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
如果发心要普度众生,救拔苦难的众生,将佛法传布到每一个地方,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佛法,就先要观众生的苦,发起菩萨的慈悲喜舍愿心。发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就是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
给予众生一切乐,名慈无量心。发愿不但今生,乃至尽未来世,都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随着愿力给予众生一切快乐。因为众生无量,所以菩萨行也是无量,起这种慈心,就是修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名悲无量心。众生有种种的苦,要尽我们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办法把众生的苦去除掉。不但这一生要去做,生生世世都要去做,起这种悲心,就是修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见人行善或者快乐时,心生欢喜,名喜无量心。见众生有种种的成就或得乐时,心生喜悦,心量广大,念念如此无有间断,就是修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不论是冤或者亲,都能一律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能舍内在种种心境、外在种种境界、物质等,而不起分别、憎爱,就是修舍无量心。
大悲咒的由来
大悲咒的来历
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成为法喜充满的八地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
大悲法门的核心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听闻持诵《大悲咒》,可以灭除累劫重罪障难,获得一切安乐圆满,乃至成就无量功德善法。
依《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大悲咒》所具有的大方便威神力,是不可思议叹莫能尽的。
概括起来,大悲咒有以下12种不可思议无量威神功德利益:
1.离三恶道苦
听闻大悲咒的三恶道众生,能离三涂苦;诵持大悲咒的众生,不会堕落三恶道中。
2.现生所求皆果遂
诵持大悲咒,现生中的所求所愿都能果遂。但排除不善的人,不至诚的人,以及生少疑心的人。
3.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如理的发愿和称念名号后诵持大悲咒,坚持每夜诵满五遍,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若对大悲咒生疑,即使诵念,连小罪轻业也不能灭除,重罪更加无效。但尚且能种下成就菩提的远因。
4.往生佛国
人天诵持大悲咒,临终时十方诸佛都来授手,可以往生到任何向往的佛土.
5.免恶死,得善生
持大悲咒可以解决生死中最切身的善终和善生问题。可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具备种种吉祥的善生。
无论现生暂时问题亦究竟解脱问题,大悲咒皆以不可思议方便力,遮止一切恶因恶果,具足一切善因善果。
免十五种恶死: 持大悲咒能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遮止一切恶因恶果。
得十五种善生: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纯熟;不犯禁戒;
无论投生的时代环境和政治环境、人际和物资、身根和道心、法缘和根机等,都是妙善圆满的。
6.消除一切病患
诵持大悲咒,三界一切病患都能治好。所有痛苦缠身的众生以此陀罗尼治疗,无不痊愈。
7.得智慧、三昧、辩才,降伏魔外。
8.常得诸神护卫
对于如法诵持并对众生起慈悲心者,受观世音菩萨派遣的各路善神龙天会时时跟随,悉心护卫。
善神会轮流保护孤宿荒野的人,会化作善人给迷失深山的人指路,为需要的人提供水火等需求。
9.速超上地
声闻人诵持大悲咒,未证果的能速得证果。
听闻大悲咒的、修行书写的、如法而住的,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修行人或三千大千世界的诸神,未发菩提心的能速令发心。
未得大乘信根的众生,大悲咒能增长大乘种子的法芽。
修行六度未满足的能速得满足。
未达到初住的能速达初住,乃至达到十住;甚至能达到佛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诵持大悲咒能够快速超入上上地,大悲咒也因此而名为“速超上地陀罗尼”。
10.成为加持之源
诵持大悲咒者,自身便是无量功德宝藏,并且成为了他人不可思议的加持之源,成为尊重恭敬的对象。
11.成为无尽功德藏
大悲咒总持无量文义和功德,持诵大悲咒即是无量功德善法的摄藏。
12.于诸实际问题能有所饶益
大悲咒另有诸多具体的微妙利用,若除灾厄若药用,乃至启请观音等。
觉悟的三个层次
觉悟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自觉”,就是自我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属于阿罗汉境界。其次,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也能使他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行为,属于菩萨境界。第三,在“自觉”、“觉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觉悟的行为做到尽善尽美,断除自我及他人的一切迷惑,这叫做“觉行圆满”,属于佛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佛教术语中称为“三觉”。声闻“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不圆满;只有佛才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完全具备“三觉”。
01 第一部分 佛教原理
一、佛学是宇宙人生的教育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众生至上至圆满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课程包含的内容更多。它不是单项的哲学,也不是单项的宗教,它是宇宙科学,是觉悟人生的教育。从时间上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囊括我们眼前所有的生活,并且一直推演至无尽的世界。
佛学阐述了浩瀚宇宙中所有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真理。是教学、是教育、是医学、是智慧,是一门宇宙的学问。它告诉我们人与宇宙所有的关系。从空间上跨越了横向与纵向。中国儒家是讲人从生到死一世的教育,而佛法是讲过去世(累世)、现在世(今世)、未来世(未来的无尽世)的教育。
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修行对于已入空门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念佛(代表修心),一种是入禅(代表坐观)。念佛是解的部分,是学习佛教理论。禅是修清净心,修觉。
二、佛菩萨的教育意义
佛法中所有的艺术品具有很深的教学意义,为什么庙宇里有许多佛菩萨像?因为我们所供养的每尊佛菩萨都代表一种法门,佛法是无量无边的,用一种方式是无法完全表达的,因此用多种形式来解意。其实佛法是教你离苦得乐 ,转迷成悟的教育。
当你了解佛法在教育上的特殊意义,就不会把佛法当成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宗教。他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上至圆满的教育。你了解了这一切,对佛教的崇敬心会油然而生。
一切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和罗汉代表我们的修德。不修,性德虽然有但不能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
