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豫演唱《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修行的路上冷暖自知

修行之路不是好玩的——最好别开始走上去。假如你一定要走,就必须走完全程;若你中途放弃,那未竟之业将令你永远无法释怀。正如铃木大拙博士在其著作《禅心,初修者之心》(zenMind , Begiumer , 5 Mind )中所言:走上这条路如同上了无法下车的火车,你只有一路坐下去。

大乘经典将菩萨之誓愿趣向佛道喻为植树,因此,步上佛道是使你涉入一不断成长的过程,那可能对你造成极大痛苦,因为你有时想脱身;你并非真正愿意完全投入,因为那太靠近你的心,而你不能信任自己的心,你的经验太尖锐、太赤裸、太明显,于是你想逃开,但你的逃避产生痛苦,反而激励你在佛道上继续前进,因此,你的退缩与痛苦也是佛道创造过程中的一部分。

佛道之连续性表现在根密续、道密续、果密续之观念上。根密续使你清楚自己的潜能一一你具有佛性,否则你不会与佛法相应,而那也使你知道你的起点、迷惑与痛苦。你的痛苦是真理,其中蕴含着智慧。

道密续在于培养富足慷慨的态度。迷惑与痛苦被视为灵感的泉源、一项丰富的资源。此外,你明了自己具有智慧与勇气,因此你能处于根本的孤独状态。你愿意在不施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手术,不断被揭开、除去面具、翻个水落石出;你愿意做个孤独的人、离群索居的人,愿意放弃陪伴你的影子一一你那一天二十四小时紧随不舍的评论者、观察者。在西藏传统中,那观察者叫做金巴(diinb 。),是“固定”或“支持”的意思。如果放弃那观察者,我们就丧失了生存之所依,丧失了继续下去的意义。我们放弃了有所依恃的指望,那才是迈向真正修行的一大步。你必须放弃发问者及答案,亦即散漫的心,那是告诉你做得好或不好的审查机制,“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我做得如何?我这样静坐正确吗?我用功得法吗?我成就如何?”假如我们将这些一概放弃,那如何知道自己在修行上是否有进步?很可能除了超脱自欺、中止我们欲掌握精神状态的挣扎之外,根本没有所谓修行这回事。

将之一概放弃就是,除此之外别无可修。那种情境异常荒凉,像是居于白雪覆盖的山巅,四周云雾围绕,日、月无情地照射着,下方是被咆哮的烈风撼动着的高耸松林,林下则是雷鸣般的飞瀑。如果我们是偶然前去拍照的观光客,或是要攀上顶峰的登山者,或许我们会很欣赏这种苍茫孤绝,但是绝对不想住在那种地方一一不好玩、很恐怖、也很可怕。

然而与荒凉为友,欣赏它的美并非不可能的事。如密勒日巴等大圣者将荒凉比做他们的新娘,他们与荒凉、与根本的精神孤独结为夫妻;他们不需要肉体或精神上的娱乐,孤独就是他们的伴侣、他们的精神慰藉、他们的一部分。不论他们行至何处,总是形单影只;不论他们在做何事,都是孑然一身。他们无论与朋友交往或自己静坐,或大家一起举行仪典或修法,那种孤独永远存在。那种孤独是自由——基本的自由,它被描述为空性与智慧的结合,你在其中感到的孤独使你明了二元执着的不必要;

那也被描述为空性与慈悲的结合,其间,孤独激发生活中的慈悲善行。此一发现透露了斩断不断制造自我导向情境的业报连锁反应之可能性,因为孤独或荒凉的空间不再能使你引以为乐,不再能喂养你。究竟的禁欲成为你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发现轮回中的各样物事如何养活、娱乐我们。一旦我们看破轮回的物事都是游戏,本身即已脱出二元的执着,那即是涅槃——届时,再追寻涅槃则是多此一举了。

