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三世因果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三世因果经》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阿难顶礼合掌,绕佛三匝,胡跪问讯,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净,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 善哉! 汝等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是故世间一切男女老少,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世因果之报。以何所作?故先须孝敬父母,次要敬信三宝,三要戒杀放生,四要念佛布施,能种后世福田。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善男信女听言因?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莫非轻。

     今生做官是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金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衣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门。

     福禄具足为何因?前世造寺建凉亭。

     相貌端庄为何因?前世鲜花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娇妻妾美为何因?前世佛门结善缘。

     夫妻长守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多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大为何因?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厌恨人儿孙。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人女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施油点佛灯。

     今生眼瞎为何因?前世多看淫书人。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多说是非人。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讥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为何因?前世打过父母人。

     今生曲脚为何因?前世破坏路桥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存心哄骗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幸灾乐祸人。

     今生健康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坐牢为何因?前世见危不救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笑骂乞丐人。

     被人毒死为何因?前世拦河毒鱼人。

     零丁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为何因?前世鄙视各用人。

     今生吐血为何因?前世挑拨离间人。

     今生耳聋为何因?前世闻法不信真。

     今生疮癫为何因?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气为何因?前世妒忌他人荣。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损人利己人。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不爱妻儿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前世毁谤修行人。

     虎咬蛇伤为何因?前世多结冤仇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三宝多施舍,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生受,今生积德後荫人。

     若人毁谤因果经,後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经,福禄寿星照临门。

     有人推介因果经,代代吉庆家道兴。

     有人常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读诵因果经,来生到处人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来世便得帝王身。

     若问前世因果事,迦叶布施获金光。

     若问後世因和果,善星谤法地狱因。

     若是因果无报应,目莲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善心人。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佛说三世因果经》

      三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佛说八大人觉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说八大人觉经》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简介:《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密宗五大金刚本尊介绍

五大金刚,指的是父续的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母续的胜乐金刚、喜金刚,还有无二续的时轮金刚,都是属于四续部中的无上部本尊,而秽迹金刚则是事部的本尊。 

藏传佛教各派传承不同,所修的本尊瑜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别:

宁玛派虽然也有密集、胜乐、时轮等等的传承,但是宁玛派更加重视忿怒莲师和八大法行,尤其是普巴金刚和马头金刚,此派和新派有许多不同。

萨迦派修道果法,最重视喜金刚,据说此派的喜金刚与别派不同,属于无二续。萨迦派也重视旧派流传下来的普巴金刚和马头金刚。

噶举派也说五大金刚,但是不包括时轮金刚(不是没有,只是不包括),而代之以“摩诃摩耶”。噶举派支派众多,各派所修也略有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噶玛噶举比较重视胜乐金刚、金刚亥母和红观音。

觉囊派重视时轮金刚。

格鲁派认为胜乐金刚与喜金刚是同一密续的不同本尊,所以不列喜金刚,而以大轮金刚手加入五大金刚。此派最重视的无上部本尊是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尤其是密集金刚。

即使是同一本尊,各派也有所差别。

 

一、大威德金刚

20140917204555698

大威德金刚

20140917204802121

大威德金刚

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护法神像,也是格鲁派寺院中修习的重要本尊之一。

 大威德金刚,藏语称“吉杰多吉”(vjigs byed rdorje)。意译为“怖畏金刚”、“大威德忿怒明王”、“牛头明王”、“大威德尊”等多种译名。是文殊菩萨降伏死魔而示现的教令轮身。由于他威德极大,能断除诸障,降伏阎罗法王,所以称“大威德金刚”。由于他的形象是牛首人身,所以称牛头明王。

 佛经《仁王经仪轨》说:“威怒六足金刚,此尊为阿弥陀如来之教会轮身,其自性轮身,为文殊师利菩萨,在五方中为西方。”又《补陀罗海会轨》说:“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身文殊师利菩萨”。大威德金刚是密宗修法中的五大明王之一。

 所谓大威德金刚的象征意义,如佛经所言,有“降伏恶魔之威,护善安良之德”。也就是说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护善之功,谓之大德。由于威德极大,能制伏毒龙,断除诸障,降伏阎罗,故称“大威德金刚”。这里的“金刚”有无坚不摧之意。

 密宗绘画艺术中的大威德金刚有多种造型,一般是三面六臂、一面两臂、六足六面六臂,乘骑为青色水牛。也有三十二头三十六臂的,被称为十三尊大威德金刚。《大神验念诵法》说:“圣阎罗德迦威德怒王,身乘青水牛,持种种器杖,以骷髅为璎珞头冠,虎皮为裙,其身长大,无量由寻,遍身火焰,洞然如劫烧焰,顾视四方,如狮子奋进。”

 这是早期汉地密宗中大威德金刚的基本造型特征。藏传佛教中的大威德金刚造像,基本上是依照佛经《大日经》以及《造像度量经》来造像的。如说:“降阎魔尊,是文殊眷属,是大威德势,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为座,面有三目,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

 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怖畏金刚,为藏密无上瑜迦宝生部三本尊。其像为九头,正面为牛头,每头上都有三只眼,头上戴着五个骷髅冠。34只手臂各手拿着铃、杵、刀、剑、弓、瓶、索子、钩、戟、伞、盖、骷髅等兵器。手执盛有血的头盖骨碗,藏语称“噶巴拉”。34臂象征佛教所说的智慧、勇猛、精进和坚固无比等。16条腿、裸体、拥抱着明妃罗浪杂娃,身色为蓝或黄,表情忿怒狰狞,头上有炽热火焰,头顶是阿弥陀佛,也有说是无量寿佛。大威德金刚脚下,一边踏着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狐狸,象征八位天王;另一边脚下踏着鹫、枭、鹦鹉、鹰、鹊、鸡、雁等。据说是象征脚下八天王的八位明妃。其实是象征修习佛法过程中,我们内心还没有完全克服的邪魔与愚昧。

  

二、时轮金刚

2014091721583564

时轮金刚

20140917220025609

时轮金刚十相图

 时轮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中主要观想修习的本尊之一。藏语称为“堆科”,意思是“时轮运行”。按照藏族史书《西藏王臣记》的说法,时轮金刚密法起源于古代印度北部的“香巴拉国”(即佛教极乐世界之意),其国王月善最早传承和弘扬《时轮金刚法》。大约在公元11世纪前后传入西藏,到了13世纪时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修习经典之一。

