛陀的诞生,非常奇特殊胜。若能亲身目睹佛陀,纵使身染各种奇怪的疾病,盲聋喑哑,心意狂乱,贫穷忧愁,皆能消除。”

这些盲人听完后,心中燃起希望,大家便共同商议:“我们今日不但贫穷,而且身体残缺,沦落为乞丐,皆是过去累积太多的罪业所致。如果可以见到伟大的佛陀,必定可以解救我们的痛苦。”

五百名盲人便在路旁对路过的人一一哀求,希望有人能慈悲带他们到舍卫国。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哀求,路过的人都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五百名盲人于是互相商议:“我们两手空空,希望别人帮忙,似乎不太可能,不如从今天起,每个人都乞讨到一枚钱,凑起来便有五百钱。如此一来,便能雇请一人带我们到舍卫国了。”大家觉得这提议很好,于是更加卖力地乞讨。

经过数日,盲人们如愿的乞得了五百钱,并且找到了一名愿意带他们的人,大家手牵着手跟着此人走,不料此人却在快到摩竭国时,抛下五百名盲人,自己跑掉了。

大家顿时失去了方向,不知身处何处,心中很恐慌,只好互相抓紧彼此的手,摇摇晃晃的前进。五百名盲人不知不觉地走过别人的田地,将刚长出的稻苗踩得乱七八糟,此时正巧有位长者经过,看见这五百人踩坏了大片的稻苗,非常生气,于是拿起棍子打这群乞丐并给予告诫。这群乞丐连忙跪下哀求,并将要前往舍卫国,但途中被人抛弃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长者。长者一听,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便雇了一人带领五百名盲人前往舍卫国。

经过千辛万苦,五百名盲人好不容易到了佛陀的住处,但一询问才知佛陀已经前往摩竭国,于是这位使者又带他们到摩竭国。由于他们非常钦仰佛陀,一心只想见到世尊,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心中却仿佛已目睹佛陀庄严清净的法相,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疲累。到了摩竭国,才又发现佛陀已返回舍卫国了,于是再度启程前往,就这样阴错阳差的来回走了七趟。

此时,世尊于定中见到这五百名盲人善根已成熟,且信心坚固,于是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等待他们到来。在使者的带领下,五百名盲人终于来到佛陀的住所,当接近佛陀,受到佛陀身上的光明照耀时,所有人的眼睛忽然间都睁开了,并且恢复视力。

一见到如来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身相威仪具足,五百名乞丐心中感念佛陀的恩泽,欢喜地不可言喻,当下便以最恭敬的心顶礼世尊。

顶礼完毕,五百名乞丐异口同声,请求佛陀为说无上妙法,佛陀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并为其说法,五百名乞丐闻法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侍者阿难见此情景,长跪合掌,向佛陀说:“世尊,这些盲人是何因缘,今日可得恢复视力,重见光明,又得清净的慧眼?可否请世尊为大众解开此疑惑。”说完,佛陀便告诉阿难:“我并非只在今日为这些人除去黑暗,久远无量劫前,我也同样曾为他们除去黑暗。”

“这是很久远劫以前的事,有五百位商人走在大山谷中,山路崎岖险峻,并且十分黑暗。当时这些商人,听闻山中多盗贼,不但害怕财物被夺,又怕会因此丧生,众人心慌意乱,只好跪在地上向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神明膜拜,不断地啼哭哀求。”

“领队者看到大家如此惊慌恐怖,便安慰大家:‘大家不要怕,我可以为你们带来光明!’于是便拿了一疋毯子将自己的两臂缠住,再以酥油浇在上面,点燃后成为火炬,顿时一片光明,如此整整燃烧了七天,而这群商人也因此度过这段黑暗崎岖的山路,顺利到达安全的地方。大家非常欢喜,并且由衷感念领队者的恩情,不断赞叹他的慈悲无量,更心生恭敬。”

佛陀告诉阿难:“我就是当时的领队!过去以来,无论国家领土,乃至身上的血肉,我都能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今日才有此殊胜尊贵的果报。而这五百名商人,正是现今这五百名比丘。过去生,我曾布施生命,令其获得光明;今日成佛,再布施佛法,令他们得开慧眼,了知真理。”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所有在场的人,都深为佛陀累世舍己利他的慈悲心所摄受,有的立刻证得须陀洹,有的证得斯陀含,有的当下成就阿那含及阿罗汉的果位,甚至有的已种下辟支佛善根,或发了无上道意,得度者无量。

摘自《贤愚人经 - 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省思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菩萨行时,心存成就他人的慈悲愿心,累劫勤修布施,是以成佛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佛法言:“如是因,如是果”,如果希望遇到险阻挫折时,能有贵人相助,指点迷津,让自己走出黑暗,迎向光明;我们便当学习世尊的精神,时时做点灯的人,布施自己的慈悲与智慧,使众生免于苦难恐惧。


新解密911视频:那不仅仅是美国的一场灾难

2001年9月11日早晨,两架飞机遭受劫持撞进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造成了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911在当代美国人民胸口撕开了一个巨大而又难以愈合的伤口。事故发生的时候,因为当代科技与互联网的发达,整个过程迅速而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世界。全人类都目睹了这个白天瞬间变黑夜,人间刹那成炼狱的过程。该事件的余震至今未完,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走向和焦点。

911发生时,我还在读高二,还记得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看到整个事件经过的视频,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在这个世界一片倡导和平与合作繁荣的21世纪初,竟然能够发生这种灾难。当我们听着视频中绝望的哭喊声,看着一个个伤心无助的面孔,心中唯有深深的悲哀。

时至今日,看到下面这段新解密的视频,我才发现曾经那片深深的悲伤并没有多少褪色。

911发生之后,美国和他的盟国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发动了数场战争,先不说战争的成果如何,我们知道,在那些战争中,又有无数平民伤亡。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一件非常可悲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无论他是一个平民,还是一个军人,还是什么身份。如网上曾经流传的一句话所说:一个生命的逝去,可能意味着一个母亲失去一个儿子,一个妻子失去一个丈夫,一个小孩失去一个父亲,一群人失去一个好友……

对于受难者的亲人朋友来说,一个亲爱的人的伤亡,也许就是整个世界的末日。

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人类的一道伤痕,一片悲伤。就如一个石子虽小,投入湖中,荡起的涟漪会走遍整个湖泊。一个生命的逝去,又何止是对一个家庭的影响那么简单?

911,因为它的发生直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又是发生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心脏上,它直接将恐怖撒进了人类的心房,从而那一场灾难对人类的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它直接对当代人类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非常残酷的挑战,它撕裂了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人种与人种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原本已经好转的信任,导致了人类从道德、人文和生活品质的多方面倒退。时至十五年后的今天,人类还未完全从那片废墟中走出来。

我曾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是这样的?冲突普遍存在,小至这个身体,大至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充满痛苦与悲伤。和平如此难得,生命如此脆弱,而面对如此一个困境,人类似乎没有一条出路。

心里一声声的“为什么”将我慢慢地引到佛前。佛陀给了我苦苦求索了多年的答案,也给我指出了一条出离之路,一条救赎之道,一条救世之道。我多次于佛前泪流满面。

佛说,人有贪嗔痴。

人因贪恋财色名食睡,而起争夺,因争夺而有冲突,因冲突而有嗔恨,因嗔恨而有进一步的冲突,冤冤相报无休时。

人因愚痴,不能明白我们这个身体,所熟知的这个世界,身边的一切人和物和事,一切财色名食睡,皆是无常,无一能够永恒,实在没有长远的意义,当心中珍爱之人或事物终将逝去时,我们因为内心的不能放下而痛苦不堪。所以,人在愚痴地对无常的这个世界的执着中,深处痛苦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

911的冲突,不就像一个漩涡吗?美国政府因为对财(如石油)和名(当世界老大)的贪恋,而对中东的干涉,对其它宗教的干涉,招致仇恨,而最终导致了911的发生。而后中东一些国家群体又招到美国的报复。反过来,至今恐怖袭击还是没有停止。这是一条互相毁灭之路。