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所以我们通常看到佛门供养的都是一佛两菩萨。佛是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启“用”,本性是“空”,“体”,启用是“有”。
体、像、用
佛陀是福智圆满的,用体像讲他就是全体。以全体的法界为身,故称为法身。法界遍一切处、一切时,法身藏于法界的任一时空。随处随时以不同的形象方式现前,那就是化身。但这不是佛本身的面目,而是应众生映像而感应的结果。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部分,每一部分代表究竟圆满。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佛的本体是共通的。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显性德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教我们对人要慈悲,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这是对自己说的,也就是对人要慈悲,对己要清净。佛号代表我们性德应具足的本性。
三、从人的生老病死到世界的成住坏空
佛法的原理是讲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循环中运行。比如人类,从投胎开始代表【生】;逐渐长大代表【住】;老、病、残代表【异】;生命终了(死)代表【灭】。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生、住、异、灭的规律。而世界亦逃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
四、佛教中“劫”的含义
『劫』为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由于时间太长,无法用年月日计算,所以用『劫』表示极长的时间。『劫』的计算方式,根据《大毗婆沙论》记载:人寿自十岁起,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个增劫;再由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称为减劫。如是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所以一大劫里面包含八十小劫。
五、 成、住、坏、空
大千世界从生到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劫”,分别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劫所描述的是一个大千世界生成、持续、破坏、消失的过程。
成劫:是大千世界发展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阶段。成劫的“动力”是这个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在成劫一开始,众生的业力在虚空中升起机细微的风,逐渐形成风轮,然后在风轮上形成水轮,金轮,在金轮上生成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等。等物质世界形成后,有情开始下生。成劫要持续二十小劫之久。
住劫:成劫后,世界进入住劫时期。在住劫中大千世界十分稳定。这段期间,众生开始造作善恶业因,遭受不同的因缘果报,于六道中生死轮回。人的寿命反复增减。在每个减劫的末期,人寿减至十岁,会发生三小灾,即飢馑灾、疾疫灾、刀兵灾。成劫时会有佛出世。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中第九个小劫的减劫。
坏劫:住劫过后,世界就进入坏劫。在坏劫的一开始,地狱众生命终之后不再投生别处,然后按照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色界四禅天以下)的顺序,每一道的有情众生死后不再投生,所以众生有减无增,一直到全部消失。有情消失后,有七个太阳出现,引起的大火将色界初禅天以下全部烧毁,然后有水灾毁灭二禅天,风灾毁灭三禅天。此时,大千世界只剩下了色界的四禅天和无色界。坏劫后,世界便进入空劫。
空劫:空劫中没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唯有虚空。空劫结束后,在适当的条件下,众生的业力又会生起一个新的大千世界,重新开始成、住、坏、空的轮回。
02 第二部分 佛门基本礼仪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沿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
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衆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上香的方法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
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爲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 (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衆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礼佛的意义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
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爲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衆生,负载衆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衆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
四、拜佛动作解说
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03 第三部分 佛教的寺庙——天王殿与四大天王
由寺宇之门开始,引你入佛法殿堂。破迷、入信、引证、了悟。
一、寺庙
传统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传法的地方称为经社亦称为丛林,也就是现在的寺院。古时中国的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和研究讨论。修禅是修清净心,修觉,修定。每天有十六个小时用功,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成就就快了。
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变相成了一种宗教。传统的佛教越来越少,摆在我们面前的寺庙与从前的寺庙丛林,已经有所区别。
古时和尚就是传经的老师,他的言行是世人的楷模。现代人称传法的地方为佛法大学或山门。
佛教的庙宇从外看是两层,里面看是一层,这代表什么呢?外面的两层代表『真俗二地』,里面的一层代表『真俗不二,万法如一』。这是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道理:外表有别,内里无二。
二、山门
山门指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的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天的寺院有的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寺庙的山门
三、天王殿
走进佛教建筑,一进山门既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左右供奉着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通常开门既见弥勒佛笑脸相迎,寓意着我们习佛之人首先要笑脸迎人,欢欢喜喜。弥勒佛的肚子代表着包容、平等和喜悦,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欢欢喜喜,平平静静,不要斤斤计较。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已经走进佛门。弥勒佛迎着大门告诉来者,如果你有我示现的心态,就请入佛门吧!