时轮金刚为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本尊,格鲁五大金刚之一。时轮金刚像代表十方一切佛菩萨以及显密佛教的总体,是真理最完美绝妙的显现。时轮金刚四面十二臂,面相威猛,头戴骷髅冠,发髻高耸,上饰月牙,十字杵;裸身形,身披璎珞,两主臂拥抱明妃杂色母,其余各手分持法器;站立姿,右脚伸,脚下踩红色欲望神;右腿曲,脚下踩白色恐怖妖魔,脚下覆莲座。整尊造像造型生动,金刚表情威而不恶,于明妃相拥而视,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时轮经》据说是释迦牟尼佛晚年传法的记录,共有1200颂(每颂四句),分为五品:第一品讲说外时轮,即宇宙的结构,包括天体运行的规律。第二品讲内时轮,人体生理的形成、胚胎发育、病理病因、医药医疗以及人体内脉息运行的规律等。第三品讲灌顶,正式取得接受密法资格的仪轨。第四品为修法,讲修行的姿势和几种禅定。第五品为“智慧”,讲内时轮与外时轮的结合,即是智慧与方便合修证得的结果所达到的乐空无二“俱生快乐”的境界。时轮金刚密法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在过去、现在、将来“三时”的“迷界”之中,所以用时轮表示有情众生在“三时”的无明之苦。要想摆脱无明的苦恼,就须修炼时轮金刚密法。该密法强调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一个“本初佛”,他便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源泉。修习时轮密法能保持和控制体内的“有生命的风”,以使人长寿,并通过观修“五佛”,获得“五智”和“禅那”合一相应法,以证得“即身成佛”的圆满功德。

时轮密法的主要修习经典是《时轮经》,尤其强调观修的时间。藏密认为修行的最佳时刻是天体运行到日月食的时候。《陀罗尼集经》说:“求闻持经等密轨,往往明期日月食以求悉地”。“悉地”也就是修行成就。所以,藏传佛教强调:“佛于显密经教多处垂示,月食时善恶作用增长七俱月氏倍,日食时增长十万俱月氏倍。此土虽不见食,,他洲见食者亦能增长。是故一切明智之士,凡际此刻,皆应加行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入尊’诸法,以及念诵、朝山、布施、放生等善事。”又说:“昔者我佛于氏宿月之望日夜间证佛果时,适值罗睺入食月轮,今世诸大士亦复如是,登密道之阶梯,升三身(佛的应身、报身、法身)之高堂,外时轮罗睺入食日月、内时轮红白种子遇合,别时轮乐空无二,生稀有之大喜悦。”

正是因为观修时轮金刚有这样神奇的特殊功能,所以,时轮经密法传入西藏之后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其次,密宗修行非常讲究人气息运行的经脉,经脉中最主要的是中脉和左右的姜玛与汝玛两脉。左右两脉被认为是人的气息运行与日、月的运行相互对应,而中脉的气息运行则与罗睺的运行相应协调。而三脉的气息相遇的时刻又都与日、月食相对应。

时轮金刚的造型与胜乐金刚基本相近,有四个头,每个头上有三只眼,身色以蓝色为主,有24只手,拥抱明妃,手臂的色彩也有不同,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手持各种法器,每种法器则象征福德、智慧、钩召、吉祥、催破等不同的含义。脚下踩踏人物象征无明烦恼的欲望。一般的造像模式是金刚与明妃呈弓步形状,左腿弯曲,右腿向外伸直,站立在莲花座上。大部分唐卡、壁画、泥塑擦擦中的时轮金刚都有火焰纹背光。但是青铜造像在身色上就难以区别,只能从整体风格上来认识和把握。

 

三、密集金刚 

20140917232656437

密集金刚

 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观想的五大本尊之一,梵语称为“库夫雅•萨玛迦”,藏语称为“桑堆”。有时也称为“集密金刚”或“密聚金刚”。

 “密集”或是“集密”都有表示秘密的含义。“密集”一词在《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里解释说“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略如来,一切秘密常委诳依。普间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尤其是格鲁派教法中非常重视密集金刚之法的观修。也有说密集金刚是从密宗五方佛中的东方阿闷佛化身演变而来的,在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中,据说密集金刚也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守护神。

 传统的密集金刚造像也有自己的造像法度和艺术要求。一般而言,密集金刚是双身迦趺坐像造像,本尊有三头,三只眼,左头为白色,中头为蓝色,右头为红色。身色通常是深蓝色,有六只手臂,主臂两手拿金刚杵,拥抱明妃,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余的四只手分别持法轮、火焰掌、莲花和宝剑。

 明妃的身色一般也为蓝色,也有三头六臂、三只眼,上两手勾搂金刚的脖子,其余四手持莲花、宝剑、弓箭等法器,双腿盘于金刚腰部。金刚与明妃都戴花冠、耳环和臂钗。在壁画和唐卡中一般都有蓝色圆形头光和橘红色背光。

密集金刚的造像一般都供奉在密宗殿之中,较大型的造像是泥塑彩绘,色彩艳丽分明,有文静与忿怒等不同的表情。壁画中的密集金刚更显得文静安详,而雕塑中的密集金刚则多了些威严沉思的动态感觉。

 

四、欢喜金刚

20140917234758259

欢喜金刚

欢喜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观想的五大本尊之一。藏语称为“杰巴多结”,又被叫作“饮血金刚”或“欢喜佛”,“欢喜”的更深意思是通过修行所获得的大自在、大自由和大解脱,也就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大欢喜境界。

 传说欢喜金刚是大自在天之长子,是一个象征残害世界的大荒之神;而明妃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躯,以救世渡难为本,以其拥抱吸其荒神之大恶之源,镇压受摄邪恶和邪欲,以其达到自在欢喜,所以也称其为“欢喜天”。

 据唐朝密宗高僧善无畏翻译密宗经典《大圣欢喜供养法》说:大圣自在天乌摩女,生的有3000儿子,他们分为左右两边,其中右有一千五百个毗那夜迦王,他们都是人身象鼻,在世间行施诸恶的天魔;左边的1500个为扇那夜迦王的,他们行善积德。而这1500个扇那夜迦王,据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为了调伏恶魔毗那夜迦王的诸多邪恶行径,观世音菩萨显身为女,与毗那夜迦王成为“兄弟夫妇”,故做拥抱之像。其目的是为改邪为善。