其实,战争中伤亡的人,往往都不是原本引发冲突的那些人。人们也往往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国家,也是在生住异灭之中。一个国家报复另外一个国家,也许在久远之前,两个国家是同一个国家。比如以前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等国家。很多人活在这个世界,最终都成为了生后社会或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的牺牲品。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敌人,实在是我们心中存在敌人。心中的那个敌人,就是心中的那片黑暗,那片贪嗔痴,那片无明。因为心中的敌人,投射到这个世界上,于是我们为自己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

所以,要消灭这个世界的敌人,消灭这个世界的冲突,世界要得持久和平,当如佛陀所说,人类应当先灭除心中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根源。

让我们缅怀911以及一切战争冲突中逝去的生命,忘记他们的国籍人种肤色等分别,为每一个生命祈祷他们都能够离苦得乐,早离生死苦海,早登涅盘彼岸。让我们祈愿世界和平,正法常住,人心向善,一切和睦吉祥。

愿众生永离苦及苦因,众生无量故,是悲无量。

愿众生具足乐及乐因,众生无量故,是慈无量。

愿众生常住无苦之乐,众生无量故,是喜无量。

愿众生弃爱憎住平等舍,众生无量故,是舍无量。

~~~~~~~~

Guhya-Dhatu-Karanda-Mudra-Nama-Dharani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Namah sdeliya divi kanam

拿莫 悉地哩呀 地尾噶南

sarva tathagatanam

萨瓦 达他噶达南

om bhuvibha vadha vari vachari vachatai

唵 部尾吧瓦达瓦利 瓦者利 瓦者泰

suru suru dhara dhara

苏鲁 苏鲁 达拉 达拉

sarva tathagata

萨瓦 达他噶达

dhatu dhari padma bhavati

达睹 达利 巴得吗 巴瓦地

jayavari

者呀瓦利

mudri smara

母得利 思吗拉

tathagata dharma chakra

达他噶达 达吗 扎卡拉

pravartana

波拉瓦达那

vajri bodhi bana

巴者利 包地 班那

rumkara

楞卡拉

rumkirti

楞给哩地

sarva tathagata dhistite

萨瓦 达他噶达 地思提地

bodhaya bodhaya

包达呀 包达呀

bodhi bodhi

包地 包地

buddhya buddhya

布达呀 布达呀

samboddhani samboddhaya

三布达你 三布达呀

chala chala

者拉 者拉

chalamtu

者懒都

sarva varanani

萨瓦 瓦拉那你

sarva papavigate

萨瓦 巴巴尾噶地

huru huru

户鲁 户鲁

sarva sukhavigati

萨瓦 戍迦尾噶地

sarva tathagata

萨瓦 达他噶达

hridaya vajrani

和利达呀 巴者拉你

sambhara sambhara

三巴拉 三巴拉

sarva tathagata

萨瓦 达他噶达

suhaya dharani mudri

苏哈呀 达拉你 母得利

buddhi subuddhi

布地 苏布地

sarva tathagata dhistita

萨瓦 达他噶达 地思提达

dhatu garbhe svaha

达睹 噶比 梭哈

samaya dhistite svaha

三吗呀 地思提地 梭哈

sarva tathagata hridaya dhatu mudri svaha

萨瓦 达他噶达 和利达呀 达睹 母得利 梭哈

supra tisthita stubhe tathagata dhistite huru huru hum hum svaha

苏布拉 地思提达 思度比 达他噶达 地思提地 户鲁 户鲁 轰轰 梭哈

om sarva tathagata

唵 萨瓦 达他噶达

usnisa dhatu mudrani sarva tathagatam sadha tuvi bhusita dhistite

乌思你沙 达睹 母得拉你 萨瓦 达他噶单 萨达 睹尾部西达 地思提地

hum hum svaha

吽 吽 梭哈

 


为什么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是因为福报不够。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在二种资粮中,福德资粮尤为重要。我们一般在修行中,如人生无常要求的数量观够了,就不观了;念百字明,十万遍念完,就不念了;磕头等也是如此, 根本不重视,修过了就不再修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一个修行人,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应该修持这些法,以此净除罪障、积累资粮。

这种福报,不像发财一下子就来了,也不是大德一加持就有了,一定要依靠勤作,一点一点积累。如果前世缺乏积累,今生修其他法也很难有显效。因此,这一修法不仅是凡夫,历代大德也极为重视。像宗喀巴大师,据传记记载,在闭关期间,他精进供曼茶罗,先用手腕的前面修,磨破了,就换侧面、背面,不断转换着位置修,最后连骨头也露了出来。据说,就是因为如此苦行积累福报的原因,大师所创立的格鲁派,各个寺院都财富圆满,事业极为广大。而当时大师所用的曼茶盘,后来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了。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

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说: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其实,我们的上师们也都是如此,尽管已现前无二双运果位,但仍然谨慎取舍因果,行善不断。诚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看看这些伟大的上师,他们是如何做的?其实,越有境界的人,越谨慎、越精进。但现在有些人恰恰相反,见解极其低劣,不说唯识、中观、无上密法,就连声闻乘的人无我都不懂,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不说,还口口声声地蛊惑别人:"没什么可修的,没什么可积累的,没什么可精进的……"这些不懂佛教的人,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言,毁坏了多少人的善根?伤害了多少人的慧命?我想,很多人心中是有数的。因此,希望大家牢记圣者的教诲,踏踏实实修行正法、积累资粮。

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

◎ 修行需要福报

其实,不仅是这些大的事业,就是一个人出家,也要靠福报,不是想剃就剃:"上师,您给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么简单?不忏悔,也不积累福报,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变成"金光闪闪"的比丘、比丘尼,哪有这么容易?按汉地的规矩,要出家,就要干粗活,服务僧众;就算出了家,也要为常住做事,培福报。

藏地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出家以后,依止上师。上师让他为僧众印经,并说:"有福报就会有智慧,你从现在开始培福报。"于是他每天用印经板刻印经书(那时候没有油印机、复印机,靠的是印经板手工劳作),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印,一直印了几十年。但有一天,他突然厌烦了。心想:上师是不是说错了?为什么我积累福报这么久,但还没有开智慧,还是这么笨呢?不如我请文殊菩萨作个证明吧。

于是他说道:"文殊菩萨啊,上师说‘只有积累福报才能开智慧’,现在我要把印经板扔到空中,如果它掉下来,就说明上师说错了;如果不掉下来,那上师就是对的(他只是找个借口而已,自己也知道百分之百会掉下来)。"说完以后,将板子扔了上去。

但等了一会儿,板子竟然没掉下来!他抬眼一看,文殊菩萨显现在空中,接住了那块印经板。菩萨说:"不要对上师生邪见,你的上师说得完全正确。你要继续为僧众发心,以后会开智慧的。"

他又惊又喜,愣愣地站在那里。长期印经的福德现前了,就像无著见到弥勒一样,他见到了文殊菩萨。从此以后,他对上师再也不生邪见了,只有信心和感恩。他依然天天印经,最终也开启了智慧。

所以,福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供曼茶罗的目的也在于此。有些人修加行是另有原因,"不修就听不成密法了"、"别人都修,我不修不好意思"……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还有人说:"您不是说,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五加行可以得莲师像吗,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就是为了得莲师像。"莲师像固然殊胜,但以"得到什么"的目标而修,效果不会好。刚才的发愿也是,如果有压力,"反正堪布说了,那就发愿吧",勉强举了手,然后每天修的时候痛苦一番,这样也没有必要。

修行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不管是哪个修法,了解它的功德以后,修一辈子都可以。像这个供曼茶罗,有的人已经修过多次了,但再修一次也好,为什么呢?因为修这个法,一方面是积累资粮,一方面也是忏悔,有遣除违缘的作用。

藏地有种说法:"一福压百祸。"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下面讲一则公案:近代有位圆照比丘尼,是中国三大比丘尼之一,90岁时圆寂。年轻时,她曾依止过贡嘎上师。

在依止过程中,她对"金刚橛"很有信心。为了以后闭关时可以自护,她向上师求这个法。上师说:"金刚橛是很好,但对你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供曼茶罗。所谓‘一福压百祸’,你的福德增上以后,可以遣除一切道障。"不过,她一方面担心,怕女身修行违缘多,一方面对金刚橛信心强烈,所以一再请求。后来上师也勉强传了。得法以后,她精进修持,还修出了一些感应:她可以将金刚橛插进石头里;插到水里,也不会倒下去……见有如此威力,她不怕了,离开上师到终南山闭关去了。