天王殿
四、佛教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护一部洲(即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天王执掌人间的风调雨顺。
东方持国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持就是保持,国是国家,顾名思义就是主持一个家庭的事物,代表家长;在公司主持一个公司的事物,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在国管理一个国家的事物,代表君王,总统。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做哪一行,都要尽心尽力到圆满,才能令国家或者公司,甚至一个家庭变得安宁和平,故名持国天王。
持国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意指众生不论是做人还是正在修行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持守中道,要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好像琴弦,松了无法弹奏,紧了就断了。
持国天王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以干闼婆、紧那罗为持国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我们的德行要每天的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天天的提升。
增长天王代表时代永远在进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佛门才是真正讲求进步,不仅引领时代向前走,还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故名增长天王。
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冑,手握宝剑,代表慧剑,表斩断烦恼之意。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以鸠槃荼、薜荔多为增长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广目的意思就是多看,教导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是实践。告诉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学习,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才能使这个世界更加和平安宁。故名广目天王。
广目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冑,为群龙领袖 ,手缠一条龙或一条蛇,龙和蛇表的意义都一样,都是代表变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多端的,一定要看清楚才能从容应对,龙就代表这个意思。
广目天王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以龙王、富单那为广目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精通佛法,多听多闻,以福、德闻于四方。右手持宝伞(或作宝幡),代表遮盖的意思,千变万化的世界有种种污染,你需要防范,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持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要被染污。伞就表这个意思。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
多闻天王又名财宝天王,他具有很大的福德,专门负责保护众生的财富。佛陀在示现涅槃时,嘱咐四大天王在以后的世界里当邪见王会毁灭佛法时,必须坚定的加以护持。当时财宝天王顶礼佛陀,答应率领一切眷属,来保护北方的佛门弟子,维护正法久住世间。
多闻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黄色,穿甲冑,头戴宝冠,身上遍满璎珞珠宝,两肩左月右日,象征财宝无尽的天库,为其所有。他是财神的统领,下属有八大财神,各管八方天库。听令济度缺乏资财的学佛行者,使他们免于穷困,专心学习。
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罗剎、阿修罗为多闻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四大天王其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告诉我们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偶像崇拜,更不是仅仅烧几炷香这么简单,而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教我们怎样实践生活。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代表理,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代表事。这就是天王殿对我们的启示。
五、佛前供具的教育意义
【水】——佛前供水表“法”。水是干净的、清净的,看到一杯供水,让我们想到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与平等。
【花】——佛前供花表修“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
【果】——佛前供果表果报,花与果是由因得果的关系。希望得什么样的“果”就修什么样的“因”。
【灯】——佛前供灯表智慧、光明。
【香】——佛前供香表戒、定、真。
佛前供具全部是表法的,是具教育意义的,如果习佛的人自己都不明白含义,就不能怪外道的人说你是“迷信”。因此希望所有佛弟子都要清楚表法意义。
04 第四部分 佛教的寺庙——大雄宝殿中的横三世佛
『大雄宝殿』一名典出《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称为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
大雄宝殿中主要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指佛法僧三宝。三宝中的【佛】指觉悟人生的真相,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和真理;【僧】指修学教法的僧团。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
有些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供奉横三世佛、西方三圣、药师琉璃光佛等圣像,下面将一一介绍。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横三世佛
横三世佛: 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坐像
现在世释迦摩尼佛
(1)释迦摩尼佛生平事迹
释迦摩尼佛是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