 欢喜金刚的造像风格通常是双身、单腿稍弯曲立于莲花座上,左腿向内弯曲,右脚下踩两个仰卧人,象征摄受和降伏的邪恶与无明。欢喜金刚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有五个头,五只眼,脸部色彩分别是黑、白、灰、红、灰蓝或黑色,有16只手臂。欢喜金刚的头顶骷髅冠上,一般有佛头、金刚杵或是马头等装饰标志。金刚的身色通常为魔色或是黑色。手臂佩有臂钗。最明显的标志是16只手臂分别都持有白色的骷髅碗,里面盛有各种神物,而且每个碗里都站有一个人物或是动物。右手碗里依次是: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碗里依次是:黄天地、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日天、青骸帝、黄施财等,每种人物和动物在此都有一定的象征含义。

 欢喜金刚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佛母左手勾搂明王脖颈,右手高扬持有弯月刀或是骷髅鼓。与欢喜金刚做接吻状。身上挂有用骷髅装饰的项链,象征着梵文的50个字母。

 从整个造像的艺术风格来看,欢喜金刚的身姿具有舞蹈的造像艺术特征。在藏传佛教的壁画和唐卡艺术作品中,欢喜金刚的身光一般是描绘非常细腻的桃形火焰纹背光。

 

五、胜乐金刚

20140918000819392

胜乐金刚

 胜乐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观想的五大本尊之一,也被称为“上乐金刚”。藏语称“德木巧多结”。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比如拉萨下密院的麦巴扎仓非常重视此本尊的观修,是修行无上瑜迦密的本尊之一。

 胜乐金刚的造像通常为四个头,三只眼睛,左边头为白色,依次是黄色、红色和兰色。胜乐金刚的身色通常为蓝色,头上戴有骷髅冠,主臂拥抱明妃,双手持金刚杵,表情呈愤怒状,左手小臂处一般都有一根象征胜乐金刚的金刚杵。身后披白象皮,腰间系围虎皮裙,左右共有12臂,各手分别持有斧子、弯月刀、三股戟、骷髅杖、金刚索、金刚钩、人头面等器物。胜乐金刚的头部为绿色头光,周身为火焰纹大背光,双脚踩踏仰卧或是爬着的无明邪魔。

 胜乐金刚拥抱的明妃为金刚亥母,也叫作“多吉帕母”意思是金刚母猪。其单身时头显猪形,身为女相,一头三眼,两臂。身色为红色,也有为黄色的,全身裸体,象征佛教所说的“清净无染”,双腿勾盘于胜乐金刚腰间,明妃双臂佩钗,身着天衣,左手持金刚铃,右手上扬,挥舞着弯月刀,以示斩断无明欲望之苦。

 藏传佛教噶举派也很重视胜乐金刚本尊的观想与修行。 

 总之,藏传佛教五大本尊的观修,是一个极其秘密又非常严格谨慎的宗教学修,修行的过程是对性空的领悟和体验,也是对自我认可又超越和否定自我的过程,在这个看似神秘的宗教修行过程中,任何一个修行者在开悟的刹那间,即能强烈地感受到身心的自由与智慧的喜悦,从而进入大自在和大解脱的无上圆满境界。


“上师”与“根本上师”的区别

“咕噜”(上师)一词是梵文。藏文是“喇嘛”。上师有两种:一般的上师及根本上师。 

有时候一个普通的佛法修持者会到一位上师/喇嘛/仁波切面前问:“你可以做我的上师吗?”我会说:“好啊,没问题。我可以做你的上师。”意思是我给你教法。 

“你可以做我的根本上师吗?”这我就有个大问号了。我有资格做根本上师吗?你呢? 

我们不应该过于运用“根本上师”一词。“根本上师”只有一个;“分支”可以有很多。你可以有一百、两百、一千个上师,但根本上师只有一个。 

如果一个人为你引介究竟的实相或心的本性,而你实现或体会到心的本性,那毫不费力或本然的,那个人就成为了你的根本上师。不须提名,不须投票。这并不是像在购物中心内游荡,心想:“我可以买这个吗?”这是很敏感的一件事。 

当一个人向你介绍心的实相,而你实现它(心的实相),那即使你否认,那个人仍本然地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不能否认。如果他说:“我不是你的根本上师”,那他是在撒谎;如果你说:“他不是我的根本上师”,那你也是在撒谎。 

有时你很容易就说:“你是我的根本上师。”但一段时间过后,根本上师和弟子起冲突了。这不好。弟子在背后说了太多,根本上师也说了太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师徒的因缘。 

只有当你实现或认清心的本性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你可以称对方为“根本上师”。在那一刻之前,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仍只能称对方为“上师”,而不是“根本上师”。 

如果你用太多的“根本上师”,有太多根,那分支将变得复杂。这在金刚乘的修持中很重要。 

我去到哪儿都这么说,不是只在马来西亚。因为当我们修持金刚乘时,安全一点是好的。对个人来说安全,那你对他人的影响也会是正面的。不单单只是我这么说,你可以从书本、经文、印度大师的论著读到这点。如果你注意“上师”和“根本上师”这些事,那将能有条理地建立起你对金刚乘的修持。


密乘十四根本堕罪忏悔颂及解释

梵文:班扎儿 亚那 莫拉 巴德

汉译:金刚乘之根本戒

顶礼大圣文殊童子!

诸法清净即上师,莲花足前作顶礼。
十四根本之罪堕,如续所授作忏悔。
总之金刚持明尊,皆云依师获悉地。

若于上师作诽谤,此乃罪堕第一条,触犯一条作忏悔。
违背善逝之教言,此乃罪堕第二条,触犯二条作忏悔。
嫉恨金刚诸道友,此乃罪堕第三条,触犯三条作忏悔。
若于有情舍慈心,此乃四条诸佛曰,触犯四条作忏悔。
诸法根本菩提心,舍其即为第五条,触犯五条作忏悔。
诽谤自他之宗派,此乃罪堕第六条,触犯六条作忏悔。
于诸未熟凡庸前,若传密法违七条,触犯七条作忏悔。
五蕴五佛之本体,毁损自身为八条,触犯八条作忏悔。
自性清净一切法,若生疑惑为九条,触犯九条作忏悔。
若于十恶怨敌者,恒作慈愍为十条,触犯十条作忏悔。
超离名言等诸法,分别思量十一条,触犯十一作忏悔。
侮辱具信之有情,此乃罪堕十二条,触犯十二作忏悔。
不依受用誓言物,此乃罪堕十三条,触犯十三作忏悔。
智慧自性即女性,若作讥毁十四条,触犯十四作忏悔。

舍离此等密咒师,定能获得诸悉地。
倘若违犯三昧耶,即成邪魔之摄受,
现受种种剧痛苦,未来堕入地狱道。
故应断除傲慢心,且识自心无迷乱。
平等住之上师尊,所具资财敬供奉。
初由妙圣三皈依,菩提心等诸律仪,
倘若于己具利益,咒师应依并修习。

此乃阿奢黎阿巴列著述也。善哉!

