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转轮圣王天上人间往返三十六次终成佛果


过去,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以及不可计量的大众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的太子率领其他小国的王子共五百多人,来到鹿野苑顶礼佛陀,并且退坐一旁聆听佛陀开示。太子们赞叹佛陀,并且问道:“佛法义理精深微妙,自古以来,是否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子,舍弃名利地位,放下世间的荣华、快乐及家庭的恩爱来出家修行呢?”

佛陀告诉太子:“其实世间的国土、荣乐、恩爱,如梦幻、如声响,生生灭灭,变化迅速,是无法恒常拥有的。国王、太子因为三个原因,所以不能得道:一、不钻研佛法经藏,以微妙法义来提升自性,反而纵情恣欲,放逸堕落,滋生邪见;二、贪婪不布施,吝于将自己的财物救济贫困人民,或与大臣、将士分享,所以无法建立国家富强之本;三、不能远离色欲、爱欲,舍弃流转三界、令人烦忧的根源,藉由出家修行灭除众苦,返求自性。但是由菩萨转世的转轮圣王,则不会执着这三件事,所以能成佛。另外,若国王、太子能够:一、年轻时博学多闻,以仁德统领国家,化导人民力行十善;二、经常布施财物给贫穷、孤寡人家及群臣将领,与民同乐。三、时时思惟生命的无常,并有出家修行,断除生死轮回之苦的决心。做到以上三事,则能得道。接着,世尊为大众开示自己过去生的一段因缘:

过去生,我曾为转轮圣王,名为南王皇帝,能够飞行于虚空之中,周游各地,自由自在,无人能抵。出入皆有七宝,拥有宫殿、浴池、行宫、花园及群臣、夫人、宫女、象、马……等各八万四千。还有千位儿子,个个勇猛精锐,一人可抵千人。圣王寿命有八万四千岁,以法制治理国政,从不冤枉人民。

一日,圣王思惟,人命苦短无常,应当多修福德,契悟真道。常行布施,帮助贫困之人,并与人民共享财物,如此修习福德,再出家修行,断除种种贪欲,才能灭除人生苦恼。于是圣王便命令为自己梳发的人,一旦发现白发,一定要向他报告。

过了几万年,负责梳发的人看到圣王已长出白发,立刻报告圣王这个消息。圣王看着白发,悲泣地说:“第一使者已到,我头发已白,应当出家修行,求解脱道。”于是说了一首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

圣王召集群臣,立太子为王后,便出家入山修行,等到寿命终了,转世为天帝释之子,天寿终了后又继位为王,统理天下。圣王亦如过去世般,吩咐梳发人发现白发时马上向他报告。当梳发人启禀圣王白发已生,圣王又说了相同的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立太子为王后,便出家修行,寿命终了时,又转世为天帝释提桓因。前一位天帝释已享完天寿,下生世间,为转轮圣王的太子。

这三位圣王,互相轮为父子关系,在天界为天帝,在世间为转轮圣王,两者之间则为太子身份,历经数千万年,如此周而复始,往返三十六次,世世不忘以仁德教化大众、布施、断除生死苦这三件事,最后才证得佛果。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父王就是我,太子就是舍利弗,而当时的王孙就是阿难。此后我们三人,累生多世,展转为王,化导天下。”太子与王子们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十分法喜,便受持五戒,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无常经》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众生因执着于虚幻生灭的境界中,一旦无常来临,便容易怨天尤人,痛苦万分。所以,唯有认清生命的真实相貌,落实修行,才能契悟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宝。

 


世尊难值遇,人天共浴佛

我般涅槃后 能供养舍利

或造窣覩波 及以如来像

于彼像塔处 涂拭曼荼罗

以种种香华 散布于其上

以净妙香水 灌沐于像身

上味诸饮食 尽持以供养

赞叹如来德 无量难思议

方便智神通 速至于彼岸

获得金刚身 具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济度诸群生

尔时清净慧菩萨闻是颂已。白佛言。未来众生云何浴像。佛告清净慧菩萨言。汝等当于如来起正念心。勿着二边迷于空有。于诸善品渴仰无厌。三解脱门善修智慧。常求出离勿住生死。于诸众生起大慈悲。愿得速成三种身故。善男子。我已为汝说四真谛十二缘生六波罗蜜。今更为汝及诸国王王子大臣后宫妃后天龙人鬼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第一。胜以恒河沙等七宝布施。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栴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陆欝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泸勿使损虫。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泻于净地莫令足踏。以细软巾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善男子。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隐。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既安置已。更烧诸香亲对像前。虔诚合掌。而说赞曰: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功德庄严聚