修了很长时间以后,突然有一天在她打坐时,对面山上有一块磐石崩落下来,正好朝她压了过来。在接近她的一刹那,她赶紧拿起金刚橛,朝它一指,磐石当下裂成两半,从两边滚走了。这时她很庆幸,觉得幸亏修了金刚橛。但是不久,她在走路时却摔了一跤,手臂断了。当时大雪封山,看不见任何人影。不过幸好遇到一个上山采药的老人,给她治好了。

经过这些挫折,她终于明白:"上师说得对,‘一福压百祸’,金刚橛虽然殊胜,但如果当初听上师的话,多供曼茶罗,这些违缘根本就不会出现。"从此之后,她非常精进地供曼茶罗。而且,在她的开示中,也常常强调福德的重要性,让人多供曼茶罗。这是真实的历史,很有说服力。因此,大家若想保证以后的修行顺畅,一定要多供曼茶罗。而且最好将曼茶盘带在身边,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随身带一个曼茶盘,遇到戒律上稍有违犯,或者起了不好的心念,就立即停下来供曼茶罗,一边忏悔,一边积累资粮。

◎ 发心也要福报

其实不仅是修行,发心也要福报。特别是有些利益众生的地位,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再三强调说,有些显赫高位,用黄金也买不到。因此,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有些发心人员,平时只是普普通通的修行人,而依靠发心,却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我身边的个别发心人员,很多年一直在做事,我觉得这就是福报问题。

没有福报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压力:"好痛苦!什么时候把我换下来?"弘法利生,好像是在监狱服刑:"唉,判了我六年,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啊?"每天算日子,度日如年。有些一释放,就消失了,不知道是去了天上、天下,还是龙宫,也不知道做什么去了。

对我个人而言,有人发心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我弘扬佛法是随缘的,不会强迫和施加任何压力。如果因缘具足,那就多做一点,否则就简单一点,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对发心人来说,能做到什么程度,福报的的确确非常重要。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福力王子"的公案时,一直强调:"我们修行人特别特别需要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善事都不会成功。"看看学院里的法师、辅导员,其实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报的,就能长期讲经说法;闭关修行的人,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同样在学院里闻思修行,有没有福报,差别是很大的。

菩提学会里也是一样,有福报的人,即使开头不太精进,但他能坚持下来,现在还不断在学;但没有福报的话,即使刚开始特别精进,智慧、人格也都不错,但后来一出违缘,心就变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了。

因此,不论是为了修行,还是利益众生,都要供曼茶罗、积累福报。有人说:"我是修空性的,要什么福报啊!"这纯粹是不懂佛理。好像自己的境界,比如来芽尊者、无垢光尊者还高,他们都不会说这种大话。

有些人听到过"空性"这个词,就以为理解了。其实就像因明里讲的,"名"是一样的,但它的真实"义",可以说边都没沾上。不了解空性的人,拿空性说大话,没有任何意义。

《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菩提的殊胜之因是什么呢?福德和智慧。不想求菩提则另当别论,想求菩提的话,这二种资粮就不能缺少。在座的,多数应该是希求菩提的,不过也许有个别人怀着其他目的,有其他目的的话,就不给他说真实窍诀了。(众笑)

◎ 证悟空性要依靠因缘

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这和上面是一个道理。有些人特别着急:"您给我传个大圆满吧,就给讲最高最高的境界,我实在来不及啦!没时间修加行……"给你传一百遍也没有用!以前不也传过嘛?但你不积累资粮,不净除罪障,证悟是不可能现前的。证悟也要靠因缘啊!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

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

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

这是最殊胜的两种方法。舍弃它们而寻找其他途径,实在是愚痴。

这个教证特别重要!会修行的人,受一两个教证启发,就上路了。像禅宗里的大德,以及大圆满的传承祖师,很多都是如此。有些人也有这种善根,一旦与法相应、相契合了,像这样短短一句教言,修行就有了方向:在我以后的修行中,绝不舍弃积资净障,一定要祈祷上师!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教言,它说:"如果你常常祈祷上师,心会越来越滋润,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堪能。"这一点我也有感受。上师不同于老师,老师对学生,除了理论上的讲解以外,没有心对心的传递,而上师是从内心将智慧传递给弟子,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意传加持"。得到这种加持的弟子,他们对自己传承上师的那种信心与感恩之心,可以说无以言表。

我们都想解脱,也都想证悟空性,但要证悟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有它的因缘。谁对这种因缘具有善巧的智慧,谁才有机会。因此,一定要记住这两点:积资净障,祈祷上师。

◎ 菩萨也要积累资粮

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菩萨都要努力,何况凡夫了?所以,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也许是傲慢吧,有些人刚当上法师,就不修行、不学习了。那天我问一个熟人:"你怎么还没当法师啊?"他说:"不当法师也好,当了法师,我担心自己会起傲慢心。"我觉得他说得也对。人是不好说的,本来是特别好学的人,但一考上大学,一当上公务员,就再也不学了,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没有理想就不会有进取。而作为希求菩提的修行人,不但现在要积累资粮,有生之年要积累资粮,乃至成佛之前,都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 几位尊者的教言

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曾给他的心子那若巴,传授过一个极为简单的窍诀,让他终身受益。他说:"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意思是,我的儿子那若巴啊,你要知道,显现都是缘起法,是从因缘而生的,因此,在你尚未证悟究竟的无生空性意义之前,千万不要离开对二种资粮的积累。

但现在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视积累二资。甚至有人说:"不用供曼茶罗,不用念百字明……你们不必修加行,只要交给我六百块钱代替,就OK了。"这种说法很不好。这是我听来的,也不针对谁,但如果确有其事,那就不合理了。

当然,也许这也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方式",用钱代替加行。不过,我们最好遵循古德的教言,踏踏实实地积累资粮。就像这里讲的,在未证悟空性之前,缘起显现是不灭的,正因为它不灭,所以要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是我们应该永远谨记的窍诀!

瑜伽士布瓦巴,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虽然已经具有对世俗佛果无求的把握,但还要不断地精进积累福德资粮。

我们有什么把握呢?有些人连小资粮道的把握都没有,却已经不再积累资粮了,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

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佛经中常有记载,说三地菩萨为求正法,还要越过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萨尚且要断恶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还在因果中受束缚,就不应该妄自断言:"不用忏悔、不用积资。"否则,这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

此外,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意思是,就积资净障的本体而言,当然是本来清净的,但在未达到离垢清净之前,从世俗层面来讲,一定要积累资粮,而且要从最微薄的资粮开始。比如,供一朵花,燃一支香,点一盏灯……这些福德,都要尽力行持。

我的寺庙(多芒寺)那边有个道友,我认识他已经三十年了,出家前就认识。他也是随身带着曼茶盘,不管到了哪个圣地、哪个寺院,一坐下来,就开始供曼茶,作简供。他已经习惯了,多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伏藏大师大乐洲的一个伏藏山洞。在那里,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经历:他曾去过什么什么地方,供了多少多少曼茶……可以说,供曼茶是他最主要的修行,他随时随地都在修。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但我们很多人不重视加行,认为这只是临时修法,观人身难得,要求的数量观够了,就不观了;念百字明,十万遍念完,就不念了;磕头等也是如此,根本不重视,修过了就不再修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一个修行人,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应该修持这些法,以此净除罪障、积累资粮。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