《支分誓言忏悔颂》
未具密乘三昧耶,贪乐依著空行母。
会供轮时作争执,宣述深密之妙法。
具足信心有情者,宣说无益之他法。
我慢耽著声闻者,于其处所居七日。
不作修行无缘前,传授深奥之密法。
未识手印之方便,仍宣身行手印法。
未圆清净咒量等,即行坛城之事业。
大小乘之律仪教,谤言无利违犯等。
即成堕落之罪过,咒师若失三昧耶。
即难获得诸快乐,魔障痛苦极增上。
故应昼夜三次颂,逐日勤修作忏悔。
(此为阿奢黎阿巴列著述竟!) 

《根本誓言次第忏悔颂》
南无格RA(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阿字) 威
无量誓言悉地如海藏,持明金刚师前作顶礼。
金刚乘之根本堕罪垢,大宝上师三金刚誓言。
由此分类二十七条戒,如续所言此时作宣述。
偷盗邪淫以及杀生者,父母金刚兄妹及自身。
法与补特伽罗作诋毁,于已之身毁损苦行等。
搏打讥毁金刚兄妹身,侵扰上师道友明妃等。
足踩师影且于其眼前,即作放逸无礼之行为。
手足曲伸喧哗及胡言,违逆师教媚态等行为。
忏悔违犯身之三昧耶,口造妄语两舌及恶口。
呵责传法以及思辩者,精进修持妙法瑜伽士。
蔑视金刚兄弟及姐妹,上师手印以及眷属等。
未持上师言教尚违背,忏悔违犯语之三昧耶。
贪执上师信财及他物,于众有情金刚诸兄妹。
生起嗔心及于法凡庸,乃至大宝上师生邪见。
邪行邪修以及邪见解,见修行为本尊诸天众。
瑜伽上师金刚兄妹等,未作修持昼夜六座之。
慈愍心等意之三昧耶,一切违犯誓言作忏悔。
其外违犯宜密嘱托密,执持誓言等诸三昧耶。
此乃密咒根本大誓言,违犯穿漏诸行作忏悔。
瑜伽心量循次之开遮,应如续之要意契时机。
如此未知放逸及懈怠,烦恼炽盛对治力微弱。
悉地消失且成无间因,发露忏悔唯愿得清净。
即身获得二种胜悉地!

(颂百字明:)

嗡ong 班bān 扎zhá 尔er 萨sà埵duǒ 萨sà玛mǎ呀yā
玛mǎ奴nú 巴bā拉lā呀yā
班bān扎尔er萨sà埵duǒ 喋dié诺nuò巴bā
地dì叉chā 则zé桌zhuō 美měi巴bā哇wā
速sù埵duǒ 卡kǎ唷yōu 美měi巴bā哇wā
速sù波bō 卡kǎ唷yōu 美měi巴bā哇wā
阿ā奴nú 拉lā多duō 美měi巴bā哇wā
萨sà尔ěr哇wā 悉xī地dì 美měi扎zhá 呀yā擦cā
萨sà尔ěr哇wā 嘎gā尔ěr玛mǎ 速sù杂zá 美měi也yě
积jī当dāng 希xī里lǐ呀yā 咕gū噜lú吽hōng
哈hā哈hā 哈hā哈hā 霍huò 巴bā嘎gā问wèn
萨sà尔ěr哇wā 达dá他tā 嘎gā达dá
班bān杂zá 玛mǎ美měi 母杂zá
班bān扎zhá 巴bā哇wā 玛mǎ哈hā 萨sà玛mǎ 呀yā
萨sà 埵duǒ 啊

无始以来迄至今,十不善及五无间。
心随烦恼所转等,一切罪业作忏悔。
顶礼供奉作忏悔,随喜住世转法轮。
我以所作诸善根,回向圆满菩提果。

 

释迦牟尼佛曾曰:“吾趋入涅槃后,戒为汝导师,本师敬郑重,僧众前宣说。”《别解脱经》亦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趋入解脱域,戒如阶梯也。”由此可见,持戒乃成就解脱之基石。在诸乘戒律中,违犯别解脱戒固然有过失,但是与违犯菩萨戒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如是违犯菩萨戒,已有极大过咎,然若与违犯密乘戒相比,亦不足挂齿。故密乘戒(诸宗均以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为共同誓言)乃三戒之中最严厉的戒律,万不可掉以轻心,应严格守持。 

无上窍诀大圆满法乃诸乘之极顶,具备根器之弟子依此可捷径证得佛果。然莲师曾云:修持无上密法如蛇入竹筒,若未直上趣入解脱,即为直下堕入地狱。诚然!修持密乘者若未清净执守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亦未及时忏悔,纵如何通达诸宗教理、日夜精进修持,一念之差亦可堕入金刚地狱。譬如一位日杀万人的众生,寿命百年,其罪愆深重,命终将堕入无间地狱,亦不会堕入金刚地狱。而金刚地狱之苦远超于所有地狱,如海难量,求出不得,更难闻佛法。 

如今在汉地,虽然学密法者众,然而很多人唯以贪求灌顶传承、得不共密法为炫耀之资本。但是若未细致了解灌顶誓言而盲目受灌,此后未能守持,则反为堕入金刚地狱之因。因此,受灌顶前应细致了解所依誓言,若暂时难以行持,则万勿草率从事。如今我等已值遇清净具德上师与直指解脱之胜妙法宝,身语意三门已获上师及诸佛菩萨之殊胜加持,如是依照无上窍诀大圆满之教授修持,终证菩提不难做到。然而时时护持自心,执守清净戒律则远非易事。目前汝等放弃世间利益投入出世间修法,功德故然不可思议,然若因违背密乘誓言自断解脱前程,反堕入金刚地狱,则无有较此更愚痴者!佛子行曰:“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因此,通达密乘戒之含义,清净执守,护戒如目,励励忏悔乃为至要,由是传授密乘十四条根本戒。 

顶礼大圣文殊童子! 