“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释迦佛陀佛降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印度,在降生之前示现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及王后摩耶夫人为父母,于是化乘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入住母胎。菩萨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清净无染。
经十月怀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又有龙王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泉水沐浴佛身,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于时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诸天龙神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成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
释迦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后出家之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厌离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认识到世间实在是一个苦的地方,人一生是有限的时间,可是一般人都不明白这无常转变的道理,终日拼着命来营求生活,这真是最大的悲哀,见到别人的老病死也知道可怖,但不了知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惊惧。这就是人生的大患。他此刻下定决心,不能像世间的常人一样痛苦迷惑,要彻底的脱离生老病死苦,更发愿要让世间人也永离诸苦。虽然父亲净饭王种种富贵人间享受想要让太子留下以后成为转轮圣王,但是太子坚定信心要寻求解脱人生诸苦的究竟真理和道路。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悉达多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领悟到仅仅靠苦行无法证悟宇宙真理的,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跏趺而坐,发愿不成正觉誓不起座。禅定中有魔王多次以欲行恼乱,但悉达多太子以正定智慧观照,以大慈悲大无畏力降伏魔怨。佛陀的含义是觉悟者,此刻悉达多太子以正定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已经彻悟宇宙一切真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戒律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大圣佛陀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广宣华严经,度大菩萨,是华严时。继而于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之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慈悲智慧平等普化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证悟圣果者众多。包括各个世俗各个阶层的众生: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尼、摩登伽女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证悟回归清净自性。
释迦佛陀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八十岁时降入涅槃。临涅槃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每一尊佛从凡夫因地修行到成就佛果都是经历了艰苦修持,为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发下菩提大愿,历尽种种艰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严格持戒,精进修持,六度万行,实行菩提大愿,最终圆满佛果,悲愿圆成利益无量众生。
三界众生,举心动念莫不在造业,无始以来的无明,若非有大智大慧,不能照破。唯有十方佛陀彻悟宇宙真理以佛法智慧明灯引燃我们的心灯,破除无明,引导我们逐渐恢复自性大光明,为众人无私付出,效仿佛菩萨的恭敬心感恩心谦虚心慈悲心,发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而修行成就的菩提心,就是点燃自己的心灯。
(2)释迦摩尼佛手印表法意义:
第一种定印和触地印: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这种姿势的造像,称为成道相。
释迦摩尼佛手印中的定印和触地印
第二种说法印: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称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释迦摩尼佛手印中的说法印
第三种与愿印和施无畏印:第三种为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左手下垂称为『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右手上伸称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
释迦摩尼佛手印中的与愿印和施无畏印
过去世燃灯佛
燃灯佛生平事迹
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师。在过去世为释迦摩尼佛授记的佛陀。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燃灯佛初生之日,四方一片光明,日月都被这光明遮蔽。因为有这种奇特的景象,所以起名叫普光。
《大智度论》卷九也记载到: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依《修行本起经》卷上所述:往昔,提和卫国有一位国王,叫灯盛。临命终时,将国政嘱付太子锭光,太子深知世间无常,无心富贵权力,就将国政授与他的弟弟,然后出家了。太子锭光成佛后(燃灯佛),游行世界,开化群生。
当时有一位儒童,恰值燃灯佛游化至他的村庄,道路泥泞。这位儒童就散花供佛,并解开头发铺在泥道上,请佛从上面踩过去。燃灯佛被他的虔诚所感动,观此儒童在未来世将会成佛,并予以授记,号释迦牟尼。
燃灯古佛
未来世弥勒佛
(1)弥勒佛生平事迹
意译为“慈氏”,也是慈悲为怀的意思。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大婆罗门家族,大婆罗门在印度是高贵的种族。
据说弥勒放弃了优越的贵族生活,剃度出家皈依了佛门,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侍立于佛旁听法,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
释迦牟尼佛因为弟子舍利弗的发问,预言弥勒菩萨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下生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释尊还预言弥勒菩萨会先于佛陀入灭,上升到弥勒净土~兜率天内院。直到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机缘成熟,才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等正觉。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根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弥勒下生之时,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会变得环境优美,四海大同,国富民强,五谷丰登,自然祥和,社会安宁。那时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寿命长达八万余岁,无病无灾,福乐安康。