因此,在踏上佛道之初,我们接受自己的基本性质——根密续;其后我们继续前进,那可能热也可能冷,也可能快乐或痛苦。在果密续的阶段——那超出我们曾讨论过的,我们发现自己的本性。从佛学的观点视之,修行之道的整个历程是一自然成长的有机过程:如实了解它的基础、了解路途的艰辛、了解其成果的生动多彩——整个过程是无尽的奇幻之旅,证悟之后也不停止,你会继续下去,无止境地传布佛行事业。

 


雪域梵音:《彼岸》听即解脱咒

听即解脱咒: 藏传佛教中莲花生大士伏藏法中,迄今仍有许多未曾公开的密咒传承,“听即解脱咒”便是其中之一。

来源:此咒语传承自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法,隐藏于文武百尊守护的坛城中。由于伟大的慈悲心,莲师给予懒惰的人类及无知的动物这些咒语,让他们得以从下三道获得解脱,最终证入佛道。嘉察仁波切完成100万遍修持之后,“听即解脱咒”的首次公开。在遥远的锡金森林中,仁波切僧团对林中生物施放此咒,不论在生或已亡,俱得到最大平安与解脱。

功德利益:莲师说:“听即解脱,只要听到这些咒音就已足够。 ”听到咒音之后,心中所留下的感官印象,将成为未来中阴身时普贤王如来引领此人的吉祥征兆,并成为获得未来成佛之功德益利的器皿,进入密宗之道,确定未来可以成佛。根据这个预示,虔诚祈祷持诵此咒者,将带给众生无量功德利益,小至昆虫,大到人类。

《彼岸》

Ah Ah Sha Sa Ma Ha

阿阿夏沙嘛哈

Ma Ben Dharma Ra Ra

嘛北当嘛RA RA

Ha Gan K(g)a Ah Sha La

哈港嘎阿夏拉

Sa Den Dharma Da Li

沙殿当嘛达哩

Ga Ha Na Ah Li Ta

嘎哈哪阿哩答

Ha Ma Sa Sha K(g)i U

哈嘛撒夏给优

 


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农历三月十六日,恭迎准提菩萨圣诞日。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

在《准提陀罗尼经》中记载,佛陀为了愍念未来的薄福恶业众生,所以入于准提三摩地,宣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的准提咒。称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他的感应甚为疾速与强大,持诵者可祈求聪明智慧,辩论胜利、夫妇相互敬爱、使他人生起敬爱、增进人际关系、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

【准提观音】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辩论胜利、夫妇相互敬爱、使他人生起敬爱、增进人际关系、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

修学准提咒并没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萨的慈悲。

准提菩萨的图像除前述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另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八种。较为人所熟知的十八臂三目,其十八臂之中,各臂或结印、或持剑、持数珠、金刚杵等物。有些佛教徒见到准提菩萨像後,往往误以为是「千手千眼观音」。实则千手千眼观音的塑画像,通常都是二十七目四十臂(加上合掌、定印之二手则为四十二臂),而且各手所持之物也与准提菩萨不同。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南无七倶祗准提如来佛母

农历3月16日是准提菩萨圣诞,修行者在此日呼吁吃素,念佛,诵经,印经,造像,放生,布施,行善都有无量功德。

 


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恒时观清净心

不要说没有看到他人的过失而妄加诽谤,即便亲眼看见有过失、不如法或者卑下的人,也不能轻易毁谤他们,在这些人当中说不定有诸佛菩萨的化身。在古印度,许多大菩萨以乞丐、屠夫、妓女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也是如此,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特别低劣的众生,实际上他们却是真正的大菩萨。因此,如果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那些低劣的众生,这就远离了观清净心的境界,很可能在无意中犯下诋毁菩萨的罪过。今后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有一位大伏藏师去拜见尊者。当时阿底峡尊者住所的门口有一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妇人。那位大伏藏师的排场很讲究,他的眷属们用石头、棍棒驱赶路上的人们。那位老妇人因来不及躲避而被打倒在地。大伏藏师圆寂后往生到莲师的刹土——铜色吉祥山,一个女子拦住他,不让他进入持明者的行列。大伏藏师问:“你是谁?为什么阻拦我?”女子说:“我是空行母益西措嘉。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弘扬佛法时,我为了遣除他的违缘而在门口守护,可是你的眷属把我打倒在地,因此我现在阻拦你。”