此顶礼句乃译者(普巴扎西仁波切)所加,依此顶礼句即知本论含摄诸乘之要义。上师乃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亦为文殊智慧勇士。“顶礼大圣文殊童子!”可获得上师与诸佛菩萨无二之胜妙加持。 

诸法清净即上师,莲花足前作顶礼。十四根本之罪堕,如续所授作忏悔。 

 

1、总之金刚持明尊,皆云依师获悉地。若于上师作诽谤,此乃罪堕第一条 

历代传承祖师无有未依止上师而成就者。第一,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呈现善知识之相度化你等众生。”如是具德善知识已超越轮回,我等依止具德善知识精进行持,亦必趣入解脱正途。第二,上师乃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故上师为修持密法之根本,上师之相即为一切诸佛菩萨本体与事业之显现。如传承祖师龙萨娘波尊者于《金刚精要?耳悦前行引导文》中曰:“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俱集外三宝。总集加持之根本、赐胜成就之来源、一切事业之主尊,为内三根本。(具备)密意不动之法身、无遮显相之报身、事业无勤之化身,为密三身。上师为九宝至尊之本体,故应起信念也。”第三,大恩上师之恩德远远超胜于诸佛菩萨。我等现在得以修法,需以诸佛菩萨所造经论为依,故一切诸佛菩萨的恩德不可思议。然今生能通达从因地成办果位之理趣完全仰赖于根本上师的慈悲赐予。如无垢光尊者曰:“(上师)于所化众生前,其恩较佛更大,具如是功德,今生便成熟解脱深道。” 

由此可见,上师乃修行是否成就之重要对境,亲近具德上师并生起敬信,乃趣入解脱之关键。面对如此殊胜的上师,弟子若做少许的供奉乃至令师欢喜,都将圆满二种资粮,最终获得解脱;弟子若令师不乐乃至做少许恼害,必将成熟沉痛之恶果。《观世音金刚橛续》曰:“依止导师得成就,若于彼师起诽谤,其受地狱剧痛苦,如若此境暂脱离,百千俱胝劫之中,亦难见闻佛法也。” 

因此初步进入佛门,依止上师以前,应先谨慎地观察和选择上师。如莲师曰:“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若未加辨别而盲目依止非清净具德上师,则共堕深渊。然而,一旦依止上师,则不能再观察上师过失,一切皆为清净之相。如是持戒尚应恒护自心,善巧方便。往昔,我初到亚青寺时,在一位堪布面前受过不少灌顶。一次,几位僧众在我房间里聊天,话题渐渐转移到这位堪布身上,几乎就要谈到这位堪布的过失了。此时,我立刻打断话题,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要谈论任何人的过失,请立刻离开房间。这位堪布是我的灌顶上师,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清净的。” 

《功德藏》云:“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藏,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善星比丘虽亲近释迦牟尼佛二十余年,通达佛祖教授之一切法义却未融入自心,仍以庸俗烦恼心揣度释迦牟尼佛一切行持,终堕恶趣。有者若未加观察而依止上师,之后难以平息自心对上师的分别念,则应于信心中暂时离开上师,以免因一念之差造下诽谤上师之重业。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一条乃最重之戒条,若违犯此条,即违犯一切戒律,故行者当慎之又慎。 

 

2、违背善逝之教言,此乃罪堕第二条

违背上师的教言即为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的第二条。何谓上师之教言?即恒时调伏自相续。上师不断为我们传讲成就解脱之种种方便道,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断除五毒烦恼而获证菩提。如今,我等已获上师之圆满摄受,听闻无上窍诀法之殊胜法要,若仍疏于依法调伏自心,即为违师胜教。

 

3、嫉恨金刚诸道友,此乃罪堕第三条

嗔恨、嫉妒、诬蔑金刚道友之一切心念及言行皆为违犯第三条。吾等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调伏自相续,若未持清净平等心而观待金刚道友过失,则已经违犯了本戒条。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云:“未修习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 

现今,有者往往口头自称凡夫,众生为佛;行为中却自居圣者,以自己的标准或凡夫对外相的伺察意衡量他人之贤劣,指点导师、道友如何行事。如同自相染污,却着力擦拭镜子,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心造烦恼业,甚至造成金刚道友之间的不合和。若果如此,即使以信心为出发点,则已经背离圣教。 

有些人强调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抑或听他人亲口宣说如何如何,于是就凡夫心随凡夫转,传播是非,甚至导致金刚道友之间不合和。然而细致观待,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够真正遍知因果。凡夫的伺察怎能了知外相显现背后真正的密意呢?即便对于外相上对释迦牟尼佛未生毫许之敬信、甚至百般陷害的提婆达多,《妙法莲华经》中亦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因此,是非之正谬并不重要——众生正因为执著无明二取分别方成凡夫,现今若以暇满人身固执于世间琐事之是非高低,则成轮回之因。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清净自心的烦恼而逐渐与上师相应,最终成就解脱。如果仍同往昔般,以凡夫心随凡夫的烦恼和外相是非辗转漂泊,那么永无脱离轮回苦海之日。常言道:是非止于智者。因此,勤观己过,莫论人非,善调自心,方为要道。诚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六祖坛经》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 

以上三条为密乘戒之核心,若违犯上述任何一条,则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及基于上师三门而支分的大圆满二十七条根本誓言悉已失毁,故当慎之。 

 

4.若于有情舍慈心,此乃四条诸佛曰 

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此中慈心为清净平等无缘之大悲心。无论亲朋、怨怼,悉垂慈愍。有者问:“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曾曰:心善身语善。是否随顺众生一切愿望即为慈心善举?”此乃断章取义,亦非究竟。所谓慈心当依佛法正见为准则,以智慧行持方为要道。世人若遇世间违缘,常寻求种种护身符对治所谓魔障,然究竟之护身符乃慈悲心。故行者应时时护持正念,勿对任何有情舍离慈心。 

 

5.诸法根本菩提心,舍其即为第五条 

《入菩萨行论》中云:“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故发菩提心为大乘之基础,菩萨戒之学处。此中菩提心主要指世俗菩提心,若因外境烦恼而生舍弃度化某众生之念,则违背了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的第五条和大乘根本誓言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入菩萨行论》中云:“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故应时时守护菩提心。 

诸位行者应在守持第三条根本誓言基础中恒时净观,若是违犯第三条,则第四条、第五条均易失毁。

 