如来的名号包含了甚深的意义(中)

下面讲顶礼佛法。佛法是怎么解释的呢?〖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什么叫“证法法身”呢?就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的境界,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大家每天早上六点钟修行,如果这时候你的相续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个悲心,一个对三宝的恭敬心,这就叫证法法身。产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留下来的典籍,这些都属于教法法身。所以,这里的“法身”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法、报、化三身里的法身,似乎我们顶礼了善逝如来后又去顶礼他的法身,而法宝在颂词中没有体现。不要这么认为!因为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来讲,是灭谛和道谛(证法),也就是说,断除了所有烦恼,现前了我们本来清净的本体,叫做“灭谛”;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断呢?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来断,这个叫“道谛”,所以法宝也叫灭谛和道谛。以前我们讲《俱舍论》有关三宝的问题时,也分析过小乘有小乘的三宝、大乘有大乘的三宝,他们各自的对境有所不同。

〖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证法法身,实际上是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教法法身,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论典和经典,比如宣说胜义谛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说世俗谛方面的因果缘起,如《百业经》、《贤愚经》等等,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当中。所以,我们顶礼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相续中的证悟境界(这是证法法身),谁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有出离心、有空性的境界,那么我们一定要顶礼,因为他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阿罗汉。还有,世间中能宣说这些证法的文字、语言、经典等等(这是教法法身),我们也应该值得顶礼。

因此,世间上的佛宝指的是什么呢?以前是断证圆满的释迦牟尼佛。那现在代表佛宝的是什么呢?就是每个寺院里面供的这些佛像。作为佛教徒,不管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凡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的像,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去顶礼,这是佛教徒的一个基本行为。

至于法宝,刚才也说了,包括宣说二谛的语言文字。有些人看见《金刚经》就认为“这是应该恭敬顶礼的”,但是看见了南传佛教的经典,“唉,算了,这不是我学的东西,我不顶礼”,见到藏传佛教的佛典也不去恭敬,这种分别心非常不好。不管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只要是佛陀传下来的清净法门,我们不应该分别宗派。很多人的思想范围非常狭窄,这样势必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危害。既然寂天菩萨那样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在众生面前示现对所有的教法证法都恭敬顶礼,我们相续中有什么样的境界自己也应该清楚,又有什么理由不顶礼法宝呢?

这些教言学完了以后,大家应该有个这样的决心:不管以后看到什么样的佛像,我一定要顶礼!若能如此,不管我们朝什么寺院,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我曾听一个居士说:“我是汉传佛教的,我在我的寺院里经常恭敬顶礼,但去布达拉宫的时候,只是为了参观而已,包括在觉沃佛像面前,我也没有顶礼过。”他好像觉得自己非常伟大,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由于自己的分别念比较重,再加上比较愚痴,在拉萨的觉沃佛像和那么多具加持的佛像面前一点都不顶礼,自己好像胸有成竹,认为学过一点汉传佛教是很有把握的,这也不一定!

我们有些修行人认为自己很有把握,但实际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有时候这种傲慢心特别可怕。前两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已经学佛十多年了,现在不用学什么显宗的论典了。当时我觉得也是挺不错的,很佩服她。第二天又来一个电话,看是她的电话首先不想接,但后来一直在响,不接也不行,于是就接了。一接电话,没有人的说话声,一直是哭声,我问:“你怎么了?你要说话呀。”

后来她慢慢地说出来了,她说:“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虽然我很痛苦,但是我一点都不恨我的丈夫。”我问她到底是什么事。她哭了很长时间,然后说:“我今天对他讲,我现在已经学佛十多年了,你有什么隐秘的事情可以跟我说,我的境界还是很不错的,你一点都不用担心!”他说:“我本来不想说的,一直都瞒着你,但你既然这样说了,希望不要不高兴,这也是你自己承诺的。我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听了这话以后,她说:“我一点都不生气,我非常理解,但我们原来特别痛苦、特别穷的时候如何如何,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想出家……”

虽然她说一点不生气,但从她的语言来看气得不得了,她说很想出家,我说:“你还是冷静下来,暂时不要出家,所谓的出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你昨天说你的境界非常高,现在不用学习了,但从刚才的话来看,可能还是需要学吧。”确实,许多诸如此类的佛教徒有时候认为自己不用学了,好像什么都懂,但你只学一个宗派的一些法门,这个法门学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说,如果学得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学,不仅要学,而且还要修,否则,仅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想摧毁自相续中的烦恼是非常困难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讲过:我给你们宣说了解脱的法门,但说完后你自己一定要修持,没有修的话,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药但没有吃,不能对病起作用一样,这些法也无法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

在座的大多数人对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没有修的话,佛法是佛法、自己的相续是自己的相续,就像《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人和佛法之间的距离可以过一匹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相续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根本不能相应。因此,不管你听到什么样的佛法,都应该经常对自己的相续作一些串习,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依噶当派的教言来抉择,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有些人认为修行就不能闻思,但实际上,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表面上顶礼佛陀、每天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觉得特别容易,但是心里没有定解的话,光是口头上说说,一旦烦恼真正现前,恐怕还是不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喜欢说大话,但当真正遇到刚才那样的事情时,才开始后悔不已。佛经中说:“若未修此法,不得见法性,唯以见闻水,岂能除干渴?”意思是我们如果没有修持法,就根本不能见到法性,如同只是看见、听到水而没有喝下去,无法遣除相续中的干渴。比如说,我只是坐在那儿,旁边有潺潺不息的河流,我说我看到水了、听到了水的声音,但水是水、我的相续是我的相续,同样的道理,佛法口头上说得来,别人也听得清清楚楚,实际上我自己从来没有思维过,虽然天天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但对“一切众生当过我的父母”或者“我要度化众生”从来没有想过的话,这些口头上的菩提心,在我死亡的时候或者对来世有没有作用呢?种下善根肯定是毫无疑问,但在相续中串习的功德是没有的。

我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非常希望大家能将法真正地融入自心。当然,我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教别人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笑话,但是我确实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搁在一些文字上,而应该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修习结合起来,这样对我们的相续会有一定的利益。〖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如来来说是具足的,因而称“具”〗在藏文当中,颂词里原来有“具足”这个词,是“善逝具足法身佛子伴”,但汉文中没有翻译出来。