(2)布袋和尚的故事:
布袋和尚,系唐末五代时期的僧人,法名“契此”,号“长汀子”。他体形肥胖,宽心大肚,面带微笑,举止癫狂,时常以禅杖挑一只布袋出入街市。他把所乞讨到的食物全部塞入其中,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他的那只布袋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十分神奇,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居无定所,随地坐卧,但居雪水中而衣不湿,处暑寒而无炎凉;只要他身穿簑衣在街道上疾走,片刻之后就会下雨;而他脚踏木屐在大桥上倒立,天气则会由阴变晴;他无意之中示人祸福,无不应验;他身边经常围绕着十六个小儿,与他在街头追逐嬉戏。人们却不知这些孩子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后梁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夜,布袋和尚跏趺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唱了一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坐化。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更神奇的是,在他坐化后,人们还经常在其他地方,例如杭州、越州(今绍兴)、天台山等地,看到他杖头挑着布袋,招摇过市。于是,后人以“契此”为原型,加上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典型的弥勒佛造像为双耳垂肩、笑口常开、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只手拿着一个大口袋,一只手持着一串佛珠。
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中国布袋和尚的形象。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
很多寺院的天王殿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
(3)弥勒佛形象变迁:
第一种敦煌石窟交脚弥勒像: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他得到释迦摩尼佛的授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
敦煌石窟交脚弥勒像
第二种下生像:为将要下生人间双腿直立坐姿象。表意随时站立起来救度众生。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他将由兜率天下生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成为未来佛。
弥勒菩萨下生像
第三种大肚弥勒像:就是我们非常熟悉大肚弥勒佛的形象。
大肚弥勒佛
05 第五部分 佛教的寺庙——大雄宝殿中的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文殊菩萨驾狮子侍立在释尊的左方位,普贤菩萨乘白象侍立在释尊的右方位。文殊菩萨司智慧,普贤菩萨司理德。
(1)华严三圣名称由来
华严三圣之名与《华严经》有着直接的关系,《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经中宣说整个世界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毗卢遮那佛就是这世界本身;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以及以菩提修诸行而“顿入佛地”的思想。
华严三圣
(2)“佛三身”的概念
在大乘佛法中有佛三身的说法,为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所以一切佛有三身,三身具足才能证得无上菩提。
法身佛:佛教中以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佛的法身。法身佛是指佛的本体或本性,即本经中说的如来。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上下十方无处不在的。没有具体形象,没有身相,是本来就具有的。法身是没有形状的,就像虚空一样。以前的大德用灯光来作比喻,非常恰当。就是说一室千灯,每盏灯的光都能和其他灯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万灯,也不会互相有妨碍。
法身毗卢遮那佛
报身佛:佛教中卢舍那佛代表佛的报身。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是为了菩萨们应机说法的,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的,具足万德庄严的身相,称为报身佛。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化身佛:佛教中释迦牟尼佛代表一切佛的化身。指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随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即随缘教化。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曾经化身成布衣、僧人、佛陀、山河大地,就为了广度有缘众生。
释迦牟尼佛报身像
大智文殊菩萨
(1)文殊菩萨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佛第四部分已经介绍,这里介绍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在佛教所有的菩萨当中,文殊菩萨可谓地位显赫、威名远播。佛陀的说法主要分为两大传承,其中深观派传承就是文殊菩萨承继并发扬起来的。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说,文殊菩萨早已经成佛,佛号“普照如来”,只是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而示现为菩萨身份。
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代表聪明智慧。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两位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如来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2)文殊菩萨形象: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之剑表示能斩断种种烦恼;莲花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菩萨常骑乘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3)百味饭的故事:
佛经中记载:很久以前,佛祖在梵天上讲法,座下有两百位天子想行菩萨道,证得佛果。但是他们都不安心修行,不能忍受修行的艰难。文殊菩萨知道这些人的想法,为了帮助他们,便变作一位得道的仙人。端着满满的百味饭,来到如来面前,恭敬的献上。佛陀接受了他的供养,文殊菩萨对佛祖说:“世尊,您应当为此而广施您的恩德。”一旁的舍利弗不解的问道:“此话是什么意思?”“你仔细看着。”佛祖说完,便把钵往虚空一扔,钵便越过诸天,往各个佛国净土的上空飘过。钵飘到一处名叫沤阿沙的佛国,这里的佛祖号光明王如来。钵在他的国土上空停了下来,光明王的侍者看到这只钵都惊奇地问佛祖:“这是为什么?”光明王佛告诉他们:“梵天上有一位号释迦牟尼的佛,钵是从他那里飘来的。他的意图是要拯救那些因惧怕艰苦而不坚定修行的人。”侍者们明白了佛祖示现神通的意思,都发起了勇猛精进的道心。
这时候,钵消失得无影无踪,佛祖便让舍利弗去把钵找回来。舍利弗凭借神通佛力,进入禅定,经过无数个佛国都没有见到钵的影子,便丧失了信心,回到佛祖的身边告诉说没有找到。佛祖又让目犍连去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费尽心力也没有找到。佛祖又让具足神通的五百尊者去找,还是没有找到。佛祖这时看著文殊菩萨说:“只好请仁者辛苦一趟了。”只见文殊菩萨并没有离开座位,进入深深的禅定之中,他快速经过所有的佛国净土,所经之处都产生震动,这时文殊菩萨手臂上的每个毛孔中都有无数盛开的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坐着一位菩萨。这时所有人都对文殊菩萨的功德法力升起了敬佩之心,决定修习菩萨道。
这时,佛祖也大放光明,照亮了整个空间,所有看到光的人都得到了佛祖法力的加持,坚定了对佛的信念。文殊菩萨用右手拾起钵,于无数菩萨一起来到佛祖面前,将百味饭钵献上。接着佛祖便讲了一个故事:
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佛住世,名叫勇莫能胜如来,有个比丘僧名叫慧王。一天,慧王持钵来到一个城中,并化到一钵百味饭。这时城中有一位尊者,他的儿子名叫离垢王,离垢王的乳母抱着他站在城门口,他看见比丘僧拿着百味饭走过来,便从乳母的怀中挣脱,追着比丘僧要吃百味饭。比丘僧带着离垢王来到了佛祖面前,慧王叫离垢王将这钵百味饭敬献给勇莫能胜如来。离垢王惊奇的发现,佛祖吃完百味饭,但钵中的饭却没有减少。接着佛祖又把饭分给了八万四千个比丘和一万两千个菩萨,他们每个人都吃饱了,但钵中的饭却没有减少。佛祖又让离垢王吃,结果吃完后钵中还是满的。勇莫能胜如来用他的神力使离垢王生大欢喜,并随慧王皈依佛祖。
释迦摩尼佛告诉众人:“慧王比丘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那个小孩离垢王就是我。我们都蒙受过文殊菩萨德恩和教化。”那两百位天子见到此情景,下定了勇猛精进的心。发誓要坚定不移的修行菩萨道,直至证得佛果。
大行普贤菩萨
(1)普贤菩萨生平事迹
普贤菩萨,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是“遍吉”的意思,《大日经疏》记载:“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菩萨,穷道法界,已证得无上正觉。因为他自愿辅助释迦牟尼佛度脱众生,将其本来的身份隐藏起来,示现菩萨身份以便度众。他的质量和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普贤”是他的行为写照。普贤的职责是要将佛学中善的理想普及到一切地方。
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辅助释迦摩尼佛弘扬佛法,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他和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
(2)普贤菩萨形象:
在胎藏界中为两手合掌,或左手持青莲,右手伸掌施无畏印。在金刚界为右手持青莲,左手持金刚拳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在金刚界又称金刚萨埵,代表菩萨具备圆满无漏的六种神通。
象具有无比大的威力,代表法身荷负一切众生,白色象征无漏无染。六牙代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四足表示四如意,即四种禅定。
(3)普贤菩萨十大愿: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才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即最后一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解说了十种修行方法,也称普贤十大愿,善财童子因此而证得圆满的智慧。
这十大愿是: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且此十大愿永无止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十大愿王,无有穷尽。
(4)拾得的故事: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中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问其姓名,回答说:“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怜悯其无依无靠,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为是拾来的,取名叫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日,拾得四顾无人,竟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此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斥责其对圣像不恭敬,怀疑拾得头脑有毛病,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拾得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中,赠送给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的饭食和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然执棍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责备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中僧人,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果然见山神像有杖打的痕迹,才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时互相往来,还常对人宣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拳脚相加。寒山子问拾得:“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回答说:“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来拾得又去做牧牛的工作,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说戒和尚正为僧众在堂中讲说戒律。拾得驱赶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道:“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道:“下人疯狂,破我说戒。”拾得见其嗔心大起,即说偈曰:“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说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赶牛出去。