6.诽谤自他之宗派,此乃罪堕第六条 

佛教乃圣谛,为清净、平等、真实之意。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根机传授八万四千法门,后学依此安立众多支分及门派,行道虽异,原理一如,皆为调心之方便,故切勿赞自毁他,而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的第六条。吾将红教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喇嘛仁波切教言、黄教《三主要道》、萨迦派《离四耽著之教言》、白教米拉日巴尊者教言等汇集为《诸宗派精要宝藏》,意令宁玛派行者既了知诸宗派之要义,又以普遍、无偏袒之信心执万法摄一之窍诀实修。如今吾等因希冀生生世世快乐而趣入佛门,非为寻求烦恼。若以世俗分别念评判其他宗派之高下贤劣,既非善法亦非功德,望行者慎之。 

 

7.于诸未熟凡庸前,若传密法违七条 

吾等现前所授无上窍诀大圆满法乃诸宗之极顶,若于不具根机之凡夫前随意透露密法教言、仪轨以及调整身心之一切方法,皆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七条。吾之所以将如此深密之法付诸于汝,乃信任汝等皆为清净弟子,意愿汝等依此获得恒时安乐。然汝亦应反观自心,若未惜密法而随意向他人讲授,则不仅断送自身解脱之前程,亦为上师带来违缘,缩短密法住世时间。吾今身体之所以多病固有往昔业力成熟之可能,然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亦曾授记:“汝之病体乃传讲密法过于深广所致。”故汝等应时时护持密法,谨慎抉择为要。 

 

8.五蕴五佛之本体,毁损自身为八条 

“五蕴五佛之本体”乃密宗真实见解,超胜下乘派认为五蕴不净、需经修法清净而能成佛的见解。在执受本体当下,一切显现皆为本体之庄严,身体亦为坛城。如今我等多数已受过灌顶,并听闻了无上窍诀法的甚深教授。因此,经过上师及诸佛菩萨加持,身体非为凡庸之躯壳,乃五方佛之坛城,故当爱惜,应避免无义摧残身体之极端苦行。 

 

9.自性清净一切法,若生疑惑为九条 

无上窍诀大圆满固有直指解脱之胜妙,亦当针对根机。若以自性清净之究竟果位的词句(如《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令根机未熟者徒增迷惑,则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九条。因此,即使为他人传讲正法,亦应针对现前根机,逐步引导,勿令生疑,甚至造成谤法之因。同时,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在眼见耳闻一些自己目前尚无法理解的甚深法义时,亦应以清净心观待,一切均为自己根机、智慧太过薄弱而非法义偏邪,绝不能心生疑惑或诽谤。 

 

10.若于十恶怨敌者,恒作慈愍为十条 

“十恶怨敌”指损害上师、佛法、众生等怨敌,此等恶性众生极难调伏。因为佛教正法旨在利益一切众生悉得恒时安乐,故损害上师及正法,即损害一切众生。次第根机行者暂时不具度化之力,当于内心恳切发愿不舍弃的同时,以清净心远离。成就者具度化能力,故行种种寂静或忿怒之方便度化。若未以智慧抉择,仅以相似慈悲心亲近、垂愍如是“十恶怨敌”、破戒弟子,实非明智之举,如是则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十条。 

 

11.超离名言等诸法,分别思量十一条 

未证得诸法实相,而以凡夫意念造作、揣度究竟果位之名言如法界、法性、智慧、觉性、本觉等等,自心执著于此,或者以此向他人讲授,即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十一条。如自心未了悟空性,而向他人言说:“万物皆空。”他人面对山河大地等相,难以理解甚至诽谤佛法,即违犯此戒。 

 

12.具足信心有情者,破斥伤心十二条 

对于密宗有一定信心者希求正法,汝若断定此人不够资格而令其回避、将其排斥在外,甚至障碍其求法,如是令具足信心者伤心,即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十二条。道友之间尤当注意此条,修学密乘固然要求根机、因缘具足,然以凡夫分别之见判断他人根机、因缘并非妥当,由是障碍他人修法机缘则更为犯戒之举。 

 

13.不依受用誓言物,此乃罪堕十三条

密宗作为诸乘之顶有诸多殊胜方便,例如会供时陈列酒肉,然此酒肉并非凡夫满足口腹之欲之食品,与甘露丸等同属殊胜加持品,故称之为誓言物。此时若执著于酒肉之相而拒绝受用,即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十三条。众所周知,小乘和因法相乘均有断绝酒肉之戒条,此因二乘之见解未至究竟。如未具解毒之力而远离毒性以免受到损害。密乘乃究竟果位之见解,并具备殊胜方便,如同具备以毒攻毒之力,直接将毒性转为药用,故能于执受见解的当下受用少许誓言物,如以手指沾酒涂抹嘴唇等。 

然需了知,受用誓言物时仍需谨慎观待自心,若以贪执之心,无论受用酒肉抑或甘露丸,均不如法。往昔我在高原,一直提倡戒酒。有者就在会供时买大量酒,待加持后再喝,此为贪心烦恼,故当断绝。如今我等虽已步入密乘之门,但作为凡夫,远未具备密乘究竟之见解和清净之功德,故尚不能称为密宗弟子,因此平时应以显宗见解行持。如日常以茶供护法,非以酒肉为供品。在不具备究竟见解和功德的前提下,于诸佛菩萨面前供肉,如同将儿子的肉摆在母亲面前,如是非法外相之举应该摒弃。 

 

14.智慧自性即女性,若作讥毁十四条 

密宗见解树立在内心平等智慧之上,六道众生本体如来藏功德并无区别,故男女亦无区别,男性代表方便,女性代表智慧。往昔阿难祈请释迦牟尼佛准许女性出家而缩短700年佛法住世时间,是站在小乘和大乘见解中,将女性作为产生极大过失之因。如今作为密乘行道者,若讥讽、毁谤女性,则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十四条。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在《甘露心滴》中曰:“诸佛称赞净戒律,根本教法律宝藏,如何教导遵照行,获得善趣戒为本,诸乘之基为戒律。”故作为一个密宗弟子,守持清净戒律极其重要,若能如此行持,依靠行为培养修持而创造见解,则解脱指日可待。 

然而,作为业力沉重的凡夫,行道过程中产生诸多妄念在所难免。而因果毫厘不爽,故应当及时忏悔为要。《三昧耶庄严续》曰:“倘若其人谤上师,至作七次及十次,以大惭愧忏悔净。若超自岁作忏悔,金刚萨埵不摄受。”意即平时如果不慎违犯戒律应当天忏悔;如果过夜才忏悔则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若仍然未及时忏悔,4、5天后就需要通过会供的方式忏悔;如果未及时忏悔的罪业数量超过自己的岁数,即使金刚萨埵亦不摄受,纵然做大忏悔也只能少许缩短苦报时间,决定堕入金刚地狱。因此,作为密宗修行者,每日晨起必须念诵21遍金刚萨埵百字明或者108遍金刚萨埵心咒,以忏除当下过失及失坏之戒律。

尚需了之,忏悔需以惭愧心行持,若将金刚萨埵心咒当作犯戒之保护伞,一边念着金刚萨埵心咒一边行犯戒之事,则不如法。

我等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相续,故当时刻观待自心,若所修见解并未成为五毒烦恼之对治力,则是否心行于法很难所言。《屠夫真言》中云:“调伏自心即佛教。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处观自心,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故吾等应时刻守持十四条根本誓言为要。


何谓金刚舞?