愿彼五浊众生类 速证如来净法身

戒定慧解知见香 遍十方刹常芬馥

愿此香烟亦如是 无量无边作佛事

亦愿三涂苦轮息 悉令除热得清凉

皆发无上菩提心 永出爱河登彼岸

佛说此经已。是时众中有无量无边菩萨。得无垢三昧。无量诸天得不退智。诸声闻众愿求佛果。八万四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幸蒙大师哀愍。我等教浴像法。我今劝化国王大臣一切信心乐功德者。于日日中澡沐尊仪获大利益。常当顶受欢喜奉行。

——《佛说浴佛功德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之日。

在非常遥远的过去,有一宝藏佛。当时有一婆罗门,名海尘,他带领当时的王子等上千人皈依宝藏如来。众人都发下广大誓愿要在未来于净土成佛。唯独海尘婆罗门,见浊世众生被众菩萨所抛弃,而发大慈悲心,发下五百宏大誓愿,要在五浊恶世娑婆世界成佛。其誓愿深广宏大,感天动地,天人顶礼膜拜,无不动容泪下。其中,海尘婆罗门的五百宏大誓愿中关于其后世出生的部分如下:

愿我从母亲右肋降生人间后,此娑婆世界有大光辉遍照,所有众生均得以了知。善根未成熟众生能因之播下涅槃菩提种子;善根种子已成熟众生,能生起等持苗芽。

愿我降生后立刻就能行走七步。

愿我开始沐浴时,诸大龙王能来在我前为我行沐浴。凡见我沐浴者,愿他们皆得现前证悟三乘法中所宣示之功德境界。

于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梦见白象入身而受孕,后诞下一子,他就是释迦族的太子,海尘婆罗门的后身,也是后来的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太子诞生后即能行走七步,步步下生莲花,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十号中有“无上士”和“世尊”。)

又有诸大龙王现身,吐清净水为太子沐浴。

一一皆如海尘婆罗门所发誓愿。

后来,后人效仿龙王浴佛,都会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供奉释迦太子初生模样的佛像,熬制香汤沐浴佛像,以庆祝佛陀的诞生。人们以此方式表达对佛陀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谢佛陀慈悲把佛法带到人间,让世间能有光明,让众生有从轮回解脱的机会。

愿诸位大德和佛子,在佛诞这天能够遵循佛陀的教诲,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让佛法的光明常存心间,早证菩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浴佛节】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 龙天欢庆 法界蒙熏 共渡浴佛节


2550多年前人类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佛陀降生于人间,为世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农历四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重大节日!

佛子们满怀感恩纪念伟大的佛陀.在佛诞节这天各地寺院将举行浴佛法会,以浴佛的功德能够增长福慧,净化身心.我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清净自心,庄严国土是佛子们的共同心愿.无论您现在身在何方,都请您为心中留存一份怀念和感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嗡 牟 尼 牟 尼 嘛 哈 牟 尼 耶 梭 哈

(wēng móuní móu ní mā hā móu ní yē suō hā)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释迦牟尼佛 ,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是慈悲、智慧和福德的象征,为众生开启了解脫之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灵财富。我们在佛诞当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令每一位随喜者得到佛陀的甘露法水,洗涤内心烦恼尘垢,身心光洁,启发悲智,涵养德行。以佛法的殊胜功用來庄严人心、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促进社会祥和安定。

浴佛的意义:净化个人的身口意,当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像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唱颂“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自性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藉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浴佛,象征着我们洗去内心的污垢,使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显现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佛性,典礼的仪式是为提醒我们纪念佛陀的伟大,用仪式激发我们对佛法的敬仰,修学的热忱,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怀。

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种殊盛功德
一者、常有惭愧。
二者、发净信心。
三者、其心质直。
四者、亲近善友。
五者、入无漏慧。
六者、常见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说行。
九者、隨意当生净佛国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欢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
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浴佛功德经》有记载,浴佛有以下的功德:
一、現受富乐无病延年
二、于所愿求无不遂意
三、亲友眷屬悉皆安稳
四、长辞八难永出苦源
五、不受女身速成正觉

 


【浴佛节】祈愿文

奥巴马浴佛发自白宫的英文原文:

中文翻译:
白宫华盛顿2016年4月29日向庆祝卫塞节的所有人致以问候。

对于亿万佛教徒来说,卫塞节是纪念佛陀出生、觉悟和涅槃的特殊日子。在全球的寺院里,佛教徒利用这个时间从事礼拜并彰显智慧、勇敢、慈悲等美德。通过参加这些谦逊的活动,那些坚守佛教光荣传统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对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正是这种文化与宗教的多样性才塑造了我们共通的人性。

在你们欢聚一起共同为这一时刻留下印记之际,我向各位表达最美好的祝福。

奥巴马

~~~~~~~~

连奥巴马都在庆祝浴佛节,您还在等什么?这里,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庆祝浴佛节的祈愿文,愿您功德圆满:

祈愿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是您的诞辰

在今天举行浴佛圣会

十方世界中您的弟子都来庆祝纪念

佛陀啊!

您的诞生震动了无尽的世界

无量光明,普照十方

天鼓妙音,乐奏长空

天雨妙花,随风而降

您举目四方,周行七步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发声自称:“我当于世,为最上尊”

慈悲伟大的佛陀啊!

您的诞生给人世间带来了光明

您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真理

您的诞生给众生带来了喜悦与解脱

弟子在这里虔诚恭敬地祈祷

唯愿大慈大悲大勇大智的佛陀

加持我等众生

在这末法时代闻到真实的教法

多少众生,因为闻不到佛法,沉迷于苦海之中

他们不知生命的无常,迷失于名利大山

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

无常的火在不停地烧

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时光中

才见冬去,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

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啊!

世尊啊!

您降临于人间,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超越无常生死!

您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谈经

开示我们最究竟、最圆满、最易行之道

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法门

如来出世的本怀

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

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

令其九界凡圣,闻其佛名,心生欢喜,乃至一念即得不退转

佛祖啊,洪恩浩荡!

慈悲啊,伟大的佛陀!

今日在此娑婆大地建立正法道场

感谢佛陀您的慈悲,惠予我们无上的智慧与慈悲

祈求十方诸佛加持,让一切众生皆能转烦恼为菩提

祈求一切护法龙天,遣除违缘,让众生都能听闻佛法,得蒙解脱!

慈悲伟大的佛陀

伏愿能在您的慈光护照下

能够离苦得乐,净化三业!

世尊啊!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日日护念殊胜行

2016年5月8日,壹元放生走过了整整一个年头.

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壹元放生共组织了大型放生11次,所救物命有泥鳅.甲鱼及鲫鱼共298217条;

这一年,共有942位大德加了我的微信参与壹元放生;

这一年,共有两百多人次来到放生现场,参与了助念及当义工,还有师兄从国外及外省赶到上海参与放生;

这一年,真的有师兄做到了每天都向放生账户打款,真正从行动上做到了日行一善,也有人虽未日日打款,但我相信,他在心里日日记挂壹元放生,因为他做到了或每周.或每半月.或每月打款,若非如是想,怎能如是做?

我要感谢参加壹元放生的所有大德,正因为有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化微小至无穷大,每人每年花数百至数千元,却能拯救近30万的生命,每个人在这一年都有拯救30万生命的功德,这是一种以小搏大.又什么叫功德无量?这就叫功德无量!请问谁能以这么少的钱,做到如此的无量功德?但凭任何人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壹元放生帮大家实现了,这也是壹元放生组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今后,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与努力,不但自己要积极参与,还要介绍身边的亲友参与,真正把壹元放生当做关乎自己慧命的事做起来.

壹元放生不是我的,也不是显密禅修学院的,也不是带安来上师的,而是你自己的.

若您还未参加并有意参与壹元放生,请加微信号: wuxiaoyyfs

谢谢.

若您已经参加,可在捐款给壹元放生时做如下发心:

1、捐款前发心: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究竟解脱, 往生净土.

2、专心捐款.

3、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感恩金刚上师带安来

感恩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悟孝于美国檀香山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5月7日,北京时间2016年5月8日)

为何要放生?

曾有人问大师:“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人那么多,你不倡导周济这些人,却去提倡保护与人类不相关的生灵,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大师说:“人与物虽然不同,佛性却是相同的,物类以恶业沦为异类,我们以善业得人生。若不怜悯体恤物类,恣情食啖,一旦我们福业享尽,物类罪业已毕,难免从头偿债,充彼口腹。要知道刀兵大劫,都是宿世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使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更何况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绝少遭逢,因此知道我们护生其实是保护自己。”