如果我们看见阿底峡尊者的门口站着一个老太婆,可能谁都不会想到这就是真正的智慧空行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诸佛菩萨肯定是非常庄严的,浑身金灿灿的,身相很微妙。如果诸佛菩萨真的以妙相出现,我们当然很容易认出:这是佛陀,那是菩萨。但问题是,诸佛菩萨经常以低劣的形象出现。平时看到一些衣着破烂的老人、小孩等可怜众生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佛菩萨的化现,很可能以语言或行为对他们侮辱,结果造下了严重的恶业。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什么样的显现都有,所以一定要恒时观清净心。大成就者唐东加波的传记中记载,他曾经依止过很多化现为屠夫、寡妇的上师。《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依止过许多善知识,有一位叫甘露火王的善知识显现上嗔心特别大,他身边的眷属们一个个也特别凶狠残暴;还有一位名叫婆须蜜多的善知识显现为妓女的形象,凡是见到她或者与她说话、握手、接吻、拥抱的人都能远离贪欲,获得不可思议的三摩地。

在世间,最低劣者不外乎屠夫、妓女、乞丐和盗贼了,平时人们也常以不屑的口吻说:“这是个卖淫的妓女,那是个黑社会的歹徒……”可是在这些低劣的人中也有隐藏的大菩萨。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锁骨菩萨的故事:唐朝的时候,延州有一个妇人,她皮肤白皙,颇有姿色,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这个妇人没有亲人,经常独自往来于延州城中。当地的年轻男子争着和她交游、亲热,她从来不拒绝,甚至和她睡觉都不拒绝。几年以后,这个妇人忽然死了,凡是和她亲近过的人没有不悲痛惋惜的。因为她没有家人,那些男人就凑钱把她葬在路边。大历年间,有一个胡僧从西域来到延州,见到这个妇人的坟墓便恭敬地顶礼、焚香、转绕。当地人很不解,对僧人说:“这是一个淫荡女子,因为她没有家人,所以死后葬在这里,和尚您为什么如此恭敬她?”僧人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这个女人是一位大菩萨,以慈悲喜舍之心利益众生,她就是锁骨菩萨。如果不信,你们可以打开棺材看。”人们打开棺材,果然发现那个妇人浑身的骨节都是锁状。人们这才明白她是菩萨的化现,于是为她造塔并把灵骨供奉在塔中。

《维摩诘经》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因此,有些人表面上很低劣,说不定这也是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示现。在一些局势动荡的地方,很多警察不穿制服,而是穿一般人的衣服,从外表很难看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偶尔从他们骨碌碌转的眼睛才能看出来:噢,这个人可能是个便衣。同样的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佛菩萨的化现,这些佛菩萨从外表看不出来,如果我们不小心诽谤他们,就会造下严重的恶业,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障碍。保险起见,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清净观。世间有一句话,“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所以大家要尽量保持沉默,不要随便评论他人。

以前藏地的国王松赞干布去尼泊尔朝拜三大佛塔,途中看见一位乞丐比丘脱下破烂的衣服,在烈日下捉虱子。国王想到这是一位比丘,便从坐骑上下来向他顶礼。那位比丘心想:我实在了不起,这些大国王也向我顶礼。国王有他心通,知道了比丘的想法,便对比丘说:“我尊敬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律藏法门,并不是你这个人,你不要太傲慢了。”那位比丘是一位隐藏的大成就者,他向国王示现神通,把尼泊尔的三大佛塔放在指尖上。国王说:“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发髻,显露出头顶的阿弥陀佛像。比丘说:“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他取过一把刀剖开自己的腹部,结果腹中没有五脏六腑,完全是胜乐金刚坛城的圣尊。