拾得说:“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看我叫它们出来。”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随即有一白牛应声而过。又说:“前生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着一头牛说:“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自此,僧众方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后来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拾得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06 第六部分 佛教的寺庙——大雄宝殿中的一佛两弟子
在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像,一老者像,一年少像,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称为迦叶尊者,年少的称为阿难尊者。大殿中的这组造像,通常称为“一佛两弟子”。
一佛两弟子
迦叶尊者
(1)伽叶尊者简介
佛祖涅槃后,伽叶被称为二祖。相传他召集了五百比丘举行结集,编集了最早的佛典。他是禅宗的创始人,尊为“西天初祖”。
(2)迦叶尊者生平故事
苦行第一:
说起大迦叶修习苦行,直到老年,他都不肯中断他的苦行。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第一要选择空闲的地方,第二要过托钵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处,第四要一日一食,第五要乞食不择贫富,第六要守三衣钵具,第七要常坐树下思维,第八要常在露地静坐,第九要穿着粪扫衣,第十要住于坟墓之处。所以修学头陀苦行,并能坚持一辈子是十分不容易的。
大迦叶喜欢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或骸骨,对于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才更合适。
有一次佛陀住在鹿母讲堂的时候,召见大迦叶,大迦叶穿着破衲衣,须发长得很长,蹒跚的走来,新皈依的比丘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仪容不整,都投来轻蔑的眼光,甚至有人想阻止他走近佛陀。
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特意将法座分出半座,让大迦叶坐在他的身旁,以此来褒扬大迦叶。
拈花微笑,传佛心印:
有一次,佛正要说法,就有一位大梵天人以金波罗花来供佛。那天人躺在地上,请佛坐到他身上讲经说法。佛坐在梵天人身上,手拿起花,对着百万人天微微一笑,佛这么一笑,大迦叶也笑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佛心印。”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嘱咐摩诃迦叶。”因此大迦叶是西天第一代祖师。在印度这个祖师是一代只传一代(单传)。佛只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尊者又传给二祖阿难陀,阿难陀尊者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尊者把佛的心印法门整个带到中国来,传给二祖慧可(神光)。慧可大师又传给三祖僧璨...直到六祖惠能。
三藏圣典结集:
佛陀八十岁那一年,应身化世的缘满,将要在拘尸那迦罗城涅槃。这时大迦叶并不在身旁,他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
佛陀对弟子们说:“非常遗憾,我的世缘已尽,没有办法看见大迦叶了,弘扬正法的重任就由他承担了,你们要尽心尽力辅佐他。”
当时正在北方的大迦叶看见天空一道亮丽的闪光,便定入三昧,用净天眼看到佛陀将要涅槃,非常的伤心,星夜领着比丘们赶往拘尸那迦罗城。
当尊者赶到时,佛陀已经涅槃七日,这时金棺中佛陀的足伸出来,尊者不禁涕泪悲泣,合掌顶礼说道:“慈悲的佛陀!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
大迦叶说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在弟子们哭声中,佛陀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了。
从此,大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大迦叶尊者承担起来!
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大迦叶以首座的身份结集五百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对佛陀生前法藏进行整理编辑。 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的经、律,校验修订。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
我们今天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一定要从心里感谢大迦叶尊者!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觉得自己世缘已尽,经过千锤百炼的阿难陀也终于成熟了,大迦叶遂将传播大法的责任交付与他。自己来到离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在座上结跏趺坐,然后发愿说:“我将尊奉佛陀遗嘱,等待弥勒下生成佛,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鸡足三峰自动合拢,隐藏了他的身体。
大迦叶尊者的一生,是多彩多姿的,从他树下诞生,到夫妻守约十二年,在多子塔边皈依佛陀;大富豪的出身,而甘愿修习苦行;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继承佛陀的法统;反对阿难陀参加圣典的结集,但到阿难陀开悟证果,又自愿将法统传给阿难陀继承,这实在是一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敦煌莫高窟大迦叶尊者造像
阿难尊者
(1)阿难尊者简介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欢喜”、“庆喜”,阿难是佛祖叔父的儿子,佛祖成道返回故乡时随从出家,阿难随侍释迦佛25年,长于记忆,号称“多闻第一”。
(2)摩登伽女与阿难陀的故事:
在大觉者佛陀眼中,所以佛陀一直对阿难陀加以培养和提拔。渐渐长大的阿难陀,英俊潇洒,身材魁梧,面如满月,温和有礼,所以特别受女众的欢迎,但这也给他的修行带来不少麻烦。
在《摩登伽经》和《楞严经》中,记载了摩登伽女用女色迷惑阿难陀,最终被佛陀度化的故事。
有一次,阿难陀去城里化缘,路过一个水池,感到口渴,就上前请求正在打水的摩登伽女布施给他一钵水。
摩登伽女抬头一看是一位英俊潇洒的比丘,禁不住芳心大动不能自持。摩登伽女出身于印度最低贱的首陀罗种族,一向都很自卑。但彬彬有礼的阿难陀并没有看不起她,还向她讨水喝。摩登伽女想:如果能嫁给他该有多好。
回到家后,摩登伽女郁郁寡欢,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她的母亲问清原委后劝她说:“这是不可能的,先不说阿难陀是一位断了六欲的比丘,就算他还没有出家,身为一个剎帝利种姓的王子,怎么可能娶一个首陀罗种姓的女子为妻?”
