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南无佛母大准提菩萨!
农历三月十六日,恭迎准提菩萨圣诞日。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
在《准提陀罗尼经》中记载,佛陀为了愍念未来的薄福恶业众生,所以入于准提三摩地,宣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的准提咒。称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他的感应甚为疾速与强大,持诵者可祈求聪明智慧,辩论胜利、夫妇相互敬爱、使他人生起敬爱、增进人际关系、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
【准提观音】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辩论胜利、夫妇相互敬爱、使他人生起敬爱、增进人际关系、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
修学准提咒并没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萨的慈悲。
准提菩萨的图像除前述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另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八种。较为人所熟知的十八臂三目,其十八臂之中,各臂或结印、或持剑、持数珠、金刚杵等物。有些佛教徒见到准提菩萨像後,往往误以为是「千手千眼观音」。实则千手千眼观音的塑画像,通常都是二十七目四十臂(加上合掌、定印之二手则为四十二臂),而且各手所持之物也与准提菩萨不同。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南无七倶祗准提如来佛母
农历3月16日是准提菩萨圣诞,修行者在此日呼吁吃素,念佛,诵经,印经,造像,放生,布施,行善都有无量功德。
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恒时观清净心
不要说没有看到他人的过失而妄加诽谤,即便亲眼看见有过失、不如法或者卑下的人,也不能轻易毁谤他们,在这些人当中说不定有诸佛菩萨的化身。在古印度,许多大菩萨以乞丐、屠夫、妓女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也是如此,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特别低劣的众生,实际上他们却是真正的大菩萨。因此,如果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那些低劣的众生,这就远离了观清净心的境界,很可能在无意中犯下诋毁菩萨的罪过。今后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有一位大伏藏师去拜见尊者。当时阿底峡尊者住所的门口有一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妇人。那位大伏藏师的排场很讲究,他的眷属们用石头、棍棒驱赶路上的人们。那位老妇人因来不及躲避而被打倒在地。大伏藏师圆寂后往生到莲师的刹土——铜色吉祥山,一个女子拦住他,不让他进入持明者的行列。大伏藏师问:“你是谁?为什么阻拦我?”女子说:“我是空行母益西措嘉。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弘扬佛法时,我为了遣除他的违缘而在门口守护,可是你的眷属把我打倒在地,因此我现在阻拦你。”
如果我们看见阿底峡尊者的门口站着一个老太婆,可能谁都不会想到这就是真正的智慧空行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诸佛菩萨肯定是非常庄严的,浑身金灿灿的,身相很微妙。如果诸佛菩萨真的以妙相出现,我们当然很容易认出:这是佛陀,那是菩萨。但问题是,诸佛菩萨经常以低劣的形象出现。平时看到一些衣着破烂的老人、小孩等可怜众生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佛菩萨的化现,很可能以语言或行为对他们侮辱,结果造下了严重的恶业。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什么样的显现都有,所以一定要恒时观清净心。大成就者唐东加波的传记中记载,他曾经依止过很多化现为屠夫、寡妇的上师。《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依止过许多善知识,有一位叫甘露火王的善知识显现上嗔心特别大,他身边的眷属们一个个也特别凶狠残暴;还有一位名叫婆须蜜多的善知识显现为妓女的形象,凡是见到她或者与她说话、握手、接吻、拥抱的人都能远离贪欲,获得不可思议的三摩地。
在世间,最低劣者不外乎屠夫、妓女、乞丐和盗贼了,平时人们也常以不屑的口吻说:“这是个卖淫的妓女,那是个黑社会的歹徒……”可是在这些低劣的人中也有隐藏的大菩萨。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锁骨菩萨的故事:唐朝的时候,延州有一个妇人,她皮肤白皙,颇有姿色,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这个妇人没有亲人,经常独自往来于延州城中。当地的年轻男子争着和她交游、亲热,她从来不拒绝,甚至和她睡觉都不拒绝。几年以后,这个妇人忽然死了,凡是和她亲近过的人没有不悲痛惋惜的。因为她没有家人,那些男人就凑钱把她葬在路边。大历年间,有一个胡僧从西域来到延州,见到这个妇人的坟墓便恭敬地顶礼、焚香、转绕。当地人很不解,对僧人说:“这是一个淫荡女子,因为她没有家人,所以死后葬在这里,和尚您为什么如此恭敬她?”僧人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这个女人是一位大菩萨,以慈悲喜舍之心利益众生,她就是锁骨菩萨。如果不信,你们可以打开棺材看。”人们打开棺材,果然发现那个妇人浑身的骨节都是锁状。人们这才明白她是菩萨的化现,于是为她造塔并把灵骨供奉在塔中。