一般的人很难分辨出圣者和凡夫,如果我们见到一个比丘脱下衣服在太阳下捉虱子,不要说向他顶礼,可能会嗤之以鼻:“这算什么出家人?真是佛教的败类。”爱说过失的人会说出很多难听的话。因此,以后我们遇到出家人时,即便他显得再不如法,也不要说他的过失,否则很可能对圣者造下严重的恶业。如果你是为了维护佛教,没有任何自私自利心,在这种情况下说对方的过失也许问题不大。除此之外,无论如何不要诽谤身穿僧衣的人。一个人再怎么恶劣,只要他身披如来的袈裟,就算是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就不能说他的过失。现在有些居士不开口则已,只要一开口就说出家人的过失,说起过失来就像天亮了一样智慧大开,而说起功德来则像天黑了一样暗昧无知,这些人真的是业力深重。

 


何为六时吉祥?

“六时吉祥”是佛门中常用的问候语,这也是随佛法传入我国的,与之相关的还有刹那、须臾等。下面根据佛典略释其义。

(一)昼夜六时

将一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依《西域记》卷二所述,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dá)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昼夜。

因此,换算下来,一时相当于现在的4小时;一刹那约相当于今日之0.01333秒,一秒相当于75刹那;一须臾相当于今日之48分钟。

佛教即以此种时间区分来行事,故经论之中多有六时之说。《阿弥陀经》云︰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普贤观经》云︰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

(二)一年之六时

印度将一年分为六时: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

依《西域记》卷二所载: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三)时解脱阿罗汉之六时

时解脱阿罗汉要入定及得解脱时所需的六时︰即《大毗婆沙论》卷一0一所说的得好衣、得好食、得好卧具、得好处所、得好说法、得好补特伽罗(即同学)等六时。

(四)其它说法

我国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昼夜分言,则谓六时,常以指白日。

另有一说,六时是指春、夏、秋、冬、昼、夜这六种时段。⌒_⌒

(五)吉祥

吉祥,又称为吉羊,吉事之兆瑞,亦是嘉庆义、吉庆义。

吉祥草,此草生于湿地,颇似白茅草。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之座位上。

祝福大家六时吉祥、福慧日增!


【佛典故事】天人转世轮回为鱼 佛陀揭秘前世因果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的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地微笑。

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

第二,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

阿难不解的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

第三个原因,是忆起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

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

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六——佛以三事笑经》

【省思】

愚痴的人,犹如典故中的卖鱼老人,昧于因果而又自叹于命运多舛;无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则如长寿天人,走错路头,福报享尽仍要堕畜生道受苦;世上刚愎自用,生活靡烂,贪好酒色而不知节制的人,终招粪秽猪身!此三者,都将生生世世轮回三恶道中,没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

佛法难闻今已闻!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开示八万四千医治众生病的法门,若能依佛的教导精进行持,定能了脱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终究必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佛果!

 


【佛典故事】世上最殊胜的东西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

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

“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谁损失最多?”

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

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

“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如何才能得到?”

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出世与入世如何才能两全其美?

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着。因为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

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着,结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会远离和放弃尘世的一切,感觉不近人情。这两种情况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让二者并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行者的修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菩萨行者来说,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积极入世,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其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以商贾富豪的身份,拥有妻子儿女,出入娱乐场所,但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与社会民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对他们起到教化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阐说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是在家居士在红尘修行的榜样。

如何才能培养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过对“空”的认识和体证来达成。佛法所说的“空”,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空无或一无所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空”和“有”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比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讲:“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任何一种现象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成。换言之,是条件决定一切的存在,离开条件,我们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这种存在只是因缘假相而已。但我们因为无明所惑,无法见到世间的真相,于是就会把主观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觉得它就是如此,确实如此,由此衍生出许多烦恼。佛教所说的“空”,正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去除我们主观赋予的种种特质。这样才能从迷乱的状态中走出,超然物外,心无所着。

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后,看到很多人因为无明,每天不断地制造烦恼痛苦,就要发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烦恼。有了这样的慈悲心,就能积极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过程中保持无所得、不染着的心态。《金刚经》就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放下,同时又积极利他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