但摩登伽女根本听不进劝,一心要嫁给阿难陀。望着日渐消瘦的女儿,母亲心想如果不满足女儿的心愿,女儿只有死路一条了。听说娑比伽罗先梵天咒能迷惑男人,不如请来外道念咒,用魔力诱惑阿难陀与摩登伽女成亲。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阿难陀去城里化缘,正好化到摩登伽女家门口。阿难陀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进了摩登伽女的闺房,像木头人似的任摩登伽女摆布,心里想摆脱,可又无能为力。
这时佛陀用天眼看到发生的一切,知道阿难陀被娑比伽罗先梵天咒所困,无力解脱。便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你赶快持楞严咒到摩登伽女家里去解救阿难陀。”
娑比伽罗先梵天咒哪能敌得过楞严咒的神力,阿难陀猛然间醒悟过来,狼狈不堪的回到祇园精舍。
摩登伽女哪能善罢甘休,每天堵在祇园精舍的门口等待阿难陀,阿难陀只能躲躲藏藏。
一天阿难陀终于受不了了,去向佛陀求救。佛陀对他说:“阿难陀,我过去就批评过你只注意修慧不修定,忽视禅定功夫,要知道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你不以为然,结果一旦声色的境界逼来,便束手无策。这样吧,你把摩登伽女带来,我跟她谈谈。”
摩登伽女跟随阿难陀来见佛陀,她没想到佛陀没有一点责怪她的意思,只是慈祥地对她说:“摩登伽女,你想嫁给阿难陀的心情我理解,可阿难陀毕竟是个修行的人。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可你得先出家修行一年。”
摩登伽女一听欣喜若狂,心想只要能嫁给阿难陀,别说修行一年,就是两年也行。就这样,摩登伽女欢欢喜喜的削了发,换上袈裟,成为比丘尼中的一员。
出家后的摩登伽女在佛法的感召下,炽热的心一天天平静下来,明白到以前对阿难陀的执着是愚昧的。
佛陀见摩登伽女不再为情所困,就把她和阿难陀找来说:“你们知道吗,你们两个曾在五百世以前,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相视一笑,从而有了如今这一段情缘。我常教导说:五欲是不净之法,情爱是轮回的根源。修行佛法的人只有断除情欲,内心才能清净,修行才能成功啊!”
从此摩登伽女更加精进修行,成为比丘尼中的佼佼者,不久证得阿罗汉果,比阿难陀还要早。
(3)参加结集大典的故事:
佛陀涅槃后,大迦叶结集五百位证果比丘,在王舍城的毕波罗延石窟对佛陀生前法藏进行整理编辑。因为阿难陀还没有开悟,所以没有把他的名字列入。
大迦叶以首座的身份,在大众面前数说阿难陀的六罪,责怪他尚未证得最高的圣果,并不准他进入石窟之内。其实这是大迦叶使用的激将法。
阿难陀等在石窟外,焦急万分,因为他记得佛陀生前所有说法的内容,他必须要参加这次结集大典。在大迦叶的严厉责备下,阿难陀认识到自己修行功夫的不够。当天晚上,他发奋精进,冥思默想,放下一切妄念,于中夜开悟证果。
第二天,他对着石窟内喊道:“快开门,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这时大迦叶回答道:“即已证果,就可以从钥匙孔里进来。”
阿难陀现大神通,从钥匙孔里进入窟内。大迦叶立即让阿难升上狮子座,他一人就诵出了佛陀所讲的全部经藏。
大迦叶涅槃后,将法统交予阿难陀。岁月悠悠,如今阿难陀已经是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他感到自己世缘已尽,打算进入涅槃。
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下了决心,把大法流传的责任付嘱给他久已培植的弟子商那和修,自己则拿起钵向北方的恒河走去。
因为这时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正要和毘舍离国开战,阿难陀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舍利就不会分给毘舍离国,如果到毘舍离国入灭,他们也不会将舍利分给摩揭陀国,两国势必会为争夺舍利而开战,到时会有多少生灵涂炭。
想到这里,他来到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中间,腾身上空,现十八变,将自己的身体一分两半,给两国建塔供养,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
龙门1280号(奉先寺) 正壁阿难像局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