~~~~~~~~

09 - 妙法莲华经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佛典故事】五欲之中,什么最为第一?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七国国王和大臣们一起讨论佛法,大众论议着五欲之中,何为第一?有人说:“色为第一。”但也有人对于声、香、味、触有不同的认定,于是有人建议:“我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终究无法得到结论,不如去请示佛陀,一切依佛陀所说,如何?”

于是,波斯匿王带领七国国王、大臣及其眷属来到佛的住所,至诚顶礼后退坐一旁,请示佛陀:“我们七国的国王和大臣们在讨论五欲功德,何者最为殊胜?有人说色、有人说声……每一项都有人认定,因此得不到结论,特地前来请示佛陀,到底哪一个最殊胜呢?”

佛陀告诉国王、大臣们:“这要看每一个人所重视的是什么?说他们有殊胜功德,也是随因缘而说。如果有人对于色有所相应,那就认为色为第一殊胜而心满意足。如果不是他所相应,纵使再亮丽绚烂,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视若无睹。所以说,就看个人所好而定,其余无法胜于此。而声、香、味、触亦同此理,一切就看个人所喜爱的是哪一项,即便有其他胜过他所喜爱的,不是他想要的,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所以说唯有自己所爱者最胜最妙,其余没有能比得上的。”

这时,在座有一位名叫栴檀的居士从座位站起来,整肃衣服后恭敬合掌,说道:“佛陀的开示是世出世间最圆满的。”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

“央伽族姓王,服珠璎珞铠,

摩竭众庆集,如来出其国。

名闻普流布,犹如雪山王,

如净水莲华,清净无瑕秽。

随日光开敷,芬香熏其国,

央耆国明显,犹如空中日。

观如来慧力,如夜燃炬火,

为眼为大明,来者为决疑。”

此时,所有的国王齐声赞叹说:“栴檀居士,你说的真好。”同时脱下身上的七宝上衣,赐给栴檀居士,也随喜赞叹佛陀的无上智慧,满怀欢喜地离去。

栴檀居士看着所有国王离去后,便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向世尊说:“今日国王们赠我七件宝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这七件宝衣的供养。”于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这七件宝衣,栴檀居士作礼后方才离去。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二》

省思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因各自的因缘而从与自己有缘的法门摄入,实在是没有所谓优劣上下之分。作为修行人,我们一定不要对不同的法门有分别见,要平等尊重每一个修不同法门的修行人,必要时互相帮助,共成佛道。


滚滚红尘执为真,知遇佛法了空幻

顶礼大慈大悲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顶礼天龙八部空行护法诸尊

一个月前因为某种机缘,在好友聚会中,一位好友谈论起了佛法,他斩钉截铁的说,佛菩萨是确实存在的,这个宇宙中有佛,有菩萨,还有天人,阿修罗,神众,鬼众,以及天龙八部等等众生。

他热烈的述说,凡事境界皆应因缘而生,前世今生种种变化有因果定律,人在善恶业力造作之下,富贵权势是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是业力让我们不停的在六道中轮回。

佛法浩瀚,我也第一次接触听闻到前世,因果,超度,消业障等等佛学常识,最后听到朋友皈依上师三宝之后,带安来上师善巧方便,化解世间种种疑难杂症等等之事,因朋友带来的讯息量太大了,听得我目瞪口呆,心里纳闷着不知他脑子是否有异常......

无神论的我,对于佛的认识就仅限于一群人到寺庙上香,我不知什么是因果理论,朋友上师的三明六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现在听闻简直有如电视、电影的神话剧,佛菩萨都来现实生活中上演故事了,完全颠覆了我的人生观。

我一直觉得皈依的人,大部分是在生活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才会看破红尘,希望六根得以清净不问世间事。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怎会想要青灯伴古佛皈依持戒呢?与朋友聚会后我整个大脑五味杂陈,不理解,有疑惑又很好奇,那时种种情绪充斥着,太复杂很难用言语形容。

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足够可以让我,从对皈依充满抗拒的态度,转到一定要亲见上师明白究竟,请上师解决我对佛法的偏见以及疑惑。在生活上我是非常理智的人,但现在理性上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不知为什么当朋友引荐我参加日行一善宝善寺建寺群时,在我看到群里有一位神仙姐姐言论后,我竟然会对一位不曾相识的人,对她发的信息文章读后,不由自主开始嚎啕大哭,莫名激动的大哭,这是我对自己的理性发出的最大的疑惑 ......

再又因为生活事业的合伙投资问题,出现了危机风险,在举棋不定中,我跟朋友说了此事,当时透过朋友请问上师,承蒙带安来上师解迷,让我亲自检视了人性无常的变动,以及凡夫对名闻利养诱惑的屈服,贪欲障碍了良知与觉性,经过事业危机这样事情的缘起,我开始相信佛说的因缘生法了,冥冥中我相信是佛指引,让我皈依上师三宝,要我由迷转悟。

七月三十日终于在西安见到上师,虽然是初次相见但却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心中默想我肯定见过上师。可是这么熟悉和蔼的人,我怎么会想不起来在那见过?莫非是前世的记忆.....

我不是个钻牛角尖的人,因此我暂时把这个没法理清的疑惑搁置在一边,我想既然佛渡有缘人,如果真的有缘,上师会给我真理答案的。

三十一日开始佛法原理教学,皈依后要持守五戒戒律,其他四戒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尚能遵守,但不杀生戒,要吃素我可能做不到,因做事业要与人交际应酬吃素会有点困难,我犹豫不想皈依了。

但冥冥中似乎注定我要学习吃素,在空性和明证师兄的教学指引下,我了解了贪嗔痴是造下轮回的业因,我们身口意每天都在造业,既然是业,就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善业,事有渐修,能修比不修好,吃素总必杀生好,食肉只是习惯和执着的问题。

上师说修行学佛要吃素,贵在发心,生起平等心和慈悲心,佛法最实在的真理是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于是我决定皈依,让自己现在就在生活中开始学习吃素,开始改变自己,磨练自己,训练自己达到真正的慈悲心和平等心。

当正见在心中生起,我的疑惑和罣礙就消失了,于是我皈依上师三宝正式开始学佛修行!

在皈依带安来上师后的第二天,师父灌顶教授金刚薩埵净障修法,指导我们弟子祈请金刚薩埵本尊,以专注瑜珈观修与本尊相应。

上师在讲授中,我一边专注聆听,一边注视着本尊唐卡,大概三十秒左右的时间,瞬间我看到了本尊头顶的佛光金光闪耀,不仅如此,我发现唐卡周边也在发光,红色的边框发着红色的光,黄色的发出黄光,紧接着唐卡上下浮动神灵活现,好似上师在指导中,我就能一边相应观看。

这时我听到上师说看到发光也算是完成功课,上师拿着笔记本要我们弟子把在专注瑜珈中所观看到境界记录在本子。我想着我的任务算完成了吗?上师的加持是如此的奇妙,让我在平凡中亲见了神圣,可是师兄们才刚开始呢,怎么办?

我决定继续入观,太感恩上师以及本尊了,让我再次顺利入观,这次看到整张唐卡光芒明显比第一次看到的更明亮了,连眼睛余光看到右手和前方师兄的唐卡都泛着金光,这时我觉得佛的世界太伟大了,佛光真的遍照世界,佛是真实不虚存在的。

因佛光太强烈我闭上了眼睛,那强盛的光芒真不是凡夫肉眼能承受起的。当我再睁开双眼观看,此时唐卡在我眼前飘动,我感觉要进入唐卡中了,不停礼敬祈请感恩本尊,让我如此之快能亲见光芒,(我以诚心意供,因为下午明证师兄刚讲过)这时我看到本尊微笑了,还侧着头转动,发型也变了。

当我心想我的入观不知对不对时?疑问让我马上出定,出来后想了几秒,告诉自己提起正念,这应该就是本尊示现的另一个相吧,我因做如是观,所以我马上又入定进去观,这次我看到的本尊庄严端正的坐着,衣服上的丝带发出白色光芒,还带着些许绿色的璀灿,莲花宝座上散发着白光,座下金光闪耀,光好强,唐卡的光幅轮转的时间比前次更长了许久。

出定观后我跟空境师兄在休息室里面把刚才看到的写了下来,大概一个小时后,我们回道场,看到同修们仍虔诚专注的观看着唐卡,于是我开始做大礼拜,大礼拜后再次入观金刚薩埵本尊唐卡。

我抬头看到我最前方墙上也挂着一张唐卡,虽然距离有点远,中间的空间还有一些师兄不停在做大礼拜,也有些师兄进出上香做供养,于是我决心挑战一下自己。因为之前入定的时候我特别地怕吵和有动静,一有什么动静我就会跳出来。

但是这次不一样,虽然不停的有人走动,也一直有人在做大礼拜,但我专注一心后,体悟到其实真的只要心无旁骛,动也是静,顿时,整张唐卡就立体起来,本尊头顶最高处的宝石发出长长的光茫,又看到本尊面容慈祥和蔼的双唇在对我在讲授佛法。

一下子因为太激动了,我闭上了眼睛,闭眼后禅境这时出现了熊熊大火,火焰通红中出现了我的画像,画相中的自己还穿着此时的衣服,照片瞬间在大火中燃为灰烬,一惊之下又睁开眼睛,看到莲花宝座下,有一位全身被大火燃烧的人,此人即便被火燃烧到如此痛苦,他还在全心听法,顿时体悟到自己业力也很重,别人在烈火焚身中还能如此精进不退,我更应该珍惜现有健康的人身不畏困难,坚定勇猛跟着带安来上师虔心学佛修行,感恩带安来上师开启我的觉性,让我心性开始启蒙,领受智慧之光。

第三天因为我与友人以及家人行程上另有安排,没办法继续在道场禅修,根据原来的行程我们驱车去了法门寺,因为昨夜一个晚上都入定坐禅观,没闭眼休息,所以上车没多久我就小睡了一会,也做了个梦,我意识到这个应是我接法名的梦禅。