金刚舞是甚深大法,藏传行者都相信它具有“见即解脱”的功德,只要有缘亲见,即代表福德具足、障碍垢轻,既能增益本尊法“生起次第”的修持,更能在未来种下解脱的善种子。 

 

■金刚舞历史

佛陀教法中,密续有四个部分提到与“金刚舞”相关的记载,其中《密集续》、《喜金刚续》、《时轮金刚续》中都提到,但律典未提及。在菩萨学处中,就广义而可算提到。 

金刚舞在古印度原本是密法。佛说经典中提到,就历史而言,印度亦有金刚舞修持,但非公开,是秘密金刚舞。有一位名为“扎”的国王,在禅定净观中看见大势至菩萨(金刚手菩萨)跳金刚舞,非常强而有力。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金刚舞修持纪录,是宁玛寺金刚岩首次出现公开的金刚舞修持。 

金刚舞刚传至西藏时,一开始是一传一、隐密的传授。首次在藏地有金刚舞记载,是莲花生大士在桑耶寺破土典礼中跳金刚舞独舞。之后,贡噶宁波大师(与大译师马尔巴同时期)在萨迦派寺院跳金刚舞,已是公开修持形式。同时期其它传承应也有金刚舞,但保持秘密形式,不像今日已可公开给所有人。 

之后,金刚舞开始在藏地流传开来,伏藏师策旺上师供养仪轨《十日》,有八个法本,其中有一很长的金刚舞,要两三天才跳得完。宁玛派传承中也有口传传承,也常修持金刚舞,金刚舞因此渐渐普及。 

密续经典中,莲花生大士说过,《时轮密续》中也记载,依金刚舞之事业而利益众生,以此可以获得金刚持果位;即使傍生众生(畜生道)藉由观看金刚舞修持的功德,亦可渐次净障积福而获得佛果位。只要亲见金刚舞修持,即是象征自己罪障可渐次净除、功德可逐渐增进,即使仅只是眼见,也可净罪积福德,金刚舞的功德是如此不可思议。 

 

■金刚舞利益

金刚舞的利益,简略而言有二: 

1、对跳者而言

金刚舞本身是严谨、高级的“幻轮”气脉明点的修持,这在闭关中是属于“那洛六法”的修持,印度就叫“瑜伽”,藉此修持可生起功德。嘉察仁波切曾说:金刚舞要配合观想和禅修进行,但即使跳时观想、禅修不够好,也都可以同时累积六度波罗蜜功德。不管金刚舞修持的是哪位本尊或护法,都包含“息增怀诛”的四种事业在内,跳的时候可为自己,也为他人累积功德。 

金刚舞不只是身体的动作,它必须要在神圣的法会上演出,同时禅修本尊法门的生起次第与咒语的念颂。因此,当行者演出金刚舞,他可以藉由自身的修持与参加法会的加持,而获得本尊加持,并在来生得以到达本尊的境界,清净三门染污。 

2、对观者而言

通过观看金刚舞修持,可逐渐去除修行上的逆缘、累积顺缘,渐次成佛。 

嘉察仁波切曾在受访中说:藉由观看金刚舞,我们能通过服装与法器认识本尊。因此我们与本尊就有一个业力的关系,这能够帮助行者快速在此生完成特定法的修持;或者即使本身并非行者但此生非常精进的众生,也可以藉由观看某一位本尊的金刚舞,而种下来生亲见本尊的幸运种子。 

观看金刚舞时,如果是对于佛法有所了解,特别是金刚乘的行者,可以做本尊的观修;然而即使是对于佛法、对于金刚乘不了解的众生,都可以藉由观看金刚舞积聚功徳。其实,最重要的是,观看者要有一个善的心念,比如虔敬心以及对金刚乘教法的虔信。 

 

■金刚舞种类

藏传佛教在大型法会及特殊节庆之时,用歌舞的方式表达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方式。金刚舞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 

1、上师舞

如在藏历六月初十、莲师成道日所举行。寺庙僧众或修行者戴上莲师八变等等面具以及戏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纪念莲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众生。 

2、本尊舞

法师或修行者,扮演报身佛的寂静及忿怒等等形象,随之祈求报身佛降临在他们身上,配合大型法会之修法仪轨,以勇猛舞姿来摧毁、降伏妖魔鬼怪。又以无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着所知障、烦恼障、业力紧迫的六道一切有情众生。 

3、空行舞

在坛城前,以年轻、庄严、声音嘹亮的喇嘛来扮演空行母。他们以歌声、舞蹈及手印、法药,来赞叹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的事业及功德,祈求所有在净土的勇父、空行赐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与不共的成就。 

4、护法舞

喇嘛们扮演阎罗王或天龙八部等,透过金刚舞不同的变化,表达因果业力真实不虚,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对于因果业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时,也祈愿得到真实护法神的庇佑,祈求国泰民安,佛法广传。


01 第一章 认识生命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

「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生下来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着对死亡的畏惧。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着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过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细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二、死后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踏上了向死亡行进的路途,陷入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后精疲力尽而不见有何成就,眼前危机重重,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心跟着形体的变化而不居,这样日复一日,胡里胡涂地度过每一天。

不少人意识到自己的迷惘,开始探索来生的可能性,试图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

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就像自己所说得那么务实,为什么不严肃地反问自己:我真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关于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回避它、不承认思考过它,它也必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萦绕。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比生活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以来,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来提供。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

宗教在揭示生命真相的同时,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

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宗教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天文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人类的生死之谜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后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仍然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与基督教徒确认灵魂不灭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审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藉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死体验、神识脱体等现象,类似的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

法国著名的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做恶众生往往认为「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后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三、面对死亡

死亡是个大迷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死后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

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

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永远被紧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大多数人只是在临终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就在当下,我们需要清醒一下,严肃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该怎么办?」