《维摩诘经》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因此,有些人表面上很低劣,说不定这也是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示现。在一些局势动荡的地方,很多警察不穿制服,而是穿一般人的衣服,从外表很难看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偶尔从他们骨碌碌转的眼睛才能看出来:噢,这个人可能是个便衣。同样的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佛菩萨的化现,这些佛菩萨从外表看不出来,如果我们不小心诽谤他们,就会造下严重的恶业,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障碍。保险起见,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清净观。世间有一句话,“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所以大家要尽量保持沉默,不要随便评论他人。
以前藏地的国王松赞干布去尼泊尔朝拜三大佛塔,途中看见一位乞丐比丘脱下破烂的衣服,在烈日下捉虱子。国王想到这是一位比丘,便从坐骑上下来向他顶礼。那位比丘心想:我实在了不起,这些大国王也向我顶礼。国王有他心通,知道了比丘的想法,便对比丘说:“我尊敬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律藏法门,并不是你这个人,你不要太傲慢了。”那位比丘是一位隐藏的大成就者,他向国王示现神通,把尼泊尔的三大佛塔放在指尖上。国王说:“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发髻,显露出头顶的阿弥陀佛像。比丘说:“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他取过一把刀剖开自己的腹部,结果腹中没有五脏六腑,完全是胜乐金刚坛城的圣尊。
一般的人很难分辨出圣者和凡夫,如果我们见到一个比丘脱下衣服在太阳下捉虱子,不要说向他顶礼,可能会嗤之以鼻:“这算什么出家人?真是佛教的败类。”爱说过失的人会说出很多难听的话。因此,以后我们遇到出家人时,即便他显得再不如法,也不要说他的过失,否则很可能对圣者造下严重的恶业。如果你是为了维护佛教,没有任何自私自利心,在这种情况下说对方的过失也许问题不大。除此之外,无论如何不要诽谤身穿僧衣的人。一个人再怎么恶劣,只要他身披如来的袈裟,就算是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就不能说他的过失。现在有些居士不开口则已,只要一开口就说出家人的过失,说起过失来就像天亮了一样智慧大开,而说起功德来则像天黑了一样暗昧无知,这些人真的是业力深重。
何为六时吉祥?
“六时吉祥”是佛门中常用的问候语,这也是随佛法传入我国的,与之相关的还有刹那、须臾等。下面根据佛典略释其义。
(一)昼夜六时
将一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依《西域记》卷二所述,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dá)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昼夜。
因此,换算下来,一时相当于现在的4小时;一刹那约相当于今日之0.01333秒,一秒相当于75刹那;一须臾相当于今日之48分钟。
佛教即以此种时间区分来行事,故经论之中多有六时之说。《阿弥陀经》云︰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普贤观经》云︰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
(二)一年之六时
印度将一年分为六时: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
依《西域记》卷二所载: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三)时解脱阿罗汉之六时
时解脱阿罗汉要入定及得解脱时所需的六时︰即《大毗婆沙论》卷一0一所说的得好衣、得好食、得好卧具、得好处所、得好说法、得好补特伽罗(即同学)等六时。
(四)其它说法
我国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昼夜分言,则谓六时,常以指白日。
另有一说,六时是指春、夏、秋、冬、昼、夜这六种时段。⌒_⌒
(五)吉祥
吉祥,又称为吉羊,吉事之兆瑞,亦是嘉庆义、吉庆义。
吉祥草,此草生于湿地,颇似白茅草。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之座位上。
祝福大家六时吉祥、福慧日增!
【佛典故事】天人转世轮回为鱼 佛陀揭秘前世因果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的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地微笑。
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
第二,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
阿难不解的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
第三个原因,是忆起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
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
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六——佛以三事笑经》
【省思】
愚痴的人,犹如典故中的卖鱼老人,昧于因果而又自叹于命运多舛;无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则如长寿天人,走错路头,福报享尽仍要堕畜生道受苦;世上刚愎自用,生活靡烂,贪好酒色而不知节制的人,终招粪秽猪身!此三者,都将生生世世轮回三恶道中,没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
佛法难闻今已闻!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开示八万四千医治众生病的法门,若能依佛的教导精进行持,定能了脱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终究必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佛果!