梦中我在山上,这个时候眼前出现了一条铺着灰色木板的小路,小路弯弯曲曲,就在这个时候湖中竖起几根木板,木板上清晰写着一个“音”字,我顿时意会到这个是我接法名之梦。因为我是空字辈,想了一下法名是,空音,下意识不大喜欢这个法名,所以改了一个谐音字“隐” 所以我猜测我的法名为“空隐”。 但我不是非常确定这是否是我的法名。

梦醒后,当我抬头看天空时,我看到两个黑色的飞行物在天空中移动,我认真观看,这分明就是凤凰和龙嘛!他们互相穿梭飞舞着,我一直目视着他们,直到他们同时钻入到云层里,我非常诧异自己看到这神龙活现的一幕,也诧异着上师开启的禅观一直都在进行着。

到了法门寺十点整我入寺拜佛,在虔诚礼佛中我望着如来佛的手,佛是如此安详,看着佛舍利缓缓上升,我居然看到了如来佛祖的手指动了一下,我真是又惊又喜,如此殊胜,我眼眶里眼泪肆溢,心中唯有感恩上师!感恩佛祖!再次感恩上师加持让我有如此殊胜感应道交的禅观,真是应诺了朋友那句话,佛是真的存在的,真的有天龙八部在护持正法的道场,证悟的觉者上师是引领弟子通往成佛道路的桥梁。

晚上回到家后,实在劳累,一上床就睡着了,在睡梦瑜珈的梦禅中,见到观世音菩萨和明证大师兄在讲话,梦境非常的清晰,知道他们在讲话,但是我一句也没听懂。然后观世音菩萨指着一条白色有点虚幻的弯曲小路,告诉我说“这条才是你的道” 这个时候梦境结束,我醒了。

因为梦到两条清晰的道路,故我想法名为空道,但被师父驳回,后来想起师父曾经跟我讲过何为空,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所以脑门一开,顿想到“空幻”,就这样我成功接到了法名。

虽然接到了法名但是内心还在纠结法名实为直指心性的弱点和缺失,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师父帮我取意喻的法名为“空话”?

后来师父开示才知道灰色木板小路是我凡夫人生的轮回道路,白色路是我直遇佛法的光明大道,观世音菩萨其实跟明证大师兄讲的是密语,空话(密语之音)所以我一句也听不懂。另外的意义也要我严守警记自己在佛前皈依的承诺。

我顿时觉得如此简单的佛学知识我都不懂,我却还自作聪明改为空隐,想隐藏自己不喜欢的一切,实在是愧羞。

我感觉老天给我生命的旅程另外开了一条宽阔之路,因缘成熟了,冥冥中自己就走到这条路上来,在带安来上师的教导和呵护下我慢慢的在茁壮成长,这里有另外一个崭新的自己开始学习和感悟。

感恩上师提携护佑,希望自己能沿着观世音菩萨指的那条白色成佛之路,克服重重困难,一路精进向前,真想看看路的尽头会是什么风光等着自己。

以此三天禅观与大家分享,我皈依了,也找到了我的根本上师,愿习佛同修们早日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师,行普贤行出离三界,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