大师还说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等苦报。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人虽然值得怜悯,但尚不至于死地,物类如果得不到救赎,马上会被放入汤锅成为人们口中之物了。

又有人问大师: “物类无尽,我们能放生多少呢?”

大师答曰: “须要知道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 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大师认为,虽然我们一个人的护生力量有限,若能够发动大家共同护生,其力量自然不可低估。

大师从三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杀生的过患,放生素食的好处。他的这些观点使学佛者进一步明了了戒杀放生对现实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也促使更多的人远离杀业,爱护生灵。

 


阴历四月四文殊师利菩萨诞辰: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迦罗越很想拥有像文殊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求文殊菩萨现身,为他加持。

有一天,迦罗越准备了丰盛的斋宴来供养僧众,并在宴席的最前方放置一张高大精致的座椅,希望庄严的文殊菩萨慈悲应供。

没多久,在前来应供的僧众中,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跛脚老人,身上披挂着破破烂烂、长短不齐的衣服,衣着显得邋遢不堪,脸看起来也很骯脏。这位跛脚老人正一拐一拐地走向前方的华贵座椅,准备就坐。

迦罗越看到这个情形,心想:「这高座大位是要给庄严的文殊菩萨坐的,怎么可以让一个邋遢的乞丐坐在上面呢!」于是,迦罗越立刻走了过去,把老人从座椅上拉下来,要他到旁边吃饭。

不一会儿,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

「怎么又跑上去了?」迦罗越又上前把老人拉下来。

可是不到一会儿,老人还是拐回到大座椅上去坐。

就这样拉拉扯扯了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处角落席地而坐,迦罗越终于松了一口气。

斋僧之后,迦罗越就到佛寺中,恭恭敬敬地礼拜,并将今天供僧的功德,祈愿回向:「弟子迦罗越,虔诚祈愿:愿以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见文殊菩萨现身加持,令弟子得大智慧。」

整整忙碌了一整天,疲惫的迦罗越从佛寺回家后,就倒头呼呼大睡了。在睡梦中,他见到了他早也祈求、晚也祈求的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对他说:「你不是从早到晚念着,希望亲眼见到我吗?希望我去应供吗?为了满你的愿,今天我亲自现身应供,可是你却每次都把我从椅子上拉下来,一共拉了七次,为了不让你起烦恼,我只好到角落边去用斋了。」

此刻,迦罗越猛然从梦中惊醒坐了起来,想到斋僧当时,一直要坐上高座的跛脚老人,原来正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慈悲的示现,自己不但没上前礼拜,还有眼不识泰山,将菩萨一次又一次地请下座来!

迦罗越愈想愈懊恼,愈想愈后悔:「唉!都是因为我习惯从外表去分别、执着的习气,才会当面错过大善知识。今天文殊菩萨以这样的外貌示现,不正是在教化我不能以貌取人吗?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实可贵的;能够面对种种外境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世间无僧宝,大地皆沉沦:请尊敬每一位師父!

不論大廟小廟,做一個出家人不容易,修行上的艱辛,汗水和淚水只能自己悄悄的擦,面對大眾還要展現慈悲的笑容。

他們不想為了商業化去學管理;

不想為了搞經懺去學叮鈴鐺;

不想為了建寺院去學農民工;

不想為了吸引信徒去學琴棋書畫;

不想為了跑手續去學政府辦事流程......

但是,必須去學,因為一個寺院的出家人就必須是千手觀音。

大眾慈悲,擦亮眼睛,將心比心。

隨喜住持一方的諸位大德,讚歎所有的出家僧人,為了眾生得離苦,為了如來家業,每個出家僧人都在付出著。

多看看他們的優點。

多傳遞一些正能量。

有了僧寶,才有正法。

為了正法久住!

請尊敬每一位師父!

世間若無僧寶,大地皆是沉淪!

常懷感恩的心,感恩每一位出家人!

南無阿彌陀佛......

 虚云老和尚:居士成就再大 也要懂得敬僧!

文:虚云老和尚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

《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

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会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这个是不应该的,学佛是求解脱,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这个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宝。就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在家居士护持三宝,哪怕整个庙是你盖的,给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宝。

有的人说,那我供养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养。这个观念就特错了,出家人的福报,是释迦佛给的。释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够让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饱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报是出家人给的。