面对死亡的压迫,人们自古就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诸如:「肉体虽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永生于天国的神教信仰,长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传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留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于「生则乐生,死则安死」的自然主义达观态度,还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逃避策略等等,虽然方法各异,其实质都是反抗死亡的威胁。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充满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谜的信心,生前死后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不被科学和多数人所关注,似乎已被解决或被视为无关紧要、滞碍社会进步的玄虚问题,但从一些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通过科技途径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还是一种出于潜意识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而采取的抗拒死亡命运的「移情」手段。科学从物质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从细胞深入到了基因,蛋白质合成、无性繁殖、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现代成果,实际上无不是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

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生命轮回、濒死经验等现象的研究,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经历濒死经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会降低,能比较谦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质的兴趣会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相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来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钟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茫然然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乔达弥是生活在佛陀时代的富家少妇,她的儿子一岁左右就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人可以让她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够为她实行奇迹。

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

佛陀慈悲地听着,然后轻声说:「若要医治这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一定得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去要。」

乔达弥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子。」

「我们家已经有好多人过世了。」那人回答。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后她终于发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犹如从梦中觉醒,把孩子的尸体抱到墓地,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儿。

「你带回芥子了吗?」佛陀问道。

「没有。」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

佛陀问:「你为什么又回来呢?」

乔达弥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看见他人死  我心热似火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02 第二章 人生实相

第二章 人生实相

佛经中有一段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是什么: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拚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因为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认识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

其实不过弹指一挥间


03 第三章 娑婆世界

第三章 娑婆世界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一、物质的泛滥

西方十六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使宗教信仰普遍淡化,宗教失去了几千年来独宰人心的力量,科学代之而起,成为左右一切的新权威,人类认识的主攻方向转为通过以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实验等整理感性材料的精密科学方法,从物质方面穷研宇宙,力图征服自然,以增加物质财富。正因如此,人类的社会活动无不是以物质利益为目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缩成各自的圈子,彼此不容,争斗不止,世界充满血腥气息。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几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武装之下的人类可谓节节获胜、战果辉煌: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人类似乎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威逼。这使人们一改历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姿态,而成了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的能者。于是,人们开始惊叹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到处都是对物质文明的赞美之声。有识之士呼吁保护环境,提醒人们「地球只有一个!」但人们陶醉在喜悦的气氛当中,不喜欢这些危机意识。终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大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片绿洲变成沙漠,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近年来,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疯牛病、二恶英等给欧洲及世界带来恐慌。

在这个一切被经济利益所驱动的时代,速成和高效成为时尚,人为的因素渗透到一切领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化肥、农药、色素、防腐剂、生长激素、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地注入我们的食物中,毒化着我们的身体。

对医疗手段的过分依赖,又使我们逐步丧失了先天的机体调节能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界曾乐观地宣布:人类将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彻底消灭传染病。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据医学资料统计,迄今为止,各类病毒对所有的抗生素均有产生抗体的纪录,而且,病毒基因的变异速度日益加快,这意味着将来的某一天,炎症将可能无药可治。更令人担忧的是,古老的瘟疫,如霍乱、白喉、鼠疫、登革热等死灰复燃,新的瘟神,如艾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汉塔病、拉沙热、怖露厉等在世界各地像狂风暴雨般向人类袭来。

 

二、精神的荒芜

现代社会迷恋财富、权力和年轻的激情,提倡机伶而非智慧,颂扬人类才智中最为肤浅、粗糙和最没有用的层面。现代文明利用一切媒体,从每一个角度袭击我们,在我们周围建立起无法攻破的沉溺环境,声称尊崇生命,实际上是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可言,虽然不停地喊着让我们幸福,但实际上却阻碍了通往真正喜悦的泉源,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无处不在的竞争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我们拚命地贪求、执着,沉溺于物欲的陷阱,贪婪的心越来越难以满足,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完全变成消费机器。迷惑在虚假的希望和野心中,我们梦想着成功的快乐,但实际上,冷酷的现实使我们日益被骄慢、怨恨、嫉妒、恐惧、纷乱、空虚、焦虑的情绪所吞噬。尽管倦意不分白天黑夜地缠绕着我们,但我们还是执着地追赶着现代化的节奏,生活不再幽雅、恬静。白天我们用一种伪装的洒脱和自信向人们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晚间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却经常是黑暗和烦恼不堪的。

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至于无法细心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心生命。我们回避精神世界的深层涵义,否定具有永恒、神圣意义的每个观念,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成为文明社会的叛逆者。在世界各地,吸毒、酗酒、色情、暴力、诈骗、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纸对各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我们痛恨人心叵测,我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人,不断加固着心理防线。我们不感期待别人的帮助,也没有精力帮助别人,只要不被人所害就很满足了。

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饥渴而死,现代文明所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饥渴。我们的心彻底混乱掉了,我们甚至不相信真理确实存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尽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三、诸受皆苦

一个人诞生,烦恼跟着一起诞生。在这苦多乐少的世界里,在这变幻无常的世事中,荣华景象犹如梦幻,痛苦和烦恼伴随着短暂的欢乐而出现。

释迦牟尼佛称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是众生偏偏执着不舍。

佛又将此时的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说我们这个世界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妄图拥有永恒的快乐,时时处处爱惜自我:贪财为了受用,贪色为了快乐,贪名为了荣耀,贪吃为了滋养,贪睡为了安逸。但是,这个身体就像一个肥皂泡,任凭怎样去保养它,也终难保全,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搔过之后痛苦即至。佛经中说,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有如举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贪恋世间财色,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由于万物生灭无常的本性,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烦恼炽盛苦等等诸苦,确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

所以,如实认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为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归宿。

然而,众生无视无常的存在,沉沦于生死的境界当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脱的智慧?身在苦中,我们只会长叹一声:「哎,听天由命吧!」

仔细捉摸,这样一句平常的轻叹,似乎潜藏着我们心灵深处某种特别的东西,朦胧之中,我们或许相信宇宙间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为世事的纠缠,我们内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一再搁置下来。

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着华丽的美人来访。主人问道:「您是那一位?」美人回答说:「我是给予人们富贵的财神。」主人很高兴地将她请进屋里,殷勤地款待她。

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来了。主人看时,却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丑女人,她说:「我是使人贫穷的瘟神。」主人十分惊恐,想把她赶走。丑女人告诉他:「刚才来的财神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从未分开过。如果把我赶走,姐姐也会离开的。」

果然,她走了之后,美丽的财神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灾祸,人们只知道追求快乐,不知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