顶礼大慈大悲金刚上师带安来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顶礼天龙八部空行护法诸尊

空幻合十

记于2016年8月2号

~~~~~~~~

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今生今世与上师的相逢,是我们在轮回中最圆满、最温馨的经历(下)

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意味着我们决心直面生活的实况,选择把顺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上师的加持”也许恰恰意味着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实况。你希望有一种方法,有一个人,能带你超越这琐碎而低俗的人生,进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世俗的事务不再让你感兴趣,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如果你仍然想要成为,想要得到并且保有,不论目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情感欲望,还是非世俗的名闻利养、神通境界,背后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你不过试图用另一套东西来强化我执。

如果你失业了,你不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或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宁愿相信这是一项考验,是上师或者诸佛菩萨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礼。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会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应该摔在莲花或至少是棉花上。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就不会在意自己会摔得多惨。哪怕山穷水尽,比周围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这份坦然和决心,已足够令我们的生活开阔而富足。

我们听从上师的教导,开始闻思佛法。佛教经典的文学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各种理论、概念、公案让你振奋赞叹,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融入你的心相续转化成你个人的领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知识。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闻法是为解脱,不为积累、卖弄学问。尽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识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但这并不能保证减少你的困惑。若没有对上师的坚定信心并随时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在闻思修过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习气的影响,而成为一种囤积行为,囤积学问,囤积经验。

从前,那诺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负盛名的班智达,精通三藏,辩才无碍,但智慧空行母却提醒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未彻底证悟。”尊者知道空行母所言正中他的要害,于是毅然放弃一切功名成就,从零开始跟随帝洛巴尊者学法,受尽磨难而始终心无旁骛地追随上师左右,最终在上师的加持下证悟诸法实相。大圆满传承祖师嘉纳思扎尊者和布玛目扎尊者也有过类似经历。两位祖师都曾五百世转生为大班智达,却始终未能证得无上正等觉。后来金刚萨埵在空中示现,给予指点,他们先后远赴东土拜熙日森哈尊者为师,依靠上师传授的大圆满窍诀终于证得佛果。

佛法强调闻思修并举。闻思的同时,我们要修法,要用亲身体验去印证佛法的教义。对刚入门的人来说,实修往往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但当你满怀跃跃欲试的热情,请求上师授予那传说中奇妙无比的高深法门时,他要么微笑不语,要么建议你去磕头、持咒,或做其它诸如此类、再平凡枯燥不过的事。你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打击你的积极性。难道不需要做点儿什么与众不同的事就能成佛吗?难道磕头、持咒与开悟有必然联系吗?你开始怀疑上师是否真的愿意教给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自我”就是这样,只要不如所愿,很容易就陷入猜忌当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因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梦如幻,我们才投入到宗教修持中;而如果这种修持总也无法满足成功欲,我们便想:精神修持大概并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实可靠;如果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世俗营生上,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一无所获。我们就是这样在世俗与宗教、物质追求与精神修持之间跳来跳去、摇摆不定,而实际上我们的态度和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修行路上坚持不懈,做到这一点比我们预想的要艰难得多。我们只有在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时,才相信自己走对了路;如果情况没有变好,我们就会犹豫不前或干脆放弃。不幸的是在修行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很糟糕。以前因为散乱,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有多浮躁僵硬;而通过心的训练,我们也许是此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混乱。这让很多人感到难堪甚至无法接受,但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混乱,定力将无从谈起。经论中说:修行之初,我们的心像高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喧闹杂乱;一段时间后,心变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溅、势不可挡;再后来,心像大海,远看平静如镜,走到跟前还是会发现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后,心像高山,坚毅沉静、巍然不动。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这是上师要传达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可我们往往要在吃尽苦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平常心是道”。上师建议我们持咒、磕头、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让我们逐渐放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退好高骛远的冲动,在平实中体会修行的滋味。你看《金刚经》里第一段写道:佛陀与弟子在舍卫城外的树林里静坐,到了吃饭的钟点,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里挨家挨户乞食,回来吃完饭,叠好外衣,收起碗,把脚洗洗干净,拍拍坐垫,继续静坐。圆满无上正等觉、堪受人天供养的佛陀,过的就是这样平实的生活。等几百万遍心咒念完、十万个大头磕完,尽管你可能还是观想不清佛菩萨的形象和坛城的细节,但是你的心安静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圆满”、“大手印”之类的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具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佛性、本来面目、心性等等都指向同一个东西。它如如不动,一直就在,不是要等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才会出现,也不是从上师那里移植过来。上师能做的只是帮助你把背包里不必要的破烂什物都扔掉(看看你这一路走来竟带了多少不必要的行李!),直到裹在其中的如意宝珠露出来。

起初,米拉日巴尊者到马尔巴上师那里一心想求即身成佛的法门。他认为必有一种方法是“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能够像点金剂点石成金一样,把他从凡夫顷刻间变成佛。他以为上师必定会一口答应他的请求。但是他错了,无论他做什么都得不到上师的肯定。除了打骂,上师连半句口诀也不传给他。就在他第一次因为伤心失望而痛哭时,上师跟他说:“对法不能太夸张,不过据说你是一个精进的人,若能勤修我的窍诀,或许此生也能成佛。”并且安慰他:如果他能按上师的要求修建房子,就传他窍诀。当别人都去接受上师灌顶、传法时,他却要忙着背土石建房子。每次房屋即将竣工,上师都会一顿痛打,命令他重建。他的背烂了,“法”的影子却依然看都看不到。就这样日复一日,苦难、委屈、琐碎的劳作磨掉了他的傲慢和浮躁,也平息了他急于求成的冲动。他不再以为往昔的业障是随便说说就能清净的,也不再奢望即身成佛,他甚至放弃了继续求法的打算,准备一死了之。而就在这时,他和上师之间的障碍清除了。上师终于同意向他传法。上师说:“为了净除你的罪业,我叫你来建筑息、增、怀、诛的房屋。我把你从灌顶的会座中赶出去,又做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可是你不起丝毫邪见。这表示将来你的弟子和法统学道时能具足信心、精进、智慧、慈悲等一切弟子应具的条件;修道之时,皆能于此生无大贪著,有忍苦精进修行的毅力;最后生起觉受证解,具足慈悲和加持,成为圆满具相的上师。”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淡化彼此、你我之间的界分,而我们的生活却是建立在分别心上的。整个人生似乎都耗费在分别这个、那个、好、坏、接受、拒绝上了。我们把事物与概念联系,把概念与情绪、态度联系。如果你的分别能力稍弱,别人就会把你看成智力低下。正是因为全社会都极力推崇分别心,人与人之间才会这样疏离,世界才会这样四分五裂。分别心使我们用孤立、分离的眼光看待事物,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便在我们眼中消失了,所以我们很难以包容的心面对世界,而且相信自私就是利己。有人不知道怎样印证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实很简单: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强大,你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界分感是否依旧强烈。

上师帮助我们弱化分别心,训练心的开放能力,有时候,他会采用激烈的手法,像帝洛巴对待那诺巴那样。看上去帝洛巴上师一直在想方设法虐待他的弟子,而那诺巴毫无怨言地全部接受下来。暂且不谈这两位大德各自的成就,单是他们之间的默契交流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帝洛巴以常人无法接受的方式,一次次想探底那诺巴心理承受力的极限,而那诺巴,这位出色的弟子,一次次向上师证明他的心足够开放。他不愧为帝洛巴法脉的继承者,在他的心与上师心之间,沟通至为彻底。

我们认为自己相当开放,没有多少分别心,可当上师吩咐我们去做什么,第一反应仍然是要判断,有时还会因为不认同而犹豫或拒绝。不是说我们不信任上师,而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遇事一定要作评判,稍有不顺就要反弹。问题就在这里。上师是我们决心恭敬、友善相对的人,对他尚且如此,对其他人、其它事会有什么反应可想而知。因此,上师让我们以他为对境,学习以开放、柔韧的心待人处事。“不违背上师教言”,不是要树立上师的权威,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平静接受一切际遇的能力。前辈大德曾建议想跟随上师学法的弟子,要像渡船那样,被人呼来唤去而毫不厌倦,或像铁匠铺里的铁砧,冷的热的轮流打击而真心不改。

世间万物相互联系,我们如果能对一个人完全敞开心扉,就能对整个生活开放;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一个人沟通,就能和整个世界沟通。我们将习惯于欣赏和尊敬周围的每一个人,就像多年以来欣赏和尊敬我们的上师。那份开阔而谦卑的心,直接来自于上师。我们这时才知道寂天菩萨所说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你看任何一位众生,都怀着真诚和慈爱去看,并且观想:依靠仁慈的众生,我将大彻大悟。

从扭捏作态、浮想联翩,到落到实处修行,上师不露痕迹地帮助我们调整心态。随着修行的不断长进,我们与上师的情义更加深厚温馨。上师是佛,但他并不是那庙堂之上金色脸庞的偶像。面对上师,我们既有对佛陀的恭敬,也有对另一个生命的发乎真情的关爱。佛菩萨游舞人间,示现如凡夫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一切都大有深意。记得法王如意宝圆寂后不久,我到成都,几位居士来见我,问:法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法王如意宝已得佛果,娑婆世界对他来说同极乐世界没有差别;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有天壤之别。法王如意宝为了引导我们,一生倡导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自己也示现往生西方净土。在法王如意宝的境界中,没有痛苦烦忧,但是在我们的境界中,法王的病痛、离去都是真的。我们不忍看见上师承受病痛的折磨,不舍得上师就这样离去。从此失去依祜,众生失去依祜,我们怎能不悲伤!

从前,麦彭仁波切身体不好,他的侍者沃莎为上师的健康着想,时常把前来拜见的信众挡在门外。有时仁波切趁沃莎不在偷偷会见客人,一边往外看一边说:“我们得快一点,千万别让沃莎看见,不然,他要对我们不高兴了。”显现上沃莎对上师很严厉,作为弟子和侍者,似乎不应该这样做,但他对上师的关爱是那样真切强烈,以至于顾不上过多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这一点,上师当然明白。麦彭仁波切在圆寂前,来到沃莎的小屋里特意向这位跟随他几十年、忠心耿耿的弟子道别,问他是否还有修行上的疑问,并且说:我乃文殊菩萨的化身,以愿力来此世间,非像一般凡夫因业力而来。末法时期众生狡诈多疑,故我以前从未透露过自己的来历。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怕你伤心才以实相告。眼前的分离是暂时的,以后你也会去香巴拉刹土与我相聚。我们永不分离。今生师徒一场,凡我有的功德,你都有。你在我身边所做的一切,哪怕是走路,都是未来成佛的因。

因为往昔积累福报,我们才得以在今生见到自己的上师,然而,这样的相逢很短暂。世人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上师虽然不像世间的父母那样需要我们养老送终,但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师教言修持佛法,尽己所能地让上师欢喜。对上师,愿我们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前几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二十五年前,初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时,法王如意宝特意为我安排了一间小木屋。我在屋前遇见当时的邻居,他也是年轻时的样子。我们边走边聊,突然在地上捡到一个曼扎上的顶饰。这时,我一下从那个场景中抽离出来,还是在梦里,但已然是局外人,像看戏一样看着当初,无限感伤:“在这个顶饰还新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健在,大家都很年轻,今天很遥远。可转眼间法王如意宝已经走了么?怎么这样快?”一阵钻心的痛把我从梦境拉回现实的黑夜中,泪水横流。我愿意付出一切去换回与法王如意宝再次相聚的片刻,虽然我肯定还会像以前一样,见到上师,就紧张得恍恍惚惚,不知所措,但是,我心里有多幸福只有我自己知道!

与上师相聚,时间并不多;此生为人,时间并不多。

上师在世间停留不是因为留恋,他是不忍离去,想着要帮助我们了悟:我们的心和他的心一样其实已经在光明中。当我们逐渐敞开心扉,学会恭敬而亲密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与己、与人、与世界不再频发冲突,我们会明白:这份单纯和坦白都是上师手把手教会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哪怕是刚才拂面而过的清风,或是路边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上师的气息。在我们感知它们的开放、温柔的心中,有着上师引导我们一路走来的印迹。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上师的加持的确无所不在。

愿我们时刻铭记上师三宝的功德,忆念上师三宝的恩德!