【佛典故事】世上最殊胜的东西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
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
“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谁损失最多?”
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
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
“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如何才能得到?”
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出世与入世如何才能两全其美?
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着。因为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
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着,结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会远离和放弃尘世的一切,感觉不近人情。这两种情况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让二者并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行者的修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菩萨行者来说,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积极入世,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其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以商贾富豪的身份,拥有妻子儿女,出入娱乐场所,但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与社会民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对他们起到教化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阐说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是在家居士在红尘修行的榜样。
如何才能培养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过对“空”的认识和体证来达成。佛法所说的“空”,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空无或一无所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空”和“有”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比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讲:“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任何一种现象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成。换言之,是条件决定一切的存在,离开条件,我们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这种存在只是因缘假相而已。但我们因为无明所惑,无法见到世间的真相,于是就会把主观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觉得它就是如此,确实如此,由此衍生出许多烦恼。佛教所说的“空”,正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去除我们主观赋予的种种特质。这样才能从迷乱的状态中走出,超然物外,心无所着。
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后,看到很多人因为无明,每天不断地制造烦恼痛苦,就要发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烦恼。有了这样的慈悲心,就能积极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过程中保持无所得、不染着的心态。《金刚经》就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放下,同时又积极利他的经典。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佛陀在世的时候,僧众们的饮食都是到信众家中去托钵乞食,僧团中是不起火煮食的,这是当时印度僧团的规则。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来到城里托钵,到了一家婆罗门的门口,就站在那儿不动。正在屋里忙着煮饭的妇女,忽然觉得四周光明起来,其光与日月之明完全不同,照在身上令人有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这时炊饭的妇女回头一看,原来是佛陀及弟子们站在她家的门口。她见到佛陀的端正相好,比丘众的庄重威仪,内心马上生起欢喜尊敬,想把刚煮好的饭供养佛陀,可是一向愚昧不信佛法的丈夫,如果看见她供养行施,一定会不高兴,这时,她悲心油然生起,惭愧自己的罪业,生为女身,处处受人限制,不得自由,不能自主。
婆罗门女想出一个办法,将饭盛在碗里,然后压取饭汁,拿了一杓饭汁,供养佛陀。佛陀很高兴的接受,并且说了一首偈:
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
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这时刚从屋里走出来的婆罗门听见了,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道:「一杓的饭汁值得什么东西,有什么可贵之处,您这种说法未免太欺人了,怎么叫人好相信?」
佛陀慈和地回答道:「我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勤修六度,我所作及所言都真实无错,你应该相信我是证得圣果的佛陀。」佛陀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在舍卫城的罗阅路上,你有没有看见一棵几十丈的大尼拘陀树?」
「我知道,这棵大树在夏天是大家唯一避暑的好地方。」
佛陀又问道:「你既然知道这棵树的庞大,那么我问你,当初所下的种子到底有多大?」
「差不多芥子大小。」婆罗门不加思索的回答。
「如芥子般的小种子,能长出遮去半个天的大榕树,你能说它奇怪吗?这并不奇怪,那是自然的定律,是因果的循环。如今,你们有此一杓饭汁的布施,将来的收获不是难以计量吗?何况我是无上功德的大福田,具有殊胜的法宝。你们能恭敬供养佛陀,将来的福报是无限量的。」
佛陀的说法,婆罗门夫妇非常崇敬佩服。从此夫妇俩对于办斋供众非常热心,命终以后上生天界,受永恒的快乐。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的,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并不仅仅是钱财的施给,看见别人行施,心里不起嫉妒,不生瞋恨,而生欢喜心,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这么容易做的善事,我们怎么不作呢?