供养三宝,是三宝给我们福报,花钱盖庙建佛像,是自己给自己培养福报。是出家人对在家人有恩,要明白这一点。

所以下次,你供养三宝,要说:“感恩三宝,感恩师父给我培福的机会”。居士要有这样想。如果到边地下贱的地方,连佛像佛庙,乃至出家人都没有。要怎么培三宝的福田啊。所以能见到出家人,给我们结缘,要感恩出家师父。

 


【佛典故事】不会褪灭的美

雨季安居结束前两个星期,一个异常美丽的女人造访佛陀。她坐一辆由两只白马拖行的白色马车前来。陪同她一起来的,是一个大概十六岁的少年。她的衣着和举止风度都十分高贵典雅。她请一个年轻比丘引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们到达时,却发觉佛陀仍未行禅归来。于是,那年轻比丘便请他们先在佛陀房子的外面坐在竹椅上等候。

没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荼离、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罗的陪同下回来了。那女人和少年都站起来恭敬地鞠躬作礼。佛陀请他们坐下来后,自己便坐到另一张竹椅上。原来这位女士就是阿摩巴离,而少年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戌博迦。

迦鹿荼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女子。他才刚受了比丘戒一个月,一时间不知道应否目视美人。于是,他把眼睛垂下来,望着地上。那先沙摩罗也是同样的反应。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望进女子的眼里。

舍利弗望着阿摩巴离,然后再望着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轻松的目光。他的脸就像个美丽的圆月。佛陀的眼睛清澈慈祥。舍利弗感到佛陀的从容自在和喜悦,都在那一刹间渗进了他自己的心内。

阿摩巴离也是直接望着佛陀的眼睛。从没有人像佛陀这样望过她。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男人见到她都会感到不大自然或对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着一片云、一条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觉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里深处在想什么。她合起掌来,把自己和儿子给各人介绍。“我是阿摩巴离,这就是我学医的儿子——戌博迦。我们已久仰大名,一直都盼望着与你会面的时刻。”

佛陀问戌博迦有关他学业上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戌博迦都一一礼貌地回答。佛陀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颖的少年。虽然与阿世王太子同父异母,但他很明显地比太子具备更有深度的性格。戌博迦对佛陀充满敬仰和爱慕。他告诉自己,日后完成学业,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能亲近佛陀。

未见佛陀之前,阿摩巴离以为他就只像她见过的其他著名导师。但她现在发觉她从未遇过像佛陀一样的人。他的眼神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慈和。她感到他全然了解锁在她心底里的痛苦。单是佛陀对他的凝望,已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分。泪光盈睫,她对佛陀说:“大师,我一向命苦。虽然我衣食无缺,钱财丰足,但一直以来,我的生命都全无意义,今天才是我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天。”

阿摩巴离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不是随便给人表演的。行为态度恶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是肯给她再多的金钱,她也不会为他们表演。十六岁的时候,她经历了一次痛心的恋爱。之后,她便遇到了当时年轻的频婆娑罗太子,双双堕入爱河。她替她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戌博迦。但宫中没有一个人肯接纳阿摩巴离和她的儿子。一些王族成员更扬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边一个大桶旁拾回来的弃婴。为了这些诬陷,阿摩巴离的自尊大受损害。因为宫中的人对她嫉妒成仇,她也只是忍辱负重。最后,她发觉只有她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维护的。她从此便不愿在王宫居住,也立愿永不会再放弃她的自由。

佛陀对她温和地说:“美丽的生和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只有从禅定中得来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阿摩巴离,你要珍惜生命剩下来的每一刻。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不察觉或无意义的娱乐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诉阿摩巴离她怎样可以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习呼吸、静坐、留心专注地工作和遵守五戒。她很高兴获得佛陀这些宝贵的告诫。在离开之前,她说:“我在城外有个芒果丛林,那里清凉恬静。我希望你和你的比丘会考虑到那儿一游。那将会是我和儿子的莫大荣幸。佛陀上人,请你考虑一下我的邀请吧。”

佛陀微笑接纳。