~~~~~~~~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


如来的名号包含了甚深的意义(上)

继续宣讲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显大乘道的《入行论释•善说海》。本论分两个方面:论名和论义。昨天已经讲了论名(包括真实论名、译礼),今天正式宣讲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我希望这次参加学习的人,不仅要通达颂词的意义,而且也要看无著菩萨的科判及讲义内容。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以前看过这本书,颂词也学过,科判也背过。”不要这么想!学习论典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态度没有摆好,你的学习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学习五部大论,你一定要背诵每部论的颂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们讲过《入菩萨行论》,当时用的科判是华智仁波切的“明镜义”,这个科判分得相当好,后来《入菩萨行论广释》也是用了这个科判。这次我们不用那个,而是用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来进行宣说,希望各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该记哪些内容。尤其是我们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数人都背过《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希望你们这次一边听讲,一边随堂把颂词背下来,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颂词没有背好,内容恐怕解释得不是特别清楚。

要知道,《入菩萨行论》并不像五部大论那样,内容比较深,背起来比较费劲,我寺院中的小僧人(大概十几岁)就像念观音心咒那样背得特别熟。在座有些人年龄可能比较大,如果是六七十岁了,不背也可以,其他的人不管十几岁也好,五十岁也好,背诵应该没问题。真的,你们不要怯懦:“哦,我已经四五十岁了,肯定不行了……”不应该这样!去年我们考试的时候,很多六十岁的老菩萨也到考场上背了很多论典,当时他们背得特别精彩,只不过看不到牙齿而已(众笑)。

下面先讲礼赞句,寂天菩萨在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三宝和其他应供处,颂词是这样的: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从字面上解释,这里的“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众。学过大乘经典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僧宝指一地以上的菩萨,《智者入门》和《随念三宝经》也是这样讲的。这句话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里面的法身,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么法呢?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在造论之前,寂天菩萨顶礼了一切善逝佛陀、证法和教法、文殊弥勒等大乘菩萨,以及声闻阿罗汉、缘觉、世间上所有的佛塔、善知识等等,在这些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我毕恭毕敬地顶礼。谁顶礼呢?我寂天菩萨,这里是以作者的名义来顶礼的。顶礼的方式是什么样呢?上等者以见解的方式顶礼,中等者以修行串习的方式顶礼,下等者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

下面看一下无著菩萨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无著菩萨开始解释得比较广,好几天都是讲义看不到颂词,但过一段时间,颂词下面就只是简单的字面解释了。以前萨迦派有些论师也是这样,刚开头的时候讲得特别广,后来逐渐越来越略了)。〖关于“善逝”〗首先是佛宝。我们以前在讲《入菩萨行论》时,介绍过《释量论》中的解释方法,你们可自己翻阅《广释》作参考。一般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认为佛陀有十种名号,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种名号当中,其中一个就叫做善逝。〖普明论师认为〗普明论师是印度八大论师中的一个,他解释《入菩萨行论》的注疏非常出名,这里他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有些人认为“去了”就是死了、圆寂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去到哪里呢?去到涅槃的地方,从我们此岸到彼岸(前段时间讲《心经》也给大家介绍过),所以“善逝”是善去、善妙而去。当然,“去”不一定非要走路而去,因为“善”有很多种用法:〖比如说身相善妙〗身相很好,可以用“善”来代替;〖善净瘟疫〗病全部遣除了,禽流感一点也没有了,也可以叫“善”妙净除;〖善满妙瓶〗妙瓶里全部装满了甘露、乳汁,也有“善”满的说法。“善”虽然是一种形容词,但在很多场合中都可以用,所以如来也可以叫“善”妙而去。

如来为什么叫做“善”妙而去呢?〖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烦恼障全部断除了,所以叫“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以上普明论师从断功德方面,讲了一地到十地直至佛地之间断除障碍的情况。《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证大,还有一个心大。“断大”指所断圆满,该断的障碍已经全断完了;“证大” 指所证圆满,该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证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圆满。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的目的,就是要现前这三种大。此处主要从“断”的角度解释了善逝的涵义。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善天尊者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我们若详详细细地解释,如来的名号包含了甚深的意义。总之,为什么叫善逝呢?因为所有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所有的障碍全部消除了,从这个角度叫做善逝。

华智仁波切还解释道:依靠安乐的菩提道,获得了安乐的大菩提佛果,这就叫做善逝。菩提道是很安乐的,虽然很多人不学佛,但如果真正学了佛,会对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利益,不管你平时的思想健康也好,生活行住坐卧也好,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充实、很有意义。尽管表面上提起来,我们修道需要苦行,需要在漫长的时间当中积累资粮,有一些很可怕的字眼,但实际上,这个苦行并不像世间上的痛苦,因为心理的作用相当大,为求得正法而受一些苦,在真正修行人的眼里,反而是一种快乐,所以依靠安乐道获得安乐果,这是华智仁波切的解释方式。以前有个帝贤论师,他说: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功德,故称之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总之,寂天菩萨也好、我们也好,一定要皈依或者顶礼佛陀,我们毕竟是佛教徒,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时时刻刻去忆念。如果你是上根者,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白天做事情也好、晚上睡觉也好,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就应该是佛陀,这是一个佛教徒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如果我们两三天或者好几天当中从来不想佛陀的恩德,那我们不算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每天都念“释迦牟尼佛仪轨”,一方面是大多数人以前在上师面前发过愿,没有念的话会失毁誓言,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每天不管怎么样,就算心里不能跟上,词句上还是要念一些佛,所以大家集体上课前一定要念“释迦牟尼佛仪轨”。同时,我也希望以前没有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今年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一定要看《释迦牟尼佛广传》(前两天我也提醒过,但这些重要的事情,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希望你们不要当耳边风。这对你们个人非常有意义,不是看了以后我的地位有什么不同),了解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利益众生,这与现在某些佛教徒的想象完全不同,大家应该有个深深的体会,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非常希望:凡是佛教徒,不管你是什么宗派的、什么团体的,尽量念一些“释迦牟尼佛仪轨”。当然,各教派都有一些不同的仪轨,但我自己认为,以前我用将近五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五百多页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译完之后内心体会非常深,对释迦牟尼佛产生了一种于以往不同的信心,所以,后来要求大家将麦彭仁波切造的“释迦牟尼佛仪轨”最好每天念一遍,这样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不管你的心能专注也好、不能专注也好,念一遍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这里寂天论师显现上也是在佛陀面前恭敬地顶礼。当然,有智慧的人,不仅会在真正的佛陀面前顶礼,诚如《亲友书》中所说,就连木头雕刻的佛像,他也是非常恭敬地去顶礼,这是有智慧人的一种选择和行为,以上是顶礼佛尊。

~~~~~~~~

08 - 《妙法莲华经 -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佛典故事】心邪法邪,心正法正

佛陀时代,提婆达多至王子阿阇世的住所,告诉王子:“过去人寿极长,现在则不超过百岁,所以王子你要知道人命无常,若不尽快登上王位,一旦无常来临,寿命终了,岂不可惜。”接着,提婆达多进一步劝说:“王子将国王杀害,就能登上王位,统领国家;而我也准备杀害佛陀,取代佛之位,登无上觉,到时摩竭陀国就有新的国王及新的佛,如同太阳穿透乌云,遍照大地,亦如云消月现,众星拱月,实在是令人期待!”于是王子听其谗言,将父王关入铁牢,并且更换大臣,治领人民。

众多比丘至罗阅城乞食,听闻此事,回至精舍向佛陀禀告。佛陀开示大众:“因太子行不正法,群臣、人民、士兵亦会仿效,行非法之举。如此,日月运行错乱失时,没有年岁,星宿运行异常,神祇愤怒,风雨不调,作物不生,大自然失序,人民、动物寿命变为极短。倘若国王力行正法,群臣、人民亦会效法其行,日月运行正常,万物得以生长,君臣如兄弟般和睦相处,神祇欢喜,大地即无灾害,人寿则会极长。”佛陀接着说了一首偈语: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萠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一切民亦然。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正法,况复下庶人。

萠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然。”

佛陀教诫大众,应行正法,舍去非法。大众听闻此语,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八》

  省思


所谓“心净即国土净,心平即天下平”,心正即法正,心恶即法邪,这念心周遍法界。心邪,大自然运行即失序,招感风灾、水灾、火灾不断,人命饱受忧患。若能时时起善念、行善法,则能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人民自然安居乐业。

~~~~~~~~

08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