佛陀告诉大家说:「施一杓饭汁的婆罗门夫妇,不但现在已经生于天界享福,永远不再堕生恶道。经过三十劫后,又降生人间,并成佛于人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念诚心正见的小小布施,可以收到莫大的成果。一树累累的果实,由一粒种子而来;人天福报功德,从不断的布施中成就。「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诚可信也。
人的身体里住着冤亲债主
我们的身体里住着很多冤亲债主——停止杀生、吃肉、恼害众生是当务之急。
我们的身体里,除了有自己的神识,还潜伏着很多我们的冤亲债主神识。
比如,我们杀生,那些被杀的动物的神识,就有可能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当我们气势强的时候,他们只能等待,一但我们的气势减弱,比如运气很差,年老体弱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就会伺机报复,我们就可能生各种病、出各种不顺心的事、家庭不和睦、事业不顺利等。
冤亲债主会干扰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言不由衷,做恶梦、脾气不好、记忆力差,诵经念佛时妄想不断、心神不定。
身体里的冤亲债主,会使我们的气色难看。冤亲债主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吃的东西(食量)也会增多。
动物大多数都很愚痴。杀生多、吃肉多的人,很多动物的神识会附着在杀生者、吃肉者的身上,杀生者、吃肉者也会变得越来越愚痴。
我们身上的冤亲债主,不但有今生的,也有多生多世的,甚至无始劫以来的。
除了已经来临的冤亲债主,还有不断来临的冤亲债主。如果继续杀生、吃肉、继续和众生作对,就是在制造新的冤亲债主。
普遍而言,人临终的时候,身体会变的僵硬,气色特别难看,那是因为身体已完全被冤亲债主所控制。
我们如果不明白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遇到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怨天尤人在所难免,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诵经、放生、行善等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冤亲债主(是给自己最有缘的众生回向,佛教最讲究缘分的),是表示我们对冤亲债主的忏悔和道歉,最终是祈请大愿地藏王菩萨帮助我们解冤释结,超拔我们的冤亲债主。
冤亲债主不断被超拔之后,我们的气色会变得好看,身心会更愉悦,生活、工作、事业也会变得更好更顺利。学佛也会违缘减少,学佛更顺利。
我们应该感恩佛法,感恩佛菩萨!如果没有佛法,我们永远沉轮在业海里,苦海里,不明究理,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刻。
佛陀的最后教诲
导语: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佛陀最后的教诲中说到。佛陀最后的教诲告诉了我们什么,让我们聆听佛陀最后的教诲,感悟佛陀的大智慧。
在桥萨罗国、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的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秽污不净。痛苦与快乐,实质都是苦,我们怎可以纵容自己?想一想你的形躯生命,它们都是如此短促非恒。想一想一切事物的本质,它们所有的积习,能不能避免无常和腐朽?不必强求快乐,不必拒绝痛苦,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若能这样做,你们都是我真正的弟子。”——佛叮咛。
“我的弟子们:我给你们的一切教诲,你们要永远记得,不要忘记。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思维,它们是永恒的财宝。若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佛继续咛叮。
我的教诲的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思维,你们将可以远离贪欲、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佛陀最后的教诲:“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做自己的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佛陀最后的教诲:“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此人成佛。‘心’迷,此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让它离开正轨而入岐途。”
佛陀最后的教诲:“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佛陀最后的教诲:“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不要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而为乐,这是法乐。”
佛陀最后的教诲:“一切我的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学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你站在我身旁,实际是没有见到我。如果你依循我的教诲,即使你离我很远,实际是在我身旁。”
佛陀最后的教诲:“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候已经到了,我们分别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没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样。我的形躯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辆腐朽的车乘终归败坏。”
佛陀最后的教诲:“不要作无益的悲泣。要记住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无常的。你们要由此证悟空性,由无常证悟真常。”
佛陀最后的教诲:“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欺骗人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他驱逐出去。你必须驱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于护持你自己的心。”
佛陀最后的教诲:“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一刻已降临。你们不要忘记,‘死亡’是形躯生命的消逝。形躯生命由父母而来,由物质粮食而养育。它们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
佛陀最后的教诲:“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他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佛陀最后的教诲:“在我入灭之后,我的教诲就是你们的老师。依循我的教诲而行,你们一定会见到我。”
“这四十年来,我已经把我所有的一切教给了你们。我的教诲,没有秘密也没有隐藏。一点一滴地、全部地、公开地、清楚地、教给了你们。我亲爱的弟子们:我的教诲至此结束,很快的,我就要进入涅槃。这就是我的教诲。”
从人生的开始到人生的结束,佛陀最后的教诲囊括了人的一生,我们应当谨记佛陀最后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