阿摩巴离离开之后,迦鹿荼离禀请坐在佛陀旁边。那先沙摩罗请舍利弗坐到另外的椅子上。他自己则依然站着。几个经过的比丘也前来加入他们的谈话。舍利弗望着迦鹿荼离微笑。他又同样望着那先沙摩罗微笑。然后,他对佛陀说道:“师傅,一个僧人应如何对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会障碍修行吗?”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这个问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比丘而问的。他答道:“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都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片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身旁的金竹也非常美丽。但也许没有任何美丽会比一个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个男人动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话,他便会失去道业。

“比丘们,当你们已因看透而得道,你们会看到美的依然是美,丑的也仍然是丑。但因你们都已证得解脱,你们便不会被系于它们任何一样。当一个解脱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时会看到其中包含着不美的部分。这个人会明白到一切的无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丑的。因此,他不会被美所迷,也不会抗拒丑陋。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比丘们,精进地修行吧,那你们便会证得真美。”

迦鹿荼离和其他比丘都觉得佛陀这番话非常有用。

雨季终于过去了。佛陀提议迦鹿荼离和车匿先回迦毗罗卫国通传佛陀即将回去的消息。于是,迦鹿荼离和车匿便立刻准备动身。迦鹿荼离现在已是个稳重祥和的比丘。他知道都城的人看见他现在的模样,都会十分惊奇。他期待着宣布佛陀回乡的消息,但也同时觉得要离开只曾小住的竹林,有点遗憾。

 


四面佛是不是外道?

四面佛是泰国香火最旺的佛像之一,人称“有求必应”佛,佛像有四尊佛面,世俗中认为分别代表了健康、事业、爱情与财运。那么四面佛是不是外道?佛弟子能不能拜四面佛呢?
首先来了解四面佛是谁?一般认为四面佛是华人地区对梵天的称呼。通常梵天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与当地文化融合,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之一。

在佛教中大梵天王居住在色界的初禅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三界常识:中国有句古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越往上生命层次越高,但层次再高也还在三界内,依然是众生。因此要“跳出三界外”,只有出离三界才意味着真正了脱生死。而出离三界至少要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四面佛是外道的说法正是基于以上常识。虽然大梵天已是天王级别,但依然还在三界之内,还是众生之一。既然他还是众生,就不是佛菩萨,既然不是佛菩萨当然是外道了。那么这种说法对吗?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确实如此。大梵天王相对于欲界众生来说,是级别非常高的天王。作为色界初禅天的统领者,他从上到下掌管着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色界初禅三天)、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欲界六天)以及人间、饿鬼、地狱畜生道的所有众生。一个世界成、住、坏、空后,都是大梵天王出世后才有欲界众生,由此大梵天王自认为他是宇宙创造者,被印度教尊为创造之神。不过相对于佛菩萨的境界,他的确是位不折不扣的众生.

说它不对,是因为娑婆世界中不仅仅一位大梵天王。那么娑婆世界有多少位大梵天王呢?有十亿位。怎么会有这么多?这要从佛教宇宙观讲起。

小世界的概念:小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其中包含了一座须弥山,日、月、星辰,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大部洲以及二十八层天。注意!大梵天王居住在二十八层天的色界初禅天。

小千世界的概念:以上这样的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的概念: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的概念: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常说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一个大千世界,并非指三千个大千世界,这一点千万不要混淆。因为三个千连乘(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剎土的概念:一佛刹土指一个佛世界,包含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我们人类所住的佛世界称娑婆世界,教主是释迦摩尼佛。所以一个娑婆世界中包含了十亿个小世界,也就有十亿位大梵天王。

十亿位大梵天王中,有成道的,有没成道的。成道者就是佛,没成道者就是天神。反过来讲,有些是佛菩萨以天王身示现,虽表相为梵天王,实则为佛菩萨。

总结以上:佛陀说过“佛弟子永不皈依外道及典籍”,佛弟子唯一的、真正的皈依境只有佛、法、僧三宝。对于没有成道的天王、天众,佛弟子不应该皈依,但可以礼拜。中国古人有句话叫“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一方面表现了中国人的铮铮傲骨,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古人敬天畏天尊天的思想。
前面讲过四面佛是华人地区对梵天的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道的梵天王充满了慈悲、平等、公正、博爱四种品格,象征了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正是四面佛四个面的代表意义。

作为凡夫的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可妄下论断,动辄评论某某为外道邪说。我们之所以为凡夫,就是因为心性中还存在着邪见,没有邪见就不是凡夫了,而是正知正觉的佛,宇宙中唯一只有佛才可称为正知正觉。我们修行就是去邪显正的过程,通过不断修正,最终达到涅槃寂静的永恒状态。